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明史》记载,梅殷为汝南侯梅思祖之子,出身王侯之家,且能文能武,出谋划策、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因此能够成为朱元璋的女婿。

当然朱元璋对于自己能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婿,自是相当的满意,就普通在一堆沙子中捡到了一块宝,对于梅殷这个女婿朱元璋也是非常看重,数次委以重任。

朱元璋更是在临终之时,把梅殷叫了过来,让他以后多帮衬朱允炆,也就是说梅殷成为了朱元璋的托孤大臣

朱允炆登基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了拱卫京师,梅殷被朱允炆派遣到了淮安抵御朱棣。

很快朱棣便把歪主意打到了梅殷的身上,以进京为太祖(朱元璋)上香为名,跟梅殷借道淮安。当然梅殷心里清楚的知道这是朱棣的计谋,就以“朱元璋严禁藩王进京上香,不遵者不孝”为由拒绝了朱棣。并割掉了朱棣使者的鼻子和耳朵,其实这便是明确告诉朱棣休想从淮安借道。

朱棣无奈,只能绕道淮安并以奇袭的方式,攻破了南京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而这期间镇守淮安的梅殷坐拥几十万大军,却迟迟不出兵勤王,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已经来不及了。梅殷镇守淮安的目的便是不让朱棣通过淮安,以达到拱卫京师的目的,所以当朱棣从淮安撤退时,梅殷的任务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京师也安全了,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朱棣会绕道直奔南京。

其次朱棣在攻下南京后,逼迫宁国公主(梅殷之妻)给梅殷写了一封血书。其实这里就很明白了,朱棣给梅殷传达一个消息,你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你自己看着办吧。宁国公主作为朱棣的妹妹自然不会有事,但是孩子呢?梅殷没得选择!

故,梅殷虽有几十万大军,而不去勤王主要有两个愿意。其一是根本来不及去救朱允炆,其二是朱棣以宁国公主胁迫,且此时再发兵勤王为时已晚,反正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

梅殷到了南京以后,也因为自己没能及时识破朱棣的计谋,错过了勤王的最佳时机,眼睁睁地看着朱棣篡权夺位,心中有愧而整日郁郁寡欢。

后来梅殷也死在了朱棣的算计之下,也算得到了最后的解脱,只是无颜在对太祖之灵。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梅殷最终溺水而死,终究是不是朱棣干的,终究很难说。但是梅殷这么忠心于建文的人,最终却没有完成勤王,实在让人费解。仔细想来,或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说道说道。

朱棣本身实力并不强大,数次南攻都无功而返。

朱棣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了自己的“靖难之役”。说起来都是泪呀,这位明成祖,起兵之时只有八百亲兵,占据地盘也只有一个小小的北京燕王府。虽然他最终成功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当上了皇帝,但是在起兵之后的那些日子,其实过的并不舒心。朱棣自己都说,我自从起兵以来,占据的城池始终只有北平等三个城市,多次发动南征都无功而返呀。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朱棣估计对自己反叛举动肠子都悔青了。说明什么?还是实力弱呗。所以自始至终,建文帝君臣都没有想过朱棣有打过长江的那一天。

朱棣向周围扩展过没有呢?当然扩展过了。刚起兵他就拿下了居庸关,先后打败了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盛庸等人,兵临济南城下。看起来这时候济南以北都是朱棣的地盘了,可是朱棣在济南城下受挫,带领大军返回北京之后,这些刚被占领的地盘迅速就被中央军攻打回来了。只能说朱棣的兵实在太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也不多,所以导致难以分兵,分兵之后也难以与动辄几十万的中央军抗衡。

梅殷被安排在淮安,更多的是支援前线,防守本地。

建文三年十二月,梅殷被建文帝派到了淮安防守。到了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再次带兵南下。为了防守并消耗朱棣,建文帝这边派出平安等人守卫济宁,盛庸守卫淮上,梅殷继续守卫淮安,这条线路正好是属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线。甚至一度派出建文帝并不信任的徐辉祖狙击朱棣于淮河岸边。此时看来,梅殷所在的淮安可谓大后方,结合江淮一带自古渔米之乡的地位,以及淮安正好卡在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路要道上,梅殷更多的是要统筹各地粮饷,支援盛庸等人。

