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完全是游牧民族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在以前的香港黑帮,有两种帮主。


第一是类似于新义安一样,帮主是世袭的,老子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

这种黑帮的稳定性很好,内乱较少,但帮主能力不足。

因为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

即便儿子也很厉害,往往能力和打天下的老子相比还是差了很远。

我就就看看电影《古惑仔》中,洪兴帮第一任帮主蒋震,当年靠的一双拳头打天下,从苦力成为了帮主,能力之强可想而知。

但他的儿子,第二任帮主蒋天生就比较平庸了,最终竟然被乌鸦枪杀在荷兰街头,帮派内斗不断。

到了第三任帮主,蒋天生弟弟蒋天养就更差了,搞了几年玩不下去,直接将位子传给陈浩南了。



第二类是像14K那样,帮主是推选的。

这种帮主一般都是帮会内部有能力的大佬,比如《古惑仔》中的东星五虎、骆驼、本叔之类。

这些人的能力都很强,帮派在他们手中会有很大发展。

比如乌鸦并没有什么势力,不但杀死了洪兴帮龙头老大,差点将洪兴帮彻底整垮,把他们的地盘全部吃掉。



其实,这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领袖的区别。

农耕民族有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除了清朝中后期极少数时间,高度中央集权,皇帝一个人影响很大。

古代农耕文明绝大部分时间,有着自己的政治架构。

以明朝为例,皇帝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内阁、六部等机构,完全可以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处理国家大小事务。

这种情况下,对于皇帝能力并不是非常看重。

而农耕文明采用父死子继的方式,尤其是长子继承制度,恰恰避免了封建王朝最致命的王位争夺内乱。而且即便太子能力较差,其实也无关大局。



对于游牧民族就不同了,部落领袖对于整个部落是起着生死存亡的关系。

大家看看成吉思汗征服蒙古期间,赢得部落可以杀死对方部落男人,或者将男人作为奴隶,将女人和牲口抢走,孩子也会成为奴仆。

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没有好领导,整个部落连生存都生存不下去。


所以,部落领袖都是有能者居之,不存在什么铁钉的继承关系。

如果采用封建农耕王朝的继承制度,太子很可能是个笨蛋,他有什么资格领导整个部落?带着整个部落人一起死吗?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300年,游牧民族的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150年,中原王朝大多采用父死子继的权力传承方式,而游牧民族大多是兄终弟及。这么神奇的现象背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其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政权的生命周期。

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文明的塑造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自然条件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生存条件,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疆域内,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命运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季风条件显著,这意味着,季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命之源—降水量的差异。很不幸的是,在我国的疆域内,有着诸多的山脉,这些山脉对季风起着一定的削弱作用,也就是说,季风会随着在内地的深入而逐渐减弱,到了北方内陆已经很弱小。

季风的强弱造就了降水量的差异,而不同的降水量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400毫米等降水量为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民族通过农作物种植生存,游牧民族通过放牧生活。

恰巧的是,农耕文明为了防备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防御性城墙—长城,正好就坐落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那么游牧民族为何要南下劫掠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很不稳定,由此导致游牧原本少的可怜的降水量更加所剩无几,降水量的减少必然降低草原的“生态承载力”,为了生存下去,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劫掠维持生活。此外,由于游牧民族的手工业几乎不存在,为了获得锅碗瓢盆这些物资,游牧民族只能通过互市或者是劫掠获得。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的统治逻辑

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会有着不同的统治逻辑,反映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身上,就是农耕文明往往会孕育出大一统政权,而游牧文明则孕育出“部落联盟”。

在农耕民族这里,劳动的主体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本钱,因此农耕文明的人员流动性较差,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由于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税收的成本会因为人口的增多而不断降低,因此农耕文明的政权大多具有层级统治,垂直管理的特点。

反观游牧民族,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人员流动性较强。对于草原儿女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因此,草原部落的领袖大多具有丰富的生存经验,丛林法深刻在印在了他们的内心,而正因为如此,部落领袖在草原部落的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无定居,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史记》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游牧民族以生存为主的特点,而正因为这种生存方式,再加上草原广大税收的成本很高,游牧民族很难形成大一统政权,只能是所谓的部落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的首领很难保障对于各部落的控制。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游牧民族的权力结构大多类似于邦国体制,没有中原王朝那么细分的官僚系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为了适应草原激烈的竞争,就必须需要稳定的继承制度,而接任部落首领的人必须继位后就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部落继续走下去,这样下来,游牧民族只能采用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

