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他知道,太子胤礽的小命不保!

在《雍正王朝》中,从剧情一开始,太子胤礽就一再强调,你老四胤禛是我的人。

去南方赈灾,太子胤礽担心老四胤禛差事办不好,连累了自己,于是讲了一句:

“老四,怎么说你也是我的人!”

后来老四胤禛去追缴户部欠款,太子胤礽同样强调了一句,老四,你是我的人!

事实上,老四胤禛也一直没有否认这件事,甚至在举荐新太子时,仍然押宝了太子胤礽,让包括皇上在内的众人都认为,老四胤禛的确是太子胤礽的人。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后来康熙帝南巡,太子胤礽监国后,老四胤禛不仅不全力协助他,反而撂挑子回家不干了呢?

一、

老四胤禛撂挑子不干了,按照明面上的原因是太子胤礽监国时胡作非为,还不听劝,话不投机半句多,一气之下,老四胤禛告病不干了。

也就是说,太子胤礽的治国理念跟老四胤禛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俩人就此分道扬镳,再也不往一个壶里尿了。

当然这样理解,也不算错,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很黑暗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这时候的老四胤禛在刻意跟太子胤礽割裂,说白了,他已经看出来太子胤礽命不久矣,急于撇清关系,保护自己。

可是,不久前他还跟老十三胤祥一起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呢,那时候不怕受牵连,怎么现在太子复立了,他反而怕受牵连了呢?

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康熙帝离京南巡,这时候是太子监国!

要想解释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要好好讲一下,历史上当太子的,尤其是当了很多年太子的,其处境到底有多难?

被废且被杀的太子数不胜数,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汉景帝长子刘荣,因母获罪,先被废,后被杀;隋文帝长子杨勇,因弟陷害而被废,后被兄弟杨广杀了;唐高宗长子李忠,因王皇后(非其生母)被废而受牵连被废,后被污蔑谋反被杀……

还有些太子没有被废,但也是当了老多年,老多年太子,就像太子胤礽一样,他们的处境其实也不好过。

二、

举一个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的例子:

朱高炽在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到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成为明仁宗,足足当了二十年太子。

而当初朱高炽能当上太子,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大明朝有名的大学士——解缙!

作为皇帝且多疑的朱棣,最怕什么呢?

最怕自己会变成宋文帝刘义隆,最怕自己会变成隋文帝杨坚,最怕自己成为唐高祖李渊!

所以,虽然他早早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实际上也是处处在提防他,尤其是他出京带兵打仗的时候,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断了后路,稀里糊涂就成了太上皇。

所以,即使朱棣带兵在外打仗,让太子朱高炽监国,也是限制朱高炽行使监国权力,至少有以下三条权力,他是没有的:

一是文武除罢、二是肆意朝贡、三是边境调发!

说白了,一是剥夺了他的文武百官任免权,就是人事任免权;二是剥夺了他的外交权,没办法联络外援;三是剥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发生任何战事,他都没权力调动兵马。

可见,作为监国的太子,代理皇帝,实际上都没有一个大内总管权力大呢!

朱高炽曾经监国的时候批评了一名老臣,结果被朱棣知道后,大骂朱高炽,没事不要乱动朕的老臣。

甚至朱高炽不允许独留或私见官员,且留下足够的人监视着太子,监视着东宫的一举一动,连一只鸽子都不放过。

三、

而刚才提到的解缙就在这时候进京述职了,本想跟朱棣套套近乎,能回到京城工作,结果从二月等到了十一月,皇上就是没有班师回朝。

等不及的解缙选择了去见太子,史料上并没有记载解缙到底跟太子说了什么,甚至也没有记载他到底有没有见到太子。

总之一直在暗处监视着太子,一直觊觎太子位置的另一位皇子朱高煦给朱棣偷偷打报告去了: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后来解缙便是因此而死,毫无疑问,他的死,就是死在了皇上的猜忌,皇子的夺位之战中。

回到我们的题目:

历史上那么多太子造反的事情,作为康熙帝,他必然也得提防,毕竟这时候被复立的太子,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让自己满意的太子了。

而太子胤礽犯了哪些错误呢?

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朱棣御驾亲征后,给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下达的四不允许中的三个不允许:

不允许私自任免官员,不允许私自接见官员,不允许私自撤防京城官兵。

太子胤礽监国的时候,这三项错误可是递进发生的,先是任意罢免官员。把当初举荐老八胤禩的官员罢免了一大堆,甚至把前来劝阻的上书房大臣马齐都给罢免了。

后是私自跟任伯安有书信来往,试图拿到百官行述,达到控制百官的目的,再有就是调动京城兵马,直接谋反了。

四、

不要觉得康熙帝南巡完全是为了散心,为了察看民情,更多的考量则是考察太子胤礽,甚至专门等着太子犯错,以便拿下他。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康熙帝太过重视名声,当初复立太子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朕只要将来,人家不骂朕是不教而诛的无道昏君,就心满意足了。”

而在第二次废太子的时候,他跟张廷玉说的是: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随后,他提出将任伯安的信再寄还给太子胤礽,一下子就把张廷玉搞迷糊了,问皇上,你这样一来,岂不是逼太子谋反吗?

