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控制好一支军队,要让军队中的人死心塌地效忠于你,没有非常的手段是做不到的。即便在袁世凯被清廷革职在家,即便他有好几年没有掌控北洋军六镇,但在武昌起义后的关键时刻,几乎所有的北洋军六镇军官都表示没有袁世凯他们就不会镇压革命军,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袁世凯对北洋六镇的掌控力是有多强了。

袁世凯能控制住北洋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北洋军的军官们只有依靠袁世凯才有上升空间。

就拿袁世凯手下最为重要的北洋三杰,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来说,他们的特点是有才干但没出身。段祺瑞、冯国璋都是留过洋的军人,虽然有一身本事,但是没有背景,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依靠袁世凯。再如袁世凯最重要的帮手徐世昌,他原本是进士出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也是因为没有背景,即便中了进士也没有官给他当,一度搞得穷困潦倒,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做起了袁世凯的家庭教师。是袁世凯发现了徐世昌的才干,才有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北洋六镇主要军官名单,基本都是有才能没背景的人物

袁世凯在选人的时候其实是有用心的,他大量采用了军校出身,尤其是留过洋的,但是在清廷没背景的人担任军官,他知道如果重用在清廷内部有背景的人,那么关键时刻他就没法控制这些人,军队到最后就不会听命于他了。正是因为用了大量没背景的人,所以这些人要想上升,在清廷内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不依靠袁世凯还能依靠谁呢?

当然,袁世凯能控制好北洋军,还在于他确实善于带兵,尤其是培养士兵对自己的忠诚。在影片《走向共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每次发军饷的时候,袁世凯都会把军饷一份一份地递到每位士兵的手中,在发完军饷后,士兵们都会齐声喊口号:“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袁世凯是吃了豹子胆,如果这样明目张胆地要士兵喊着对自己效忠,清廷很快就会知道,到时候袁世凯的脑袋早就搬家了。不过这个场景也反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士兵都效忠于将领。

晚晴时期地方团练基本都是这样组织的,无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李鸿章的淮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个人组织的军队,名义上归清廷,但实际上归个人控制。袁世凯在练兵的时候要士兵们效忠于自己,在当时来说很正常,对此清廷也是默许的,不然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只是在效忠个人之前,最先效忠的是朝廷就行了。这点在当时袁世凯的军歌《大帅练兵歌》中就能看出,其中的唱词是“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意思很明白,效忠朝廷在长官之前。

清廷失去了对北洋六镇的控制,其实主要还在于自己的作死。

作死的不是别人,正是摄政王载沣。载沣的作死在于,吃相太难看,太急于掌控军队了。载沣对军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缘于他的一段经历。在八国联军战争结束后,列强要求清廷派出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出访欧洲各国,向欧洲各国道歉,慈禧为了表示“诚意”就派出了光绪皇帝的弟弟,当时还是醇亲王的载沣。

载沣在出使的过程中举止非常得体,也因此赢得了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好感,尤其在拜访德皇威廉二世的时候,威廉二世对载沣更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多少也是缘于清朝与德国都是君主制国家的缘故。威廉二世就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载沣说过,要掌握好政权,最关键的是要掌控好军队。

德皇的这番话对载沣影响很大,在慈禧死后,载沣刚上台就对军队下手了。他首先罢免了袁世凯,以“足疾”为由将其开缺回家。

PS:我们一般认为载沣对袁世凯下手,是因为袁世凯当年告密导致了光绪的悲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原因,我们从载沣开缺袁世凯的理由“足疾”就能看出。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撤职,意思就是其实你没有任何过错,我也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把你撤职,但我就是要你走人。在我国古代的政治中,这是一个常用的理由。

▲载沣一上台就要袁世凯滚蛋了

罢免了袁世凯后,载沣就开始重用满清权贵了,在载沣看来只有满清权贵掌控了军队,军队才算是完全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他先是让亲兄弟载涛和载洵分别掌控了陆军和海军,然后在北洋新军中安插了铁良、良弼等人。

此外为了给“自己人”腾出位置,他在军队内部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比如把段祺瑞从北洋第六镇统制的位置上调开,改任江北提督。段祺瑞原本是中央精锐部队的长官,一下子到了地方当起了保安团司令,这个落差就太大了。

再如冯国璋,在袁世凯被罢免后,他多少也受到了牵连,为了保命不得不主动请辞,虽然还负责新军的日常事务,但冯国璋也知道要是没了袁世凯这个大靠山,他迟早会被开缺掉。

连段祺瑞和冯国璋这样的人都被整的够呛,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的特点我先前也说过,在清廷中没背景。整个北洋军中,不仅上级军官没背景,中层和基层军官也基本没背景,随着载沣不断将满清贵族安排在军中,这些人也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要说现在的职务能不能保住,就连将来饭碗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了。于是北洋军中大量的军官开始与袁世凯暗中通信,为袁世凯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载沣想控制军队这点从他执政的角度来说没错,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但载沣并不了解北洋军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当时清廷的腐败程度,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话一个人再有才干也不会有出头的日子。他的动作太大太明显,引起了北洋军的恐慌,给北洋军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载沣是要砸他们饭碗的。这就把北洋军大大小小的军官们都推到了袁世凯的一边。

武昌起义给袁世凯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来等到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也只能调动北洋六镇的兵马去地方平叛,这个时候北洋六镇中袁世凯的旧部就起了作用了,在这些军官们的作用下,清廷楞是调不动他们,北洋六镇的官兵纷纷表示,袁世凯不出山他们就不听朝廷的号令了。能做成这样的事情,除了上层军官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人的作用外,广大中低层军官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清廷来说,除了各地的新军,还有大约50多万的军队。其中10多万的八旗兵驻扎在各中心城市不能动,另外20多万的绿营兵和20多万的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基本也动不了,全国唯一的机动力量就只有北洋六镇。而且武昌起义的部队是新军,即便调动了八旗、绿营之类的部队前去镇压,也不是武昌新军的对手,能压住武昌新军的,只有北洋六镇。

在这样一种危机的情况下,载沣为了调动北洋六镇出来平叛,也只得请袁世凯出山,并给了袁世凯湖广总督的任命。但袁世凯对这个任命并不满意,他表示如果不把内阁总理的位置给他,他就不出山了。载沣对袁世凯的回复非常恼火,但局势也由不得他恼火了。

因为武昌的起义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坐等朝廷从各地调集兵马来镇压他们,他们要想成功就要主动出击,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武昌起义中被革命军逼着当了头的黎元洪。

