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荐 > 研究先秦文学的名师 先秦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研究先秦文学的名师 先秦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2020-07-06 11:53阅读()

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龙井,汉族。著名学者,古典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学中文系,198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

1
  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龙井,汉族。著名学者,古典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学中文系,198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8-2003,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精通《〈周易〉释读》、《周礼研究》、《〈老子〉解读》等学科。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词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二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陆侃如和冯沅君

  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于一爱国士绅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

  1929年,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2年夏,陆冯同时出国,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1935年夫妇均获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迁至云南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42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6年随校迁回沈阳。1947年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8年随学校迁居济南。

  1949年青岛解放后,陆侃如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年任副校长、《文史哲》编委会主任,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53年相继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为九三学社山东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济南分社筹委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2月1日病逝。临终前将其珍存的全部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山东大学。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冯沅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也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在文化界、妇女界担任一些要职,积极参加青岛市的社会活动。

  陆、冯夫妇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比翼齐飞,堪称文坛佳话。1931年,他们二人合作出版60万字的《中国诗史》,打破传统见解,很有新意。1932年二人又合作出版《中国文学史简编》一书,他们二人的著作被译成几种外国文字出版,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山东大学以陆冯二人生前积蓄为基金,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

  重要著作:《屈原》《宋玉》《乐府古辞考》《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与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与高亨合著《楚辞选》,与牟世金合著《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论创作》《刘勰与文心雕龙》。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28年先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任大夏大学、济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辑,其间师从章太炎先生。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任职东北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195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聂石樵

  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屈原论稿》、《司马迁论稿》、《楚辞新注》、《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与他人合著《杜甫选集》、《玉溪生诗醇》、《古代小说戏曲论丛》、《古代诗文论丛》、《古代文学论丛》。主编《散文精华》、《诗经新注》、《先秦文选注》、《先秦诗精华二百首》、《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论稿》。

  韩高年,1971年生,甘肃省永昌县人。200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7月出站,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为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在《文学评论》、《文献》、《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参与、主持完成“无秦文学编年史”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徐志啸,男,汉族,浙江镇海人。1948年7月1日出生。1968年 中学毕业、下乡务农;1972 年 上调至上海市复旦中学任教师;1978年 复旦大学历史系 本科生;1979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 研究生;1982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 教师;1986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 博士生;1989年至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范围

  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其中重点专攻先秦文学(以楚辞为中心)和中外文学关系。已有楚辞综论、先秦诗中外文学比较、中国比较文学简史、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古典与比较日本楚辞研究论纲等著作10多部,东皇太一春神考九歌:求生长繁殖之歌王国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外来影响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等论文一百三十多篇。楚辞研究在海内外楚学界有一定影响,被当代楚辞研究论纲、辞赋大辞典、中国二十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史、楚辞通论等著作和辞典专门介绍或评述,被列为国内中青年专家代表之一。多次因论文中选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论坛上宣读论文。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应邀赴日本、香港、韩国、荷兰、比利时、澳门、 新加坡、俄罗斯、 南非、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楚辞研究、中外传统文学比较研究、屈原与世界文化、比较文学导论、近代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研究、欧美文学专题等。

  赵敏俐,男,1954 年生,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 ,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 年 3 月考入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 1982 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伍心镇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1984 年底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1987 年 12 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1987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1年评为山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授予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带头人称号。1997年3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1999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创新拔尖人才,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3月起)。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文学?艺术学科专家评审组副组长(2001年1月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2000年起)。

  自1987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多年来坚持本科生教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开设《汉代诗歌研究》、《诗经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等多门选修课。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为研究生主讲的课程有《诗经楚辞研究》、《诸子散文研究》、《两汉诗赋研究》、《魏晋六朝文学研究》、《国学研究》、《史传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等。

  杨公骥教授(1921.01.16-1989.06.07),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河北正定人。1937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徒步到陕北投奔革命。在延安,曾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担任文化教员。抗战胜利后被派往晋察冀边区工作,1946年调赴东北解放区,任佳木斯东北大学教授。1949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82年任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国文学史家,历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文论学会顾问,吉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等职。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等。1987年主编中央电大教材《中国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国原始文学》(1952)

  《周代文学》(1954)

  《商颂考》(50年代初)