康熙帝嘴上冠冕堂皇地讲再给太子一次机会,实际上内心却异常坚定,朕就是要逼太子造反,只有逼着他反了,再废掉他,自己内心就没什么负担了: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而在康熙帝整个计划中,还有两个人担任着重要角色,一个是老四胤禛,一个是老十四胤禵。一个主内,在京城控制住兵马,监视太子动向,一个主外,在京城外控制住兵马,监视太子胤礽的外援部队。

而康熙帝宣布拟密旨给老四胤禛的时候,张廷玉不敢相信般地反问了一句:

“四阿哥?”

康熙帝见张廷玉疑惑,再次强调了一下,就是四阿哥!

五、

这个镜头一晃而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张廷玉会疑问皇上给四阿哥下密旨呢?

就是因为,在张廷玉的印象中,老四胤禛本该是太子胤礽的人啊,给他下密旨,回头他跟太子胤礽汇报了咋办?

而且,老四胤禛本就不是能带兵打仗之人,一旦太子反了,他怎么控制京城的兵马?而最适合带兵打仗的,却是老十三胤祥,为什么康熙帝不给他下密旨控制兵马呢?

原因就在于,康熙帝不认为老四胤禛是太子胤礽的人,却认为老十三胤祥是太子胤礽的人,或者认为老十三胤祥会讲情义,到时候反而坏了大事。

那么康熙帝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老四胤禛不是太子胤礽的人呢?

从他宣布要做“孤臣”的时候,从他装病不追查刑部冤案的时候,从他重新举荐太子胤礽的时候,从他空手接白刃的时候,从太子监国,他愤而告病不干的时候。

康熙帝南巡,必然留下一堆眼线死死盯着太子胤礽,别忘了早在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太子胤礽就冲院子里粘知了的人喊过:

“粘杆儿的畜生,干什么吃的,烦死人了!”

那时候的皇上就已经在监视太子了,更何况南巡的时候,更是增加人马,365度无死角监视着太子。

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施行监视的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四胤禛!

一开始老四胤禛也是苦苦劝说太子胤礽,不要这样胡作非为,两个人谈话还算是正常,为什么他突然就暴跳如雷愤而不干了呢?

六、

就是因为太子胤礽再次强调了一句:

“关于江苏那件事,你为什么事先不告诉我,老四,你是我的人!”

实际上,太子胤礽怎么罢免老八胤禩那边的官员,老四胤禛并不怎么在乎,也仅仅是出于职责提醒了两句。但江苏闹灾,这种是大事,搞不好就会民变,所以他必须得管,这也是他瞒着太子胤礽把钱粮发出去的原因。

为什么要瞒着太子呢,太子又不是傻子,这种大事就算报了他,他也自然会批的?

说白了,看到太子这样胡作非为,老四胤禛故意留下个破绽,等着跟太子吵架呢。这次又听到太子胤礽喊你是我的人,一下子惹恼老四了,我要是你的人,怎么死的都不清楚呢,当然不能当你的人。

于是愤而甩袖而去,同时向太子老师王掞宣布,从明天起告病不干了。

说是不干了,其实一直在暗中操作,后来的血洗江夏镇,以及火烧百官行述就是他的杰作。再加上故意利用老八胤禩一伙,透露给康熙帝太子书信的事,一下子就逼反了太子。

因为事先划清了界限,老四胤禛不仅毫发未损,还摆了老八胤禩一道儿。而老十三胤祥,因为跟太子没有划清界限,即使康熙帝知道他是无辜的,仍然关了他整整十年,整整十年啊。

其实从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获得金如意,从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骑着康熙帝的尿脖儿,从老四胤禛的母亲德妃获封皇贵妃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全心全意夺嫡啦,既然要夺嫡,怎么可能还会寄太子篱下?

换我们这种人到剧中,你觉得你能活几集?

最佳贡献者
2

很简单,四爷胤禛自己要当太子了,要自己立门户了。而且所有的朝臣都知道,这次康熙复立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早晚还得被废,现在康熙在选择新太子。群臣也在观察,各个阿哥也都在积极争取。就太子胤礽不知不觉。所有的人都在害他,给他挖坑让他跳。因此所有人的都在看他的笑话。而这里做的最隐秘的就是胤禛。


由于胤禛的公认的太子党,太子起复也是胤禛大力支持,所以如果胤禛突然“反水”不仅落下一个被主反复无常的名声,而且会让康熙对他失望,更会让八爷对他提高警惕,再说枪打出头鸟,胤禛公开反对太子势必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老四胤禛在接受了权谋家邬思道的策略,不争是争,争是不争的战略措施,终极目标就是夺取太子的宝座,而且要光明正大,太子被废是其无道。而非胤禛“陷害”。这事情要做的巧,要妙,不着痕迹,既要把太子废了,还要让太子帮着数钱。所以胤禛必须在太子没有被废之前与其分道扬镳。