但是形式急转直下,建文四年四月中下旬才刚刚大败一场的朱棣没有像往常一样退回北京,而是掉头南下,吃掉淮河守兵,建文四年五月便打下了扬州。这时候建文才正式下发诏书,号召全国动员,勤王南京。从诏书发出到到达淮安,可是也得一个星期的。于是梅殷马上开始了准备工作。等到他再次接到消息时,已经是朱棣当了皇帝,他的妻子血书让他投降的招降信了。同时期另外一波被派出去勤王的黄子橙,此时也还没个人影呢。

可想而知,梅殷非但不是不忠心,而且是非常忠心的一位大臣。到了南京的梅殷还非常郁闷的跟朱棣说,可惜没赶上趟,不然要好好收拾你。本来应该我先死,然后才轮得上建文帝的。现在我来了,皇帝却已经死了,郁闷呀。

所以梅殷就一直很跟朱棣闹别扭,各种成心让他不痛快,朱棣多次被气的恨不得拿刀砍了自己这个妹夫。

梅殷在建文的班组里并不受重用。

建文帝当太子那会,就是个好学生,乖宝宝。他的周围都是黄子橙这样一肚子文章的书生。所以建文帝自始至终坚持的,便是用这些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书呆子。于是梅殷这样有着丰富从政经验和知识能力的人,只好排在最多第二梯队了。最终甚至被派到京城之外的淮安,可见梅殷虽然在朱元璋去世时受到重托,可惜没受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视。

惜乎梅殷之死,竟然是溺毙

梅殷在朱棣当皇帝之后,其实还活了好几年。可惜这人天天骂朱棣,于是有一天,大家一起去找朱棣开会的路上,经过一座桥,被锦衣卫指挥赵曦两等人“不小心”挤到河里,淹死了。而惹了事的两位军官随即被朱棣派人抓了起来,砍头了事。

3

梅殷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的夫婿,也是朱元璋比较欣赏的女婿。梅殷精通经史而多才,很受朱元璋器重。被许以高官厚禄,并临终托孤,要求其辅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曾下密旨给梅殷,令其在建文帝受到威胁时可以出兵勤王,诛杀一切叛臣贼子,匡扶大明江山。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大军路过梅殷驻守的淮安城,以给朱元璋进香奔丧的名义意欲借道淮安,梅殷拿出朱元璋的圣旨做挡箭牌,说先皇已经有遗旨,任何藩王不得进香为由拒绝。朱棣军队已经打到了淮安,不再畏首畏尾,早已是意气风发,干脆就说老子是来清君侧、勤王的。梅殷曾受朱元璋重托,自然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割了朱棣来使的耳鼻,以示忠于建文帝。

朱棣无奈,绕道淮安,攻打南京,在建文帝朱允炆任命的平叛将军李景隆的迎接下进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殉国。

朱棣命令宁国公主写血书要梅殷来降,梅殷问及建文帝境况,来使干脆的说:“死了”。

梅殷见大势已去,只好说道:“那我先忍耐一阵子吧”,于是为建文帝发丧致哀,然后就回南京向朱棣投降去了,朱棣也极为给他面子,出城亲迎。

梅殷这个人的行为貌似非常矛盾,在靖难之役中,他不负朱元璋托孤之重,坚决站在了建文帝一边,但是在建文帝被围时却没有发兵勤王,当时他毕竟是有着四十万大军在手,颇让人有些不耻。

其实以我分析,他不发兵勤王也不与朱棣决战淮安城下的原因如下:

第一、梅殷虽然受命辅佐建文帝,却只是奉命镇守淮安,与托孤之臣的高规格相去甚远,说明虽然朱元璋看重他,建文帝却并没有真正重用他,其内心对建文帝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特别赞同;

第二、建文帝朱允炆年轻气盛,经验不足,却好大喜功。被身边一帮没有治世经验的书呆子左右,推动激进削藩策,导致天下藩王不满而起兵。鉴于朱元璋曾经定下规矩,各路藩王有清君侧、勤王的义务,朱棣高举此大旗,也算是师出有名,梅殷并没有坚决反对的意思;

第三、建文帝用人、用兵皆失策,先派老将耿炳文讨伐朱棣,首战失利后,立即换将,换做花花公子李景隆统帅大军,而这个李景隆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货色,最后迎接朱棣大军进城的就是这个朱允炆信任的人。从朱允炆用人来看,其似乎并不是特别信任自己的亲戚,反而比较信任与自己同龄的少壮派。削藩这么重大的决策,朱允炆并没有召梅殷回京咨询,恐怕梅殷心里也不会很舒服的;

