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科 > 青岛才有百年历史,以前青岛叫什么? 有关青岛老城历史的资料!

青岛才有百年历史,以前青岛叫什么? 有关青岛老城历史的资料!

2020-05-26 07:26阅读()

坐落于信号山上的青岛迎宾馆是德国人于1905年在拆毁青岛上青岛村后的地皮上建的德国侵华总督官邸,它典雅、华丽、气势宏伟,因为它大部分是用青岛特有的花岗石建

1
坐落于信号山上的青岛迎宾馆是德国人于1905年在拆毁青岛上青岛村后的地皮上建的德国侵华总督官邸,它典雅、华丽、气势宏伟,因为它大部分是用青岛特有的花岗石建造的,还有一个名字叫石头楼。该楼于1907年建成后并没有给侵略者带来什么好运,因而上个世纪解放前的几十年里,它还一直被人们称作“凶宅”。

据1936年2月的日记体游记《青岛游记》记载:“此房屋建筑,虽极美轮美奂,但居此者无一不凶终隙末。此楼建成后,德国某提督居此没几年就被国会去职,罪状既为此房屋建造奢华,耗费巨大。继任某总督,居此不久,又遭欧战。日军战夺青岛居此司令,不久就死了。后由我国接受。居此房屋者,有毕庶澄.陈中浮.马福祥,或毁身.或病死无一吉利者.既姚君亦一度居此,卒被去官.故今兹纵屋中布置奢华,但微睹往事,已无人敢居,只留作款待嘉宾之用而已。”

上个世纪50年代,迎宾馆曾作为中苏少先队夏令营的营地,每晚露天放映苏联电影吸引周围少儿多多。

1957年毛主席还在青岛迎宾馆召集中央政治局开会,在此发动了著名的反右运动。

后来谢胡,西哈努克等元首级各国政要来青,青岛迎宾馆必是他们下榻的地方。

如今,青岛迎宾馆还是一个青岛的重要旅游景点。

离我家大约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条早在上个世纪初就闻名于世的大街叫广西路。德国殖民青岛时期德人修建它的时候,起的名字叫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它西起火车站前的泰安路(基尔大街),跨越中山路(弗里德里西大街)、安徽路(卢因特坡尔德大街)、江苏路(俾斯麦大街)等路口,向东一直延伸到龙口路(阿里拉大街/炮兵营路),全长大约1565米,路面大约宽二十五米,为德国胶澳租借地最早辟建的道路之一。----------- 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可能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据报载:德国殖民青岛时期,除了德国的捷成、美最时、西门子外,英国的太古、怡和、英美烟草,美国的标准石油、德士古石油、亚细亚石油、通用电气等,都把他们驻青岛的分支机构设立于这条街上。 广西路(海因里希大街)南面与大海一街之隔,西面直通胶济铁路终点站-青岛站。过去这里是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地方,而现在它已是青岛老城区最美丽的窗口街道之一了。

青岛的天后宫距离我居住的龙华路大约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路程,坐落在紧靠大海的太平路南端,是一座德国占领时期唯一一座保留在欧人居住区的中国古建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老青岛人都知道有句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早在一百多年前青岛建市以前四百多年,这座“中国大庙”就是青岛沿海地区渔民航海人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了。1898年德占领胶澳后,对青岛进行城市统一规划,沿海一带被划定为欧人居住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天后宫成为德国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后经能够代表同业参与市政的商人胡存约等联合众人奋力抗争,才保住天后宫没被拆除。天后宫历经五百多年风雨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五百多年里,天后宫前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特别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扩,使其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1996年全面修复天后宫后,市府将其辟为“青岛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天后宫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二进庭院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房,还有戏楼.钟.鼓楼.以及附属建筑计16栋80余间,除唱戏楼为硫璃瓦盖顶装饰外,其余的全部为清水墙,小灰色瓦,并配以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引人注目,整个建筑艺术体现了传统和园林风格。-- 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门内还立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2

青岛的历史资料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青岛历史简介

”。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4

青岛的老城或老街的故事

青岛大院故事

积厚里

积厚里位于胶州路116号,它面积不大,是个四合院,外观二层,内观三层,院里住着约有60余户人家。虽说这所里院面积不大,但名头却不小。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市里一带大大有名,一方面是因为它过年过节时以出高跷“跑耍”而闻名,另一方面是因为院里有几户人家专拉“路倒”,对维护旧青岛路面整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旧青岛既有灯红酒绿,也有啼饥号寒,一如杜甫的诗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时,很多人流落青岛,以乞讨为生,老弱病残者往往横尸街头。那时,吸毒的也比较多,有钱时抽大烟(鸦片)。抽败家了,为了省钱就吸白面儿(海洛因),一直吸到身无分文,只好靠乞讨或卖身上的衣服来扎吗啡(针管注射毒品)。这种人,严冬时身披麻袋片,缩颈勾头,趔趄街头。一旦毒瘾发作,无钱扎针,就会立即暴死路边。因此,老青岛人称他们是“路倒”。

当时,有些人专门从事拉“路倒”的工作,通常是由店铺或居民凑点钱,让他们用自行车将死者拉到郊外掩埋掉。当时市里以此为职业者,一是天桥西边的西大森有一户,再就是积厚里有几户专干此职业,他们为清洁市面做了很大贡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建立火葬场,在第一批火化工人中,就有好几位原来是从事拉“路倒”工作的。

