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荐 > 青岛市人民政府原址在哪里 青岛市档案馆怎么样?

青岛市人民政府原址在哪里 青岛市档案馆怎么样?

2020-06-22 15:31阅读()

青岛路。不知道是多少号。胶澳总督府旧址,现在应该是青岛市人大办公地址。 青岛市档案馆怎么样?

1
青岛路。不知道是多少号。胶澳总督府旧址,现在应该是青岛市人大办公地址。-

下面是更多关于青岛政府的问答

2

青岛市人民政府原址在哪里

沂水路

3

青岛原来是直属中央的直辖市吗

青岛解放前是中央直辖解放归山东省管理。

1966~1973年,青岛纺织抽调人物力和财在山东省内产棉区的枣庄、平阴、临清、北镇、诸城、蒙阴、惠民、济宁和泗水等地建起10个棉纺织厂、2个针织厂、1个印染厂、1个纺织器材厂、1个纺织机械厂等共15个分厂。共置纱锭15.23万枚,织机4413台;印染设计能力达3000万米;能生产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的全套设备。

1964年7月,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先后派出管理干部84人、工程技术干部14人、技工98人,投资192.63万元,在原临清棉纺织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兴建青岛第三棉纺织厂临清分厂。分厂占地13641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4568平方米。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置入棉纺锭12064枚、棉织机240台,1965年1月建成投产。1971年,分厂与老厂脱钩,交聊城地区管理,恢复临清棉纺织厂旧称。

1966年1月,青岛第九棉纺织厂投资113万元,先后选调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等110人到菏泽市东郊筹建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菏泽分厂。分厂占地70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984平方米。九厂移去纱锭20000枚、织布机400台,同年12月建成投产。1971年,分厂与青岛第九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菏泽棉纺织厂,由菏泽地区直接管理。

1966年2月,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投资225万元建设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济宁分厂。分厂占地67633.3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1793平方米,棉纱锭9984枚,织布机196台,梳棉机36台。青岛第七棉纺织厂援助管理人员11人、技术干部7人、技术工人154人。同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棉纱518吨、布48.2万米,创产值214.27万元。1970年3月,分厂交给济宁地区管理,更名为济宁棉纺织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五棉纺织厂投资121.29万元,调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128人,在诸城县河西兴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诸城分厂。分厂占地18009平方米。青岛第五棉纺织厂移置棉纺锭5824枚、织布机145台。同年10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18支纱、18×18粗平布,当年创产值387万元。1971年,分厂交给昌潍地区管理,更名为诸城棉纺织厂。

1966年3月,青岛第四棉纺织厂投资253.84万元,选调44名管理干部、26名技术干部、262名技术工人在惠民地区北镇(滨州)兴建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北镇分厂,分厂占地47426平方米。第四棉纺织厂移置纱锭31208枚、织布机814台。1967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棉纱4028.5件、棉布208.5万米,创产值313万元。1972年分厂与青岛第四棉纺织厂脱钩,交给惠民地区管理,更名为国营滨州第一棉纺织厂。

1967年3月,青岛第二棉纺织厂投资256.86万元,选调28名管理人员、20名技术干部和338名技术工人在平阴县兴建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分厂。分厂占地489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6235平方米;棉纱锭10816枚,织布机240台。1968年5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18支纱和18×18平布,当年创产值294.08万元。1973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二棉纺织厂脱钩,由泰安地区管理。

1967年1月,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投资536.26万元,选调管理人员54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28名,在枣庄市齐村区兴建青岛第一棉纺织厂枣庄分厂。分厂占地71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6199平方米,拥有棉纺锭20384枚、织布机446台。1968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产纱596.24吨、棉布182.32万米,创产值229万元。1970年12月,分厂与第一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国营枣庄市棉纺织厂。

1967年11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选调管理干部21人、技工25人、熟练工59人到临沂西郊接收济南第二棉纺织厂援建的临沂棉纺厂续建任务。青岛第八棉纺织厂投资244.28万元,置纱锭20000枚、织布机666台。当年12月建成,部分投入生产,称青岛第八棉纺织厂临沂分厂。分厂占地12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242平方米,年创总产值400.66万元。1971年7月,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将临沂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为临沂棉纺织厂。

