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祸从口出的事件很多,因此而丧命的也不在少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曹操所杀的文人中,很多都是非常有才华之人,就因为这些文人恃才傲物、言辞犀利、讽刺挖苦,久而久之终于祸从口出。

孔融大家都非常熟悉吧,4岁让梨给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好形象。长大后孔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佩服。但他不是一个好政治家,仗着犀利牙利笔,目空一切。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曹操作对,最终被曹操搜集孔融的狂妄之言等罪名杀了。

祢衡之死也是因为嘴刁,先得罪了曹操,在朝堂上当众批评了曹操的不是,事后曹操用“借刀杀人”法,让祢衡死在了黄祖刀下。

许攸、杨修这些文人都是太有“才”了,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3

1938年初,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把部队安顿在鲁西南一带之后,奉命赶往开封参加由委员长主持的国防会议。

此时日军正在从南北两路向徐州为中心的鲁南、苏北一带进攻,南线日军攻占济南后向淮河一线前进,北路日军在攻占济南之后也在迅速南进,眼看着大战就要爆发了。作为山东的最高军政负责人,韩复榘刚率军在鲁北一线与日军进行过激烈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韩复榘所部主力尚在,还有能力参加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

到了开封之后,韩复榘即赶往会场参加会议。按照原定计划,这次会议将决定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的部署,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都要参加会议。1月11日会议晚上,韩复榘却被突然逮捕,后经军法审判,24日被处死,罪名是未经允许、擅自放弃济南重地,导致日军迅速南进,打乱了国军原定的在山东境内黄河沿线阻击北路日军的计划。

韩复榘被枪毙的消息第二天即在报纸上公布,全国舆论大哗。这是抗战爆发以来,国军以军法处置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自然容易引起许多人的议论,于是许多小道消息也就不胫而走。其中一个说法后来流传甚广,基本成为定谳,这就是韩复榘在会议上公然怒怼委员长,委员长责问他在济南为什么不战而逃,他反问委员长,是谁丢了南京?


韩复榘出身西北军,后来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笑话,大多数是嘲笑他粗鄙不文,不通文墨,却喜欢到处题词,还爱作打油诗。但这些笑话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其实不好估计,至少他本人并不是一点文化都没有,否则他也不会把梁漱溟等人请到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了。他在主政山东期间,也网罗了一些文化人,如果说他完全没有文化,其实不太可能。

在抗战爆发之初,日军很快突破平津一带,二十九军和华北一带的国军节节败退,冀南平原毫无地形可资利用,只能节节后退,进入山东境内。在日军刚进入山东的时候,韩复榘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也算是打得有来有往,有声有色。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日军无论是在北线还是在南线,都是一路平推,国军大多数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能力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老韩还能主动袭击日军两次,取得不错的战果,在抗战之初的国内各战区中,尤为难能可贵。比如夜袭桑园车站和也许大汶口两次都是主动袭击日军,给日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杀伤,说明韩复榘并非完全不肯抗日。


真正让韩复榘对抗战开始动摇的原因其实在于,韩复榘开始抵抗日军的时候,中央曾经答应将中央军的一个重炮旅调拨给韩复榘指挥,但在韩复榘作战过程中,中央却突然食言,将这个炮兵旅调拨给了汤恩伯。因为当时韩复榘部和日军火力差距较大,这也导致韩复榘参战的三个师伤亡惨重,几乎失去战斗力,从而动摇了韩复榘的抗战决心。

按照当时划分的战区,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韩复榘本人也兼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但在韩复榘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山东境内并无其他国军部队增援,这就让韩复榘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因为韩复榘本人出身军阀,深知地盘和军队是自己的资本,如果太早把自己的本钱拼完,他也就没有用了。

在日军进攻泰安的时候,李宗仁严令韩复榘依托黄河,坚决抵抗,阻止日军前进,为其他部队的调动争取时间。但韩复榘认为这时候附近没有其他国军部队可以支援,他死战也是徒劳,于是给李宗仁回电,拒绝服从命令,其中有八个字,导致了他后来被审判: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宗仁得到复电后大怒,将韩复榘的电报转呈中央,指责韩复榘不服从指挥。


除此之外,韩复榘还有一个举动让委员长下决心杀他,即他在此期间与四川的刘湘密谋,计划以抗日的名义,共同反蒋。虽然韩复榘历史上曾经多次在委员长与冯玉祥之间倒戈,但在抗战爆发之后,全国一致抗日之际,他和刘湘还有这样的小动作,确实不应该。尤其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委员长面临国内外舆论压力,对这种事更加神经敏感,于是下决心对韩复榘下杀手。