解放前,青岛人口不多,市民尚保留着农村走村串乡、扮耍闹正月的习俗。所谓“跑耍”,就是由高跷、旱船、秧歌(亦称地跷)的表演者组成的队伍沿街表演,其中表演难度最大的就属高跷了。高跷腿有高低之分,高的一米有余,低的也有六十厘米多,表演者要走得稳,跑得快。每逢正月十五,中山路一带“跑耍”最有影响的当属以积厚里为主的队伍了。

在高跷表演者中,最热闹好看的当属丑婆子和傻小子了。丑婆子头戴老妈妈帽,三角眼,腮边黑痣,太阳穴上贴着小膏药,手持旱烟袋;傻小子则是梳着朝天辫,白鼻梁,胸前吊着个夜壶,内装茶水或白酒,时不时地仰脖喝一口。这二位在队中最活泼,前窜后跑,逗观众哄笑。

由于一年一度的节庆“跑耍”大都以积厚里为主体组织,所以这个“里院”名声远扬,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岛城人口的增多,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跑耍”才逐渐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青年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学文化、学唱歌,青年男女共同活动,各里院组成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业余剧团,演出了许多反封建、歌颂党的节目。其中较有影响的当属济南路办事处业余剧团,他们经常在北京路小学和大沽路花纱布公司二楼礼堂演出,大戏有《祥林嫂》、《小女婿》等,相当精彩。演出时观众爆满,有时日夜两场,免费为市民演出。他们的小节目多是以京剧清唱为主。其中,谈家三兄妹表演京剧时最受欢迎。谈家老大唱老生,虽不化装,但声腔并茂;谈家老二唱青衣,声腔妖娆,身段婀娜。而谈家小妹年仅十岁,却学唱老旦,童声稚气中透着老气横秋,让人啧啧称奇。一时间,济南路管区剧团演出时,周边街道里院的居民都纷纷跑来观赏。

从1956年始,国家建设从恢复阶段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批青年男女走进工厂,里院文艺演出渐渐消落,各大工厂职工文艺活动却随之蓬勃兴起,各厂纷纷组建文工队或剧团等业余演出团体,岛城人民群众的业余文艺演出从此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青岛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市北区的商业区,也是市的商业中心。(

5

关于青岛栈桥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

历史意义:如果不到栈桥你就永远无法洞悉青岛,栈桥之于青岛就像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被现实的阳光抚摩着又被历史的枝叶覆盖着,城市的性格,气质,喜悦和忧伤都烙在这个建筑的皮肤上了.

栈桥对于青岛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是青岛的骄傲也是青岛的耻辱,骄傲是因为它是青岛的标志是青岛特有的,耻辱是因为在德国占领青岛的时候,德国军队就是从这里登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德国占领青岛带来了便利.

现在栈桥作为青岛的著名景点,似乎已经过于商业化了,要想体验到栈桥真正的意义,你最好在早上6点左右或傍晚的来栈桥,伴着朝阳或是夕阳安安静静的抚摩着栈桥.....

栈桥――撰写青岛的历史

在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的最南端的青岛湾中有座如长虹远引的栈桥。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尽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翘角重檐建筑端庄地安坐于碧波之上,在海岸周边众多欧式建筑衬托下,尤显别致。

栈桥建桥已逾百年。1891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沿海。为供应部队军需,在前海处搭起一座长200米左右、铁木结构的简易码头,这就是最初的栈桥。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军又将栈桥向海面延伸到350米,北段改为石砌筑基,水泥抹面,南段下立钢桥架,上铺木板,并安置轻便铁轨。1931年,青岛大港码头建成,栈桥结束了作为码头的历史。1931年9月,市政当局重建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宽8米,桥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浇灌,水泥铺面。桥南端增建有一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增建"回澜阁",阁顶为金黄琉璃瓦覆盖,阁内为二层环形厅堂。

1984年、1998年,在保持栈桥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对栈桥进行了两次全面整修。如今,整修后由花岗岩砌造的桥体更加坚固美观,桥面宽敞,12对桥灯亭亭而立,整个桥体焕然一新。整修后,栈桥公园堤岸景色也是美丽异常,郁郁青松、如茵绿草、芳溢花圃,无不与栈桥相映生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有关青岛的资料

青岛是啤酒城,海鲜等??????

7

关于青岛的资料

青岛,简称“青”,山东省地级市,计划单列市[1]、副省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2],也是山东省经济中心、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3], 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4]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2017年,常住总人口929.05万,地区生产总值11037.28亿元。[5]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6]6000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7]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并建设港口和铁路,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

青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帆船之都,[8]亚洲最佳航海城,[4]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9]、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11]、“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青岛是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驻有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26所。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9所高校。[12][13][14]青岛的异域建筑种类繁多,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八大关建筑群荣膺“中国最美城区”称号。[4]

中文名称

青岛

外文名称

Qingdao、Tsingtao

别名

岛城、琴岛、胶澳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

下辖地区

7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

市南区香港中路11号

电话区号

0532

邮政区码

266000

地理位置

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黄海北部

面积

11282平方公里

人口

929.05万(2017年常住总人口)

方言

胶辽官话-青莱片-青岛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

著名景点

崂山、五四广场、八大关、栈桥、青岛奥帆中心、金沙滩、大珠山等

机场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在建)

火车站

青岛站、青岛北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青岛才有百年历史,以前青岛叫什么?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