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溪南请祖 请问康熙年间诏邑是指什么,近日有台湾人来诏安认

郑成功收复台湾前的故事!急!
诏安溪南请祖,请问康熙年间诏邑是指什么,近日有台湾人来诏安认
1

-

下面是更多关于诏安溪南请祖的问答

请问康熙年间诏邑是指什么,近日有台湾人来诏安认祖说是康熙年间搬迁过台湾杨氏

就是诏安!!

2

台湾人是怎么互相称呼对方及长辈的?

回追问

男长辈----阿伯

女长辈----阿姨

男同辈----阿兄 , 哥

女同辈---姊仔

更普通者 , 一律--------微笑点头说""嗨""哈罗""老早""你好""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3

霞葛是个什么样的镇

镇以天桥村天堂为中心 向四周延伸。

村是杰地灵地方 漳州市人名日报曾记我市诏安县霞葛镇天桥村天堂 人杰地灵 山好水好人更好 生出来的不是校花就是校草!

当年天堂人民曾协助新四军与日本军队在天堂附近展开游击战 天堂背山当初的武器库依旧保存完好 甚至山上尚且埋着当年这些义勇军的铮铮铁骨 这是天堂人民用热血换来的荣誉!

香格里拉算什么?

这就是天堂!

4

青花瓷笔洗底款有什么字值钱? 有“青” 字的是什么年间的。

个人观点此帽筒看新,一个瓷器得从胎、釉、款、、款、画工、光、器型等多个方面入手,此藏品釉面光亮,俗话叫贼光,而且从器型来看最大可以看到清代晚期,但从青花发色来看的话属于最近几十年的东西。不过你哪张军用地图是件老东西。

给你传点相关知识你可以看看。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提供了条件。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

一、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

1?关于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很可能产于巩县窑。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致,因此,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有问题的。唐青花的纹饰,常见有棕榈纹、菱形加散点纹、圆点纹、梅花点纹和不规则的斑点纹等。这些纹饰在我国传统的陶瓷器物上并不多见,而常见于伊斯兰的陶器上②。这种风格的唐青花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笔者认为这种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国内群众生活所用,而与对外贸易有关,扬州当时是我国四大港口之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往于扬州,他们把波斯钴料带进,再把唐青花从这里运走,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唐青花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所需烧制的。从其产品质量讲,都比较粗糙,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点。?

2?关于宋青花瓷器,过去在文物考古界鲜有人谈及,20世纪20年代吴敬仁等撰写的《中国陶瓷史》称“美丽绝伦的青花,其法于宋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大观、政和时,确有此类作品之制造”。对其产地和烧制工艺均未谈及,谁也未见到过实物,故不被人们所重视。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内外饰菊花和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块青花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青花显色偏淡。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朱裕平二先生著《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称: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广东潮州窑出土4件白釉瓷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香炉。瓷像胎质洁白,卵青白釉,釉厚处为淡青葡萄色。佛像冠、须、眉、眼、发都用青花描绘而成。佛像上铭文分别为“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熙宁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题”。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熙宁元年为公元1068年,治平四年为公元1067年属北宋中后期。潮州窑北宋时是否烧制过青花瓷器,1949年建国以来从未听到过这方面的报导,1982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未谈及,笔者1975年曾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也未发现有宋代青花瓷器。铜也能烧出蓝色,是否鉴别有误。因此,宋时潮州窑是否烧造过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所用钴料属浙江当地钴土矿,含钴较低,只有0?1%至0?29%左右,而含锰量很高,是含钴量的10倍,因此,青花呈灰蓝色,一般应属民间烧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重视。1973年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cm,长颈、鼓腹、砂底,显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低而含铁高的青花器。⑤据了解目前国外仅此一件,由于不在国内,很少有见到,故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宋青花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但从其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与唐青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唐青花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商品瓷,宋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难确认它就是宋青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

?

二、成熟阶段的元青花瓷器?

