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文史小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司马宣王对战庞统,究竟谁厉害呢?



诸葛亮用兵重在稳,八阵图以练兵、防御为主,进攻并非其所长。虽然一直到宋代依旧在使用八阵图练兵,但主要是防柔然、防西夏,多用于边疆防御。

司马懿用兵重在手段,也就是政治手段。无论是高平陵政变还是对阵孟达几乎都是同出一辙的战法。

庞统用兵重在活。既可马战,也能步战,既能千里偷袭也能步步为营。庞统是个军事型人才,论军事谋略不说蜀汉无人能及,即便是整个三国恐怕也鲜有敌手。至于擅长奇谋的法正,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有庞统、无法正。



庞统入川对刘备的上中下三策不可谓不高明:偷袭、强攻、徐图。可惜用兵之道,半由人事半由天,最终难逃落凤坡的惨剧。

司马懿有看破曹爽伐蜀时全军覆没的眼界,庞统也有荆州不可图大计的先见之明。若干年后,毛主席也从军事角度说过荆州益州千里分兵合击,必不可取。事实上,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千里分兵合击成功的案例。

从军事角度而言,庞统无论是突袭还是战略眼光都胜过司马懿太多了。司马懿对战庞统可以说必败无疑。



但是,如果落凤坡死的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那蜀汉却至少要早亡四十多年。这又是为何呢?

蜀汉基业是刘备创下的,却是诸葛亮守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入住益州的那一刻,诸葛亮就肩负起了蜀汉治国兴邦的重任,他是刘备眼中的萧何。在平衡各派势力与安定民心上,诸葛亮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放眼整个三国论经济发展、论士族操练、论外交谋略、论屯田养兵没有任何人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更何况蜀汉自夷陵之战后,需要的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型的人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统兵近十万。而夷陵之战后,蜀汉却连南中如此小规模的叛乱都难以平定。这前后仅仅只用了六年时间,试问三国期间,还有谁可以做到?庞统在治国兴邦上是否擅长是未知数,能否有效又是未知数。

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又有什么用?如果在夷陵之战后对蜀汉经济、军事的恢复没有做到位,如何能熬到司马懿出场!

如果蜀汉没有恢复实力,庞统或许会用类似魏延“子午谷奇谋”奇袭策略,占领关中。但此后将会一路被曹魏全力大反攻,最终结果:关中破、汉中失、成都降!



结语:

庞统打司马懿肯定是没问题,但是庞统在政治层面与司马懿相差太多,治理国家与诸葛亮相差太多。而且庞统是个敢于冒险的人。

如果庞统打北伐战争,曹魏必定会先败,而后反攻。综合国力上的差距绝不是仅凭军事就能解决的问题,蜀汉最大的限度就是占领关中,越早占领越快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水镜先生曾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得天下”。诸葛亮和庞统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谋士,虽然两个人擅长的地方不一样,但是两个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顶尖的存在。诸葛亮适合做宰相,能够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在内政方面绝对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小小的蜀国被他经营的蒸蒸日上就可以说明诸葛亮的能力,要是蜀国一统天下,绝对没有五胡乱华的黑暗局面。而庞统则是更适合作为太尉,智谋超群,适合攻城略地,开拓进取,蜀国一统天下,北方各族将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庞统的能力在历朝历代也是排名前列的存在。

我们发现刘备这个人很有自知之明,在进攻西川的时候带了庞统,让诸葛亮留守荆州,决策非常明智,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庞统、法正死了以后,蜀汉方面军事进攻能力极强的人就没有了,诸葛亮虽然也很出色,但是更适合守成,他在攻城方面并没有庞统他们厉害,甚至还不如刘备。这也是夷陵之战时,刘备为何让诸葛亮守护后方,没有带在身上进攻东吴的原因。

庞统英年早逝,也让后人怀念他的时候,觉得他有无限可能成为刘备一统天下的变数。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就对庞统十分信任,排兵布阵也完全听取庞统的意见(注:《三国演义》第47回里描写蒋干两次过江,被周瑜设计囚禁在江边破庙中。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蒋干巧遇庞统,几经恳求,蒋干带庞统渡江去见曹操。曹操听说庞统来了,很是高兴,庞统又相机处事,巧献计谋,然后离开曹营。曹操按照庞统的计谋,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并排在江边,非常壮观)。这才有了火烧赤壁。因为庞统的名声之大,天下皆知,曹操是个爱才之人,对庞统自然高看一眼,不会因为他的相貌丑陋就难以接受他。而孙权就没有这个度量,让人感慨,东吴偏居一隅不是没有原因。曹操见到庞统的第一句话就是:“就问先生大名,望不吝赐教”。而他对于诸葛亮就没有这么上心了,甚至有些不在乎。

