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对于赵匡胤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这就好比什么样的问题呢?你住在20平的单间里面就已经够憋屈的了,但是遇到一个人就问你,你咋不买个别墅呢?扎心啊!老铁!要是能买起别墅,谁住单间!

没有天险的开封,在宋辽对峙期间位置有多尴尬?

通常情况下我们称呼为南京为六朝古都,其实这六个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是极为短命的,而开封更有意思了,开封号称八朝古都,比南京还多两个。定都在开封的朝代,除了先秦时期的夏和魏国,主要是五代时期的几个朝代,五代一共是五个朝代,平均每个朝代只有十年左右,其中四个朝代定都开封,你说定都开封有多短命。

更为重要的是,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开封这个地方和南京一样,它没有产生过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

当然,这都是形而上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具体当中,在地理位置上,开封就不占优势,开封在黄河以南,紧邻黄河,而黄河以北是太行山以东的大平原,游牧民族想要南下,几天就能打到黄河边,没有多少天下可守,渡过黄河,开封就得挂白旗。

这并非凭空想象的桥段,靖康之耻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剧情。

靖康之耻之前,其实已经有过很多次预演,每次辽军压境,都会兴起一场迁都之争,仁宗时期,枢密副使富弼在总结宋朝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的时候,就提出建都开封是拖累的论断,认为开封“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北宋灭亡后,很多人史学家都认为靖康之耻的发生,就是因为北宋定都在开封,没有一条可守的防线。

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权来说,能够侵入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北宋最大的敌人就是辽国,然而有一个摆在眼皮底下的残酷事实是,辽国已经立国五十多年。开封这个尴尬的地理位置,在宋辽开战时,太过于被动。

所以,北宋定都开封绝非明智之举。

为什么天下人一致认为,长安、洛阳建都就一定比开封要好?

前面已经说了,在宋朝时期就已经不断有人质疑开封建都存在的问题,那么,他们都认为哪里好呢?

范仲淹曾经说过:“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范仲淹的名声大家应该都是听说过的,他除了在文学上有很大的造就,最大的造就还是在政治上,他的这种和平时期都开封,战争时期都洛阳,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

当然,除了政治家外,就连文学家秦观都能出来指点一二,他曾经表示:“臣闻世之议者 ,皆以谓天下之形势莫如雍(长安),其次莫如周(洛阳),至于梁(开封), 则天下之冲而已,非形势之地也。”

还是从形而上来说,长安和洛阳相比于南京的六朝古都,开封的八朝古都,那更是十三朝古都,而且都是货真价实,实实在在的都城,洛阳号称建都1500年,先后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而长安也是建都120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就是从长安诞生的。

这个建都历史实在是太伟岸了,仿佛就是要是在长安和洛阳建都,这个朝代要不抗个二三百年,那都是开国皇帝上辈子把敬老院给炸了,坏事做绝了,才有这样的报应。

具体到实际当中,还是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四周群山环绕,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同时又有黄河天险,足以抵御北方的威胁”。这个位置,相对于开封来说,自然要好上那么一丢丢。

要说长安自然就更好了,不仅有洛阳作为一道屏障,关中地区本来就较为封闭,要打进关中平原,只要坐在长安的统治者不是傻叉,别人根本就进不来。

洛阳和长安地理条件那么好,赵匡胤为何没有迁都到那里?

这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长安和洛阳在五代之前的唐朝还是东西二都,但是唐朝的气运太盛,硬是把这两个城市的帝王气给榨干了,从唐朝之后,还真就没有在长安和洛阳建都的。

当然,这是有点迷信了,说归正传,造成唐朝中后期以及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时候,也就是坐在长安的那个傻叉李隆基瞎指挥,让叛军打进了长安。

经历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战乱,不但长安和洛阳早就残破不缺了,北方经济也遭受巨大的破坏,再想要在长安和洛阳建都长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就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已经出现南移的趋势,国家税负主要就是依靠南方地区。

中古古代定都哪里,哪里就极度发展,需要从天下征收大量的粮食在供应,早在隋唐时期,粮食就需要从南方运来,因为水路能将粮食运送到洛阳,所以洛阳的地位逐渐超过长安。

而经历五代之后,黄河改道,从南方运送到洛阳的水路已经行不通了,北宋的运粮路线,就是从南方过扬州,经过通济渠运到开封,如果想要再往洛阳乃至长安运,就得仰仗陆运,那就太费劲了。

