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杨州富商,其实就是徽商。徽州人垄断杨州至江南一带的盐业、典当业和茶业(祁门茶),富可敌国。钱多了,就想着找乐子。这些徽商都"富而好儒",爱戏曲书画,也爱蓄养小妾。于是,一大批专事"瘦马"业的职业经济人就围绕徽商而兴起。
正因为"阻侩"是贩马出生,所以把这些女人叫"马子",因为瘦是徽商的需求,所以称"瘦马"。至今东南亚和台湾一带,民间仍称女朋友为"马子",这个称呼的最初来源就是杨州"瘦马"的经济人"阻侩"。
但"阻侩"毕竟管理女人不便,于是找来"牙婆"协理,后来,"牙婆"也加入了经营"瘦马"的暴利行业。
所以,具体情况就是这样:徽商出钱,阻侩和牙婆从穷人家买来女童,按徽商审美要求重金打造,谓之"瘦马",把这些"瘦马"养到15、16岁后,再高价转卖给徽商做妾。没选中的"瘦马"就卖给烟花巷做小妓女。
(图:杨州"瘦马")
所以,"瘦马"里并非人人做了妓女。如陈圆圆就是"瘦马"出身,她后来做了吴三桂的妾。《中国丑史》里说崇桢皇帝的宠妃田秀英(田贵妃)也是杨州"瘦马"出身,这大概是史上身份最尊贵的"瘦马"了。
"瘦马"业在明清时期极为繁盛,有数百名经济人专事此业。"瘦马"品牌在明清美色行业中亦处最顶尖位置。"瘦马"买卖的产生,与徽商的暴富是分不开的,也与明王朝对色情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瘦马"业产生的背景
明朝是整个封建王朝娼妓业的最高峰,这与明初皇帝对娼妓业的极力扶持有关。经过元末大乱,农民军和元军相互撕杀,女多男少,政府又财政紧张。朱元璋就在南京建15楼,从民间采集大量女子为官妓,以解决财政紧张问题。
同时,明朝特殊的户籍制,也是明朝娼妓业发达的关键原因。
明朝户籍制的基本原则是"职业世袭",军人列入"军籍",工人列入"匠籍",商人列入"商籍",农民列入"民籍"等等,比如明朝的"卫所制",军人当兵后,他的子子孙孙以后都是军人,不得从事其他职业。
(图:古代风月女子剧照)
那么妓女呢,她们就列入"乐籍",世世代代永持贱业,以卖笑为生。比如朱棣处理建文帝朝的罪臣,罪臣被杀死,女人和男性家属就编入"乐籍",发送到边疆,女的做军妓,男的卖唱或杂耍。
因为不得转籍,明代"乐籍"繁衍越来越多。色情业最昌盛的除了两京外,就是大同和杨州。大同是边疆,军人多;杨州是帝国最繁华的都会,富商多。
同时,杨州"瘦马"业的兴盛,又与徽商的崛起有关。而杨州是徽商最成功最集中的地方。
徽州这个地方,由于山多地狭,靠种田难养活自己,于是男人纷纷出外经商。因为徽州是大儒朱熹的故乡,所以徽州的商人和史上商人都不同,就是他们"商而好儒"。
徽州人好读书,也会读书,小小的徽州进士人数竟占到明朝进士总数的2%,占到清朝状元的17%。朝中有人做官,会做生意的徽州人又在朝中老乡的帮助下拿到了盐业的专营权,遂暴富,继而又垄断了江南一带的典当业和茶业。当时,祁门红茶是江南和两京卖得最好的。
徽商富到什么程度?乾隆帝就曾说,"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图:徽商故里)
有钱了徽商玩什么?除了建牌坊、建宗祠外,就是玩戏曲,玩书画,当然,也玩女人。
徽商玩戏曲,玩书画,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性格的塑造居功至伟。我们知道八大徽班进京吧,八大徽班就是徽商的财富培养出来的。还有驰名天下的"杨州八怪",也是徽商滋养的。没有徽商的钱,郑板桥也不敢辞去县令专事书画买卖。当时徽商请名角说唱《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给的小费都是好几十万两的白银。
在这种氛围下,徽商迫切需要一些精通书画和戏曲的女孩在身边,或为妾或为组建家庭戏班。市场需求极旺。于是杨州"瘦马"业应运而生。