胤禛是大家公认的太子党,稍有不慎受到打击牵连,而且不利于以后的夺嫡。毕竟康熙对诸子争位已经是伤透了心。如何不着痕迹抽身才是最关键的,最好再给太子胤礽来一刀,而机会很快就来了,太子刚刚复立,康熙立即外出“视察”。太子监国。而胤礽监国第一件事就是打击报复当初推荐八爷的人。老八对此熟视无睹,就看着太子闹,闹的越欢他就越有机会,更阴毒的是,老八纵容胤禛去约束太子胤礽,就此让二人分裂,但这恰恰是胤禛需要的。就是瞅准了太子监国这个档口,让自己彻底摆脱太子党的帽子


可以说啊,整个《雍正王朝》里有一个傻子就是胤礽,胤礽为了泄私愤,压着公务不批,就连宰相马齐都申斥,当时胤禛管户部,老十四管兵部,老十三管刑部。胤禛见有关公文没有批,就来找太子用印,太子胤礽就此和胤禛抱委屈,非要撤了八爷的党的几个人。而且告诉胤禛不要管,而且对胤禛说,你是我的人,你是老实人,估计这时候胤禛心里都在骂:你才是老实人,老实人是笨蛋的代名词知道不,谁是你的人,我从来都是我自己的。


胤禛以江南赈灾款项的事情要求胤礽用印报批,胤礽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实际上就是打击八爷的人。胤禛自然与其理论,胤禛就是来吵架的,自然是越说越僵,情急之下的太子对胤礽说道:国家养兵就是为了平叛用的,不怕灾民造反。这个可是个好机会,胤禛就坡下驴,随即就发飙,既然道不同不相与谋。我也不干了,我告病!最后就是撂挑子不干了,而且把老十三也拐走了,太子就此就是光杆司令了。

太子胤礽也不是傻,他是憋屈,所有的人都算计他,他就是说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用,四十多年的太子他真是当够了,当疯了,是谁都得疯。谁让康熙如此长寿。种种行为,自然也瞒不过康熙的耳目,他对这个太子也是彻底地失望了,对于胤禛而言,事先划清了界限。也成为了康熙最终太子人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东点评。

3

因为老四发觉了两件事情!首先第一件事情,太子不是一个能堪大任的人,或者说太子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他要玩儿完了!这个时候你还抱着他大腿,不等于替他去殉葬吗?

第二件事情,太子的执政理念跟自己的未来的设想根本就是两回事情,甚至于由根本利益上面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之下,太子就成了你的对手了,你还会替自己的对手,去办事情去说话吗?

讲道理,《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把或者说当时的老四被太子坑的,那是最惨的!查一个户不欠款的事情,就差点逼得老四下不了台!太子只是轻飘飘的说了一句老四,你是我的人,就这么一句话,把老四制在火上烤!要知道,因为这个事情,老四差一点得罪了整个朝堂内部所有的官吏!老四身为太子党的一员,居然得不到太子庇护,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太子当时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把老四当成自己人,也许在这之前老四确实。是太子党的一员,但是等到太子觉得老四不是自己人说出那句话的时候,老四已经隔离出了太子党!

《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就和谁拼命!太子也正是因为出于此,所以才和老四翻脸,但是他没有想到是后来会出那么多事情,包括在这之后,老四在满朝文武面前同意重利废太子!这点确实是太子没有想到的!但在这之后呢?

太子不仅性格更加乖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而且所做的事情越来越荒唐!那这个时候,老四必须得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考虑,哪怕他是出于兄弟情义,要拉你这个兄长一把,他也必须得考虑一下帮了你这个兄弟,于是父亲与自己其他兄弟与天下所有人为敌这个代价也是很巨大的!

而且说实话,虽然康熙留太子监国,但是太子已经被废过一回了,之前干出的那些事情,可能与太子无关,但或多或少都和太子有联系,康熙会像以前那样放心太子去处理那些事情吗?肯定会留下眼线,肯定会派人去看着太子!

就太子那个浑身都是毛病,满手都是马脚的人!康熙一旦离开太子就会服做非为!那么这个太子,那就是必死无疑!太子所做的每一件荒唐的事情都会一五一十的告诉康熙。康熙要废掉太子,那只是一个念头的事情!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太子那已经玩完了,死定了。老四不至于说还去抱着这个快要沉没的大腿去跟人家一起殉葬吧!

基于以上两条原因,老四是肯定会离开太子的,只不过,他需要一个借口!故意称病不起,就是他撇清和太子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万一他和太子绑定在一起替泰子办事情,那未来太子所做的那些荒唐事儿,有一半总会算到他的头上!就算康熙不愿意去追究这个事情,万一以后他被太子的政党,太子的政敌,或者是自己的政敌,攻击的时候,也会拿这些事情说事!

