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三桂想放弃兵权领地的时候,大清已经不可能再善待他啦。

但吴三桂一开始就想全身而退的话,在豹眼看来,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个机会不是在取得领地之后,而是在大清入关时就该考虑此事。

但吴三桂心比天高,他比大清更想取代明朝,怎么可能放弃兵权呢?

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鱼死,要么网破。吴三桂一直就是大清这张大网中的鱼。

01

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时,就决定了吴三桂最终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率军入关勤王。等到吴三桂抵达山海关时,崇祯帝已在煤山上吊自尽。

当时,李自成占据了北京,在关外多尔衮大军压境。明朝灭亡,致使吴三桂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既是一种危险,但也是一个机会,他游离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企图进行投机。

在这历史关键时刻,吴三桂何去何从,其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他自己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他的选择是绝对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

明朝的灭亡,固然有许多原因,有的史学家还追究到朱元璋时代诛杀功臣及一系列的政策,追究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耗尽了大明朝的国力,追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诸如此类。总之,不是崇祯帝一人的过错。

明朝亡了就亡啦,这里不说这个事,就当时的局势,分析一下吴三桂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选择吧。

第一,李自成的所作所为。

李自成在太监王德化引导下,从德胜门进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这几步走得很好哦,可问题是,进入了内殿,却忘记了咋进来的。

德胜门,以德为胜,王德化是否希望李自成占据北京,要树德以取信于天下呢?

承天门,是天意安排,王德化是否在说明朝灭亡,闯王代天承继大位呢?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首先做的事就是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由此,京城秩序良好,店铺营业如常。

"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这些事都好做,让别人别胡作非为容易做到,可能不能管住自己,是个最大的问题,坏就坏在男人管不住下半截。巴掌长的一小截都管不住,还能管得住天下吗?

李自成首先纳了一妃,其手下大将刘宗敏也没闲着,就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收缴了。这跟刘邦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大肆搜刮珍宝美人,大摆宴会,最终被项羽击败,如出一辙。

刘邦输得很惨,但运气很好,而李自成就没有那么幸运啦。

“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三番五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本来也有投降的打算。但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思想就产生了动摇。

有说法认为,吴三桂就是因为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才反叛的,这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李自成俘获了吴三桂全家,为了保全家人,吴三桂有投降的意思,这倒比较可信。

试想一下,如果刘宗敏不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保护好吴三桂的家人,或者说以此作为人质与吴三桂联合,共同抵御多尔衮的大军入关,历史将会是一个啥结局呢?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吴三桂也没想做大明朝的忠臣,浑水摸鱼或者有更大的企图,是其真实的目的。

但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既忘了德胜门,也忘记了承天门,辜负了王德化一片苦心。

等明白吴三桂是假投降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战胜他的最佳时机,他已经与多尔衮勾结起来,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李自成的失败,咎由自取,但却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第二,吴三桂鼠首两端,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向。

子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尽管吴三桂是官二代,身份高贵;李自成是牧羊人,地位卑下。出身有贵贱不同,但都是大汉民族的兄弟。多尔衮算啥?蛮夷民族,是外族,自古就是大汉民族的死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是多么可恶。就算吴三桂想称帝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先把外族打败赶走,然后再抢天下才是。

吴三桂居然勾结外族,首先要对付李自成。就这个境界和德行,吴三桂死有余辜。

吴三桂表面答应李自成的劝降,暗地里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联络多尔衮对抗李自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尔衮答应吴三桂,但迟迟不出兵。就在李自成在一片石击败吴三桂,两败俱伤之际,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再次求援信后,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

吴三桂迫于无奈,投降了多尔衮,引领大清军队入关,将李自成击败。

李自成败退北京,仓皇称帝,之后杀死了吴三桂家人三十四口,急急忙忙撤离了北京。

多尔衮把清廷由盛京迁都北京,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如果吴三桂就此打住,交出兵权,或许能够安安稳稳做几年太平王爷。

但此时的吴三桂还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大的野心,他咋会就此收手呢?