蒙元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础上,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扩展,先后在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四川会理等地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这些窑址的产品,除景德镇外,多属就地取材民间烧制,胎质较粗,制作工艺简单,青花颜料多属当地出产的钴土矿,含钴量较低,青花色泽有的灰蓝,有的蓝中泛黑,有的蓝中泛黄,烧成温度普遍偏低,常出现有生烧现象,在当地虽属一种新产品,但精品极少,流传下来的完整器物不多,在各地文博单位很少见到。当前人们所见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景德镇地区,唐宋以来就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宋时在这里已经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为后来的元青花发展打下了基础。这里的陶瓷业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当地产的优质瓷土和丰富的燃料资源,又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区,战争频繁的年代,这里也相对安全,昌江水又正好在这里通过,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所以元政府看中了这块宝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这里就建立了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之后又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场,这已为近年在其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证实。⑥管理机构和御窑场的建立,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策上还可世袭,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断从各地向景德镇聚拢⑦,这对景德镇的陶瓷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十分有利。所以到了元代,原来宋时各地发展起来的大窑场逐渐走向衰退,而景德镇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故元青花在宋青花基础上利用本省吉州窑釉下彩工艺和进口的钴颜料,很快研制成功,并在元代中后期烧制出精美成熟的青花瓷器。这种元青花在故宫博物院瓷器大库中并无发现,据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近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考察时亦未发现战争年代国民党带至台湾的官窑瓷器中有元代青花瓷。这些元青花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一致认为元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将元青花输往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较多。⑧据《岛夷志略》记载和考古材料表明,元青花通过对外贸易有一些也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地区,同时也和当时蒙古民族崇白习尚盛行有关。《辍耕录》称“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等,所以当时宫廷不收藏青花是可以理解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在欧美和一些亚非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收藏有中国元青花瓷器,大约200件左右。土耳其和伊朗是收藏中国元青花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土耳其萨莱博物馆就藏有80件,伊朗考古博物馆藏有37件,都是以进口钴颜料绘画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种梅瓶、大盘和钵之类。1973年笔者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各博物馆和个人也收藏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元青花数十件。1949年建国后各地考古部门,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施工中也陆续有些出土,如河北保定、定兴;江西上饶、九江、景德镇、潘阳、高安、波阳、丰城和萍乡;江苏句容、南京;浙江杭州;湖南常德;四川雅安和剑川;内蒙林西县、包头、黑城和赤峰;新疆霍城;安徽青阳和北京地区均有出土,共100余件。其中以江西出土最多,达40余件,几乎占全国出土的近一半⑨,这些青花当前都收藏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里。现选择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元青花介绍如下:

(一)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高42.3cm,口径15.2cm,底径18.5cm,白胎,釉色光润,体形饱满,制作精工,盖面塑一狮钮,钮下围以莲瓣纹和回纹,器肩四面饰如意云头纹,云头纹之间为四季花卉,花朵着红色,叶染蓝色,红蓝相映生晖,釉面中闪青,青花红蓝两色烧成要求不一致,共烧于一体难度很大,因此,它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此种器物共出土两件,此器藏于故宫,另一件藏在河北省博物馆。据笔者所知同样器物还有两件,分别收藏于英国和南韩。?

(二)青花凤纹扁壶,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轿口元大都遗址出土,高18?7cm,口径4cm。器呈扁圆形,小口,矮圈足,昂起的凤头作壶嘴,柄上卷作凤尾,以蓝色绘出全身,把壶的头尾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造型是由晋唐以来的天鸡壶发展而来,景德镇五代及宋就有天鸡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却巧妙的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突出了青花对凤的形象彩绘装饰,显得更加生动美观。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者的爱好有关,此器属国家一级珍品,国内仅此一件,由于造型美观,在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品。(见《文物》1972年8期)

(三)青花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江苏江宁将军山明墓出土,高44?1cm,小口卷唇,丰肩下敛,平底,上下饰纹五层,第一层画仰莲杂宝纹,第二层绘缠枝花,第三层为主题纹。萧何催马加鞭在月下紧追不舍,当韩信至江边正在踌躇时,附近江边正有一渔翁驾一小舟过来,显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见马希桂先生《中国青花瓷》一书)。

?

(四)青花折沿大盘,1956年湖南常德元墓出土,口径45cm,圆口,圈足,胎质洁白,釉色光润,器外饰缠枝花,器内画海水波涛纹、缠枝牡丹和双鱼荷莲纹,两条游鱼在荷莲中摇头摆尾,不停的穿游,显得十分生动逼真。此盘属湖南省博物馆重要藏品,(图一,见题图)这种青花大盘,国内收藏极少,国外收藏有上百件。其用途,正如明马欢所著《瀛洲胜览》所讲“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会时皆以大盘盛姜黄色而富于香味之饭肴,置于敷之地上席中,……以手撮而食之”。这种大盘主要是为中东有关伊斯兰教国家所需而烧制的。?

