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虎毒不食子,况且人乎?是什么原因让雍正非要将自己的儿子弘时赐死才能解决问题?康熙都可以永远圈禁老大,雍正为什么就不对他永远圈禁呢?再比如将他贬为庶人,发配极边之地,永不能入朝,世代为平民,难道不行?

所谓刑不上大夫,何况他还是皇子,生与死还不是雍正一句话的事儿。为什么雍正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弘时?有人说他是家法国法全都犯了,天地不容,也有人说因为背后还有八爷党的势力,如不除去他,就还有兴风作浪的机会,八爷尚未赐死,儿子为什么就必须死?

雍正在赐死弘时的时候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告诉他,你必须用死的行动来确保弘历的前程。雍正对弘时的严厉是因为康熙留下的尾巴,让他在继位的这些年困难重重,几经风雨,要不是这些兄弟制造的矛盾,他的新政或许会进行得比这更顺利。甚至到了最后,八爷胤祀都还利用弘时,让雍正落下杀子的骂名,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啊?

临死的弘时,直到这时可能才如梦初醒,原来通往太和殿那个宝座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炼狱,踏上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的可能。我想,他除了恨、悔、怨、冷之外,再无第四种感觉。

恨。他要恨的人太多太多了,他恨八爷允祀,勾起他对帝王之位的欲望。他恨弘历,为什么就比他更优秀,深得雍正的喜爱,还将大宝有意传给他。他恨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无情最是帝王家,如果他生在平头百姓之家,他至少可以安度余生。他恨自己的父亲雍正,竟然对自己的儿子下手。他甚至恨那些杀手,为什么就没能干掉弘历。他恨隆科多,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竟然出卖了自己。所有的恨,在这一刻迸发。

悔。如果他不是围在雍正的身边,不是去偷偷盗取考题,如果他不和老八合作,不做逼宫的引子,如果他不去抄没八叔的家,如果他不去刺杀弘历,如果他不去和弘历争取太和殿的宝座,如果他和弘昼一样,也玩玩儿“活出丧”。所以,他悔不当初,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即便是悔,也只能身在地狱了。

怨。怨言似乎总是适合那些整天不付出行动的人,弘时的怨言不在于他有没有行动,而是行动失败。成王败寇,千古不变的定律,无非就是一死,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可是弘时不同,他缺乏的是老八胤祀的耐力和坚持,缺乏的是弘历的城府和智慧,缺乏的是弘昼的灵透和简单。当弘时临死的时候,还在心存生的希望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人,所以,怨,也只有适合他这种人。

冷。悔恨怨完了,我想弘时也只有冷静下来了,喝了那碗酒,世界就冷了。

最佳贡献者
2

自己都被赐死了,能有什么感觉?你看看弘时靠着柱子,泪流满面,扇打着自己的脸,口里不断的说着“阿其那,塞斯黑”,可见他是后悔了,肠子都悔青了的那种后悔。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弘时就是这个样子的。杀自己的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或许他心中对雍正有恨。同样是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弘历又如此的有天生的优势,而我就要不被人注意,不被人喜欢。

《雍正王朝》三兄弟里面弘历,弘时,弘昼,弘时的心眼最坏,俗话说三岁看老,年少的弘时和弘历,跟着邬思道一起学习,弘时每次都变相偷懒,不愿意读书,惹得邬思道不开心。弘历则喜欢问问题,邬思道经常感慨,孺子可教也。果然长大的,弘时心眼也不是很好,雍正恩科第一考,他就主导,来了一个科考舞弊。最后还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替他背了锅,丢了性命。

科考舞弊案以后,弘时收敛了锋芒,自己龟缩在家里,每日遛鸟。但是他真的是就此沉寂下去了吗?并不是,弘时只是有贼心没贼胆,他一直觊觎那个皇位。所以八爷就是一个导火索,他在旁边,给弘时扇个风,弘时自己就着了。所以弘时义无反顾的成了八爷党的一员。八爷要逼宫推翻自己的亲爹,皇阿玛的时候,弘时也去没有犹豫的做了。弘时做法真的是坑爹的典型,从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开始一直到最后,弘时都参与在内。

逼宫失败后,带头抄家的弘时自己心里虽然紧张又害怕,但是为了权力为了皇位,他还是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在八爷的鼓动下,他开始了放手一搏,去刺杀自己的亲弟弟弘历,结果没有得手。雍正在李卫一句,不能把问题和烦恼留给后人的无意间的触动下,下了狠心。弘时本来是不想死的,不论是出家当和尚还是怎么样,他只请求自己的皇阿玛放自己一条生命。雍正杀意已决,只留下了弘时一个人,依靠着柱子无助的哭泣。

文/红雨说历史

3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作为帝王家的子孙,颜面名誉胜过亲情百倍。在历史有很多父子亲情为了权利地位而争的你死我活的,但是在清朝被自己的亲生父亲赐死的,弘时还是第一个。

