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科 >  青岛市南老街的资料 快快

青岛市南老街的资料 快快

2020-05-19 11:28阅读()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

1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老 街 故 事—湖北路

  德占青岛初期,在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修建了东西向的KroprinzStr街,中文写作依列女街,日占时期改叫滨松町,中国收回青岛后才叫湖北路。

  1898年,任巡洋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亨利王子到青岛,驻青德军官兵向他提出想有个娱乐场所,为满足这一要求,在依列女街建了一座水兵俱乐部,亦称海员俱乐部、水师饭店。从日本占领青岛的1914年一直到1945年,这里都为日本居留民团占用,它是日本在青岛的侨民组织,日本投降后又成为美国海军俱乐部。几十年里青岛人从它旁边走过,却不能自由地走进高高的大门。解放之初,这里做了共青团青岛市委员会的办公楼,做了主人的青岛人才得以自由进出这座老楼。

  它的南面曾是著名的西餐厅梦香饭店,后拆除建了七层大厦,楼下是一家老字号的华壹氏药房,这家药房原在四方路上。

  水兵俱乐部的西边,原有一座大楼,楼下也有一家西餐厅,叫“Café Flossel”,分别译为佛劳塞尔、夫老司、富罗斯,初为咖啡店,生产供应面包、点心,中文写作“德国面包房”,后以牛排、啤酒著称。著名作家洪深、梁实秋在他们的散文中都写到过这家西餐厅。楼上曾是公民报社,主笔胡信之是一位有正义感的进步人士,1925年“五卅”运动中,公民报》仗义执言,代表工人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行,胡信之被捕,与共产党员李慰农一起在团岛英勇就义。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邮政储金汇业局,解放后长期是中山路邮局,原公民报社曾是青岛电车厂筹备处,现在拆除建了百盛大厦。

  旧青岛有几家汽车行,业务很广,既销售汽车、汽车零件,修理汽车,也经营出租汽车。较大的汽车行有两家,一家大美汽车行,在湖南路(已拆建为海信光学眼镜行),一家永泰和汽车行,在湖北路、河南路口,解放后一度是汽运公司一个车队的所在地,后拆建为交通局的宿舍楼。永泰和的隔壁曾是金城电影院,是一家专门放映好莱坞影片等西方影片的影院,楼上、楼下两层,共450个观众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片源中断,这里也曾演过话剧,电影明星顾兰君来青岛时在这里演出过,解放后还活跃在银幕上的孙景璐曾在这里主演过《日出》。解放后,金城电影院迁往东平路,这里改建为宿舍楼。

  金城电影院的隔壁曾是一家英文报社,出版英文日报《TsingtaoTimes》,中文称《青岛泰晤士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接管了设备,出版《民言报》(英文版)。

  再往西便是德国人建的警察署,中国人叫它巡捕房,它有高耸的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现在是青岛市公安局。

  湖北路4号曾是一家私人医院寿康医院,院长是刘菊如。湖北路上还有一家医院,曾叫妓女保健所,又叫性病防治所,属于卫生局,主要为妓女查体、治性病,是旧社会的特殊医院。

  湖北路31号,长期被称作“吴公馆”,是吴郁生的私宅。吴郁生清末任过军机大臣,来青岛后筑宅于此,淡泊人生,不问政治,以经诗、书、画自乐,并皈依佛门号为居士,小鱼山上曾有他写的“回头是岸”牌坊。他多次游崂山,并编写了《崂山》一书,被收为商务印书馆《中国名胜》丛书第二十二种。

  青岛开埠后,上海人士来青工作、经商的很多,在湖北路西端建了几座上海石库门式的民居建筑,一楼、一底、一阁楼带一厨、一卫为一个单元。著名作家艾芜及夫人来青岛时曾在这里住了一年,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创作了《南行散记》等作品。

  日本陆军的特务机构,在日本统治青岛时期已在青岛开展间谍活动,联络点在湖南路14号,机关长是谷狄华雄。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特务机构以“梅公馆”的名义迁至湖北路2号,除日本人外,有社会局、财政局等机构的中国人进出,他们是华籍特务。前几年,拍过一部电影《梅花公馆》,内容大多是写济南“梅公馆”的,但电影内景、外景全拍于青岛安徽路12号,这时曾是“盐田公馆”(青岛方面特别根据地司令部情报部)。商河路上还有“青山公馆”(海军特务部)。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市北区的商业区,也是市的商业中心。

2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