▲在黎元洪的鼓动下,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一下子就把清廷给架空了

对于黎元洪来说,一开始他不愿意当头是因为他知道造反是要诛九族的。但是在革命军的“逼迫”下,如果他不当头就会当场被毙了,万般无奈下也只能当了武昌革命军的都督。在当了都督后,黎元洪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与革命绑在了一起,革命不成功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就只能竭尽全力争取革命的成功。当时有一大笔税银留在了武汉,黎元洪在得到这笔税银后,他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系了各省,要其他省也跟着湖北一起造反,当然要造反没钱是不行的,黎元洪也充分利用了武汉的这笔税银,表示只要造反马上给钱。有了钱就自然好造反了,在黎元洪的一番鼓动下,全国一下子就有15个省宣布独立,跟着湖北一起造反了。

▲黎元洪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

就在武昌起义爆发,15省独立的节骨眼上,列强也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向载沣表示,如果清廷不能控制局面,他们就要出手控制局面以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了。洋大人们发飙,载沣一时间也没了面子,只好答应袁世凯的要求,给了他内阁总理的位置请他出山。

到了这个时候不答应袁世凯的要求,清朝马上就会灭亡。一方面武昌起义的势头越来越猛,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各地,要是北洋六镇再不出动,全国就会失控;另一方面,各地新军统制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袁世凯不出山来控制北洋六镇,如果全国的新军没有人来掌控局面,不用革命军打过来,新军自己就会先乱起来,分分钟就把朝廷给端了。更要命的是,如果局面控制不住,搞不好洋人也会出兵干预,到时候全国就是革命军、新军、列强的兵马一通乱战,大清就只能灰飞烟灭了。

载沣在满足了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要求后,袁世凯才正式出山,不过这个时候整个朝政大权也被袁世凯掌控了。袁世凯在掌控了朝政大权后,就像模像样地出动北洋军到武昌去镇压起了革命。

但是袁世凯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会真心效力于清廷。

北洋军的作战很顺利,很快就拿下了汉口和汉阳,武昌革命军被打的只剩下了武昌一地。眼看着北洋军再努力一把武昌就拿下了,在这个关键时刻,袁世凯命令部队停止了进攻。原因就在于袁世凯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如果他真的灭了革命,那么对于清廷来说他就没用了,清廷很快就会夺走他已经得到的权力。他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大的权力是因为革命军的存在,所以他不能马上灭了革命军,而是要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来回讨价还价才能争取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与南方革命党的谈判过程中,革命领袖孙中山最终做出了“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可以做大总统”的承诺,在得到这个承诺的时候,袁世凯一开始是懵逼的,后来仔细思考了之后,袁世凯接受了这个提议,因为革命党给他开出的价格太高了,他不得不接受!

无论袁世凯如何辅佐清廷,他最好的下场也就跟曾国藩差不多,把权力全部交还给清廷,然后封个不错的爵位退休,能不能善终还要看清廷的脸色;但是与革命党合作,他可以当上大总统,获得最高的权力,也只有获得了最高权力,他才是最安全的,因为没人能动的了他。权衡之下,与革命党合作最为划算,于是袁世凯就接受了革命党的提议,开始逼迫清帝退位了。

▲大势已去的孤儿寡母,除了退位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一开始袁世凯大力营造了南北议和的舆论氛围,然后就不停地催促隆裕太后下退位诏书。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全国大部分新军已经随着各省的独立而脱离了清廷的掌控,驻扎在各地的八旗兵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就被各地的革命军消灭,至于绿营兵、巡防营等也基本不起作用,完全不是新军和革命军的对手。在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叛变了,这就意味着当时清廷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继续维持下去迟早会被消灭,即便革命军不过来推翻清廷,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清廷也对付不了。如果被人推翻,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说,还不如在手上还有点谈判筹码的时候要个优厚的退位待遇才是上策。于是在袁世凯的不断催促下,甚至到了关键时刻,在武昌前线的北洋军官跑到清廷大殿上逼宫的情况下,隆裕太后才不得不下了退位诏书,清朝的统治也就此结束。

最佳贡献者
2

要控制好一支庞大的军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袁世凯军中的一员,他怎样做会让你和其他所有人死心塌地的效忠他呢?

第一,军饷必须直接发放到士兵手里

士兵就好比员工,袁世凯就好比老板,只有老板按时发工资,员工实实在在的得到工资,员工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老板干。

我们都知道清朝后期是极其腐败的,不只是朝廷腐败,这腐败之风也吹到了军队中,每次朝廷拨银两到军队里,总有将领贪污军饷,层层下发,等到真正到士兵手里的却是所剩无几。

所以士兵很苦恼,打起仗来当然也没劲,要么说晚清的士兵战斗力那么弱呢。特别是满清八旗的兵,曾经是马背上的民族,到了后面已经废的差不多了。光辉不再!

针对于这个情况,袁世凯改变以往的做法。每到发军饷的时候,亲自坐镇,不再层层分发,而是下令把军饷直接发到士兵手里,并且有时候袁世凯会亲自给部分士兵发军饷。然后问他们:“谁给你们发的钱?”

士兵:“袁大帅给的钱!”

听起来就好像这钱是袁世凯自己掏的腰包!这一招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明!

大规模招收新兵,以德国军制为蓝本组织和训练新军

袁世凯毕竟是接了李鸿章的位置,试想一下,如果你空降到一家死气沉沉的公司上任总经理,你要这家公司都死心塌地跟着你,怎么做?当然是吸收新鲜的血液,把一些无用人员的给开了,然后把自己先前先进的经营思维传达到每个部门!等有了一定的成就,还会怕别人不服你吗?

所以袁世凯业也抓住了李鸿章兵败日本这一点。甲午中日战争有多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所以自此以后李鸿章也开始反思,随后便建议必须改革军制。并向朝廷举荐了袁世凯。

袁世凯上任后,大量招收新兵,并严格按照要求来,身体素质不合格的不要,抽鸦片的不要,生病的或者手无缚鸡之力的富家子弟不要。一选出来,这些兵大多来自于下层,身体素质过硬,没有特殊的背景,成分比较单一。这种种因素都是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袁世凯掌控。

并且袁世凯非常重视新兵的训练,一个将领如果要与他的兵建立感情,那就必须多参与练兵活动,多与士兵交流。至少要多巡视巡视建立起威信!

找绝对忠心的部下安插到各个军中

也就是把心腹亲信安插到各个军中。还是之前的比喻,你到一家新公司上任总经理,你是不是可以把来公司前就跟着你的职员安排到各个重要的部门。只要这些部门经理死心塌地的跟着你,还会怕员工不服你吗?

