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观后感及评价_八月影评_八月好看吗?

2021-03-21 02:23

如何评价电影《八月》? 小编精心为你准备了八月这部电影网友看后的观后感,看完八月的网友的观后感帮助您更好的选择影片.

解答动态

  • 有提到童年住事的,不过更像一个低配版杨德昌。春梦邻家女孩那段提琴听着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没在沉默中暴发的出租车司机。

    • 最喜欢原创配乐部分,而不是那些对同时代的我都过量的怀旧歌曲。其中最漂亮的是一段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延伸出来的旋律段,好像是晓雷偷窥对楼姑娘拉此曲小提琴之后第一次响起。对这首德彪西神曲,以前在电影中运用最漂亮的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所以《八月》的配乐是哪位高人呢?

      • 电影展开的方式,也是我经常在脑海中回忆童年的方式。个人体验而言,日常生活往往被记忆过滤将“难忘”与“美好”存放在脑海中;这部电影则通过镜头的雕刻,将日常生活变作了一段段magic time。

        • 很庆幸能在苏州艺术节能选放这部电影,看这个小男孩的八月仿如自己回到了小时候,可爱的老爸,坚强又通世故的老妈,组成了中国无数个在那个年代的家庭。真实而又温馨,叫人落泪。剧情温婉配上黑白的镜头一杯温热的黄酒,真的很想拉着那位羞涩的导演一起喝一杯呢。

          • 明顯擁有審美和意識。欲言又止像小津,夢境、水和隱約笛聲像塔可夫斯基,構築畫面的思維像侯孝賢,廣播聲和歌曲像賈樟柯,結尾像阿巴斯。期待他下一部作品!

            • #FIRST10# 导演说最初叫《昙花》,感觉更好一些。新导演都喜欢私人化的东西,与八月比较诗意的展现导演童年的回忆。《八月》以时间为名,很容易想到《我11》,但是剧情没有《我11》复杂和深刻。

              • 拍电影的好坏如果用射击作比喻,1-10环都在靶上,都有点意思,电影的好坏之分是看谁用更精准的桥段、视听、表演去无限逼近靶心。个人感觉《八月》是一部打上了靶却离靶心有段距离的作品……

                • 把台湾电影学得有模有样,兼具自我表达的轻盈和人文关怀的厚重,前半部分琐碎闲散,坚持到后半部分却让人惊喜,九十年代初暖融融慢吞吞的人情社会在今天看来真是充满唏嘘,而开始高速发展后分崩离析的中国家庭又是何其多,以怀旧之名,叹现世之殇。

                  • 这才是中国……

                    • 男主小朋友符合大多影评人对自己小时候形象的幻想,注意,是幻想:倔强、文气、从小就是直男、受电影熏陶的高贵人儿。三星半

                      • 像每一个来路不明去向不定的夏天。

                        • 还真的挺喜欢的,完全个人的表达和情绪。张大磊内心是一个极度浪漫的人,整部片子如他所说就是一场夏日午后的白日梦,弥漫着一股小布尔乔亚的慵懒。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改制的阵痛哪会有那么清晰沉重。不过不喜欢黑白的处理,彩色的梦不是更有趣?

                          • 时代的洪流,日常的涓流,沉淀成个体记忆的泥石流。改制、转轨、下岗……在时局的屏障下,后知后觉的又岂止于孩童?

                            • 我不是很喜欢所有“本来可以拍得更好看点但是我很有艺术追求所以就是涩得不好看”的片子。这种,和特别有张力的那种简洁,两码事。

                              • 基本上是我能想到的拍摄私人回忆最为浅显和简便的拍法。旧物临摹,符号堆砌,但人物本质还是空心的。如同翻看一沓老照片,你能捕捉到时代的浮光掠影,但并不会因为它是泛黄的,而真的与照片中的人产生多少共情。电影重点突出的文艺中年那股怀才不遇的酸劲儿,实在是太夹带私货。

                                • 走了几次神,想到了杨德昌。《八月》是很冷静的抒情,一切都是淡淡的,不悲不喜,总感觉有些刻意。特别是小雷,大概只有和昙花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真实的。

                                  • 金马奖也算实至名归,完成度不错,对那个年代的还原基本到位

                                    • 时间的省略和跳跃非常精妙。有不少兴味盎然的场面,不过处理还是生硬了一些。声音设计负分,后景的声音太清晰了。过载的声音一直在跟黑白画面打架。

                                      • 平淡琐碎,前半段基本没有叙事性,后半段才渐入佳境。。所有这种回忆性有年代感的电影,音乐应用都非常重要。。一首贴合的歌比上百个镜头都还有用。。。。

                                        • 有毕赣与《路边野餐》在前,今年所有亮相电影院的独立电影与独立导演,相比之下都像稚嫩学徒。《八月》还行,80后童年往事的一个样本。张大磊自认这片受影响最大的是塔可夫斯基的《镜子》,这枝攀得太高。从里到外,它算是个体记忆与台湾新浪潮杂交的一个胎儿。马后炮一下,金马爱它完全在情理之中。

                                          • End

                                          免责声明:

                                          本页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由作者本人负责,概与琴岛网公司无关。本页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