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想放弃兵权领地的时候,大清已经不可能再善待他啦。
但吴三桂一开始就想全身而退的话,在豹眼看来,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个机会不是在取得领地之后,而是在大清入关时就该考虑此事。
但吴三桂心比天高,他比大清更想取代明朝,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呢?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鱼死,要么网破。吴三桂一直就是大清这张大网中的鱼。
01
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时,就决定了吴三桂最终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军入关勤王。等到吴三桂抵达山海关时,崇祯帝已在煤山上吊自尽。
当时,李自成占据了北京,在关外多尔衮大军压境。明朝灭亡,致使吴三桂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既是一种危险,但也是一个机会,他游离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企图进行投机。
在这历史关键时刻,吴三桂何去何从,其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他自己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他的选择是绝对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
明朝的灭亡,固然有许多原因,有的史学家还追究到朱元璋时代诛杀功臣及一系列的政策,追究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耗尽了大明朝的国力,追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诸如此类。总之,不是崇祯帝一人的过错。
明朝亡了就亡啦,这里不说这个事,就当时的局势,分析一下吴三桂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选择吧。
第一,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李自成在太监王德化引导下,从德胜门进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这几步走得很好哦,可问题是,进入了内殿,却忘记了咋进来的。
德胜门,以德为胜,王德化是否希望李自成占据北京,要树德以取信于天下呢?
承天门,是天意安排,王德化是否在说明朝灭亡,闯王代天承继大位呢?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首先做的事就是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由此,京城秩序良好,店铺营业如常。
"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这些事都好做,让别人别胡作非为容易做到,可能不能管住自己,是个最大的问题,坏就坏在男人管不住下半截。巴掌长的一小截都管不住,还能管得住天下吗?
李自成首先纳了一妃,其手下大将刘宗敏也没闲着,就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收缴了。这跟刘邦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大肆搜刮珍宝美人,大摆宴会,最终被项羽击败,如出一辙。
刘邦输得很惨,但运气很好,而李自成就没有那么幸运啦。
“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三番五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本来也有投降的打算。但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思想就产生了动摇。
有说法认为,吴三桂就是因为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才反叛的,这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李自成俘获了吴三桂全家,为了保全家人,吴三桂有投降的意思,这倒比较可信。
试想一下,如果刘宗敏不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保护好吴三桂的家人,或者说以此作为人质与吴三桂联合,共同抵御多尔衮的大军入关,历史将会是一个啥结局呢?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吴三桂也没想做大明朝的忠臣,浑水摸鱼或者有更大的企图,是其真实的目的。
但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德胜门,也忘记了承天门,辜负了王德化一片苦心。
等明白吴三桂是假投降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胜他的最佳时机,他已经与多尔衮勾结起来,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李自成的失败,咎由自取,但却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第二,吴三桂鼠首两端,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
子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尽管吴三桂是官二代,身份高贵;李自成是牧羊人,地位卑下。出身有贵贱不同,但都是大汉民族的兄弟。多尔衮算啥?蛮夷民族,是外族,自古就是大汉民族的死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多么可恶。就算吴三桂想称帝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先把外族打败赶走,然后再抢天下才是。
吴三桂居然勾结外族,首先要对付李自成。就这个境界和德行,吴三桂死有余辜。
吴三桂表面答应李自成的劝降,暗地里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联络多尔衮对抗李自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尔衮答应吴三桂,但迟迟不出兵。就在李自成在一片石击败吴三桂,两败俱伤之际,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再次求援信后,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
吴三桂迫于无奈,投降了多尔衮,引领大清军队入关,将李自成击败。
李自成败退北京,仓皇称帝,之后杀死了吴三桂家人三十四口,急急忙忙撤离了北京。
多尔衮把清廷由盛京迁都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就此打住,交出兵权,或许能够安安稳稳做几年太平王爷。
但此时的吴三桂还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大的野心,他咋会就此收手呢?