袁世凯很聪明,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军中重要职位,这些亲信掌权会对袁世凯感恩戴德,会更加死心塌地。好好地带兵,并时常贯彻袁世凯的号召。

袁世凯的第一大将段祺瑞

清政府被架空,这些北洋新军只听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后,对于满清来说是一颗定时炸弹,只有把北洋新军收归己用才能放心,所以清政府罢免了袁世凯。

但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能抵抗革命军的也只有北洋新军了,但是北洋新军虽然名义上是满清统治者控制的,但实际上是袁世凯控制,当然也就是通过以上的方法加以控制,北洋新军的将领和士兵只听从袁世凯的调配。

辛亥革命浮雕

当然袁世凯没有立即开拔,把失去的领土抢回来,而是与临时政府进行谈判,最终谈判的结果是,只要袁世凯结束清朝的统治,愿意把临时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同意了这个协议,并且回到北京逼迫皇帝退位!找借口在北京自己的势力范围上任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开始做皇帝美梦!

总结:袁世凯能够让军队效忠他一个人,主要是因为第一,把军饷发放到每一个士兵手里。第二,招收新兵,采用新式方法训练新兵。第三,把亲信安排到军重要职位。通过这些方法牢牢掌控了北洋新军,从而架空了清政府。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治军还是有一套的!

3

大清一直防着袁世凯独揽军权。他们用了各种手段预防袁世凯。

可是,北洋军,到底还是听袁世凯的。大清,到底还是被袁世凯给弄死了!

“左右逢源”,获得发展时机

其实,自打袁世凯练兵开始,大清权贵就长了心眼。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有感于大清军制落后,写了万言书给光绪,痛陈利弊,建议以西法操练军队。

袁世凯在朝鲜时表现出的才能得到李鸿章、刘坤一的一致认可。

正立志变法图强的光绪遂令袁世凯到小站操练新军。

大清从一开始就留了一手。大清挑选了精壮八旗子弟到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准备培养出军官团体来接手新军。(当然,想不想培养是一回事,能否培养出人才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尽管如此,大清仍然非常警惕袁世凯,各类御史参袁世凯者很多。

大清放心不下,遂令荣禄视察。

当时,帝党、后党之间,满清权贵与汉族官僚之间,满清权贵内部,彼此竞争都十分激烈。荣禄也有扩充实力的急切需求!

袁世凯抓住荣禄扩充实力之心,紧紧抱住了荣禄这条大腿。

在荣禄的力保下,袁世凯渡过最初的风浪。

当然,如果以为袁世凯只是会抱大腿,那就错了!

戊戌前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把袁世凯看成自己人,要他去杀荣禄;荣禄多次为之力保,视为自己的势力;而李鸿章、刘坤一等人也视袁世凯为曾左李经世派的后继者。

可见,在光绪与慈禧之争及满清贵族与汉族官僚之争中,“八面玲珑”的袁世凯成为各派争相争取的对象。

戊戌政变后,袁世凯干脆彻底倒向荣禄,新军编入荣禄的武卫军,成为武卫右军。

至此,袁世凯“左右逢源”,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环境,专心练出了兵来。

高明的练兵术,使袁世凯在北洋基础牢固

许多朋友只把袁世凯视为阴谋家,却忽略了他练兵之才。

正是袁世凯杰出的练兵才能和兢兢业业的练兵,使他在新军中的地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袁世凯为操练新军,可谓费尽心机,“凡军中一号一令,无不心摩手订”。

从士兵招募到纪律章程到将校选拔,无不由袁世凯一手打造。

新军自统制以下,莫不由袁世凯一手提拔。

此后的人,要控制军队,更换统制很容易,可是,要想控制中、基层军官,则难度颇大。

这是此后袁世凯无可替代的关键。

纵横捭阖,一枝独秀

小站练兵,使袁世凯有了一支精锐的基本力量,但力量还比较弱小。

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再次展现其枭雄本色。

他以“东省防务日紧,兵力难分”为借口,迟迟不发兵。被催促无奈之下,只让登州镇总兵率6营兵(非嫡系)应援。

庚子事变,武卫各军损失惨重,唯袁世凯的右军建制完好。

同时,袁世凯还改编山东旧军,兵力扩展到19600人,成为京城附近唯一的“劲旅”!

不久,李鸿章去职,遗奏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练兵大臣。

直隶练兵,北洋六镇形成,兵力近7万,一枝独秀!

在此过程中,袁世凯通过办学校,培养军官,“武备系”军事集团成了北洋军的骨干。

洞若观火的满清权贵。

大清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袁世凯“放飞自我”吗?

当然不可能!

袁世凯也深知这一点。为了掩人耳目,他耍了几个手段。

他主动促请满洲权贵共同主持练兵。

荫昌“佐赞军务”、铁良“襄办军务”;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后,他又推举庆亲王为练兵处督办大臣。

这些掩人耳目的举动,瞒不过洞若观火的老佛爷和满清权贵。

他们之所以让袁世凯“再飞一会儿”,是因为老佛爷、荣禄都在,压制得住袁世凯。

荣禄死了、慈禧老了,“子弹不能再飞了”。

慈禧施压,铁良为陆军部尚书,掌握中央军权,袁世凯不得不交出陆军1、3、5、6镇,由陆军部直接管辖,2、4镇也只是“暂由”袁世凯调遣训练。

至此,大清名义上已基本收回兵权。

失败的控制

放在过去,满清这样的操作,既用了袁世凯之才,又防了袁世凯之专,可谓完美。

可是,时代不同了。仅靠半片虎符,一纸调令,就能控制一支军队的时代已过去了。

与当年说裁就裁的湘军不同,北洋军,是此时中央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不能裁撤,只能设法控制!

满清尝试了两种方法控制北洋军,但均失败。

1、“去袁”。

北洋军,乃新式军队,军官需要近代专业知识,有一定门槛。

这些军官人选,多是袁世凯所提拔,与袁关系密切。

满清权贵要摆脱袁世凯的影响,就要“去袁”。

铁良决心重用留学士官,以此来替代武备系将校。

可是,他很快就失败了。

一来,北洋军早已盘根错节,他们哪里肯服这些年轻的士官“空降”者呢?

二来,这些士官多有革命倾向,对大清的威胁并不比袁世凯小!所以,大清也不敢放手支持他们打压袁世凯一系。

其实,一些北洋系的人可能本来忠于朝廷。

但是,朝廷的打压,使他们对朝廷更失望,更倾向于袁世凯了。

2、“化袁”。

慈禧死后,摄政王一系上位,他们改变了策略。

一方面,他们和袁世凯本来就有仇,杀是不敢杀,但还是把袁世凯撸了。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铁良的作法“心胸狭窄”,一味打压北洋系,反而使北洋一系更团结。

他们采取了“化袁”之法,企图分化袁世凯集团。

他们让和袁世凯关系紧密的荫昌为陆军大臣,安抚北洋集团;同时,重用徐世昌等人,企图分化袁世凯的势力。

同时,他们频繁调动基层军官,企图大乱北洋军内部的羁绊关系。

可惜,再次失败了。

袁世凯在北洋军的影响,深入到了中、基层校官。

由于北洋军内部关系不稳定。荫昌与各统制之间,各统制与下级军官之间的关系都极为复杂、易变,他们都往往有事都要与袁世凯通气,获取支持、协调。

袁世凯的影响力,根本无法去除!

