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中国
学贯中西·横站生涯——吴冠中
2021-06-04 11:08今日中国
简介谈及中国现代绘画,吴冠中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英国《衞报》称他为摆脱了文化束缚的现代艺术大师。从油画民族化到国画现代化,这位享有盛誉的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是如何学贯中西,在古、今、中、西之间横站生涯的呢? 谈及中国现代绘画,吴冠中(1919-2010)是...
谈及中国现代绘画,吴冠中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英国《衞报》称他为摆脱了文化束缚的现代艺术大师。从油画民族化到国画现代化,这位享有盛誉的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是如何学贯中西,在古、今、中、西之间横站生涯的呢?
谈及中国现代绘画,吴冠中(1919-2010)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首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二十世纪中国画家(1992年);首位被推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的中国艺术家(2002年);作品(《周庄》)在2016年保利香港春拍上以2.36亿港币的创纪录价格成交……《衞报》称他为摆脱了文化束缚的现代艺术大师。从油画民族化到国画现代化,这位享有盛誉的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又是如何摆脱文化束缚、在中、西、古、今之间横站生涯的呢?
求学寻艺·两次抉择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父亲是个边教书边务农的穷教员。因家境贫寒,家人一直期望自幼学习成绩优异的吴冠中投考师範学校,子承父业,减轻家庭负担。
高小毕业后,吴冠中如家人所愿考入无锡师範学校。读完三年初中,他却立志工业救国,考入浙江大学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并在一年后迎来了人生轨迹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1935年暑期,吴冠中结识了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读书的朱德群。在艺专参观时,吴冠中被初次接触到的图画和雕塑作品彻底虏获,感到来自异样世界的强烈冲击。次年,出于对艺术盲目的爱,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考入艺专,从零开始,刻苦学画。
当时杭州艺专的校长林风眠和多名教授均有留法背景,沿袭了法国美术院校的授课方式。学校遵循中西结合的教学方向,艺术氛围开放。许多学生倾心于梵高(Van Gogh)、毕加索(Picasso)等西方现代美术大师,吴冠中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冠中随同其他艺专师生一起撤离杭州,在炮火轰炸与物资匮乏中坚持习画。此后,吴冠中曾先后师从常书鸿、关良学习油画,师从潘天寿学习国画。
毕业后,吴冠中进入重庆大学建筑系教素描和水彩。1946年,教育部选拔战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踌躇满志的吴冠中取得美术科考试第一名,满腔热情地进入一直嚮往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
在法期间,吴冠中师从现代派大师苏弗尔皮(J M Souverbie)等教授学画。课余,他走遍大小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如饥似渴地探索欧洲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精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为实现留法梦想雀跃的吴冠中逐渐感受到在欧洲学习、创作与自己生活土壤的脱节,萌生回国的念头。他引用梵高书信中的语句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裏,种到故乡的土裏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令他回国的渴望愈发强烈。在写给艺专教授吴大羽的信中,他感慨: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次年夏天,吴冠中回国。数年后,他回忆说,这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又一重大决定。
艺海沉浮·边走边画
回国后吴冠中随即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后几经辗转,于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工业专业服务,直至1985年退休。
受西方现代思潮影响的吴冠中认为艺术是关乎审美的,强调艺术创作的形式美和抽象美,讲求绘画的结构布局与抽象构成。
在吴冠中回国的年代以及其后很长时间裏,他遵循的西方现代艺术观和形式主义美学与国内佔据主流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大氛围格格不入,不被接受,甚至遭到批判。陷入困顿的画家不屈服、不迁就,转而投入非主流的风景画创作,在其中探索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道路。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除了因社会运动而被禁止创作,或是因病卧床,吴冠中始终坚持外出写生。他揹着沉重的画箱跋山涉水,在野外取景作画;创作过程中高度专注,废寝忘食。几十年间,画家风雨无阻,写生足迹遍布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几乎全部省份。
