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科 > 有关青岛老城历史的资料! 解放前青岛的历史

有关青岛老城历史的资料! 解放前青岛的历史

2020-05-19 14:26阅读()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

1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山东军区为配合解放军向江南进军,决定解放青岛,并成立了青(岛)即(墨)前线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和胶东军区、滨海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发起了青即围攻战,经过20多天的战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1949年 6月2日午12时青岛全部解放。由于解放军攻势迅猛,加之青岛地下党发动护厂、护校等斗争有力,使青岛解放时水电未断,电讯通畅,港口设备和工厂企业完存无损,生产和社会秩序很快得以恢复。青岛解放的当天,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治安,确立革命秩序”,青岛市军管会根据山东军区的命令,正式挂牌成立,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在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市人民政府也于当日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晚上8点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http://baike.baidu.com/view/3393.htm

2

解放前青岛的历史

贾若瑜将军1915年出生于四川,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2月,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青(岛)即(墨)战役的组织和指挥。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离休。

在纪念青岛解放60周年之际,笔者的眼前总是闪现着贾若瑜将军鹤发童颜、昂首挺胸的硬朗身影,耳畔依稀回旋着他那铿锵有力、带着浓烈四川口音的坚毅声音,脑海里回味着他对解放青岛所做的高屋建瓴、条理清晰的概括和回忆。那是2004年5月16日,在一场大雨后的上午,我和同事来到国防大学103楼采访贾若瑜将军,请他回忆解放青岛的历程。面对摄像机镜头,已是89岁高龄的老将军目光炯炯有神,凭着记忆侃侃而谈,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回忆了解放青岛的详细过程。

兵分四路进军青岛

作为青即战役的高级指挥员,贾若瑜将军把这一战役概括为“我军以劣势之兵向美军庇护下的优势之敌筑有比较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进攻”,并归纳了五个战役特点:一是兵力对比上敌多我少,武器装备上敌优我劣,而且我参战部队都没有大规模作战经验;二是青岛地形依山濒海,无法进行合围和封锁;三是青岛驻有美军第七舰队作战军舰二十余艘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一万余人,这是当时全国战场所没有的情况,解放青岛具有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特点;四是上级规定的作战方针不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保卫青岛人民,保全青岛城市为主要目的,必须里应外合保卫人民、保全城市;五是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军队进入大城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纪律的要求更高。

在谈到敌我兵力对比时,贾若瑜将军讲,1949年初,国民党在青岛的守军第十一绥靖区刘安琪所部,辖有两个军及一个师、四个旅和海军第二军区、空军第五大队等部队,共五万人左右。而我军在胶东地区的作战部队为1949年2月胶东军区第五、第六师组建的华野第三十二军(这是胶东军区组建的第四个野战军),胶东军区直属两个旅和军区特务团、炮兵团,以及相当于师的五个军分区,共约五万人。但参加青即战役时,胶东军区只能抽出警四旅(三个团)、警五旅第十五团和军区特务团、炮兵团以及三个独立团协同第三十二军解放青岛。我军投入的部队都没有参加过大的作战,所以在敌我对比上,敌人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当5月3日我们发起青即战役时,当时南京已经解放了,国民党的统治行将终结,敌军的士气低落,虽然占有兵力优势,但士气是不高的。

对青即战役的我军部队作战方向,传统说法是我军兵分三路,即我三十二军九十五师为西路,沿胶济铁路攻击敌军,九十四师为中路,攻击即墨城北烟青公路以西的敌军,警备四旅配属警五旅十五团为东路,攻击即墨城以东沿海一线之敌。对此,贾若瑜将军特别提出,应该将滨北军分区两个独立团进击薛家岛作为一条进攻线路,该路部队经激烈战斗解放黄岛、薛家岛,从海西配合了主力攻占青岛。对青即战役的关键战斗情形,贾若瑜将军出口成章,过人的记忆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印证了贾老对戎马生涯中指挥的最后一次大战的特殊感情。