辛亥年,第6镇的吴禄贞企图拥兵革命,结果,手下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将其杀害!

可见:袁世凯在北洋的根基极深,即使拥兵的统制,也难以摆脱袁世凯的影响。

徐世昌、冯国璋,虽得朝廷重用。但一则他们仍无法与袁世凯相提并论,二则他们也是朝廷猜忌的对象,对朝廷的忠诚度并不强。

至于荫昌这样的人物,就更不可能驾驭北洋军了。

大清亡了

若天下承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或许可以逐渐削弱袁世凯的影响力,慢慢稳住局势。

可是,不到3年,武昌的枪声已经传来。

若只是局部叛乱,大清或许可以一面调遣北洋军作战,一面对北洋军“分而治之”。

可是,各省纷纷响应。即使是北洋军,也各有各的立场。

就在冯国璋南下武昌时,驻扎在京师附近的北洋军中,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企图联兵杀入北京!

“分而治之”已不能应付局面,只有一强有力人物主持大局,大清才可能应付局势!

可是,无人可以统御北洋军,除了袁世凯。

袁世凯再次被请出山。

大清,亡了。


总的来说,大清朝廷一直防着袁世凯。

大清通过在人事上安插、调动、分化,企图削弱袁世凯的影响力。

可是,袁世凯通过精明的政治手腕,利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左右逢源,使自己的实力在夹缝中不断扩大。

而袁世凯对新军、北洋军的苦心经营,又为他的实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大清可以撸掉袁世凯的职务,却无法消除袁世凯集团盘根错节的影响。

大清费劲心思要找人替代袁世凯,可是,不要说替代袁世凯,就是袁世凯手下的将领,甚至下级军官,大清都找不到人替代!

除了袁世凯,又无人能统御北洋军了!

而在各处新军纷纷起义后,大清所能仰仗的,其实也就只有北洋军了!

大清,亡了。

4

袁世凯其实也没干什么。

很多清末题材电视剧中都有这样的剧情。就是说袁世凯在训练新军时给士兵灌输“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为袁大帅效力”的理念,以此控制士兵为他卖命,架空朝廷。

这个事,应该却有其事,因为晚清的团练武装都是这么练兵的。

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是这么操练的。李鸿章训练淮军时,也是这么操练的。朝廷知道这么练兵才有战斗力,所以没意见。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是一样了。

但是,说袁大帅赏了饭吃,赏了衣穿,就说北洋六镇为他所掌控,这就夸大其词了。

因为一方面,北洋新军中有很多人,比如王士珍、冯国璋、徐世昌、张勋等,都是效忠朝廷的。袁世凯想架空朝廷,别说他在朝廷内做不到,就算他在新军内也做不到。

这一点只要看看当时的《大帅练兵歌》就知道了。北洋练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很明显,报效君主排在报效长官前面。

PS:《大帅练兵歌》的旋律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北洋六镇成分复杂。袁世凯的嫡系仅限于第二镇和第四镇,这是袁世凯最早练出的两个镇。

其余四镇新军,尤其是第一镇,是由旗人组成的,袁世凯只是负责筹建而已,对该镇根本谈不上控制。

其它三个镇很多人都来自旧军,有绿营,有巡防营,而且组建速度很快,就几个月。袁世凯很难像小站练兵时那样,在这三镇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所以,说袁世凯通过对士兵洗脑,继而遥控北洋军架空朝廷,这其实很玄幻。袁世凯当时没这种能量。这事的背后也没这么简单。

既然,不是靠练兵操控士兵,那袁世凯又是如何遥控北洋新军的呢?

其实,袁世凯当时没做什么特别的事。他被罢免后,新军不愿意为朝廷卖命,都是清政府朝廷自己作死作出来的。

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在一群爱新觉罗氏的小孩子的拥护下,在最不应该“复辟”的时候竟然选择了“复辟”。这就把事情搞大了。

他首先罢免了袁世凯,让他的亲兄弟载涛和载洵分别控制了原由汉人控制的陆海军。并让良弼﹑铁良在新军中安插自己的人。

如果载沣当时只罢免袁世凯一个人,这都还没什么,关键是载沣罢免袁世凯后,他把一些重要将领也调整了。

比如段祺瑞。他被调整前,是北洋新军第六镇统制,相当于中央军师长。调整后,外放到了江南担任江北提督,成了地方保安团司令。这种地位落差,让他哪里能忍。

还有冯国璋也是。袁世凯被罢免后,冯国璋也被牵连,他为了保命,直接主动请辞。后来载沣装样子,不批准他的辞职,让他仍然负责新军的日常军务。但冯国璋心里很清楚局势,即如果袁世凯不能复出,他迟早也会被清洗掉。

所以一心效忠朝廷的他,为了前途,也选择了与袁世凯暗通音信,竭力为袁世凯东山再起创造条件。



搬走了碍眼的袁世凯及一班北洋将领后,载沣开始揽权。之前清政府已经答应的事,比如立宪、召开国会,他通通都不落实。

到后来,他更是过分。憋了三年,好不容易憋出个内阁,结果居然是皇族内阁。

在这个13人的内阁中,满人占9席,操控了内阁所有的重要部门,汉人只有4席,且都是闲散衙门的主管。

这个结果就让汉人督抚很不满了,而且还狠狠刺伤了立宪派人士。这让很多先前拥护清政府的立宪派官僚、士绅都不再支持朝廷。

这些人看穿了当权者的嘴脸,便纷纷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比如徐世昌,当时他很受载沣的重用,出任军机大臣,还是体仁阁大学士,是溥仪朝,汉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汉人中实权最大的。

但他心里门清,知道载沣那群小孩子干不成大事,清政府一定会玩完。所以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在朝内给袁世凯造势,助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

后来武昌起义,载沣调新军南下,却调不动新军,这就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人暗中搞鬼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皇亲国戚的庆亲王奕劻当时也是袁世凯出山的幕后推手之一。因为他也看穿了载沣、载涛、良弼﹑溥伟﹑铁良那帮毛头小孩子不靠谱。所以他提早做了准备,两头押注。这样一来,就算祖宗江山基业没了,他也不会受到株连。

还有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禁卫军官兵的小心思也是如此。这两个镇,合计两万多人,装备是一水的德制洋枪洋炮,仅火炮就有一百多门。论战斗力,还真不见得比湖北新军差。

但问题是,旗人心里对朝廷也没底。灭了武昌叛党,还有四川叛党,还有湖南叛党,还有广东叛党,还有云南叛党。

全国二十多个省,一口气就乱了十几个。没乱的也是蠢蠢欲动,随时准备乱。

朝廷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就这两万多人哪有能力把天下叛党全平了?旗人自然也就不想再为这个无能的朝廷卖命。