而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生存相对来说可以保障,如何在一个大家族内进行权力的传递,还不至于引发家族分裂最为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嫡长子继承制”更有利于权力在政权内部和平接力。

不同统治逻辑对政权兴衰的影响

不同的统治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而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则对政权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农耕文明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都有着制度性的隐患。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嫡长子继承虽然保障了权力在血脉中传承,但是如果刚即位的新君十分弱小,就会酿成政变,最著名的当属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同时,这样生硬的权力传承,不能保障继任者的素质问题,西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傻子当了皇帝后,最终酿成八王之乱。

游牧民族中虽然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但是其依然具有致命的问题。因为当部落领袖传递两三代以后,就会发现,拥有继承部落领袖资格的人达到了几十个,如果此时的部落领袖有私心,就会导致整个部落联盟的分裂,部落之间的内战在所难免。

对于不同的政权来说,权力的传承始终是其逃不过的问题。数年前王朝史,本质上是一部权力的斗争史,而人性的存在,给这场斗争增添了无尽的变数。

3

匈奴的继承制度很混乱,它既不是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兄终弟及”,而是在不同阶段,两种制度的混杂。当然,也因为继承制度不明,给政权传承带来极大的隐患。


匈奴从政权诞生,直到消失在历史舞台,其继承制度一直在“传子”与“传弟”之间摇摆。大多数时候他们“传子”,在个别阶段“传弟”,呼韩邪单于临终前,确立了“兄终弟及”的传承规则,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了77年。

呼韩邪单于为何要留下“兄终弟及”的制度?又带来哪些意外事件呢?其背后的故事很精彩,还涉及到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

呼韩邪单于就是王昭君的丈夫,不过他在迎娶王昭君之前,就已经妻妾成群。按匈奴的习俗,呼韩邪有五位地位最尊崇的“阏氏”,分别是:第一阏氏发妻乌禅幕之女、颛顼阏氏(乎衍王大女儿)、大阏氏(乎衍王小女儿)、第五阏氏、宁胡阏氏(王昭君),五位阏氏生九子:


  • 长子:铢娄渠堂,生母乌禅幕女儿,早亡;
  • 次子:雕陶莫皋,生母大阏氏,复株累若鞮单于,王昭君第二任丈夫;
  • 三子:且糜胥,生母大阏氏,搜谐若鞮单于,王昭君第三任丈夫;
  • 四子:且莫车,生母颛渠阏氏,车牙若鞮单于;
  • 五子:囊知牙斯,生母颛渠阏氏,乌珠留若鞮单于;
  • 六子:舆,生母第五阏氏,呼都而尸若鞮单于;
  • 七子:乐,生母大阏氏,未即位早亡;
  • 八子:咸,生母大阏氏,乌累若鞮单于;
  • 九子:伊屠智牙师,生母王昭君,被杀害。


乎衍王的两个女儿最尊崇,大阏氏生四子,颛顼阏氏生二子,其余三个阏氏各生一子。其实呼韩邪单于一共有二十多个二子,参照汉人嫡庶之分,这九个儿子算嫡子,有继承权,其余的儿子们是庶子,没有继承权,所以史书未加记载。

九个儿子中,长子早亡,剩下八个儿子该传给谁呢?如果按中原“嫡长子继承制”,雕陶莫皋是毫无争议的继承人,可匈奴继承法统不严格,而且呼韩邪有私心,他最喜欢颛顼阏氏所生的第四子“且莫车”。

不巧的是,呼韩邪娶王昭君后才两年就挂了,那时候且莫车还未成年,根本镇不住草原群狼。颛顼阏氏也害怕儿子坐不稳汗廷,提出由雕陶莫皋即位。呼韩邪思量再三,留下遗嘱:由雕陶莫皋即位,此后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很显然,呼韩邪采取了折中措施,希望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早晚把汗位传到心爱的四儿子手上。孰料,正是这个极不成熟的方案,给匈奴的政治带来隐患,最终走向了再次分裂。

