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李渊想让李建成作为继承人,但是还是不会让李建成手中有兵权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应该上阵打仗,不然战死怎么办;其二,李渊害怕太子执掌兵权谋反,已经让他监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点原因

一、李渊害怕李建成战死

当时的李渊,深知在外领兵作战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沙场,这可是李渊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李渊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十分喜欢的,当年李建成跟随李渊征战沙场,多次拼杀。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建成与弟元吉至太原。六月,义军建旗发兵,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九日往返,义军首战告捷。李渊建大将军府,授建成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封陇西郡公。

后来,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李渊不让李建成灾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战死沙场。

二、李渊其实也害怕太子拥兵自重

在李渊的心里,是打算将兵权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处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打江山。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渊认为,朝廷的政治和财政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武将最终还是在为朝廷卖命,而不是为了李世民。

李渊想法没有错,因为后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也是打的一个时间差,而不是说率领全部将士一起谋反。

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为什么不让李元吉去打仗呢?因为李世民更有领兵才能吗,况且李渊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会杀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响

这也是唐高祖时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军。这个制度模式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领导者孙权最先试用的制度,而后由晋武帝司马炎完善正式使用。

当时司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个亲王、两个外戚。四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四维一体,共同拱卫中央朝堂的稳定。外圈辅以强大,甚至庞大的宗室诸王捍卫边境。这样一来,权利不会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手握大权的人,相互牵制。

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揽谋臣武将,得益于这个制度。试想,但凡有本事试图从军封侯拜相的将帅之才,必然要进入李世民的队伍行列里来。

加入到李建成的队伍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将领越来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军权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军权由李建成负责的话,什么事情都需要请示,再等批复,那这么一来什么战机都延误了。

结语

所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渊的意愿,李渊本想分权治理,但是做的不够彻底,让兵权归于一人之手,这也是李渊被迫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最佳贡献者
2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渊之所以让李世民掌兵,并不全是李渊的主观意图,而是武德年间统一战争的形势造成的。

李渊作为皇帝,并不傻,他很清楚让李世民一人掌兵征伐的问题所在,李渊很早就开始采取措施,希望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率军力挽狂澜,击败了对李唐构成致命威胁的薛秦政权,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望也快速上升。对此,李渊是很敏锐的感受到了的,因此,击败薛秦、消除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后,李渊迅速采取措施,分散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武德二年(619),李渊布置了四面出击的计划:

李建成领兵接应凉州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归降;

李元吉领兵坐镇并州,保护李唐的龙兴之地;

李瑗、李孝恭等领兵经略山南(终南山以南),对付朱粲、萧铣等割据势力;

李神通领兵经略山东(太行山以东,大致现在的河北和山东),对付宇文化及残部、以及窦建德;

李世民名义上经略河南,对付王世充,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李渊虽然授予李世民陕东道行台,但是,却不给李世民下达正式出兵的命令,让李世民在长春宫闲呆着。

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李渊做的可谓滴水不漏,照李渊如此安排,确实可以成功的分掉李世民的兵权和军功。

但是,这是在打仗,刀头舔血的事儿,不是谁都能做的,李唐的敌手们,也不会自愿配合李渊做成此事。结果,就在武德二年(619),除了李瑗、李孝恭的山南道暂未出现大的差错外,李唐几乎出现了全局崩坏的局面:

李建成率军接应凉州归降,结果驰猎过度,唐军士兵大量逃亡;

李神通经略山东,被窦建德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神通本人也被窦建德俘获;

李世民闲坐长春宫,无法行动,王世充趁机在河南四处出击,把原本已经投降李唐的李密旧部杀了个落花流水,能进忠义传的都进了忠义传;

李元吉坐镇并州,突然遭到刘武周入侵,李元吉部署失当,一败再败,李渊为了救援并州,先后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军增援,结果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刘武周麾下悍将宋金刚彻底击溃。