所以,北宋开国的时候,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沿袭五代以来的定都传统,继续定都开封,当然,针对这个定都缺陷,赵匡胤也讲过,等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的。

当然,这个想法最后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战事一起,从北南下的游牧民族切断南方向上游的漕运供给线,那只有乖乖就擒的份了。

北宋建都开封的无奈与悲哀,你听了都得上火

北宋的难,主要还是因为战事,因为宋朝建立的时候,并未完全统一,如果要是建立了统一的政权,那在哪里定都都一样了。

赵匡胤建立北宋,是篡后周的位登基的,当时不要说辽国没灭,就是南方还有南唐等政权存在,宋在建立之初就面临两个抉择,是往北打灭了北汉和辽;还是沿着长江流域往南打。

往北打,难度较高,收益也很高,胜利的话,可以一劳永逸,不过失败的风险也很大,一旦失败,有可能被反杀,伤及国本;如果往南打,就比较容易了。

赵匡胤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往南打,想要来一个先易后难,等到把南方统一之后,待到北方局势出现变幻,一举北上,天下也就定了,结果没等到自己北上就挂了,最难啃的骨头也就留给了后代。

历史上都怀疑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篡位而登基,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概率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即位传统上来说,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幼主登基而被人篡位的政权比比皆是,赵匡胤也是这样篡位的,所以他十分担心再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北宋外部环境并不是太好,前面说到的,北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南方其实也有一堆破事,这个时候,北宋还是需要一个强权式的人物,从这一点来说,赵光义非常适合。

赵匡胤能够登基,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赵光义的支持,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多次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赵匡胤把政权交给赵光义,很可能是希望其能够有更大的一番作为。

赵光义登基之后,也没有含糊,在武功上的确很积极,即位第三年后就挥师北上击败北汉,更是打退了辽国的援兵。北宋也迎来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随后,赵匡胤借灭北汉之余威开始北伐,结果在亲临战场的赵光义不但战败,还中了一箭,据说赵光义的死,也是因为这一箭。

经过多年之后,赵光义再次发动雍熙北伐,结果大败而归,不是说宋代的统治者没有进去之心,实在是开国的这两场仗败的太窝囊了,经过这两仗,宋朝对辽政策就由进攻变为防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陷入一个无法迁都的死循环,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防御辽国的军事威胁,必须要大量养兵,太祖赵匡胤开国的时候只有20万进军,结果到太宗赵光义的时候,就扩充到66万,到宋仁宗的时候,已经达到125万。

这么多军队驻扎在开封附近,自然需要更多的粮草,这就导致更加依赖漕运,更没有任何向洛阳和西安迁都的可能了。

史论纵横说:

总结起来,北宋建都开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宋代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的不断发展,反而使得建都开封形势更加险峻。

当然,宋朝也一直在加强对开封的防御工事,到北宋末年的时候,开封已经形成大宋最北部最坚固的军事城堡,颇有点明朝建都北京时,“天子守国门”的气魄,假如北宋不建都开封,或许辽国早就渡过黄河,将大宋政权彻底撵出中原。

实际上,北宋最后的灭亡,并非单纯亡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的北宋政权不得不亡的事实,如果说北宋败于金,倒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

长安、洛阳的确有天险加持,依然没有拯救唐朝的衰落,想想开元盛世时的唐朝有多伟大,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依然打进长安,差点彻底终结了唐朝,可以说统治者的无能加上朝局的腐朽才是一个王朝倒塌的关键所在。

最佳贡献者
2

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生于五代后唐,是洛阳人。他的父亲赵弘殷出自于涿郡赵氏,也一直在中原王朝的后唐、后汉、后周任职。所以,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出自于中原王朝武职世家的武将。

唐王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疆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就是合称“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当时的情况,除了中原政权之外,尚有很多政权与其并立。五代十国后期,也就是北宋建立之前,与中原政权并立的政权还有:南方的吴越、闽、南唐、楚、南汉、南平、后蜀、大理;北方有辽、黑水靺鞨、蒙古;西边有吐蕃诸部、河西回鹘、西州回鹘、葱岭西回鹘。

北宋脱胎于后周,后周的疆域东到山东,西到陕西的渭水流域,北到河东代州,南到淮水、汉水流域。后周的都城在开封,北宋承袭了后周仍以开封为都城。而实际五代政权更替之间也经历了一个都城从“洛阳”逐渐迁移到“开封”的过程。