在“兄终弟及”的护航下,汗位终于来到且莫车手上。可且莫车仅仅坐了四年汗位就死了,于老五囊知牙斯接班。

囊知牙斯即位后,按照规矩立老七“乐”为左贤王。左贤王相当于太子,法定继承人。为何跳过老六“舆”了呢?因为老六的母亲地位低,顺位只能靠后。不过,“乐”还没等到接班的那一天就挂了。

此时囊知牙斯的汗位也坐稳了,弟弟怎么也不如儿子亲,于是他宣布立儿子苏屠明为左贤王,等于明确宣布,“兄终弟及”废止了。


囊知牙斯这么干,眼巴巴等着即位的老八“咸”不干了,他接受了王莽的册封,加冕“孝单于”,直接跟五哥杠上了。

囊知牙斯死后,苏屠明没能即位,他被两个人挡在了汗位之下,“咸”如愿以偿,成了“乌累若鞮单于”。谁这么牛呢?须卜当和须卜居次云,一对夫妻。须卜家族是匈奴的贵族,他的妻子“云”不是别人,正是王昭君与雕陶莫皋的女儿。

原来王昭君与呼韩邪生下一子伊屠智牙师后,按照匈奴风俗,再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生二女,长女居次(公主)云,次女名不详,嫁于“当于”家族。


“云”和她的丈夫须卜当,是汉匈和平的重要人物,他们在王莽的支持下,再次恢复了呼韩邪单于的遗嘱,遵循“兄终弟及”。我估计,他们的算盘应该是,最终汗位要传给老九,“云”的弟弟兼叔叔伊屠智牙师。

不料风波再起,“咸”去世后,“舆”即位。按照规矩,“舆”应该立弟弟伊屠智牙师为左贤王,可这家伙不光不立弟弟,反而杀害了他。可怜伊屠智牙师等了五十多年,等到的却是杀戮。

“舆”为何这么大胆?因为那时候“云”和须卜当都死了,中原已经进入新朝灭亡后的混战,对匈奴已经失去了控制权。

杀了合法继承人后,“舆”立自己的儿子为左贤王。不过,“舆”的举动遭到了家族内部的反对,囊知牙斯的另一个儿子“比”跳出来:按“兄终弟及”该轮到九叔伊屠智牙师,即便九叔不在了,我作为前任单于的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你凭啥立你儿子为继承人?


这就是“兄终弟及”的恶果,哥六个轮流坐庄,当兄弟们都死绝了以后,该把汗位传给谁的儿子?谁都觉得自己有资格,那怎么办?凉拌,开打,抢!

“舆”死后,他的儿子蒲奴单于,与自立的“比”打得昏天黑地。最后蒲奴单于逃往漠北,称“北匈奴”,“比”归顺东汉,称“南匈奴”。“比”为了宣示自己的正统性,盗用爷爷的称号,亦称“呼韩邪单于”,史称“呼韩邪二世”。

从那以后,匈奴再也没有统一,直到走向灭亡。

问题来了,中原文化已经给匈奴人做出了范本,证明“嫡长子继承制”要比“兄终弟及”更可行,为何他们不学习采用呢?除了单于们个人的私心作祟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不是最好的制度

中原汉民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才形成,之前也一直在“传子”与“传弟”之间摇摆。

客观讲,“嫡长子继承制”不是最好的制度,仅是“最不坏”的制度,它以死板的方式,严格界定了“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从法理上杜绝了皇室内部对最高权力的觊觎,对政治稳定产生了奠基性作用。

这种制度只能说守住了“下限”,放弃了“上限”,避免了继承中的争斗,可是继承人的素质,肯定不是最优的。这就是清朝以秘密立储,把“立贤”放在首位的原因。


中原文化对“嫡长子”的自身缺陷,有其制度性的弥补,而匈奴这个文化荒漠的民族,靠什么弥补呢?他们崇尚暴力,缺少文化的融合性机制,这就是当初呼韩邪不敢直接传位且莫车的原因。

  • 匈奴的嫡庶概念不同于中原

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一个孤立的法律,它是《周礼》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原有一整套法律体系,保证“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

