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属于汉族族群的一个分支。
汉民族最早叫华夏族,起源在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大批汉人开始从北往南迁移。迁移的人群从河南进入湖北,沿着汉水进入安徽和江苏,少部分进入江西、湖南等地。
这个时期的移民人数规模小人口少,并未形成历史性的大移民情况,人口大部分还是生活在北方。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由盛而衰,人口开始大规模南移。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成为阻挡黄巢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
高骈在扬州经营多年,手握7万精锐唐军,又有江南数省富饶之地,但是高骈拥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救援长安。黄巢20多万大军从容渡过淮河,兵锋直指长安。唐僖宗大怒,罢了高骈的官职,高骈率兵反叛,割据江淮自立。
唐军见高骈叛变,派大将秦彦降服高骈,但此时江南各地割据势力纷起,如杨行密、朱温、孙儒等辈,已经形成燎原糜烂之势,后来孙儒杀死秦彦又割据江淮。江淮之地,从此陷入反复争夺和厮杀之中。
这一系列的反复厮杀争夺,史称“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持续了6年之久,唐朝的经济命脉彻底丧失,朱温在混战中崛起,唐朝最终被朱温所灭。唐末江淮大混战的最重要影响,是导致西晋以来迁移到江淮之地的汉人继续南逃,进入当时相对安宁,没有战争的江西避难。
据《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江西开发较早,社会环境安定,距离江淮很近,而两广和福建等地还是蛮荒之地,所以大混战导致汉人继续南迁,他们率先进入了安定的江西生活。
如果不信,可以翻开你们的家谱,有很多南方人的祖先都有来自江西的记载,也有路经江西迁移的记载。也有不少家谱记载迁移来自安徽、南京等地,这两处地方的人也是最早进入江西的。
《资治通鉴》记载:唐末时期,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刚开始起用的是本省土著,到了第三年就有大量汉人加入起义军队,当时有大量汉人进入了汀州,这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元丰九域志》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仅仅一个州就涌入了20多万户人口,在整个江西省迁移进来多少人呢?在赣南、闽西一带,人口至少有上百万人迁移至此。
上百万人聚集在赣南一带,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团体,客家文化和语言在此时形成。《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嘉佑七年(1062)二月,已经有大量迁移进入江西的汉人组成团队“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
也就是说,在宋仁宗时期,江西省内迁移而来的汉人已经组成团体进行各种活动,甚至还抢劫财物、妇女,和当地官府对着干。当地社会矛盾一度激化,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土客械斗。
南宋时期,客居江西的汉人开始往南迁移,一方面是因为战争,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多地少,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往更加蛮荒偏僻的两广、福建等地迁移。
记载客家人迁移历史的《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时两广地区土地宽广土著慵懒,从事农耕的人太少,于是便从汀州、赣州迁入大量汉人来耕作土地,汉人再次从江西出发来到两广。
当然,这个时期迁移的人口数量也是很多的,但还未达到最顶峰。
清朝初期,大量汉人又从两广地区迁出,主要原因在于清军的屠杀政策,两广地区迁出的汉人,一方面是往更加偏僻的广西、云南、四川出发,一方面则是进入南洋和世界各地。因此,在汉人迁移的历史上,从两广地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有不少。
康乾盛世后,南迁的汉人数量剧增,尤其是两广南迁的汉人,以广西为例:历经康、雍、乾三世长达100年的休养生息,广西人口由清朝初年的200万增加到了700多万。据《广西府志》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西人口约为7826771人。这是官方数据,隐而未报的人数加起来,当然不止这些。
人口多而耕地少,南迁的汉人被称为“客家人”,当地的土著被称为“土人”。为了增多土地、水源和婚姻,两广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土客械斗”,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导致了近代以来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又是一次客家人大迁移的历史,很多客家人从两广出发,又进入了各省安家定居。
所以,在客家人历史上,总共有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客家人的历史,就是这样来的。
客家人一直以汉族正统自居,有相对明显的客家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有客家人8000多万人,其中5000万人在江西、两广、福建、四川等地,约有600万人分布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1500万人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等。
客家人人才辈出,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客家人出身。时至今日,广东的梅州、惠州、江西的赣州、广西的梧州等地依然保存着浓厚的客家人传统和文化风格,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鲜明性。
客家人是汉人的一支,并非是一个族属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