可以说,到了武德二年(619)十月的时候,李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当时李渊在关中能拿出手的部队,竟然只有区区3万人左右,如果这几万人再有闪失,李唐在关中地区就真的悬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唐政权的生死存亡成为了首要问题,李唐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制衡必须要放到次要位置。因此,李渊才不得不屈尊请出李世民挽救危局。而李世民临危受命,率领当时仅有的3万军队出征河东,结果迅速扭转了河东战局,至武德三年(620)四月,彻底击败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并州。后又在武德四年(621)五月在武牢关俘获窦建德,并迫使王世充投降。在武德五年(622)又平定了第一次起兵的刘黑闼,并促使称雄江淮的杜伏威归降。

等到武德五年(622)李唐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们发现,李世民在唐军之中的军功、兵权和威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掌握兵权,而是武德初年的形势迫使李渊不得不让李世民率军出征。如果李渊不让李世民掌握重兵,那李唐的江山也就别想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3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李渊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立李建成为太子,这在礼法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偏偏又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手握重兵并且始终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也有意去争夺那个位置。

既然李渊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李建成,也一直在扶持和培养李建成,那他又为何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司马光在通鉴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此话何意?

李渊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坐上了那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司马光这句话或许有些许夸大,但是反过来看,倘若没有李世民的话,李渊还真没办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谁最有才华?毋庸置疑是李世民,李建成虽然也不错,可却逊色于世民。

雄才伟略,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政治手腕,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军事才华,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拉拢人心,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处事果决,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唯一强过李世民的优势,就是他的嫡长子身份,倘若没有这个身份的话,他恐怕没机会和李世民一争。

又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所以被李渊立为太子,成为了太子之后,所谓“千金之躯,不立危墙之下”,让他带兵那就不太现实了。

从李建成少有的几次带兵记录来看,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将才,但却绝非将将之才。

然而李世民的表现却极为出乎李渊的意料,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将之才,不让他带兵让谁带?

至少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让他带兵,总比让别人带兵更让李渊放心。

李世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又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动不动就身先士卒,几次让自己陷入生死危机。

若不是收了一群猛将的话,动不动身先士卒的李世民很可能早就没了。

李世民在军中威望为什么这么高,手下那帮粗人为什么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就是这么换来的。

他越是拼命,立的功劳就越多,然后职位就越高;职位越高,他手下的人就越多,最后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因为李世民功劳实在太大,李渊都对他封无可封、赏无可赏,无奈之下才不得不允许他开了天策府。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没有办法。

他总不能放着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儿子不用,却去用外人吧?

让李世民手握重兵是没有办法,可是后来发生在临湖殿外的那一幕,那就是李渊无意之下犯的错误了。

也怪李建成自己处事始终犹犹豫豫,无世民那种果决之风,这才让他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败涂地。

不过,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性格和能力等等方面来看,李世民终究是比李建成更适合坐那个位置。

也只有李世民,才能开创贞观之治,才能带领大唐走向盛世。

李建成或也可成为一代不错的帝王,然而比起李世民来则多有不如。

4

唐朝的开局就风起云涌,主要是因为天下诸侯都自称为皇帝,皇帝每天都在换人,所以唐王朝内部也不例外,对于储君之争,李世民和李建成其实心里早就有数了。

01李渊的权谋之术,被李世民给破坏了。

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开创者,绝不会像历史上所说的那样无能。所有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吗?就连李渊造反都要听儿子李世民的?

这历史篡改的未免也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李渊早就应该退位,让李世民来做个皇帝才对,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所有重大战争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李渊的手里。对于全国军事战略上的统筹,也只有李渊一个人说了算,李世民最多就是李渊手里的一个打手罢了。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 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培养李世民这么一个打手呢?其实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唐朝之前的状况,皇权旁落是常有的事情,杨坚从自己外孙手里夺取皇权的时候,那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所以说亲情跟皇权比起来,皇帝还是更加看中皇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太子李建成如果一家独大的话,岂不是过早地就要取代李渊的重要性了?