所以说,晚清政府调不动北洋新军,这其实跟袁世凯没太大的关系。

他在项城老家固然遥控了一些旧部下,对朝廷有一定影响。但以当时的通讯水平,他撑死了就是遥控部分高级将领罢了,中下层军官和底层士兵,他不可能遥控得到。

如果朝廷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把利益蛋糕切匀了,自然不会有后来的事。但很可惜,爱新觉罗氏那帮人小孩子太自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才不配位,必遭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大家不想陪他们殉葬,不想为清廷殉葬。自然也就都不想卖命了。

5

绝不能看轻每一个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名号的人。正如人所说,“大奸之人,也必是大智大勇之人,只是他的路走得有点歪而已”。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小站新军,后来发展成为了北洋军阀体系,纵横于中国政治舞台数十年,走出了4个民国总统、6个陆军总长,从中可以看到袁世凯的超高能力。


旧式军队是有很多很多的陋习,比如赌博、逛青楼、克扣粮饷、吃空饷、抽大烟、把士兵看成奴隶等等,但这些在袁世凯的小站新军里都是看不到的。


袁世凯并没有像以前的将军一样,崇尚“将贵智、兵贵愚”的理念,他反而在训练新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军队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士兵的思想觉悟,因此这些士兵都非常服从袁世凯,这就是他能够在历史上纵横捭阖的底气。

小站新军在训练、教育、战术等方面有全新改变,从思想文化方面入手、在军事变革方面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之前的旧式军队,如八旗军、绿营兵,湘军、淮军等等,都只是训练军官就行了,士兵是蠢货没关系,只要跟着打仗就行。但袁世凯却不这么做,他还要士兵有觉悟。


(军规条例)

袁世凯所制定的那些军规条例,他都要士兵每天都要唱、每天都要记,全部都要会背,要做到倒背如流,并且要天天到场训练。


袁世凯的这一套,开创性地运用了“民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提嵩了士兵的心理素质和观念情操。在拉拢人心、聚士气方面,也开创了中国军队文化建设先河,成为近代中国军队思想工作的先行者。

而袁世凯本人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某日袁世凯在校场阅兵,恰逢天降暴雨,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作宫中太子少保,这么大的一官,肯定会找地方避雨。然而袁世凯却站在雨幕之中,纹丝不动,按着平常的操练。士兵们见状,也恢复正常的操列,听着袁世凯在暴雨中完成了这一次教育。


而士兵每天出操,每月发粮饷,官长都要发问,“咱们吃谁的饭?”士兵齐声回答,“咱们吃袁宫保的饭”;再问,“咱们给谁出力”,士兵又大声回答,“咱们替袁宫保出力”。久而久之,全军上下只知道袁宫保、只忠于袁宫保,而不知道朝廷。

就这样,很短的时间内,小站新军的训练就卓有成效。袁世凯的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也得到这些士兵的尊重。在训练的过程中,袁世凯没有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闷着头不声不响地搞训练,就这样,这一支军队被袁世凯就紧紧地抓在手中了。


到了最后,清政府以为这一支新军训练好了,跟袁世凯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了,就把袁世凯贬回了河南老家,夺了袁世凯的兵权。然而到最后才发现,根本调不动这一支军队,最后才不得不又把袁世凯请了回来,从此之后,大清离不开这一支新军了,也离不开袁世凯了。

1912年,袁世凯顺应历史朝流,逼满清退位,第一次以非杀戮的方式结束了封建旧朝统治,gc到了1913年,成为中国的第一位正式总统。其实不光满清离不袁世凯、民国也是离不开袁世凯,连孙中山生先都要喊“袁大总统万岁”,这真真体现了“乱世有兵就是草头王”的这一句话。


(剧照:末代太后和皇帝)

然而,小站新军并没有走出旧式军队的范畴,袁世凯在新军中大量推行“人身依附关系”,把这一支军队变成了谋取政治利益和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这就可惜了。如果这一支军队,不是为了维护个人政治野心的工具,而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的话,那中国的历史将或许会改写。因为北洋军阀是真的强,只是袁世凯死了之后,变成一盘散沙而已。

文——千古

6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像是站对了风口的“猪”开始一飞冲天。袁世凯练兵确实与众不同,他名义上是为大清朝廷练兵,却把北洋六镇的新军练成了自己的袁家军。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利用手中掌控的北洋新军,一方面逼迫清帝逊位,一方面引诱革命党议和,两面开弓左右逢源,吃了买方吃卖方,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神操作,成功把自己送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为什么清朝政府出钱又出力,却无法掌控北洋新军呢?为什么袁世凯能让北洋新军如此效忠于他呢?袁世凯就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袁世凯不仅有才,运气还很好,一出道就遇到贵人提拔。他父亲的好友吴长庆是淮军统领,对他倍加关照。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赴朝鲜平乱,立下大功。23岁时,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的身份留镇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掌管朝鲜税务。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政变,驻朝日军欲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平定了政变。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表现大为欣赏,保荐他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直到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才从朝鲜回国。回国后的袁世凯又经李鸿章的提携,被派往天津小站练兵。从此,袁世凯傍上李鸿章这棵大树,在官场上开始平步青云。

朝中有人好办事,天津练兵显身手。有了李鸿章的支持,再加上他和军务大臣荣禄关系也非常不错,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可谓顺风顺水。袁世凯十分推崇德国陆军的组建模式,所聘外员教习基本上都是德国人,把德国陆军“务实、严谨、勇猛、忠诚”的好作风移植嫁接在了新军中,所购买的武器也基本都是“德国造”。所以,这支新军组建之初,就有了优质的先天基因,也具备非常强悍的战力。此外,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为袁世凯练兵提供了大量的基层军官,他还在新军中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充实到各级岗位上,以此加强对新军的控制。

袁世凯练兵,绝不是耍假把式和玩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真刀真枪地全身心投入,这是袁世凯做事一贯以来的务实风格。袁世凯招募及筛选新兵时,宁缺毋滥,设置了三道门槛,先面试,再初试,后复试,淘汰了很多人,做到了三要三不要。“三要”即:身体要壮,头脑要活,胆量要大。“三不要”即:富家子弟不要,贪身怕死不要,不守纪律不要。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兵源的质量。袁世凯研究了德国的军事管理制度,消化理解后洋为中用,亲自为新军制定军规,统一号令,严明纪律,做到了“凡军中一号一令,无不心摩手订”。袁世凯本身就是行伍出身,十分了解也十分痛恨军官们克扣粮饷、层层盘剥的现象,他经常不定期地亲自到军营里发放军饷,一分一厘都给士兵发放到位。他对新军的伙食也十分关心,经常到军营食堂里和士兵们同餐同饮,士兵们对他自然是感恩戴德。因此新军里流行一句话:吃袁大帅的饭,拿袁大帅的饷。