首先是那些专事畜牲买卖业的"阻侩",畜牲买卖很辛苦,仅能糊口。在畜性买卖中,他们了解到徽商的需求后,就到民间贫穷人家低价买些女孩,有姿色和一定才艺的,送到徽商府上卖为小妾。有一定资金积累后,这些"阻侩"决定采取"蓄养"的方法,在民间穷人家低价买入女童,请专人教之琴棋书画,女红女工。养到十几岁后,再把这些女孩带到徽商府上,让其挑选。被选中的就卖给徽商为妾。
因为这些女孩经过专门训养,以达到富商和士大夫的审美要求,包括三寸金莲的审美,所以,"阻侩"能获暴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瘦马"的职业经济人的行业,包括一些中年妇女,我们称之为"牙婆"。
(图:秦淮青楼)
有徽商雄厚资金推动,"杨州瘦马"这个"选秀"品牌很快名动天下,包括全国各地的官绅都专程到这个地方选妾。我们知道的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顾媚(顾横波)等人,都出自"杨州瘦马",这些人中可能有人就是以处女之身进入豪门为妾的,并不一定是妓女。但后人统称他们为"杨州名妓"或"江南名妓"。
由此可见,"杨州瘦马"并不一定都是妓女,那些被官绅富商选入豪门为妾的,就不是妓女。但豪门没有相中的"瘦马"则被卖入烟花,成为妓女,在明朝会被编入乐籍,晚年凄苦。
由于"杨州瘦马"品牌太过响亮,后来,人们一般把来自杨州的美女统称为"杨州瘦马"。所以,"杨州瘦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称呼。并非独指被卖给"阻侩"和牙婆的杨州少女。
二:"杨州瘦马"里的名角
"杨州瘦马"里,史上最有名的是崇桢帝的宠妃田秀英,吴三桂的妾陈圆圆,明末大儒钱谦益的妾柳如是,还有李香君、董小宛、顾眉生等等,她们的才情和故事,见诸明末清初读书人的各类著述和回忆录中。
田秀英是崇桢帝的宠妃,史称田贵妃,她为崇桢生了四个皇子,但这些皇子大多早夭。田氏也因此悲伤而逝。今天,杨州还有一小巷叫"田家巷",就是田贵妃的出生地。
(图:田秀英剧照)
田贵妃以"才情盖世"著称于世,她是个出色的琴师、刺绣烹饪专家和书画大家,史书载她的字"臻能品之境","凡书画巷轴,上每谕田妃题鉴之"。她的琵琶、抚琴、笛曲皆有极高造诣,崇桢赞其有"裂石穿云"的效果。
田秀英还是个宫殿改革家,她不仅对宫中仪制进行了改革,还对宫中园林、照明、宫女服饰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造和设计。
田秀英是崇桢最宠爱的妃子。田秀英死后,崇桢悲痛欲绝,他特地把田贵妃和他母亲刘太后的画像一起放在长椿寺供奉。崇桢16年中元节,崇桢对田贵妃思念日炽,于是请人为田贵妃做法事。
《明史》称田氏"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田秀英是中国史上最有才情的后妃之一。
陈圆圆最初是崇桢周皇后让父亲周奎买来进贡给崇桢的,以向田秀英夺爱。但崇桢深爱田秀英,故把陈圆圆退回周府。周奎为讨好重臣吴三桂,就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做妾。得到陈圆圆的吴三桂极为欣喜,从此独宠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刑,后随养母姓陈,她本是流寓于秦淮的昆山歌妓,是"杨州瘦马"的代表人物。因色艺冠于一时,名闻京师。故被周皇后的父亲周奎选中。由于周皇后和田秀英争宠,所以周奎就把陈圆圆买来,送给崇桢皇帝。崇桢退回后,周奎又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
(图:陈圆圆剧照)
后李自成打进北京,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所掠。吴三桂本来想投降李自成,听闻陈圆圆的遭遇后,勃然大怒。于是联手清兵,大败李自成。
所以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陈圆圆也算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吴三桂重得陈圆圆后,带其入云南。后失宠,到五华山削发为尼。1681年,闻吴三桂死,陈圆圆亦于寺外莲花池自尽。