  常森,山东新泰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

  专著与论集

  1、《二十世纪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先秦文学专题讲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先秦诸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5、《庄子散论》(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合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郑杰文 男,1951年3月生,山东淄博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80年山东省北镇师专中文系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85-1987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于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10年来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已出版《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纵横家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鬼谷子天机妙意》(南海出版公司1993)、《鬼谷子奥义解说》(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齐宗教研究》(齐鲁书社1997)、《穆天子传通解》(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风俗礼仪通说》(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方术迷信与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合著)等专著,其中《穆天子传通解》、《鬼谷子研丛著》、《中国古代纵横论》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此外,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硕士生3届、博士生1届

  褚斌杰  1933年6月生,北京市人。笔名楚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从导师游国恩先生研修先秦文学。著名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先生不久前在北京不幸去世。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桃李芳菲,成绩斐然。

  褚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先秦两汉文学,首先是先秦两汉文学史的研究;先后出版有《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先秦文学史》、《两汉诗传》等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内容全面,丰富,而又能提纲挈领,被认为是最适宜教学用的先秦两汉文学史教材;褚先生担任主编的《先秦文学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本,是今天最具权威性、内容最全面、完整的关于先秦文学的文学史著作

  邵毅平  文学博士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苏无锡人,1957年7月30日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2)、文学博士(1994)。历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助教(1982-1985)、讲师(1985-1992)、日本创价大学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员(1988-1989)、韩国蔚山大学中语中文学科客席教授(1992-1997)、韩国大邱晓星CATHOLIC大学中语中文学科客席教授(1997-1998)、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1998—2000)、副教授(2000-2006)、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科客席教授(2006-2007)。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范围

  先秦秦汉文学研究;《论衡》专题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中国文学表现商人史专题研究;古代东亚中国文学接受史、东亚汉文学史、东亚文学关系史研究;东亚汉学之译介与研究。

  赵浩如,1939年生于昆明。云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书作曾入选全国书展。著有《诗经选译》、《楚辞释注》、《古诗中的云南》、《昆明揽胜》、《赵浩如行草书》、《历代楹联选》、《云南名联》等。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诗书是从来不分家的,综观至今仍然为世人所乐道的大诗人、大书法家、教育家乃至思想家,如王羲之、杜甫、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无一不是文采风流,书法遒劲。而今,西化教育方式的影响和科技文化的冲击,诗书乃至国学教育正在功利和实用主义的挤压下被边缘化,诗书传家正在附庸风雅的潮流中退出大众的视野。此时,一些受传统文化教育影响至深的文人学者却在默默地用行动履行曾经的梦想,已过花甲之年的赵浩如正是其中之一。

  刘生良 

  出生年月:1957年1月

  主修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毕业学校: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社会职务: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理事

  个人介绍

  1976年6月参加工作,在陕西省洛南县西关中学任教。1978年2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时分配到商洛师专任教,曾任教研组长、系副主任等职。1986年9月考入安徽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主攻先秦两汉文学,1989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同时分配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至今。其间又于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师从霍松林先生在职读博,获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等必修课和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庄子研究等选修课,曾获商洛师专和陕西师大教学质量优秀奖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

  主要论著

  一、专著

  1、《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9月重印,2006年10月第三次印刷,印数已达11000册。

  2、《楚辞著作提要》(国家“九五”重点项目《楚辞学研究丛书》之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本人为主要撰写人之一,撰稿约10万字)。

  傅璇琮  著名中国古典文献和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笔名湛之。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傅璇琮

  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期间遭受政治运动错误批判,1958年被先后调至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却由此拥有了清静的读书时光,走上了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等。

  池万兴  池万兴,男,1962年3月生,陕西彬县人,汉族。西藏民族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师从闫宪康、冯俊杰两位先生研究先秦文学与戏曲。2003年7月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赵逵夫先生研究先秦两汉文献。2004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蒋凡先生,2006年6月出站。1994年11月任语文系副主任,1998年12月任语文系主任。2004年起任西藏民族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至今,同时兼任西北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导师。

 

  何宗美,男,博士、教授。1963年12月生,湖南省永兴县人。1990年12月获湖南师大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2年9月考入西南师大,师从熊宪光教授专攻先秦两汉文学,1995年7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从教于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1999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师从陈洪教授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治明清文学,2002年7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历任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带头人、唐山市政协常委、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2002年因科研、教学的突出贡献被唐山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2004年3月调入西南师大文学院。

  周勋初  周勋初,男,生于1929年4月,1954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8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诸子及楚辞。现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所著《高适年谱》(专著),1985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专著:

  1、 辞海(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03

  2、《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9

  3、《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1

  4、《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01

  5、《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1

  6、《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06

  7、《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10

  8、《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08

  李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年6月

  职 称 博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简历】

  1978年至1982年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读书 获学士学位

  1983年至1986年 吉林毓文中学任教

  1987年至1990年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方向)专业学习 获硕士学位

  1995年至1997年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方向)专业学习 获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7年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 讲师

  1998年至2005年6月 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任教 副教授 教授 学科带头人 系主任

  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3年至2004年学科会议评审组专家

  2005年6月至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 教授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个人简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1985年,任小学教师;

  1985-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5至今,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2003年被聘为教授。

  1999年11月-2000年6月,在香港教育学院任教学顾问;

  2004年3月-2005年2月,任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下面是更多关于青岛九三学社的问答

2

研究先秦文学的名师

李炳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市人,汉族。著名学者典文学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学中文系,198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8-2003,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精通《〈周易〉释读》、《周礼研究》、《〈老子〉解读》等学科。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词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二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陆侃如和冯沅君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于一爱国士绅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28年先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任大夏大学、济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辑,其间师从章太炎先生。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任职东北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195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3

先秦文学做的比较好的名师都有谁?比如《庄子》《诗经》《论语》《楚骚》。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和神话、《》、先秦散文、楚辞为内容。

远古时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4

研究先秦文学有什么必要性?

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那么这期的文学,正是处于发源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比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它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研究中国先秦文学需要看哪些研究性的著作?

儒,道,两家的。儒是千年正统思想,道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国外很多老子热,夹杂着其他先秦诸子,不仅是文学上的进步,更多的是灵魂上的升华……

6

通过对先秦文学的学习,你认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

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7

先秦文学的特点?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越原始社会、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学史上的历次诗文革新运动,无不以先秦诗文作为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缘于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创始性。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一应俱全,散文中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应用散文已有明确的分界。史传散文的记言记事由分离到融合,产生了文诰、编年、国别、谱牒等多种体例。诸子散文由简短的语录体发展为论辩文,进而形成专题论文,完成了论说文的体制。应用文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以及书信、盟誓、祝文、祝辞、箴、诔、铭文等各种文体。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是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论语·先进》说孔门弟子子游和子夏长于文学,“文学”便是泛指古代文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其中文学之士著书立说,游说之士摇唇鼓舌。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楚辞》都是如此。《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有舞蹈道具和动作的描述,乐章的章名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显然是诗乐舞的综合表演。《诗经》作品大多重章叠句,原本是适应音乐和舞蹈反复表演的需要。《墨子·公孟》中也说:“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可以歌唱、舞蹈、弦奏、吟诵,正说明《诗经》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楚辞·离骚》的末节、《九章》中《涉江》、《哀郢》、《抽思》、《怀沙》等篇以及《招魂》的末节都有“乱曰”,“乱”既是内容的总结,也是标识音乐的末章。《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巫歌基础上的创作,祭神巫歌是表演巫舞所唱的歌,其中每篇并无“乱曰”,但末篇《礼魂》就是《九歌》前十篇通用的乱辞。由此可见,楚辞也具有诗乐舞相融合的特点。明确综合性的特点,研读文学便要紧密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力避盲人摸象。

  第三是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第四是随意性。

  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产生文字的殷商时代也无所束缚,尽管对天神无限崇拜,还是有武乙之辈敢于射天。周代崇尚礼制,思想有所束缚,然而《诗经》中的民歌用朴实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饥者歌食,劳者歌事,对大人君子作无情的嘲讽,对男女爱情作坦率的表白。经过筛选润色的《诗经》尚有真实感,可以想见未能入选的诗歌更是实话实说。先秦无人模拟《诗经》,蕴酿二、三百年之后,楚辞以全新的面貌上诗坛。后人每以《诗经》为比照评论《离骚》,或认为《离骚》兼

  具国风、小雅之长,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不同于《诗经》;或认为屈原独依诗人之义,依托五经以立义;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分剖四事同于风雅,四事异乎经典,算是一种折衷的总结。以同于《诗经》为褒,以异于《诗经》作贬,是囿于汉代作家尊经学重模拟的怪圈,而忽视了先秦作家的随意性。屈原是最有个性的诗人,《离骚》是最有个性的诗篇,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一吐为快,他完全没有也不必“徵圣宗经”。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8

先秦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CF%C8%C7%D8%CE%C4%D1%A7/

这里面有几篇先秦的论文,但是都是大的,不是名人的,是一些的论你自己下载下来在斟酌一下,去粗取精~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