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对于赵匡胤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这就好比什么样的问题呢?你住在20平的单间里面就已经够憋屈的了,但是遇到一个人就问你,你咋不买个别墅呢?扎心啊!老铁!要是能买起别墅,谁住单间!
没有天险的开封,在宋辽对峙期间位置有多尴尬?
通常情况下我们称呼为南京为六朝古都,其实这六个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是极为短命的,而开封更有意思了,开封号称八朝古都,比南京还多两个。定都在开封的朝代,除了先秦时期的夏和魏国,主要是五代时期的几个朝代,五代一共是五个朝代,平均每个朝代只有十年左右,其中四个朝代定都开封,你说定都开封有多短命。
更为重要的是,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开封这个地方和南京一样,它没有产生过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
当然,这都是形而上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具体当中,在地理位置上,开封就不占优势,开封在黄河以南,紧邻黄河,而黄河以北是太行山以东的大平原,游牧民族想要南下,几天就能打到黄河边,没有多少天下可守,渡过黄河,开封就得挂白旗。
这并非凭空想象的桥段,靖康之耻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剧情。
靖康之耻之前,其实已经有过很多次预演,每次辽军压境,都会兴起一场迁都之争,仁宗时期,枢密副使富弼在总结宋朝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的时候,就提出建都开封是拖累的论断,认为开封“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北宋灭亡后,很多人史学家都认为靖康之耻的发生,就是因为北宋定都在开封,没有一条可守的防线。
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权来说,能够侵入的敌人主要来自北方,北宋最大的敌人就是辽国,然而有一个摆在眼皮底下的残酷事实是,辽国已经立国五十多年。开封这个尴尬的地理位置,在宋辽开战时,太过于被动。
所以,北宋定都开封绝非明智之举。
为什么天下人一致认为,长安、洛阳建都就一定比开封要好?
前面已经说了,在宋朝时期就已经不断有人质疑开封建都存在的问题,那么,他们都认为哪里好呢?
范仲淹曾经说过:“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范仲淹的名声大家应该都是听说过的,他除了在文学上有很大的造就,最大的造就还是在政治上,他的这种和平时期都开封,战争时期都洛阳,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
当然,除了政治家外,就连文学家秦观都能出来指点一二,他曾经表示:“臣闻世之议者 ,皆以谓天下之形势莫如雍(长安),其次莫如周(洛阳),至于梁(开封), 则天下之冲而已,非形势之地也。”
还是从形而上来说,长安和洛阳相比于南京的六朝古都,开封的八朝古都,那更是十三朝古都,而且都是货真价实,实实在在的都城,洛阳号称建都1500年,先后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而长安也是建都120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就是从长安诞生的。
这个建都历史实在是太伟岸了,仿佛就是要是在长安和洛阳建都,这个朝代要不抗个二三百年,那都是开国皇帝上辈子把敬老院给炸了,坏事做绝了,才有这样的报应。
具体到实际当中,还是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四周群山环绕,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同时又有黄河天险,足以抵御北方的威胁”。这个位置,相对于开封来说,自然要好上那么一丢丢。
要说长安自然就更好了,不仅有洛阳作为一道屏障,关中地区本来就较为封闭,要打进关中平原,只要坐在长安的统治者不是傻叉,别人根本就进不来。
洛阳和长安地理条件那么好,赵匡胤为何没有迁都到那里?