第四、朱棣兵锋直指淮安城下,离南京已经不远了,建文帝自开战以来,屡屡失利,在梅殷看来,其大势已去。梅殷虽然有才华,但不一定善于用兵,对于一个没有沙场经验的文人来说,要他出兵与沙场悍将朱棣决一死战,恐怕还是缺乏些勇气。再者朱棣曾经还是他的舅哥,好歹也有些亲情,但是毕竟曾受朱元璋托孤,也不好直接倒戈,于是不得不表表忠心,意思意思;

最后,其前往南京向朱棣投降,朱棣亲自出城迎接,也说明了朱棣与梅殷还是有些默契。其实朱棣也是老江湖了,知道这些书生的假道学、假清高,毕竟当初手握四十万重兵,却并没有向自己发难,于是还是投桃报李给他一些面子,彼此都好下台阶。

当然,梅殷的做法一直为后世诟病,他最终也被朱棣秘密溺死,遭了应有的报应。其实朱棣本来也是机心极重之人,并没有消除对他的疑心,而梅殷书生臭德性,没事喜欢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又或者还觉得靖难之役自己对朱棣有功,难免有些发飘,不降朱棣放在眼里,其实都是作死而已。

4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宁国公主的驸马。在朱元璋众多女婿中,梅殷是他最看中的女婿,曾评价他为:“精通经史,堪为儒宗。”,甚至临终前对他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好建文帝。可惜,最终他手握大军,却没能力保建文帝,这其中有怎么样的内情呢?

梅殷的先辈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洪武十一年去了宁国公主,任驸马都尉。因为朱元璋的喜爱,梅殷的官场之路走得十分顺畅,得到官员们的尊重。甚至于,在朱元璋十分担心朱允炆登基后遇到藩王的麻烦,还特意密诏梅殷辅佐。

但,在靖难之役中,梅殷虽然拒绝朱棣军队从他驻地借道,但他也未曾切断其后路,帮助朱允炆,阿浅是这么认为的:

确实一开始他遵从朱元璋密诏,到达淮安后,很认真的准备防御相关事项。可随着靖难之役的推进,他发现朱棣势如破竹,而朱允炆的军队却在节节败退。权衡之下,他给自己留了一线退路:拒绝让朱棣军队经过,是对朱元璋遗命的遵从,不斩断朱棣退路,若日后朱棣成功了,他也有能保全自身之路。

其次,梅殷能力是不俗,但他于行军打仗,并不精通,跟朱棣麾下大将更是不能比较。如果他贸然出手,他手下人无疑也是枉送性命。

第三,朱棣起兵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尽管人人都知道朱棣的心思,可他这个旗号并未说自己要取代朱允炆,因为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说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简单说来,朱棣表明自己是去清除佞臣的,并不是去推翻建文帝的皇位的。那对梅殷来说,不是谋反篡位,他不能莽撞出手。

梅殷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说白了,他虽授命辅佐朱允炆,但至始至终,他没有明确的站队。所谓的忠君爱国,他忠的是朱家人,爱的是大明朝,所以只要皇位上是朱家人,还是大明朝统治,那么究竟皇位上是谁,他并不较真。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靖难之役的最后,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也是他心中有愧的地方,导致他虽然归降朱棣,却与朱棣关系不佳,最终身死。

5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朱元璋也是看重这个女婿的。朱元璋临终前也是托付梅殷辅助朱允炆,可以说是托孤重臣了,可是在朱棣靖难攻打南京时,手下40万兵力的梅殷却不去救,看着南京城被攻破,是懦弱怕死,还是等待机会东山再起,这一切都让人难以琢磨。

说梅殷懦弱怕死好像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当时朱棣靖难向南京进发时,刚好梅殷驻守淮安,挡着朱棣的道了,朱棣就以上香的理由向梅殷借道攻打南京。梅殷严词拒绝了,还把朱棣的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掉了,让使者回去告诉朱棣谨守君臣大义,不要做乱臣贼子!朱棣面对梅殷的强硬也是很愤怒,可朱棣不敢打梅殷,毕竟梅殷有40万大军,因此朱棣只好绕过淮安,经过扬州进军南京。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直到两个月后攻破南京,在这期间,梅殷都没有派一兵一卒去救朱允炆,这就让人奇怪了,难道梅殷真是胆小怕事,或者隔岸观火,来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吗?