唐王朝被其宣布军节度使朱温所灭。朱温的势力范围在宣武镇,宣武镇包括汴州、宋州、颍州、亳州四州之地,治所在汴州开封府。所以朱温建立朱梁之后,以自己势力最大的地区开封为都城。同时后梁是两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一是因为河南地区也是朱温的势力范围;二是因为洛阳曾是唐的神都,有利于震慑和安抚。

李存勖灭后梁以续唐祚之名。本来出自于河东集团的李存勖势力在河东晋地,也不在宣武镇。基于以上原因,后唐以洛阳为都城。

后晋灭后唐,初以洛阳为都城。石敬塘原来也是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在太原称帝再利用契丹的力量入洛阳灭后唐。后晋国力弱,只存在了十一年,在洛阳无法立足,迁都于开封。石敬塘也曾在汴州任宣武军节度使。

后来的后汉、后周都以开封为都城。在这种情况下,后周重臣赵匡胤夺后周国祚,也没有再迁都城。赵匡胤自己势力其实也是在开封。他追随柴荣,柴荣在后周建立后为开封府尹,赵匡胤做的就是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登位后,赵匡胤就负责掌管禁军。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要忙着收拾南唐、后蜀、南汉等等割据政权,也没有机会迁都。其实赵匡胤也是曾经想迁都洛阳的。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朝臣拥护。开封是五代以来勋臣积蓄得益之地,故旧不愿离开。赵匡胤在北宋初采取的也是对前朝怀柔的政策,内忧外患重重,也确实是无力迁都。

3

北宋定都开封,其实在当时是最恰当的。

1、开封在先秦就曾是魏国首都,魏国在马陵之战之前一直是碾压周边各国,从来没有人说开封不适合作为国家首都。

2、开封从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占据河南以开封为首都称帝,后来朱温更是以此为中心逐渐削平各路诸侯取代唐朝建立起后梁政权。这说明开封地处天下之中,无论是割据一方还是称雄天下都很不错。

3、五代时期除了后唐都以开封为首都,而且五代时期几乎都是“吊打”周边藩镇甚至“吊打”周边游牧民族。北宋也是以开封为首都,逐渐结束藩镇割据局面。

4、开封在宋朝地处大运河中心位置,如同隋朝时期的洛阳,定都开封无论是从经济上考虑还是从地理位置上考虑都明显优于已经衰败的洛阳更优于偏安西北的长安。

5、宋朝之所以“积贫积弱”,关键不在于定都开封,而是过早“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军队失去能征惯战的军事骨干。宋朝“崇文抑武”,也严重导致宋朝军人地位卑贱,军营难以吸引热血青年从军报国,最终导致军事力量脆弱,这才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

4

简单来说,形势比人强。

北宋定都开封的确带来了许多弊端,首先北宋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开发并经营西域,导致西夏崛起;加之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被收复,宋朝受到西面和北面的压制,生存空间很小,只能花钱买和平。

其次开封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又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北境防线一破,敌军兵临城下的难度并不大。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迁都长安或者洛阳,而是一直待在开封呢?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长安洛阳被放弃的原因,二是开封被选中的理由。

长安曾是汉唐故都,而这两朝,都曾兴盛无比。长安占据地利,关中金城千里,凭借山河之固退可以守,雄踞上游之胜进可以攻,按理说,长安应当成为定都首选,但在当时,长安的定都环境已经基本丧失。

长安历史上受到过多次洗劫和焚毁,如三国时期,董卓死后的军队混战,几乎将整个城市摧毁,唐朝更是夸张的“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长安城遭受的劫难非常多,唐末黄巢和朱温再添两把火,北宋初年,长安城基本没了,哪还有个都城的条件?

不过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城池毁坏并不是无法定都的决定性条件,气候变化导致的种种后果才是。

一个庞大王朝的都城,其人口必然是庞大的,这么多的人居住在都城中,都城的粮食等各种物资都要有足够的供应,不然何以维持都城的繁荣?