这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长安和洛阳在五代之前的唐朝还是东西二都,但是唐朝的气运太盛,硬是把这两个城市的帝王气给榨干了,从唐朝之后,还真就没有在长安和洛阳建都的。
当然,这是有点迷信了,说归正传,造成唐朝中后期以及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时候,也就是坐在长安的那个傻叉李隆基瞎指挥,让叛军打进了长安。
经历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战乱,不但长安和洛阳早就残破不缺了,北方经济也遭受巨大的破坏,再想要在长安和洛阳建都长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就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已经出现南移的趋势,国家税负主要就是依靠南方地区。
中古古代定都哪里,哪里就极度发展,需要从天下征收大量的粮食在供应,早在隋唐时期,粮食就需要从南方运来,因为水路能将粮食运送到洛阳,所以洛阳的地位逐渐超过长安。
而经历五代之后,黄河改道,从南方运送到洛阳的水路已经行不通了,北宋的运粮路线,就是从南方过扬州,经过通济渠运到开封,如果想要再往洛阳乃至长安运,就得仰仗陆运,那就太费劲了。
所以,北宋开国的时候,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沿袭五代以来的定都传统,继续定都开封,当然,针对这个定都缺陷,赵匡胤也讲过,等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的。
当然,这个想法最后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战事一起,从北南下的游牧民族切断南方向上游的漕运供给线,那只有乖乖就擒的份了。
北宋建都开封的无奈与悲哀,你听了都得上火
北宋的难,主要还是因为战事,因为宋朝建立的时候,并未完全统一,如果要是建立了统一的政权,那在哪里定都都一样了。
赵匡胤建立北宋,是篡后周的位登基的,当时不要说辽国没灭,就是南方还有南唐等政权存在,宋在建立之初就面临两个抉择,是往北打灭了北汉和辽;还是沿着长江流域往南打。
往北打,难度较高,收益也很高,胜利的话,可以一劳永逸,不过失败的风险也很大,一旦失败,有可能被反杀,伤及国本;如果往南打,就比较容易了。
赵匡胤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往南打,想要来一个先易后难,等到把南方统一之后,待到北方局势出现变幻,一举北上,天下也就定了,结果没等到自己北上就挂了,最难啃的骨头也就留给了后代。
历史上都怀疑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篡位而登基,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概率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即位传统上来说,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幼主登基而被人篡位的政权比比皆是,赵匡胤也是这样篡位的,所以他十分担心再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北宋外部环境并不是太好,前面说到的,北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南方其实也有一堆破事,这个时候,北宋还是需要一个强权式的人物,从这一点来说,赵光义非常适合。
赵匡胤能够登基,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赵光义的支持,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多次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赵匡胤把政权交给赵光义,很可能是希望其能够有更大的一番作为。
赵光义登基之后,也没有含糊,在武功上的确很积极,即位第三年后就挥师北上击败北汉,更是打退了辽国的援兵。北宋也迎来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随后,赵匡胤借灭北汉之余威开始北伐,结果在亲临战场的赵光义不但战败,还中了一箭,据说赵光义的死,也是因为这一箭。
经过多年之后,赵光义再次发动雍熙北伐,结果大败而归,不是说宋代的统治者没有进去之心,实在是开国的这两场仗败的太窝囊了,经过这两仗,宋朝对辽政策就由进攻变为防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陷入一个无法迁都的死循环,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防御辽国的军事威胁,必须要大量养兵,太祖赵匡胤开国的时候只有20万进军,结果到太宗赵光义的时候,就扩充到66万,到宋仁宗的时候,已经达到125万。
这么多军队驻扎在开封附近,自然需要更多的粮草,这就导致更加依赖漕运,更没有任何向洛阳和西安迁都的可能了。
史论纵横说:
总结起来,北宋建都开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宋代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的不断发展,反而使得建都开封形势更加险峻。
当然,宋朝也一直在加强对开封的防御工事,到北宋末年的时候,开封已经形成大宋最北部最坚固的军事城堡,颇有点明朝建都北京时,“天子守国门”的气魄,假如北宋不建都开封,或许辽国早就渡过黄河,将大宋政权彻底撵出中原。
实际上,北宋最后的灭亡,并非单纯亡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的北宋政权不得不亡的事实,如果说北宋败于金,倒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
长安、洛阳的确有天险加持,依然没有拯救唐朝的衰落,想想开元盛世时的唐朝有多伟大,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依然打进长安,差点彻底终结了唐朝,可以说统治者的无能加上朝局的腐朽才是一个王朝倒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