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松龄号称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也颇有其先祖的风范。他在奉军之中靠着学生张学良的关系,本来是混得很好的。

在郭松龄的改革之下,军需独立在东北军得到实现,他和张学良所带领的二、六两个旅成为了当时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当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的时候,郭松龄成为了他的副手,被任命为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带着第三军的人马,一路杀到了秦皇岛,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这么发展下去,等到张学良继位,郭松龄铁定是奉军的二号人物。

张作霖也有意将郭松龄培养成为儿子的太子太傅,所以张作霖宁可重用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也不重用郭松龄,意图很明显,郭松龄是留给张学良的,他不能乱用。

可惜郭松龄领会不到这一层意图,他一直记恨这帮跟自己一起出道的人,一个个都成了省督军,可他却还是个副军长。


郭松龄心眼小,姜登选的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郭松龄和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等人,全部都是新军的代表人物。他们接受过新式的军事教育,和奉军的老一套做法完全不同。

所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以后,张作霖痛定思痛,打算重用这帮新军领袖,想要在东北训练出一支可以和日本军队战斗力相媲美的军队。

同样是一起出道的人,杨宇霆成了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成了安徽军务督办,而郭松龄本来是有机会去安徽做省军务督办的,这个机会让姜登选给抢了。

郭松龄心里当然非常不爽,与此同时杨宇霆又成了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成天在张作霖身边说小话来掣肘郭松龄。而韩麟春跟姜登选的关系又非常好,总之老郭是被这帮人给排挤到了边缘了。

一个成了封疆大吏,一个成了宰相,就郭松龄依旧还是张学良身边的马仔,为此郭松龄心理上极度不平衡。

在郭松龄反奉以后,姜登选前来劝阻,郭松龄是前仇旧恨一起算,将姜登选捆起来扔进了棺材里,将他活活给闷死了。


郭松龄参加过孙中山的新军,跟张作霖完全不是一路人。

郭松龄在1912年就考上了北京将校研究所,隔了一年又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在这里,他研究学习了3年军事科目,尤其是对德国、日本的军事做了深刻的研究。

1916年,毕业以后的郭松龄成为了北京讲武堂的教官。那个时候的读书人,能够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了护法运动,其中担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居然是郭松龄的老上级,为此郭松龄果断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南下投奔到了孙中山的护法军之中。

此后郭松龄在这里接触到了最新式的军事实战,也了解到了新军的优势,可惜当时新军政令不一,始终受到地方军阀的掣肘,他还曾经专门为了这件事跟孙中山有过一次长谈。


护法运动失败以后,郭松龄在1918年返回东北,这才进入到了奉军之中担任讲武堂教官。所以说郭松龄的教育背景,和张作霖的行事风格,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路子。张作霖没有北洋军那种正规军的格局,也没有孙中山护法军的那种新潮。

郭松龄对此十分失望,所以郭松龄在取得张学良信任以后,打算利用张学良的关系,对奉军做出改革。

不过你是人才,可人家也是人才,像杨宇霆、姜登选包括韩麟春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跟随张作霖的步伐,根本就不容许郭松龄做出过多的改革。除了反叛,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完成郭鬼子的理想了。


郭松龄是被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伙击垮的。

郭松龄本来是到日本考察军事活动的,可是张作霖此时却花钱在日本购置大量武器,这是要跟南方的国民军开战的节奏。

当时张作霖已经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成为了北洋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他当然要跟南方常凯申的国民军斗一斗。

郭松龄痛心疾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跟张作霖对着干。他先联系上了冯玉祥,结果冯玉祥根本不愿意出手相助。


为此郭松龄孤军奋战,带着7万大军攻占了山海关,夺取了一系列东北的城池,一直打到了锦州。他手里的毕竟是东北军的王牌部队,自然有强大的战斗力。

张作霖都被打蒙了,自家人打自家人,这还真是新鲜。可是正当张作霖节节败退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却向郭松龄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前方有日本军的猛攻,后方吴俊升的人马又前来堵截,再加上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弹尽粮绝的郭松龄根本就无路可走。最终郭松龄兵败被杀,这段历史很多人不愿意提,因为张作霖和日本的关系其实十分暧昧,这会影响他在老帅里的特殊形象,当然还有其他特殊原因。


总结:郭松龄总觉着自己憋屈。

张作霖对郭松龄其实很照顾了,让他跟着儿子张学良,一路提拔也都是紧跟在张学良身边。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老帅在给少帅选辅政大臣呢!

可是郭松龄却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老帅身边器重的人才行,他嫉妒杨宇霆,嫉妒姜登选,所以心理上总是愤愤不平。

反奉战争,未必都是为了他的理想,他的确希望东北焕然一新,但是我认为他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张作霖的那个东北王的位置。

最佳贡献者
2

1925年11月21日,奉系京榆驻军副司令郭松龄通电全国,表示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要求亲日的张作霖下台,惩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接管东三省。

奉系京榆驻军下属七个步兵师,两个炮兵旅,一个工兵团,共计七万五千人,是奉军的精华所在。郭松龄虽然只是京榆驻军副司令,不过他深得京榆驻军司令张学良的信任,所有事务都是由他打理,京榆驻军上下大多是他的亲信。因此除了张作相之子张廷枢等人控制的大约两个团的兵力逃回奉天外,其他都响应郭松龄,参加了这次反奉起兵,声势浩大。郭松龄反奉一时轰动了全国。

郭松龄原本是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读书时的老师,因为做事严谨,教学有方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后来在张学良的大力举荐下,郭松龄长期担任张学良的副手,协助他处理军务,两人关系也因此日益加深。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铁定的继承人。作为张学良的心腹,郭松龄自然也是前途光明。有着如此光明的前景,郭松龄却起兵反奉,一方面是因为郭松龄曾经参加过同盟会,和张作霖的理念有一定差距,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被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逼出来的。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大败。担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临危不惧,指挥手下第三、第八两个旅在山海关建立防线,挡住了直系追兵,为奉系争取到了喘息之机,避免了全线崩溃。

此事让张作霖对郭松龄刮目相看,加上这次战争失败让他认识到绿林习气严重的奉军存在严重不足。为了加强奉军战斗力,于是任命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等军校出身的军官整顿奉军。郭松龄一时也是风光无限。

