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中国
探秘外交部发言人背后的故事
2021-05-16 16:33今日中国
简介如今,外交部发言人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刷存在感、非诚勿扰、做人不能太美国等一些金句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台上魅力四射、怎么都问不倒的外交发言人,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2019年10月23日,一封挂号信来到青岛超银小学二年级4班成果小朋友的手上,令她欣...
如今,外交部发言人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刷存在感、非诚勿扰、做人不能太美国等一些金句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台上魅力四射、怎么都问不倒的外交发言人,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2019年10月23日,一封挂号信来到青岛超银小学二年级4班成果小朋友的手上,令她欣喜不已。黄色的牛皮信封上红色的印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分外显眼。
这是来自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的一封回信,随信函附上的还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爽的签名信封。
事情还要从国庆节前成果写给外交部的一封信说起。
尊敬的新闻发言人叔叔阿姨们,我常在电视上看到你们充满智慧的回答,体现了强大的自信和应变能力,让我对外交官的工作十分憧憬。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一定好好学习,希望长大后也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如今,对外交部发言人充满钦慕之情的不只是小学生,他们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刷存在感、非诚勿扰、做人不能太美国等一些金句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台上魅力四射、怎么都问不倒的外交发言人,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虽举行过多次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如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在人民大会堂的记者招待会就有300多名中外记者进行採访),但一直未形成制度。
到改革开放时,中国已与120多个国家建交,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逐渐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的立场,国内民众也希望听到政府的声音。外交部新闻司在八十年代初有了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想法。
此时的一个国际事件成为了最佳契机。在中苏有意缓和关係的背景下,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3月24日,就两国关係发布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讲话,邓小平要求外交部立即作出反应。
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分钟,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围拢在钱其琛的周围,站着参加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1983年,中宣部与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外部和对外关係较多的国务院各部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3月1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记者们不用站着,可以坐下来了。
制度创立之初,每周只举行一次记者会,仅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从1983年9月起,改为每月第一场记者会回答提问。从1988年起,每场记者会都回答提问。1995年起,记者会改为每周两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1997年把现场交叉传译改为幕后同声传译。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直到无人发问才结束。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说,在发布厅内,他最长经历过两个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
跨入新世纪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中国逐渐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立场主张愈发关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与时俱进,设立了24小时值班手机,全年无休接受媒体提问,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应关注。
2011年9月,例行记者会改为每个工作日举行,中国外交部成为继美国国务院后,世界上第二个每个工作日都举行记者会的政府部门,被外媒视作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一个重要标誌。
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外交部又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的发布内容和答问,方便了中外记者报道。
外交发言人的素养
外交部曾有一位部领导,在回家探亲时被村里的老人殷切叮嘱: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部发言人。这样的笑话代表了不少人的错觉和误解。那么,外交发言人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外交部发言人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并非终身制,作为高级外交官,他们也会轮流到驻外使馆工作。
30多年来,已有29位外交部发言人交替亮相。其中女性有5位,分别为: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华春莹。
男性发言人有24位,分别为: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金桂华、段津、吴建民、李建英、沈国放、陈健、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孔泉、刘建超、秦刚(先后担任过两次)、马朝旭、洪磊、刘为民、陆慷、耿爽。
当一个发言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準。
前发言人沈国放认为,最主要的是对祖国要忠诚,要了解和熟悉国情,掌握外交政策,还要坚持原则并有灵活善辩的能力。有一点幽默感会更好。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应要快。最好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一点,用英文说就是to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有些学者认为,胜任发言人这一角色,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还要善于掌握新闻眼。
不管怎样,以下几点素养是必需的:
从公开报道可以看到,外交部发言人多具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使馆工作经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而离开发言人岗位后,他们当中不少都成为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外交官,像钱其琛、李肇星担任过外长,陈健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直接出国担任大使也是发言人的常用通道,他们多数在卸任后被外派,再赴外交一线。例如,章启月卸任后接连担任驻比利时王国和印尼大使;沈国放卸任后担任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崔天凯为现任驻美大使等等。当然,也有像刘建超这样,在担任驻外大使后一度离开外交系统,然后再回到外交领域的。
刘建超成为外交部发言人时只有38岁,是任职时最年轻的发言人。2008年12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到美国总统布殊被扔鞋子一事时,他的回答相当巧妙:这件事也提醒我在这里观察谁要举手提问题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谁在解鞋带。
问不倒的秘密
每天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还十分刁钻,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做到对答如流、问不倒的呢?
其实发言人也是人,不是神。难不倒的背后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套完备的机制的支持。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发言人答问,是发言人工作的最后阶段和成果。发言人在举行发布会之前,要做大量準备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两项: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準备表态口径。有数十人的新闻司新闻发布处(现为发言人办公室)则是专门负责协助发言人工作的机构,以前也被称为口径处。
问题设想得全,就可不打无準备之仗,避免在记者会上陷于被动。表态口径是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和表述。高质量的口径是保障发言人工作效果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口径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呢?
发言人与发布处人员一起设想问题,草拟口径,然后将这些问题连同口径草稿发到外交部有关地区业务司会签。在各司,先由主管人员和处长审閲修改,然后交司领导审改。有些口径还需要报部领导审定。如果涉及其他部委,还需送交有关部委会签。有些重要口径,需经过中央批准。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表态口径是依据外交政策,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经过反覆研究、推敲、斟酌制订的。发言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全部性工作,发言人在发布会上的应对,是整个外交部共同努力的结果。表态口径的制订过程,也是各个司局上上下下协调看法和政策的过程。
换句话说,发言人不是在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而是在外交问题上代表中国政府表态,实质上只是政府的代言人。外交工作,授权有限是发言人工作的戒律。同时,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複杂性也造成了外交语言与常态语言不同,往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曾常年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主要助手的邹建华为外交发言人的常用表述进行了翻译(实际含义):
除外交部发言人外,国家统计局、国台办、国防部等部门发言人也先后走上前台。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明显加快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步伐。
2007年4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明确政府有公开信息的义务,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更多的政府部门开始进行常态性的新闻发布。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认为,30多年来,外交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发布的过程。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各界认识和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完善,成为中国联繫世界、政府联繫公众的桥樑,为推动建设透明政府、营造良好的国内国外舆论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徵之一。
参考资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 邹建华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
《十年:新闻发言人面对面》 程曼丽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年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李建英 澎湃新闻 2019/1/25
《见证中国开放——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走过3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12/12
《外交部发言人的那些事儿》 邹建华 青年博览 2014年第22期
《走出聚光灯的外交部发言人》 王亚宏 东西南北 2012年第6期
Tags:探秘,外交部,发言人,后的,故事,如今,外交部,发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