袁世凯识人用人和笼络人的本领也堪称一流,这为他牢牢掌控新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袁世凯爱结交好友,为人也慷慨仗义,所以人缘极好。袁世凯作为一代奸雄,以为他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那就太错特错了。对上,他能得到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荣禄等人赏识信任,与他办事务实靠谱、处事大度得体、虑事谨慎周全有很大的关系,靠的是袁世凯自己的真本事。就连帝党一派也非常欣赏他,光绪皇帝对他也十分器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更是想方设法拉拢他。也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干扰,有充足的空间让他施展拳脚。对下,袁世凯也有相当多的手段。新军的参领一级,他亲自出题考试。军校一级,由他亲自考核委任。都统一级,全是他的心腹亲信。此外,他非常体恤下属,常与他们打成一片。一般的军官家里若有婚丧嫁娶,他都要送上一份心意。袁世凯子女很多,他通过联姻结亲的方式,也笼络了很多忠诚的部下。袁世凯还非常善于发现人才,经他提拔的主要将领也确实才华出从,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人,都成为清末民初的举足轻重的军政要人。

与其说袁世凯架空清政府,倒不如说是满清政府想架空袁世凯。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兼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随后又兼任了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一举成为北洋集团首领和大清朝廷的肱骨重臣。在慈禧太后去世前的十年时间里,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练新军、建学校、办工业、修铁路、通邮电,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深感忌惮,一些皇室亲贵乘机煽动御史弹劾袁世凯,袁世凯被免去全部职务,称病回河南老家归隐。摄政王载沣虽然收回大权,但个人能力实在太差,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他也回天无力。

大清气数已尽,形同朽木。两次假立宪的闹剧让民心军心彻底丧失,这一点怪不得袁世凯。1906年的君主立宪,以一场骗局告终,让清廷失去了最后自救的机会。1908年的君主立宪,却最终搞出一个皇室内阁,让全天下百姓丢掉了最后一丝幻想。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各省各地的反清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所以说,不是袁世凯架空了清政府,是满清贵族自己把自己作死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此时的清廷已经一盘散沙,根本无力应对汹涌而来的革命浪潮。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军队自然也不愿再为清朝政府效力。由于满清贵族已是扶不上墙的一滩烂泥,再加上八旗军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在各方势力的呼吁下,清廷于11月1日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由袁世凯负责镇压南方的革命党。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袁世凯重掌北洋军也是众望所归。随后,袁世凯出兵武汉,一举拿下武汉三镇中的两镇。革命党军队形势岌岌可危,他们向袁世凯伸出橄榄枝,提出议和的条件。后面的事情,自然就是袁世凯顺势而为了。

结语: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重要人物,他一手埋葬了大清王朝,满族人对他恨之入骨。他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又倒行逆施搞复辟,汉族人对他嗤之以鼻。然而,他对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又功不可没。假如袁世凯不搞封建复辟,谁又敢说他不是民族英雄呢?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讨论。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关键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清政府已经失去人心,慈禧太后已经年迈,后来的皇帝,又是少壮派贵族加三岁小孩,也就是摄政王与溥仪。

假如清朝皇帝是英明能干的有为之君,就算袁世凯能够让军队效忠于他,他也不能架空清朝政府,充其量就是“袁崇焕第二”罢了。

现在来说说袁世凯为什么比较得军心。

其一、袁世凯是汉族人,新军基本上是北方汉族子弟,新军忠于他,这个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假如袁世凯是满族人,那么即使他英明能干,也不可能获得新军汉族子弟兵的拥戴。

其二、袁世凯是比较精明能干的廉洁军官,据说袁世凯从来不喝“兵血”“吃空额”,不喝“兵血”,不克扣军饷,就能够得军心。

不吃“空额”,他的军队就是满员的军队,清朝很多军队将帅,都有吃“空额”的恶习,一万军队,可能实际人数不到5000人。

袁世凯的新军没有这种情况,他的部下也不敢吃“空额”的,他的军队是满员的名副其实的新军。

其三、袁世凯的个人能力比较强,有识人用人的本事。

文治方面,他推行新政,创办新式学堂和新办洋务,主张君主立宪, 博得很多开明绅士的大力拥护。

武功方面,他聘请和拉拢各路精英,其中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都是其得力助手和干将。

综上所述,因为清朝贵族的没落无能,以及袁世凯的精明强干,最终让他比较得军心和绅士之“民意”,架空清朝政府也就是水到渠成而已。

8



其实说真的,袁世凯什么都没干,主要还是以载沣为首的“皇室贵胄”太愚蠢,拱手把北洋军控制权送给了袁世凯。

我真的可以负责任说一句,袁世凯真的什么都没干,但是载沣这帮人干的太差了,差到让北洋上下觉得袁世凯真不错地步。

借用郭德纲一句名言:

不是他袁世凯有多出色,全靠同行们的衬托。

正如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王开玺教授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载沣把袁世凯罢免回家之后有哪一个北洋军将领造反,有哪一个北洋军的将领公开表示不满?没有。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正统皇权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任何一个大臣都不能够,也不敢公开向中央叫板,他如果公开对抗中央马上就杀他的头,这是很容易的事情。袁世凯被罢免回家后,是诚惶诚恐的。

说实话,如果换上来的人可以满足北洋这个团体对于经费、对于升官发财的要求,那么对于北洋将领们来说没有袁世凯也没什么。

然而,载沣这些皇室贵胄,这帮“小爷”们干了些什么?

载沣先是把和北洋高级军官羁绊最深的满人高官铁良打发去南京担任江宁将军,然后又大肆引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进入北洋军系统,而且不少人还担任高官。




留日学生中最出类拔萃的“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均被任命为清军高级指挥官。吴禄贞取代段琪瑞出任第六镇统制,蓝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协协统,张绍曾出任第二十镇统制。在清政府于辛亥革命前编成的十四镇(师)十八混成协(旅)四标新军中,留日士官生出身的统制(师长)就达五人。

要知道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新军这个团体,在清末对留日士官生是非常排斥的,基本上这些留日士官生要么被北洋新军里的军官排挤走,要么让这些留日士官生去军校教书,再不然就是让这些士官生做参谋,总之不让这些留日士官生掌权。

然而载沣信任良弼,而良弼就把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都引入北洋新军,这样一来,本来不倾向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军官们都对载沣等人充满怨恨。

本来位置就那么多,北洋新军系统自己人都不够分,现在摄政王居然把这么多好位置分给“外人”,这怎么能让北洋新军中高级军官不怀念袁世凯?

