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百科 > 从青岛的巨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青岛历史过去和

从青岛的巨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青岛历史过去和

2020-05-10 13:41阅读()

青岛历史大事 田单破燕 【田单破燕】战国时期,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攻克齐国70余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当时的即墨城位于今青岛平度市古岘镇的大朱毛村

1
青岛历史大事

田单破燕

【田单破燕】战国时期,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攻克齐国70余城,唯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当时的即墨城位于今青岛平度市古岘镇的大朱毛村一带,是与临淄齐名的齐国大邑。当率众守城的田单得知燕王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时,便进行反攻。田单下令将城中千余头牛集中起来,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五彩缯衣,牛尾上捆苇草并灌上油脂。夜间,在城墙上开几十处洞穴,将牛纵出,燃其尾部苇草,牛被烧痛,便疯狂向燕军营垒冲去,5000名壮士随后发起猛攻,城中老幼鼓噪助威,燕军溃败。田单乘势收复了齐国全部失地。

http://service.china.org.cn/link/wcm/Show_Text_m?info_id=427316&p_qry=

2

青岛历史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知道一点点

青岛的名字就是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时候 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哪个地方就取名叫青岛.

后来又被日本控制了.

抗战胜利之后才收回来

3

青岛的发展历史

青岛发展历史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青岛的历史沿袭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

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山西的云南(并不是云南省)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

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

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

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

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青岛才有百年历史,以前青岛叫什么?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5

家乡的昨天和今天-----青岛(历史)

你猜

6

青岛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近代化中的青岛的变化

青岛的饮食文化

说起青岛的小吃,让人觉得颇有豪放之风,似与“小”字不协调。比如,喝啤酒、吃蛤蜊,便可吃出一道风景。

  青岛是中国啤酒城,青岛人善喝啤酒,可谓得天独厚。入夏之后,随处可风一手拎着刚从生产线下来的凉冰冰的啤酒,一手拎着一袋“直喘粗气”的蛤蜊的人,纳凉之时院落门前树荫之下、 几人围坐,用罐头瓶盛酒,有小酌有豪饮,让路人不禁垂涎。

  青岛的小吃,据说有十大名吃,我看远远不止,它们多有大特点,如青岛大包,听这名字,便觉过瘾,谷香村的面,满满一大海碗,上面来只红彤彤的大对虾,怎不胃口大开,还有海菜凉粉,近年来新兴起的流亭猪蹄等等,更象为北方大汉准备的下酒菜,让你吃时不得不放开忸怩,吃出豪气。

来源:星辰美食网

  青岛的吃离不开海,似乎海中所有能被人类消化的东西都可上得青岛人的饭桌变成美味佳肴,让你不得不为她们的智慧和厨艺叫绝。青岛还有以吃为各的文化活动,如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樱桃会等,无不让人体会到青岛人吃的学问、吃的大气。

  纸上谈兵只是望梅止渴,心动不如行动,品尝过各种地方小吃的你难道不想亲自体味一下青岛小吃的“大”特点吗?

  青岛的风味小吃有:小笼蒸饺、锅贴、豆沙包、地瓜枣、合饼、麻花、蟹壳黄、烤鱿鱼、马家拉面、美达尔烤肉、开花馒头、炒面、 坛子肉、 虾汤面、 甜沫、 春卷 、蛤蜊面、 杠子头火烧、 海鲜馄饨 、炒辣蛤蜊 、冻菜、 排骨面 、豆腐脑 、炉包 、馓子 、八宝饭、 海鲜水饺 、小豆腐、 牛肉灌汤包。

8

青岛的历史

青岛地区在6000年以前,即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纪录。生活在这里的东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东周时期属齐国管辖,建立有当时山东地区的第二大市镇——即墨。而后在规模城市形成以前成为胶州地区的一部分。

今市南区东部在明朝时候建立了军事城堡浮山所,驻军加上商户,形成一个小型的市镇。青岛湾一带成了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

现今市南区中部的大学路附近是青岛村,在清朝后期形成小型海运港口集镇,仍称青岛口。咸丰九年(1859年)在青岛口设厘税局分局。同治四年(1865年)在青岛口设常关分关,隶于烟台东海关。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决定在胶澳设防,在这里修建了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即今日青岛前海栈桥的前身。当年6月14日,青岛建置。翌年,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现市人民会堂处)。

9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