匈奴呢?学了个皮毛,四不像!比如,中原的“嫡系”,是指“嫡妻”所生的儿子,在礼法中,嫡妻只有一位,其它都是庶妻。匈奴完全是凭产于个人喜好,以及妻妾的家族势力设定,可以有一堆嫡妻。比如呼韩邪单于,至少有五位阏氏,再比如满清前期,皇太极有五位大福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位阏氏的儿子都是嫡长子,都可以在汗位面前秀秀肌肉。所以,匈奴的所谓“嫡系”,其实是很虚的,支撑不了“嫡长子继承制”。

  • 农耕游牧文化差异太大,不能照搬

匈奴的继承制度,说到底还是要拼继承人的实力,这跟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有关。游牧民族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他们必然是一个崇尚掠夺,崇尚武力的民族。

生存环境决定文化,而不是文化决定环境。假如把中原人放在草原,其结果必定跟匈奴人无二。也就是说,匈奴人的继承制度,是没法照搬汉文化的。


举个例子,呼韩邪的大阏氏和颛顼阏氏为何这么牛?因为她们的家族牛,乎衍家族控制了整个匈奴左路,对匈奴政权的走向,有绝对话语权。这种部落武装反制王庭的格局,跟夏商时期接近,还不具备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条件。

所以,匈奴的继承制度,只能保持“匈奴特色”!

说到这,我们应该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含义。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客观环境,所有照搬别人的做法,必然会让自己的民族失去养分,也必然走向衰败。因此,生活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有高度的民族自信,而不是一味崇洋。

4

匈奴可不是一直都是“兄终弟及”制,这是个常见的误解。

我先举一些反例。秦汉时期,前几位匈奴单于的传承是这样的:

头曼 ?冒顿单于 ?老上单于 ?军臣单于 ?伊稚斜单于 ?乌维单于 ?儿单于…………


其中,冒顿单于是头曼的儿子,老上是冒顿的儿子,军臣是老上的儿子。

唯有到伊稚斜单于,他是军臣单于的弟弟。

再后面的乌维单于、儿单于,其实又都是伊稚斜的儿子、孙子。


试问:上述的匈奴单于传承,占主流的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匈奴的继承制度,是比较多变的。

单于的传位可分三段时期:

公元前209年-前127年,全部是父死子继。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31年,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

直到公元前20年开始,呼韩邪单于才规定了,“约令传国与弟”,这时候才是兄终弟及,只持续了5代左右。

因此,兄终弟及是很晚才发生的事情。



5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受到物质基础的限制。

中原地区政治的特点

中原农耕区,物产丰盛,并且结果基本可预期。只要风调雨顺,那么粮食肯定丰收;即使一个地区发生灾害,但中国地大,总能自身弥补过来。

在这个丰盛且稳定的财富基础之上,中原王朝发展出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

老皇帝死了,老皇帝的儿子按照宗法制度继承皇位,一般是嫡长子优先。

即使继位的新皇帝是个孩子,但是中原政权有庞大的财富,供养者一大批脱产的技术官僚,他们可以维持王朝继续平稳运行。


而到了草原上,其情况就与中原完全不同。

草原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北方草原物产贫瘠,比中原农耕区差太多。

北方草原,气温比中原低,每年水草丰茂的时间比中原农作物生产的时间短多了。因此,北方草原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匈奴政权也就没有多余的财富供养庞大的官僚队伍。

其次,草原上游牧的生活方式,导致王朝无法向中原那样收税。

匈奴的每个家庭或者每个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匈奴王庭如果养着一帮收税官,那他大概能收上来一部分税;但可能收到10块钱的税,成本得花20块。不划算的统治方式是无法持久的。

因此,匈奴王庭也没多少余粮。

第三,匈奴大单于一定要有能力带领大家抢到钱粮、能给大家分钱,否则没人认这个首领。

既然草原物产单一,多余的财富较少,那么他们抗灾能力就差。

一旦遇到灾害天气,雨水不丰,那么整个部族都会面临生存危机。此时,作为匈奴最大首领的大单于,要有能力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怎么走出来呢?一个方法是拿自己的积蓄出来救灾,当然这种可能性较低。另一个办法是,有能力带领大家去强盗钱粮,度过灾荒。

