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对太上皇乾隆的抵触和不满,其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恨之入骨的地步。只是他少了点血性,敢怒不敢言,硬生生忍到乾隆驾崩后,才敢表现出来。
虽然嘉庆自始至终不敢说老爹乾隆半个“不”字,但通过他在乾隆葬礼期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乾隆最宠信和和珅抄家赐死的行为,我们还是能感受出来嘉庆内心的极端的不满和怨恨。
嘉庆对老爹乾隆的抵触和不满,其实从他继位第一天就开始了。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下诏宣布颙琰即帝位。但这次被乾隆自诩为“堪比尧舜”的禅位,实在有点名实其副。
-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 乾隆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帝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
- 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六》
乾隆之所以要这么玩,是因为早年他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
1765年,乾隆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和皇后那拉氏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最后皇后崩溃失措,冲动地剪了自己的长发。在满清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有“咒皇帝命不长久”的说法。乾隆大怒,直接将那拉氏废黜并打入冷宫,皇长子也因此失宠。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综合比较之下,乾隆皇帝将各方面还算说得过去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然而乾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活的时间也太长了。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个已经6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稳居皇位,统领大清王朝。这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祭祖时,秀才金从善冒死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被乾隆怒斩,一时朝野沸腾。
骄傲的“十全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稳天下人心难。当时距离秘密立储已经整整五年,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谕旨,部分内容如下:
“不知朕践作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在这份心不甘情不愿的诏书里,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储君。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真的还能活个十七年,自己可就是85岁高龄了,够本了,让位就让位吧。
可他没有想到,85岁了,他竟然没有在意料之中老死,还大有“真的好想再活500年”的跃跃欲试。始料未及的乾隆,不得不再次盘算起来。
这时如果让位放权,万一皇子不孝,太上皇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种事情前朝之鉴枚不胜举。但赖着不走,毕竟金口玉言,说了不做到不就自己打脸吗?
于是,就想了一出“内禅”,让位不放权,得名又得利,“十全老人”的算盘打得溜溜溜溜。
乾隆帝一开始甚至连皇帝玉玺都不舍得交给嘉庆帝,还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后但凡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乾隆帝一概自己处置,坚持上朝。
乾隆的算盘重新打响了,可“储君”嘉庆就不开心了,老爹翻云覆雨,自己宛如一傀儡。夹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和珅,又该何去何从?
《清史稿》对和珅的才能概括大致有“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等等,放眼朝堂,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
也正因如此,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内禅”退位为太上皇后,用来把持朝政、钳制新君嘉庆帝的主要工具,乾隆通过和珅这个最信任的宠臣操控朝政,让嘉庆皇帝真正做到了形同傀儡。
嘉庆三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的和珅被晋封一等公爵,权势达到顶点。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篆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御药房、镶黄旗满洲都统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个人的意志下运转,如果不是精力过人、才能卓著,很能做到的。
嘉庆元年,已经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说话口齿不清。嘉庆和大臣们经常看到他喃喃自语,却什么也听不清。但和珅每次却对乾隆的意图了如指掌,一方面是他陪伴乾隆多年,两人已有默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和珅的机敏与老道。
乾隆上朝时和珅必须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在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当时的朝臣甚至外国使者都称呼和珅为“二皇帝”。
在已经昏聩的乾隆太上皇的支持下,和珅对朝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也要谨慎小心,甚至恩赐其除公共场合外,不必再行三拜九叩大礼的恩典。所以乾隆“意料之外”的高寿,让储君嘉庆活成了最痛苦的人。对着贪恋皇位的父亲低声下气,还得对权臣和珅言听计从。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四年,也让嘉庆对和珅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极力忍耐,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父亲乾隆的隐忍。
专门记录满清皇帝日常生活的《起居注》记载:1799年2月7日清晨7点,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辰刻,太上皇乾隆驾崩。这天晚些时候,直隶布政使吴熊光赶赴宫中,原本他是向主子乾隆皇帝上奏的。
还不知道乾隆已经驾崩的吴熊光,被嘉庆皇帝秘密召见,目的是询问他对一个人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在两年前将吴熊光排挤出军机处的乾隆宠臣、首席军机大臣、举国势焰最炽的权臣和珅。
嘉庆皇帝的问话已经体现出明确意旨:“人言和珅有歹心。”
这个信号简直再明白不过了,说明新君嘉庆已经对这位老爹宠信有加的权臣憎恶至极。“歹心”可不是指后来坊间盛传的“巨额贪腐”,而是暗忖其有谋逆之心——此罪一出,必死无疑!89岁的乾隆顶着“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两大殊荣,才刚刚心满意足死去,葬礼都还没准备呢。这边儿子嘉庆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公布还在给办乾隆办丧事的和珅共二十大罪状,迅速将其革职下狱并抄了家。
2月22日,和珅静悄悄地被赐死在狱中,没有审理清查,没有任何株连。次日,皇帝宣布和珅一案了结。
前后才不过15天,出手之快,下手之狠,几乎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无不说明嘉庆皇帝内心琢磨和盘算这事已经太久了。
细看嘉庆诏告天下的“和珅二十大罪状”,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信息:罪状内容几乎都是控诉“和珅日常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出入宫坐抬椅和说说笑笑”这样的细节也提到了。由是可见,和珅让嘉庆最不爽的,是他日常的行为。
而后来坊间传得神乎其神的贪污,诸如“抄出八亿两白银”“天下第一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类,罪状上根本找不到蛛丝马迹,几乎可以确信是后世稗史杜撰的无稽之谈。
嘉庆实在太讨厌和珅了,讨厌到了痛恨的程度。太上皇乾隆刚死去,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正在葬礼上忙前忙后的和珅痛下杀手。
从1769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1795年成为权倾朝野的“二皇帝”,和珅整整走了25年;从位极人臣到获罪身死,却不过短短5天。
嘉庆皇帝虽然对和珅厌恶痛恨之极,但理智上他亦明白,和珅总揽朝权,却只是太上皇的代理人,并非真正的心怀异志的“忤逆之徒”,所以自然不会真正用谋逆之罪去株连其九族。
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伴君如伴虎”,可见古人是从来不会和我们开玩笑的。况且和珅一下子伴了相互提防两个君,纵有逆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让两个皇帝都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