4

太子胤礽复立本来就是很勉强的一件事,说白了就是康熙老爷子下的一步很深的棋路,这一步可以说是过渡,是个陷阱,一旦踩上去可能会步入深渊。

四爷是精明人,并且他身边有足智多谋的邬思道,邬思道对康熙老爷子的帝王心术研究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他们二人不会不想到这一点,既然分析到了这一步,肯定会离这个漩涡越来越远,才会撇清于胤礽的关联,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点是,四爷一直以“孤臣”自居,在清理户部欠款之时,康熙老爷子找老四谈过话,他正是看中了老四这个“孤臣”性子,他要求四爷一直保持这个性子,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孤臣”,精明的四爷不会不明白老爷子话中的深意,康熙是为了锻炼他办事的能力,是在考察他的大局观。

最开始,胤礽和胤禛还有老十三胤祥关系密切,为太子胤礽分担了不少压力,开始一切都是好的,但随着兄弟们长大,都对那个位置有了想头之后,各种事情接踵而至,胤礽这个太子当的不容易,上面有个在位时间很久的老爷子,下面有一群兄弟虎视眈眈,他夹在中间的位置很是尴尬。

康熙老爷子把持着所有权力,不仅如此,他让每个成年阿哥开府建牙,并且都有各自的差事,这是康熙吸取了前明的教训,让所有儿子们都独挡一面,这原是极好的,但时间一长,兄弟们难免就有了想法,都是龙子凤孙,凭什么你胤礽当太子,大家都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我未必比你胤礽差,指不定还比你优秀呢,这样一来,大家都盯着胤礽,太子稍有差错,就会有兄弟们给康熙吹耳旁风。

胤礽就很尴尬了,想要总揽全局上面有老爷子,想具体做事吧,差事都让兄弟们分走了,就像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那种情形,出于太子之位,他不能明着对付兄弟们,因为兄弟们办差,都是老爷子安排的,胤礽就不好说什么了,拉拢私人吧,他是储君身份,这一切的一切对胤礽来说都是尴尬的。

其实,早在胤礽第一被废之后,四爷就开始着手和胤礽撇清关系了,当然这离不开四爷的谋士邬思道的建议,太子被废当晚,邬思道让四爷烧毁了一切于太子来往的信件,但他的好兄弟老十三还是被牵连进去了。

太子被废之后,八爷一伙蠢蠢欲动,上跳下窜,准备把老八送上储君之位,保八爷的人太多了,这正犯了康熙的忌讳,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但此时,康熙并没有确立心中默定的继承人,怎么办呢?只好又把废太子胤礽推到台面上,让胤礽复出继续当他的太子,先档一阵子枪,康熙老爷子好腾出空来,仔细观察谁能继承大统。

胤礽复出之后,跟之前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开始独断专权,培养自己的党羽,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凡是之前举荐过八爷党人,他都记在了心里,连上书房大臣马齐都不放过,他不但打击八爷党,连四爷奏的条陈给都不采纳,所以,四爷索性直接跟他撇清关系,撂挑子不干了。胤礽复出之后,完全就是作死的节奏,不久之后再次被废,也在情理之中。

详细情形,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四爷胤禛和太子胤礽的关系说起

四爷的母亲位份不够,所以胤禛是有皇后抚养长大,自小跟太子胤礽关系密切,胤礽也对他很好,还有十三阿哥胤祥是阿哥里最豪爽的一个,因为从小失去了母亲,受尽哥哥们的欺侮,养成野性难驯,都是太子和四爷从小护着他,所以长大后,他们二人出死力为太子办事。

所以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被认为是“太子党”的人,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不凉不热,二人都有自己的派系。“八爷党”一伙是指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十四阿哥是胤禛一母同胞的弟弟,这四个兄弟走的最近,又是另一伙势力。

八阿哥胤禩人称为“八贤王”,最是得罪不得的人物。他们一伙见事就躲、见人就笼络、见利就夺,连太子胤礽也不敢轻易招惹,胤禛和胤祥走马灯似的办苦差,为太子出死力,但太子胤礽一点也不体恤这两个弟弟,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也真够叫人寒心的。

其实,清理户部欠款,就是四爷胤禛替太子胤礽善后,康熙老爷子让太子监国多年,但太子胤礽经手处理的事情却不成样子,康熙让他负责丈量全国地土,最后却不了了之,更新纳税制度,也是不了了之,整修河道漕运,弄得一塌糊涂,清理户部欠款,胤礽欠的最多,所有的一切他无力挽回。

所以,其他兄弟们正是是看准了他的失政,才敢在他上动土,兄弟们抓住他把柄告刁状,康熙对他也不爱重了,本来,清理户部欠款是一个转机,如果办好了将是大功一件。四爷进驻户部以后,办的很是卖力,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人,本来事情进展的很顺利,欠款也收回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都是当年跟着康熙立了汗马功劳的重臣,比如魏东亭、武丹等人,还有一帮子封疆大吏。