因此,结论就是:贫瘠的草原无法收税,抗灾能力弱,大单于一定要有带领大家走出难关的能力。

这么看来,大单于必须是能力强的成年男子。

以这个条件看,大单于的弟弟是最合适的。因为,弟弟比大单于年轻了几岁,也经过历练,从血统、能力、威望等方面看,是最合适的。

反过来看,大单于一定不能是个孩子。因为草原政权没有繁密的制度,也没有财富养着众多的技术官僚来保证国家政治运行;选一个不能决策、没有威望的孩子作领袖,将有可能把整个部族带入绝境。

因此,匈奴只能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王位。


延伸:兄终弟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理论上看,中原政权有钱、有大批官僚辅佐、有制度保证,所以继位人是否成年无所谓,应该总能保证王朝政治顺利运行。

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权臣,更极端的是容易发生禅代事件。

比如霍光、诸葛亮之类的权臣还算好的,而如王莽、司马炎、刘裕、赵匡胤这样的权臣就直接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了。

因此,中原政治传承方式有它的先天不足。

同样,草原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政权,也有它的先天缺陷。

老单于死后,二弟继位,之后是老三、老四次第继位。等这些老兄弟们轮过一遍都死了,该第二代人继承了,但此时问题来了:是老大的儿子继承王位呢,还是其他兄弟的儿子来继承呢?因为大家都是大单于的儿子,都有资格,并且此时都成年了,有血统、有能力、有一定威望,该怎么办呢?

此时,草原政权一般就会陷入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这也就是那句“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话的根源。

于是,下一代有资格继承大单于位置的继位堂兄弟开始打;打完之后,一般是各带一部分部众各自统治。等到再出来一位雄主来统一草原,那就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了。这个过程中,或者被其他新兴的游牧民族消灭、赶跑或吞并,也可能被中原政权消灭或赶跑。

大家看历史上,这一幕在北方草原上一再上演。匈奴、突厥,都像一阵风似的,倏起速灭。

那么,草原民族游牧政权的权力继承方式无解吗?

也不是,有解,但代价可能更大。

在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早期都是“立贤不立嫡”,也就是把最高权位留给能力强的继承人。比如北魏,在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后,章帝拓跋悉鹿、平帝拓跋绰、昭帝拓跋禄官都是拓跋力微之子,而中间还有拓跋力微的孙子间或为王。后来这种继位秩序紊乱的局面还在发生,直到拓跋珪之后,北魏王位继承才基本按照父死子继的方式。

至此,结论来了:游牧政权想要王位继承稳定且顺利,那么必须学习中原王朝的继承制度。

北魏有这个基础,因为拓跋鲜卑从草原一路进入中原,其生产生活方式改了,有钱了,所以顺利发生并完成了这个继承制度的转变。

但是,这么做的后果是:游牧民族会因此逐渐迷失自我。

我们熟知的魏孝文帝全盘汉化,之后呢,鲜卑族今何在?已经完全融入汉族。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既改变继承制度,又保持本色的游牧民族政权呢?

有的。辽、金、清做到了。

辽占据了一块农耕区---幽云十六州,辽国实现了经济内循环,辽因此有财力实现父死子继。金与辽类似。唯有清,作为最后的王朝,它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它用剃发易服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用中国庞大的财富保证了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

每一种物质基础会产生相应的制度,而这个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的,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满洲人建立的清朝以为自己兼顾了两面,但清朝却没有注意到,它因此把自身带入了僵化不进步的死胡同里。中国历史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6

严格说来,匈奴人并不存在宗法观念,也就是他们的眼中血缘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之所以采用兄终弟及或者幼子继位的方式传递王位,主要是因为婚姻制度不同与中原导致的。

匈奴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距离中原文化比较远。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还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的遗存,婚姻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原始社会晚期采用的是族外群婚,也就是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婚姻状态。这一点在匈奴也有,他们之间妻后母报寡嫂,甚至一度流行抢亲。所以,在血脉上相对混乱。嫡长子有时甚至不是父亲的亲生骨肉,而是来自于母亲的前一任丈夫,这就导致国君往往更信任宠爱幼子,疏远长子。最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加重了国君对于长子血脉的怀疑,在没有基因验证的时代,国君会不自然的想到这一层关系,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就猜忌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他们宁可采用兄终弟及,也不用长子继承制。但事实上,在匈奴分裂以前,单于之位兄终弟及的情况也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伊稚斜单于、且鞮侯单于、虚闾权渠单于几位。其余的单于还是在父子之间产生的。

