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西坪龙地 安溪西坪龙地海拔有多高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地村海拔: 814米
安溪西坪龙地,安溪西坪龙地海拔有多高,
1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地村

海拔: 814米

-

下面是更多关于安溪西坪龙地的问答

2

3

4

5

西坪哪里有好的地方

西平有什么好的地方,你是旅游吗?还是说有吃的地方啊?还有公园之类的都有的呀也可以由了场你可以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7

安溪县的地理环境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安溪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县,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唐末安溪就已产茶。至明代茶叶盛产,并有了名气。明末清初创制出乌龙茶,首先推广到闽北,后传入台湾。清末安溪乌龙茶已有很大发展。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4.2万亩,茶叶产量70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向国家提供出口乌龙茶3000多吨,是畅销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商品,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创汇大户。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0.88亿元。春茶产量21882吨比上年同期17259吨增加4623吨,增幅为26.79%。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224794亩,比2012年同期186700亩,增加了38094亩,增长20.4%。肉奶蛋总量达25058吨比2012年同期23688吨,增加1370吨,增幅5.78%。水果产量3004吨比2012年同期2960吨增加104吨,增幅为3.59%。 历史上,安溪县以手工业为主,基础很薄弱。县内传统私营手工业,主要有土纸、冶炼银铁、陶瓷器、制糖、印刷等。农村家庭手工业以打铁、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业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铁矿山附近设炉冶炼。明弘治年间出现私人经营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私人印刷业有吴炳辉、宋乌蛤2家,购置石板印刷机各一台,承印票证、契约、文书等。

1949年由剑斗吴耕谷等14人集资兴办小型炼铁农具厂。炼生铁、炒毛铁、铸锅,到1950年产铁30吨,产值10000元,职工23人。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65年有打铁匠410户申请办理个体营业执照,从业人数近1600人,流动修制锄头等铁农具,属县手工业管理局管理,交纳管理费。直至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私营工业才重新发展起来,其中印刷业发展较快。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煤炭、冶炼、电力、建材、化工、机械、制茶、制衣、制药、制糖、塑料、造纸、印刷、竹藤工艺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县轻机厂的带锯机、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凤华制衣有限公司的运动短裤等都蜚声海内外。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1156家,工业总产值27653万元,比1949年增长257.43倍,超过1990年农业总产值的一倍,逐步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实行“开放改革”,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发展生产。1990年,有二轻工业14家,职工1057人,固定资产原值695.28万元;行业有服装、皮革、工艺、五金、电器、塑料、机械、化工、木材加工、轮胎翻制等,产值1312.02万元。

1990年全县私营印刷业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有16家,从业人数262人,经营印刷业务,照章纳税。

2007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66亿元,增长32.6%。工艺业总产值23亿元,行业出口量2.87亿美元,全面完成英发、聚丰、恒星、富华等企业异地技改;建材冶炼业总产值74亿元,三安与“三钢”成功重组,年产值40亿元,上缴税收1.03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钢铁制造基地;水泥业方面,组建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年产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总投资5.8亿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9亿元,增长31.8%,全县100个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实际利用外资8203万美元,增长13.9%,项目平均利用外资470万美元,增长34.2%。引进投资天纶纺织纤维科技等大项目,有序推进潘田矿区整体搬迁工程,潘洛铁矿全面恢复生产,完成安溪制药厂、安溪茶厂二次改制,安溪酒厂异地扩建项目进展顺利。

本页关于安溪西坪龙地 安溪西坪龙地海拔有多高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