02

吴三桂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注定了他的命运。

吴三桂手握重兵,如果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勾结多尔衮,坚定地保持中立。如果李自成聪明一些,不要急于进攻吴三桂,那么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对吴三桂动手。假以时日,静观天下之变,历史或许是另一个结局。

不可否认,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都是天下枭雄,但最终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大清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胜者为王。

但吴三桂跟李自成一样,都不甘心失败的命运。

吴三桂投降了大清之后,依然与大明的残余势力暗地来往,与南京福王政权眉来眼去。

对于吴三桂的暧昧态度,清廷是门清,心知肚明。

清廷为了笼络人心,首先要收买大明王朝那些旧臣和降将,自然就不会还没有卸磨就杀驴,此时,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吴三桂下手的。

如果此时吴三桂交出兵权,起码在大清坐稳江山之前,吴三桂是平安的。

其次,李自成逃亡西安,其势力还在,还有其他的起义军。大明朝被推翻啦,他们就是反抗大清的生力军。这些反抗力量需要大清去剿灭。

第三,大明朝的残余势力及忠于大明的臣民,也对大清政权的稳固构成极大的威胁。

吴三桂投降后,成为唯一独自统领自己军队的降将。大清需要依靠他的实力来消灭李自成及残余的明朝势力;吴三桂也想继续玩弄他的把戏,借机占据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吴三桂占据了云贵,但大清却占据了大部分天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出师缅甸,擒杀了桂王,明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

此时,李自成早就不知道被赶到哪里去了。大清的抵抗力量已经全部清除,是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的时候啦。

不必去说结果,看看这个过程,只要是一个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想到,清廷下一步会做啥啦。

此时,已经不是吴三桂想如何的时候啦,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无论他如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刚刚即位不久,吴三桂也灭掉了桂王。

康熙先给一个甜枣,以擒杀桂王之功,晋爵吴三桂为亲王,还把其长子吴应熊招为大清驸马,加吴三桂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谓皇恩浩荡哦。

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灭掉桂王的次年,康熙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平西大将军的印绶。

甜枣还在嘴里没有吞下,巴掌却接二连三的来了。接下来云贵官吏的人事任命权、藩下的司法权全部收归了中央。

还没有等吴三桂喘口气,康熙小皇帝就下手了,那里还等吴三桂交出兵权和领地呢?

就这个局势,如果吴三桂束手待毙,其结局是个啥情况不好说,死得是不是更惨不好确定,但不会太好,是否比造反更惨也未必不可能,韩信就是个佐证。

有人说康熙要比刘邦仁慈一些,但情势不同啊。刘邦再狠,也没有对刘姓诸侯王下手吧。如果刘邦活得更久一些,那些不安分的刘姓诸侯王一样逃脱不了他的毒手。这就是政治,没有仁慈不仁慈一说。

吴三桂也想到了妥协,也付出了行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可能考虑到了功高盖主的危险,主动上疏辞掉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辽东老家,康熙乘势做出了撤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撤藩要求,依例照准。

吴三桂没得办法,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说很好。

自始至终,对于三藩提出的任何解除权力的请求,康熙都是毫不客气,照单全收,没有任何慰留之意。

这种做法,岂能不令人生疑?

但时势如此,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条件啦。就如同当初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一样,已经战败了,无路可走啦,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选择任人宰割,要么选择造反。同样是死,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三桂同样在想,皇帝天生也不就是你爱新觉罗家的,谁抢到算谁的。

就像李自成,经过承天门进入内殿,也未必就是天意要把皇帝给你,还得靠实力说话。

接到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许多大臣建议康熙悠着点。

但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由此可见,康熙是真的狠角色,如此坚决果断,不愧是千古一帝。

吴三桂哪里是康熙的对手,尽管他“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

精神可嘉,最终还得看能力和势力。

从吴三桂在山海关首鼠两端想投机取巧来看,那时就已经注定了他最终的命运。纵观吴三桂一生,都是在投机,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吴三桂不可能自己主动罢手,等他想罢手的时候,已经没有可能和机会啦。

康熙的意图很明白,不管你吴三桂是否要罢手,都必须铲除掉,没有例外。因为兔已死、鸟已尽,吴三桂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只剩下威胁啦。

看看大清朝后来那些狠角色,杀功臣没有一个眨眼睛的,难不成就康熙一个仁德之君吗?