除了韩复榘祸从口出之外,委员长在抗战期间还以军法处置的名义杀过一些人,其中就包括粤军出身的第四军军长张德能、五十七师师长廖龄奇,其中廖龄奇还是黄埔嫡系,张德能被杀时为中将军衔,韩复榘则是整个抗战期间唯一一个被处死时挂二级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从客观上说,处死韩复榘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级将领十分震撼,不再敢轻易违令擅自撤退。

韩复榘原有部队八到十万人,在他死后,仍然在曹福林、孙桐萱的率领下继续参加抗战,但失去了韩复榘的领导,他的部队也在抗战中逐步被消灭了。这也导致山东境内之后实际上没有比较有力的国军部队,为八路军在山东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机会。而西北军其他部队目睹这些,后来也出现了比较多的投敌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庞炳勋这样前期抗战有功的高级将领。

4

张宗昌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乱说话给自己招来了杀机。

张宗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名人,他出身草莽,热衷权力,参加过辛亥革命,投靠过冯国璋,后来在张作霖手下飞黄腾达,出任了山东军务督办,成为割据一方的一个军阀。在山东任上张宗昌勾结日本人,大肆搜刮地皮,扩充部队,以不知道兵多少,不知道钱多少,不知道老婆有多少的“三不知”出名。

然而张宗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在北伐战争中被北伐军击败,率兵一路败逃到了山海关。张学良担心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出身,军纪不好,拒绝让他出关。最后在山海关下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全歼,他仅以身免,逃到了日本,后来寓居北平。

这军阀混战时期兵败下野的军阀不在少数,大部分下野的军阀都在租界寓居,享受自己搜刮来的财富,颐养天年。这张宗昌却热衷权力,一直想着东山再起。所以在北平他不甘寂寞,长期和军政大员厮混,想找一个出山的机会。

就是在这时期,张宗昌认识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张宗昌江湖习气重,这交谈时就吹上了,说自己当年在山东多威风,手下兄弟众多,一旦回到山东振臂一呼,就可以召集起人马。

韩复渠听了心里就留下了一根刺,他本来就和盘踞胶东的刘珍年明争暗斗,再加一个张宗昌岂不是更麻烦。于是韩复渠以请张宗昌商议大事之名把他骗到济南,让在北伐战争时期被张宗昌所杀的郑金声之子郑继成出面,以为父报仇之名把张宗昌枪杀于济南车站。

张宗昌就这么因为话太多送了自己的小命。

5

俗话说菜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尤其是有权势的人,一旦说错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作死就不会死,所以一定要管住嘴,下面说两个没管住嘴而引发血案的案例。

1. 被踢死的大阿哥奕纬

清朝道光皇帝是一个很简朴的人,平时很勤政,对人也比较宽和。他对自己的大儿子奕纬寄予厚望,于是道光请了很多名师来授课,并交代老师们要严格管教大阿哥。但是这个大阿哥很顽劣,不听从老师的管教,以至于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很紧张。

有一次老是又苦口婆心的教导大阿哥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做好皇帝啊!”早已经不耐烦的奕纬说道,“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了你”。老师被这句话吓得够呛,于是立马禀报道光,道光听完大怒,于是叫人传来大阿哥,还没等大阿哥辩解,道光上前一脚踢到了他的下体,就这么把奕纬给踢死了,本来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大阿哥,就因为一句话送了小命。

2. 被朱棣忽悠的朱高煦

朱棣在靖难造反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一直是手下得力的大将,跟随他东征西讨。有一次战役中,朱棣的军队大败,陷入了困境,正在危难时刻,朱棣拍着二儿子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朱高煦听完拼死救出了朱棣。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但是因为大儿子朱高炽早已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所以他还是将朱高炽册封为太子。这下子朱高煦不乐意了,一直找机会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并且三番五次想要谋害他大哥朱高炽父子。最后在侄子朱瞻基即位后,这位皇叔甚至还造反,结果被抓住了,成了炭烤二叔,可以说朱棣的一句话造成了朱高煦的悲剧。

6

1936年,一直对蒋校长不以为然,心怀不满的广西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逼蒋校长“出兵抗日”。

实际上,两派军阀就是想迫使与他们矛盾重重的蒋校长下台。因为此时蒋校长正在全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剿灭红军才是他唯一的工作重点,谈“抗日”就是与他作对。

