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8年冬天上初三,晚上一起去录像厅看录像,看完后我要走,A同学非拉着我一起黄色录像,甚至求着我一起看,我挣脱了回学校了。后来别人告诉我,晚上看录像的被抓了,A当时也被抓了,但啥事没有马上就放出来了!

后来我才想到A原来是某些人的眼线,你当眼线可以,但别硬拉着害我啊,要不是我意志坚定就被他害了!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47条回答。

很多人想到录像厅,就本能地露出猥琐的笑容。

为啥?

因为那个年代,录像厅有时候会放一些三级片。

这在当年属于违法,所以录像厅经常被公安机关抄。

录像厅真正红火,主要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当时家用录像机不普及。

沿海城市大概是1985年才出现录像机,内陆要迟好几年。

二三线城市和县城,有的到九十年代初录像机还是稀罕物。



当时电视节目不丰富,也就是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那些节目,死板加没意思,放个《射雕英雄传》都能万人空巷去看。

电影院也是如此,电影审查严格。

客观来说,当时一些尺度审查尚且没有今天夸张。

今天连露胸一部分都是禁止的,而萨沙记得八九十年代看过几部电影。

当时还小记不清了(装嫩),绝对是看过暴露的镜头。记得陈佩斯的一个什么《游侠黑蝴蝶》就有整个胸部暴露的画面。

至于色情暴力哪怕擦边的节目,在电视和电影院都是看不到的。

于是,录像厅就诞生了,但沿海大城市的录像厅很少,内陆大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小城市、县城则较多。

录像厅硬件基本都很烂,一台尺寸较大的电视机,几排长凳子,其他什么都没有。


录像厅也会卖卖香烟,零食之类,但买的人很少,都知道外面更便宜。

当时来看的人,基本都没什么收入,用钱精打细算。

来看录像的基本都是男人,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甚至半大孩子。

讲究一些的老板,一般不会让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进来看。

这倒不是说,老板怕这些小子看黄片,而是怕小孩家里人来闹事,自己不占理,不好收场。

但大部分老板是,给钱就让你进,不管你是不是小屁孩。

录像厅门票便宜,但环境恶劣,弥漫着香烟味、臭脚丫味、体臭以及很多不知名的臭味。

地上全是垃圾,烟头、果皮纸屑甚至痰和鼻涕。

即便如此,有的录像厅生意却不错,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票价便宜且可以通宵。

门票很便宜,总之比看电影便宜很多倍。

九十年代初,录像厅收费一般就是一二块钱。

一些录像厅是不清人的,也就是你买了票有本事就可以一直看下去。

更重要的是,很多录像厅晚上不清人。

有些打工者或者外来的人,由于没钱住店,就可以看通宵录像,靠在长凳上过一夜。

自然,这也有危险。

萨沙有个朋友是老民警,说他们已经隔三差五去录像厅抄一抄。抄几次,他们总能抓到一些逃犯或者鸡鸣狗盗的家伙。

用他的话来说,这种地方就是半个贼窝子。


第二,片子种类多,且有很多外面看不到的。

除了各种港台名片,比如武打、枪战片、侦探片、探险片以外,还有一些电视、电影院看不到的暴力片、恐怖片,还有看的人最感兴趣的三级片。

不过,三级片一般不会大白天的公开放,而会在晚上放。

到后来,大白天也会放一些擦边球的录像,比如香港那种软色情的东西。



第三,来钱快,工作轻松。

开录像厅赚钱很快,因为成本低,无非一间屋子,一台录像机,还有盗版的录像带。

这花不了多少钱。

平时录像厅老板也轻松,也就是换个带子而已,平时基本没事做。



不过,录像厅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开的。

当时录像厅里有很多小流氓、待业青年、社会闲杂人员混。

一个眼神不对,大家斗殴甚至动刀子也是寻常事。

当时录像厅、游戏机室、台球室,是小混混盘踞的三大场所。

有些小流氓就在录像厅外甚至里面,抢劫勒索!

所以,录像厅老板没点能耐,很容易出事,也搞不定这些小混混。

当时录像厅老板大多有些背景,有的自己就是地痞流氓,或者至少也有地痞的关系。

真正遇到人闹事闹大了,老板会找人出面摆平。




还有就是警方问题。

那时候扫黄很多,没事就来查抄录像厅。而其实一群年轻小伙子、半大孩子来看录像,基本都是要看三级片至少也是偏黄色的。

这种在当时都是违法,只要抄到就可以抓走。

其实不要说这种事,当年夫妻两人在家里看黄碟,都有被抓走的。

所以,如果没有些关系,录像厅用不了多久就被抄掉了,人还得进去。



这就是一个悖论。

老板即便有关系,也不敢大白天随便放三级片甚至色情片。

所以,有的老板往往用名字香艳但实际内容正经的片子,引诱别人来看。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VCD之类普及,录像厅也就没什么人去看了,最终完全消失。

最后,大家知道录像厅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老板,换片!换个带色的”!