解放青岛意义重大

贾若瑜将军认为,解放青岛意义重大。随着青岛的解放,中国人民收回了神圣领土和港口的主权,结束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长期霸占此地的统治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巩固海防,开辟海上交通运输线,发展生产,支援全国大进军,夺取更大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我军在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条件下进行组织与指挥战役和战斗,取得新的经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到接管青岛,贾若瑜将军提到青岛的一个特殊情况。他讲,为接管青岛,1949年2月胶东区党委抽调3000名干部在莱阳集训,培养城市管理人员。5月,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同月,根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决定,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领导青岛的全面工作和管理驻青岛的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贾若瑜兼任军管会参谋长。但是,上海和南京的军管会是由市委领导军管会,在青岛则是军管会统一领导进驻青岛的党政军单位。这是青岛军管会的特点,两个军级的单位,一个是胶东军区,一个是三十二军,由军管会统一管理。因此青岛市军管会既是军管会,又是管军会。贾若瑜将军特别强调,军队在执行党的纪律和政策方面是很严格的。他记得入城后,指挥机关刚刚住下来,给军区发电报报告我们解放青岛了。毛主席来电指示:部队主要领导进入青岛市后,不得进驻洋房和坐小轿车,要把所接管的花园洋房和小轿车一律上交,由上级统一掌握,作为民主党派领袖人物和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到青岛疗养和接待由海外回国的爱国民主人士之用。遵照党中央和军委指示,胶东军区主要领导干部同机关干部一起住在广西路一号,贾若瑜自己住一间房子为卧室兼办公室,军区主要领导乘坐的都是作战指挥用的吉普车。这些,当时对于军内外都产生很好的影响和作用。

在谈到解放青岛期间的外交斗争时,贾若瑜将军讲,青岛是国际城市,有个别国家在旧中国设立的“领事馆”,有19个国家的侨民,还有美国军事设施和士兵。入城部队严格执行党的外事政策和外事纪律,按照党中央的规定,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所建立的旧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凡外国驻华旧使节只当作普通外侨对待。在谈到青岛解放后美国领事馆仍然拖延不走,还驻有一个班的海军陆战队时,贾若瑜将军特别提到,军管会拒绝了美国驻青岛“领事”以“外交代表”身份要求同军管会“洽谈公务”的无理要求,通知他们凡需要与军管会接谈或有他们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直接找军管会的外国侨民事务处联系解决。还采取断然措施,迫使美国关闭了驻青岛的“领事馆”,收回了美军在广西路一号、东海饭店、沧口机场、团岛海上机场、大港军用码头和美军军官在八大关的别墅等营房、住房和军事设施。同时,严肃认真地执行了保护各国侨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政策,还与他们之间进行了正常友好的交往活动,这些做法得到各国侨民的拥护和赞誉。

3

青岛才有百年历史,以前青岛叫什么?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4

解放前的青岛的故事

1897年11月14日(应该是)

5

青岛解放前的艰难历程?

爷爷还告诉我青岛解放时他刚8岁,那是他的长辈经常讲到青岛刚解放时一个耐人询问的一个故事。

解放前,青岛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当时村里有个国民政府委任的保长,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经常为国民政府做一些欺压百姓的事情。青岛解放后,解放军浩浩荡荡进了城,村里的保长非常害怕,害怕解放军把它枪毙,害怕村里的穷人把他打死。为躲过这一生死关,保长整日躲在自己家的炕洞里,村里百姓都以为他逃跑了。三个月后,邻居到他家串门,听到炕洞有咳嗽声,保长才不得不爬出炕洞。邻居见了保长后大吃一惊,保长整个人都变了样,由于长期在炕洞中寄居,腰已变弯,不能伸直。

邻居马上报告解放军,解放军知道此情况后,立即派人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提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指出只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积极配合新政府工作,就一定获得新生。从此,保长改变了人生,不再过着炕洞式的生活。

6

青岛解放前的故事

"搭车"解放

性别与权力有着隐密的联系。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享有"初夜权",性交成为权力的一种象征与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果从性别的角度来看,换句话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男人的历史,都是男人压迫女人的历史。用伍尔夫的话说:"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 妇女是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群体。她们不仅受着精神的压迫和控制,而且直接受到身体上的禁锢和限制,受到最野蛮的身体束缚和摧残。从中国的"三从四德"、"贞洁"、"缠足"、"陪葬"到印度的"殉夫自焚",妇女成为了男人单纯的的附属物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在马克思和我于1846年合写的一个旧的、未发表的手稿中,我发现了如下一句话:'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分工。'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在母系氏族社会结束之后,人类就进入了男权社会,而家庭则成为了社会压迫关系的细胞和储蓄所。"家庭"成为"国家"的一个最基本的细胞,与国家形成了同构的关系。不论是封建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往往都是将社会分解到"家庭"。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弗里德曼说:"作为自由主义者,我们把个人自由,也许或者是家庭自由作为我们鉴定社会安排的最终目标。" 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同封建主义一样并不彻底地分解和界定所谓"个人",不论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怎样宣称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可是,通常仍然把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把社会仅仅分解到男权家庭,或者说把"个人自由"等同于男权家庭。

