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科 >  青岛市南的过去

青岛市南的过去

2020-05-21 09:31阅读()


1

2

青岛市南的过去

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所辖区域却有较长的历史,早就汇入了青岛历史的主流。从明初以来,一直以优越的区域优势在政治、军事、商贸、旅游、居住诸领域居统领地位。

元末明初,倭寇时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山东的登、莱二州屡遭其害。从明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七年(1374),倭寇先后6次袭掠胶州湾,烧杀抢掠,曾造成一时“舟楫不通”。针对这种外患,明朝初年在沿海地区设立卫、所,以加强沿海防御。

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鳌山卫,下辖浮山所(全称:浮山备御千户所)、雄崖所。“所”的规模比“县”大,州府级,由“千户”(正五品)掌管。

今市南区辖区中心的浮山所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立所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裁所,这360年之间,作为海防军事重镇,一直在今青岛市内四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及城阳区、崂山区西部这个大范围内设寨设墩设堡驻兵布防。

有了浮山所等卫、所作为军事安全屏障,部分内地(据传多是云南、贵州、山西)人才放心地迁移来到胶州湾东畔定居。从明朝永乐以后,在莱州府即墨县以南、崂山以西一带聚集了大批定居移民,今市南区范围就陆续建了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小泥洼、小湛山、大湛山、田家村、大尧、逍遥、张家庄(后改名为亢家庄)、丁家庄、辛家庄。偏樊海陬出现了生机。人们在农耕的同时,也把创业的眼光投向大海。明成化三年(1467),在青岛口北岸立建天妃宫(后改称天后宫),每年农历正月在这里祭拜,以求海上打渔商旅平安。

明朝嘉靖年间,王士性《广志绎》一书中有“青岛”一词,作为一个小岛的名字首次出现于文献中。

明朝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后获准在县境内开放了青岛口(即今市南区域内,天后宫前,栈桥东),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淮。

清朝康熙时期,进一步加强海防。据浮山所内西北庙群和关帝庙内记载,清朝初年,本应由“千总”职级(正六品)任军事长官的浮山所统由“守备”职级(正五品)担任。清雍正二年,撤浮山所守备,改设千总。时任浮山所千总的闫文彬还兼管大嵩卫(今海阳市)事务。

雍正十二年,朝廷裁卫、所,浮山所改为浮山巡检司,负责原浮山所军事控制范围的治安、民事,章大用从浙江派来任首任巡检。浮山巡检司的职能直到光绪年间撤销。

清雍正十三年(1735)以后,青岛口及其它海口的海运贸易较前活跃,青岛口日渐繁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今宽敞的大学路西端当时是连通青岛口的青岛河,海运船只乘潮驶入沿河停泊,沿河一条街有客栈、酒馆等建筑。

清同治二年(1863),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这给胶州湾诸港如青岛口等港口的传统贸易秩序带来重要影响,随后青岛口建立了电报房、邮政局,出现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业作坊,今市南区中西部当时成为旅客、商人云集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为重修青岛口的天后宫捐资的商号就有几十家。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朝廷在青岛口沿海大街设总兵衙门。登州总兵章高元在下青岛村东畔建总兵府(俗称老衙门,今人民会堂址),筑军营、炮台,建栈桥码头,青岛口(今市南区西部沿海地域)一带商旅云集,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据胡存约所著《海云堂随记》记载,总兵衙门规模大于县衙门。是为青岛建置之始。青岛口到1896年有商号71家,包括旅店、成衣、油坊、鞋帽店、纱布绸店、杂货店、酒馆、饭铺……沿河街上的杂货店“代写船票”,即代售船票。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1900年6月胶澳总督将租界分为内界、外界,内界称青岛区,包括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个小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辖村庄274个。其中青岛区大部和台东区南部位于今市南区。1910年将内界原9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区。

1897年在德国胶澳当局制定的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市区选址于青岛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西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湾口,这个范围正是今市南区辖区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区一部分,更是青岛风光最秀美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德国占领者在这个范围构筑了行政机关、经济贸易区、别墅和浴场区,以为他们行政、游乐之用。

至1913年,青岛市区华籍人口已达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各项城市设施逐渐齐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风貌,步入当时中国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今市南区位于青岛区。

从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至1949年6月2日,由于青岛接连遭遇侵略者掠夺、奴役、军阀压榨、官僚资本的独占和控制,城市发展步履艰难。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以后,尽管青岛经济仍被外国资本主要是日本资本所左右,但由于青岛离战乱地区较远,社会局面相对稳定,青岛市政当局注重提倡国货运动,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等有一定发展。在当时的位于市中心第二区(今市南区辖区内)的第四公园处(今老舍公园,安徽路)建立了银行中心,新建、扩建了市礼堂、栈桥,1933年在新建的汇泉体育场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李村、夏庄、海西7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市区包括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以后,市南区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改革开放,东部开发,迎办奥运,使市南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建设不断深入,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