在隋唐之前,长安地区气候温暖、降水量大,有很多河流,不仅适宜发展农业,还有充足的水路漕运运输粮食和各种物资,保证都城的供应。

然而从唐朝开始,长安周边的气候恶化,降水量减少、粮食产量减少、河流干涸,原本的水路变成了陆路,或许你会认为陆路也可以运输,可古代不比现代,别说没有高速公路,就是普通大路都少,陆路运输代价极大,根本无法维持长安城的巨量供应。

水路一堵,长安作为都城的意义就很低了。

再看洛阳,洛阳也是汉唐故都,而且洛阳地处河南,更接近国土中心,便于辐射四方,又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能够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获取南方的粮食等物资,最重要的是,赵匡胤本人就出生于洛阳。因此,洛阳成了开封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

洛阳与开封的较量从唐末就开始了,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毁掉了长安城,从此长安再也没当过首都。

朱温虽然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但唐朝的政治中心已经转向了朱温的老巢,那就是宣武节度使的驻地汴州,即后来的开封。在三年后篡唐的时候,朱温将都城定在汴州,并升起为东都开封府,但洛阳的地位也不低,是后梁的西京。

论起漕运,开封比洛阳还要便利,尤其在五代时期黄河再次改道后,南方物资运往洛阳要逆流一段黄河,开封则不需要,不过运输优势跟都城方位优势谁更重要?五代各朝都有不同看法。

在五代的数十年间,洛阳和开封的地位几经反复,仅仅后梁,907年定都开封,909年迁都洛阳,913年迁还开封。923年后唐灭后梁,迁都洛阳。938年,刚建立的后晋又定都开封。此后的后汉和后周,也都定都开封,后周还修建了新城,地位越发稳固。

北宋作为继承后周的朝代,继承都城也是一项重要事务,从后来的事件来看,北宋没有迁都洛阳,更多的还是因为政治考量。一是定都开封有些久了,权贵的利益可都在开封,不是说动就动的;二是迁都后,开封府尹赵光义干什么呢?

在刚建国的时候,第一个因素更重要,而且天下仍处于割据状态,贸然迁都不利于国家稳定,这时候也没谁提迁都之事,但当北宋把后蜀、南唐、南汉等一一剪除的时候,赵匡胤兴起了迁都的念头。

政局逐渐稳定,皇帝的年纪渐渐大了,继承人的事上了台面,一场新的交锋即将展开。

976年二月,吴越王钱俶将要来朝,赵匡胤派儿子赵德昭前往迎接,然而在之前,这种事务都是赵光义处理的。

招待完钱俶后,赵匡胤祭拜太庙,决定带着赵光义、赵光美等人前往西京洛阳,并放出风声,说想要迁都。

这一年,赵匡胤50岁,赵光义38岁,赵德昭26岁,都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已经开始明争暗斗了。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赵光义是开封府尹;洛阳有可能成为北宋的都城,西京留守是焦继勋,焦继勋的女婿是赵德芳!

很快,第一批反对的人出现了,那就是起居郎李符。李符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曾任京西转运使,搞漕运、调拨粮草很有一套,深得赵匡胤信任,而起居郎这个职务就是负责记录皇帝工作内容的机要秘书,心腹中的心腹,只不过这个心腹,挺皇弟而不挺皇子。

李符上书,历数迁都的八难,即“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可实际上,这八难只是现在的难,即洛阳凋敝,一旦北宋决定迁都,洛阳没城都能造出一座城来,更何况这些难题,只要中央政府下令,那就不是问题,而中央的主人,就是赵匡胤。

所以,李符被无视。

到了洛阳,赵匡胤祭过父母陵墓、安抚百姓,然后祭祀天地,又大宴群臣,完事之后,赵匡胤仍停留在洛阳,丝毫没有走的意思,大有就在洛阳扎根的架势。

于是,武将李怀义出场了,他也是赵匡胤的爱将,老部下了,他上书:“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李怀义的意见就是开封漕运四通八达,洛阳不如,而且根本不可动摇,但赵匡胤仍然没有放弃。

终于,赵光义只能自己上了。

赵匡胤也跟他讲明了要迁都的理由,因为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实施,冗兵问题已经显现,赵匡胤已经打算裁军,但开封无险可守,必须大军驻扎,而洛阳地势险要,完全可以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安天下。

赵光义最后只能抛出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这是句废话,大家都是打过仗的人,德能退敌制胜?显然不能。

但赵匡胤顺坡下驴,以听从赵光义建议为由下令东归。这并不能代表赵匡胤放弃迁都了,毕竟这一次事出仓促,更像是赵匡胤的试探,而非决定,迁都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

可惜的是,当年年底,赵匡胤暴毙,赵光义继位,迁都之议就此搁浅。

5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天下中心在中原,中原中心在河南,河南中心在开封。虽然现在的开封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沦落为四线以下的城市,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曾经拥有连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古都都无法比拟的辉煌。

01

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的不夜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完全打破市坊界限的“国际大都市”。根据日本学者推算,北宋时期开封的人口峰值最高时曾经一度超过170万,这是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都未曾达到过的。

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中华文化,造极于宋,而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原的腹心,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看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127年,是汉民族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也无法忘却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不只是开封,整个河南,整个北方东西向的不足全部走向衰落,而处于南北向的北京和南京开始崛起。

但是无论如何衰落,只要《清明上河图》留存一日,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的东京梦华。开封人相比于北京人、南京人、西安人甚至是洛阳人都是那么的默默无闻,开封,当代一个四线以下的小城市,其繁华程度远远不能望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的项背。因为作为一座城市开封曾经辉煌过,作为开封人,追溯千年,我们也是天子脚下的人!

