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前几年的热播让刘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流行媒体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不然的话刘墉不知道还要在故纸堆里躺多少年。

刘墉有没有当过宰相或者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这得从古代朝廷政治中枢构成说起,宰相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的最高长官是丞相。民间口口相传,没分得那么认真,两者混为一谈也是正常默认的事。明朝朱元璋时在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从此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当劳动模范,包揽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孙没他那样的干劲,处理政务需要帮手,就慢慢形成了内阁制,明代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在內阁中权力较大的首辅人们习惯称之为宰相。



到了清代,继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內阁大学士,但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本朝的内阁像明代的那样权力过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上架空了内阁。

譬如康熙喜欢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雍正皇帝更是设立了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到后来发展成国家一切军政要务的决策机构,尽管论权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辅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场中人认为,当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只能称作“中堂”,并不能称宰相,一定要入职军机处,才可能被称作宰相,而军机处领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刘墉的履历表上有哪些任职经历呢,他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职务蛮多,名气也不小,可是他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也就是讲刘墉从来没有接触过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枢。他入过內阁,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叫“刘中堂”是最恰当的。



还有他被称作“罗锅”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基本体形必须具备的,刘墉是乾隆15年进士,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的。

给刘墉加上“罗锅”帽子的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当皇子的时候,刘做过他的老师,二人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时,刘已经是80多岁的人,背有些驼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传开来,本来好好的不驼背的刘墉被传成了天生一驼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最佳贡献者
2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清宫辫子戏满屏热播,各种美化、乃至纯属编造的戏说比比皆是。火爆一时的《宰相刘罗锅》算是清宫戏的鼻祖之一了。

其实,“宰相刘罗锅”,五个字错了四个,刘墉既非宰相,也不是罗锅。说刘墉不是宰相,是因为清朝根本没有设有宰相一职,虽然大学士也被称为相,但比之真正的宰相一职,权力差的很远。

称刘墉为刘罗锅,则更是完全错误。刘墉的家族在清朝十分显赫,刘墉也是通过科举途径考中进士,方进入朝堂做官。从隋朝隋文帝创办科举制度以来,对参加科举的学生考察,从来不单单只有才能一方面。

清朝科举,有“身言书判”一关,其中“身”考察的就是身体和外貌。如果刘墉真的是罗锅,那么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中进士了。因此,即使刘墉不是帅哥,也可称得上五官端正,身体无缺陷。

当然,刘墉被称为刘罗锅,也有其原因,准确的说法,他的外号应该是“刘驼子”,这个是嘉庆帝叫出来的。当时的刘墉已经80多岁,再加上长期伏案办公读书,刘墉难免会驼背,因此被嘉庆帝称为“驼子”。

3

《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宰相刘罗锅》是前些年热播过的一个电视剧。李保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他曾经拿奖拿到手软,最后干脆宣称:“以后不要再给我奖了,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李保田在《宰相刘罗锅》里饰演的就是罗锅刘墉。

刘墉,出生于山东高密 。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也是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家族成员世代为官,因此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乾隆皇帝后期,我们知道,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大臣:刘墉、和珅、纪晓岚。被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但是,在这三个人里,刘墉、纪晓岚两人只能被称为“中堂”,而不能被称为宰相。既可以被称为“中堂”,又可被称为宰相的,其实只有一个和珅。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后来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广西乡试正考官、冀宁道台、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

总结刘墉一生,他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当然,刘墉也并不像电视剧描述的那样睿智、完美,也有很多缺点,比如:

1,因口风不严,泄露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谈话而被降职。

2,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弹劾。

3,被乾隆皇帝斥责“为官懒散”。

4,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受到处罚。

至于说为什么他被人们叫做“刘罗锅”呢?这个在历史上还真无据可考。不过,有两种说法,可能和他被人称为“刘罗锅”有关。

一是民间传言,说这个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弯腰读书写字,从后面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

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继位时,刘墉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在朝堂上站立时难免有点弯腰驼背,因此嘉靖皇帝曾经戏称刘墉为“刘驼子”。

至于“刘罗锅”的说法究竟是产生于哪一个,无法查考。或许这两种说法兼而有之,后来人们只要提起刘墉,就称呼他刘罗锅。刘罗锅已经成了一个代号,既有敬重的意思,也有戏谑的成分。似乎这样更接地气,当然也表达了人们希望这些官员们和普通老百姓更靠近一些,让他们更懂得一些黎民大众生活的艰难。