因为大臣们都会懂得投机,老皇帝说不定哪天就走了,那他们一定会先投靠到新皇帝身边,为自己求个荣华富贵。

所以李渊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机不断给李世民增加立功的机会。他希望李世民用功劳能够制衡太子李建成。以此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让大臣们什么也看不透。

到底老爷子将来会把换我给传给谁?大臣们都不知道。与其下注下错人,倒不如不下注,一直跟着老爷子混好了。这是李渊的理想状态,其实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这么玩过,比如孙权、曹操,不过基本都玩脱线了。

02李世民玩了一把暴力解决问题,让李渊措手不及。

只要俩儿子能够互相制衡,那么朝中大臣就会全都听从李渊的调遣。这是李渊最希望看到的状态,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俩儿子又不是傻瓜,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看破不说破的原因是,这件事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想做皇帝,没有哪个人愿意退出的。

这就造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更加疯狂地攀比,李渊笑得合不拢嘴,要的就是这种节奏。谁曾想,事情渐渐有些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丙申,幸宜州,简阅将士。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旧唐书》

李渊的权谋之术玩得确实不错,很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给玩脱线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手里都有一定的兵权,所以两个人斗争到了最后,居然准备动刀兵了。

这是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李世民和李建成都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的手下如此强悍。

按照历史的记载,李建成在玄武门也是有准备的,只不过他的准备相比较而言,稍微薄弱了一些。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准备是十分充足的。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他不可能让自己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所以李世民带上了自己的文武大臣,所有人马一起出动,最终在玄武门把李建成给宰了。

03李渊被李世民架空,自作自受的结果出现了。

说实话,李世民对李渊算是不错了。很多通过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皇帝,对自己的老爸都不会有太好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齐桓公、梁武帝这些人就是死了,儿子们也没想到为他们收尸。可见皇位争夺战中,李世民算是比较仁慈的那个人了。

不杀几个亲兄弟,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政变登基的。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立刻带人进宫,当时李渊正在小船上游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看到李世民带着这么多人来,吓得差点跳河里去。其实玄武门之变他已经有所耳闻,之所以不管不顾,只有一个原因,他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住了。

李世民获胜回来以后,许诺自己的老爸:你可以在后宫随便玩乐,生多少孩子都没关系,只要把皇位交出来就行了。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交出了皇位,成为了开国之君中唯一一个做太上皇的皇帝。李渊这完全属于自作自受,他懂得权衡皇子们的势力,却不懂得万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度,一切都会失控。

显然这件事中李渊就没有能够把握住那个度,皇子之间的争端,已经上升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而李渊却依旧视而不见,实在是愚蠢。

总结:抢班夺权不可耻,做不好皇帝才可耻。

李世民杀害两个兄弟,从而夺取了皇位。这件事很可耻吗?换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来说,当然是相当可耻的,而且是不可原谅的那种。

可是李世民是黄家子孙,身份的特殊性也证明了他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思考问题。皇位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兄弟夺取了皇位,都会铲除那些威胁皇位的皇子。

这就是摆在李世民跟前的必做题,他只能选择奋起一搏,否则那就是任人鱼肉。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这么做,相对于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抢到了皇位,从此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才是最可耻的。李世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好皇帝,登基的手段不管如何,他在登基以后,都做到了爱民如子,发展经济文化,将李唐王朝打造成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代。

这就是李世民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他虽然只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却成为了千古皇帝们的表率,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是个知错就改、敢于做事的好皇帝。

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世上不缺少一个拥有善良心肠的人,因为有很多。唯独缺少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明君。李世民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那样的话,他铁定就做不了皇帝,也就无法开创贞观之治了。

至于李建成是否能够像李世民一样优秀,这谁能知道呢?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更不容许重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

5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不假,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手握重兵。唐朝的主要军队都是直接归李渊管的,只有李渊有能力调动军队。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他们所谓的军队不过是他们私自培养的府兵罢了!

