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现在来讲,人们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何况当时,他身上有无数的光环,就一个响当当的中国最大军阀家的少爷名号,一个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一将成名的奉系少帅,就足够他演译出各种各样的传奇。

九一八事变,因为张学良并没有展开对日本人的作战计划,加之日本人从中作祟,故意玷污他的名誉,说他能力弱,不抵抗,还因为他本身就被上天额外馈赠的年轻、英俊、潇洒丶风流,一时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有诗为证:"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双十二事变,又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张学良。从他对蒋介石的兵谏,到看他托人秘密转给周总理信:"但凡是对国家有利的,我肯定不会顾及个人的利弊的",就可以看出他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决心。就是这个称自己"把天捅了个窟窿"的张学良,周总理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而晚年的张学良,经历了深重的







囚禁岁月,早已褪去年轻时的政治热情。对于曾经有过的风光和具备的英雄本色,很率性的以一首打油诗为自己做出了评价:"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

所以,您瞧,不同事件,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人们的评价总会不同。那么,活在当下这个社会里的我们,或许信仰也不会相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难免我们对他的评价仍有争议。所以仔细想来,必竟没有亲身经历,谁又有资格评价那个时候的那个谁呢?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最佳贡献者
2

张学良是有爱国心的青年军官,早年曾跟爱国军官郭松岭学习军事,支持,祟拜郭的军事才能。当郭反叛张作霖时,张学良左右为难,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教导过自己的恩师,后来,在日本人帮助下,才打败郭松岭军,逮捕了郭松岭夫妇并处了死刑。

在父亲死后亲自掌权后,排除众议,反对东北割据,坚持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日本侵略东北,蒋介石多次密电张学良,不准抵抗。后续由中央负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逮捕了来陕督促内战的蒋介石。后在中共代表团和周恩来的幹旋下,达成抗战统一战线后才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

此后,被南京军事法庭判处危害领袖安全罪软禁,一直到台湾后蒋家第二代蒋经国去世才获自由,并移居美国。103岁在美国去世。

3

张学良将军其人早已作古,但是历史是不会他对国共两党联合统一抗战,如果说没有张学良将军"下西安事变“的逼蒋抗日,那么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定将重写,历史会公证对待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有功之臣,如果说没有他的具体实施,蒋介石是不会自愿抗日的,没有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是不会甘愿停止国共打内战的,蒋介石曾经说过“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行动。
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对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坚持不打内战,坚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是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有力支援,因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征战,如果说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旨意办事,当时处于劣势的红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再加上蒋介石的中央军的全面围剿,红军的出路在何方?中国革命的路该怎么走?所以“西安"事变实际上是张学良沉重地给了老蒋当头一大棒,可以说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如果说当时没有张学良发动的逼蒋抗日,蒋介石会一直坚持剿共到底,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被逼着打内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军将长驱直入,吞并全中国,所以张学良将军这一棒才打到蒋介石的软肋,让他才座下来与中共谈判联合抗日的目的,应当看到历史的转折性和公证性。历史是事实存在所书写的,而不是凭意气用事,歪曲事实真相瞎编乱造而成的。
不过张学良领导下的三十多万东北军,未能直接与日本侵略军宣战一事,实有遗憾,这是张学良站在东北军军阀的角度,为了保存自已的军事实力,当时是蒋介石的国民党统治中国,而老蒋没有下令张学良进行抵抗,这个责任应当由蒋介石负百分之八十的罪责,
综上所述,对张学良的评价应当是一分为二的评价,才符合历史的事实和规律,总而言之,张学良对中华民族在危急关键时刻是有功的人,应当是功大于过的人,历史的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功过是非,正本清源,恢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才能方显历史的伟大




4

张学良也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了,下面先把他的主要事迹列一下:

改旗易帜

张学良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旗易帜。北伐战争打到山海关以后,由于担心日本的干涉,蒋介石不敢继续向北进攻,转而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派特使赶到东北,希望已经接管东北的张学良能放弃北洋法统,服从南京政府的领导。

而此时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在有说张学良,希望他能继续打出北洋政府的旗号,并保证予以支持。日本这么做当然是有自己目的的,就是希望事实上在中国制造一个分裂的局面,以便从中取利。为达到此目的,日本还暗示张学良,如果改旗易帜将发生不测事件。