太子胤礽偶然听了康熙的一句话,以为康熙不打算追债了,四爷正办在节骨眼上的时刻,太子胤礽来到了户部,告诉欠款的那帮人,先不急着还,等个十年八年的再说,导致四爷追缴户部欠款不了了之,康熙在朝堂之上说这件事的时候,太子胤礽没有为四爷说一句公道话,反而是八阿哥胤禩替胤禛说了话,想想真令人寒心。

户部的事情结束以后,又出了刑部“宰白鸭”一案,这个和太子胤礽有关系,四爷和他的谋士邬思道的对话,这次谈话让四爷决定跟太子胤礽撇清关系。

四爷道:“户部的事出来,我就细想了,这一回是齐根儿断了梧桐树!最可怜我那二哥,还像个没事人,今儿见了他,他还劝我不要‘庸人自扰’!就这一会子,大哥三哥和老八他们还不知议些什么异样的题目呢!可笑,我和老十三竟是一对儿痴人!”

邬思道听着,似乎有点漫不经心,随口问道:“如今呢?如今四爷有什么打算?”

“现在什么也打算不成。”四爷说道,“刑部户部都已成了老八的局面,礼部兵部原就是他的天下,显见的是万岁更换国储的棋步儿,太子虽不说,我看他心里也有个数。我想过了,太子安,我自然没事,太子不安,横竖总要有新太子。我左右是个办事的,大谅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这就是四爷的打算?”邬思道突然发了怒,脸色又青又白,架起拐杖,咄咄逼人地盯视着胤禛斥道:“庸人之见!”胤禛惊愕地张大了嘴,茫然看着邬思道,他从没有受过任何人这样呵斥,也从未见过这位彬彬有礼气静意和的邬思道发这么大的脾气,平常几句话,怎么就恼了?

正愣怔间,邬思道抗声说道:“你说的不是‘西风凋碧树’么?什么叫‘碧树’?碧树就是太子!陈胜一个赤脚杆子还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呢,何况你是王,是龙种,是为国家卓有劳绩的阿哥,不是太子的私人!不掰清这一条,你永无出头之日!”邬思道的双拐点地铮铮有声,激动地说道:“像大阿哥那样的昏懦之夫尚且知道逐鹿中原,你怎么抱了个壁上观的宗旨?何其短志也!”

之后二人密议一番,四爷暗下决心正式参与夺嫡。

太子胤礽复出之后的所作所为让四爷真正跟他撇清的关系

胤礽第一次被废是什么原因呢?导火索是因为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被康熙发现,胤礽于当晚被囚禁。其实,胤礽被废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是由量变达到质变导致的,康熙早就对这个太子不信任了,早在康熙外出巡游,索额图策划在半路上囚禁康熙,打算把胤礽扶上位,让康熙做太上皇的事情败露,被康熙察觉之后,索额图被圈禁,这个时候康熙就对太子不信任了,虽然没有处罚胤礽,但是心里面已经存了猜疑。

再加上前面所讲过的事情,太子不休德政,康熙到到热河行宫狩猎时,已经有意废了他,正好他和郑春华的那一幕让康熙撞见,这正好给了康熙废他的口实,接着大阿哥煽风点火,八阿哥一帮假造了胤礽调兵的手谕,一系列动作,加速了胤礽第一被废的过程。

那么康熙为什么又复立胤礽呢?在太子胤礽被废后,这中间康熙看清了许多,他看到了八爷的势大,一个平时没办过啥事的阿哥,居然有这么多人支持,他看清了众人夺嫡心思,复立胤礽其实是拿他做挡箭牌,不然众人为了那个位置会一门心思的对付他,他怕难以善终,也是再给胤礽一个机会。

这期间,邬思道建议四爷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这一招很奏效,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正合了康熙的心思,骨肉兄弟几十年,胤礽被废,四爷出来替他说几句,显出来了他对胤礽的亲情、忠心与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的圣心,可谓一举数得。

后来的事实证明,邬思道让四爷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这正合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对胤禛满是赞誉之言,支持太子胤礽的人更是对胤禛满是感激,胤礽本人更是痛苦流涕,感动的哇哇的,胤禛收获了人心。

复立后的胤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原来优柔寡断,看起来很软弱的形象,事事没有决断。如今他一改原来软弱的形象,变的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建议。

八阿哥和跟八阿哥走的近的人上的条陈无论对还是错,胤礽是见一本驳一本,连保举过他的四阿哥胤禛上的条陈,也常是横三竖四地挑毛病,四爷索性不理他,让他自己尽情表演去,直接把条陈转给南巡的康熙。

上书房大臣马齐的话胤礽更是听不进去,因为往外地选官的事,马齐多说了几句,胤礽直接怒了,罚马齐在东宫门前当众跪了半天,位极人臣的宰相糟如此奇耻大辱,这在大清开国还是第一次,马齐明知是因为他保举八阿哥的事儿,胤礽挟嫌报复,他是又气又愧又怕又无可奈何,便索性告病不管事了。