不过郭松龄的崛起让杨宇霆颇为不满。杨宇霆出身日本士官学校,对于国内军校出身的郭松龄一向看不起,说话很不客气,导致两人关系一直不好。所以杨宇霆经常在张作霖面前说郭松龄的坏话,郭松龄知道以后也是极为恼火,双方的关系就更糟糕了。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系获胜以后,奉军大举入关,夺取了热河、直隶、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盘。郭松龄认为战斗中自己立功不少,有意竞争江苏督军一职。没想到杨宇霆捷足先登,抢走了江苏督军的职位。随后郭松龄想去安徽当督军,结果杨宇霆得知以后,就向张作霖举荐了姜登选,再次抢走了郭松龄的位子。

不久之后爆发的奉浙战争中奉系大败,杨宇霆、姜登选两人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兵败逃回北方,江苏、安徽都被孙传芳夺取。这让郭松龄大为不满,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给张作霖卖命打下地盘,结果什么好处都没有,杨宇霆这种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却坐享其成。郭松龄认为这是张作霖用人不当所致,对张作霖也是颇为不满。

所以在张作霖让郭松龄出兵攻打冯玉祥时,郭松龄不愿意白白给张作霖卖命,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杨宇霆趁机对张作霖说郭松龄心存不满,建议解除他的兵权,并秘密解决。张作霖被杨宇霆说动,随即命郭松龄回奉天述职。

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得知了张作霖有意要借这个机会杀死郭松龄以后,紧急赶往滦州,将此事告知郭松龄。郭松龄自知已经没有退路,于是最终决心起兵反张作霖。

因此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郭松龄和杨宇霆两人的矛盾激化,进而导致郭松龄和张作霖之间关系破裂,郭松龄才不得不起兵反奉。

3

在1916年,袁世凯下世后,他一手建立的北洋军阀,由于无人能挑起大梁,各地军阀纷纷自立山头,分裂为三大派系。分别是以段瑞琪为首的皖系,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后就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而在1920年4月份,直系和奉系之间达成协议,开始针对段瑞琪的奉系,于是在同年七月份,直皖两系大战以皖系惨败而告终,皖系而从此一蹶不振。随后,直奉两系由于北京的控制权开始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以直系落败告终,第二次奉系大败直系,吴佩西见大势已去,也只好登船南逃。

而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系之所以能赢得胜利,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郭松龄。然而,二次直奉大战之后不久,郭松龄就背叛了张作霖。使得奉军内耗严重,而张作霖也因为此,失去了一统中原的最好机会。按理说,张作霖对于郭松龄也不薄,那他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首先,张作霖在建立奉系之后,为了巩固权力,做法同明太祖朱元璋相似,分立了许多内部派系,使他们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无法联合起来对付他。而张作霖的老兄弟自然形成了老派,掌握了系内主要的军事力量。而新派虽然也掌握了一部分权力,但相对于老派来说,并不是那么够看。其中,新派的话语权掌握在日本士官学院出身的杨宇霆手里,也是张作霖的智囊之一。而郭松龄是保定一派。虽然有一定军权,他却作为野派,自然不受张作霖看重。

而张学良为了扶持自己的力量,对抗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的杨宇霆,自然选择了不受宠的郭松龄。而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一派争权夺利。由于郭松龄主张“保境安民,精兵强卒“的做法,而杨宇霆却和张作霖逐鹿中原,问鼎中国至高权力的想法不谋而和,两者之间的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杨宇霆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以各种理由枪决了很多郭松龄一派的大陆军官。而张作霖却无动于衷。随后,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张作霖对军官论功行赏,连张宗昌这个大老粗都被封了山东督军,却唯独少了最大功劳的郭松龄。这时,张作霖和郭松龄的矛盾已经到达了顶峰。

随后,杨宇霆对他步步紧逼,试图夺取他的军权,一度派人暗杀他。郭松龄没办法,要么告老还乡,可这几十年的心血全都在这,要么起兵造反。可他却选错了队友。他选择了信任冯玉祥这个墙头草。郭松龄一鼓作气打到了黑龙江。而冯玉祥却袭击了盟友,断了郭松龄的后勤补给。张作霖也为了自己的王权,与日本做了交易。以出卖东北主权为代价,令关东军轰炸郭松龄的部队,阻击郭松龄。之后,郭军腹背受敌,而郭松龄夫妇也被处死。

4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郭松龄反奉绝对是出于个人私利没有得到满足,是和杨雨霆个人恩怨的总爆发。而不向他自己的说的那么高大上,想想也是,凡是造反的人,谁不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郭松龄造反也可以看出奉军内部分裂严重,绝非铁板一块。实际上就是奉军内部士官派和军校派利益争夺的一次武装冲突。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地地道道的沈阳人,自称是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估计也是瞎认祖宗),奉系将领之一。 由于郭松龄身材高大,爱穿粗布军装,样子像白俄兵,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他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军官,可以说,如果不是出于儿子的举荐,张作霖也不能提拔他,更不会把自己的大儿子张学良托付给郭松龄照顾,郭松龄和张学良合作的不错,郭松龄的前程寄托于张学良的身上,他比张学良大18岁,如果依发展下去,郭松龄应该有个不错的前程,但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这大概也是张家父子识人不明。


郭松龄出身不高,职业军官出身。在关内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思想上还是比较进步的。在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后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后投奔和追随孙中山左右。在孙中山失败以后,被迫返回东北担任军校教官,在此期间结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38岁的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可以说,如果不是张学良,郭松龄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正式由于张学良看中了郭松龄的才干,这才有了郭松龄的发达。那郭松龄为何要造反呢。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郭松龄不反,熬到张学良上位,郭松龄就是张学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他所记恨的杨雨霆也一定死无葬身之地。可惜的是,历史永远无法假设。郭松龄造反的主要原因就是和以杨雨霆为首的亲日派不和,郭松龄对于日本士官派把持东三省军政两届十分不满和嫉妒。但从张学良那里看,张学良更重用非士官派出身的奉军将领,郭松龄就是代表。张学良行伍生涯一开始,郭松龄与张学良绑在一起的。训练是郭松龄负责,提拔军官是郭松龄负责,指挥打仗更是郭松龄负责。奉军都知道,张学良就是郭松龄,郭松龄就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就认为他和杨雨霆的政治分歧他肯定会赢。


张作霖的东北军内部有“士官派”,军官大多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为杨宇霆、姜登选等。还有一派称为“讲武派”,汇集了东北讲武学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其背后实际支持者为张学良。两派主要矛盾在于对日关系上,士官派亲日,讲武派不亲日(不能说反日),长期积累之下,发展成朋党之争、意气之争。自然是水火不容。杨宇霆本人无代兵之能,但颇有人望,奉军内部的资格和能力都远远高于郭松龄。郭松龄对此十分嫉妒和不满,原本以为会支持自己,但张学良对此敷衍了事。还有就是对待东北军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上,郭松龄主张奉军闭关自守,安心发展,而张作霖、杨宇霆等人则是要一统天下。这也是后来郭松龄造反的一个主因,但问题是,不能因为你个人主张与上司不一致而造反