由于家庭是压迫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家庭的解放成为了人类历史解放的必要条件。恩格斯说:"妇女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而现代社会则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 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是妇女从家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社会公共领域。政治解放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方面,而经济解放则构成了妇女解放不可或缺的基础。恩格斯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末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因此,在有关社会解放的乌托邦想象中,首先必须破坏家庭,破除家庭的界限。也就是说,社会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摧毁压迫性社会的基本形式--家庭。

20世纪初,摧毁贞节等束缚妇女的传统礼教,生成了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汹涌澎湃的潮流。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中,放足、剪发、男女同校、社交公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自由同居,妇女解放运动首先直接表现为"身体"的"解放"。在现代开幕的那个时刻,"出走"成为了中国妇女解放最耀眼的瞬间和最辉煌的意象。在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开幕这一刻所塑造的这一娜拉式的"出走"姿态具有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亮相"一样的庄严意义。

在五四时期,"女儿们"从家庭和家族中被解放出来,正如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所宣称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五四"女儿们"第一次从家庭中冲撞而出,获得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把婚姻的权力或者说妇女身体的交易权从家族的手中夺取过来,攥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此前,妇女往往不过是男性主宰的部落和家族利益的交换物,是男性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男性政治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中国古代和亲政治中作为被交换的物品的妇女,她们是男权国家政治交往和妥协的礼物。作为男权政治之间交换的物品,女性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缺乏自己完整的人格和自主的命运。《红楼梦》中元春的悲剧命运是由贾家为了实现其家族政治利益与皇室进行交换而决定的,而围绕着贾宝玉所展开的斗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败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是贾家政治经济的前途和家族利益权衡必然的结局。在封建社会中,婚姻或者说妇女往往只是家族政治的一种平衡的砝码。男性是家族命运的唯一中心,妇女是无足轻重的。只有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妇女才开始逐步确立自己的人格和地位。

然而,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缘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附属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的中国所有的故事从根本上都离不开"破家立国"这个大故事。"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故事最终也不过是"民族解放"这个大故事里的一个小故事。妇女解放不过是民族解放规划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和插曲。妇女解放最初是由于民族解放的需要,是由于国家的召唤。也就是说,"国家"把她们从"家庭"和"家族"的控制以及男性的占有中"解放"出来,是为了将她们变成了"女国民",直接置于"国家"自己的掌握之中。归根到底,"国家"把妇女从"家庭"和"家族"以及"男人"的手中解放出来,最终是为了使她们献祭到"国家"的神坛上。所谓"革命",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家"的革命。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指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叛逆者利用另外一种策略把妇女纳入现代民族国家之中,这些激进分子试图把妇女直接吸收为国民,从而使之拒绝家庭中建立在亲属关系基础上的性别角色。" 一句话,20世纪,中国是为了"国家"的目的而被迫从"家庭"解放妇女的。简单地说,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历史就是,妇女在"国家"的需要、怂恿和支持下砸碎了"家庭"的枷锁。为了"救亡","国家"被迫把妇女"解放"出来,使她们同男人一道承担起"救国"的责任和义务。辛亥革命时期秋瑾女扮男装具有象征意义。在国民革命中,同样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所叙述的故事那样,妇女通过从军,通过"成为男人"而获得"解放"。 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以"铁姑娘"为代价,妇女进一步扩展了社会平等和权利。实际上,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妇女获得解放和平等都是男权国家被迫作出的让步,都是男权国家被迫从家庭将妇女解放出来去保卫国家。中国现代妇女的解放是在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发生的,现代欧美妇女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全民战争所引发的劳动力短缺之际,填补了男人空缺的岗位,走出了家庭,成为了职业妇女,因此分享了从前为男性垄断的权利。正如伍尔夫所说的:"说来也真奇怪,还要感谢两场战争,一场是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从客厅里解放出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另一场是大约六十年后的欧洲战争,它为一般妇女敞开了大门,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些社会弊端正在逐渐得到改进。"