刘备在攻取西川时,想要靠仁信征服西川,可是庞统说要恩威并用,这才有了刘备轻松拿下西川的事实,庞统的见解比平常人更深刻,甚至于诸葛亮也有些比不上他。而且他和每个人相处的都非常好,他在落凤坡去世时,刘备手下所有的将领都悲痛万分,这一点很多谋士都做不到。如果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那么蜀国的战略必然会非常激进,司马懿未必能挡住庞统,夷陵之战也不会输的那么惨,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各位网友怎么看呢

3

诸葛亮虽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地位很高,还排进了“武庙十哲”,但是我认为诸葛亮在打仗方面还是欠火候。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在治军,治民上都有一定的本事,只不过不善于奇谋,在北伐中原的时候,遇到善于防守的司马懿,将诸葛亮克制得死死地,致使蜀汉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如果是由庞统率领北伐的话,不一定取得成功,也不一定比诸葛亮取得的成就大,但是在奇谋上一定比诸葛亮更擅长。

诸葛亮在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时候,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很多人将其当军事著作来解读,其实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种宏观战略,顶多说是军事战略,而非军事战术,因此,刘备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并不时刻带着诸葛亮,而是更信任庞统和法正。

在打仗的时候,稳扎稳打是实力相差不多的时候的常规打法,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就要“出奇制胜”,而庞统最擅长的就是“奇”。

庞统被人称作“凤雏”,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庞统的这个名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庞统相貌朴实,不像是一个聪明人,赤壁之战时曾在周瑜帐下担任功曹,周瑜去世后,因为其貌不扬不为孙权所用,投奔刘备后,也因为相貌问题不被重用,只让他担任一个县令。

其貌不扬的人,想要被重要必然要做一些“奇”的事,这样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庞统在担任县令的时候为了吸引刘备的注意,不去治理县里的事物,于是被刘备免职。

结果,庞统刚被免职,鲁肃就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意思就是说,庞统不是治理方圆百里的人,必须给他当大官才能显示他的才华,于是刘备亲自召见庞统,与庞统一番交谈,才发现这的确是个人才,随即提拔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在军中的地位相当。

庞统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到益州抵抗汉中的张鲁,刘备打算趁势夺了益州,当刘备抵达涪城的时候,庞统就建议刘备直接在宴席中劫持刘璋,以取得益州。

次年,刘璋与刘备闹翻,刘备决定攻打刘璋,询问庞统策略,庞统连出三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由此可见,庞统认为想要取益州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偷袭成都,即使是中计也是以欺诈的方式,假装回荆州,以诱击益州主力部队。

为了稳妥起见,刘备最终选了中计,在击溃益州名将斩杨怀、高沛后,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奔向成都。

这种用计出奇的策略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在北伐的时候,大将魏延就曾提出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一举拿下关中,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而没有采纳。

当时,不是说出奇就一定能够致胜,魏延子午谷奇谋究竟能否实现已经成为千年军事难题,而庞统在进取益州的时候,诸葛亮曾写信劝阻庞统进军要谨慎,而庞统并未听从,反倒在行军途中遭遇埋伏,为乱箭所射杀。

在战争上,风险与收益都是并存的,所谓“富贵险中求”,出奇制胜也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不一定说庞统对司马懿的时候就一定会赢,但是至少相对诸葛亮稳扎稳打必不成功的战略来说,放手一搏或许还有一线胜机。

4

庞统一定能打赢司马懿,并且还能让蜀国再多维持几十年不亡国。

一、庞统打赢司马懿的依据。大家都知道,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凤雏即庞统。庞统的军事才能勿庸置凝,论军事战术如机动战、灵活战、突袭闪电战、巧设连环计等不逊色于卧龙,我倒认为庞统军事能力略高于卧龙。(1)巧骗曹操战船铁索连营,都是庞统具体实施的,没有他哪来的火烧赤壁,单靠一个‘火'字烧谁去。(2)耒阳理事判案,证明了决事能力。(3)议取西蜀,证明了战略水平。(4)袭击成都,证明了军事能力。(5)识破卧龙吊孝计,证明了谋略能力。(6)调解黄忠魏延争功,证明了组织协调能力。要知道庞统才活了35岁!