1968年8月,青岛东方红棉织厂选调17名管理干部、4名技术人员、41名技术工人到惠民县城东选址筹建青岛东方红棉织厂惠民分厂。投资175.64万元,占地186274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5817平方米,置纱锭20000枚、织布机850台。1969年10月建成投产,产品有灯芯绒、华达呢、粗布等,当年创产值278.51万元。分厂于1971年12月交给惠民地区直接管理,更名为惠民棉纺织厂。

1970年3月,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选调48名管理干部、18名工程技术人员、213名技术工人到蒙阴桃花沟筹建青岛第六棉纺织厂蒙阴分厂。分厂占地9855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2695平方米。第六棉纺织厂投资309.3万元,置纱锭12000枚、织布机400台。1972年12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棉纱和平布。1975年5月,分厂与第六棉纺织厂脱钩,更名为蒙阴棉纺织厂。

1966年9月,青岛印染厂投资360.35万元,选调管理干部26人、工程技术人员6人、技术工人131人、其他人员19人,调出印染设备61台,在济宁市西郊兴建年产印染布设计能力为3000万米的青岛印染厂济宁分厂。分厂占地面积20319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553平方米。1967年8月,棉布染色生产线投产;1968年7月,棉布印花生产线投产。1968年创产值1434万元,销售收入1344万元,利税总额150.56万元。1970年12月,青岛印染厂与济宁分厂脱钩,分厂更名为济宁印染厂。

1966年4月,青岛第二针织厂抽调22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工程技术人员、38名技术工人,投资125万元,在泗水县泉林镇建起厂房7648平方米,调拨棉毛机6台、罗纹机15台,兴建青岛第二针织厂泉林分厂。初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针织内衣100万件。1968年5月建成投产,产品主要有卫生衫裤、棉毛衫裤。1970年12月,分厂与青岛第二针织厂脱钩,更名为山东泉林针织厂。

1967年5月,青岛第一针织厂选调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共50名,到临沂市临西八路兴建青岛第一针织厂临沂分厂。投资140万元,分厂占地47372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036平方米。置配针织机46台、漂染机17台、缝纫机67台。1970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创产值176万元。1971年5月,分厂交给临沂地区管理,更名为临沂针织厂。

1966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投资109.82万元,选调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02名,调拨生产设备29台,在济宁市改建青岛纺织配件一厂济宁分厂。占地22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965平方米。初期设计能力,年产20万枚细纱锭子。1972年1月,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改由济宁地区管理,1973年更名为济宁纺织配件厂。

1952年,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青岛啤酒厂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从此,青岛生产啤酒所用啤酒花全部达到自给,而且还支援了兄弟厂家,青岛啤酒困难时期,产量仍然达到2W吨,为了支援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建设,一批青啤的技术人才被陆续调到兄弟单位,成为中国啤酒工业的技术骨干。青岛啤酒厂还援建了四川省邛崃啤酒厂。1964年诞生的《青岛啤酒操作法》凝聚着青啤人得心血,不但在全国啤酒行业大范围推广,而且被定为行业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1966年10月,青岛纺织器材厂先后选调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486人,投资42.42万元,调拨和搬迁设备419台,在济宁市太白楼东路占地16923平方米,兴建济宁分厂。厂房建筑面积3596平方米,年产木梭7.2万只、木管120万只。1967年建成投产,当年产木管32.96万只、木梭8.44万只,年总产值52万元。1971年9月,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根据山东省轻工业局1970年6月的决定,将木梭、木管两个产品的机械设备全部搬迁济宁分厂。分厂形成年产木梭50万只、木管600万只的生产能力。1979年1月,济宁分厂与青岛第一纺织配件厂脱钩,更名为济宁纺织器材厂。

1956年8月,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校址由鱼山路5号迁至黄台路10号(校本部)和松山路16号。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亦改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9月29日学院举行独立建院大会,确定这一天为校庆日。