因此,妇女解放往往是通过职业化尤其是在战时和社会危机中以身体的巨大代价而获得社会平等的权利。归根到底,妇女解放是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发生了危机和动摇的时候,由于男人需要支援和"同志"而发生的,并且在危机中,妇女与男人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但是,这种解放能够走多远呢?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经预言,她们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们的"出走"和"解放"并没有真正的前途。妇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不过成为民族和阶级解放运动的牺牲和祭品。从鲁迅的"子君"到茅盾的"时代女性",她们以精神和身体的毁灭证明了"解放"的悲剧前途。所谓"解放",最终不过是通过打破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束缚,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制造了女性的"身体"。或者说,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妇女由被封建权力禁锢和打上了封建礼教烙印的"物品"变为"身体"。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说,她们不过是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社会贡献出鲜活的作为商品的"身体"。田汉30年代的电影《三个摩登女性》和40年代的电影《丽人行》描写了"娜位走后"的命运。这也就是杨沫的《青春之歌》中被余永泽所"启蒙"和"解放"的林道静的历史。张爱玲作为一个反五四和反浪漫主义的作家,在《倾城之恋》等作品中,以反传奇的风格叙述了女性身体的现代命运。

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运动,而是起源并且附属于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是一种"搭车"的解放。总而言之,妇女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妇女的解放被归属于更巨大的历史潮流之中,她们是被解放的,是因为另外的历史目的、力量和原因而获得了"解放"。由于妇女对中国革命的广泛参与,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改变了妇女在"革命的中国"的地位。因为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是"搭车"解放,所以,在中国现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在中国需要全面社会动员的时候,男权社会被迫向妇女作出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妥协,从而使中国的妇女透支了大量的权利,从而使她们的解放达到一种空前的程度,甚至相对全世界来说具有某种"超前性"。但是,同时也很容易发生历史性的倒退,使男权在妥协性的社会环境崩溃之后卷土重来,从而妇女的平等权利得而复失,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女性商品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下的中国,"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市场的扩张。此时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引进及其"性别书写",既有展开和释放女性身体内涵的意义;但是,同时这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脱颖而出的感性化的"身体"又及时地被市场和商品化大潮所俘获和操纵。这种"性别书写"、"阶级分化"同"市场交换"成为了共生的秘史,市场既为性别/阶级分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反过来,性别/阶级分化又为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在所谓市场社会中,与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沦为真正的无产者的工人一样,位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同样沦为最廉价的过剩产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从"革命的中国"向"市场的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性"的"性别"特征逐渐被清晰地刻写出来,中国日益由一个"无性化"的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性别化"的社会。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现象是妇女的"身体"获得了解放一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女性的"身体"再一次获得"解放"。但是,这一次"解放",不是作为"女国民"或"女同志",而是作为"女性身体"而获得解放,妇女在市场社会中获得了鲜明的性别定义。"改革开放"伊始,"美人头"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开始在杂志封面抛头露面、搔首弄姿,随之而来的是化妆、选美和性工作。女性开始被性别规划、职业化和商品化。女性身体引人注目地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中,女性身体逐渐被重新从性的角度被规划、开发、使用和诠释。到了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日趋成熟,广告这一最典型和活跃的大众文化工场成为了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生产基地,男/女性别被塑造和铭刻成为两类固定的社会形象:男人被塑造成为"成功人士",社会权力和财富的生产者、垄断者和消费者,而女人则被塑造成为男性占有和消费的对象,即成为一种社会消费品--"做女人挺好"。在90年代的大众文化领域,阶级的构造和性别的构造携手共进,共生共荣。"女性身体"全面地潮水般地涌入生产/消费和市场。