02
吴三桂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注定了他的命运。
吴三桂手握重兵,如果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勾结多尔衮,坚定地保持中立。如果李自成聪明一些,不要急于进攻吴三桂,那么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对吴三桂动手。假以时日,静观天下之变,历史或许是另一个结局。
不可否认,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都是天下枭雄,但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大清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胜者为王。
但吴三桂跟李自成一样,都不甘心失败的命运。
吴三桂投降了大清之后,依然与大明的残余势力暗地来往,与南京福王政权眉来眼去。
对于吴三桂的暧昧态度,清廷是门清,心知肚明。
清廷为了笼络人心,首先要收买大明王朝那些旧臣和降将,自然就不会还没有卸磨就杀驴,此时,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吴三桂下手的。
如果此时吴三桂交出兵权,起码在大清坐稳江山之前,吴三桂是平安的。
其次,李自成逃亡西安,其势力还在,还有其他的起义军。大明朝被推翻啦,他们就是反抗大清的生力军。这些反抗力量需要大清去剿灭。
第三,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及忠于大明的臣民,也对大清政权的稳固构成极大的威胁。
吴三桂投降后,成为唯一独自统领自己军队的降将。大清需要依靠他的实力来消灭李自成及残余的明朝势力;吴三桂也想继续玩弄他的把戏,借机占据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吴三桂占据了云贵,但大清却占据了大部分天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出师缅甸,擒杀了桂王,明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
此时,李自成早就不知道被赶到哪里去了。大清的抵抗力量已经全部清除,是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的时候啦。
不必去说结果,看看这个过程,只要是一个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想到,清廷下一步会做啥啦。
此时,已经不是吴三桂想如何的时候啦,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刚刚即位不久,吴三桂也灭掉了桂王。
康熙先给一个甜枣,以擒杀桂王之功,晋爵吴三桂为亲王,还把其长子吴应熊招为大清驸马,加吴三桂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谓皇恩浩荡哦。
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灭掉桂王的次年,康熙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印绶。
甜枣还在嘴里没有吞下,巴掌却接二连三的来了。接下来云贵官吏的人事任命权、藩下的司法权全部收归了中央。
还没有等吴三桂喘口气,康熙小皇帝就下手了,那里还等吴三桂交出兵权和领地呢?
就这个局势,如果吴三桂束手待毙,其结局是个啥情况不好说,死得是不是更惨不好确定,但不会太好,是否比造反更惨也未必不可能,韩信就是个佐证。
有人说康熙要比刘邦仁慈一些,但情势不同啊。刘邦再狠,也没有对刘姓诸侯王下手吧。如果刘邦活得更久一些,那些不安分的刘姓诸侯王一样逃脱不了他的毒手。这就是政治,没有仁慈不仁慈一说。
吴三桂也想到了妥协,也付出了行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可能考虑到了功高盖主的危险,主动上疏辞掉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辽东老家,康熙乘势做出了撤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撤藩要求,依例照准。
吴三桂没得办法,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说很好。
自始至终,对于三藩提出的任何解除权力的请求,康熙都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没有任何慰留之意。
这种做法,岂能不令人生疑?
但时势如此,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啦。就如同当初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一样,已经战败了,无路可走啦,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选择任人宰割,要么选择造反。同样是死,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三桂同样在想,皇帝天生也不就是你爱新觉罗家的,谁抢到算谁的。
就像李自成,经过承天门进入内殿,也未必就是天意要把皇帝给你,还得靠实力说话。
接到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许多大臣建议康熙悠着点。
但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由此可见,康熙是真的狠角色,如此坚决果断,不愧是千古一帝。
吴三桂哪里是康熙的对手,尽管他“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
精神可嘉,最终还得看能力和势力。
从吴三桂在山海关首鼠两端想投机取巧来看,那时就已经注定了他最终的命运。纵观吴三桂一生,都是在投机,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吴三桂不可能自己主动罢手,等他想罢手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和机会啦。
康熙的意图很明白,不管你吴三桂是否要罢手,都必须铲除掉,没有例外。因为兔已死、鸟已尽,吴三桂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只剩下威胁啦。
看看大清朝后来那些狠角色,杀功臣没有一个眨眼睛的,难不成就康熙一个仁德之君吗?
不可能,时势不同而已,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