就郭松龄个人而言,他和张作霖以及其他军阀一样,是一个纵兵抢掠的,没有政治头脑的军阀,郭松龄的造反倒戈第二个原因是,即有他个人野心的没有得到满足的因素,以及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分赃不均的原因。跋扈的性格导致他最终起兵造反。但问题是,他根本没有自己的部队,都是张家父子的,最初也许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就完了,再就是郭松龄活埋姜登选让所有的奉军将领人人自危。导致郭松龄孤立无援。失败就是必然的。


但郭松龄造反的后果很严重,郭松龄反削弱了奉系的实力,激化和将奉军的矛盾扩大化,表面化,而后的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都与奉系实力衰弱有关,乃至于后来的“杨常事件”与此也有关联。后来在“九一八”事变50周年的时候,张学良说:“如果那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个说法显然是想当然。郭松龄肯定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只能说,郭松龄反奉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5

中国有句俗话:升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

做人不能学郭松龄。

郭松龄深受张家父子栽培,他跟孙中山混的时候,只是一个警卫营长。自从他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当教官,认识张学良后,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马上被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张家父子一出手,就是“豪礼”啊!


两年后,张学良就认命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司令处成员。3年后,也就是1924年,郭松龄再次被提拔,出任东北军主力第三军的副军长。不久,张作霖再次升任其为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副司令。

注意,这才五六年时间,郭松龄就被张家父子提拔成了东北军顶级将领!而且,东北军的主力精锐,也在他的统领之下。


但是,有些人,真是“忘恩负义”之辈。而且,在他背叛主子的时候,还要给自己立个牌坊,名曰“革命”。其实,还是因为郭松龄自己觉得受憋屈了------张作霖待他不公,"士官"派欺人太甚。其实,张作霖没给郭松龄“一省督军”职位,还是想留着让张学良提拔他,让郭记张学良的好。

张作霖的解释不提拔郭松龄的事:"将来我的位子就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了大权,你郭松龄还怕没有位子吗?"

再看看郭松龄联络起兵的两个人----冯玉祥、李景林,哪个是坚定的革命者?最可气的是,郭松龄竟然打着张学良的名义去打张作霖。让儿子打他亲爹。。。真缺。。

(文|勇战王聊历史)

6

正所谓“乱世出豪杰”。清末民初的我国时逢乱世,军阀割据,各自为王,这期间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奉系军阀的头子张作霖恐怕算的上颇为牛逼的一位枭雄了。统管整个东北,号称“东北王”!当然了,诺大的奉系军中,也是人才辈出,藏龙卧虎。今天说其中一位,他就是郭松龄,因为身材高大,像个日本人,所以人称“郭鬼子”。

(郭松龄)

提到郭鬼子,那么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少帅张学良。郭张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怎么形容呢?可以这样说:郭鬼子是一匹千里马,而张学良就是那个识千里马的伯乐。

郭松龄虽然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但是那都是几辈子的事了。郭松龄在遇到张学良之前,仕途走的并不顺利。虽然从小就进去军绿生涯,而且摸爬滚打了半辈子,最高的官也只是一个营长。但是在遇到张学良以后,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一路平步青云。

当时郭松龄担任讲武堂的教官,而张学良则是讲武堂的学生。因为张学良的身份是少帅,所以他听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话,即使是老师也会对张学良区别对待,对这些,张学良很反感。而郭松龄不一样,郭松龄可不管张学良是啥身份,对张学良跟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也正是郭松龄的与众不同,让张学良对郭松龄高看一眼,日后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及其亲密。

(郭松龄与张学良剧照)

之后,张学良便向自己父亲张作霖举荐了郭松龄。郭松龄便被提为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郭松龄再次被提升一格,委任为第八旅旅长,不久之后,再次提升为第三军副军长。而郭松龄也没有孤独张作霖的提拔,在日后的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张作霖取得全面胜利后,郭松龄被提拔为副司令。

可以说,张作霖是郭松龄的大恩人,虽然这一切的初衷都是看在郭松龄与张学良的关系上,但是张作霖给他的实惠也是不争的事实,按道理,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郭松龄最终却背叛了这个昔日的恩人,为什么呢?

(大帅)

郭松龄一直反对国内军阀之间的混战。1925年,远在日本办事的郭松龄听说张作霖购买武器,准备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这一消息让郭松龄不能接受。他反对国内混战,他认为张作霖这样做,阻碍了国家统一,将来必定是历史的罪人。所以他便秘密联系冯玉祥反张作霖,但是冯玉祥将这个秘密给泄露了出去,所以郭松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提前行动。

郭松龄的叛变是奉系内部的一次大规模政变,也给张作霖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最终张作霖还是依靠日本人才粉碎郭松龄的叛变。最终郭松龄兵变失败,夫妻二人被杀后暴尸三日。郭松龄兵变被平息,但是郭松龄反奉带来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

(皇姑屯事件)

  • 因为张作霖为了平息郭松龄的反叛,不得不依靠日本人,被迫与日本人签订了条约,但是日后张作霖不想受日本人摆布,拒不履行条约内容,才被日本人炸死。
  • 而且在郭松龄被杀一事上,郭松龄昔日的政敌杨宇霆起了很大的作用。张学良记恨杨宇霆,并杀了杨宇霆。这也导致后来的中东路事件。所以郭松龄的反奉,给日后的东北军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杨宇霆)

郭松龄口口声声说反对内战,那么他的反叛何尝又不是内战呢?对自己的恩人下手,杀害自己的同僚,只能说他心胸狭隘、背信弃义,以反对内战为借口而发动内战,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倒不如说是自己的野心在作祟!

7

郭松龄反奉,在民国初年是大事件。

所谓反奉,实际上是反对张作霖,推翻张作霖为首的东北政权。

至于原因,总结一下郭松龄,就是十六个字:军事优秀,政治幼稚,思想激进,性格偏执。

郭松龄作为将领,能不能干?绝对能干,直奉大战中,能把吴佩孚打得满地找牙的也只有他了,大家知道,吴佩孚也是很能打的,往常都是吴佩孚把别人打得满地找牙。

郭松龄的军事才能是张作霖父子最欣赏的,正因如此,短短几年的时间,才把他从无名之辈提拔为高级将领,结果自己锻造的利刃最后伤了自己。

郭松龄夫妇接受的是新思想,这与张作霖的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根子上的问题。

郭松龄看不惯张作霖的军阀作风,想改天换日,整个新气象,对老张欲除之而后快。

客观讲,张作霖作为东北王,为东北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作霖主政的东北,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地方,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工业比较发达,在日俄间周旋且从容不迫,未失主权及领土,这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就冲这一点,你郭松龄能做的到?