一拍即合的两广军阀开始大造声势,各自准备。当时抗日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之举,所以两广的部队也要把自己塑造成正义之师。

桂系主抓军队工作的“小诸葛”白崇禧头脑精明,足智多谋,他下令各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振奋军心,增强斗志。

桂军头号主力第七军,打仗勇冠三军,政治工作也是一马当先,不甘人后。时任军长廖磊得到白崇禧命令后,马上全力执行,他亲自前往各师组织动员工作,每到一处便主持宣誓大会。

第七军打出了“抗日反蒋到底”的口号,而且“歃血”为证,以表决心,“歃血”就是咬破手指吸点血——廖军长也许认为人太多,弄动物血太麻烦,用自己的血方便一些。

这一活动果然使第七军群情激奋,军心大盛。但“反蒋”也让桂军彻底与蒋校长撕破了脸皮。

第七军“歃血宣誓”的行动很快得到白崇禧的赞誉,并传令在全省推广。很快,不仅在部队,连机关、学校都兴起了声势浩大“歃血宣誓”活动。

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之时,被老谋深算的李宗仁泼了冷水,他对白崇禧说:“不能太过火了,事情还没有结果,搞得太大了,没有退路”。

多谋善断的白崇禧经李宗仁一提醒,马上冷静了下来,立刻对“歃血宣誓”活动进行降温处理。

事情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就在桂系全力备战之时,“南天王”陈济棠的内部出了问题。

蒋校长被红军弄得寝食难安,大伤脑筋,但对付地方军阀还是很有办法的,他一手大棒一手金钱,基本上出手必胜。陈济棠正在雄心勃勃地准备“反蒋”时,自己的空军却已经被重金收买,飞进了蒋校长的怀抱,他眼见部队已军心大乱,无法收拾,便远遁他乡,一走了之。

陈济棠一跑把桂军坑了,李宗仁、白崇禧独木难支,根本无法独自与蒋校长抗衡,就在李宗仁埋怨白崇禧搞什么“抗日反蒋”、“歃血宣誓”的嘴上功夫,导致现在无法收场时,蒋校长派人前来谈和。

蒋校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和军阀们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收为己用才是上上策。李宗仁、白崇禧虽心有不甘,但慑于蒋强大的实力,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军队被改编的条件,无奈唯蒋校长马首是瞻,听从其驱驰。

偷鸡不成反蚀米,颇有戏剧色彩的“歃血宣誓”让桂系军阀得不偿失,“小诸葛”失算了,只不过这次不是在战场上,喊口号、咬手指,都是嘴惹的祸,祸从“口”出,白崇禧只能认栽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7

历史上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么,我来说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段确童鞋怎样尬聊把自己聊死的事吧。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有一位割据军阀朱粲(音can)兴起于江淮,湖北一带,自称“迦楼罗王”。


此人生性残暴,其部下也军纪极差,所过之处无不残灭。更灭绝人性的是,此人是一位杀人魔王,攻城掠地之外,凡其所过之处,除放纵部下奸淫掳掠之外,连活人都不放过,往往被制成肉干以充军粮。



当时战乱饥荒连年,江淮一带虽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连年征战之下也是民穷财尽。朱粲的军队找不到给养,军中无粮,朱粲就下令让部下四处掠夺妇女婴孩为食,还称:“人肉就是最好的干粮和给养,到处都有,又易于制作携带,何必为粮食为愁!”。其暴虐凶残至此。



公元619年,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后节节胜利,平陇西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取北方并汾之地,军威大振,天下归心。当时朱粲虽有20万军队,但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再加上名声太差,难以立足江淮,只好派使者到太原向李唐请降。当时李唐在河南,河北等地仍有王世充,窦建德等大敌,北方未定,也需要在江淮一带扩展势力,牵制王世充,因此李渊接受朱粲投降,并封其为楚王,并派使者---时任散骑常侍的段确前往江淮劳军。



段确这个人呢,好酒而无量,好色而无胆,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作死了。

在朱粲迎接钦使的宴席上,段确喝多了几杯,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缠着朱粲问:“听说大王喜欢吃人肉,不知人肉是什么滋味?” 朱粲开始还不以为意,架不住段确反复纠缠,也有点上火,直接怼他:“醉鬼的肉嘛,味道就像酒糟猪肉一样,美味得很啊!”

