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诗词中常用柳树意象,表达挽留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

2021-04-15 13:52爱问

简介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诗词中常用柳树意象,表达挽留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含“柳“”字表达离别的诗句?“柳"作为表达送别之情的审美意象在诗词中频繁出现,借“柳"与“留"的谐音关系,用柳阴、柳絮、柳条来渲染客中送别的复杂情感,表达挽留之意...

1

杨柳,是描写送别的特定意象。

最早描写杨柳与送别相关的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到了南北朝时,《折杨柳歌五首》中,首次出现了折柳送别的场景,“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因柳,谐音留,外形柔软姣美,依依可人,与送别时恋恋不舍的心境极其契合,正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故此,杨柳成为描写送别的特定景物,折柳送别、奏笛歌唱成为送别习俗,《折柳曲》成为送别思乡的固定曲调。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

古人折柳吹笛送别的佳句很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古战场上,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送别: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煞行客儿。

3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古代柳树很常见,一般种植在路边、渡口,十里长亭边。柳树的“柳字”,还是留的谐音,所以,古人喜欢在离别的古诗词中,用到柳或者杨柳的意象。

比较早用柳树作意象的,可能是诗经了。诗经中有一首特别有名的离别时,读来诗人潸然泪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唐诗中,用柳来表达离情别意的代表作之一是戴叔伦的戴叔伦《堤上柳》

4

诗经女孩来。楼主说的没错,看来对古诗词多有研究。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早从《诗经》时代开始,柳已经具有了凄美、送别的意象。到了汉代,将此意象发扬光大。

一、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里有关柳树的诗有好几首,诗经女孩举几个例子: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想当初从军时,杨柳轻柔随风荡漾。这里的杨柳轻轻柔柔的,有安抚人心的作用。

《东方未明 》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这首诗中柳乃是身边之物,公仆们抓劳工,随便折下柳条围上篱笆墙,让农夫们干活。并没有具体的意象。

5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作用。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较早当推巜诗经.采薇》,比说有一句词:"昔我往矣,相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了柳意象,则是六朝时期,比喻用来挽留与祝福的诗词,裕之著有诗集一卷巜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江边柳》中有"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所表达的是写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船儿系住

宋代朱敦儒巜柳枝》"江南岸(柳枝)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还有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

6

柳枝的柔软,细长,飘移有情丝万缕的感觉。一般情意绵绵的寄托,因此诗词中常用。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风吹柳枝摇,垂柳与水交等等。

7

因“柳”与“留”(留别、挽留)谐音,在加上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树意象常常与送别、惜别练习在一起的,并且出现了大量的这方面的诗句。

一、有关“柳”与离别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3.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4.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8

千百年来,柳在诗人的笔下是报春的使者。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元稹说“春生柳眼中”。周邦彦说“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杨万里说“春光都在柳梢头”。这一串串丽词雅句,告诉我们,柳生早春,占尽春光,最先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

因为柳树在春天抽出嫩绿的芽,是万物复苏的征兆;柳树在夏天垂下长长的枝条,上面挂满碧绿的叶,是生机的象征;柳树身段柔软,姿态优美,符合古人的审美,加上其生命力极强,深宫侯门可种,寻常百姓也可种,古人便开始以柳入诗词,赋予“柳”不同的意义。

一、以柳惜别。“柳”字谐音同“留”,故人即将相离,自然应当惜别。诗人最爱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因“柳”与“留”发音相似,古时候送别的堤坝、码头又一般种有柳树,人们便折柳送别,以此表达彼此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心意。相见时难别亦难,折一枝柳表达难舍难分的依依不舍之情,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含蓄。以“柳”诉离别的鼻祖当数《诗经·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陆太祝》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江边柳》的“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这些诗句都是借柳来表达惜别。不过,我更喜欢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那一根小小的柳枝在手上自然是情意浓浓,可是清风扶细柳,落日笛声残,凄凉中又不失旷达,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借柳送别的境界。

二、以柳喻春。一提到春天,人们自然会想到花红柳绿一词,在百花盛开的时候,柳树那一抹绿自然是极为亮眼的。每当柳树开始抽新芽,这就说明春天的脚步已经来到了。韩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盛赞柳树,将柳树作为春天美好景物的象征,甚至认为整个皇都如此生机勃勃都是因为柳树。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杏红柳绿两种充满生命力的物象和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将春天的热闹非凡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原本抽象的春天仿佛都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南宋诗人释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天的濛濛细雨带着杏花甜甜的芬芳,随着微风袭来,人们不会觉得冷,闭上眼深呼吸一口气,只觉心旷神怡。

三、以柳抒愁。我们似乎有一种特性,面对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变成悲伤、哀愁。面对柳树这么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美好景物,也逃不过伤春悲秋。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秋时节,晚风拂人面,残月挂苍穹,依依杨柳岸,泪眼惜别人。满腔客愁无处倾诉,这风、这柳、这月,仿佛也都是低落而伤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黯然的词人写出来的自然也都是愁绪万千的景物。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原本是高高兴兴地打扮好要登楼游玩的,可是看见远处小路上春风又绿杨柳,闺中女子忍不住泛上春愁,为什么当初要支持夫婿去外面求取功名呢?如若不然,此时他就应该和自己一起游玩,共赏这美好的春景了!贺铸的《横塘路》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柳市作为那漫天飞舞的柳絮出现的,满城的柳絮纷纷扬扬,正像诗人心中现在的无限愁思。

9

庄子说过“大美天地间”;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印证了这种说法,再加上中国人独特的形象思维,“柳”或者“杨柳”就出现在了诗词当中。



最早使用“柳”的句子出现在《诗经》中,《诗经·小雅·采薇》里面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此,柳以及杨柳就已付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流传至今。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通篇看不到一个“柳”子,但是“柳”这个东西却呼之欲出——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0

明代大书画家徐渭聪慧过人。一日,他与几位好友在位于杭州孤山的一亭内赋诗作画时,有人提议请徐渭在一幅《柳亭送别图》上题诗,徐渭当即应允,并挥毫写道“东边一棵柳,西边一棵柳,南边一棵柳,北边一棵柳”,写到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大家见此感到十分奇怪,徐渭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呢?

接着徐渭大笔一挥,又是三个柳字“柳、柳、柳”。众人更是纳闷,连续七个“柳”字,哪有这样重复到繁复的诗?

不一回儿,徐渭又提笔写道:“纵使长条千万枝,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时,大家无不击掌称绝。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见奇,特别是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实为诗中之佳作。

“柳"同“留”,“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霸桥折柳,自古以来都是一道风景,徐渭连用七个“柳"字,以繁胜简,表达四面八方,到处都在“留”。“长”通“缠”,东西南北,缠绵悱恻千万条,但依然是绾不住行人住,境界全出。

Tags: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意象,诗词,柳树,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