张学良因为日本刺杀张作霖之事决定维护国家统一,顶住了日本的压力,最终改旗易帜。

痛失东北

1931年,日本借东北军主力入关平定石友三兵变之机,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由于此前蒋介石和张学良错误认为日本是想挑起和中国军队的冲突,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避免给日本口实。因此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只有部分部队自发抵抗了一下就撤离了驻地,与友军汇合,等下一步指令行事。

9月22日,蒋介石发表讲话,确立了以和平手段解决东北问题的基调。第7旅残部接到命令以后,改撤向锦州。东北大部沦陷。

积极抗日

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规模,张学良逐步改变了态度。在日本进攻黑龙江时,张学良电令马占山率部抵抗,并拨款予以支持。

此后张学良又多次接见东北义勇军领导人,予以经济和武器援助。据统计,在东北的各路抗日部队中,绝大部分都曾经接受过张学良各种方式的支援。部分失败退到关内的义勇军,也被张学良接纳。

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

张学良深知日本军事力量强大,为了能更好的抗日,他也是国内第一个提出“联蒋抗日”的人。正是在他的推动下,红军原来“反蒋抗日”的方针才逐步改变,也使得抗日统一战线有了成立的基础。

而张学良最后发动的“西安事变”,也是抗日统一战线成立的直接促因。所以张学良对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综合看,张学良除了丢失东北有一定责任外,对于中国历史也是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总体上还是称得上一个爱国将领的。

5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面对国人的抗日声浪,蒋介石却继续坚持内战,甚至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已经丢失东北的张学良自觉愧对国家和民族,虽然多次遭到老蒋的斥责,但依然坚持避免与红军作战。为此,蒋介石本人于1936年12月初亲赴西安,召集各路将领进行军事部署,坚持对红军发动“第六次围剿”

12月11日夜,张学良、杨虎城、陈诚、蒋鼎文、朱绍良等将领与会,蒋介石任命蒋鼎文为此次围剿红军的前敌总司令,任命卫立煌为陕晋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同时,他下令中央军入陕,接替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负责的剿共任务。

会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紧急召集各自的高级将领们磋商,终于做出了第二天发动兵谏的决定。之后,按照既定部署开始行动,东北军在凌晨5时从华清池成功扣押了蒋介石,十七路军也扣留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邵力子和朱绍良等人,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向全国发表公开通电:

停止一切内战、改组国民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释放爱国领袖、开放爱国运动、遵行总理遗嘱和召开救国会议的“八项主张”。

事件发生后全国哗然,南京政府各派势力更是蠢蠢欲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们逐渐占了上风,开始大张旗鼓的调兵遣将,目标直指西安,意欲致蒋介石和张学良等人于死地。幸亏,以宋美龄为首的“亲美派”们勉强争取了一周的时间,亲赴西安参加谈判。

受张学良的邀请,延安方面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赶赴西安进行谈判。为了抗日大局,中共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尽全力促成“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在各方的努力下,蒋介石终于在12月25日接受了和平条款,答应停止内战。此后,张学良坚持“金兰之交”的情意,他不顾众人的极力劝阻,坚持亲自陪同蒋介石由西安返回南京,进行他所谓的“负荆请罪”。

结果,当老蒋在12月26日回到南京后,张学良瞬间就尴尬了。他被特设的军事法庭判处了“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的刑罚。随后,老蒋表面赦免了他的罪责,实际却开始了长期的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被送往浙江省奉化溪口的雪窦山“居住”。自此开始,一直到1990年蒋经国过世后,他被软禁了五十三年的时间才重新获得自由。

张学良的软禁措施非常严密,不论迁居到哪个地方,起码都要设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通常有30多人,全部都由军统特工担任,全天候的日夜轮流值班。第二道防线,通常会有一个连的编制,负责驻地四周的公开警戒和防备,张学良不可以离开这个警戒圈。第三道防线,在驻地所在的地区,通常还会任命一些副职,比如副县长、副乡长、副警长之类,专门进行与当地政府的协调配合。

刚被软禁时,年轻气盛的张学良非常不适应,心情也很低落,基本不出屋子。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终于开始一致抗日,张学良显得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表示:

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全国一致抗日,就是狠狠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以雪国耻。这一天,终于被我等到了,以后即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

随着华东地区的陷落,张学良在1938年时被迁徙到贵州的桐梓进行软禁。直到抗战胜利,他都一直在此“居住”,无可奈何地充当着一名“寓公将军”。

在国共和谈期间,中共率领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向蒋介石施压,要求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些消息通过报纸被他得悉后,张学良显得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信心满满地准备恢复自由后建设国家。可惜,老蒋又一次挑起了内战。

1946年11月,张学良不但没有被释放,反而被骗解到了台湾,“居住”于新竹的井上温泉。三年后,张学良搬至台北近郊的阳明山“居住”,而随着大陆一步步被解放,蒋介石也仓皇逃到了台湾。

在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终于决定召见张学良,这是二人在“西安事变”分离后二十多年间的第一次相见。见面时,两人面对物是人非的情势都流下了眼泪,直言那场事变改变了太多事。

这次见面后,张学良的软禁措施被放松了不少。他得到了部分的自由,甚至还会有许多亲朋故旧前来探望。

1975年4月,蒋介石在台北过世,张学良亲自参加葬礼。整个吊唁过程,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但却留下了一副挽联:

关怀之殷,有如骨肉。

政见之争,有如仇雠。

这16个字,是他对自己和蒋介石一生关系的总结。蒋经国当政期间,对于张学良的软禁措施更加宽泛,只是碍于老蒋才没有正式宣布解除软禁,但基本上只要事前申报都可以在台湾正常移动。

1988年,随着蒋经国的去世,台湾的威权统治时期也终于结束,软禁张学良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到了1990年,在一大帮国民党元老的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宣布结束对于张学良的软禁和管制措施,这时他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回顾张学良的一生,他虽然有许多被人诟病之处,比如“早年吸毒”、“常年拥蒋”、“不抵抗政策”等。但是,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之时,他不顾个人荣辱和安危而发动“西安事变”,终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成为我国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6

在大多数人眼里,张学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罪人。

也有人说,他是抗战的功臣,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八年抗战。

斯人已逝,说好说坏,都已成尘烟。



在我的心目中张学良是这样的人。

1、年少。

东北王张作霖老谋深算,有他在,九一八不会发生。

于是日寇非把张作霖杀了不可,这是一只老狐狸,不杀不能成事。

而张学良,这个公子哥,与他父亲相比,十万八千里,嫩得很。

他的上台,也是无奈之举。

稚嫩的肩膀难挑大事,从他言必听蒋介石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而张作霖是绝不会这样的,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门清。



2、优柔。

出身将门,但没有沿袭张作霖的风格。

张作霖土匪出身,狡诈中透着精明,否则怎能成为东北王。

在内战频生的年代,只有杀伐果断的人才能成事,张作霖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学良,本不是将军的料,却坐上了东北王的位置,没有一股子狠劲,是坐不稳的。

公子哥的优柔,葬送了东北。不费吹灰之力,日寇占领东北。

这不仅是张学良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7

张学良爱国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他和日本人既有家仇,也有国恨。东北沦陷,东北军未放一枪,到底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还是张学良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的判断认为不能打,这是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不过,一个“西安事变”,已经足以让张学良写进历史。



张学良自己总结自己: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又说自己:“平生无遗憾,唯一好女人。”他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随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


读张学良晚年做的口述史,感觉他一生真正的兴趣似乎就是女色,因为不管他聊什么事情,什么话题,最后都能聊到女人上去。


张学良也是个有毅力的人,张学良曾经染上毒瘾,一天要打400多针才能过瘾,后来宋子文劝他,你一定要把毒瘾戒了,不光是为你自己的身体,也是为了国家的体面,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们“东亚病夫。”张学良听了,如梦初醒,经过半个月的死去活来,终于解除了长达6,7年的毒瘾。


张学良一生少爷脾气不改,晚年他说他爹有雄才无大略,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还说自己一辈子未曾有过上司,人家问:张作霖不是做过你上司?张学良说那是我爹,和上司不同。人家接着问:那蒋介石不是你上司吗?张学良说:他发我脾气,所以我把他抓起来。