不知死活的段确一听这话就上火了:“狂贼,你已经投降我大唐,往后不过是个奴仆头目而已,还能吃人肉吗?” 朱粲本就是桀骜不逊,穷凶极恶之辈,哪能受得了这口气,听了这话大怒,就在席间下令将段确及随从数十人全部拿下,当即将其做成了人肉羹,与部下分而食之。当然,投降的事情自然也就泡汤了。



只可怜段确童鞋,酒量一般就算了,情商还低,不会聊天吧还使劲尬聊,结果祸从口出,直接就杯具了,还连累了数十位随从。

不过朱粲降唐而又复叛,难以立足,只好去投奔占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两年后,李世民攻克洛阳,生擒王世充和朱粲等人。



为平民愤,李世民下令将朱粲等人斩首,杀人魔君终于获得了其应有的下场。

行刑之日,围观百姓难掩对其的痛恨,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片刻之间瓦石堆积如山。

8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句话是晋代思想家傅玄总结的,当真是至理名言呐。病从口入不去说了,这祸从口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就倒在这张嘴上

估计最有名的当属“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了

《清稗类钞》记载了这么一个事

说是当年某天雍正皇帝上班上累了,出了紫禁城散散心

这一路就散到了一条街上,看到某家书店生意兴隆,也就进去瞅瞅。皇帝微服散心,也到没啥,京城治安还是蛮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开眼的二愣子啥的惹是生非,让雍正来个扮猪吃虎替天行道开心一下

这一点呢,讲真,雍正比乾隆强多了,他儿子乾隆每一次私访,总会遇到一些事,最后亮明身份黄袍加身让惹他的二愣子大惊失色人道毁灭,完事了还收获美女一名充进内宫,生活美美的

只是,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人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能活到五更天?

就在雍正像个常人一样看书时,门口刮起了一阵风,这风吹进店里,把书页吹的哗哗作响。这书店某个看书的书生,估计是气数尽了,随口说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好嘛,当着大清皇帝的面,说清风不识字还乱翻书,你是嘲笑我大清是蛮夷么?店里微服的雍正爷当即命令隐随的护卫把这书生绑了,送去府衙

最终,这书生被砍了脑袋,还牵连了很多人

你说,这书生冤不冤?随口一句应景的话,竟然成了催命之符,害人害己。后来,据说,朝堂之上,都没大臣敢说话,想表达某事的时候,互相比划手指,生怕自己成为书生第二……

9

小皇帝因言致祸,吕太后痛下杀手。说一说西汉第三任皇帝、前少帝刘恭祸从口出,招致杀身之祸的历史往事。

公元前195年四月,汉高祖刘邦驾崩,十七岁的皇太子刘盈嗣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尊母后吕雉为皇太后。

吕后虽为一介女流,却巾帼不让须眉,刚毅果决,极富政治谋略和铁血手段。如今新皇帝尚未成年,且性格懦弱,她这位权力欲极强的母后便替儿子当起了大半个家。

汉惠帝为人仁厚心善,因怨恨母后残杀庶母戚夫人、赵王如意母子,更受到被母后残害成“人彘”的戚夫人的惊吓,竟至一病不起,卧榻一年多。菩萨心肠的惠帝怨恨母后的心狠毒辣,自此沉溺酒色,不理朝政,消极对抗母后的残虐。政治女强人吕后遂因利乘便,就势全盘执掌了朝政。

吕后生养一女一儿,女儿是鲁元公主,儿子就是汉惠帝。吕后出于亲上加亲的考虑,便不顾人伦辈分,自作主张地强迫儿子刘盈娶了其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氏为妻,并立为皇后。

舅舅娶了自己的年仅十岁的亲外甥女为妻,这给素重人伦纲常的汉惠帝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障碍和抵触心理,根本不接近小皇后。儿媳妇(外孙女)一直不孕,急坏了迫切想抱嫡亲孙子的吕后。吕后当然清楚“病根”之所在,可闺房之事做母亲的又不好过分逼迫,无奈之下,遂想出个“移花接木”的招法。

吕后让小皇后假称怀有身孕,将后宫一个美人(嫔妃位号)所生的婴儿强夺过来,交给张皇后抚养。对外则声称亲生,取名刘恭,并立为皇太子。为免除后患,吕后将那位美人残忍地杀害了。

汉惠帝当了七年挂名的皇帝,于前188年八月晏驾。九月,皇太子刘恭即位,尊吕后为太皇太后,尊张皇后为太后。

由于新君年幼无法亲政,太皇太后遂临朝称制(亲临朝堂听政,行使皇帝的权力),并以“高后”为纪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无冕女皇。

转眼间三四年过去了,小皇帝刘恭年龄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事了。他从宫人嘀嘀咕咕的只言片语中约略听出些端倪,朦朦胧胧地知道些自己的身世。

母子天性,小皇帝对张太后收养自己为子并害死自己生母的做法极为怨恨。仇恨的萌芽一旦破土,便会噌噌疯长,小皇帝心中的仇恨日积日深。

八九岁的小孩子哪里有什么心机,也不知什么叫凶险,心里想什么就往外说什么,难免口出怨言发泄愤慨:“母后怎么能够害死我的亲生母亲,把我当作她的儿子呢!我现在还小,等我长大后一定得报这杀母之仇!”