我没有否认卧龙是伟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家之意。卧龙打仗保守稳重,他培养人才方面不佳,他之后只有谋士姜维。不如东吴人才辈出如张昭、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

蜀国是小国,必须出奇制胜,而这正是庞统所善长的。卧龙的连年争战,导致蜀国资源枯竭,人口乏力,这不是稳中求胜,而是消耗拖延战,怎能取胜。因此说,庞统的技战术更适合蜀国,打赢司马懿是肯定的。

司马懿虽说也是个项级的军事家,但是他权利和才能受到曹操曹丕的极大限制,纵观《三国演义》、《三国志》可以看出来。还有他不政变之前,十分清楚兔死狐悲、鸟尽弓藏之理。司马懿生性多疑不如曹操,庞统连曹操都能骗过,胜司马懿不成问题。

二、庞统不死能让蜀国再多维持几十年不亡国。

卧龙毕生鞠躬尽瘁,却独揽国家一切大权。导致后主刘禅与他并不完全同心,他又没能调解好益州和荆州派系利益之争,他事必躬亲影响了人才培养,他的多次稳战术让蜀国国力枯竭,最后几乎到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物没物的窘境。

庞统在蜀国资历浅,他必然要君臣分明、同心,团结协调派系力量,重视人才培养,再利用好蜀国的资源,发挥好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能保蜀国多维持几十年。

敬看拙文,不当之处,望海涵。

5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三国演义的作者想法和中国文去考虑。

一 卧龙凤雏 从名族来分析,肯定卧龙名字更响亮,龙乃神的代表。凤虽然也高贵 ,但与龙相比自然还是相差较远。自然卧龙实力更强。

二 作者本身想法。卧龙是作者心里刻画出来的英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自然排名第一。凤雏虽与卧龙齐名,但实力有待验证。而司马懿实力几乎可与卧龙匹敌。

综上,凤雏在实力上可能差于司马懿,所以难以战胜。

6

谢邀,诸葛亮和庞统的执政理念不同:

一、诸葛亮的执政理念

诸葛亮主张占荆襄之地,以荆州为根基,然后东边和孙权联盟、这样一来就可以北拒曹操、西边攻取益州、对内实行休养生息,逐渐扩充军备等待时日。如果天下有变,那么可以从汉中一路到荆州,天下就可以平定。

二、庞统的执政理念

庞统则不同意诸葛亮的意见,庞统认为:荆州是荒残之地、按当时的环境来说已经人物弹绝、荆州东边有强大的孙权,北边又有虎视眈眈的曹操,如果占领荆州会处于两面夹击的局面。而且荆州饱受多年的战争之苦,虽然是富足之地,但是经过长年的战乱使得当地的人才、物资极度匮乏。所以荆州不可作为刘备攻取天下根基。

从以上分析可知,庞统和诸葛亮在以荆州为根基的问题上二人有着很大的分歧。


如果当初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那么蜀国能打赢司马懿,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善于守,而庞统更善于攻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当时三国时期的顶级人才,但是两人在攻守方面各有偏重。诸葛亮更偏重的是治国守边,当时刘备攻取西川的时候,诸葛亮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北边的曹操和东边的孙权都想打荆州的注意,但是却不敢妄动。蜀汉建立以后,蜀国更是由诸葛亮一人治理。庞统则更善于攻城掠地,当初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庞统献计攻取益州等,从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庞统出色的军事才能。

二、诸葛亮在人际关系上不如庞统

刘备去世后,蜀国的权力由诸葛亮一人把持,但是他对蜀国是忠心耿耿。但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并不注重蜀国的后续人才的培养,结果在诸葛亮死后,属狗竟然无人可用。而且诸葛亮的人际也并不是很好,比如关于、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一直有意见。但是庞统的人际关系却比诸葛亮处得好,庞统在为人处世方面做的非常到位,比如:关羽、张飞等蜀国将领对他是心服口服。