3

记得去录像厅通常都是逃课去的,当时对曾先森印象最深,能让我投入的多是香港电影。

我在的城市是一座小城,但录像厅却有好几间。记忆之一,必须买纸票,连场看还要续票。记忆之二,如同录像中间会插播那种录像。

其实录像厅是一种文化,当年放着录像,后来用vcd或者dvd,看着香港的,台湾的,国外的无数电影。可以说,是当年没有手机网络,没有网吧聊天室的许多异乡打工者的消遣方式。

在录像厅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像现在电影院那样,有什么情侣座,有什么包厢。有的时候,看的人多还用长凳子。

在那里我记住了刘德华的英气,吴镇宇的邪气,也记住了功夫和国外电影。录像厅的存在,是80后的青春回忆。

4

八九十年代的录像厅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接近于电影。

那个时代的录像带放映港澳台的剧本很多,武打功夫片最惹人喜欢看!一般是二元一张票。

记得录像厅里摆放着简陋的板凳,或用木板子搭起来的座位。但人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人们一边看录像一边磕着瓜子,一进录像厅都是五香爪子的味道!

5

我2000年在杭州文一路那边包夜看录像 ,有个小孩靠在我身上睡了一晚上,有好几个录像厅都在同时播放,有古装剧,现代的,武打片,恐怖片等,你买一张票可以去任何一个房间去看录像

6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县一中读高中,那个时候我最大的课余爱好就是看录像,所以对录像厅还是很有一些感受的。




九十年代正是录像发展的黄金年代,风靡一时,用攻城掠地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说是攻城掠地,攻占和掠去的是电影的城和地。因为放映起来录像更简便,设备也没有电影那么专业,一部录像机、一台电视机、一个空房间、几个长条凳就可以开工了。县城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也基本上不再放电影,放映厅改成了录像厅。县城还有一家剧场,因为一年也唱不了几场戏曲,同样改成了录像厅。我们那一个小小的县城,估计至少有十几家录像厅。




九十年代也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那个时候,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大陆地区,社会的开放、复杂和混乱程度也相当高。对于大部分大陆人群来说,香港的一切都显得很吸引力,香港的社会生活便通过电影在大陆传播。这铸就了香港电影的荣光,说是一个里程碑也毫不为过。一大批香港演员脱颖而出,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我们县城的录像厅除了电影院和剧场两家以外,其他的其实都不大,不过几十百把平米,可以容纳几十百把人,长条椅是标配,条件稍好一点的有折叠椅。录像厅里非常黑暗,基本上不开灯,也就是电视机发出的一点光亮。一般都是三部影片循环播放,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二点以后,基本不停,随时去随时看。




年轻人是主要受众群体。我读高中时虽然也有高考的压力,但录像的吸引力确实很大。三年来,我基本保持着一周看两次录像的频率,周六晚上不查自习要去看一场,周日休息再去看一场,一声三部影片,那个年代的香港影片确实看了不少,很多演员是每周都要“见”的。我有一个同学更厉害,周日早上开始,看完一家再换一家,一天要出入3家录像厅,买点包子、烧饼之类的带着充饥,一天下来就要看9部片子。




我们这些学生是比较好的一些群体,是很单纯地去看电影。还有一些社会青年,目的就不那么单纯了。有些专门找一些黄色或三级片之类的片子寻求一些刺激,有些在录像厅门口晃来晃去踅摸来看录像的年轻女孩,有些无事生非在录像厅里生出一些事端打个架什么的。所以开录像厅背后得有人,遇到小年轻打架、滋事、不买票的,得有人能收拾得了;偶尔打个擦边球,放些三级片之类的片子,得保证安全等等。




录像这个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兄弟们,估计印象最深,应该可以算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7

讲一个我老舅曾经与录像厅有关的故事,虽然过去了30多年,但每次想起来,老舅仍然觉得很难堪,而在这件事上,老舅也被他的父母,也就是小编的外公和外婆骂的很惨!

那是在1990年,舅舅当时20多岁,是当地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跟那个年代的传统人家一样,由于当时舅舅还没有结婚,因此,他仍然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不过年轻人嘛,总要有点私生活,除了白天正常上班之外,晚上的时候老舅偶尔不会按时回家,而是很晚才回来。简单的来说,是在过着年轻人的夜生活!

那个年代的老家没有夜店,也没有酒吧,当然,就算有,一般的年轻人也没钱去,所以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夜生活呢?偶尔聚会喝点小酒、凑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这些现代人也会过的夜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一代中也同样有所经历。不过除了这些熟悉的夜生活之外,很多年轻人还喜欢另一种活动:去录像厅看录像!

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大部分家庭都买不起的一种家用电器——录放机!

录放机可以算得上是90年代VCD时代之前的一种产品,这是一种可以连接在电视上的录放机,既可以录制电视里的节目,也可以播放早就录制好的录像带。而在那个还没有兴起数字时代的年代,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各种文艺活动,所有的画面都是需要录像带来录制的!