不可能,时势不同而已,没有任何区别。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理论上讲,如果吴三桂乖乖放弃兵权,主动交出云南,清廷肯定会善待他。因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希望以吴三桂为榜样,尽量低成本的解决三藩问题。

康熙既不是狂人,也不是疯子,他自然也会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理论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现实中的吴三桂,只要放弃了兵权,放弃了地盘。他的最终下场必然是非常凄凉的,不会善终。

因为吴三桂能当平西王。他儿子吴应熊能做驸马爷,深受孝庄太后赏识。以及康熙能同意吴三桂以王爵待遇回辽东老家养老。

这一切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吴三桂是十几万人“利益代言人”的基础之上的。

没了这个基础,康熙凭什么以世袭王爵待遇善待吴三桂一家人?凭什么?

PS:吴三桂总辖4镇10营53佐领,四品以上武官过百人,士卒总计32200人,再加上军人家属,总计约十几万人。

就凭他吴三桂能打仗?清初八旗军内能打的将领多了去了,也没见哪个像吴三桂这样能封到亲王爵位的。(吴三桂不是旗人)


所以其实——康熙觉得三藩威胁大,并不是他觉得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威胁大

康熙埋怨三藩开支大,吃空了国库,并不是他埋怨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开支大

三个王府再怎么吃,也吃不空国库。

康熙真正害怕的,嫌弃的,急待解决的,其实是吴、耿、尚三人麾下的那几十万人。

这几十万人在滇粤闽三省,地位超然,巧取豪夺,强占矿山,垄断商贸,私征关税,所行不法之事极多,所涉及的利益极大。

除此之外,吴耿尚为了镇抚部众,每年还向朝廷索取军费近千万两(云南藩约五百万军费),平均到每个人,小兵的收入也比七品县太爷的年俸高,待遇极好。

假濬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藩本”。


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议撤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万之二。


因而,康熙与吴三桂的养老协议,我觉得实际上的版本,应该是“吴三桂要替朝廷安抚住他手底下的十几万骄兵悍将,最好不花朝廷一分钱就把他们就地遣散。康熙才会允许吴三桂安然回辽东养老”。

在康熙的规划中,三藩要尽撤,起码要裁撤掉一大部分人。

被裁之人,什么补偿都没有,各安天命,朝廷不负责养老。

而康熙的这个条件,吴三桂能做到吗?

吴三桂不管不顾,拍拍屁股走人了,去做富足翁。他那十几万人就真听话缴械,不做任何抵抗的被清廷以极低的成本解散?

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相当于,你在公司20年,可公司明天要降你的薪水,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公司决定裁撤你。不给补偿。试问,你能忍?

你当然不能忍了。你不闹他个天翻地覆,心里那口恶气怎么能出?如果你有条件,你可能就会裹挟你的上司造反,让老板损失惨重。(前提是类似于清朝与三藩的这种关系)

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懂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与无数人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个人的感受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或许吴三桂真的想过全身而退,就像尚可喜那样。但现实情况,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了。


看看尚可喜。他后来不就是想全身而退,结果呢?被儿子尚之信软禁而死。

而尚之信敢于软禁老爸的底气,就来自尚可喜麾下部众的支持。

吴三桂麾下的部众,大概率也是如此。

在这些人看来,吴大帅一家人的地位,大家现如今的地位,都是大家伙玩命才换来的!

现在吴大帅居然拍拍屁股就想走人,然后把自己丢给朝廷,任由朝廷宰割,这哪能忍?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麾下的十万官兵,最恨的人,可能就不是康熙,而是吴三桂了。

这就好比。你在公司呕心沥血做项目,出了成绩,领导拿大赏,你拿小赏,大家其乐融融。可有一天领导为了拍老板马屁,响应老板号召,节约成本,竟然要裁撤你。这个时候你最恨的人,肯定就不是你的老板了,而你是的上司。因为他背叛了你。

在如此愤恨之下。到时候,只要朝廷削藩。

吴三桂手下的部众,铁定会绕开吴三桂,不跟他商量,直接就造反!