即使你郭松龄想按照你的想法办,也得先把张作霖的本事学到,等张学良上位后,你爱怎么表现都可以,本来张作霖也是这么设计的——让郭松龄做张学良的左膀右臂。

郭松龄,你急什么急?非要反戈一击,欲置老张于死地,张氏父子的心,被你搞的拔凉拔凉的。

当然,郭松龄反奉,他的夫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来是个小火花,他这夫人不停的扇乎,火就烧起来了,不出事才怪。

8

郭鬼子反叛张作霖,很大程度上是奉系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必然事件,奉军内部各派之间倾轧已久,爆发动乱是迟早的事情

奉军中有老派、新派两大派系。老派指的是当初与张作霖一起打下江山的老一辈所成派,以张作相、冯德麟、汤玉麟、张景惠、吴俊升、张宗昌等人为代表人物;新派又分成士官派、陆大派两派,士官派则是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杨宇霆、常荫槐及姜登选、韩麟春等人为代表的利益团体,陆大派则以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的郭松龄、李景林为代表的利益团体。各派之间倾轧已久,必成祸事。

因为郭松龄为人刚毅、严以律己且有大才,张学良对其十分钦佩,二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亦师亦友之谊,故张学良对其竭力推荐,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也随着节节高升。但也因此见忌于同侪,郭松龄与杨宇霆、姜登选等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于郭松龄反奉天,大多人认为是因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指挥山海关战役,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奉军入关后,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奖励,如杨宇霆、张宗昌、李景林、姜登选等皆获一省地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唯独郭松龄一无所得,郭松龄因此心生不满,最终举兵反奉。

那么郭松龄真的是因为第二次在直奉战争中“分赃不均”,内心愤愤不平选择反奉么?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理由太过于表面,二郭松龄也绝不是一个只看眼前的人。彼时的他背靠张学良这棵大树,未来老张去了,张学良上位,什么样的权位没有?他犯不着为了这点“小事”,冒如此大的险和老张对着干,显然,郭松龄反奉的背后另有隐情!

那么问题来了,郭松龄反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虽说,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分赃不均”,并不能成为郭松龄反奉的理由,但此事却也在郭松龄心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郭鬼子在等一个机会和一个按时引爆按钮的人

很快,机会来了!浙奉战争爆发,此时的郭松龄正代表奉系在日本观操,同去的还有还有冯玉祥的代表是韩复渠。而且郭松龄与韩复渠二人还同住一个旅馆,郭松龄便借着二人同住的机会向韩复渠表达了自己“反奉”的意愿,意图通过韩复渠向冯玉祥转达自己的意思。

韩复渠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冯玉祥,这让冯玉祥感到十分的意外,随即让韩复渠返回天津,同时向郭松龄自己愿意“合作”的意愿,当然了,从后面的事情我们知道冯玉祥并不怀好意。

只可惜郭松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没能看出冯玉祥的小心思,丝毫没有觉得自己被冯玉祥当枪使,反而觉得自己的机遇来了。加上郭松龄已与直隶督办李景林达成一致意见,约定一同反奉。李景林控制直隶、热河,减轻京畿与东北地区的压力。这让郭松龄下定与冯玉祥签订密约的决心,也下定了反奉的决心。

但事情好像并没那么顺利,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签订密约,约定打败张作霖之后,冯玉祥开发西北,郭松龄开发东北,双方互相援助,直隶、热河归李景林。当天,张作霖突然电召郭松龄返回奉天述职。当时郭松龄意识到张作霖已经意识到自己反奉的行动。郭松龄干脆不再藏着掖着了,于滦州发出了主和拒战、反奉的电报,并要求张作霖下野,严惩杨宇霆,同时拥戴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主政东北

另一方面,郭松龄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并表明了自己起兵的目的,是因为张作霖兵连祸结,致使东北民穷财尽,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乱源、改革东北政治,自己的行动并非内争,而是为了能让东北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第二日,郭松龄带着奉军最精锐的部队向山海关进发,另一方面“盟友”冯玉祥也发布了讨张檄文,而且下令部队集结以攻取热河、赤峰,而另一个“盟友”李景林,仅发通电并不采取军事行动。

在此期间,张学良曾多次与郭松龄联系,希望能调停以平息战端,却得不到郭松龄任何回应。11月25日,郭松龄首先与奉军张作相、汲金纯部接战,先后占领秦皇岛、榆关,27日突破山海关,29日抵达绥中,12月5日攻占锦州,奉系摇摇欲坠。

郭松龄一路高歌猛进,但张作霖也不是吃素的,调动吉林、黑龙江、热河的部队,并用南满铁路将援军运抵前线,在巨流河一带拉开防线,与郭松龄形成对峙,并展开决战。

这一次,张作霖做了充足的准备,前敌中央军司令由张学良担任,下辖3个旅;左翼由吴俊陞任司令,下辖3个骑兵师、1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右翼由张作相任司令,下辖1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团。同时奉军还补充了日本人提供的武器弹药,战力大增,另一方面,日军还出动飞机、大炮支援奉军。

12月22日,奉军向郭松龄部发起进攻,郭松龄一个旅投降,旅长安玉珍被俘。当天晚上郭松龄下令对奉军发起总攻,由于参谋长邹作华“通敌”,事先将炮弹的引信抽出,郭松龄唯一优势的炮兵,就这样被瓦解了,任凭炮声再大,却不见奉军有何损伤。

23日,奉军全线对郭松龄发动总攻,炮火无情地轰炸,对郭松龄造成极大的伤亡,不久郭松龄部分全线崩溃。24日清晨,郭松龄带着自己夫人与几个警卫突围,向南逃跑,但最终还是被捕获。张作霖知道后异常兴奋,直接下令将郭松龄就地枪决。至此,郭松龄反奉一事以郭松龄失败告终。

通过我们对“郭松龄反奉”一事的复盘,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起奉军内部因为争权夺利而引发的争斗。的确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有“分赃不均”的嫌疑,但这并不能让郭下定决心反奉,最重要的是有冯玉祥的参与,让郭松龄下定了决心。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郭松龄反奉最主要的是他的个人野心,从他与冯玉祥签订的密约中,冯玉祥开发西北,郭松龄开发东北,直隶、热河归李景林,便可看出这一点,至于他打出张学良主政只是一个笑话!