三、蜀国后期的战略部署更符合庞统的策略

我们从蜀国后期的战争就可以看出,庞统的战略计谋更加符合蜀汉后期的战略走向。当时诸葛亮把荆州当成蜀汉的根基,但是在关羽丢失荆州之后,直接打乱了诸葛亮的整个计划,以致于,关羽被吴将斩杀,同时张飞为了报仇也被斩杀。还有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而从庞统的战略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荆州只是他战略计划中的一枚棋子,他把益州作为蜀汉的根基。如果当时刘备听取庞统的意见,那么在荆州丢失以后,关羽估计也不会死,估计孙刘联盟也不会破裂。

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由庞统辅佐刘备,那么后面的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害、夷陵之战等这些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假如庞统并没有死在落凤坡,那么蜀国后期的战略走向可能会更加偏向于蜀国,司马懿估计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庞统的围攻,那么三国的争霸,鹿死谁手估计未定呢。

7

假设诸葛亮跟随刘备入益州,并且死在了落凤坡,而庞统还活着,那么,庞统战胜司马懿,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很可能,还没轮到司马懿独掌兵权,蜀汉就已经拿下雍凉二州,直逼曹魏大本营了。


先说诸葛亮跟司马懿。

很明显,不管是内政,还是作战、谋略,司马懿都要略输诸葛亮一筹。

内政不用说了,正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才让接连遭受了襄樊之败、夷陵之败的蜀汉,在逆境中重新崛起。诸葛亮靠自己的实力,积聚了兴复汉室,北伐中原的资本。

而在作战、谋略上,司马懿跟诸葛亮对垒,就没赢过。只要司马懿敢出兵,诸葛亮总有办法破司马懿。

比如孔明第四次北伐时的卤城之战,大败魏军,吓得司马懿此后基本上都以防守为主,闭门不出。哪怕是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头巾、衣服,司马懿也是坚决不战。

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认为孔明已死,率军追击。结果,姜维听取诸葛亮生前嘱托,虚张声势,吓得司马懿转身就跑。而蜀军,则从容撤退。司马懿自己都感慨:“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直夸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因为此事,司马懿也招致了天下人的耻笑,纷纷传扬:“死诸葛走生仲达”。

诸葛亮跟司马懿都可以打个平手,如果换了庞统,更没有问题。

鲁肃曾跟刘备说,庞统“非百里才也”,治理一县,大材小用,完全可以做荆州的治中、别驾,就是州刺史的副手。当时,刘备只占据了荆州,如果以国作比,鲁肃就是在说庞统有丞相之才。

而庞统对此也很有自信,而且,应该比诸葛亮更有优势。

东吴顾邵曾问庞统,他们两人谁更厉害。庞统说,“陶冶世俗,甄综人物”,他不如顾邵,但是,“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顾邵深以为然,跟庞统是更加的亲近。

什么是“帝王术”,就是当年商鞅跟秦孝公所讲的“王道、帝道、霸道”的合体,治世用王道、帝道,乱世自然要用霸道。这也是秦孝公听商鞅讲王道、帝道时提不起精神,听到霸道时,双眼放光的原因。


诸葛亮更喜欢王道、帝道,厌弃霸道,但是,庞统却更务实。在三国乱世,让庞统治国,更具优势。

庞统相比诸葛亮,还有一个优势,敢于直谏刘备。

刘备起兵攻打刘璋,很顺利,一路打到了涪城,开始摆宴作乐。庞统则不满刘备的得意忘形和假仁假义,对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庞统在刘备厚实的脸皮上狠狠给了一巴掌,立刻就被刘备赶了出去。不过,庞统很淡定,而刘备很快也后悔了,觉得庞统说得对,又把庞统给请了回来。

在关羽丢了荆州之后,诸葛亮劝不住刘备伐吴,但是,庞统应该可以。

庞统在劝刘备夺益州时,就曾经说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荆州不是个特别好的地方。诸葛亮不可能这么攻击自己谋划的隆中对,庞统可以。

再加上庞统有类似法正,敢直谏的胆魄,肯定能说服刘备,不要出兵伐吴。

这种情况下,蜀汉保留的实力,相比诸葛亮北伐之时,就要强盛很多,打司马懿更是一大优势。

庞统做事,相比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更加倾向于奇谋,高效。

取益州时,庞统献策,可以直接在涪城大会上,挟持刘璋,实现“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的高效。可惜,刘备为了自己仁义的好名声,坚决不听。