亦或者,这些人软禁吴三桂,拥立吴家的某个小孩子,然后以吴三桂的名义起兵造反。

即便,吴拍拍屁股走了,这些人也可以在云南发矫诏,以吴的名义造反,隔空裹挟吴。

反正,是吴三桂先无情无义,抛弃了他们。

他吴三桂先背叛了大家,将士们自然也不可能在乎吴三桂的感受,在乎吴三桂一家老子的死活了。

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只要康熙要决定遣散三藩,(可以说是必然的,这本就是康熙削藩的目的),三藩几十万人为了切身利益,必然会造反。

而他们一造反,要么,吴三桂没走脱,被部众裹挟,一起参加造反,或者被软禁而死。

要么康熙嫌弃吴,以吴没有搞定部众,没有履行承诺为借口,借吴的人头祭旗、泄愤。

无论吴三桂有没有参与造反,无论吴三桂知不知道底下的人会造反。只要他交权,沦为康熙豢养的金丝雀,他未来的命运就肯定不会掌握在他自己手上了。

这种事情,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

东汉末年,董卓被杀。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准备遣散部队,各安天命。临走前,贾诩劝住了他们。跟他们讲:你们如果遣散了部队,抛弃属众独行,一个小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既然如此,你们还不如带领大家伙造反算了。如果能成功,单车秒变摩托,回报突破天际。输了也不怕,再逃跑就是了。反正你们也打算逃跑。为什么不搏一把呢?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就算不看三国,我们只看大西军领袖孙可望和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降清后的待遇,也能猜到吴三桂的结果。

所以说,吴三桂想抛弃部属,单独回辽东老家养老。理论上可行,但现实根本行不通。

他的部属不会允许他拍拍屁股走人,而他又无力以低成本镇抚部属。康熙也不可能在他没有遣散部属的情况下,给他善终的待遇。

吴三桂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能造反了。

最起码,造反还不至于两头都不捞好。搞得部属恨他,恨不得把他全家都千刀万剐。康熙也埋怨他,恨不得也把他全家千刀万剐。

自己里外都不是人。

另外,吴三桂腆个老脸,舍一身名节,忍着千万人的唾骂,为表忠心,弑杀永历帝,目的就是为了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获得世镇云南的特权。

但康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想让他变成世人眼中的笑话。这就不难想象吴三桂心中对清廷的愤恨之情了。(洪承畴曾叮嘱过吴三桂,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

一生努力和牺牲,终究沦为笑话,这也能算是全身而退吗?

名誉难道不值一提?

因此,我并不觉得吴三桂真心想全身而退。

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吴三桂自己清楚。事实上,他一直纠结的,是要不要称帝。而不是纠结要不要跟朝廷争取世镇云南的权力,要不要造反。他历史上造反后,在称帝的问题上,也是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但在撤藩造反的问题上,他可没有犹豫过。

3

在历史上,吴三桂也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作为大明的重臣,有负崇祯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就算为了私欲,置大义气节不顾降了大清,也是虚以委蛇。这一点,顺治,康熙都清清楚楚!

直到康熙下决定撤藩,吴三桂终于再次露出了狞笑的狼牙,于是战争爆发了!

那么,吴三桂如果乖乖的放弃兵权领地,大清也不一定会善待他!

为什么这样说?

吴三桂是一个变幻无常的人,大清对他不放心!而吴三桂的势力遍及全国,影响力大,清廷会做到防患于未然!最重要的是吴三桂做惯了逍遥平西王,怎么会乖乖就范?

一,吴三桂跟大清是相互利用,谈不上真心合作!

从吴三桂跟闯王李自成反目,到跟大清联手,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直到大清问鼎中原,吴三桂也如愿成为一方诸候——平西王!

在吴三桂踞云南时,清朝的法治和朝廷官员的配置都是空设!而且,每年向朝廷索要的军费多得吓人!

而朝廷需要向他那调兵时,吴三桂总是推诿,真正的拥兵自重!

所以,康熙在决定撤藩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跟吴三桂开战!因为他也知道吴三桂不会甘心就范——来源于吴三桂的反复无常!

康熙也看到了吴三桂不是真心合作,只是互相利用,所以才狠心撤藩!

二,习惯了唯我独尊,吴三桂不会就范大清!

吴三桂也知道朝廷对待他的态度!

就算是顺利撤藩,也不会善终!

因为无兵无势无权,吴三桂就什么也不是了,这样无异于人家刀下的鱼肉了!甚至是算旧帐!那也是死路一条!

而且,吴三桂习惯了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不会甘心屈居人下,仰人鼻息!

所以,彼此心知肚明,就真刀真枪来个痛快!