(五)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63.6cm,洗口,长径,双耳,全器上下共分饰纹七层,第一层绘缠枝花,第二层画蕉叶纹,第三层为飞凤纹,第四层画折枝菊花,第五层为云龙纹,第六层绘海水波浪纹,第七层画折枝花,第八层饰变形莲瓣纹,瓶颈部直书“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抚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师打供”。共64字(见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是当前极为少见的带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器。20世纪20年代前元代青花尚不为人所知,自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发现这件至正瓶公布于世后,才开始引起对元青花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又拿它作为标准器,凡此风格的青花都定它至正型,并著书发表,从而把人们进一步引入研究元青花的高潮。?

三、从鼎盛到衰退时期的?明、清青花瓷器

所谓鼎盛时期,也不完全是直线向上,而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钴颜料来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青花质量时好时坏,呈波浪式发展,显得很不平衡。如明前期时的永乐、宣德青花,是青花的黄金时代,质量最高。到了明晚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国力衰竭,使景德镇的官窑陶瓷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但进入清康熙朝之后,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又出现了新的振兴,产品质量空前提高,而一跃成为整个清代之冠。在官窑带动下,民窑青花亦十分兴盛,康熙之后,由于官府对各种颜色釉和彩瓷的偏爱,青花已不再是主流,而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到了清代晚期,外敌入侵,国内动乱,青花瓷的质量每况愈下。

?

1?色调不同的明代青花瓷器

明洪武统一中国后,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业,从《景德镇陶录》和近年出版的《江西陶瓷史》都载洪武二年在景德镇珠山建御窑场。近年通过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珠山御窑场的考古发掘资料又进一步得到证实,但由于洪武处于明代初年,所烧青花均不带款识,传世的又很少,器物造型和图纹装饰仍保留有元代遗风,给鉴别带来困难。自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将御窑场出土的大量青花标本复原向外界公布以后,特别是近年他们又在北京炎黄艺术博物馆展出24件各种类形的洪武青花,从其风格看,虽还没有完全摆脱元的影响,但已初步具备了明初的风格,许多器物烧制的已很精美。从出土材料考证,这些青花瓷主要烧制于洪武十年以后,⑩永乐、宣德青花是明代官窑瓷器的主流,以专用的麻仓土(亦称御土)经陶洗后治胎,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工整美观,大型器物接口部位,看不出有明显接痕。青花着色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也有人称它为苏泥勃青)对各种花卉的枝干、梗茎的画法,不是一笔平抹而成,而是用细小的毛笔尖醮料点画,有深、有浅,显现出浓淡不同的触痕,烧出后色泽青翠浓艳,浓处呈现出黑色结晶斑点和自然晕散现象,并闪有银色锡光,用手摸之,有凹凸不平之感,这是色料在高温下深入胎骨所致。这件永乐青花梅瓶就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的典型器物(图二)。青花釉汁莹润肥厚,光亮平滑。所烧各种瓶、罐、盘、碗等,都非常工整精美,在烧制工艺上已达到登峰造极地步,是青花的黄金时代。明万历王世懋所著《窥天外乘》称,“我朝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即指出永、宣青花之高贵。永、宣青花不同之处,①宣德青花除用“苏麻离青”外,也用纯国产青料着色,青花颜色青淡泛灰,同时还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按比例合用,青花颜色与单用进口料基本相同,区别不大,②永乐青花图纹不见人物,而宣德青花常有人物出现,③永乐青花款少,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青花款多,分楷、篆两种写法,有四字款,也有六字款,四字款写“宣德年制”,六字款写“大明宣德年制”书写部位没有一定限制,有的写在器底,有的写在口沿,有的写在器肩,有的写在器腰,有的写在壶嘴,总之写在哪里的都有,有宣德款识器满身之说。④永乐器物种类少于宣德,但它独创的鸡心碗,因底心突出呈尖状如鸡心而得名,而宣德不见,宣德青花釉面显有鬃眼(也称桔皮纹)并首创青花五彩,各有千秋而不同,但比较起来,宣德青花名气更大。?