02

赵匡胤为什么要定都开封?他为什么不定都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和有山川之险的洛阳。答案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长安、洛阳都已衰落。

如果说,后来的开封在靖康之乱中一蹶不振,从此变得默默无闻,那么长安、洛阳从安史之乱开始,在近代之前的近千年里一直也都不是很不景气。盛唐气象耗尽了关中的帝王之气,作为长安的陪衬,洛阳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长安的牵连。从安史之乱,唐王朝第一次放弃长安起,此后数百年,长安城再也没有找回往日气象,反而在安史叛军,外族的敌军,农民起义军的战火中迭遭摧残。


根据《旧唐书》记载,883年,唐朝的军队在收复长安后,自己竟然“纵火焚剽”,以致“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两年后,掌宦官田令孜与藩镇军阀王重荣、李克用争战失败,在挟持唐僖宗退出长安时,下令纵火烧城,结果“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而洛阳,作为唐王朝的陪都,在战火中遭受破坏的程度,一点儿也不比长安小。反观开封,自从隋唐时代起,因为水利原因,逐渐恢复了战国时期大都市的重要地位。到了唐代晚期随着洛阳的漕运荒废,开封的地位就愈加重要。

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原政权,除后唐之外,其余都是定都在开封。到了北宋建立,长安、洛阳已经荒废。而开封从后梁太祖朱温还是唐朝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苦心经营,到后周太祖郭威的时候,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中心。世宗柴荣继位之后,更是一度扩建开封城,等到北宋建国时开封城已经扩大到原来的4倍。显然,宏大的开封城,要远比残破的长安洛阳更适合彰显一个新兴王朝的气象。

03

另外,虽然开封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不像长安、洛阳有天险可依,但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容易攻破。战国时代的最后十年,强大的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却受阻于魏国的都城大梁,强攻三月而不下,最后不得不决水灌城。明朝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席卷陕甘,转战中原时,进攻开封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依旧没有攻破开封,最后也不得不掘开黄河

从城防体系上来说,正是因为没有天险可依,开封的城防体系才最为严密,这座城池的可防御程度,远远高过了长安城和洛阳城。靖康年间,如果不是宋徽宗和宋钦宗懦弱昏庸,竟然异想天开的相信了一个不学无术的道士,堂而皇之的以神兵迎敌,大开城门,以当时宋王朝的防御措施和金王朝的兵力,靖康之战中谁胜谁负,倒还真悬!

可以这样说,金朝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攻下开封城,完全是因为宋朝皇帝无心防御,开门迎敌的结果。换言之,还是那句话,开封的防御体系不但不弱而且很强。

写在最后

最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固若金汤的城池,长安有潼关天险,不照样一次又一次的被人攻破?无论是安史叛军,还是农民起义军,长安的城墙挡住了哪一个?哪一个都没有挡住!洛阳有山川之险,结果又如何呢?

所以,还是孟子说得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如果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不那么昏庸,不那么异想天开。稍微积极一点,好好备战,未必就会发生靖康之变。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靖康之变到底是发生了,一座辉煌的城池在战火纷飞中烟消云散,开封沦落了,河没落了,整个北方都不再复当年模样了。