雍正人们又称“冷面王爷”,在《雍正王朝》里面的雍正皇帝是个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人,特别是经过九王夺嫡到手而来的皇位,雍正经营的非常用心,对权利集中看的很重,特别是对自己身边的儿子们也是特别反感议论朝政,稍有越桔就有可能招来雍正的训斥,甚至杀身之祸。


周所周知雍正皇帝的子嗣不多,弘时是雍正皇帝的三子,但也是活着的皇子中年龄最长的,所以雍正对这位皇长子也使给予很大的期望,正是雍正给于弘时“传达”的这种错觉,让弘时走上了不归路。


在弘时的意识里,认为自己是皇帝的长子,处处想表现自己,长做出点成绩让雍正另眼相看,得到朝中大臣和弟弟们的认可,成为下一任的“继承人”。当时的弘时总长做点什么“大事”引起雍正的注意。


于是就有人在背后为弘时“出谋划策”,说皇帝最重亲情,如果有人向皇帝请旨让放了关在宗人府允禩等人,可能会立大功。其实弘时对于雍正软禁手足的这一做法也有点不认可认为雍正太过于苛待兄弟,性格直率的弘时于是就向雍正谏言,求放过他的几个叔叔,没想到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雍正。


作为朕的儿子,你这是在指责朕的不是吗?既然你认为他可怜,你就去做他的儿子好了,弘时为人断不可留再宫中,即日起,割去黄带子交由宗人府,去做阿其那的儿子。

但是这些都没有让雍正直接杀了弘时,在《雍正王朝》里面,弘时自己懒惰,由妒忌自己弟弟弘历的聪明才智,于是明里暗里给弘历使绊子,最终被雍正发现,才决心将他处死。


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弘时虽然贵为皇子但是也是怕死的,在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恐惧的是痛哭流涕。


一,感觉自己是金枝玉叶,但是自己的父亲确实如此的不顾念亲情。

二,为自己的无知和没有珍惜资源而哭,明明同一个师傅交的,自己偷懒刷滑,在努力的时候自己在玩。




哭为什么自己生在帝王家,却没有帝王家的隐忍和心机,周围明明有很多人但是却又没有一个真心的人,想到自己死后后面会有多少人在笑,心中更痛哭的更伤心。


4

野心勃勃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为了上位不择手段铸成大错,导致雍正临终前将其赐死,为皇四子弘历(乾隆)的登基排除了隐患。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虚构剧情。

在正史记载中,弘时并非被雍正处死,而是被雍正逐出宗籍后抑郁而终。

虽然一直有人质疑“弘时抑郁而死是史书被篡改的结果”,但这种质疑缺乏依据,因此不足为信。

一、剧中的八王议政实为虚构剧情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看过这部剧的朋友,想必都对剧中的皇三子弘时印象颇深。

剧中的弘时这个角色,被演员姜光宇刻画得入木三分,阴险狡诈心肠狠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且整天和全剧的大反派老八胤禩搅和在一起。

而在老八发起八王议政逼宫雍正的重大行动中,弘时作为老八准备扶持上位的对象,更是一时间风头无两。

“八王议政”是努尔哈赤始创的制度,正式名称叫“摄政王大臣会议”,其本意是在重大事件上,皇帝不能自己独断专行,而必须和其他皇亲国戚担任的摄政王大臣们共同商议。

但这项制度的本质其实在于削弱皇权。

在《雍正王朝》中,老八作为雍正的“一生之敌”,他搞八王议政逼宫雍正,显然不是为了简单分摊雍正的权,而是为了夺走雍正的兵权,并最终推翻雍正。

而等推翻雍正后,老八又不可能自己上位,因为那样就是篡位了,所以只能扶持和他关系最亲近的弘时。

也即是说,在老八发起的这项政变行动中,弘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就与联合外人造自己老爹的反别无二致,从而这也为后面雍正赐死这个“逆子”埋下了伏笔。

我相信很多网友看到这段剧情的时候,都是心潮澎湃起伏不定。

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弘时并没有参与进八王议政事件。

不过弘时确实和老八走得很近,这倒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二、真实历史中弘时被开除了宗籍

与此同时,除了“弘时参与八王议政”为虚构剧情以外,剧中的“弘时刺杀弘历失败”同样也是艺术加工的产物。

但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这两个情节,其实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在正史记载中,弘时虽然没有参与八王议政,但确实和老八关系尤其亲近,以至于当雍正要他和老八保持距离的时候,他置若罔闻,也正因如此,在八王议政之后,雍正终于对弘时忍无可忍。

雍正对弘时的惩处是,先将他过继给老八当养子,再削除老八的宗籍,而此时弘时作为老八的样子,他的宗籍当然也随着老八被一并削除了。

或许“开除宗籍”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只是一个芝麻大点的小事儿,但是对古代的皇室子弟来说,却堪称天大的耻辱、最严厉且残忍的惩罚。

