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荐 > 青岛七中的历史 青岛9中历史

青岛七中的历史 青岛9中历史

2020-06-26 00:12阅读()

青史上的女子 青岛新闻网 2006-02-26 12:02:45 【 新论】 圣功女子学校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的

1
  青史上的女子

  青岛新闻网 2006-02-26 12:02:45 【 新论】

  圣功女子学校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的炮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

  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当然,能够上这3所女校的女学生都有优越的家庭和生活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过这3所学校培养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龙附凤的砝码。还有的更是中学一毕业,就找个好人家嫁了,成为“幸福”的全职太太。建国后,市立女中改名为青岛第二中学。1952年11月11日,青岛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计算机特色学校)

  坐落于老市区中心地带的市南区德县路27号,西临中山路商业街,南濒前海风景区,是一个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现为26个班级编制的初中学校,1996年学校被命名为青岛市计算机特色学校,现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 近年来,青岛七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市教育局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达标单位、青岛市初中学校素质教育评估优秀等级等各项 荣誉, 2002年被批准为青岛市规范化初中学校,2003年被命名为青岛市教师教育先 进集体、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2004年获青岛市教育督导评估优秀等级、青岛市依法 治教示范学校。

  学校坚持“内抓质量、外树形象”,扎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德育 方面,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突出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和学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教学方面,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提倡“激 情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在全市初中学校中名列前茅, 在2004年初中优秀生直推高中录取中,我校录取率为全市平均录取率的200%。 学校大力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套懂教学、会管理,年富力强、 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了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勤于钻研、勇创一流的教师 队伍。三年来,全校教师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和录像观摩课30 余节,发表教育教学 论文100多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进入市、区骨干教师行列。 学校于1996年被命名为青岛市计算机特色学校,2002年秋季起设立2个信息技 术教学实验班,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开展研究。经过 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实验班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能力明显加强,教育教学质 量大幅度提高。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继续开展实验工作的要求,学校将-

下面是更多关于青岛七中的问答

2

青岛七中的历史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诞子学校较早市。当外国军舰的炮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

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3

青岛七中资料

青岛历史上子学校

青闻网 2006-02-26 12:02:45 【 现有新闻评论】

圣功女子学校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国教育史上是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的炮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

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当然,能够上这3所女校的女学生都有优越的家庭和生活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过这3所学校培养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龙附凤的砝码。还有的更是中学一毕业,就找个好人家嫁了,成为“幸福”的全职太太。建国后,市立女中改名为青岛第二中学。1952年11月11日,青岛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第七中学(计算机特色学校)

坐落于老市区中心地带的市南区德县路27号,西临中山路商业街,南濒前海风景区,是一个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现为26个班级编制的初中学校,1996年学校被命名为青岛市计算机特色学校,现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 近年来,青岛七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市教育局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达标单位、青岛市初中学校素质教育评估优秀等级等各项 荣誉, 2002年被批准为青岛市规范化初中学校,2003年被命名为青岛市教师教育先 进集体、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2004年获青岛市教育督导评估优秀等级、青岛市依法 治教示范学校。

学校坚持“内抓质量、外树形象”,扎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德育 方面,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突出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和学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教学方面,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提倡“激 情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在全市初中学校中名列前茅, 在2004年初中优秀生直推高中录取中,我校录取率为全市平均录取率的200%。 学校大力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套懂教学、会管理,年富力强、 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了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勤于钻研、勇创一流的教师 队伍。三年来,全校教师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和录像观摩课30 余节,发表教育教学 论文100多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进入市、区骨干教师行列。 学校于1996年被命名为青岛市计算机特色学校,2002年秋季起设立2个信息技 术教学实验班,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开展研究。经过 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实验班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能力明显加强,教育教学质 量大幅度提高。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继续开展实验工作的要求,学校将于2005年继续开设2个信 息技术教学实验班,实验班学生在我校电脑派位录取的新生中,采取自愿报名与测试 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录取。实验班由学校选派综合素质优秀,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 技术手段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在素质教育的浩荡春风中,青岛七中全校师生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为把青岛七中建设成为全市一流初级中学而不懈努力,以不辜负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厚望!

4

青岛七中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的炮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

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当然,能够上这3所女校的女学生都有优越的家庭和生活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过这3所学校培养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龙附凤的砝码。还有的更是中学一毕业,就找个好人家嫁了,成为“幸福”的全职太太。建国后,市立女中改名为青岛第二中学。1952年11月11日,青岛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

青岛的女子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是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当外国军舰口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为形势所迫,于19

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不得不实行“新政”,其中包括改革教育、振兴女学,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学校兴起之路是缓慢而步履艰辛的。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外侨来青人数不断增多,他们携妇将雏、漂洋过海到青岛从政或经商,对于子女教育尤为重视。于是延续欧洲教育制度的男女分校教育应运而生。据1924年《胶澳商埠教育汇刊》记载:青岛最早的女学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建立,称天主教女子学校。

当时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有教员12人都为天主教的修女,学生80多人,大都是外籍侨民之女,实行寄宿制,学费350余元。其学费的昂贵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青岛天主教女子学校的教学以英国教育为标准。(提起英国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令人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小简爱饱受虐待和歧视生活了十年的罗沃德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以陶冶品性,养成适应他日社会各阶级之妇人为宗旨”,所学科目有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德语外,还对家事教育特别注重,像家政学、裁缝、刺绣、绘图、编织、烹饪、速记、音乐等科目都要学习,以培养欧洲式淑女作为教育模式。