柳如是的名气极大,尤其是她的诗歌。当时江南名士以交往柳如是为荣。南明复社的领袖陈子龙、张缚等,都是柳如是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和,都曾向柳知是求婚,但被柳如是拒绝了。
后来,柳如是选择了明末大儒钱谦益。钱谦益对其极为宠爱,特地为她修建了壮观的"绛云楼"和"红豆馆"。
柳如是不仅诗词传诵一时,她也是个高傲且有气节的女子。南明亡国时,曾劝钱谦益和她一起殉国,并奋身欲投江,被钱氏拉住。
(图:柳如是剧照)
郁达夫和陈寅恪都对柳如是的才情极为赞赏。大学者陈寅恪说,读柳如是的诗有"瞠自结舌"之感。清人认为柳如是"艳过六朝,情深班蔡"。除了诗歌,柳如是在言律歌舞和书法上亦有极高的造诣。
柳如是后因同钱氏族人争家产自尽。有《戊寅草》、《尺续》、《柳如是诗》传世。
4,董小宛
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之一,是"杨州瘦马"中的一流人物。姿色才情冠绝一时,引起富商巨贾、名公卿绅的争夺,各种勾心斗争成为当时佳话。但当时董小宛却看中了复社才子冒辟疆。
冒辟疆即冒襄,是当时著名的四大才子(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之一。
董小宛的字画名动一时,时人评价很高。经常代替冒辟疆给亲友写扇面。至今,无锡博物馆仍藏有董小宛画作《彩蝶图》,上有其题词和印章以及后人给她高度评价的题诗。相传,《彩蝶图》是董小宛15岁时所作。
(图:董小宛剧照)
董小宛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相传"虎皮肉"就是她发明的。她制作的酥糖,时称"董糖",流行至今。
董小宛和昌辟疆一起生活九年,夫妻相敬如宾。她于顺治八年(1651)在战乱中病死,葬于如皋影梅庵。她的经历被拍成无数的电影和电视剧。
结语
杨州"瘦马"是明清风月业中最亮的品牌,因注入了徽商好儒的品味,又格外富于风韵。"杨州"瘦马"业的兴起,也使"林黛玉"般病态美在明清士绅审美中成为主流。
穷人家买来的孩子本来就瘦,不瘦的又经刻意挨饿,以符合富商和官绅要求。故曰"瘦马"。
由于被富商官绅买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又被转卖给秦淮河畔的风月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淮八艳",指的一般是杨州"瘦马"。
明末学者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把柳如是、顾横波、陈圆圆、卞玉京、马湘兰、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统称为"秦淮八艳",她们都是杨州"瘦马"的代表人物。也有人把黄艳秋、杜十娘、龚之路、郑妥娘等人列入"秦淮八艳",所以"秦淮八艳"的名单是变动的。只能说当时的杨州"瘦马"业,在整个明清风月业中处于的独尊地位。
(图:秦淮八艳图)
杨州"瘦马"业的产生绝对不是光彩的事,她反映的是封建时代女子在官商双重压榨下的悲哀。
但另一方面,"瘦马"业的壮大又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影响深远。由于封建教条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早先大户家庭并不允许女子识字。比如鲁迅原配朱安就是个大户人家的文盲。
杨州"瘦马"却是鼓励女子精通琴棋书画的,这颠覆了民间风俗,无形中促进了士绅阶层品质的提升,并带动了整个江南民间文化品质的提升。
清末江南出才女,这不能说不与杨州"瘦马"业的推动有关。这确实是颇具讽刺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