也正因如此,在正史的记载中,弘时在被削除宗籍后,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雍正王朝》中关于弘时、老八的一些虚构剧情,与历史上的一些史事结合起来,还真就可以有模有样地“自圆其说”。

三、雍正杀子一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虽然弘时在《雍正王朝》中被雍正临终赐死的桥段,在观众群体里非常的深入人心。

但是在正史中,弘时的实际结局是,被雍正过继给老八一并从宗籍除名,接着在一年半后一命呜呼。所以其死因按照最合理、可能性最大的推断,应该是遭受严重打击后,抑郁而终。

也即是说,除非有人篡改了关于弘时的历史记载,否则,就不存在弘时被雍正赐死的可能性。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世篡改弘时死因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答案是微乎其微。

原因有三。

其一,通常来说,皇帝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赐死自己的儿子,那就是这个儿子犯下了大逆不道的过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并且会对正统继承人构成威胁的时候。

但和剧中的情况不同,正史上的弘时其实就是个普通的皇子,或许真有野心,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心计还是权谋,都远远达不到能威胁到弘历的地步。

其二,根据《清高宗实录》的描述:“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弘时当年可能真的捅出过什么大篓子,甚至有可能真的和八王议政有关,但是事情的严重性也还远没有达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其三,皇帝赐死儿子是一个很大的丑闻,是会被记载在史书上流传千古的,所以即便弘时真的有参与八王议政,雍正也不见得真就愿意杀掉弘时。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电视剧里把“雍正临终赐死弘时”的桥段演绎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真实历史中雍正赐死弘时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可以杀,但不方便杀,更没必要杀。

所以杀他做什么呢?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5

弘时被赐死时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悔不当初,在《雍正王朝》赐死时,弘时倚靠着已然腐朽的台柱,泪水打湿了整个面颊,眼里流露的全是悔意,即便不住地煽动自己那张狰狞的脸,却依然逃不开那死亡的恐惧、以及临死的悔恨感。

弘时为何有如此大的悔意感?

一切的源头在于弘时不甘心,弘时作为雍正时期十子中活得最长子嗣,按理来讲,即便在碌碌无为,长子继承制下的帝制,也应该以他居首,然而,错就错在,弘时过于自以为是。

(雍正帝共十子,弘时是第三子,但因为一哥、二哥未能活到成年,遂作为三子的他,成了“长子”。)

他的自以为是,不说继承皇位,实则临赐死时,才幡然醒悟,为何落下死的结局,这是他做梦都未曾想到的,赐死前夕,弘时都还在想等圈禁风头一过如何芸芸,只是,雍正历经九王夺嫡腥风血雨之争,岂是他一个小小弘时能在雍正面前活蹦乱跳的?

弘时做什么,后续计划什么,在雍正眼里皆是一眼即穿,这也导致雍正知道弘时不堪时,最终用赐死的方式,结束了这位活得最久的“长子”。

初始,弘时面对圈禁还大言不惭的对雍正言道:“皇阿玛打算把儿臣圈禁。”当时的他,考虑最多的是,早年我科考舞弊也是如此,无伤大雅,早年我各种“闹腾”的事皆是避开风头皇阿玛就会放我出来,我就是如今的长子,即便我在堪,又如何?

直到他动了雍正的逆鳞,那就是参与了八叔的谋反,你说你逼宫就逼宫,还准备不足,导致权力诱人心,带头失败,最终雍正觉得此子该杀,因为夺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种结局。

他如果好好的在子嗣们之间窝里斗,其实雍正屁事都懒得管,毕竟,帝王之术就是在于制衡,方才可以坐稳自己的位置,看子嗣斗,他才可以行使权力、坐拥权力,而不是哪一方倾斜,导致大权旁落,或者被架空。

这也是为何弘时知道被赐死时大呼:“八叔 八叔 阿其那阿其那。”只因为八叔坑了他,这的大呼,不仅是悔,更是恨。

如果不是八叔的谏言,他也不会落得这般田地,但归根结底还是骂自己蠢,为何这样说,死时,回想过往,才知道他所设想的只是自己的假象,例如一哥、二哥没活到成年,自己作为三子,活到成年,成为长子,觉得皇位就该是自己的。

一切的根源,在于从不思危,例如早年的教学,同样被邬思道教导,弘时被评“慵懒”,其他后继子嗣却是“孺子可教”,除开这些,其他子嗣被雍正赏赐有加时,弘时非但未能自省,反而处处惹祸,偏偏这些都被雍正看在眼里,只是,雍正因为子嗣不多,遂并未认真的去计较。

这也给了弘时不断犯错,还能再蹦跶的错觉,最终迎来赐死结局,以及头倚柱子哭得撕心裂肺、悔不当初。

「文/探索历史奇闻」

喜欢的看官别忘了关注:探索历史奇闻,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