1956~1966年,是医学院稳定发展的10年,基础和临床教研室达30多个,教学设备总额达110万元。临床教学实习医院,除附属医院和青岛市的6所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外,还扩大到昌潍、烟台两地区的4所地区级医院。1958年调出一部分骨干教师支援建立昌潍医学院;同年还调出5名骨干教师支援烟台地区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根据省人委指示,负责为临沂地区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并调出教职员工120余人到该校工作。1970年秋,学院迁往惠民地区北镇(现滨州市)办学。1976年学院迁回青岛原址,留1/3的教职工和物资设备在北镇成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应该是现在的滨州医学院。

青岛筑港工程处于1958年合并到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1961年,再次更名青岛港务局筑港工程处。自1961年到1972年,筑港工程队以维修山东省交通系统沿海小港口为主。同时,由于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港口投资日趋压缩,筑港工程队把相当一部分力量转入内河航运工程及修造船滑道,完成了山东省小清河航道梯级开发的3座船闸,京杭运河山东境内、黄河南岸到微山湖段的梯级开发的枢纽工程,完成新建港口10处,码头18座。

10年期间,国民生产计划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投资减少,从而导致一轻产品产量缩减,市场供应紧张。为缓和供需矛盾,青岛市根据有关指示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各种会战,并将青岛造纸厂、青岛造纸三厂等骨干企业一分为二,迁出部分设备,抽调部分技术人员,支援山东省的小三线建设。

1970年“备战、备荒”进入高潮,青岛造纸行业抽调部分设备迁往枣庄成立分厂,1972年分厂与青岛脱离关系。

1965年青岛工具厂调整为刃具专业生产厂,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迁往山东省泗水县,1970年利用留下的厂房和部分维修设备及63名职工组建成青岛刃具厂。

1966年,青岛内燃机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127名员工、100余台设备,在聊城建分厂,1970年与总厂脱钩。

1964年,青岛电器元件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技术力量和设备,在济宁新建山东硅元件厂(今济宁第二电器厂)。

1966年,青岛电线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并改名为地方国营青岛电线厂。同年,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人员和设备赴新泰县建立分厂。

1981年以青岛汽轮机厂为主,组建了由山东省内13家企业参加的“齐鲁发电设备公司”,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青岛汽轮机厂(今捷能集团)(青岛档案信息网记载共派往各厂技术人员69名进行技术指导与革新。)

从1961年开始,青岛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三利骗两万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矿山机械制造大规模压缩。青岛重型机械厂于1963年4月实行停产保点,精减职工全部调出。

1970年5月,为支援三线建设,青岛缝纫机厂开始筹建邹县分厂,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1975年年产能力达5万架缝纫机的青岛缝纫机厂邹县分厂建成,并于当年10月移交给济宁地区轻工业局,称鲁南缝纫机厂,同时与青岛缝纫机厂正式脱钩。

1985年,青岛食品厂对口援建山东省沂水县青援食品厂。

4

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参观感受

1924年3月早春的青岛冬才刚刚过去,当中期党员王象午行李箱,走进四海岸路18号四方机厂工人宿舍大院时,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满院的春色……

就是在这个并不起眼的院子里,曾经留下了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就是在这里,秘密孕育了一次又一次工人大罢工,掀起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就是这里,一座简陋而平常的红瓦平房,成为了中共青岛党组织的 “红色摇篮”,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光辉灿烂的历史。

邓恩铭刘少奇在这里工作过

在四方区海岸路18号,有一栋营造于1904年的砖木结构德式风格建筑,外墙为红色清水砖墙,蘑菇石墙基,这便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

“这里原是青岛四方机厂职员宿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刘湘琴告诉记者,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成立。1923年10月,邓恩铭被四方机厂“圣诞会”聘为秘书,将圣诞会逐步纳入青岛党组织的领导之下。1924年3月,为便于开展四方机厂的工运工作,中共早期党员王象午进入四方机厂任绘图员,居住在该院内9号。1925年2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中共青岛支部。其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领导了四方机厂、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并推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慰农等共产党人都曾先后在此工作过,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推动青岛革命的发展。