4

刘墉是罕见的官四代,不提牛人父亲刘统勋,祖父刘棨就是从二品的四川布政使,曾祖刘必显则是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墉有心理阴影,来自于不可能超越的父亲,自己守成则可;一辈子也没干过首辅,清朝更不设宰相。刘墉干过最有权力的官位有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使、直隶总督、湖南巡抚。

清代官员选拔讲究身言书判,外形排第一位。刘墉的身高约一米九(1958年发掘陵墓时刘墉腿骨长达75厘米),乾隆皇帝不到一米七(溥杰一米五七,当时岳父见了,啊呀长的这么高,抱定独身的嵯峨浩一见倾心。),刘墉在皇帝面前弯了一辈子腰,辛勤工作了几十年,老年后有点驼背而已,刘墉晚年时嘉庆(嘉庆元年刘墉75岁)叫过他刘驼子,罗锅可能这么来的。

5

1:本来就不驼背啊。清朝制度是六根不全的不能做官。残疾就会有损朝廷的脸面。刘墉可能是整天伏案,有点小小的水蛇腰,加之清朝面君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堆人在殿里的,而是等召,并且毕见的时候不得抬头挺胸,仰面视君,须低头看二钮,看起来就更弓着身子子像罗锅了。2清朝并没有宰相制度,因此也没有宰相。取而代之的是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

6

荧屏上的《宰相刘罗锅》里,刘罗锅是一个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清官。他心怀百姓,惩贪治腐,常常让乾隆身边的“红人”和珅丢人现眼。实际上的刘墉即不是罗锅,后期也没有那么刚正,才高嘴利肯定是有的。

实际上的刘墉出身于官宦世家,祖孙三代都是官居高位。他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时进士,祖父刘檠是康熙年间著名清官,父亲刘统勋是乾隆前期首席军机大臣。从刘墉的曾祖父到他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有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两位大学士。可见刘墉出身贫寒之说并不是真实的。

那么刘墉真的是罗锅吗?显然这也不是真实的。据古文献考证,清朝选拔官吏有全面严格标准,四个字“身、言、书、判”。“身”就是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是口齿伶俐、表达清晰;“书”是指字体工整、笔法清秀;“判”是断事精准、思维敏捷。刘墉要做清朝官员,必须符合以上条件。而“身”是第一要素,“罗锅”不仅难立官威,而且有损大清国体,即使刘墉出身再高,也不可能入朝为官。

那么刘墉的罗锅之说从何处而来呢?这个传说应该是刘墉年老时有些驼背。嘉庆皇帝继位时,刘墉已经年近八旬,嘉庆皇帝常戏称其为“刘驼子”。这样民间就以为刘墉天生就是驼背,所以“刘罗锅”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刘墉30岁之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直到33岁时,刘墉才因为其父刘统勋的功绩,直接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和殿试,被钦点为二甲第二。我们知道会试的资格只有举人才能应试,这是皇帝因为其父刘统勋才开的后门。不过刘墉才华是有的,举行殿试的时候乾隆皇帝本欲把他点为状元,经过其父刘统勋的极力反对才没有点。

刘墉中进士后翰林院进修三年,授予翰林编修,不久晋升为翰林侍讲,并多次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三次兼任国子监,曾先后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总裁。《清史稿》评价刘墉的才能为“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辩”。刘墉不仅学识出众,而且还是著名书法家。

刘墉前期做地方官,确实刚正不阿、为民除暴,革除了科场、官场很多弊端,被百姓称为“刘青天”。刘墉清正廉洁最为人称颂史实就是查办山东巡抚国泰一案。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党羽众多、势力庞大。乾隆派和珅和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墉一同前往山东查办此案。和珅暗中给国泰通风报信,阻止刘墉查办此案。刘墉派出阻力,暗中查访,结果发现国泰罪行累累、证据确凿,遂顶着各方压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种种罪行,摆出查案铁证。最终,国泰认罪伏法,涉案30多名官员被处置。这个案子轰动全国,在百姓中广为传播。