9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人(今沈阳)。据说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毕业于北京中国陆军大学。1917年受革命感召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返回奉天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张作霖创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像)

郭松龄任职期间遇到张学良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经常纵论天下事互相引为知己。郭松龄得到张学良赏识开始发迹,郭松龄的地位随着张学良在奉军的地位上升而水涨船高。张学良被张作霖刻意培养不断的委以重任,而张学良公子哥儿脾气不怎么管理军中具体事务。一般军中大小事务都由郭松龄打理,张学良曾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郭松龄与张学良剧照)

郭松龄开始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帮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剿灭吉林“胡子”立下汗马功劳。第一次直奉大战张学良郭松龄率军在奉军全线崩溃的情况下顶住了直军的追击,为奉军重新构筑战线保住山海关争取了时间。

此战过后张作霖深感奉军暮气沉沉战斗力低,开始大力整军经武。郭松龄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张学良的关系开始受到重用,张作霖将精锐主力部队交给二人训练统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主力十五万编为六个军。第一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这三个军是作战主力。尤其是郭松龄率先突破直军防线截住直军退路,为战胜吴佩孚立下大功。

(第二次直奉大战形势图)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军一路南下占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奉系军阀势力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浙奉战争爆发,直系后起之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起兵反奉。一经接触奉军就一路溃退到山东,张作霖准备任用郭松龄南下攻打孙传芳。

郭松龄趁机和直隶督办李景林国民军冯玉祥达成密约共同反奉,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倒戈反奉。郭松龄将所部改变为东北国民军开始向奉天进军,郭松龄自任总司令。郭军一路势如破竹突破山海关直抵离奉天不足60公里的巨流河,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方面军和郭松龄隔河对峙。

(冯玉祥像)

由于日军的阻拦和奉军援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再加上天气寒冷郭军士气低落大部不愿意和张学良作战。冯玉祥也暗中观望没有履行承诺,郭军形势十分不利。12月22日奉军骑兵偷袭了郭军位于白旗堡的弹药库,张学良乘机加紧策反郭军。郭军上下人心涣散参谋长邹作华将炮兵调离向张学良投诚,郭松龄大势已去和夫人化妆向关内逃走。1925年12月25日上午郭松龄夫妇在老达房附近遇害,郭松龄夫妇死后被暴尸三日方才收敛入土。

(东北王张作霖像)

郭松龄是奉军里最重要的一员战将,长期统帅精兵颇受张氏父子重用。何以会突然倒戈反奉呢?

首先,郭松龄个人性格问题。郭松龄性格耿直倔强,做事固执己见和同僚关系紧张得罪人多。张学良曾说郭松龄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这样的人脾气倔强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走极端。平时张学良也得哄着供着才能让他死心塌地的出力,这样的人受不得委屈一遇到委屈不公就容易做出极端事情。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率军攻击山海关受阻,张学良让郭松龄带领五团精锐会同第一军攻击九门口。第一军军长姜登选不愿意郭松龄抢功又不好拒绝张学良,便出口讽刺了郭松龄几句。郭松龄自尊心很强便赌气擅自率部返回山海关,张学良闻讯上演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上郭松龄。两个人在一起直说的抱头痛哭,郭松龄激愤之下一鼓作气突破直军防线攻入秦皇岛。

(郭松龄剧照)

战后奉军论功行赏主力军长都得到了一省地盘,扩编了部队。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而自己的老对头们都升官发财了。郭松龄心理大为不满,为倒戈反奉埋下伏笔。

其次,奉军内部的斗争。奉军内部有“老派”与“新派”之分,老派多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兄弟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新派又分洋派和土派,洋派又叫士官派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这一派以奉军总参谋长杨宇霆为首包括常荫槐、韩麟春、姜登选、邢士廉等。土派又称陆大派大多数是本土军校毕业生,比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等。这一派以郭松龄为首包括霁云、刘伟、魏益三、范浦江、刘振东等。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自视甚高的人物,加上双方主张不同所以矛盾很深。杨宇霆主张出兵关内争霸天下,郭松龄主张保境安民开发东北。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瓜分地盘,张宗昌山东督办、李景林直隶督办、姜登选安徽督办、杨宇霆江苏督办。立下大功的郭松龄只是被任命为津榆司令部副司令的空衔,有传言本来郭松龄是被任命为安徽督办的,由于杨宇霆想当江苏督办便把姜登选挤到安徽郭松龄就啥也没有了。

(杨宇霆像)

不久浙奉战争爆发,杨宇霆姜登选一触即溃不仅丢失了两省地盘还丢掉了奉军三个精锐师。杨宇霆回到奉天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处罚反而重新担任奉军参谋长,而郭松龄被命令率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大为不满多次公开抱怨张作霖用人不明赏罚不公,表示不再为张作霖当炮头。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形势图)

郭松龄后来还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张作霖,并规定打到张作霖后东三省归郭松龄,直隶热河归李景林,西北归冯玉祥。郭松龄通电反奉后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惩办杨宇霆,和杨宇霆的矛盾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最后,郭松龄所受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郭松龄参加过同盟会的反清行动和护法运动,深受孙中山革命精神影响。本人虽然是军人却反感内战,一直希望张作霖能保境安民开发东北建设发展东北不要入关作战。两次直奉大战给北方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仅第二次直奉大战钱张作霖为筹集军费就在东北商户百姓摊派4800万元。张作霖入关争霸搞得关外经济停滞民生凋敝,郭松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是个进步女性,一直和郭松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韩淑秀反对内战主张发展东北的主张也对郭松龄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奉军照片)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到日本观操,日方询问郭松龄是否还有其他的秘密使命。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和日本定有密约,以出卖东北权益换取日本军火贷款进攻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十分反感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于是同冯玉祥的观操代表韩复榘相商共同反奉。

(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郭松龄反奉有个人性格问题,内部矛盾斗争赏罚不明和郭本人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三方面的原因。郭松龄长期以来被看做张学良的左右手,是张学良最倚重的人物。张作霖也将郭松龄看做张学良的良辅,所以对其委以重任把奉军精锐交给他统帅。没想到郭松龄倒戈反奉,差一点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少帅张学良)

