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农 安溪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自素  气候  主布在热带、亚热带带季风气候区,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
安溪农,安溪农业的区位因素,
1

区位优势自素  气候  主布在热带、亚热带带季风气候区,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

下面是更多关于安溪农的问答

2

安溪县的地理环境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安溪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县,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唐末安溪就已产茶。至明代茶叶盛产,并有了名气。明末清初创制出乌龙茶,首先推广到闽北,后传入台湾。清末安溪乌龙茶已有很大发展。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4.2万亩,茶叶产量70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向国家提供出口乌龙茶3000多吨,是畅销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商品,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创汇大户。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0.88亿元。春茶产量21882吨比上年同期17259吨增加4623吨,增幅为26.79%。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224794亩,比2012年同期186700亩,增加了38094亩,增长20.4%。肉奶蛋总量达25058吨比2012年同期23688吨,增加1370吨,增幅5.78%。水果产量3004吨比2012年同期2960吨增加104吨,增幅为3.59%。 历史上,安溪县以手工业为主,基础很薄弱。县内传统私营手工业,主要有土纸、冶炼银铁、陶瓷器、制糖、印刷等。农村家庭手工业以打铁、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业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铁矿山附近设炉冶炼。明弘治年间出现私人经营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私人印刷业有吴炳辉、宋乌蛤2家,购置石板印刷机各一台,承印票证、契约、文书等。

1949年由剑斗吴耕谷等14人集资兴办小型炼铁农具厂。炼生铁、炒毛铁、铸锅,到1950年产铁30吨,产值10000元,职工23人。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65年有打铁匠410户申请办理个体营业执照,从业人数近1600人,流动修制锄头等铁农具,属县手工业管理局管理,交纳管理费。直至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私营工业才重新发展起来,其中印刷业发展较快。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煤炭、冶炼、电力、建材、化工、机械、制茶、制衣、制药、制糖、塑料、造纸、印刷、竹藤工艺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县轻机厂的带锯机、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凤华制衣有限公司的运动短裤等都蜚声海内外。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1156家,工业总产值27653万元,比1949年增长257.43倍,超过1990年农业总产值的一倍,逐步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实行“开放改革”,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发展生产。1990年,有二轻工业14家,职工1057人,固定资产原值695.28万元;行业有服装、皮革、工艺、五金、电器、塑料、机械、化工、木材加工、轮胎翻制等,产值1312.02万元。

1990年全县私营印刷业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有16家,从业人数262人,经营印刷业务,照章纳税。

2007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66亿元,增长32.6%。工艺业总产值23亿元,行业出口量2.87亿美元,全面完成英发、聚丰、恒星、富华等企业异地技改;建材冶炼业总产值74亿元,三安与“三钢”成功重组,年产值40亿元,上缴税收1.03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钢铁制造基地;水泥业方面,组建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年产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总投资5.8亿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9亿元,增长31.8%,全县100个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实际利用外资8203万美元,增长13.9%,项目平均利用外资470万美元,增长34.2%。引进投资天纶纺织纤维科技等大项目,有序推进潘田矿区整体搬迁工程,潘洛铁矿全面恢复生产,完成安溪制药厂、安溪茶厂二次改制,安溪酒厂异地扩建项目进展顺利。

3

为什么安溪经济发展那么快?

福建省安溪县由上世80年代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的贫困县,发展为如今的百强县。 对此,安溪县委书记曾荣华表示,正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把安溪茶叶及藤铁工艺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中国乌龙茶之乡

茶叶是安溪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更是安溪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实现茶业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生产的转变,安溪县成为我国最早对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加以开发利用的茶叶主产区之一。

安溪在全国产茶县率先用茶文化作为茶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举办北京、香港茶王赛,中国茶都茶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等一系列重大茶事活动,宣传安溪茶叶品牌,因此拓展了茶叶市场,并推动全县茶叶价格上扬。

同时,安溪县依靠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份额、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品牌整合,进一步增强茶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了茶业产业化水平。经过这些举措,“安溪茶”的品牌确立了,茶叶的平均价格上涨了4倍多,并且全县有优质品种60多个,其中国家级的有“铁观音”、“黄金桂”等6个。正在改制上市的全国百强企业安溪茶厂生产的“凤山”牌铁观音,已连续20年被国家授予金奖。而八马、天龙、华福等品牌,也在我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颇具知名度。

2005年12月11日,中国将允许外资从事零售业务。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认为,2005年,国内茶产业销售的增幅将开始出现减弱趋势。这主要由于其他饮料对茶叶冲击和茶叶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因素造成。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和连锁店将会大举进入中国。这将会改变目前中国商业格局,超市会逐步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因此会促进茶叶品牌包装产品发展。并且,他预测,2005年茶叶消费热点仍集中在名优茶,从各茶类看,绿茶、乌龙茶、普洱茶销售将会上升,花茶、紧压茶销售变化不会太大。

因此,为顺应国际消费需求,安溪县还建成12万亩优质铁观音、6万亩绿色茶叶基地和10万亩无公害茶园及1万亩有机茶,并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的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安溪全县30万亩茶100%为无性系品种,产地逐步向高海拔、无污染地区集中。包括该县最大的安溪茶厂在内的89家企业的10多个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该县大力推广以提高效能和质量为目标的机采、机制名优茶技术和机具,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茶叶质量。

此外,安溪县还建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茶都除设立大型交易市场外,还开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网上交易,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茶科研中心和茶质量检测中心,吸引了全国数百家商家入驻经营,陆续开发的第一、二、三期市场店面均已售罄。茶都的建成,活跃了安溪城乡经济,更让安溪茶农真正得到实惠,仅通过茶都交易一项,每人每年可增收100多元。

目前安溪年产茶叶3万吨,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在国内已经形成了闽、粤、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乌龙茶内销市场,外销市场也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外销茶叶7000多吨,为国家创汇近3000万美元。全县茶叶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有50家。

中国藤铁工艺之乡

安溪县还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藤铁工艺之乡”,是全国藤铁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占广交会全国同类产品的95%以上。

藤铁工艺加工业成为安溪县域经济又一重要的支柱产业。安溪“竹藤工艺”企业根据欧美工艺品市场流行的款式,及时创新设计,生产出以铁件为主、以竹件,藤件为辅的铁藤类工艺品,迅速地占领了欧美市场。由“竹藤”到“铁藤”,安溪藤铁工艺行业已由过去单一的产品结构,发展到铁、藤、木、金属、陶瓷、树脂等13大系列,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为扩大销售市场,安溪的藤铁企业还多次参加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并且参与各种国际性的展览活动,如美国、法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举办的相关展览会。

目前,安溪拥有各类藤铁工艺加工企业300多家,年产值上千万元。

4

5

关于安溪的资料

可以上百度上地图找

6

7

安溪县什么时候会改成安溪市?

当初没有争过南安,现在希望就不是很大了......

本页关于安溪农 安溪农业的区位因素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