由此可见:吴三桂也不是善良的主,战争也就一触即发!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4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说到吴三桂,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叛国贼,前面还要加个大字!为什么呢,因为想他这样来回叛变的在中国历史上真找不出几个来,先投李自成,再领清军入关,最后六十多岁他又要反清复明,不知道的还以为叛变就是他的爱好呢!但他真的是天生的汉奸吗?我觉得不是,为什么呢,咱慢慢分析:

先说为什么投靠李自成,吴原来是明末名将袁崇焕部下一名将领,当年袁被皇太极使反间计,疑心重的崇祯将袁凌迟处死,所有的这一切吴三桂都看在眼里,袁崇焕是什么人他比谁都清楚,所以袁的死已经动摇了吴三桂忠于朝廷的信心。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吊死煤山,李招降吴三桂,吴见大明气数已尽,爹妈和老婆孩子都已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控制,只好投降李自成,这是吴第一次背叛。

要不说李自成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啊!本来江山已移主,不需要打仗了,你就该好好想想怎样治理国家了,他倒好,掉以轻心了,吴三桂也本来认这个新主子了,可一天从京城传来消息,李自成部下吴宗敏强占了他的家产和他最疼爱的爱妾陈圆圆,这下还了得,我投降你了我的家人和家产都保不住,冷静思考后,吴三桂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叛变,投靠清军,引清军入关,第一可以借刀杀人,二来可以同清军谈判保证自己升官发财。

吴三桂可以说第二次的叛变真的让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随着帮清朝灭掉了南明残余,吴被封为云南王,按说他应该满足了,因为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可是天不如人愿,随意康熙王朝的到来,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康熙想要把中央集权的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消藩,这时候的吴三桂已经六十多岁,只能说当时的局势逼的他再次起兵叛变,为的他的家产,也为了他的尊严!因为当时对汉人极度不信任的满清不可能让吴三桂舒服的善终,更何况一生掌控权力的吴,一旦失去这些,比死都难受!

结尾:吴三桂的一生没有做过忠臣,但他做的是一个正常人!



5

开宗明义,阐述下我的观点,如果吴三桂乖乖放下兵权,大清会善待他

探讨吴三桂是否会被善待这一历史事件,必须知道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探讨偶然性与必然性因素,如此才能进行价值判断。吴三桂归顺清朝后,经历了清朝三代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吴三桂放下兵权,具体要看是在哪个统治者的背景之下,且必须要考察统治者的心理。

现在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在多尔衮摄政时期放弃兵权领地,吴三桂会被善待

与其说吴三桂归顺了清朝,不如说他归顺了多尔衮。

多尔衮雄才伟略,才智出众,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大清入关、定鼎燕京实际上是多尔衮力排众议坚持而为才得以实现。假如当时辅政顺治皇帝的是济尔哈朗或者是豪格,由于缺少多尔衮这样的心胸胆识,吴三桂不会下这么大决心降清。

吴三桂跟多尔衮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他降清时,首先就跟此人谈判定盟。以后,在多尔衮的提携下,吴三桂青云直上。多尔衮可能对吴三桂背主求荣所不齿,但绝对会敬重吴三桂是个敢恨敢爱的汉子,敬他是一员勇将,所谓惜英雄。

吴三桂击溃李自成,败姜襄,战刘登楼,平定陕西,攻取四川,收复云贵……从关外一直践踏到云南,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没有他的浴血奋战,大清绝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取江山。

假如吴三桂在报了家仇(父吴襄被杀、妾陈圆圆被掳)之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在清廷的眼皮子底下做个安分守己的朝廷武将甚至外放做个总督大臣,放弃统兵权,多尔衮绝对会保证吴三桂平安。

作为清朝事实上的决策者,多尔衮有足够的战略眼光,以及对时局的判断能力。事实上,多尔衮与吴三桂也一定程度上结成了政治同盟。更不要说,大清才刚入关不久,多尔衮会以吴三桂为榜样,保障他的仕途待遇,进而收买人心。

在顺治皇帝亲政时期放弃兵权领地,吴三桂会被善待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位十八年,亲政十一年。他刻苦学习,励精图治,重用一度被冷落的洪承畴,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突出地反映了争取汉人的勇气和决心。

顺治皇帝对吴三桂是极其优待的。多尔衮去世后,吴三桂进京,顺治皇帝不仅准许觐见,还赐宴,殊荣超过一般大臣。多尔衮被治罪,也并没有牵连到他。顺治皇帝还赐给金册金印,吴三桂的“平西王”就是顺治皇帝所最终认证的。将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