不过就算是府兵也不允许有太多,李建成和李世民哥俩都是偷偷培养的,这哥俩的斗争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他们都仗着是李渊的儿子,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直接原因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李渊其实心中很明白,他的这两个儿子为了皇帝的宝座已经不顾及兄弟之情了,他们的斗争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厉害的地步,调节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了。但是李渊心中的继承人是李建成,他又不愿意因为这个太亏待李世民,因此李渊的态度一直都是装糊涂的。

李建成虽然贵为太子,而且势力远胜李世民,但是他宅心仁厚,李世民又是自己的弟弟,同时他继承大位只是迟早的问题,因此李建成并未对李世民下手,而是进行了政治打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这时候李世民的手下就不干了,同时李世民心中更是不服,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他们精心谋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政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并未真的手握重兵。

跟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只有500余人

李渊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李世民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行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太子府也听到了消息,于是太子府的人立刻进攻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围剿,而李世民的手下根本抵挡不住太子府的攻击。

李世民见状就命令尉迟敬德进宫控制李渊,从而夺走兵权。如果李渊没有被李世民控制,即便是李世民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也很难全身而退,甚至会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的势力还是非常弱小的。

李渊尽量平衡两个儿子

李渊作为一个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他对于两个儿子的斗争只能是装作没看见,处置任何一个儿子他都是于心不忍的。但是李渊同时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两个儿子就很难掀起太大的波澜。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传位给李建成,让李建成来处理余下的事。

李渊的想法是很善良的,如果李渊是一个平常家庭的父亲,那一定是个好父亲。但是他作为一个皇帝,该狠心的时候就应该狠心,不然会引发很大的动乱的。所以玄武门之变的根本原因是李渊没有处理好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都无兵可用,所以李世民手握重兵是不存在的!

6

李渊对李世民暧昧的态度,让李世民有了做大的机会,也让李建成有了威胁感,最终造成了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大唐王朝迎来了黑暗的一天。

这天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外亲手射杀了大哥当朝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也被其手下尉迟恭打死。

随后尉迟恭带甲入宮,逼迫李渊交出兵符并软禁起来。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血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痛失儿孙的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

那么本就打算让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的李渊,为何又让二儿子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已经冲突不断李渊多次偏袒李建成。

发生玄武门兵变是李渊始料未及的事情,对于自己能干的二儿子李世民,李渊还是有些心软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分工不同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李建成随李渊太原起兵,夺取长安抵御突厥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很快便被立为太子。

领兵打仗东征西讨的工作少了,转而负责协助李渊治理国家,招揽人才稳固王朝根基。

李渊考虑到尽管李世民手握重兵但还不能够威胁到李建成,毕竟李建成掌握着国家官吏和财政命脉的根本。

其次李建成的团队也足够强大,文有魏征、王珪等人出谋划策,武有薛万彻、罗艺、韦挺、冯立等猛将冲锋陷阵。

还有就是李渊对李世民的亏欠,毕竟大唐王朝江山的建立李世民出了不少力。

为了弥补李世民成不了皇位继承人,李渊给了李世民不少的优待。

册封“天策上军”允许其铸币等等,甚至还想平分天下,尽可能的安慰这个战功赫赫的儿子。

但这样的举动既给了李世民僭越的机会,又让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有些害怕,最终导致李建成和李世民间的矛盾激化。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又或者是李建成太过自信,玄武门之变这天和李元吉没有带护卫便入宮。

却没想到玄武门守将被李世民收买,最终李建成和李元吉落得个命丧黄泉的下场。

7

这个问题有一个误区,第一、李渊始终在到底传位于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之间摇摆,甚至产生并提出过天下二分,两个儿子一人一半的荒唐设想,所幸被宇文士及劝阻;

第二、玄武门政变之时李世民并没有手握重兵,反倒是李建成有府兵5000人,李元吉手上有远征突厥的兵符,可以调动大军。

实际上,李世民打下洛阳王世充后,李渊就收掉了他的军权,玄武门政变前,李渊已经知道几个儿子在进行殊死的斗争,不但开始调离李世民的武将,连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都已经被调走。

李渊甚至一度产生过让李世民自尽的想法,他虽然更喜欢李世民的能力和智慧,但是太子已立,加之帝王家素来有立长的规矩,如果贸然废太子,会导致更加惨烈的斗争。所以他想过万不得已就牺牲李世民一个人,这也就是李世民最后谋划玄武门事变时实际上已经把李渊谋划进去了的原因。因为错过那天早上,死的一定是李世民。太子、李元吉已经三番五次下手了,而且这次策划的是昆明湖出征祭旗时趁机发动兵变,当场刺杀秦王,夺取帝位。