按当时的情况,梅殷应该不会胆小怕死,当初朱棣借道时,他就强硬拒绝了,不像是贪生怕死的人,至于朱棣包围南京时,不派兵去救,应该不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因为梅殷作为托孤重臣又是朱元璋的女婿,和朱允炆就是利益的共同体,朱允炆不倒,他就不倒,朱允炆死了,他也不会有好处。如果朱棣赢了,朱棣也不会放过梅殷,梅殷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利益的权衡下,显然帮朱允炆要划算得多啦,至于想坐收渔利那就很不可能了,朱棣和朱允炆肯定会决出胜负,不会给你渔利的机会。所以梅殷不是不去救,而是他没有预料事情发展的太快了,南京居然两个月就被攻破了,想救也来不及啦!梅殷作为武将,很清楚朱棣靖难打的朝廷军队落花流水,可见朱棣的军队是强悍的,虽说自己有40万军队,可手下的兵没有朱棣那么强悍,和朱棣硬拼是下策。因此梅殷的打算是,让朱棣去攻打南京,等南京久攻不下,朱棣军队疲惫不堪时,自己才出兵,那时灭掉朱棣就是好时机了!在梅殷眼里,南京可是坚城厚壁,城内有军队,何况各路援军聚集南京城,依靠城墙防守抵抗朱棣的大军一年半载的肯定不成问题,只要朱棣久攻不下,时间越久对朱允炆就越有利,毕竟朱棣劳师远征,后勤就跟不上,以梅殷的判断,南京坚守个一年半载的实在不是什么难题,只要南京拖住朱棣,那么梅殷就可以从容布置,调兵遣将,当朱棣人困马乏时,梅殷立刻出兵攻打朱棣,到时干掉朱棣就省事多了,梅殷正是这个打算。

没想到事情出乎意料,朝廷出了个叛徒李景隆,李景隆这个内奸,其实早已经和朱棣暗中勾结了,李景隆主动打开南京城门,放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南京城就这样被攻破了,就用了两个月而已。就是李景隆的叛变,打乱了梅殷筹划,他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变化太快,自己想救也来不及啦!最后还是救不了朱允炆呢,朱棣做了皇帝后,让宁国公主写了一封血书,告诉梅殷要去到南京向朱棣投降,否则没有好果子吃。梅殷从使者那里知道朱允炆死掉的消息后,明白大势已去,大局已定,自己只能去南京俯首称臣了!当然梅殷到了南京没有给朱棣好脸色看,朱棣也想除掉梅殷,在永乐三年,朱棣指使锦衣卫指挥使把上朝途中的梅殷活活的溺死了,这就是梅殷的最后结局!

6

建文四年五月,淮安城内,驻守在这里的驸马梅殷接见了朱棣的使者。

使者呈上朱棣的书信,信中说,朱棣想到祖陵敬香,打算从淮安过去。

当时,朱棣的靖难之师,绕过山东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意欲直捣京师南京。朱棣来信的目的,梅殷很清楚,就是想试探他的态度。

梅殷,是朱元璋小女儿宁国公主的驸马,朱元璋很欣赏他,临终时还曾秘密嘱托梅殷好生辅佐太孙朱允炆。

不过,从亲缘关系上讲,梅殷算是朱棣的妹夫,所以并不在朱允炆信任名单的第一梯队里。直到建文三年冬,朱棣再次出兵南下时,才派梅殷镇守淮安,但是在梅殷心里是效忠建文帝朱允炆的。

既然朱棣装模作样的说要进香,梅殷便搬出了太祖遗命,“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

朱棣大怒,心想这个梅殷,敬酒不吃吃罚酒,给个台阶不知道下,再次回信说,他出兵是为了清君侧,正义之师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

结果这次梅殷干脆把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来,还带话说:“留下你的嘴,好好告诉告诉朱棣,什么叫君臣大义!”

此刻的梅殷,信念很坚定。

不过,朱棣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改道扬州,不到一个月就到了南京城下,谷王和李景隆大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皇宫火起,朱允炆失踪。

等到梅殷再次见到朱棣的使臣时,朱棣已经即皇帝位了。

淮安距离南京不到200公里,这么长时间,忠君爱主的梅殷为什么不率兵救援?