到了张松败露,被刘璋所杀时,庞统又献上中下三策。上策,直取成都,迫使胆小、不善军事、毫无准备的刘璋投降。中策,诱杀杨怀、高沛,夺其军队,杀向成都。下策,回荆州,徐图进取。

实际上,庞统应该更倾向于上策,而刘备却选择了中策,最终,导致庞统死于雒城之下。


庞统的选择正好符合《孙子兵法》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临场作战,庞统所能发挥的能量,要远大于诸葛亮。

同时,庞统应该不会过于纠结内部势力的平衡,而是会更倾向于冒险的武将。

战时,重用武将,要比重用文臣,更容易取得胜利。诸葛亮大搞平衡,重用了马谡、杨仪等人,来制衡魏延等武将。如果庞统取代诸葛亮北伐,那么境况肯定会相反。

庞统在取益州时,出得上策是“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而魏延则算定了“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魏延的计策,肯定会得到庞统的支持。而且,庞统必然会给魏延查漏补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积极帮助魏延完成子午谷奇谋。


这种情况下,庞统完全可以一战而定关中。到时,蜀军拒守潼关,关门打狗,慢慢平定雍凉全境即可。司马懿还未出场,已经败给了庞统。

蜀汉虽然之前损失了荆州,实际上反而是丢掉了一个包袱。此时,占据了关中、陇右等地,再加上益州、汉中,真正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局势。特别是自西向东打,占尽了地利优势。再加上兴复汉室的人和,必然是一呼百应,声势浩大。

庞统在,蜀汉很可能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到时候,既可以联吴攻曹,同样,也不惧孙、曹联盟,一起攻打蜀汉。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倒是很容易在庞统手中实现了。至于司马懿么,更是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迟早都要被庞统所败。

8

首先谢谢头条君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剧照)

这估计也很难。

庞统是一个什么人?他 是一个主张主动战斗的谋士。也就是主张攻击的谋士。

可是你想过吗?蜀国地域偏远,物资缺乏,到了晚期甚至需要妇女运送粮草。

可见蜀国的士兵缺乏度,如此缺少士兵的蜀国是不合适长期主动攻击对方的。

(庞统画像)

但是如果按庞统是一直进攻,蜀国的士兵很快会消耗完毕,不宜久攻也。

庞统的智谋可能不及诸葛亮,那与司马为战亦不知道胜负啊。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作战也是互有胜负,并不是说诸葛亮每次都胜利啊。

有句古话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充分说明诸葛亮用兵谨慎,以保全实力为主,不和曹魏拼实力,因为他知道也拼不过。所以以求稳为主,庞统则不然,是一个主动攻击型的谋士。所以庞统与诸葛亮用兵方法不同,当然,如果用奇兵能够赢,也不错。

但是,如果不胜,境遇就比较危险。因为魏军可以长驱直下,可能直捣长安。

庞擅长奇谋,他在刘备准备攻打西川的时候定下上中下三个计谋,可见决非等闲之辈。

诸葛亮打仗比较稳,庞统就比较喜欢用奇谋妙计了。

他被周喻安排与二次渡江的蒋干相逢,然后一起去见曹操,然后献连环战船之计谋,导致孙刘合兵,火烧战船,曹操也险些丧命。可见其足智多谋。

庞统死后,将军军士皆痛哭,可见庞统得兵心之盛也。

庞统是一个擅长奇谋的谋士,连法正对他都要竖大拇指。足见庞统先生智谋之高,非一般谋士所及。

谢谢大家欣赏。

至于,他死于落凤坡也很悲惨,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军事之道半由天数半由人。

虽然,庞统是擅长奇谋,但是打仗要讲究整体军事实力,所以也不一定每次奇谋都可以成功的啊。虽然,兵贵奇谋,但是三国大战,拼的是三国整体实力,非一战之力也。

想蜀以一州之力抗曹魏六州之力,明显物资军力不足的很,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对蜀忠诚,真的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一代贤臣表率。

每一个谋士都有他的特长和弱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没有人能够完美吧。诸葛擅长治国理政,庞统擅长军事攻击而且以奇谋著称。水镜先生说:得卧龙凤雏可安天下。

可是蜀国得到了卧龙与凤雏也没有安天下啊,最后被曹魏所灭,这可能与庞统先生过早去世有关吧。当然,蜀国灭亡有很多因素,内部刘禅宠幸宦官黄浩,排除忠臣,外部曹魏大军逼近,偷渡阴平成功。后期蜀国只有姜维一人能够和魏国抗衡,名将凋零,是个大问题。