胤礽废而复立后的所作所为,康熙尽收眼底,兄弟们也在一旁笑着看他拙劣的表演,他自己作死,离第二次不远了。

随着胤礽自己作死的节奏,其他兄弟们也配合他表演着,乘着康熙南巡,胤礽培养自己的党羽,打击异己,这些行为已经蠢到无可救药了,谁知他还有更蠢的行为,“肖国兴事件”的出现,老八的推波助澜,当胤礽收到康熙寄给他写给肖国兴的信的时候,他意识到他完了,于是他准备做最后一博,逼宫。

所以,四爷撂挑子不干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撂挑子的事只是一个借口,他早就想跟胤礽撇清关系了,跟着胤礽早晚要倒霉。

写在最后

胤礽复出之后,四爷胤禛撂挑子不干的做法是明智之举,他对胤礽已经尽到了君臣情分、兄弟之谊,胤礽复出之后变得武断专权,四爷和他的谋士邬思道早就看出,他这次复出只不过是康熙的过渡做法,以胤礽的处事方式,迟早会第二次被废,所以,四爷正好找借口撂挑子不干了,彻底跟胤礽撇清了关系,后来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很正确,不然肯定会像十三爷一样跟着受到胤礽的牵连。

5

人们在做一件重大决策之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心理建设和心路历程体悟,不会突发奇想。老四在太子复立后,撂挑子不干,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一路风风雨雨之后,平衡局势后选择。当时,太子虽复立,但实则地位比以前更加危险,此时远离太子是最佳选择。同时,老四胤禛夺嫡之心早起,自立门户是必然。再者,老四胤禛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太子党。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撂挑子不干”是老四最优的选择。


以下,简略分析上述几个论断的依据。


一、老四到底是不是太子党?


二月河在《雍正王朝》在开篇就通过老四的门人戴铎的心理活动,将阿哥们的局势交代了个七七八八。


戴铎心里雪亮,这位四爷和十三爷胤祥是“太子党”的,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不凉不热,各存体系。所谓“八爷”,却是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统是一窝子势力,朝中称为“八贤王”,最是得罪不得。


由此可见,当时朝廷阿哥们的势力分布如下:


1.太子党:老二胤礽、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其中,老十三自幼被老四照顾长大,是老四的铁粉。


2.八爷党:老八胤禩、外加老九、老十和老十四,老八人称“八贤王”,又有几位弟弟鼎立相助,在朝中势力非常雄厚;


3.其他阿哥派: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自成一派,其他阿哥都很年幼,不能参与朝政。其中,老三舞文弄墨比较多,没有什么夺嫡之心;而老大一直为自己鸣不平,认为自己是长子,应该被立为太子,总是伺机对太子落井下石。



以上就是康熙朝中后期,朝堂阿哥之间的局势。之所以阿哥之间有那么多派系,除了康熙能力强能生儿子之外。最重要的是,清朝吸取明朝教训,认为皇子应该早早参知政事,历练本事,不然容易如明朝那般,尽出些愚昧蠢乱的皇子皇孙,不利于江山社稷。


因此,康熙是乐于见到儿子们之间相互争斗的。如此这般之下,阿哥们之间的派系自然就形成了。这也是太子胤礽比较悲催的地方,别的朝代,太子立了之后,其他皇子就要被打发出京,避免与太子争斗。而康熙朝,却放任其他阿哥不断挑衅太子地位。胤礽本来也非英主,很难把握这种局势,在各方夹击之下,屡屡出错,地位岌岌可危。


在世人眼中,老四胤禛是太子党的人。这其中的逻辑非常清晰,因为太子是康熙立的,忠于太子就是忠于康熙。所以,在早期,老四自然就为太子办事。这一点,太子本身也是认可的,他不止一次说过“老四是自己人”。


但问题在于,老四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他是否就真的是太子党。


我觉得老四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太子党,老四只不过是想借着太子的推荐,能多办皇差,积攒在康熙面前的好印象和朝堂权威而已。太子只不过是老四的工具。真正的太子党从来就只有王掞、陈嘉猷、朱天保这些太子府的老人。只有他们才是真心为了把太子推上帝位。


之所以我认为老四不是太子党,有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老四不愿意为太子干苦活脏活。


例子:黄河发大水,胤禛受皇差南下扬州筹款赈灾。而由于朝廷马上要新开恩科,太子为了与八爷党争抢笼络士子,扩大自身势力,就想让胤禛回去帮自己。而胤禛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想趟这浑水,且筹款差事尚未办完,于是就回信拒绝太子。


这个案例中,直接能体现老四胤禛爱惜自己羽毛的本能。在这前期,康熙朝因为科场舞弊案兴起过一场大狱,科考自此就成为烫手的山芋。但是笼络士子又是各个党派之间必须要做的事情,八爷党自然有老九和老十去做,而太子党这边,希望老四去做。但老四拒绝了,这是明显不想替太子干脏活累活。要知道,老九和老十以及他们门人任伯安为了老八敛了多少财,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事。人家八爷党才是真正的患难与共,太子党就是个笑话。