1905年青岛第一所女子中学———美懿书院设立。美懿书院又称淑范女学,是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创立,最早附设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女子学堂。当时的教员仅4人,德籍和中国籍女教员各2名,学生20人。1915年停办。日本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4月创办了青岛高等女校,校址在原德华高等学堂内,学制3年,相当于高中学历。课程有修身、日本语、汉文、数学、物理、化学、图画、体操、家事、缝纫等,后迁址于若鹤山下(即今天的贮水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著名的女子中学有3所———公办的青岛女中、私立文德女中和私立圣功女中。这些女校培养了不少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女性,原青岛市副市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兹心是文德女中学生,著名的微循环专家修瑞娟曾经是市立女中的学生。女校学生很多还是体坛骁将,成为青岛体育界出类拔萃的女运动员。青岛最早的女子排球队和女子篮球队都产生在这3所女子中学。

女中任教的教师好多也是知名人物。1932年陈翔鹤来青岛市立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在市立女中兼课。1934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薭青在市立女中任教。1935年左联创始人之一、作家孟超曾受聘于青岛文德女子中学任初中国文教师。1932至1934年,许地山夫人之胞妹周铭洗任青岛圣功女中校长。

当然,能够上这3所女校的女学生都有优越的家庭和生活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经过这3所学校培养的名媛淑女,婚姻上就有了攀龙附凤的砝码。还有的更是中学一毕业,就找个好人家嫁了,成为“幸福”的全职太太。建国后,市立女中改名为青岛第二中学。1952年11月11日,青岛私立中学由国家接收,圣功女中改为青岛第七中学,文德女中改为青岛第八中学。

5

青岛最好的初中有哪些?

四方区初中立的中学有:23中重庆路靠近山东路岛40中:在宜昌路靠近湖岛;青岛44中,在北岭瑞昌路靠近人民青岛50中,在四方区嘉善路17号,也就是在华夏职教中心斜对面 。以前50中是这些初中里面最好的,这几年44中发展非常好,学生素质越来越好,老师也很负责,出过中考状元。40中不太好。四方区私立的初中有:青岛市超银中学四方校区,在鞍山5路上,靠近理工大学;成绩是出奇的好,但是特别特别辛苦,初二以后孩子几乎都得在12点以后才能睡觉;仅学费2014年是17000一年青岛长泰中学,以前在市南,四方区黑龙江南路附近(靠近长沙路)学费和超银一样,成绩也很好。

6

谁还记得以前七中一位历史老师

d, laughed and said: "An

7

青岛有什么历史?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青岛,山东省地级市,简称“青”,国家计划单列市  、特大城市 、副省级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 , “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青岛是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驻有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26所。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9所高校。  青岛的异域建筑种类繁多,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八大关建筑群荣膺“中国最美城区”称号。

8

青岛历史简介

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脉络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9

青岛9中历史

青岛市第九是一所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中学、规范化学校。始建于1900年,礼贤书院,是由当时居住在青岛的德国传教士魏礼贤创办的。

魏礼贤先生与梁启超、徐志摩等文化名人交往甚深,曾任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大使。他一生致力于传教布道和文化教育事业,在青岛居住时创办来青岛最早的现代式学校——礼贤中学(即青岛九中),教授物理学、生物学、神学等等。

学校建校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两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等五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先后毕业于我校,涌现出了以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北京军区空军司令李永金、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总教练阚福林、青岛市副市长杨军、著名书法家高小岩、著名诗人纪宇、著名电影演员崔嵬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政各级领导、理论家、军事家、运动专家和艺术家。我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卜祥志正在我校就读。

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坚持规范与和谐结合的管理原则,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全面与特长相结合的育人原则;以名校百年传统、深厚文化积淀,敬业求精精神,刻苦学习氛围,和谐向上集体享誉社会;特别是近几年在职业道德建设,青岛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落实等方面成绩卓著而名扬岛城。在连续保持“青岛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荣誉的同时,2002年学校又被评为“青岛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市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全部为优秀等级,使青岛九中这块教育名牌更具活力,更加璀璨。

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向高等院校输送大量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每年95%以上的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高校学习,大学本科录取率一直跻身于全市前茅。九中突出的教学质量吸引了全国不少名牌院校如清华、北大、中科大、北外、南大、上海交大等院校来学校招收保送生或推荐生。学校在1999、2000、2001三年向上述院校输送保送生近50人。2002年学校保送生又占保送生总数的20%。

在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青岛九中在参加各个学科竞赛中也获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奥赛中学校共有30余人获一等奖,20余人获二等奖。除学科竞赛外,别有多人获全国级音乐、美术比赛一、二等奖。

学校在外语教学上有着优良传统,常年聘请英、日籍外教上课。2002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在山东省内唯一的外语教学实验基地。自1992年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一批外语院校陆续把该校作为招收保送生或提前招生的基地,其中北外还把他们在山东的考点定在九中。2002年高三毕业生中有5人被北外提前录取,4人被北二外提前录取,在全市名列前茅。学校还与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开设日语班,由日籍教师授课,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学日语。日语班学生毕业后可由学校推荐去日本留学,目前已先后有近80名毕业生去日留学。在日完成日语强化训练的100%考入日本的大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541843.html?wtp=tt

10

青岛市第七中学的优秀教师

要荣誉:

12000年9月评为青德育先进个人

2.2001年9月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

要论著:

1.2002年3月论文《谈新课程标准下师生角色转换》发表在《青岛教育》上

2.2003年5月论文《亲和力——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三界优秀论著评选一等奖

三公开课:

1.2001年12月举行市级公开课实话心理系列《师生沟通》主题班会 时立梅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勤恳恳,认真踏实,勇于创新。在十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尽心尽职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责。她能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影响和感染着她的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老师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在严字当头的情况下,注重情感的交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后进生转化工作卓有成效。教学工作中,能遵循教育规律,认真钻研,严谨治学。以人为本,实施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能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教学成绩显著。在新课改中她能够抓住课改的契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