到了李世民收到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发动昆明湖兵变的情报时,他手上只有800名家兵。虽然只有800名家兵,但是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军事奇才,加上手下有尉迟恭、秦琼、侯君集等一干不世出的猛将,临时召回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干谋士,果断出手,兵行险招,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内,待太子、李元吉一进入玄武门,立即进行武力突击,将二人斩杀后,再逼李渊给兵符调兵镇压太子的亲兵卫队才一举成功的。

无论一些人怎么以李世民玄武门杀兄弒弟来贬低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能力千古一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政治水平、用人胸襟也确实是千古一帝。

8

  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渊是让李世民和李建成共同领兵的。奈何李世民军事能力太强,先后击败了宋老生、薛举、刘武周等人,为大唐巩固了北方。之后又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李世民也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开设天策府,可以任命各级官署。

  做为父亲李渊对于拥有一个这样天纵神勇的儿子是感到欣慰和高兴的。但是李渊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丝隐忧,李世民如今权势已经仅次于自己和太子了,他会不会生出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天下还未彻底平定,而且李世民还没有表现出来,李渊也暂时把这份隐忧放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野心也表现了出来,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威胁也心生警惕。两兄弟开始了明争暗斗,各出其招。李渊也想过慢慢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奈何在关键时刻突厥突然来袭,没有办法李渊只能派李世民去对付突厥人。而李世民也不负所望成功逼退了突厥大军。,这件事之后李世民的权威更加大了,也对太子的威胁更大了。李渊没有办法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对李世民进行制约和防范,李渊别无他法。李世民作为国家最为厉害的军事将领,外在威胁一日不除,李渊就要一直给予李世民兵权。而且李世民没有公然篡位,李渊也不好剥夺他所有的权利,只能辛苦的维持现状,李渊一直幻想着把一碗水端平。

  李渊后来甚至想让李世民到洛阳建立天子旌旗,仿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做法。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太子的反对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做梦也没能想到李世民这么狠心弑兄杀弟屠侄。

9

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封建史上称帝最快,统一王朝最快的皇帝。李世民,李渊的次子,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后,登上了帝位,并励精图治的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实,相比较于李世民,李渊对于皇位的继承人选上,一直支持着长子李建成。可惜的是,李渊的一切谋划在玄武门政变之后,都付之东流。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幼儿

所谓的长子,就是嫡长子。在西周时期,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提出来,并彻底的实施。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封建王朝,在关于皇位继承人选上的约定成俗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譬如,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因此,李渊自自起兵之后,便一直有意识的培养长子李建成。同时,为了避免李建成在战场上面临危险,李渊一直让李建成处理政治上的工作。所以,李世民能得到兵权,成为士兵们的拥戴对象,很大程度上是李渊的偏爱关系。

李渊想当武皇帝,让李建成为文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封建王朝的皇帝性质上,有着武皇帝和文皇帝之分。所谓的武皇帝,他们一般都是开国之君,他们起于乱世,在纷乱的战场上不断的厮杀,硬生生的打下一片江山。换句话来说,武皇帝就是马上皇帝,是比起坐在朝堂上批阅奏折,更倾向于战场作战。

而区别于武皇帝,文皇帝更多的是皇朝的第二位皇帝。因为国家的第一任皇帝打下了江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国号。而第二任皇帝,只需要在第一人皇帝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好这个国家就好。所以说,文皇帝比起战场上的武皇帝,他们更多的是坐落于朝堂上,发展民生,励精图治。

因此,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就是一位武皇帝,总是统军出现在战场之上。李渊本是个出名的神射手,在“雀屏中选”的典故,就是源自他一箭射中屏风上孔雀绘图的眼睛,才赢得了窦氏亲睐,与她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这几个出类拔萃的儿女。