此外,匈奴挛鞮氏家族作为匈奴的王者家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他们既是部落的首领也是信仰中神的使者,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单于必须出自这个家族内部。所以,在一些特殊时期匈奴王位的传承类似于禅让制。比如公元前68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壶衍鞮单于死,其弟左贤王继位,是为虚闾权渠单于。为了避免王权外流,只有在家族内部选择最强者,兄终弟及的情况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匈奴因为其特殊的婚姻形态和独特的文化风俗导致其不适宜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

因为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的政权,本质上来说就是各个游牧部落组成的分散的联盟,其中哪一个部落最强,那个部落就是领导者。匈奴就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后来的乌桓、鲜卑、突厥、蒙古等政权基本是同一性质。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有个缺点,就是政权的稳定性很差,一次重大的战争失利,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部落的瓦解。只有极强的内部政权稳定性的部落才有可能保证战争胜利。

北方游牧民族形成的政权,如匈奴、突厥等,都是在与中原政权的长期战争中经历过多次失败而逐渐衰落的,包括差点俘虏明英宗,差点攻下明朝都城的瓦剌部落。

除了强大的战斗力之外,保持部落内部的稳定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稳定的政权,就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继承制度。在这个继承制度下面,选定的继承人在一继位的时候就很成熟,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对外战争的君主。而要满足这一点,最合适的继承制度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就算草原上的单于、可汗们一夫多妻,孩子一大群,兄弟之间年龄相差比较大,但总体来说,继承的时候,总归都是已经长大成人的成年人,不太会出现汉族嫡长子继承制下经常出现的那种年龄很小就不得不继承最高权力的情况。

以平均每位继承人在位的时间大概也就十多年,不会太长。以平均每个部落联盟政权建立者有五个孩子计算,那么,等到他的五个儿子都继承过一遍,这个政权可能就已经维持了七八十年了。

所以,对保持草原部落联盟政权的稳定性来说,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可谓是最合适的制度。匈奴,突厥的强盛期差不多都在150年左右,就是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为基础的。

但是这种继承制度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王位传给最小的弟弟之后,下一任王位传给谁呢,按规矩来说应该传给大哥的儿子,可是如果中间有自私的人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话,肯定会引起部落之间的内战,而内战往往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政权衰落的导火索。

8

方圆论坛在线

按一贯的风格来说,匈奴对于中原人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异族。但在很久之前匈奴人其实和中原人是同根同源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于夏末商初被北迁之夏族淳维兼并为匈奴,世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从史料记载上我们可以得知,匈奴族群是夏朝时期夏后氏北迁之际吞并了山戎、猃狁、荤粥这些异族而组成的新民族。而匈奴的主体实际上还是和中原人一脉相传的。只不过由于生长环境以及所处地缘位置的原因。匈奴人放弃了耕种而改为畜牧。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夏后氏也就是匈奴,他们是从夏末商初这个时期开始迁徙的。所以自然匈奴就会带有很浓的当时社会的传统以及制度。夏朝和商朝时期,关于继承人的传承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当时传子和传弟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这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夏商时期关于君主之位的传承,不管是传弟弟还是传儿子都是可以的。所以夏后氏也就是匈奴,他们自然也遵循了这一传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匈奴王位不管是传儿子还是传弟弟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这种皇位传承的不确定性就导致了很多麻烦。殷商初期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也就是说从殷商的中后期开始,为了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殷商就开始废除传弟,而改为传子。并且还是传承长子制度。

周朝周公时期,他在辅政姬诵的时候也在制定礼法。周公制定了严格的成体系的礼法制度。从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需要遵守。而礼法从另一方面来看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所以从商周时期开始,匈奴人的传承制度就和中原出现了分别。匈奴人一直都是传子传弟制度并存。而中原王朝则改为废除传弟,唯独传子的规定。虽然传承制度各不相同。但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最起码传子制度是一个进步。古代封建王朝最先进的传承制度还得是清朝的看能力选继承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9

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几乎所有的草原民族都是以这种方式。作为权力的更迭,

你要说这种方式不符合人之常情,毕竟所有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但是在草原之上,你先考虑活命,然后再考虑权力的分配!这个就是常识!