据刘湘琴馆长介绍,1982年12月31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立碑,确定海岸路18号为 “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旧址房屋结构及内部布置,基本按照当年原状恢复。6月29日,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明才,70岁,四机老厂工后代 邓恩铭帮俺家安在支部旁边

再次走访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当年这里的叱咤风云如今只能通过纪念馆展厅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老旧照片来回忆,看着记者在拍照,一位七旬老人走上前来与记者攀谈,交谈中记者得知老人名叫姜明才,他父亲以前就是四方机厂的一名老职工,更巧的是老人一家当年就住在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的隔壁。

“当年的那些人和事在我脑子里,就跟电影一样几乎每天都要过一遍。”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姜明才老人说,因为在老家日子过不下去,1923年父亲带着母亲和姐姐从莒县一路走到青岛,来青岛的第三天就进了四方机厂做车间工人,因为当时厂里住宿的地方有限,厂子里只能解决父亲一个人住宿,为了不让母亲和姐姐露宿街头,父亲把床位让给了姐姐和母亲,下班后就找工友凑合一宿,可时间一长父亲不愿给工友们找麻烦就一个人在厂子里睡,夏天天气暖和还好说,一到冬天厂子里没有任何的取暖设备,父亲只能整宿在厂子里溜达。后来邓恩铭知道了这件事后找到了父亲,也找了当时的厂领导商量,最后就在党支部旁边开了一间小屋,他们一家这才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陈桂兰,88岁,纱厂“老童工” 党支部给咱工人撑腰

88岁的陈桂兰住在四方机厂职工宿舍旁边的海岸路16号,一住住了近75年,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时她尚且年幼,可是12岁就到纱厂做工的她亲身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纱厂大罢工。

当年一同进厂的13名女童工,如今惟独剩下陈桂兰老人一人。“当时日本监工根本不把我们这些中国工人当人看。”陈奶奶告诉记者,她在厂里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下班后经常是累得连路都走不了,可一家人还是吃不饱饭,日本人对工人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而当时惟一能给工人们撑腰的就是党支部了,所以一号召罢工,大家都积极响应。

5

青岛市沂水路老市政府的牌匾“青岛市人民政府”这7个字是哪位书法家写的??重谢!!所有家当!!