在李渊的一生戎马中,他曾率十余骑从人和数千盗匪不期而遇,李渊临危不惧,连射七十余箭竟箭无虚发,中箭之敌皆应弦而倒,盗匪们心惊胆裂,大溃而逃。

而李建成不同,因为李渊一直早早的暗中决定他成为皇位继承人,所以李渊从不会让他上战场,只是让他负责招聘和管理官员。譬如,派李建成去河东招揽薛万仞、魏征等人。在唐王朝建立之后,李建成主要负责稳定后方,做一些抵御少数民族、保护大唐根基的工作,很明显这是太子应该做的,而李世民则负责到前线打仗。

但是,之所以让李世民带兵,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李渊虽然想李建成为继承人,但又害怕李建成为了皇位而上演一场弑君的砝码。

毕竟,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位之争是十分残酷的。况且,在上一个朝代的隋朝中,李渊作为隋朝的唐国公,肯定会经历过一些黑暗,也看到了隋炀帝等人为了帝位而产生的一系列争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再次发生,只能把兵权交给李世民和李元吉,这就导致太子李建成虽然职位很高,但却没有兵权。

总而言之,在李渊看来,李世民虽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却是国家官吏和财政命脉,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仍旧可以轻松操控一切,李世民虽然有兵马,但只是个武将,不会对太子形成威胁。但可惜的是,李渊的这种政治上平衡和期望,却随着玄武门之变后付之东流。而这一切,都是李渊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以及偏离了政权的稳固出于兵权的路线。

10

李世民的伟大毋庸置疑,能够将百废待兴的唐王朝带向富强,无论内政还是开疆拓土方面都是古代帝王中的楷模,开创了一代“贞观之治”的局势,明君的称号他拿得心安理得,但是这并不能够掩盖他身上的血腥,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上的流血,为了掩盖他登上帝位的合法性,李世民更是开创性的做出了篡改史书的事情,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关于李世民的记载都是经过修饰了,尤其是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前的记载,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大唐的开国皇帝和开国太子都是昏庸无能的形象,一个政权的开创者,哪一个会是昏庸无能的形象,而李渊直到李建成被杀都没有过废除太子的念头,可见李建成在李渊心中是十分合格的继承人,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即便是军功突出,依旧没有让李渊动过废立心思的原因了!

那么明明心中最中意的继承人就是李建成,为什么李渊不去大力培养太子,反而让李世民掌握着庞大的军队,形成了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形势呢?其实这里面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存在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摆放在李渊面前的主客观原因吧!

先来分析一下主观原因吧!首先古代王朝的太子,很少有能够直接掌控军队的传统,虽然太子作为继承人,是古代王朝的二号人物,不过皇帝的宝座只能够有一个人坐上去,而历朝历代皇帝都是一个危险性系数最高的职业,臣子造反的情况真的是经常出现了,尤其是掌控了庞大的军事能力,也就能够控制皇帝,甚至废除皇帝,自己登上皇位,王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曹操和司马懿也是这样的情况,甚至摆在李渊眼前的姨父杨坚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尽管李建成是他心仪满意的太子,可是太子也是臣子,而且是全天下最希望他早死的一个人,当然这是在心理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认太子们绝大多数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吧,毕竟老皇帝不死,太子也就永远是储君,谁会不希望自己转正呢?

也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太子不可能掌控军队,如果太子掌控了军队,也就相当于他已经事实上成为了皇帝,下一步不用想都明白了,李世民玄武门兵变之后掌控军队,仅仅做了一个月的太子,不也就急忙忙的登上皇帝之位吗?如果军队掌握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中,就算是李建成没有想法,手底下的文臣武将也会逼迫着他这么去做的,所以这样的一个主观原因让李渊尽管十分中意李建成,却也不能够让李建成过多的接触军队。

其次李建成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那么就不可能让李建成轻易的领兵出征,毕竟战场上刀枪无眼,一个不小心出现危险怎么办?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危险太子就算是不怕,李渊和群臣也是不会让李建成涉险的!