第二、老四在太子危急之时,不愿意帮助他。


例子:太子胤礽在第一次被废的晚上,被康熙当场捉奸与郑春华私通。太子自知太难临头,急忙跑到四爷府请求老四在自己被废后,庇护自己的家人。但老四胤禛害怕被牵连,居然避而不见。邬思道建议让老十三去见太子,老四胤禛也没有反对。最后的结果是老十三被扯了进去,被康熙认为是真正的太子党,后续也间接被圈禁十多年。


这个案例中,老四的自私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子还没被废呢,就这么着急撇清关系。这还不够,居然将十三爷推出去,让他搅进去。实在是不够厚道。


所谓“党”,那必定是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反观老四,第一不能替太子干脏活累活,第二不能在太子危机的时候帮助。反而屡次借助太子在康熙面前的推荐,去办皇差积攒威望。这算哪门子的“太子党”?


二、老四的心路历程:夺嫡之心是怎么一步一步激发出来的?


我在看《雍正王朝》的时候,很奇怪一个现象,就是“八爷党”天生就在跟着太子胤禛对着干,老大胤褆也时不时想把太子拉下马。可谓人人皆有夺嫡之心。为什么老四就没有夺嫡之心,反而成为世人眼中的太子党呢?要知道,太子党中的阿哥就老四和他的迷弟老十三啊。



我认为,老四一开始就有夺嫡之心,只不过有一个被逐步激发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将邬思道纳入麾下就是夺嫡之心的初露。邬思道是什么人?那是身怀帝王之术,立志要做帝师的人。他跟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是同一类人。姚广孝整天劝说朱棣造反,邬思道也整天劝说老四夺嫡。只不过老四这个人爱惜自己的羽毛,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但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在明知邬思道想要辅佐一位未来皇帝的情况下,老四还是暧昧地纳了邬思道,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如果老四没有夺嫡之心,为何不把邬思道推荐给太子胤礽?


其次,户部亏空案被太子釜底抽薪,胤禛丢掉最后的思想包袱,自立门户之意渐浓。老四和老十三在户部亏空案上做得咄咄逼人,太子本性软弱,害怕出事,最后关头居然答应那些亏空官员以5年之期为限,逐步还清欠款。这一招让老四和老十三极为被动,多时的成果毁于一旦,皇差也半不下去了。对此,老十三是去解酒消愁;而老四在内心鄙视了一番太子后,意志消沉坐在府中。此时,邬思道又出来激老四夺嫡,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何况龙种?”的话语讽刺老四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其实不用邬思道故意激,老四在太子釜底抽薪后,就彻底没有了思想包袱,已经打算自立门户了。所以,在邬思道说完之后,他们俩就坐下来分析康熙的心理状态,并为老四挑选合适报呈康熙的窗课本子。


最后,太子第一次被废前夜,胤禛自立门户心思已经完全与邬思道的预期一致了。这两人在这件事情上,可谓一唱一和。前文已经说到,老四不愿意为太子出头,而邬思道适时推十三爷去见太子。老四和邬思道此时对于参与夺嫡已经心照不宣了。


所以,老四这个人,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太子位正之时,自己即便有夺嫡之心,也要装作尽忠太子,当然太子吩咐的活肯定不会好好干。在太子对自己釜底抽薪以及太子地位将倾之后,老四放下了尽忠的思想包袱,在邬思道一顿激之下,夺嫡之心就完全显露了。


三、太子看似复立,实则地位更加危险,不跟太子一起,对老四最安全


本就不是太子党,又已经有了夺嫡之心,自然在太子复立一事上就可以更加超然的分析。邬思道认为,太子看似复立,实则地位更加危险。《雍正王朝》原文是这么说的:


“皇上复太子位,乃是出于不得已。”邬思道冷冰冰说道,“废太子前,他压根没想到会起这么大的波澜,更没想到八爷的势力遍布朝野,呼吸之间可以撼动大局——亘古至今,几曾有过这么惊心骇目的事?为防止宫变,万岁只好重新复立二爷,用他来压八爷、压三爷、压四爷,镇住阿哥们的争雄之心。”


所以,邬思道的分析点出了康熙复立太子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四和邬思道心里都清楚,这一次不能再跟太子走的太近,不让容易跟着倒霉。二人心照不宣之后,说出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



邬思道仰起脸,笑道:“四爷自认是太子党?你若不是太子党,当然和三爷八爷一个样,不过比不上八爷显眼就是了。”


胤禛说道:“我是皇上的儿子,亲王,国家屏藩,社稷干城。我哪个党也不是!”