6

时北宋没有定都洛阳和长安选择开封的原因,是因为北宋他的疆土最大的时候,西北的边界才到达兰州,而兰州距离长安其实并不远,当时西夏国对长安是虎视眈眈的,所以北宋当时没有定都在长安,是因为西夏国对于长安的窥探。而赵匡胤他本来是武将出身,他也就是在当时的陈桥兵变后夺取了政权,他黄袍加身就特别害怕当时的,有人像他一样黄袍加身,所以也就在北宋的时候重用文官请用武将的原因,这也导致了当时宋朝的军队的实力并没有特别强的战斗能力。并且赵匡胤他黄袍加身的时候,后周他的都城是在开封了,所以北宋他在赵匡胤夺了人家的政权以后,就仍然沿用开封为都城。并且在赵匡胤他建立了宋朝以后,他要收拾南唐后蜀南汉这些根据地的政治的问题,所以他并没有那个时间去迁徙都城,赵匡胤他确实是想将都城迁徙到洛阳,但是赵匡胤的朝臣并没有同意这个想法,因为开封是当时五代的积累,所以当时的大臣并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所以赵匡胤他再怎么想迁都城,他也没有那个办法,而且他也没那个时间。毕竟当时赵匡胤他夺了人家的江山,当时的政权还不稳,所以赵匡胤他还不能去迁徙都城,虽然说当时皇帝的势力是很大,但是如果没有橙子的支持皇帝他做一件事也是特别困难的,这也就是当时赵匡胤他没有定都在洛阳和长安选择开封的原因。

7

洛阳还天险笑死人了,四战之地

8

北宋定都开封,完全是因为历史的惯性。


1, 北宋的政权完全是从后周‘继承’过来的,因此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开封,这完全是一个历史惯性。那么问题来了,后周为什么要选择开封呢,同样的道理,后周是从后汉手里夺的政权,也是继承过来的。


开封之所以能成为首都,最初的源头要从后梁说起,梁太祖朱温灭亡唐朝以后,他做了两件非常疯狂的事情,第一,他痛恨宦官,进入长安以后,将所有的宦官全部杀掉,无论好坏。


第二件事情就是烧了长安。至于为什么朱温要烧了长安而选择在开封,笔者没有考证,但是朱温这个人一向名声不太好,好杀戮,凶残,这种人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烧了长安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但是以他的智商,应该领悟不到长安对一个帝国的意义。





2, 北宋在赵匡胤时期考虑过迁都洛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洛阳地理位置险要,有天然屏障保护京师,而且洛阳曾经作为首都存在过,有历史意义。


二是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弟弟张光义势力在扩大,影响到了赵匡胤的皇权,当时赵光义担任开封尹,也就是首都市长,他长期经营开封,整个官僚系统到处都是他的人,赵匡胤有点被架空的感觉。赵光义是他弟弟,他也不能一刀杀了,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迁都洛阳,这样赵光义的政治班底因为迁都就会全部丧失。


但是最终并没有实施,因为赵光义看出了赵匡胤的阴谋,所以联合大臣极力劝阻。赵匡胤当然不能直接说,我迁都主要是为了防止弟弟篡权,他只能对朝臣说,我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地理位置好,有天然优势能保护京师,而且洛阳作为古都,有历史底蕴。


赵光义上来驳斥赵匡胤的意见,他说: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这句话说的让赵匡胤很尴尬,意思是,作为一个好皇帝,只要有好的德行就够了,不需要什么天然屏障。


不久之后,赵匡胤莫名的就死了。开封作为北宋首都的事情就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总结:


开封作为首都是从后梁开始的,经历了五代,在后周时期,柴荣觉得开封与帝国的气派不符,于是就派人重新对开封进行规划,其实也就是进行扩大,扩宽。经过柴荣重新规划的开封,也具有了帝国首都的气派,此后宋朝君臣,再也没有进行迁都的打算。

9

北宋得天下于后周,后周皇帝柴荣当时重病,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柴荣病逝恭帝即位。恭帝即位不就,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后周当时都城位于开封——当时的汴梁城,所以很自然,赵匡胤选择开封作为他的都城。

但是,开封在当时是赵匡胤心中都城的首选吗?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当时赵匡胤就提出了要迁都洛阳,结果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赵匡义甚至说出“在德不在险”。不得已赵匡胤不得不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这就是著名的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

仅从地理来说,洛阳无疑比开封更加适合作为一国首都——“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除外黄河南岸的大平原之上四面均无险可守——北宋末年,建都开封的后果就体现出来,金军一旦度过黄河,则一马平川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就直达开封城下,终有“靖康之耻”的发生。

话说回来,北宋初年,四面受敌,征战四方之时,开封有他特有的优势:一马平川,便于行军,便于走粮。但是当一统全国,独立面对北方强敌辽的时候,开封无险可守的弊端显露无疑。

综上,北宋定都开封的重要原因在于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罕见的有共同利益点——开封。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保证,阻挠赵匡胤迁都的打算,从而定都开封不再变化。


10

北宋原计划定都洛阳,所以皇陵在洛阳附近的巩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