真正能看出张学良性格的是他说西安事变,于学忠问他抓容易,以后怎么放他呢?张学良说现在哪能考虑那么多,先抓起来再说。


从中可以看出张学良是一个性格任性,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刚愎自用,敢作敢为的人,郭冠英说张学良是“太子豪杰。”


赵四陪了张学良一生,可是张学良公开说,我的最爱在纽约。都说张学良多情,可是张学良晚年去纽约,看这个看那个,唯独没有到过于凤至墓前看过一次。

8

我个人认为张学良先生一生有功劳也有过失,他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最后被蒋介石囚禁了半生,也是个悲情人物。老先生已经作古,功过是非就让后人评论吧。

九一八事变之前,张作霖执掌东北军大权,年轻的张学良生活得无忧无虑风流快乐,是岀了名的花花公子。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肩上的担子就重了,作为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军事长官,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他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东北军未作有效抵抗撤回关内,致使东北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殖民地,三千多万父老乡亲变成亡国奴,对此张学良难辞其咎应负最大责任。东北沦陷后,国内外舆论给了张学良很大压力,他内心也倍受煎熬。鉴于抗日形势紧迫,痛定思痛,他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岀了巨大贡献,成为人民的功臣,民族的英雄。这一历史时期是张学良先生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他人生的巅峰。西安事变后,他却拘泥于忠孝情节,不顾大家劝阻,执意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蒋介石背信弃义,扣留了张先生,将他囚禁了近半个世纪,直到蒋介石死后,张学良才重获自由。可惜此时张先生己是垂垂暮年,大半个人生在囹圄中渡过,虽心系家国,却身不由己,令人唏嘘。

9

张学良将军一生大起大落,特殊的身份让他深陷历史的漩涡中之中,虽历经几番拼杀,最终虎入牢笼不得脱身,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与孤独和寂寞为伴,被誉为“成功的失败者”,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青年张学良戎装照)

纵观他一生经历来看,出身奉系的军事豪门,看似软弱无能让其尊严丧尽;然而在民族危亡面前则挺身而出,血性仗胆,奋不顾身,纵然赴汤蹈火,身陷囹圄,仍然无怨无悔;大多数人认为他义气有余、谋略不足、感情用事、目光短浅。

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处于风云激荡的时代,尽管他拥有清醒的头脑,但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军事才干更是平淡无奇,所以即使独霸一方手握重兵,仍然无所建树。

(青年张学良)

如果说历史功绩的话,一是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实现了全国名义上的完全统一;另一个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结束长达十年国共内战,促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东北易帜)

(西安事变)

可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8万左右日本军人的蓄意挑衅,他手握重兵20余万,竟然一枪不放,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日本人,更是遭到了全国上下的唾骂和鄙视。

他痛恨日本人的侵略,对父亲张作霖被其蓄意谋杀更是无法释怀,国恨家仇终于爆发了。1936年的12月12号,在西安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结束了持续十年的国共内战,促成了国共双方的合作,开启了共同抗日的局面的形成。

由于江湖义气过重,西安事变后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了长期的软禁。从此他彻底的淡出了历史舞台,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漫漫的囚禁生涯,直至终老。

(张学良在台湾与蒋经国在一起)

其实国人一直以来对他有个疑问,为何结束囚禁生涯之后,为何长期居住美国?作为游子,满怀乡愁的他为何不回东北老家探访?

(张学良在美国与家人在一起)

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从他的私人感情来讲,一生虽然享受富贵,却身陷牢笼失去了人身自由,空怀报国之心不得施展,感觉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第二,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功过参半,毁誉参半;所以他负罪感很强,自尊心很强。

第三,他既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忠君爱国”理念的影响,同时也深受父亲江湖义气的长期熏陶,内心矛盾,“君子不器”。他自己认为已经老迈,不能为国家做事了,不想在人前显摆,授人以柄,让世人耻笑。

张学良将军人生的色彩是暗淡的,由于他自身的局限性,让他的悲剧更加凝重。

10

少帅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描述,那就是传奇。

于己,他吃喝赌毒,快意恩仇,活到一百岁,留下无数风流韵事,

于人,他和蒋是义结金兰的异性兄弟,虽若合若离,又相互亲爱。蒋会痛骂“汉卿误我”,却对少帅“关怀之殷,有如骨肉”。

于国,他少年身居高位,改变了中国的进程。留下了“东北易帜”、“不抵抗沦陷”、“西安事变”等一系列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图:九一八事变后,时人留下诗句。