看看这两个老狐狸,一唱一和之间,居然将自己的小九九说得如此凛然大义。可怜一代侠王老十三还天真附和道:“对了!我就是这么想,四哥做的这叫孤臣。”


之前世人认为胤禛是太子党,只不过是胤禛想做出一副忠君姿态表现出来的。那时候,太子地位稳固,在皇帝面前有很强话语权,让世人以为自己是太子党,既能靠着太子推荐多办皇差,又能博得个忠君美名。何乐不为?之后,太子被废,自己夺嫡已成定局,即使太子复立,也不复当年权势,自然就没有必然跟着太子了。撂挑子就在情理之中了。

6

因为利益,更因为人心。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四爷的智商虽然不算出众,但是要比起决心,比起韧劲,他可是剧中数一数二的。

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八爷和佟国维带着一种大臣满朝廷的吹风,甚至还请出道士兴风作浪,目的就是威胁康熙把太子之位传给八爷。这其中,多少带了些威胁的色彩。但是,康熙皇帝岂是一个可以随意被人威胁的角色。

他在等,等到把佟国维分化之后,一举打垮八爷党。

当然,这里面有人洞若观火,有人装糊涂。前者的代表,张廷玉和邬先生,后者则是佟国维。帝王心术的康熙早就看出来太子不是人君,只不过多年的培养和喜爱,让他在这种两难的环境下难以抉择。

也正是八爷和八爷党的出现,才让康熙察觉到了自己的这个太子是多么可怜。先是八爷套路肖国兴,再有大阿哥对于太子的魇镇,还有老三,看似不争,实则等着他们斗得都伤了,自己才挺身而出。

这些都让康熙觉得太子实在是太冤枉了,这一点,想必邬先生也看得明白。所以才有了四爷和十三爷的那两份奏折,这才让康熙看到了原来太子的身边,还是有帮手的。

可是这两份奏折,写的人却有不同的目的。四爷的目的是打倒八爷,而十三爷是真心地力挺太子。但是这二人的结局又不一样。

老十三完全地被自己的这些兄弟们害了。甭管是他力挺的太子,还是他看不上的八爷、九爷,前者想把他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后者则想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顺便拉着太子和四爷。

而四爷,则是靠着这份折子打倒了八爷党。其实这个时候他是站在不败之地的,如果太子好好干,他便是太子党,将来也是朝廷的柱石,可惜的是太子满不是那个,所以他选择抽身,从而在打垮八爷之后,在打垮太子,自己登上皇帝位。

需要知道的是,四爷不仅仅是不干了,而且是在背地里捅了太子一刀,而且滴水不漏。应该说,太子被四爷和邬先生套路了。

那封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似乎是被高福带出给八爷的,其实是雍正带给八爷的。这样,太子倒了,老八套路太子的恶名又安上了,而四爷还落了个保护太子,忠心不二的名声。

只不过四爷没想到,十四爷居然也套路了八爷一手,虽然自己不是太子党,但是那封奏折一寄出去,自己一个字都没写,那就摆明了是八爷逼着自己干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个人才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血拼到最后。

只不过,老十四比老四还是差了一点,那一点,大概是多活十多年的阅历再加上后台的一位邬先生吧?

7

谢邀

第一,双方理念不同,太子第一次被废前,老四还是尽力辅佐太子,以臣弟自居,为国为民,但太子当了多年的太子,一直没登大位,心性大变,恃宠而骄,做出了不少离心离德的事情,所以后面办事只为朝廷,只为江山社稷。

第二,皇位的诱惑,随着众兄弟的势力不断提升,保不齐身边的人怂恿,野心也越发活泛起来,以前不敢惦记的大位现在也觉得会离自己越来越近,老大想,老三想,老八一伙也想,老四又何尝不想,当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一下子少了老大,太子,老三这3个竞争对手,就剩下老八是对手了,机会大增,再加上老四自己的韬光养晦,为什么不自己干?把郑春华保护起来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三,划清界限,太子复立后越来越不正常,再次被废是迟早的事,康熙复立太子和把老十三关起来,种种迹象表明是为了保护老四,把一些火力吸引到太子身上,来看看有哪些势力会跳出来,当老四察觉到康熙的真实用意后,当然更加不会理会太子的一些要求,以免被当成太子一党被人攻击而暴露过多实力。

综上所述,当你失势且有很多人想要你命的时候,能离你多远算多远

8

太子被废,胤禛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胤禛原是太子一党,但是在太子复立的事上,胤禛是作出了贡献的,正是由于逆潮流而动,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揣摩准了康熙的心思,上本举荐废太子复位,助了太子一臂之力。然而,太子在复位以后,对八爷一党的大臣进行报复,由于八爷党势力庞大,太子此举无疑是得罪了所有的大臣,这些大臣明里暗里都和太子作对,让太子深感愤怒,而四皇子胤禛此时如果继续替太子出头,则也会站到这些大臣的对立面,对自己也没有好处,所以胤禛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保持观望,撂挑子不干只是他的一个政治动作,是为了向众人表明,他无意与大家作对,其实还是在考量了政治形势之后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动作。

9

答,因为下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