常言道,祸从口出。后宫中到处是吕后的耳目,小皇帝的怨恨报复之言,吕后很快便知道了。吕后怒不可遏,这还了得,这小家伙将来要秋后算账啊!这个祸根可万万留不得,必须根除。

吕后当即下令将这个人小心大、深怀仇意的小刘恭囚禁于永巷(汉代宫中长巷,是幽禁犯有过错的嫔妃、宫女的处所)。对外则声称皇帝身染重疾,使得朝臣不能觐见问候,以此隔绝内外消息,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杀伐决断的吕后决定实行废立之举。她将重臣召集到宫中,宣布道:“如今皇帝已经患病日久,一直不能治愈;而且病入神经,弄得他心神错乱,难以再继续承祧宗庙、治理天下了。应该另选贤能继任君位!”铁腕“女皇”一言九鼎,群臣除了唯唯诺诺地叩首附和赞同,哪个还敢口吐半个“不”字。

吕后于是下诏废黜小皇帝刘恭,将其幽禁起来,没多久便把他杀害了,估计不会超过十岁。刘恭在位跨五个年头,实则三年半余。

至尊至贵的皇帝,惜其少不更事,口无遮拦而怨言贾祸,失帝位,丢性命,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10

在历史上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接下来笔者就来给大家举四个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一定要谨言慎行。


吃鳖引发的血案

春秋时期楚国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鳖,郑灵公将大鳖做成了鳖羹款待群臣。郑国大夫子家和公子宋一起入宫,公子宋的食指突然动了一下,公子宋对子家说:“我的食指动了一下,今天肯定可以吃到美食!”

果然等到子家和公子宋入宫后,郑灵公已经准备好鳖羹款待群臣,子家便把公子宋食指动的事情讲了出来。郑灵公故意跟公子宋开玩笑,不让人分给公子宋鳖羹吃。公子宋感觉郑灵公有意怠慢自己,用手指沾了鳖羹的残汁,愤怒的拂袖离去。事后公子宋和郑灵公矛盾激化,公子宋暗杀了郑灵公,自己也因为弑君被杀。


开玩笑丢掉性命

司马曜的宠妃张贵人生性善妒,司马曜又十分好色,随着张贵人年龄的增长,司马曜逐渐对张贵人冷落了很多。有一次司马曜和张贵人在床上开玩笑,司马曜说:“你现在已经年老色衰,宫廷里面有很多年轻的美女,我早晚都要废了你!”

张贵人听到司马曜这么说,心中感到十分的不平。等到司马曜熟睡之后,张贵人联合宫女将司马曜闷死在床上。司马曜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因为一句戏言被妃子杀死,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妃子杀死的皇帝。


一首诗词丢掉性命

南唐后主李煜生性风流潇洒,尤其写了一手好的诗词。南唐灭亡之后,李煜被关到了宋朝都城开封,宋太宗觊觎李煜妻子小周后的美色,多次奸污李煜的妻子。李煜对此十分的悲痛,写下了一首《虞美人》。

李煜在《虞美人》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没过多久宋太宗就派人将李煜毒死。


说大话引来杀身之祸

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的时候,山东军阀张宗昌被迫丢弃地盘逃走,山东成为了新军阀韩复渠的地盘。后来张宗昌返回国内,张学良安排张宗昌和韩复渠见面,三人结义为兄弟。

在饮酒聊天的时候,张宗昌说:“虽然我现在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是我的旧部都在山东,只要我一声摇旗,就能拉起来一支队伍。”韩复渠听到张宗昌这样说,心中感到十分的畏惧,下定决心要除掉张宗昌。在张宗昌乘坐火车离开山东的时候,山东议员郑继成持枪袭击张宗昌,张宗昌最终命丧山东。


总结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做人一定要慎言慎行,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后果,否则一旦铸成大错,再想要后悔就已经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