在持续的艺术探索中,画家逐渐模糊了古、今和中、西的界限,更为游刃地运用油彩和墨彩创作、在具象与抽象间转换,并提出了风筝不断线的艺术主张:风筝是作品,是经过昇华的现实;另一端是启发作品创作灵感的母体;牵住风筝的线联繫着作品与现实,联繫着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感情;线放得越长,风筝飞得越高,作品越是有趣、越是充满灵气。
吴冠中的风格与主张在他的代表作《双燕》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这幅创作于1981年的墨彩画属于画家毕生挚爱的江南题材,灵感源自他在宁波写生途中偶然捕捉到的民居图景。画面中横向的长线和白色块与纵向的短线和黑色块形成强烈对比,是西方平面分割、几何构图和简约法则的应用;而绘画的主题是以飞去的双燕寄託乡情,其中渗透着东方的审美与情思。
另一幅代表作是取材于苏州园林的《狮子林》。在这幅创作于1983年的作品裏,画家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狮子林光怪陆离的假山进行了审视与提炼;作品中跳跃和流动着的点、线、面超越了自然景物的固有形态,展现出了其中的抽象构成与抽象美。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吴冠中受命参与到多个大型创作项目中:为北京饭店作壁画《长江万里图》;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作巨幅油画《长江三峡》;为首都机场作《长城》…… 1979年,画家职业生涯中的首个个展《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在其后的几年间,画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海内外稳步提升,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赢得诸多荣誉、奖项与追随者。
横站生涯·大师风骨
吴冠中青年时热爱文学,以鲁迅为精神之父。后投身绘画,但是对文字的迷恋不改,笔耕不辍。他毕生发表的百余万文字为他的画作创设了背景,为他的思想提供了表达,为他的言行添加了注脚。鲁迅发明了横站一词,用来描述自己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在两派文人之间的艰难处境;画家将它借过来,形容自己几十年苦涩的艺术生涯。
早年,他因为嚮往故土而离开欧洲;回国后,在政治化的环境中,又因为传授西方取来的经、与主流艺术观相悖而陷入困境。中年,他探索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路径,横站在古、今,中、西以及艺术界各派争论之间。晚年,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他又要面对各种讚誉与非议、机遇与困扰。
吴冠中的画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次进入中国艺术拍卖市场,交易价格在其后的十几年间节节攀升,从最初的十几万升至数百万。进入二十一世纪,他愈发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宠儿,作品多次以千万级的价格拍出,不断刷新交易记录。而盛名之下的画家却执意反其道而行之,在创作新画的同时,开始尽毁手头不理想的作品,同时把最优秀的作品无偿捐赠出去。
吴冠中曾数次主动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1991年,他曾一次性烧掉油画、水墨和水彩作品200余幅。在他看来,失败之作本可以记录画家走过的弯路和歧途,无须遮掩;可当今的时代,金钱控制了人,艺术品成了商品,不够艺术价值的劣画也都招摇过市,欺骗喜爱的收藏者,他不愿谬种流传。
较之审视旧作时的严苛,晚年的画家在捐赠画作时的慷慨更加令人惊讶:他将大批精品画作捐给公立机构,而不是作为遗产留给子女;机构的选择无国界,只考虑是人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1995年到2010年,画家向香港艺术馆累计捐画52幅,包括他挚爱的代表作《双燕》;1999年和2009年,中国美术馆两次获赠画家作品共46幅;2005年和2008年,上海美术馆两次获赠画作共87幅,包括名作《狮子林》和《鲁迅故居》;2006年,画家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以及水墨画《江村》与《石榴》捐给国家;2008年,画家向新加坡美术馆一次性捐画113幅……此外,故宫博物院,鲁迅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机构均获赠多幅画作。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画家晚年在与美院学生交流时曾说:所谓风格,就是作者的背影,你自己看不见,后面的人看得见。在他身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痴迷绘画、风格鲜明的画家,更是一位傲骨嶙峋、淡泊名利的知识分子,一位学贯中西、横站人生的大师。
参考资料:
Wu Guanzhong Obituary. The Guardian. 2010/7/7
《我负丹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
《吴冠中:风格就是你自己的背影》新华日报 2008/7/31
吴冠中的点·线·面 HKPublicMuseums
《吴冠中文丛》 团结出版社 2008年
《吴冠中油画作品<周庄>卖了2.36亿港元 25年涨逾2000倍》 新浪财经 2016/4/5
《吴冠中与香港的一甲子情缘1950-2010》 香港艺术馆网站
《香港艺术馆再度获赠吴冠中画作 馆藏大师作品达77幅》 中新社 2014/12/23
《香江足迹》 明报月刊 2010/3/1
《遗爱赠香江,风骨留人间——吴冠中情牵香港六十载》 中新网 2010/6/28
Tags:学贯中西,横站,生涯,吴冠中,谈及,中国,现代,绘画,吴冠中
上一篇:十一段记忆——吴冠中的香港情缘
下一篇:试採可燃冰——能源界未来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