第三就是古代帝王都喜欢往权力的制衡,一个朝廷上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可能,否则也就会出现皇权旁落的情况,在李渊大力培养李建成治国理政的能力的时候,自然会在太子身边聚拢大批的人才,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魏征不就是投靠在李建成麾下吗?所以在朝堂之上自然需要另外一股政治势力能够制衡太子,或者能够牵制一下太子势力的发展,这就像古代的朝堂之上,很多时候丞相都不是一个人的情况一个样,在唐朝初期能够制衡太子的人,显然只能够是李渊的其他儿子,而李世民凭借着战功,让李渊一步步将李世民打造成了能够制衡太子的势力,一个“天策上将”能够自置官员,而且位在三公诸王之上,这不就是显然另外一个“太子”吗?

分析完主观原因,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客观原因!

第一,唐朝刚刚建立,还没有完成天下的统一,仅仅是攻占了关中地区,再加上李渊的大本营太原,对于当时天下群雄割据的形势去看,李渊就算是有优势,也不是那么明显的,这个时候想要让唐朝延续下去,甚至走出一统天下的形势,也就必须将军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军队必须紧紧的掌控在李家宗亲的手中,尤其是自己的儿子的手中,曹操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也是倚仗了自己宗室的支持,无论是曹家还是夏侯家,都是曹操最为倚重的重臣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在李渊自己坐上皇位,太子辅佐他治理天下,并且不能够亲自掌兵的情况下,李渊的儿子和侄子们才是他最能够倚仗的人,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也就将开拓疆土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子侄们,而李渊在这个时候也明白鸡蛋不能够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李世民并不是李渊唯一的依靠,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李渊将开拓疆土的重任做了布置,也就是李世民负责经略西方,李元吉负责镇守老巢太原,防备北方的突厥和刘武周,当然根据这个布置也应该有经略东方的意图,而经略南方的重任也就落在了侄子李孝恭的身上,显然此时李渊的布置是十分合理的,如果按照他的剧本走下去的话,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能够出现军功十分突出的人,也就是基本上不可能有人抗衡太子,同时还能够保证太子不会拥有什么军权。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也是李渊不可能预料到的结果,李世民和李孝恭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是李元吉却很失败,我们不能够说李元吉就是一个草包,但是在他的镇守下,老巢都被他跟弄丢了,这样历史也就选择了李世民,李渊不得不派出李世民负责征讨刘武周和东方的王世充窦建德,也就是历史将这样的机会留给了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完成了这项重任,大唐的天下有一半的疆土在他手中实现,而另外一半自然是在李孝恭的手中完成的,不过当时天下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是在北方,所以对于唐王朝而言,李世民的战功那就是太突出了!这样在李世民自己争气,以及李渊需要李世民制衡太子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秦王府这个不弱于太子府的势力了!

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成全了李世民呢?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互相制衡的格局,是李渊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帝王权术吧,在李世民足以与李建成这个太子抗衡的时候,甚至有着压倒李建成的趋势的时候,李渊知道心中理想的接班人是李建成,自然不可能让李世民的实力超过太子,所以在刘黑闼再次起兵造反的时候,李渊并没有让李世民去平叛,而是给了太子李建成这个机会,而李建成也不负所望,完美的平定了这次的刘黑闼之乱,等于是打压了一下李世民的势力,而这次李建成的出征,也说明李建成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统帅,只是历史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这是李世民想要掩盖历史,抹黑李建成也藏不住的。

后面的事情也就简单了,天下基本上统一了,没有哪一个势力能够阻挡李唐的一统天下了,兄弟俩也就走向了兵戎相见的局面了,此时李渊才算是下定了决心彻底粉碎李世民的夺嫡之心,这从他将秦王府的武将们纷纷调到外地,以及驱散谋臣们的行为上就能够看到了,也是这样的一个政治信号,让李世民明白想要夺得皇帝的宝座,也就只能够铤而走险了,李世民玩了一个暴力手段,一场玄武门之变消灭了最大的竞争者李建成,还带着附属赠品李元吉,从而君临天下,可以说李渊的策略没有什么错误,他的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错估了皇帝宝座带给李世民的诱惑,以及李世民的狠辣手段了!也正是这些主客观的因素成全了李世民,当然也是李世民自身争气,用一场场军事上的胜利,让他彻底走上了武装夺取皇帝宝座的道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