(姜维剧照)

但是,如果庞统不死,他还是蜀军控制人,那么很可能用魏延的奇袭子午谷之计谋,那结果如何就不知道了,以上是我的分析,

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9

来一段奇谈怪论:

一来庞统并非死在落凤坡,若在攻击益州路上死的是孔明,蜀汉的前锦大不一样,因为庞统不同意经营荆州,他的战略规划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成都为核心,经营大西南,对当时的蜀汉来说不失为上上之策,把长江防线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孙权,在昨天的答题中己提及过,若刘备不分兵守荆州,合兵一处何等利害,根本不存在失荆州,夷陵之战这档子事,拿下刘璋,刘关张向西南进军是所向披靡,就多出七万兵马出来,(荆州损失三万多,夷陵损失近四万)若不是这么大的损失,蜀汉怎么会从此一振不撅呢?

庞统在当时情况之下绝不会去搞什么北伐,他跟孙权一样坚守经营江东,刘备经营大西南,孙吴两家也不会发生矛盾,孙吴联盟,曹魏要想一下拿下孙吴根本做不到。

诸葛亮作为军事主要负责人,提出的隆中对就是战略上的缺陷,导制后来一连串失误,铁的事实证明,关羽在荆州打仗,刘备在益州相差一千多里,而且蜀道难行,等援兵到了黄花菜也凉了。

战略错误导制首尾不能呼应,若依庞统放弃荆州,曹魏又怎么可和东吴联盟杀了关羽及三万将士,关键是荆州还是到了东吴手中,这不能不说明庞统在战略眼光高出诸葛亮几倍。

依庞统之策略,就没有荆州,夷陵之败,多出七万将士,在当时来说这七万多将士对蜀汉太重要了,伟人讲过,星星之火可以辽燎原,这些男丁要育出多少儿女,可怜蜀汉人口不到百万诸葛亮还不断北伐,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这是打的什么仗,所谓的北伐不如说是痴人做梦罢了。

依庞统之策略,经营以成都为中心的大西南,曹魏,司马懿根本进不了川,蜀道天险,一夫挡道,万夫莫开,庞统以其人之道还施司马懿之身,同样的以上上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喝酒弹琴,司马懿粮尽材缺知难而退,还可以在险处设下理伏,出奇制胜消灭部份魏军,这可是庞统的拿手好戏,叫庞统去消灭司马懿,北伐拿下曹魏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庞统不死也不可能去北伐,那样三国后期究竟是什么样,再延续多少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总之导制蜀汉失败的原因是分兵而首尾不能呼应,还断腰,没有一个锁链式的完整的军事部防体系,焉能不败,战争是瞬间逆变,庞统,诸葛亮是两种背道而驰治国之道,谁高谁低也只有历史学家去评判,普通的闲聊也只是消磨时光罢了。

10

从庞统出世到落凤坡遇难,一共追随刘备征战4年时间,也就是赤壁之战以后(公元210年),周瑜把庞统介绍给孙权,孙权一看其貌不扬,就没理会他,后来是鲁肃推荐给了刘备。

在当时的谋士最著名的有:卧龙孔明、凤雏庞统、 法正、徐庶、郭嘉、贾诩等。

按照徐庶所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那是徐庶言过其实。真正厉害的谋士是贾诩、郭嘉、司马懿。”

庞统进不了前三,但是就军事才能,和攻城夺地上要比孔明强许多。孔明的各种谋略都集中在于守,虽然他六出祁山,发动了北伐战争,但这不是他的强项。

如果活着的是庞统,能否打败司马懿吗?那么得先从诸葛孔明说起,诸葛孔明与司马懿打了半辈子交道,在真真假假的计谋变化中,可以说打了个平手。

假如在北伐战争中,庞统与司马懿较量的话,庞统在《空城计》的运用上可能要露出马脚。因为他没有诸葛亮处世谨慎的风格,可能是一场失败的计策。

在用兵布阵上,庞统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后期,可以说是战场上的主角,其才华不逊色曹操,其智慧更不输孔明。

庞统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纵横四海的气势,也没有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稳如泰山的风采。

所以说庞统打不赢司马懿,这是可以肯定的事,如果他想打败司马懿,必须得有法正的配合,单靠他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