而在那个年代,各地虽然建有电影院,但电影院中播放的通常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电影和早就引进的译制片,虽然也不断上映最新拍摄的电影和引进的外国片,但影片的数量实在太少,根本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胃口,更别说在各种各样的审核之下,这些电影的题材也未必劲爆,但录像带可就不一定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们内地的开放,大量来自内地以外港台电影、综艺节目或者是纪录片等节目纷纷以录像带的形式流入内地,由于这些节目基本上不了电视台,更不会出现在电影院,因此很快就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更别说这些节目的所在地相对较为开放,对于内地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录像带很多也比较“露骨”,对于荷尔蒙急剧释放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实在是太喜欢看这种东西了。

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再到90年代初,一种民间录像厅在内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开设,老板找上一间房子,在装修成几个包间,在置办几台电视机和录放机,最后再配备上大量的外地录像带,一个录像厅就正式建成。这个包间播放不同的电影或其他节目,在电影院和电视机前看不到这些的顾客,自然大量纷纷涌入到这里,这其中也包括我的老舅!

以上是有过录像厅的介绍,那31年前的老舅到底因为录像厅而经历了什么样的难堪事呢?

那个时候,老舅跟父母住在一个两居室的职工居民楼里,在还没有开通煤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年代,当时的居民楼普遍使用液化气,自然也要定期的灌罐。而这个任务一向由年富力强的老舅来完成!不过在那个年代,灌液化气罐不同于现在,不是白天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当时,液化气公司也是有自己的工作流程的。

简单的来讲,就是工作日每天的上午,想灌气的顾客必须来到液化气公司办理手续,付钱并领取相应的单据,然后把空罐子交给液化气公司,这个业务在下午不在办理。下午的时候,液化气公司统一安排灌罐,前台不再受理顾客的灌罐事宜。等到下午四点之后,上午办理灌气业务的顾客再来到液化气公司拿走自己的液化气罐,六点钟之后液化气公司关门下班,来不及取液化气罐的顾客只能等到第二天的下午四点之后了。

某一天一大早,舅舅拎着空液化气罐来到了液化气公司,跟往常一样,交钱领单据并将空罐子交给对方,完事之后,老舅照常去公司上班。下午五点,老舅正常下班,按照之前父母给他的交代,他肯定得在下班之后立刻去液化气公司取走灌完的液化气罐再送回家里,因为外公外婆还等着做饭。这样的业务流程,此前他已经不知道办了多少次,可偏偏就在那一天的下午,搞笑的事出现了!

那天的白天,舅舅跟同事聊天的时候,得知市里一家录像厅有最新下来的电影录像带,老舅就想尽快的一睹为快,脑袋里光想着录像厅和录像带,却把取液化气罐的事忘在在了脑后。下午下班之后,老舅竟然一脸潇洒地乘坐上了开往市里的公交车,跑到市里录像厅去看电影去了。

而与此同时,正饿着肚子的外公外婆正等着老舅送回液化气罐好准备做饭,结果这对老人一脸懵逼地在屋里坐了整整几个小时,因为舅舅没回来,液化气罐也没见到!

由于那个时候老舅没有手机,甚至连最传统的传呼机也没有,发现老儿子没回来,外公外婆根本就联系不上老舅,更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儿。而家里又无法生火做饭,最后就只能饿着肚子气呼呼地在家里等。

大概到了晚上九点多钟,正在录像厅看得兴致勃勃的老舅突然一拍脑袋:我靠,液化气罐[捂脸][捂脸]!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今天应该把液化气罐取回来,他赶紧起身跑出录像厅,去公交站准备坐车回去。由于那个年代的公交车没有现在那么频繁,回老家的公交车在晚上十点多才有一趟,急得抓耳挠腮的舅舅等到十点多才坐上公交车,回到城郊的老家的时候都已经11点多了,这个时候的液化气公司早就关门了。

叫苦不迭的舅舅只好去敲开液化气公司门卫的大门,跟看门的大叔好说歹说,又是求爷爷又是告奶奶,看门的大叔总算帮忙打开了液化气公司的大门,并帮助舅舅找到了自己家的液化气罐。当舅舅胆战心惊地扛着液化气罐回家的时候,一定是半夜12点了!老舅忐忑地打开门,只见在黑暗的房间里,外公和外婆正在一脸怒火地看着他!接下来整个后半夜,老舅被外公外婆骂的狗血喷头!

别看过去了31年,但每次聊起这个事,都让身边的亲戚笑得喷饭!

8

太多太多记忆了,九一年在外地上大学,星期六日,录像厅看录像,武打片居多。

9

八十年代中期高中住读在市里,我一位同学特爱看限制级的录像,有一天下午他看后回到教室跟我说:坏了,下午看那种录像被班主任发现了,不知道会不会受处分。我说:你出录像厅被老师看到了?他说:不光是被他看到了,是我从录像厅出来,他进去,对面闯。

10

我也是八零后当然有记忆了,也经常去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片子,都是一些港台剧啊台湾剧啊。尤其是看毛片儿的人那真是太多了,一到关键镜头都是静悄悄的。都抽着烟乌烟瘴气的,指要不放毛片了那就开始起哄了,都一口同声说放个好片子这个没意思。

也经常有检查的,大部分都是拿钱买通的,一般没事儿。谁去谁知道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