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末代状元,张謇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国家动荡不堪的时期,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张謇深感国家的积贫积弱,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弃官从商,创办了一些列企业,并在南通创办了一些近代化的学校。但在两半社会的中国,在没有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提下想发展壮大民族工业何其艰难
中法大战前,张謇跟随领导吴长庆回国工作。回国后不久,31岁的张謇就退伍了,他离开军队,回到江苏海门老家,去找寻当年的科举梦,闭门读书,准备应试。
一年后张謇中举人第二名,取得开门红。但接下来的九年间,好运不再,屡试不中。不过张謇屡败屡战,以过人的毅力和天赋,以及拥护光绪的鲜明政治态度,最终征服了考官翁同龢,于1894年以41岁高龄考中状元。
厉害,实在是厉害!
但是,擅长考试并不是张謇最厉害的地方!敢于取舍才是张謇的难以超越之处!张謇并没有因为高中状元就从此走向仕途。
甲午之战结束后,在“如何救国”的思路上,张謇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一致的:改革变法,君主立宪可以强国。但他们也有区别,康、梁是理想家,他们把变法成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光绪身上。
张謇是实干派,他信奉的是“与其相信政府还不如相信自己”,因为他很是不能理解慈禧在国逢大难之时仍有好心情大办生日Party的行为。
于是张謇勉励自己: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我要走属于自己的救国之路!走自上而下救国路的人已经够多了,至于自下而上的路,就由我来吧!张謇为自己选中的路是弃官经商、实业救国。
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之前为科举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时间和金钱!但张謇并不后悔,因为他明白: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上路吧!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拥有大智慧的张謇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他只用了短短几年就一统纺织工业市场。不过赚了大钱的张謇并没有买房囤地转行炒房地产,他用赚来的钱做了两件实事。
一、继续发展实业,他陆续创办了二十多家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养活了更多的人。
二、发展教育事业。虽然贵为状元,但他没有学王文韶那样死抱着八股科举不放,而是向袁世凯等人学习,办新式教育,教化国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并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
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改称“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同年还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东华大学溯源) [70]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二十年间,他倾尽所能创建了包括今复旦大学、今南京大学在内的三百七十多所高校,直到破产为止!
救国救到破产,千古又有几人!
这个不顾一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平凡男人,这个堪称伟大的普通男人,为救国放弃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但这个懂得放弃和牺牲的男人,也收获了一样东西——极高的威望。
民国11年(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之人物”。 同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
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国士无双,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