郭松龄一死反而促进了张学良的成长,也加深了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未必没有给郭松龄报仇的因素在里面。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东北地区杰出的人才对张学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两个人的死是东北军的一大损失。如果他们任一人在,日本人的九一八事变未必能发动起来。

1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郭松龄的发迹史

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生于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东郊渔樵寨村。1906年奉天陆军将弁学堂成立,郭松龄因成绩优异被选入该学堂学习。1907年毕业后,被选送到北洋陆军第三镇见习,期满后被调回奉天升充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从此进入军界。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精心研读军事。1913至1916年,郭松龄又考入北京中国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郭松龄受南力革命形势的感召,只身南下投奔广州军政府,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重返奉天,充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2月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成立聘郭松龄为战术教官。郭松龄在讲武堂任教期间,适逢张学良在讲武堂炮兵科学习,遂成师友之谊。

直皖战后,吉林、黑龙江两省股匪为患,郭松龄受张学良所托,指挥部队迅速扫除匪患,安定了地方,从此声名鹊起,不仅为张学良所倚重,也赢得了张作霖的信任。



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共编六个军,其中姜登选、韩麟春分任第一军军长、副军长,张学良、郭松龄分任第三军军长、副军长,组成一、三联军,设立联合司令部,由张学良统辖。

在联合作战中,郭与姜、韩多生抵牾,以至在沙河寨战役中郭松龄率部撤离前线掉头而去。张学良驰马追赶二三十里,经批评、规劝,郭松龄才又返回战场。事后,姜登选除电告张作霖外,还让韩麟春亲至奉天汇报,称郭跋扈难制,向张学良建议应当军法从事。郭松龄获知此情况后,与姜登选、韩麟春的矛盾也就更为尖锐。

后来,在山海关正面战场,郭松龄冒着枪林弹雨率部截断直军的退路,山海关、秦皇岛一带直军全部被奉军缴械,加之冯玉祥又通电班师反吴,结果直军大败。郭松龄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奋勇争先,为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乘胜入关,半年之内,奉系军阀连得京津及直隶、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有功人员各得其所。先是第二军军长李景林打到天津后按兵不动却得以督直,继则副军长张宗昌打到山东后高喊“鲁人治鲁”而督鲁。后来,奉军南下占领江苏、安徽后,张作霖又让杨宇霆,姜登选先后做了江苏和安徽督办。

至此无论奉系旧派和士官派几乎人人都有一省地盘,而独郭松龄未获实际利益。这本已潜伏了危机,1925年10月,孙传芳组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讨伐奉系。江苏督办杨宇霆、安徽督办姜登选不战而退,丧师失地,上海、南京、蚌埠、徐州又相继得而复失。杨宇霆回到奉天后,照旧做他的总参议;而张作霖一面令李景林、张宗昌在津浦线防御孙传芳,一面令张学良、郭松龄在天津、榆关一带对付冯玉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郭松龄终于不肯再为张作霖卖命了。

二、郭松龄与冯玉祥密约

浙奉战争爆发的时候,郭松龄作为奉系张作霖的代表正在日本观操,同去的国民军冯玉祥的代表是韩复榘,他们都住在东京帝国旅馆内,郭松龄趁此机会向韩表达了亲冯反张的意愿。



他说:“连年军阀混乱,争城掠地,杀人盈野,国家元气,新伤殆尽,老百姓无法生活,强邻虎视眈耽,正在伺机而动,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力,不顾一切,出卖国家。这种割肉饲虎、引狼入室的干法,无论如何我是不能苟同的。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从乱命。他若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韩复榘11月5日回到绥远包头后,立即向冯玉祥报告了郭松龄的谈话,冯玉祥大为兴奋,立即派韩复榘折返天津,向郭松龄转达冯玉祥欢迎合作的诚意。

此时,郭松龄与直隶督办李景林已达成默契,共同反奉,并由李景林控制直隶、热河,以减轻京畿和东北地区的压力。郭松龄与冯玉祥也订立了密约,11月22日,双方在密约上签字。

郭冯密约全文如下:

甲(按:指冯玉祥)乙(按:指郭松龄)系同志结合,为达到左列革命目的,公订条约如下:

(一)排除军阀专横,永远消灭战祸。

(二)实行民主政治,改善劳工生活及待遇。

(三)实行强迫普及教育

(四)开发边疆,保存国土。

1、直隶、热河均归丙(按:指李景林)治理。甲为贯彻和平主张,对热河决不攻取。保大京汉线,甲军随意驻扎,但直隶全部收入(保大在内)均归丙军,甲军决不侵夺。山东听其自然变化,但黄河以北各县,由丙军驻扎,收入亦归山东。天津海口,甲军自由出入之。

2、乙为开发东三省,经管东北部内蒙古,使国民生活愉快,消除隐患,拥护中央,促进国家统一起见,改造东三省政府。前项改造事业,甲以诚意赞助之,并牵制反对方面。

3、乙诚意赞助甲开发西北,必要时亦以实力援助之。

(五)以后两军,犯左列条件之一者,此约无效:

1、为攘夺权利,向内地各省战争。

2、为达前项战争目的,订立卖国条约,向外国借款。

3、引用外国兵力,残杀本国同胞。

(六)中央政府之组织及施政方针,以不妨碍开发西北及断送国家权利为限,悉依国民公意,甲乙两军竭诚拥护,决不干涉及掣肘。

(七)此约签字后,即发生效力。

郭冯密约签订后,郭松龄终于下定了倒戈反奉的决心。

三、郭松龄决意反奉

1925年1月22日,即郭冯密约签订的当天,张作霖突然电召郭松龄自天津回沈阳述职。郭松龄意识到自己的反奉行动已被张作霖察觉,于是在直隶滦州断然发出主和拒战、倒戈反奉的电报,要求张作霖下野,严惩主战罪魁杨宇霆,并拥戴张学良主政,以达“更张省政,总制辽疆……三省富强,四邻和睦”之境。



倒戈反奉通电发出后,郭松龄即于当夜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布置军事行动。郭松龄在讲话中再次表明其起兵的目的,是由于历年来战争耗财巨万,致使东北民穷财尽,钱法日益毛荒。去年与曹、吴之战,是我们为保土安民,故不得已而为之;此次之战,师出无名,徒为姜、杨争地盘,为上将军谋总统。

这种兵连祸结,为少数人谋利益、争地盘而空耗国帑,徒增困扰。此次班师回奉,纯为清除乱源,改革东北政治,不事内争,而以休养生息为目的。随后即请与会军官自愿签名反奉,并作军事部署。