先不用埋怨梅殷,同样的200年后,李自成进攻北京,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当时大明可倚仗的只有山海关外的吴三桂。

那时,吴三桂也没有马上率兵勤王,崇祯皇帝磨磨蹭蹭的拖了将近一个月才下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火速进京。吴三桂这才动身,不过那时的局势已经不是吴三桂可以挽回的了。

同样的,梅殷压根没有接到旨意,怎么能随意率兵救援,这是大罪。况且梅殷也不是朱允炆最信任的人,擅自出兵,还有可能被认为别有用心。

说梅殷有40万大军,也禁不起推敲。试想梅殷被任命为淮安总兵官的时候,京卫已经快被打没了,朱允炆哪儿还有精锐给梅殷,梅殷在淮安的兵马多数都是他招募的民兵。没经过训练的民兵,守城还行,救援就不可能了。

所以,梅殷是既没有旨意,也没有实力出兵救援。

得知建文帝朱允炆已死的消息,梅殷痛哭不已。朱棣的使臣还带来了宁国公主的血书,面对亲情的召唤,梅殷的投降充满了无奈与不甘,感慨道,“君亡我亡,君生我生,我先暂且忍耐吧。”

这里只能称赞梅殷一句,“真性情”,怎么想就怎么说。和当初割掉朱棣使者耳鼻的做法一样,不管不顾。

如果说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心情悲痛,口不择言还算情有可原。但既然已经决定投降了还别别扭扭的,只能说明梅殷这个人太矫情了,不识时务。

朱棣听说梅殷回京了,丝毫不介意他曾经让自己没脸的行为,亲自出迎问候:“驸马辛苦了!”

哪知别扭的梅殷自嘲了一句,“有劳无功罢了。”当时就把朱棣怼没声了。

既然不愿意承认朱棣,就应该表现得坚决一点,不能既舍不得老婆孩子,又不愿意接受现实。给朱棣甩脸算什么本事呢。

跟梅殷有相似经历的魏国公徐辉祖就非常硬气。这位朱棣的大舅哥从始至终都支持朱允炆,同样碍于与朱棣有亲的缘故,徐辉祖也没得到朱允炆的重用,但是徐辉祖的忠心并没有因此减少一丝一毫。

即使朱棣登基,徐辉祖也不愿意拥戴朱棣,就在家中祠堂一待。只不过他有御赐的免死铁券在手,朱棣拿他毫无办法,只能终身禁闭。但是徐辉祖保全了他的忠心,值得敬佩。

梅殷这种矫情还钻了牛角尖不出来了,时不时的会表达一些抱怨和不满的情绪状态,自然免不了朱棣要派人多观察他的举动。梅殷发现朱棣监视他,更加不待见朱棣了。

永乐三年,朱棣的心腹谭深、赵曦会错了主子的心意,在一次上朝路上,二人联手将梅殷挤下桥,梅殷掉进水里淹死了。

宁国公主得知驸马淹死,找朱棣理论。朱棣即刻将谭深、赵曦二人抓来对质,没想到二人大呼求救,“这分明是皇上您的意思啊!”

朱棣气急,不想出来背锅,命人打掉了二人的牙齿,杀掉了。

梅殷的死不能说跟朱棣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个整天叽叽歪歪的驸马,虽然没犯什么大罪,难免朱棣心里不痛快,偶尔不经意间表露出来,被有心人看到,就替主分忧了。

梅殷要是懂得祸从口出这个道理就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了。

7

梅殷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的驸马。同时他也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儿子,能文善武,善于骑射,可谓是将门之后。正是因为梅殷如此有才,所以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甚至托孤让他辅佐自己所立皇太孙朱允炆。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登基称帝,也就是晋文帝建文帝在当皇帝之后,信任齐泰,黄子澄等人进行削藩,结果惹恼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攻打建文帝。驸马梅殷本来应该掌握兵权,但是在后期他受命镇守淮安,也未能阻挡燕王攻入南京城。

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梅殷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军队,守淮安不会掌握太多的军队。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虽然器重梅殷,但是建文帝可能并不喜欢他,所以梅殷在建文帝时代,估计大权旁落。如果当时他还辅佐建文帝的话,肯定会劝建文帝不要进行削藩,因为那样可能会引发不测的后果。可惜建文帝年轻气盛,根本听不进一些老臣的意见,只是和几个纸上谈兵的人一起动作,最终给自己惹来了大祸。