首先,草原上面并不会出现大一统的王朝!除了成吉思汗以外,其余的草原部落,几乎是以一种江湖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统治,什么意思就是谁拳头最大,谁是老大,其他的人只是作为小弟臣服于自己的老大!并没有彻底忘掉自己的根源,忘掉自己是哪一个部落的人!

要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也很简单,草原如此广袤的一个地方,很难承载的企密集繁华的人口,所以草原上面的人口是流动的!草原什么的部落是松散的,这样才能够在草原的生态负担之下合理地分配自己的人口。但是这样对于统一对于管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草原部落的霸主,他都是选择以这种江湖老大的形式统一着草原!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文化,没有强硬的实力,更没有统一的制度来喂它们的统一保驾护航,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草原部落的首领,他更迭的速度特别快,也就是说,你的实力当落寞下去,你一旦被人偷袭,实力损伤大打折扣,那你就赶紧从老大的位子上滚下去,剩下来的那个实力最强的人,那就是草原老大!

这就是为什么草原政权更迭,草原一旦老大退位之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草原上面各种各样的势力,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开始纷纷冒了出来!

所以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统一,也为了保证自己的部落在草原之上不会被其他的部落给它吃掉。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保证自己草原部落的绝对战斗力!

也就是说,自己的部落就算什么东西都可以忘记,打架杀人的本事绝对不能忘记,忘记了,你就等着成为别人眼中的羔羊吧!所以这个时候,掌权者就必须得是一个强硬派的人物,得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你如果把自己的势力遭到一个年轻人,一个热血冲动的年轻人手里,或者是一个连奶嘴都还没有扔掉的小孩子手里。

你的部落完蛋了,除非这个年轻人是天选之子,否则你的部落就是完蛋,就是该被人揍就是该被人杀!所以草原上面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未知的形式,为什么这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这是在草原之上生存之后所进化出来的一种本能!

10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有人感到疑惑,匈奴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反而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王位呢?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试想,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父死子继,这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一股传承方式,跨越时间与空间。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



在早期的时候,而且时间比较的长,这期间,匈奴内部采用的是父死子继,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出现兄终弟及,又因此发展到兄终弟及成为趋势,最终兄终弟及。

由此,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父死子继时期。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立国一直到公元前102年乌师庐死,一共6代单于,除伊稚斜外,都是父死子继。伊稚斜是凭武力自立!

第二,混乱时期。乌师庐临终前有感继承人的年少,所以将单于之位传给季父。其继位是为呴犁湖单于;



第三,兄终弟及传承方式的正式确立。时间是在公元前31年,确立人是当时的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是西汉后期继位的单于,公元前33年来中原觐见汉元帝,迎娶王昭君。呼韩邪单于在死前“约令传国与弟”。

呼韩邪单于之后一直到公元48年,除乌达鞮侯单于外,都是兄终弟及。公元48年,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北匈奴,皆是传弟或侄。

为什么会发展到兄终弟及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内因。匈奴单于是部落首领,匈奴是部落联盟。而匈奴是游牧,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匈奴的天性说得很明白,“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说明一个问题,匈奴民族生性强悍。另外,既然游牧而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一旦大雨雪灾,将是匈奴的灾难。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南下抢夺。

所以,注定了一个事实,匈奴首领必须一是武力强大,二是具有管理才能。上马开弓,下马治国。能力与威望高,才能服众。显然,父死子继不能满足。

之外,既然匈奴是联盟,那么匈奴氏族贵人对继承人的选择,肯定有影响。氏族势力的存在,影响着继承。



二,外因。呼韩邪单于为什么约令传国与弟?《汉书》记载:

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今平定未久,人民创艾战斗,且莫车年少,百姓未附,恐复危国

中原王朝的征战,天降大雨雪,天灾人祸合并,让匈奴人苦不堪言。这样背景下,匈奴人迫切需要一位成熟的威武单于,来带领大家,转危为安。单于强,匈奴则强。单于弱,匈奴恐复危国。父死子继给予不了强悍的继承人。父死子继下的继承人要么年少,要么无能……



兄终弟及继承方式的确立,避免内乱,让内部的传承平稳化。否则,“危国”。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