当时郭松龄所掌握的兵力约为8万人,主要驻扎在秦皇岛一带,包括原属东北陆军张学良第三军团步兵6个师(张学良所部第四师,赵思岳所部第五师、郭松龄直接管辖之第六师、高维岳所部第七师、齐恩铭所部第十师、裴春生所部第十二师)及炮兵两独立旅、工兵5营。

现编为4个军:第一军军长刘振东,指挥第六、第二十七、第三十七各旅并炮兵第三团、工兵第二营,直趋沈阳;第二军军长刘伟,指挥第二、第十九、第三十四各旅并炮兵第四团、工兵第三营,与山海关附近的张作相、汲金纯两部周旋,先谋妥协,不成则以武力解决;第三军军长范浦江,指挥第三十三、第十二、第十四各旅并炮兵第五团、工兵第四营,另加两个补充团,趋热河,先劝阚朝玺部合作,不成则以武力解决;第四军军长霁云,指挥第四、第五、第十六各旅并炮兵第七、八、九团,骑兵团和工兵第五营,为总预备队,策应各方面作战。参谋长为邹作华,先遣军司令为魏益三(后改编为第五军)。四个军只有番号,设有名称,后来部队到达山海关后,郭松龄于11月30日通电宣称所部为东北国民军,自任总司令。

11月23日,郭松龄的部队即向山海关进发,并顺利通过山海关,驻扎在山海关一带的张作相部队得知郭松龄倒戈反奉,遂自山海关撤兵,退往连山(今辽宁锦西),并在连山布防阻击。



郭松龄倒戈反奉的通电发布后,冯玉样立即予以响应。24日召集军事会议后,25日冯便发布讨张檄文,痛斥张作霖为一己利益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而一味征战的罪行,教促其“及身引退”,称:“现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

此电发出后,冯玉祥又下令张之江部进驻丰台至落垡,要求宋哲元部迅速集中多伦,以取热河、赤峰。作为反奉联盟之一的李景林,则仅发一通电以示反响,但未做军事行动。

郭松龄对士官派杨宇霆、姜登选恨之入骨,此次倒戈反奉,必欲彻底打倒他们。时姜登选从安徽败退,拟回沈阳重整旗鼓。26日,姜登选乘专车路经滦州,当即被郭军扣留,旋被郭松龄派人枪毙。

事后,郭松龄将枪毙姜登选一事通告全国,称其“攘夺地盘,以武力祸国之心蓄之最久”,“此辈军阀若不铲除,国无宁日”,将之枪毙于滦州,“以为穷兵者戒”。

27日,郭松龄再次通电,指斥杨宇霆的罪行,并再次重申:“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除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者,更必视若寇仇,誓与相抵。

对于郭松龄倒戈反奉,出乎张学良所意料,基于旧谊,曾想以调停之策平息事端。26日,他乘军舰抵达秦皇岛,派人送信给郭松龄。信中说:“果能即此停止军事,均可提出磋商,不难解决。至兄一切善后,弟当督死负责,绝无危险。”对此郭松龄不以为然,反倒是劝张学良以大义而舍亲情。

显然,郭松龄和张学良都无法接受对方的条件,双方只能在战场上一见高低了。

郭松龄的部队与奉军真正接战是在连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为防止直军攻击,曾由姜登选在连山构筑防御阵地。张作相的吉林部队于琛澄、李杜、季桂林3个旅和汲金纯第九师的两个旅从山海关退到连山后,即利用奉军以前构筑的防御阵地,部署阻击郭军。

12月3日,郭军先头部队开始与防守连山的奉军接触。奉军左翼为汲金纯的部队,中央为张作相、万福麟的部队,右翼为张九卿的骑兵旅。郭军进攻奉军右翼时,其部富双英团突然投降奉军。此时在锦州指挥作战的张学良责令富双英在前线招降郭军,致使郭军又有好几个营投降奉军,郭军的进攻因此受到很大的挫折。

但奉军左翼汲金纯部队的防线却被郭军攻破。5日,郭松龄的部队发起总攻。逼近奉军左翼的郭军诈降奉军,并乘奉军将他们往后输送之机,突然包围汲金纯部的一个团,将其缴械,然后从背后扰乱奉军左翼。

张学良闻左翼有变,立即推出总预备队,下令全线反攻。但由于与左翼的联络中断,又遭到郭军炮火的猛烈袭击,奉军遂全线崩溃,纷纷乘火车向东退却。当天,郭军进占锦州。



8日,郭松龄率总司令部到达锦州,决定休整三天。之后,郭军继续东进,先后占领石山、沟帮子。13日,郭军先头部队占邻白旗堡。18日,郭松龄的总司令部移驻白旗堡。20日,郭军占领新民,与奉军隔巨流河对峙。

四、日本对郭松龄事件的干涉

长期以来,日本在东三省扶植张作霖,不断扩大其在东三省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和影响。郭松龄自滦州班师回奉,旨在推翻张作霖,势必影响日本在东三省的利益。为此,郭松龄于11月26日致电包括日本驻华公使在内的外国驻华使团,声称:“敝军此次为求永久和平,班师沈阳,清除内乱,改造政局,所有东省外人生命财产,完全保护,聘用外人,均依约继续,决不撤换。从前中外条约,继续遵守,想为贵公使所赞同。惟此次兵变期内,东省官吏与外人互结之约,敝军概不承认,更希电达贵国,取中立态度,毋以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资助任何方面。

12月1日,郭松龄又专门致电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表明政见,希望日本保持中立,不要支持张作霖,以减轻对己的压力。12月2日,郭松龄再次致电外国驻华使团,重申11月26日通电的内容,希各国保持中立,不致节外生枝。

郭松龄班师回奉事出突然,对于日本方面说,“因为过于事出意外,不能不感到哑然若失”,所以日本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有二个前后变化的过程。

开始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强硬派对郭松龄的反奉之举反应强烈,经与郭松龄接触后认为,“郭的真意不单是对杨(字霆)有反感,而是要驱张下野”,并已判明“郭欲实行国民党的所谓三民主义。这样一来,被兵乱所扰的东三省,必将引入赤俄势力,在我国防上和满蒙政策上,将惹起严重势态”,应进行武力干涉,甚至已于11月27日开始向奉天调兵。

为此,12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专门讨论了中国时局问题。经过讨论,总理大臣得出如下结论:“此际日本需要采取最慎重之态度,不仅对满洲,对中国各方面之影响都应予以充分考虑。有必要通过殷(按:指殷汝耕),警告郭军。”