青岛市人民政府是已故书法家 修德 所提

6

青岛未来几年的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 【地理位置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青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40.9万,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万人。 【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无严寒。 【历史沿革】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城市地位】 中国东部重要的海滨城市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青岛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商务城市,获得“企业家满意奖”。 青岛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青岛是全国两个“中国品牌之都”之一。 青岛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青岛荣获2005年“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第一名。 青岛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的“帆船之都”。 青岛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旅游观光】 青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海外游客入出中国的主要口岸。 青岛三面环海、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加上特殊的历史积淀,使青岛早在 20世纪初期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旖旎壮美的海滨风景线,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崂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景,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浓缩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现代化的度假、会展条件,使青岛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拥的城市,成为中国最优美的海滨风景带和海内外著名的度假、休闲、观光、商务、会展目的地。 2005年,青岛接待海外旅游人数 68.44 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4.15 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 2449.03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222.6 亿元;旅游业总收入为 256.6 亿元。 【生活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青岛新区已经成为青岛的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旧居已经被环境幽雅的居民小区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乡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 元,增长 16.5 %;人均消费性支出 9883 元,增长 9.8 %,恩格尔系数 37.6 %。农民人均纯收入 5806 元,增长 14.3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737 元,增长 11.4 %。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5616 元,增长 16.1 %。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 22.96 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29.54 平方米。 【奥运与青岛】 青岛人酷爱体育运动,有田径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2005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 263 枚,银牌 227 枚,铜牌 179 枚。共打破全国纪录 2 项。 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城市,青岛已经着手进行全面规划,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突出“新青岛、新奥运”的主题,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帆赛的目标。充分利用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做足海上运动的文章,建设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运动基地,展示青岛“海上奥运”的特色,将青岛打造成中国的“帆船之都”。 青岛国际帆船中心位于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在北海船厂搬迁后的原址建设,整个项目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所有设施充分考虑了赛后可持续利用。 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奥帆赛必备设施包括:奥运分村、运动员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场馆媒体中心、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以及测量大厅、陆域停船区、下水坡道、主防波堤、次防波堤、奥运纪念墙码头等配套设施。 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将于2006年建成,承担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和第12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并满足青岛市打造“帆船之都”和赛后开发、旅游的需要。 【节日庆典】 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海洋节、 樱花节、 海云庵糖球会、 大泽山葡萄节等。 【特色饮食】 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胶州湾蛤蜊、崂山绿茶、流亭猪蹄、青岛大包、泰山路烧烤、劈柴院小吃等。 青岛比较值得一看的推荐景点: 第一海水浴场 崂山 八大关风景区 小青岛 栈桥 总督府 基督教堂 天主教堂 青岛海产博物馆 湛山寺 海军博物馆 小鱼山 迎宾馆(德式官邸旧址) 青岛电视塔 青岛天后宫 巨峰 九水 龙潭瀑 鲁迅公园 马山石林 康有为故居 明霞洞 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 汇泉公园 水族馆 太清宫 太平宫 华严寺 中山公园 华楼宫 薛家岛 月湖公园 花石楼 百花苑 东部新区 上清宫 艾山 田横岛风景区 十梅庵公园 蔚竹庵 信号山公园 即墨温泉 天柱山 青岛港 琅琊台风景区 青岛海尔科技馆 德国领事馆旧址 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 珠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泽山 青岛海滨风景区 青岛植物园 莱西崔子范美术馆 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胶南 即墨故城遗址 海豚表演馆 青岛禽鸣苑 赶海园 法海亭 石老人观光园 鹤山风景区 大珠山 青岛啤酒厂 海尔工业园 高凤翰纪念馆 海云庵 青岛海底世界 即墨 青岛海洋游乐城 八仙墩

7

青岛市档案馆怎么样?

青岛市档于1959年开始筹建,1961年7月成立。1963年青岛市档案新成立的青岛市档案管迁入青岛市湖南路37号(后改为39号)合署办公。 “文革”期间,青岛市档案馆与青岛市档案局被撤销,1979年12月得以恢复。恢复后的青岛市档案馆仍与青岛市档案局合署办公,青岛市档案局列入政府序列,受市委、市政府双重领导,青岛市档案馆为市委、市政府直属的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1993年,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青岛市档案馆(局)迁离原址,在洛阳路等地临时办公。1997年8月6日,位于延吉路的新馆开始启用,新馆总面积13800余平方米,是一座造型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档案馆,解决了长期制约青岛市档案馆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障碍,标志着青岛市档案馆基础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08年7月29日,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青岛市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馆址:青岛市延吉路148号。邮政编码:266034。档案馆代码:430720。

  1996年2月,根据《青岛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经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批准,设置青岛市档案馆,同时挂青岛市档案局的牌子,履行档案保管、利用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为市委办公厅领导的市直事业单位。

以上为百度所得 但不知你想问什么 所以如果不对请具体追问

8

青岛一栋老房子

关别墅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宾馆。

中山路 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

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

于1899年开始修建命名为斐迭里街。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身着谦祥益,脚登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不难看出,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黄金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

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火楼旧址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了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青岛基督教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江苏路9号总督府童子学堂,今江苏路小学,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筑90年代重建。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德式建筑,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各种建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史见证。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欧陆建筑风格。1945年闭馆。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

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旧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东、河北两省同乡聚会场所。1925年孙中山逝世追悼会、"五卅"青岛集会均在此举行。青岛陷落后,改为敌伪"兴亚俱乐部"。解放后为解放军驻地。

大学路7号-1 为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青岛市博物馆原址,现为青岛历史文化博物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老最小的火车站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

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

红岛路4号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

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57175623010005u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