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中国
驶向未来——中国地铁故事
2021-05-16 16:34今日中国
简介截至2018年底,中国地铁以5013.3公里的总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佔全球地铁总里程的35.26%,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铁第一大国。而就在半个世纪前,内地才建成第一条地下铁路,直到1999年,内地也只有北上广津4座城市拥有地铁。中国地铁,是如何一路驶来的呢? 打...
截至2018年底,中国地铁以5013.3公里的总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佔全球地铁总里程的35.26%,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铁第一大国。而就在半个世纪前,内地才建成第一条地下铁路,直到1999年,内地也只有北上广津4座城市拥有地铁。中国地铁,是如何一路驶来的呢?
打开手机扫码入闸搭乘地铁等交通工具,这在很多地方已不再新鲜。可是,到另外一个城市也可以这么做吗?如今,在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9个城市以及厦门、青岛共计11个城市,这已成为现实。同行的孩子没有手机、没有移动支付账户怎么办?没关係,亲子票也可用同行亲友的账号扫码进站。跨省出行异地票务结算难的问题则藉由区块链(blockchain,藉由密码学串接并保护内容的串连文字记录)技术得到解决,城市之间的地铁票务结算随着嘀的一声实时完成。
看到这些,你能想到,就在半个世纪前,内地才建成第一条地下铁路,而且直到1999年时还只有北上广津4座城市拥有地铁吗?截至2018年底,中国地铁以5013.3公里的总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佔全球地铁总里程的35.26%,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铁第一大国。中国地铁,是如何一路驶来的呢?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1863年在伦敦开通,但直到一个世纪后才来到中国。
1953年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报告提到: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参与了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设的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前院长王新杰回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地铁的定位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二战时期,伦敦和莫斯科的地铁站曾分别作为两国的临时最高指挥部,很好地发挥了战备功能)。毕竟,当时北京的交通问题还没到必须用地铁来解决的程度。
面对地铁建设这张白纸,不要说设备和技术了,国内连听说过地铁的人都不多。1954年,国家选拔了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这其中就包括创造了中国地铁建设多个第一的地铁院士施仲衡。此后,苏联也派出专家组到华传授地铁建设技术和经验。所以,在早期建成的地铁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联地铁的影子。
1958年,当时的铁道部成立地下铁道工程局,并组建了设计处,中国的第一条地铁正式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5年开工,1969年完工,期间因为国内外政治形势等原因经历了多次起落,最终于1971年试营运,此时新加坡、洛杉矶、香港等国际都市还没有一寸地铁。该线路长23.6公里,从西山苹果园到北京火车站,共17座车站。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是我国唯一的一条地铁线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际形势缓和,地铁的战备功能逐渐丧失,交通工具的功能逐渐凸显,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足以推动大规模修建地铁,地铁发展缓慢。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只有北京和天津(1984年建成的天津第一条地铁现已拆除重建)拥有地铁。
九十年代,上海(1993年)、广州(1997年)这两个一线城市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先后进入地铁时代。当时的地铁装备技术主要依赖引进,导致地铁建造成本高昂。
进入新世纪后,出于对立项标準、投融资机制、地方财政的顾虑,中央对城市建设地铁的条件作出了规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北上广地铁网络加快发展成型。一线城市中最后一个修建地铁的深圳,也于2004年正式开通第一条线路。而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北上广深城市地铁运营里程的高速增长。
其后,经济蓬勃发展也推动地铁进一步向其他二线城市乃至一些城区规模较大的三线城市扩展。2011至2018年间,北上广深以外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合计高达2700公里。除城市GDP持续成长、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入二线头部城市寻求发展等原因外,国家政策的支持(2012年《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2014年《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的通知》等)和地铁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也是举足轻重的因素。
这也掀起了地铁建设的热潮。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要求,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GDP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标準较之前进一步提高。
目前,内地已有33个城市开通地铁,有13座城市的地铁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共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覆,预计十三五(2016-2020年)末,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将超过6000公里。
在大多数城市,地铁票价按里程分段计费。起步价一般是2元,北京和上海为3元,起步里程在4-6公里不等,超出后根据路程计算,坐得越远,单位价格越低。
和世界多数地方一样,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客票收入远远不能覆盖运营成本。近年来,在票价略有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学习香港地铁的轨道+物业模式,以地养铁。
广州的客流强度最大,达到了1.97万人次/日公里。西部的西安紧随其后,达到了1.87万人次/日公里,领先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大一线城市,高居全国第二。
客流强度作为衡量轨道交通效率的重要指标,是指单位里程的平均客流人数,它反映了一座城市轨道交通的繁忙程度,强度越高表明交通越拥挤、效率越高、越需要更多的轨道交通。
2018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约210亿人次,北上广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佔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都超过了50%,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的列车正点率、发车间隔等运营关键指标也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短短几十年,中国企业和技术人员也伴随着地铁发展逐渐成长起来。无论是施工、设备製造还是运营领域,都涌现出不少中坚企业。像中国中车已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产品遍布全球各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
这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了降低成本和对外国设备、技术的依赖,1999年,我国发布《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的实施意见》,要求装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0%。
此后,在相关产业政策带动下,中国加强了对于地铁关键装备的研发,地铁建设技术自主化率不断提高。在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工程建设、装备製造等领域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而信号系统、牵引制动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反过来,技术的突破也相应地降低了建设成本,这也促进了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7年8月14日刊登题为《借鉴纽约经验,上海地铁青出于蓝》的报道称,与纽约地铁相比,上海地铁不仅频率高,而且正点率高达99.8%。文章称,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近年在整个地铁系统中使用了6台大型隧道掘进机。而上海正在修建或延长的线路中,仅一条线路上就有60台这样的设备。
上海地铁副总工程师周希圣表示,我们的工程进度是比西方国家要快的,可能我们需要一两年完成的工程,他们需要5到10年。有专家表示,中国地铁的建造成本基本上在每公里5亿元人民币左右。纽约第二大道的全长3.2公里的地铁如果是在中国建,只需花费大约16亿元人民币,而美国花了45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中国的20倍。因为中国隧道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且在建设地铁方面的经验丰富,因此能够给出适宜性较强的设计方案,使得地铁建设工期和造价更具优势。
现代社会,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日益强烈,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居民出行更为频繁,城市交通需求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尤其需要準时、安全、快捷的交通工具。
地铁在运量、速度和运行方式等方面明显优于私家交通和传统公交,有高效、舒适、準时、节能、环保等特点,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并节约土地,有效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流动和城市交通的畅通无阻,是实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看来,我国的很多省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很多二线城市拿到国外去都是大城市。未来这些城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另外,地铁相关产业链涉及土建、机械、电气、通信等20多个行业,规模可达数千亿元。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巨大需求,可明显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半个世纪来,中国地铁经历了快速、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地铁已成为城市地下交通大动脉,为人们提供了準时可靠的出行方式,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中国还不是地铁强国。2019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目标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这其中也包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为了这一目标,中国地铁将继续走自主创新之路,在未来带领更多的城市和民众驶向更加便利和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
《结合政策法规解读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梅建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9年第3期
《2018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 韩宝明 代位 张红健 都市快轨交通 2019年第1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张发庆 余振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年
《预见2019:<中国地铁产业园产业全景图谱>》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9/4/30
《新中国33城5000公里的地铁发展全历史》 米筐投资 2019/5/17
《中国第一条地铁建设始末》 高俊良 协商论坛 2017年第11期
Tags:驶向,未来,中国,地铁,故事,截至,2018年底,中国,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