成化青花,早期器物造型、图纹和所用青料基本与宣德相同,中期以后器物造型有较大变化,形成一种新的格调,由永、宣时的大瓶、大罐等逐渐变得玲珑秀巧,体轻胎薄,很少见有大器,青花着色采用国产上等青料“平等青”(亦称陂塘青)由于这种钴青料含铁成分少,而青花颜色变得青淡素雅。图纹的画法,采用工笔勾染之法,以纤细的线条画出不同色调层次的效果,从而更加接近水墨画的特色。正如《饮流斋说瓷》称,“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整,青花蓝色透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由此可见成化青花虽不及永、宣青花但也有他的胜人之处。成化之后的弘治青花大体保持了成化青花的传统,没有什么创新,有“弘治在位18年不问窑器之说”。正德青花虽然使用的也是国产青料,但由胎土陶洗的不细,工艺粗糙,从效果讲,远不如成化青花。但正德后期青花改用进口的回青料,青花显色青翠泛蓝,釉色光亮,在效果上有很大改观。嘉靖、万历已处于明中后期,由于政治、经济逐渐衰退,对景德镇的陶瓷业,必定产生一定影响,质量逐渐下降,特别是大型器物,显得粗糙,器型不够规整,瓶、罐腹部有明显接痕,器底多有火石红斑。大形器物虽不如以前,但小形器物在工艺上仍很讲究,质地细密,胎体轻薄,尤其是万历青花五彩,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精,各种器形明显增多,特别是青花蒜头瓶、莲瓣式青花盘、笔架等烧制得更加精美别致。嘉靖时因受道教影响,图案纹饰多以八卦、八仙、八宝、梵文比较流行。万历朝仍以龙凤纹、婴戏、缠枝莲花、人物故事和鱼虫等为多。青花着色主要以进口的回青料加国产青料合用。《江西大志》称,回青纯则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以用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青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青花颜色浓艳泛紫,釉色明澈青亮,人们把回青也称它为青金蓝B12,它既不同于永、宣,也不同于成化,而形成明中后期青花特有的色调。史书记载,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枯竭,改用国产浙江青料,青花颜色青淡泛灰,显得不如以前。

?

明代民窑青花也很兴盛,在官窑带动下,得到空前发展。《景德镇陶录》称:“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又称:“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可见当时景德镇的陶瓷业是多么兴盛。明代烧制青花瓷的民窑最盛时可达900座(胡雁溪《民窑青花大观》)。除景德镇外,还有江西乐平、赣县;湖南益阳;广东?NB036?阳、饶平和高坡;四川会理;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福建德化是我国第二瓷都,以烧制白瓷而著名,享誉国内外。明中期以后大量烧制外销瓷,解放后,在全县15个乡,41个村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130余处。德化以外,还在永安、安溪、南安、平和、华安、南靖、漳浦、长泰、诏安、龙岩、章平等广大地区也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其中安溪一县就发现有青花窑址110多处。所烧器物以盘碗居多,也烧制瓶、罐之类,器物造型大体相同,烧制工艺较粗。从花纹装饰看,很多地方与景德镇青花相同,烧制初期很可能有景德镇来技术人员指导。正如明嘉靖《安溪县志》讲“安溪瓷业皆为外县人氏作业”。这里可能是景德镇青花的延枝。明代中期闽南地区瓷业的突然兴起,可能与漳州月港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当时泉州港逐渐走向衰退,而月港却迅猛发展起来,每年出入月港的大型商船200多艘,把大量的中国瓷器输往海外。明代以后,随着对外贸易不景气,大部瓷窑停烧。明代晚期的天启、崇祯朝由于官府腐败战争不断,景德镇的官窑烧造几乎陷于停顿,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上等青花已很少见到。

?