袁世凯在的时候,留日士官别说做统制,想做一个营官都没门。

更为重要的是载沣等人执掌北洋新军后,这些皇室贵胄又开始玩“欠薪”、“克扣”的把戏,除了以满人为主的禁卫军以外,其他北洋新军无一不被欠薪,不被克扣。

如果说引入留日士官生只是让中高级军官不满的话,那么北洋新军“欠薪”和“克扣”就是让全体北洋将士不满了。

袁世凯在的时候,是把北洋新军经费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结果载沣这帮人一上来就开始中饱私囊,北洋新军上下能不恨死载沣?能不怀念袁世凯?




所以,辛亥革命后北洋上下一直呼吁袁世凯出山,未必是多怀念袁世凯,主要是对载沣这些少年贵胄一肚子意见。


最后很多野史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让士兵拜他,这都是假的,袁世凯可是学习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人,他怎么可能干这么容易犯忌的事情?更别提当时小站就有许多满人军官,袁世凯怎么敢这么做?


袁世凯真得军心就做了两条:1、给北洋新军争军费;2、竭力帮助每一个军官解决生活困难。


剩下就全是同行衬托了。

9

190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进犯北京,最终攻占天津,北京,老佛爷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最终签订了屈辱的赔银4亿5千万两的“辛丑条约”。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用大刀长矛的清军和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对打,肯定是要失败的。实际情况呢。当时清军的装备并不比八国联军差,清军早就在天津大沽炮台设置了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堡垒炮。还配置了4门德国制造的鱼雷舰。堡垒炮+鱼雷舰,将天津大沽炮台防守得固若金汤。

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以后,占领的清军的军火库,看到里面的武器装备吓一跳,里面的武器装备令人们眼花缭乱,而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里面有许多大炮,机关枪,都是新的,没有使用过。炮弹和子弹无数。

领队的意大利海军中将西蒙事后列出了一份长长的清单呈交联军指挥部:87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36门,大部分甚至还没使用过;7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60门;劳登菲尔德速射机关炮各种口径、型号126门;各型号、口径克虏伯大炮、机关炮156门、挺。

这些最新的、当时最先进的重武器甚至是全新的,有些还未来得及拆封组装。还有三万枝贴着最新出厂商标的曼利彻牌毛瑟枪和来复枪,三万把枪刺,堆积如山、品种繁多的军品及其它物资。“给联军所有军人配备全副武装还有富余,只可惜我们的士兵一人只有两只手!”西蒙这样写道。

清政府意识到了,中国并不只是”技不如人“,既然只学技术不行,那就连制度也一起学,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编练新军,其中最出色的就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但是这支军队却只是听袁世凯的,不听国家调遣,清朝也就是被自己训练的新兵给推翻的。即使袁世凯不在职位,其他人也是调不动他们。袁世凯是如何控制这只军队,架空清王朝的呢。

1、清政府权威和控制力下降

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清,中原地区的人口比自己多几十倍几百倍,之所以能统治200多年,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力强大。大家什么都不服,就服拳头。

勇猛,彪悍的清朝军队,在中原人看来,不可战胜,我们不听他的听谁的。但曾经牛逼的满清军队,被太平军打得满地找牙,被英法和俄国打得落花流水,还被曾经的小弟小日本打得七荤八素。中日甲午战争后,满清在高大形象一下子垮塌了,政权合法性也出现了问题。

以前汉人觉得,被满清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人家勇猛,强大,就该代表中国。但是你被洋人欺负也就算了,还被小日本欺负,若成这样有什么资格当中国的老大呢。合法性就是人心,老百姓这么想还好些,随着太平天国之后湘军,淮军的崛起,一大批汉人文臣武将身居高位,满人人才日渐凋零,这些封疆大吏也开始看不起满人,看不起清廷。

当统治者不再神圣,不再可怕,不再英明,人民甚至为有这样的老大感到羞耻。这种情况下,清军队、将领肯定不会对清廷死心塌地了。

满清强盛时期,再牛逼的人物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吴三桂,被灭族的准葛尔葛尔丹深有体会。清政府权威控制力的下降,必然导致地方实权人物,就算不出现袁世凯,可能是李世凯,王世凯。

2、袁世凯是站在风口的那只猪

袁世凯在威望、韬略、人品方面,不过是个二流角色,和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一比差远了,但为什么为控制军队,推翻满清的是袁世凯呢?

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势力和声望达到顶点。当时,曾国藩的手中一共有三十万大军可以直接调动,一时之间,不但是他自己,就连部下和洋人都劝他称帝自立。老曾自己还是清醒的,当时满清仍是人心所向,朝廷一纸诏书就能瓦解30万湘军。而清朝最后的几年,特别是慈禧死后,清廷高层再也没有有如此威望的人,高层内斗不止,东南八省联保之后,清廷对地方控制力微弱,湘军淮军老帅死的死,袁世凯成了地方最大实权派人物。

更要命的是,清朝统治者希望给新军注入新鲜血液,大量任用留日学生,让他们担负起军队重任,担任管带和标统,企图削弱袁世凯的影响。这些人接受了君主立宪思想,对清廷更是不感冒。北洋军核心骨干,既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论,还学到了先进思想。很多都接受了孙中山民主思想,脑袋里的忠君思想被清楚的一干二净,都变成了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

军人的立场动摇了,思想乱了。这时候控制不了北洋军,原因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了。

这时的袁世凯是这些人实现理想的最合适的代理人。

3、老袁确实是用心“练军”的

袁世凯深知自己与这支军队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军队的盛衰直接影响自己的荣华富贵,新军训练过程中投入了大量心血。

袁世凯到任后,大刀阔斧,淘汰原有定武军中老幼病残,保留其精锐,又到全国地招募2000余名步兵,300名骑兵,共计7000余人,作为小站练兵的兵源,称“新建陆军”。

当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挟普法战争得胜之威,世界第一陆军强国,当之无愧,所以小站军事操典德国陆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战斗部队配属步、炮、马、工程兵、辎重兵等五个主要兵种,以步兵炮兵为主,骑兵工兵辎重兵协同作战,已经与今天通行的陆军编制相差无几。

在军事装备上,开始重视武器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步兵使用德奥制造的曼利夏步枪,德国毛瑟枪,骑兵使用曼利夏马枪和战刀,炮兵装备德国克虏伯和格鲁森山炮和陆炮,军官一律佩带六响柯尔特左轮手枪和佩刀。

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设有步兵学堂、炮兵学堂、工程兵学堂等。为小站军培养源源不断的储备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军校的前身,1913年正式更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军校,学生中人才辈出,国民党军队陆军总长,总参谋长,战区司令何止百千,就连号称国共两党军事领袖摇篮的黄埔军校,创建之初,教官也大多来自保定军校。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对军官的选拔,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级军官中有从朝鲜就跟随他旧将,淮军旧部,更多的是从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中选拔,喝过洋墨水儿的优先。同时广发英雄帖,五湖四海招揽天下英雄。王士珍、段其瑞、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唐绍仪、赵秉钧、张勋,段芝贵、田中玉、张怀芝等,日后或为民国政府总统总理陆军总长,或手握重兵,为一方诸候,不胜枚举,此时齐聚袁大帅麾下,