无论人们多么不愿意正视;然而,实际上买卖婚姻是人类婚姻的常态。在市场社会,婚姻无可避免地具有这个社会最本质的特点,即婚姻无可避免地成为买卖的婚姻。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买卖关系,而妇女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性买卖不过是一种最直言不讳的表达形式。性买卖几乎是和私有财产、市场同时出现的一种古老现象。当然,妇女成为商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部落社会,妇女是部落之间流动的礼物,妇女无法从部落财产分离出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女性身体的处置成为一个有趣的变化过程。性工作者这一形象和职业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和凸显出来的。中国古代有所谓"四大美人",但这四大美人都是皇帝的专宠和禁脔。值得注意的是,"四大美人"是唐代以前的故事。而到了唐代以后,"美人"不再被重重宫墙封锁和被皇帝独占,而是被解放出来,被大张旗鼓地展示于红灯高照的妓院。从此,美人从宫廷流入了市场,进入了伟大的商业交换和流通。历史传说中那些耀眼的、光芒四射的女性不再是嫔妃,而是妓女。从薛涛、苏小小,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她们都是"职业女性"。从宋徽宗"夜会李师师"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有趣的变化。到了宋代,市场已经充分显示了它无所不能的伟大力量,这种惊人的魅力连皇帝也甘拜下风。根据传说,清代同治皇帝因为到紫禁城外买春而死于梅毒。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性不再是皇帝的特权;相反,皇帝也要"微服""屈尊"到市场去购买。性的消费成为男性的一种普遍共享的权利。妓院成为了男性的共和国。正如美国白人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对于黑人奴隶的种族奴役之上一样,在对于女性的性别奴役之上,也建立了男性民主制度。

妇女存在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在中国历史上,妇女明显地经历了从宫廷和从家庭解放出来的历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摆脱宫廷帝王的垄断,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也是一种"解放"。买卖婚姻和卖淫一方面是对于妇女身体的奴役和贬低,但是另一方面是对于妇女身体的肯定和解放。从封建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被剥削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向所有人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最少他们在"卖"这一点上是"公平"和"自由"的。正如工人一样可以正当地、自由地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劳动,作为性工作者,妇女使自己的身体进入市场,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伟大循环。妇女卖淫,与工人出卖劳动力、知识分子出卖知识一样,它体现了资本主义共和国最基本的买卖规律。

这是资本主义普遍的卖身制度,性工作者和蓝领工人、白领工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所出卖的是身体器官的不同部分。在市场社会,妇女的身体沦为商品是必然的。不论是以隐蔽的还是公开的形式出卖。由于整个社会无法摆脱这种压迫结构和买卖关系,由于现代文明是一种压迫性的社会,所以妇女的被压迫、被剥削、被买卖既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自然"的。在阶级的、压迫性的社会中,如果商品经济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如果"等价交换"和"自由贸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规律;那么,禁止性买卖就是不可能的,就像禁止工人出卖劳动力是不可能的一样。简单地从道德上来反对丑恶的买淫和卖淫,就像简单地从道德上谴责资本家的血汗工厂一样是无力的和虚伪的,因为买淫和卖淫是一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普遍存在的卖淫社会,其区别只在于这种买卖或者是公开的,或者是被掩盖起来的。"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都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是最通常。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一方面纵容剥削,另一方面却羞羞答答不敢正视性剥削,将性剥削的政治变成为一个道德分区,将剥削的政治性转换成道德,使性剥削无名化或者驱逐到地下,结果不是性剥削的消失,而是性剥削的被迫遗忘。恩格斯针对这种男权社会的虚伪说:"杂婚制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它使旧时的性的自由继续存在,以利于男子。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杂婚制,在口头上是受到非难的。但是实际上,这种非难决不是针对参与其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排除出去,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对妇女的绝对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如果要真正消灭性别压迫、卖淫和性剥削,那么,首先必须消灭经济的不平等和剥削关系:"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劳动是人的自然机能一样,性也是人的一种自然机能。对于劳动的独占与剥削,与对于性的独占与剥削是同时产生的。同时,它也产生了对于劳动和性的侮辱。在所谓文明社会,劳动和性成为了压迫和奴役的一种最典型的形式和最鲜明的标志。正如工人为了金钱而出卖劳动力,妇女也同样为了金钱而卖淫。在压迫性的社会中,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无法真正成为社会"主体"。到目前为止的所谓妇女解放,是从作为"物品"的妇女到作为"商品"的妇女的历史过程,妇女是作为商品而被解放出来的"身体"。妇女真正获得解放,必须待到妇女的身体不再是买卖的对象,正如工人的解放必须等到工人不再被迫从事奴役性的劳动一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只有当劳动和性交是出于愉悦而不是被迫发生的,才成为真正美丽的。这种劳动和性的自由享乐将构成人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标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青岛解放前的事

我很想帮你。

真的。

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

8

青岛解放前是不是经济全省第一?

是,青岛在解放前就已经很出名了,它当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青岛在1928年就是国民政府的直辖市,比现在权利还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