在开始的时候,建文帝用的是老将耿炳文,耿炳文明白双方之间的差距,所以以防守为主。如果用耿炳文的话,说不定能够把燕王给耗死。可惜建文帝过于年轻气盛,听信馋言,罢免了耿炳文,重用了发小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给了他。李景隆打仗简直是一塌糊涂,燕王朱棣造反能够成功,他可谓是居功至伟,最后燕王攻打南京城的时候,还是他打开城门把燕王放进来。而梅殷守淮安,估计身边也没有什么兵力,光守住淮安都不容易,自然也救不了建文帝。

燕王朱棣占领南京称帝之后,让宁国公主用血书招降了梅殷,梅殷迫于形势不得不投降了燕王,但是在朝堂上还是不和燕王合作,朱棣最终就找个机会害死了梅殷。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8

梅殷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着,忠君爱国的思想自然是根深蒂固,因此梅殷不会不见死不救,而是朱棣攻下南京城的速度太快了,快到根本来不及救援。就连建文帝身死,梅殷也还全然不知!

儒学大家梅殷

梅殷的身世较为显赫,从父(梅殷父亲的弟弟)是元朝大将军,因此梅殷自幼的生活环境较为安定,能够有机会学习四书五经,为其今后成为明初儒学大家,被朱元璋赏识奠定了基础。

从父梅思祖于1366年投靠朱元璋,先后随军北伐元朝、明夏、甘肃,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一人荣耀全家生辉,梅殷也就有机会在朝堂上大展身手。加上他长相清秀,精通经史深受朱元璋这个“大老粗”的赏识,并将他心爱的女儿宁国公主下嫁于他。不仅如此,在朱元璋临死前还曾下密旨令其辅佐新帝朱允炆。

“闪电侠”朱棣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下去,因此采取了分封藩王的制度,但他没想到自己的离世,让这个日益膨胀的藩王制留下隐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先后连削五藩,致使人心浮动,朱棣见机笼络被削的各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率大军直逼南京!

历史上朱棣成功攻下南京,但这个过程却是艰辛的。从起兵的一帆风顺到后来东昌之战中处处碰壁,使得他数次濒临险境,要不是朱允炆的仁慈之心——“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虽然燕军(朱棣派)屡战屡胜,但因兵力不足,仅仅凭借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是无法夺得天下,同时南军(朱允炆派)数次战争使得兵力损失惨重,战斗力急速下降,因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艰难的勤王之路

1401年梅殷奉命率领40万大军镇守淮安,尽忠职守。

因此梅殷正是在勤王的道路上,唯一没有尽到本职的是,建文三年冬,朱棣耐不住性子,决定再次率兵南下,不过这次不再和盛庸、平安等纠缠,直取京师。既然要走捷径那么就不得不路过淮安,而此时淮安的郡守正是梅殷!朱棣派遣使者以进香为借口欲图借道,梅殷说:“进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朱棣听闻大怒,写信给梅殷说:“如今我兴兵清君侧,是顺应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挡的。”梅殷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后,将其放归朱棣,并对他说:“留下你的嘴巴,好让你对朱棣说什么叫做君臣大义。”朱棣气得不行,只得从扬州进军南京。两个月后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梅殷不顾新君主的针对毅然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

几年以后梅殷被人诬陷养死士,朱棣大怒让锦衣卫将梅殷极其家人押往辽东,在过桥的时候“不幸”淹死,结束了一生!

为什么梅殷不率军勤王?

一、当时的短暂和平麻痹了建文帝,使其镇守淮安。朱棣一改往日常态只取南京,这个南明政府始料未及的,南军在苦苦抵抗,再加上没人知道朱棣的意图,只能静观其变。

二、梅殷虽然是大忠臣,但这毕竟是朱家的家务事,加上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使得梅殷没有在淮安阻杀朱棣。

三、朱棣的速度太快了,当燕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自恃城中还有20万大军,要与朱棣议和,但令朱允炆意想不到的是城中将领都被朱棣策反了,短短数日城门大开,朱允炆的南明覆灭了。要不是朱棣让宁国公主写下血书,梅殷还不知朱棣当皇帝了。

结语:梅殷不去援救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失败的速度太快了,根本来不及反应。至于梅殷会受到人们的质疑,还是在于朱棣登基后,没发圣旨招降梅殷,而让其妻宁国公主写信,并且梅殷得知建文帝死讯后并未以身殉国,就成为朱棣之臣。无论怎么说,梅殷已经做到一个臣子该做的,我们也不必时隔几百年后,再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质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