可以说,顺治皇帝给了一个吴三桂作为人臣所能拥有的一切荣耀,对其信任和器重,并且推心置腹。

顺治十七年,吴三桂被封藩云南,走上人臣巅峰。如吴三桂识时务,力辞不受,定会赢得顺治和朝廷诸臣的欢心。也许,顺治皇帝在期待着吴三桂的上表。这样,顺治皇帝定当诚心嘉奖,用更多的身后荣耀加冕平西王。

只可惜,吴三桂没有认清这一点,实为一方诸侯的他从此将变成皇权的绝大威胁。可能他想继续感恩戴德报效清廷,或者是想离开北京这个伤心之地。不曾想,却为削藩埋下了伏笔。

康熙皇帝时期放弃兵权领地,吴三桂仍会被善待

康熙皇帝千古一帝,一代雄主。厘清海内,一统华夏,奠定版图,成就伟业,是康熙皇帝最大的抱负。

康熙皇帝从没见过吴三桂,缺少了解和接触。他对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除了敬佩、尊敬,还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亲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在宫里柱子上悬起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病。

但彼时,康熙皇帝并没有觉得,一定要杀了吴三桂才算削藩。

康熙皇帝是一代圣君,文韬武略,深识天理人欲和世道人心的关系。即使对吴三桂有什么厌恶,但只要吴三桂识时务,低头了,心悦诚服、心甘情愿的主动撤藩,以其有容人之量和识人之明,必能分得清个人好恶与王朝国运的孰轻孰重。清朝不费一兵一卒而得以解决撤藩问题,康熙帝又何乐而不为。

离开是非之地,在康熙皇帝的眼皮底下和手掌心里,吴三桂荣华富贵和生命安全都是有保障的。

很多回答说,吴三桂早就蓄谋反清。其实吴三桂只想在清朝君臣的庇护下,安安稳稳地终此一生,并没有再想叛变。毕竟,他的名声,在汉人中间已经“臭了”,改旗易帜,振臂高挥,“起王师”、“兴义军”并不会有多少汉人去追随,事实上,在三藩之乱时,天下汉人也真的没有云集响应。吴三桂不能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反清”的号召力,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削藩原本可以“和平演变”,如果不是康熙帝年轻气盛以及超越祖业的雄心所驱动,不是康熙皇帝太迫不及待削藩以至于方法太过于激进,撤藩不一定会激起这样的乱象。

如果交出兵权,无论是哪个统治者在位,吴三桂都原本可以安安稳稳,静享荣华富贵,当上太平王爷。

6

估计还是不会,满清统治者对于任何汉人都非常忌惮,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也。

吴三桂手上有满洲人的鲜血,满清岂会善罢甘休?吴三桂挡住了满洲人的政令统一,满清岂能听之任之?

7

大清帝国是一个厚道的朝代,它对帮助它入主中原打江山的人基本上做到了裂土封王,善始善终,没有干那些兔死狗烹,绝情寡义的事,撤藩削藩是一个中央帝国的必然逻辑,但也算做得有情有义,没有赶尽杀绝,问题在于这些藩国都有问鼎天下的觊觎之心,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明末杀人魔王大西军张献忠的部下孙可望,后来又投靠桂王朱由榔成为永历帝手下的肱骨之臣,最后投靠满清被封为“义王”,对于这样一个首鼠两端,几易其主的货色,满清依然做得为人称道,孙可望的子孙在入关一百多年后还在享受世袭罔替的封赏,如果吴三桂不是那种反复无常的人,安然接受他的“平西王”,也会得到善终的。

8

大清入关之前,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吴三桂。这也是后来为何吴三桂能够封王的原因。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清在中原建立起稳固的政权之后,藩王已经成了王朝的心头大患。

当时的满人依然认为汉人不可靠,而汉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没有信任的基础上,你让吴三桂交出兵权,那等于是自杀呀。

所以,吴三桂不会交,而大清也不会善待他。这就是矛盾点。

平西王的逻辑

吴三桂之聪明,在明末时期绝对是第一名。

在入关之初,清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自成。

吴三桂知道,降清之后打出的一个口号为崇祯复仇之是为了对付李自成,在消灭李自成所部之后,他立刻表示忠诚于大清,不再提复兴大明的事情。


接着,他又被调去西川打张献忠,最后是去云南绞杀南明最后的王国永历政权。

到了这个时候,鸟尽弓藏的时间到了。

吴三桂也开始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缴枪不杀

其实吴三桂在平定永历之后应该想到交出兵权,做一个铁帽子王不是很好吗?

