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众所周知,开封地势平坦,四周无险可守,在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据的情况下,开封与强大的契丹铁骑之间只有黄河一道屏障,根本挡不住契丹人。赵匡胤行伍出身,精通兵略,肯定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定都开封也是无奈之举,主要原因有三点,分别是禁军、漕运、晋王!
1、庞大的禁军
唐朝亡于藩镇,这是不争的事实,藩镇割据的核心在于地方节度使的军队实力超出朝廷掌握,枝强干弱。因此自五代开始,虽然藩镇继续导演王朝更替,但是每一个新上位的王朝都会重视禁军建设,即加强禁军,削弱地方武装,从而达到中央掌控地方的效果。
这一措施在宋朝达到巅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地方只保留民团,边境保留必要的守卫部队,其他军队全部集中在开封周边,成为朝廷禁军。宋初禁军数量约60万出头,经过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发展,到了宋仁宗时期达到巅峰,约140余万。宋徽宗时期,禁军还有80多万,所以才有林冲80万禁军教头的头衔。
禁军不事生产,全部要依靠朝廷供粮,加上随禁军定居的家属、开封城内的百万居民,光靠京畿周边的税粮根本无法满足,就必须依靠漕运来收纳天下之粮。而在漕运之争中,洛阳输给了开封!
2、无与伦比的漕运优势
其实关中缺粮从隋唐时期就已经显现了,唐高宗时期就经常从长安前往洛阳“就食”,后来干脆呆在洛阳不走了,武则天迁都洛阳,唐玄宗开元年间都是在洛阳办公等等。
五代时期,后梁建都洛阳,随着中央禁军增多,洛阳也感觉吃力,漕运跟不上了,所以后梁末帝哭着喊着要迁都开封,为大臣所阻,后唐依然建都洛阳,但是因为洛阳周边粮食贫乏禁军内乱,导致后唐庄宗身死,继位的明宗只得花大力气从开封往洛阳运粮。后唐之后的后晋、后汉也受此困扰,虽然定都洛阳,皇帝却经常带着禁军巡幸开封,直到郭威建立后周,正式确定建都开封。
宋初还未统一南方,开封漕运依赖于五丈河,从山东运粮入京,宋太宗之时由于禁军人数增长,且南方统一,故疏浚卞渠,从东南运粮,也最终成就了开封漕运中心的地位。
3、晋王赵光义的影响
赵匡胤曾三次表示要迁都洛阳,要依“山河之盛而去冗兵”,说明他完全意识到开封作为都城在安全方面的巨大劣势,想要迁都洛阳,依靠洛阳的地形优势保卫都城的安全,从而没必要继续维持如此高数量的禁军。
其实在宋初开封、禁军、漕运已经形成了死循环,开封无险可守,所以要维持较高数量的禁军应对北方威胁,维持大量禁军就需要庞大漕运支撑,这就又将宋廷牵制在开封无法动弹。赵匡胤想要打破这个循环,迁都与裁军并行,将禁军数量控制到洛阳漕运也能支撑的范围内。
赵匡胤第一次与大臣讨论迁都洛阳,起居郎李符以”八难“之由反对;第二次讨论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李怀中以数十万禁军均要依靠漕运为由反对;第三次提出迁都时,群臣知道已经无法阻碍皇帝的意志了,这时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站出来劝阻,说“在德不在险”,意思是京城的安全与否不在于地形是否险要,而在于皇帝的德行!赵匡胤默然,后来他淡淡说了句: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光义说了句圣人也挑不出毛病的废话,赵匡胤清楚如果继续在开封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不足以维持庞大的禁军了!但是不知为甚,赵匡胤明明已经看透,却不再坚持迁都了。
赵光义为啥要阻止迁都洛阳呢?因为他是开封尹,已经在开封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势力,而这是他将来夺位的依仗,迁都洛阳必定会导致京城官员的大变动,更关键的是赵匡胤已经安排次子赵德芳的岳父为河南府尹,治所洛阳。“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召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面奖之,加彰德节度使。继勳女为皇子德芳夫人,再授旄钺,亦以德芳故也。”也就是说洛阳是焦继勋经营的地盘,焦继勋背后是赵德芳。因此迁都洛阳,不仅在开封辛苦经营的势力
受损,到洛阳还要受到赵德芳势力压制,对于志在皇位的赵光义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朝最终定都开封。若是宋太宗能夺回燕云十六州,以长城为险尚可抵御契丹人、女真人,但是雍熙北伐失败,开封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嘴边的肥肉,随时受到威胁,也直接导致了百年之后的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