可惜的是,刘墉为官后期不再奉行棱角分明、刚正不阿的处世风格,而变得圆滑世故。自调入京城做史部尚书兼工部尚书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后,看到和珅位高权重、党羽众多,便对和珅及其亲信虚与委蛇,这也许和乾隆对和珅的信任有关,刘墉做起“老好人”,不愿再得罪官场同僚。他也没有做到宰相的官职,他的父亲刘统勋才是宰相。

嘉庆九年,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他一生廉洁,但因为乾隆皇帝的原因没有做到始终刚正不阿。因此,嘉庆皇帝赐他谥号“文清”,而不是“文正”。

7

谢谢邀请!小时候就听说“三千岁刘墉”的故事,在一些说书艺人的口中称为“刘罗锅”,所谓“罗锅子”,就是指人驼背,或者说人的腰弯了,刘墉八十岁,嘉庆皇帝还任用,八十左右岁的人,腰怎能不弯呢?人们称他“刘罗锅”,原因可能就在此,也可能他的腰弯得严重些,古时候,那个大臣上朝不弯腰,不下跪,时间长了脊背必然会弯,何况八十岁的人。如果说刘墉年轻的时候腰是弯的,那是不可能的,刘墉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国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全国就那么几个人,不仅才华要过关,面貌、体形也是要过关的,可以说刘墉年轻的时候,是不可能弯腰驼背的。

刘墉也没有任过宰相,原因是清朝不设宰相一职,满人入关后,改国号为清,顺治登基时年龄还小,多尔衮为摄政王;康熙登基时,年龄也小,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为辅政大臣。因为索尼为首辅大臣,只能说级别、权利相当于宰相,可是官名不是宰相。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也沿袭以前惯例,没设宰相一职。刘墉也不是辅政大臣,更不是首辅大臣,更谈不上宰相的级别,况且刘墉做官的时候,也没有辅政大臣的说法,他官做得最大的时候,也只是学政的官,还任过嘉庆皇帝的老师。民间称他为“三千岁”,是有道理的,如果是宰相的话,那也是“九千岁”才行。可见刘墉不是宰相。人们称刘墉为“三千岁”,体现了人们对刘墉很敬佩,充分地说明刘墉是个好官。

8

从历史来看,我们现在考公务员要面试,在清朝,面试非常讲究,给人家说你朝中没有能人,用个“罗锅”也非常讲究人的形象问题,那为什么叫“罗锅”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是基本体形必须具备,刘墉是乾隆15年进土,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没有的。

给刘墉取名字“罗锅”的也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乾隆家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帝当皇子的时候,刘墉做过嘉庆的老师,二人师生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的时候,刘墉己经是80多岁的糟老头了,又有几个80多岁腰不弯背不驼的呢,当然很正常,嘉庆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转千古,古时候叫驼子,不叫驼子,叫“罗锅”,从此“刘罗锅”名字就流古到今了。

真实中的刘墉也不是什么宰相,为什么呢!清朝根本就没有宰相一职。自胡惟庸被处置后,明太祖朱元璋就立了制度,废除宰相制,从此以后到今就没有什么宰相一职了,清朝是历来一直都没有设宰相的,它只是有像军机处,内务府什么的一类机构,但是刘墉显然也不在此列,

刘墉最高职位是清朝的体仁阁大学土,官职身份也不低了。在明朝与清初,大学士是个正真的实权派,地位不低于宰相。不过随着雍正在朝延设置了军机处后,大学士不在参与机要大事,从那时起,大学士成了有名无实权的虚职了,与宰相的权利差之千里。所以《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什么“罗锅”,这个是正的啊!

9

感谢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视频题材除国家性新闻发布,记实,记录等电视视频不可更变,扭曲,题材变化以外,作为电视剧,没有对题材记实还是偶像路线固定约束,更多的是博取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加大商业价值,所以剧情及人物有所不同也很正常,比如同样是张国立和王刚饰演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 ] ,距史学考证,纪晓岚不仅带有口痴,而且权利和和珅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里就不多举例说明,总之电视剧情是可以美化,事实即便没有根据也是可以的,不扭曲剧情就行,谢谢

10

关于宰相刘罗锅一题,简答如下:一、明清除胡文庸外,均不设宰相,设大学士数人代行宰相事。民间、小说泛称宰相。刘墉当然无宰相之名。

二、考古发现刘墉尸骨,身材高大,因此证明无罗锅是不动脑子。罗锅背并非骨节变形。即使真罗锅也难从一节节脊骨中看出。很可能因个高而驮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