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百科 > 青岛市南区所有路的名称 青岛市南的老故事

青岛市南区所有路的名称 青岛市南的老故事

2020-05-15 23:46阅读()

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所辖区域却有较长的历史,早就汇入了青岛历史的主流。从明初以来,一直以优越的区域优势在政治、军事、商贸、旅游、居住诸领域

1
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所辖区域却有较长的历史,早就汇入了青岛历史的主流。从明初以来,一直以优越的区域优势在政治、军事、商贸、旅游、居住诸领域居统领地位。

1897年在德国胶澳当局制定的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市区选址于青岛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西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湾口,这个范围正是今市南区辖区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区一部分,更是青岛风光最秀美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德国占领者在这个范围构筑了行政机关、经济贸易区、别墅和浴场区,以为他们行政、游乐之用。

至1913年,青岛市区华籍人口已达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各项城市设施逐渐齐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风貌,步入当时中国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今市南区位于青岛区。

从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至1949年6月2日,由于青岛接连遭遇侵略者掠夺、奴役、军阀压榨、官僚资本的独占和控制,城市发展步履艰难。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以后,尽管青岛经济仍被外国资本主要是日本资本所左右,但由于青岛离战乱地区较远,社会局面相对稳定,青岛市政当局注重提倡国货运动,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等有一定发展。在当时的位于市中心第二区(今市南区辖区内)的第四公园处(今老舍公园,安徽路)建立了银行中心,新建、扩建了市礼堂、栈桥,1933年在新建的汇泉体育场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李村、夏庄、海西7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市区包括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以后,市南区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改革开放,东部开发,迎办奥运,使市南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建设不断深入,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2

青岛市南老房子的故事

以下的建筑全有故事.

1德国总督府旧址

2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

3 胶海关旧址

4 美国领事馆旧址

5 英国领事馆旧址

6 德国领事馆旧址

7 德国警察署旧址

8 俾斯麦兵营旧址

9 伊尔底斯兵营旧址

10 青岛山炮台遗址

11 胶澳监狱旧址

12 清总兵衙门遗址

13 中共青岛支部旧址

14 日本海军司令部遗址

银行及金融类建筑

15 德华银行旧址

16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17 金城银行旧址

18 大陆银行旧址

19 中国实业银行旧址

20 青岛银行公会旧址

21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22 山左银行旧址

23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

24 义聚合钱庄旧址

25 东莱银行旧址

26 宝隆洋行旧址

27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旧址

28 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

29 英国汇丰银行旧址

30 三菱洋行旧址

31 三井洋行旧址

32 英国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33 日本取引所旧址

34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

市政及公用类建筑

35 青岛火车站

36 大港火车站

37 小青岛灯塔

38 胶澳观象台旧址

39 望火楼旧址

3

青岛市市南区故事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青岛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市北区的商业区,也是市的商业中心。(

4

关于青岛栈桥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

历史意义:如果不到栈桥你就永远无法洞悉青岛,栈桥之于青岛就像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即被现实的阳光抚摩着又被历史的枝叶覆盖着,城市的性格,气质,喜悦和忧伤都烙在这个建筑的皮肤上了.

栈桥对于青岛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是青岛的骄傲也是青岛的耻辱,骄傲是因为它是青岛的标志是青岛特有的,耻辱是因为在德国占领青岛的时候,德国军队就是从这里登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德国占领青岛带来了便利.

现在栈桥作为青岛的著名景点,似乎已经过于商业化了,要想体验到栈桥真正的意义,你最好在早上6点左右或傍晚的来栈桥,伴着朝阳或是夕阳安安静静的抚摩着栈桥.....

栈桥――撰写青岛的历史

在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的最南端的青岛湾中有座如长虹远引的栈桥。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尽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翘角重檐建筑端庄地安坐于碧波之上,在海岸周边众多欧式建筑衬托下,尤显别致。

栈桥建桥已逾百年。1891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沿海。为供应部队军需,在前海处搭起一座长200米左右、铁木结构的简易码头,这就是最初的栈桥。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军又将栈桥向海面延伸到350米,北段改为石砌筑基,水泥抹面,南段下立钢桥架,上铺木板,并安置轻便铁轨。1931年,青岛大港码头建成,栈桥结束了作为码头的历史。1931年9月,市政当局重建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宽8米,桥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浇灌,水泥铺面。桥南端增建有一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增建"回澜阁",阁顶为金黄琉璃瓦覆盖,阁内为二层环形厅堂。

1984年、1998年,在保持栈桥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对栈桥进行了两次全面整修。如今,整修后由花岗岩砌造的桥体更加坚固美观,桥面宽敞,12对桥灯亭亭而立,整个桥体焕然一新。整修后,栈桥公园堤岸景色也是美丽异常,郁郁青松、如茵绿草、芳溢花圃,无不与栈桥相映生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青岛市南区所有路的名称

延安路 延 吉路 鞍山路 大学路 青岛路 黄道路 哈尔滨路 吉林路 抚顺路 郯冲路 广州路 广西路光

6

青岛中山路国货两栋楼为什么荒废

资金断链,烂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