2?清代青花瓷器

清顺治初时的景德镇官窑主要处于恢复维持,直到顺治十一年(1654年)才正式恢复生产,采取“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办法。此时所烧的大龙缸和栏板多不成功,到了康熙朝景德镇的御窑场才得到复苏和发展。康熙在位61年,早期青花胎釉风格仍保留有明代遗风。中期以后,是康熙青花的成熟时期,由于胎土陶洗的精细,胎质洁白细腻,器物造型规整精致多样,以上等浙江钴料着色,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涂染技法,在器物的不同部位绘画,无论是画远山近水,还是画人物建筑,都能在画面上反映出它的不同层次和各种景物的阴阳面来,甚至在一个画面上可显现出六七个层次,实属历代所罕见。这种以浓淡不同的手法所造成的效果,使人可以在一件器物上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康熙青花山水瓶上的画面,正好说明这种情况。康熙青花不论官窑还是民窑,在烧制工艺上都很讲究,青花颜色青翠明快,釉色光润亮丽,微微泛青,深受人们喜爱。康熙晚期青花色调变得浅淡,常出现有不稳定现象。这种情况直至雍正朝。雍正中期以后的青花层次逐渐变少,最多2-4层。雍正仿宣德“苏麻离青”青花,青花上的晕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是以用国产青料人工所为,没有宣德青花那种凹凸不平之感觉。由于胎料中含铁成分少,而器底也不见有火石红斑点。乾隆朝由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时政府又荟萃了一代制瓷名师高手,使景德镇的陶瓷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历史高峰。器物造型制作精美,色彩缤纷,图案装饰追求新颖,华缛多姿,令人感到新奇。除传统的青花继续烧制外,大量的各种颜色釉新品种不断出现,如青釉、青白釉、粉青釉、黄釉、红釉、蓝釉、霁蓝釉、炉钧釉、孔雀绿釉、茶叶末釉,此外,还有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木纹、仿柳条纹、仿漆剔红、仿象牙色、仿玉器、仿竹器,如此等等,无所不仿。由于色彩上的百花斗艳,而青花已不是主流,所烧青花虽然仍很精致,但青花上的层次还不如雍正,最多1—3层,这件乾隆青花缠枝花双耳瓶就属这种情况(图三),所仿制的明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其效果大体与雍正相同,但又差于雍正。总之雍正、乾隆两朝青花没有新的突破,正如《陶雅》上卷所言“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然则青花一类,康熙不及明青花之浓艳者,亦可独步本朝矣”。乾隆以后直至清末,由于政治腐败,战争不断,财力逐渐衰竭,景德镇的制瓷业也越加不景气。虽然嘉庆、道光时开始流行一种堆粉青花,这种青花工艺特点与传统青花不同,是先在胎体上用白粉画出图纹轮廓,再于白粉上用钴料画出图纹的全部,上罩一层豆青色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使釉下青花与釉上的豆青色对比,显得格外醒目,有较好的立体感。这种青花虽然在釉色上与其它青花不同,但由于烧制工艺上粗糙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此,有清一代的青花再也没有新的振作。

综上所述,中国青花从唐宋创烧至元代景德镇御窑场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唐、元青花所用钴料经理化测试表明都来源于波斯。明永乐、宣德两朝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烧出的青花瓷器,浓艳亮丽,成为中国青花的代表,把青花瓷的烧制推向顶峰。成化青花,胎体轻薄剔透,颜色青淡素雅,深受人们喜爱,是运用国产青料最为成功的典范,在永、宣以后最具代表性。嘉靖、万历采用回青料烧制出的青花,蓝中泛紫,别具一格,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清代康熙青花用上等国产浙料,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涂染技法,在一件器物的画面上可反映出景物远近和它的阴面和阳面等多层次效果,把青花的烧制水平再一次推向高潮。乾隆以后直至清朝灭亡,再也没有新的起色。?

5

漳州于几年建州

公元686年 武后准陈元光将军请建漳州 只要是漳州人都知道陈元光是开漳圣王

6

郑成功收复台湾前的故事!急!

国姓爷忠孝两全东都瀛海泣血

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15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十一人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兰遮城(明郑时称热难遮城)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台湾)改为东都明京,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

(驱逐荷夷完成父愿)

南明永历15年(公元1662年1月21日)郑成功闻耗知悉君父弟辈侄子侄女一家族十一人惨遭清廷杀害,痛不欲生,每逢午夜起身望北痛哭,不胜潸然襟抱泪如雨下,悲伤哀恸写下一首悼念先父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瀛海泣血忠孝两全)

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从容堂皇奏乐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古烁今有谁可睥睨可傲视。

(无私无愧无遗无憾)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後,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传承文化(饮水思源永不忘本),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披荆斩棘,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後世

本页关于诏安溪南请祖 请问康熙年间诏邑是指什么,近日有台湾人来诏安认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