老袁在训练新军无非两招,恩威并用,有银子。

先说恩,小站新军除了编制、教官、装备外,在日常训练中,老袁在士兵操练时,从来是以身作则。风里雨里,摸爬滚打,老袁从不偷懒。和士兵同甘共苦,行军训练时赶上大雨,士兵不打伞,老袁也不打,士兵没有雨衣,老袁也淋着,士兵受伤生病,老袁亲自慰问,把士兵感动的痛哭流涕,颇有战国名将吴起之风。绝不允许打骂新兵和体罚战士,一经发现,不论是长官或者是教官,统统军棍伺候,绝不轻饶。新军军饷丰厚,而且从来都是按时,足额发放军饷,而且是亲手发饷,以示绝不克扣,绝不吃空饷。每天操练之前,长官都会问士兵:你们吃的谁的饷?士兵们则回答:吃袁宫保(袁世凯曾为宫中太保)的饷。而每到发饷银时,袁世凯都要亲手把军饷交到士兵和军官手中,防止有人从中克扣。如此强化教育之下,这支部队不姓袁就奇怪了!

再说威,新军在训练中,考核十分严格,操练不力或者考核不达标,都要接受比较严厉的处罚。同时按照《简明军律二十条》和《查拿逃兵法》,等诸多军法,像一些旧军队里常见的陋习如临阵脱逃,违抗军令、吸食鸦片,克扣军饷,骚扰百姓,奸淫妇女,这些是立斩不赦的,就连当逃兵,也是抓回之后当众斩首,就如袁世凯在给朝廷上的一篇奏章里写道:“庸劣之员,必须随时惩治,方足以儆效尤而严军政”。也是以此,形成了他个人在军中的权威。不论是他关照过的普通士兵,还是被提拔,被任用,或者推举进学堂的各级军官对他普遍怀有敬畏、报恩和依附心。私人军队的基础就此形成。

朝庭吃了挪用军费的大亏,也长了大记性,都知道办新军费银子,那也要咬着牙往外掏钱。老袁命好,基本上没怎么为本来是大问题的军费操过心,再加上袁世凯不是贪财之人,从不干克扣军响,挪用军费的事。小站军手里有钱,腰杆儿就硬,欧洲最新式的装备,小到手电、雨衣,电台、大到当年李鸿章在欧洲见过都嫌贵没舍得买的马克沁重机枪,只要看上了,一个字儿,买。

时势造英雄,清末风云际会,袁世凯恰逢其会,加上本人能干,肯干,实干。懂权术,识人心。借清廷之力编练了一支强大的私军,风来了,想不起飞都难。@三十依旧惑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历史会怎么发展呢?欢迎讨论。

10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面的风云人物,他能够在政治军事上面惊天动地,主要还是因为手下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北洋军队。但是身为汉人的袁世凯,为什么会令这样一支新军俯首听命于他呢?而且北洋新军也成为了袁世凯架空清王朝并且把溥仪给赶下台的资本,甚至还让当时的民国国父得不得不做出妥协。所以正是有了北洋新军才让袁世凯可以窃取民主革命最初的果实,甚至一手把持大权复辟帝制。

当年为了提高旧军队的战斗力,清政府着手训练了一批新军,因此,这支军队自从诞生开始就是用来巩固满清国防的一支力量。但是袁世凯却在从中中饱私囊,他用进行小站练兵的手段悄悄地控制了北洋新军的指挥权。这一支由满清组建的新军很快就成为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而且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当然出身普通的袁世凯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大的权利,他的成功也需要一些人当垫脚石。

在公元1881年的时候,袁世凯只是吴庆手下的一个普通幕僚,不过由于他有一些军事指挥的才能因此得到了吴庆的赏识。也能够跟随他进入朝鲜平定叛乱,就连当时的朝鲜国王也对他赞赏有加。因此,袁世凯就在上级的指派之下,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这一实践当中,袁世凯才逐步领悟了军队该如何进行控制和整顿。而且在之后的朝鲜内乱当中,袁世凯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李鸿章开始注意到了他。因为袁世凯在朝鲜平乱当中再次立功,因此,在这之后,他就被李鸿章指派为满清在朝鲜的最高长官,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基础。

由于袁世凯打压朝鲜当中的反中力量比较有所作为,所以李鸿章后来就把他调回了国内。而这个时候不久又爆发甲午战争,但是袁世凯刚好错过了这一场战争,使得他不会因为这一场战争而受到牵连。况且由于李鸿章的庇护,袁世凯并没有直接指挥军队上前线作战,而是让他在国内训练新军。所以袁世凯才有机会逐渐控制北洋新军。在成为新军训练的总负责人之后,袁世凯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他在军队当中的影响力。比如将自己一些旧部招揽到旗下担任重要职务,而且为了得到新生力量,还把各个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挖到自己的军队当中。而这些人在得到袁世凯的恩惠之后,必定会对他死心塌地,这样他的一些思想就能够迅速在军队当中传播。

而且袁世凯在军队训练当中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不许任何人轻易违反规定,并且赏罚分明。因此,满清政府都认为袁世凯治军严明,他在军队当中甚至朝廷当中的威信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而且袁世凯还改变了清军之前的募兵制度。以前满清朝暮军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无论年老体弱,只要能够打仗凑数就行。不过袁世凯在招募新兵的时候就对士兵的各个条件都进行了严格规定。首先,袁世凯只招那汉族当中的青壮年,并且要求出身贫寒但是体力要好,而且不能够抽大烟,或者是打架斗殴,酗酒。通过袁世凯的这些筛选,大家会发现袁世凯的新军当中士兵一开始就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如此,那些出身贫寒的人也能够更好的为他卖命,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或者是摆架子。

以往在军队当中,发放军饷一方面是最能够反映一支军队腐败与否的地方。当然,袁世凯也不希望他的新军出现贪污腐败的问题。所以在发军饷的时候,袁世凯都不会让军官来发军饷,而是每一次他都会亲自给官兵发放军饷。并且会让每一个士兵都知道,每一次都是他袁世凯来发的军饷,并且让他们大声喊出来。这样士兵们就会觉得他待人公平,至少基层的官兵就对她无比崇拜了,甚至把他当成了衣食父母。

当然,在袁世凯的力量逐渐壮大的同时,晚清政府也不是瞎子。清朝贵族也曾经想办法想要削弱袁世凯的力量,因此由皇室下命令,让袁世凯离开了这一支新军。不过,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控制这一支军队,因为这些人都是袁世凯亲自训练起来的。所以最后他们还是得依赖袁世凯来指挥军队,这样满清的军事大权相当于就掌握在了袁世凯手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