他不。

在他的脑子里,自己是彭越、是沐英、是刘备。

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可能是他最后的指望。可是大清不是明朝,不需要这一套。

清朝的军事体制中就有常备兵---八旗兵。他们才是最核心的藩屏主力。

你一个吴三桂还是汉人,会对大清忠诚吗?


当时的康熙并不这么想,毕竟年纪还小。

所以大清也是希望缴枪不杀

很显然吴三桂让他们失望了。这人有反骨啊。

撤藩和造反

康熙为啥要撤藩?因为穷。

吴三桂控制两省需要每年白银2000万。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国收入不过3000万他就要吃掉一大半,这如何是好。不得已撤藩、省钱。

清王朝的前期都是非常节省,因为打了100年的战,不得不节约

可是吴三桂觉得,你要撤藩就是要我的命。


那不如拼命吧

于是三藩一合计,干呗。又打出了反清复明的烂口号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终失败。当然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此时大清朝的军力已经超过三藩很多了。原本想形成了南北对峙没有成功,那就只有被歼灭的结果

很遗憾,吴三桂最终失败了。这是他自己把自己给算死了。

9

吴三桂放弃兵权,满清会善待他吗?这事实上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吴三桂会不会放弃兵权,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满清又会不会大度的宽恕吴三桂,这又是另一方面。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吴三桂和满清从开始就注定了会有翻脸的一天。要么是吴三桂推翻满清,要么就是满清灭掉吴三桂。想要和平解决问题,这简直就是奢想。人性的弱点就是考虑问题首先肯定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吴三桂和满清统治者他们都是利己主义者,想要消灭掉的对方这个隐患,就只有从肉体上灭亡对方,否则他们谁都不会真正安心。

首先从吴三桂方面来讲,他会放弃兵权和领地坦然的接受满清的处置吗?根本不可能。首先吴三桂能接受一个草头王一下子变成待宰羔羊这么一个角色的转变吗?肯定不会,要知道吴三桂在明朝时期就是驻守一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可以说吴三桂从明朝时期开始就是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又想凭借手中的军队待价而沽,投降一方势力继续维持手中的权利。遮掩的吴三桂又怎么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一切权利和地位呢?

另一方面,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吴三桂不可能不清楚他对于满清来说已经是一个尾大不掉的威胁了。历朝历代对于吴三桂这种功高盖主的功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杀了之。更别说吴三桂是一个半路投靠满清的异族之人。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吴三桂明知道他和满清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他怎么可能放弃一切任人宰割呢。吴三桂知道他想要确保自身无虞,只能依靠军队和地盘。指望满清大发善心?吴三桂可没那么天真。

从满清的角度来讲,他们会让吴三桂善始善终吗?肯定不可能了。还是那句话,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没几个能善始善终。几千年数十个朝代中,也就秦始皇和唐太宗没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也还行,杯酒释兵权也饶恕了功臣一命。除这三人之外,其余朝代的功臣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就以吴三桂的身份和地位,满清能饶恕他的概率小之又小。

另一方面来讲,吴三桂最开始归降满清是迫于无奈的。吴三桂本身想在满清和李自成之间来回摇摆。要不是多尔衮机制,用计逼迫吴三桂走投无路,吴三桂又怎么可能甘心投靠满清。再看吴三桂在云南的所作所为,他在云贵地区称王称霸,当地的官员对于满清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对于吴三桂倒是唯命是从。在云贵地区吴三桂就是土皇帝。这样的吴三桂满清又怎么可能容得下他。对于这样的威胁,满清自然是要除之而后快了。所以说,吴三桂和满清之间绝对没有和平共处,只有你死我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10

最大的可能会像孙可望一样死得不明不白!!

(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孙可望突然死去。对于死因,清朝官修史书《清史列传》说他是病死。但戴笠的《行在阳秋》和吴伟业的《鹿樵纪闻》说他随从出猎时,被人用箭射死。林时对《荷牐丛谈》更是说孙可望被赐毒酒而死的。孙可望究竟是怎样死的,已难以确定,但肯定是非正常死亡)

最好的结局就是像郑克塽一样软禁并严格控制,然后因人口众多坐吃山空,每天就算下小钱钱。死后也不准袭爵,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