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sudaxyh
1989年,叶明一头扎进了外贸,那是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十分吃香的行业。在叶明的心目中,当时的外贸江湖秩序井然,远不像现在这般风起云涌。 叶明,南京英狮澳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01 配额 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个词叫“配额”。 配额就是一家企业的生命,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拿不到配额,那么企业就没法开工,或者就算开工了也卖不出去。而叶明当时所在的公司不仅有配额,还有出口经营权。 在配额和出口经营权的制约下,工厂和外贸公司之间各行其是,“那时候的民营企业扮演的货源的角色,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绕不开外贸公司这个环节,而所有的外贸人才也都在外贸公司里面,工厂那边是没有的”,叶明介绍说。 在叶明看来,那是计划经济体制“优势”的一面。 “对于工厂而言,你就做好生产;对于外贸公司来说,你就做好贸易这块,而客人也对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这是一条非常单纯的线,大家都很和谐,发展也相对平衡。当整条线上各自定位分工清晰的时候,这条线的战斗力其实很强的。” 这样互相配合经营的状态存在了很多年,但“矛盾”一直存在。这个矛盾就是工厂想绕过外贸公司,直接与国外买家联系,而外贸公司也想自己去做工厂,把原属于工厂的那部分利润拿到手。但在外贸经营权刚刚放开的时候,外贸公司做的工厂几乎没有成功的。 “因为做外贸公司和工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经验”,叶明说,尽管如此,当时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去尝试,而最为成功的应当是潘龙泉的泉峰集团。 “最初,我们帮扶过包括泉峰在内的多家企业,但当他们全面做大的时候,我们之前的外贸公司业务也开始全面萎缩”,这是全行业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共同的状态,因为工厂逐步找到了能够挣脱原有那条线的方法。也是从那时候起,除极少数特殊行业外,“配额”被市场经济彻底抛弃。自由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02 分合 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