尤其是一句“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言语之中非常嘲讽,说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少帅呢,尽管丢失了东三省,但在情场上却不断攻城拔寨。这就在于他拥有三大优势:分别是钱、帅、权,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英文。

优势一:钱多,家业雄厚

他有着逆天的家庭背景,说他是富二代纨绔都是小看了张学良。少帅在26岁的时候,就继承了张大帅的家业。张学良自己都说,奉系的势力相当于三分之一个中国。在普通阔少遛马的时候,少帅已经有私人飞机了。

大帅府上的汽车都别具一格,是专门改装了机关枪的私家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超豪华防弹轿车,造价高达35000美元,能买一架轰炸机了。这辆车也连续数年占据世界最贵轿车排行榜第一名。不过张作霖一向持家严格,大帅府的汽车都用于公务,夫人和子女只能乘坐马车。少帅也只是接班以后才有资格乘坐这辆装甲车。

优势之二:貌美似潘安。

少帅曾被排进民国四大美男,与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并列,这绝非徒有虚名。除了长相俊美,少帅还多才多艺,他善品鉴,喜收藏,能自己作诗写字。上能开飞机,下能开汽车,上得了战场,入得了洞房。蒋曾说过:汉卿,真是什么都敢做!

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自嘲:如果可以去开课,他就要去讲怎么管女人的课程。“我告诉你啊,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嫖的不算,花钱买的不算,卖淫的不算,我有十一个女朋友、情妇。”张学良在三十年代的民国交际界的地位如同现在的天王巨星,甚至与墨索里尼的女儿还有一段绯闻。

优势之三:位居要职,声名远扬。

1925年五卅运动,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导致上海局势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张学良率领2000精兵来到上海,控制住了局势,大出风头。

1928年东北易帜以后,少帅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此时他年仅 27 岁,掌控着强大的东北军,拥有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兵力约30万。

1929年,中苏爆发中东路事件,张学良血拼斯达林,东北军pk苏联红军,为了夺回中东铁路,张学良下令武力夺取中东路。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与苏联发生的最大一次武装冲突。苏军在远东集结了一支超过8万人的强大部队,组成了“特别远东集团军”,并配备了大量飞机大炮。在苏军的打击下,奉军遭受惨败,重大损失。随后,面积多达335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地图“鸡冠”的“黑瞎子岛,一直被苏联所占领。

少帅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英文。

少帅的英文实力,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据说,少帅在接见国联代表的时候也是对答如流目前流传于世的英文演说视频,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张学良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战的演说。张学良在这个视频里的使用英文说到:“东三省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可以考察的。同新英格兰属于美国的一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东北边防军”。第一个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奉系东北军,这支军队给我们国家带来的都是耻辱。东北军全是内战高手,最辉煌的是张作霖时代,二进山海关打进北京。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奉军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1931年规模约46万人,包括29个步兵旅,8个骑兵旅,3个炮兵旅,拥有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空军,以及最多的海军主力舰,边境部署屯垦军28万人,此外省防军民团等地方部队18万人,拥有自己的亚洲最大兵工厂。然并卵,1931年9月18日,东北军成了国人的耻辱,被永远唾弃.......

第二个东北边防军,是新中国在五十年代初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这支军队从成立以来,给敌人带来的都是耻辱。新中国成立之初驻防东北的是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驻地沈阳。

1950年半岛战争爆发后,我军在1950年7月以四野13兵团配15兵团指挥部进驻东北,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包括当时解放军最精锐的第38军39军40军42军等四个步兵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共计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和1个高炮师,员额25.5万人。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1950年10月,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即入朝作战。

这支人民军队到此时,已经显露出遮挡不住的霸气和锐利,已经具备了某种使命感,他们就是为恢复中华民族所有历史荣光而出现的。他们跨出国境,出征应战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以巨大的牺牲,一举遏制并扭转了百年来不断下坠的国运。回头看,以张学良为代表的所谓的民国风流的文治武功,在解放军面前什么都不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