不难看出,基于郭松龄已表态保证日本在满洲的权益,且对张作霖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前景难卜及避免引起外交干涉等因,日本政府决定在保证日本利益不受到威胁的前提下先保持中立,以观望时局的进一步发展。以上是日本对策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为了使日本在满蒙的权益不因战乱受到影响和损害,日本曾想斡旋郭张,和平解决双方矛盾。然而此时郭张之间势同水火,日本的所谓和平努力当然不可能奏效。

在日本宣布保持中立这一态势下,郭松龄、张作霖均积极活动,郭松岭旨在坚定日本的中立立场,以便全力对付张作霖;张作霖则希望日本给予他实际的支持,助其打垮郭军。

连山大捷后,郭军一鼓作气,于12月7日完全占领锦州,距奉天省城已在咫尺之间。在郭军的攻势下,张作霖感到颓势难挽,一方面准备兵败下野,一方面寻求日本的支持。

日方则趁奉张之危提出了《满蒙新约》。张作霖为了赢得日本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关东军司令官白川义则的代表事先准备好的草约上签了字。密约的内容,主要是承认日本人在满洲享有土地商租权和杂居权,在东边道、洮昌道等重要城镇设置日本领事馆等等。

交换条件是日本关东军答应对郭松龄发出警告,警告郭军不得在满铁沿线20里内落下一枚炮弹(实际上就是阻挡郭松龄军队开进奉天省城),并在必要时,日本关东军可出兵保护张作霖和担当维持奉天省城的治安。



签约之后,张作霖还曾派奉天省长王永江前往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向吉田总领事表达谢意。

由于郭松龄的部队进军迟缓,张作霖并没有很快失败去职,反而赢得了时间,调集黑龙江、吉林的部队增援,阻击郭军;而且,由于张作霖与日本签订的密约,使日本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因而日本政府终于改变中立态度,转而支持张作霖,继续扶持他统治东三省,这样对郭松龄的反奉行动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郭松龄在锦州休整三天后,在向东进军的同时,曾派遣一支别动队由沟帮子经盘山趋向营口。12月13日、郭军马忠成旅到达营口,但日本擅自宣布营口为“中立区”,不许郭军进入市内。日本守备队长安沫内勇中佐更不许郭军在营口的河北站渡河。

这样,营口便由日本替张作霖保有,从而阻遏并限制了郭军别动队的攻势。这是日本对中国内政的明显干涉,目的在于支持张作霖而打击郭松龄。

南满铁路南起大连北至长春,日本规定其附属地两侧20华里以内不准郭军进入,这条铁路无异成为保护张作霖的靠背,使郭军无法进入奉天。

更为严重的是,从16日始,日本陆续派兵入境,虽遭到郭松龄的强烈抗议,但据日方缩小了的数字,入侵日军已达1万人,仅奉天附近就部署了1个师团的兵力。

日本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无论其措辞如何,但实质是给奉张以支持,给郭军的行动造成阻碍,从而对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郭松龄的战败身死

巨流河之战是郭、奉双方最后的决战,但战前形势已发生了变化。郭松龄自11月22日宜布班师回奉后,部队东进速度并不快捷。奉军撤退时多将铁路、桥梁炸毁,郭军大部分只得在冰天雪地中徒步行军,所以部队行动缓慢。



加之郭军12月5日占领锦州后,没有立即挥师东进,而是在8日郭松龄到达锦州后休整了三天,13日占领白旗堡后又进行了休整,直到20日才占领新民,与张学良指挥的奉军隔巨流河对峙。从锦州到新民,一路上基本未遇奉军抵抗,郭军却用了整整半个月,使得奉军得以从容在巨流河东岸布防,与郭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奉军在连山的阻击为张作霖赢得了时间,得以调动吉林、黑龙江和热河的部队,新编了两个步兵旅。加之张作霖通过与日方勾结,不但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利用南满铁路的便利将大批援军运抵前线,从而调集了8万兵力,在巨流河一带拉开防线。张作霖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准备与郭松龄决一胜负。

张作霖倾全力与郭松龄在巨流河决战,为打败郭松龄孤注一掷,不惜一切代价,在日本贷款的接济下,所有士兵都发给新棉衣、皮大衣、面包罐头、香烟等,物质供应异常丰富,并将兵工厂储藏的新枪、新炮、弹药全部运出来使用。

张作霖还派张景惠以宣抚使名义到前线慰劳奉军官兵,宣布参战的官佐各晋一级,士兵每人发两个月恩饷,而且全部用银元。所以,奉军装备充分,士气也被鼓动起来。

郭军在巨流河西岸自左至右按第一、二、三、四军的次序排列,与奉军对峙。郭军经过长途跋涉,官兵都较疲惫,粮食、衣被、武器、弹药均得不到补充,加之官兵离奉天愈近,思乡愈切,不愿与张学良指挥的奉军作战。因此,郭军战斗意志大为低落。



12月22日,奉军右翼向新民以北川心店一带正面的郭军发动猛烈袭击,郭军伤亡很大,约一个旅的兵力被缴械,旅长安玉珍被俘。当天深夜,郭松龄下令全线总攻击。

由于参谋长邹作华已暗中通敌,指使人做了手脚,事先将炮弹的引信抽出来,致使郭军阵地炮声隆隆,却不见奉军目标被破坏,作为郭军唯一优势的炮兵,即如此被瓦解掉了。郭军步兵的进攻则受到巨流河东岸奉军的顽强抵抗,难以突破防线。23日,奉军全线出击,不仅以猛烈炮火轰击郭军阵地,而且还派了飞机由空中投掷炸弹,造成郭军极大伤亡,郭松龄本拟组织反攻,虽“亲立于阵头督师”,但已难挽败局。

于是郭军全线崩渍。当天,奉军左翼吴俊陞的骑兵迂回到郭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白旗堡的后方,包围了白旗堡。24日晨,郭松龄夫妇带着少数随从在混乱中逃出,乘大车向南逃跑,终被奉军骑兵穆春师的王永清团抓获。张作霖获悉郭松龄夫妇被俘,异常兴奋,下令就地枪决。至此,持续一个月的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结束。

不可否认,郭松龄之所以倒戈反奉,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赏罚不公,郭松龄没有像李景林、张宗昌、杨宇霆、姜登选那样各得到一省的地盘,因此,积怨与新愤一齐爆发。

但是,与张作霖在东北实行军阀统治,对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疯狂剥削压榨人民相比,郭松龄反对内战,痛恨战祸,提出“实行民主政治”,“开发地利,振兴实业”,“免除苛税”,确实要比张作霖开明和进步得多,显然具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色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