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恩令”之所以号称史上最伟大的阳谋,就是在当时无懈可击,让汉武帝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历代帝王无法解决的诸侯王问题,也使得汉朝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并且“推恩令”最牛的地方,就是虽然诸侯王都知道汉武帝心里想的是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可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乖乖地执行,也正因为如此,推恩令才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阳谋。

那“推恩令”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汉武帝要施行“推恩令”?“推恩令”真的无懈可击吗?别着急,笔者会一点一点跟大家说清楚:

01分封制与郡县制

说到“推恩令”,我们不得不提秦始皇,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千古一帝,他也建立了我国首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秦始皇就是靠废除分封制(分封诸侯制度),创立郡县制(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完成的中央集权。那他为什么要废除分封制呢?因为分封制容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架空天子。

比如周朝后期的存在感就特别低,人们提到那段历史时,说的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没人会在意那个可有可无的周天子。

所以周朝灭亡后,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缺陷,登基为皇帝后就废除了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可以说秦始皇的这个改革,直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不过秦始皇这么一刀切,也给秦朝留下了隐患,那就是之前被灭掉的六国贵族,对这个郡县制非常不满,同样对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也不认可。

于是等秦始皇死了没多久,就纷纷起兵造反,他们首先就拿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下手,杀了朝廷的官员后,就宣布占领了那里,比如项羽等人都是如此。

而秦朝由于实行的是郡县制,导致天下揭竿而起时,没有所谓的各地诸侯,自然也就没人前来救援,刘邦认为这是秦朝短短几十年就灭亡的原因。

所以,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认真思考了两种制度的优劣,刘邦认为周朝灭亡与分封制脱不了干系,秦朝灭亡又与郡县制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就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法。

也就是两种制度并行,要说刘邦确实很狡猾,即实现了维持稳定的目的,又以分封同姓王的方式,逐渐铲除了异姓王,还为郡县制的彻底实施,打下了基础。

02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我们刚才说了,刘邦吸取周朝和秦朝的经验教训,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并且在建立汉朝、铲除异姓王后,又规定只允许分封刘氏子孙后代为王,不允许分封异姓王。

刘邦想得挺好,只要权力都在自己子孙手里,万一有人造反,那到时候刘氏子孙都会率军勤王护驾,自然能使大汉江山传万代。

可刘邦没想到的是,异姓王不可靠,同姓王也一样不可靠,在他死后没多久,各地诸侯王就逐渐拥兵自立,慢慢脱离朝廷管控。

并多次发生叛乱,虽然最终都被朝廷平息了,可问题的根源始终没有解决,各地诸侯王依旧虎视眈眈地望着中央朝廷,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

特别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各地诸侯王蠢蠢欲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随时都可能威胁到中央政权。

同时,汉武帝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当时匈奴屡屡侵犯边境,两越也不断制造事端,而汉武帝如果不先解决内部矛盾,根本无法抽出精力解决边境问题。

那怎么分化瓦解这些刘氏诸侯王呢?削藩是不错的选择,可他爹汉景帝削藩时,引发的七国之乱还历历在目,汉武帝也投鼠忌器啊!

这时候汉武帝的智囊大臣主父偃,就出来给汉武帝献上了“推恩令”这个策略,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布法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多位孩子,建立较小的侯国。

这样诸王的子孙,不断地分封祖上的封地,就会导致诸侯国越分越小,最后根本无法影响到中央集权,更掀不起什么风浪。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建议后,大腿一拍就决定立即实施“推恩令”。

诸王明知这是变相的削藩,可因受益者过多,加上汉武帝的强硬,以及汉景帝削藩奠定的基础,所以根本无法与汉武帝的“推恩令”抗衡。

只能默认了这种变相削藩的事实,最终的成效也非常显著,诸王的土地越来越小,到最后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03为什么明清不采取“推恩令”呢?

那既然“推恩令”是如此伟大的阳谋,而在明清时期,也有分封制的诸王,比如明朝建立后的朱棣等王,清朝时的吴三桂等三藩,但朱允炆和康熙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直接削藩。

甚至朱允炆都因为削藩而失去了皇位,难道是他和康熙不知道“推恩令”吗?当然不是,其实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情况。

在朱允炆时代,他面临的那些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立下汗马功劳,战斗力超强的藩王,他们跟汉武帝时期的藩王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那时候的藩王就像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一样,早就失去了先祖最初的血性,而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等藩王的战斗力明显超过汉武帝面临的那些藩王。

并且明朝时期所谓的藩王,名义上只享有军事权力,不像汉武帝时期的那些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军事、行政、赋税甚至铸币等一切权力。

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把当时藩王的权限不断分割切碎,最终收回到中央朝廷手中来,可朱允炆怎么施行“推恩令”啊?难道把军队切割了吗?

所以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就不一样了,朱允炆根本没法搞“推恩令”,只能直接削藩。而到了清朝时期,那些爱新觉罗氏的王爷,根本没有封地,所以不存在削藩的问题。

对于康熙来讲,只需要对付吴三桂等那三个异姓王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刚才评价朱允炆一样,康熙也没法搞“推恩令”,并且对于吴三桂那种异姓王,搞“推恩令”就是逼着他造反,所以康熙也只能直接削藩。

04独生子女政策能破了“推恩令”吗?

说完以上几点之后,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那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可以破了汉武帝的“推恩令”吗?首先说答案,那就是破不了,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原因:

第一,如果真坚持独生子女政策,那诸侯王的封地很有可能更快地消失,因为万一生的是女孩,封地直接就被收回了,汉武帝岂不是会乐得睡不着觉?

第二,独生子女政策在古代不可能实施,我们知道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发达,根本控制不了孩子的出生,所以根本坚持不了独生子女政策。

既然连独生子女政策都坚持不了,那何谈碰上独生子女政策呢?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正常情况下,古代就实行不了独生子女政策,那如果强行人力干预呢?请看下一条!

第三,那有的人可能会说,诸侯王为了破除汉武帝的“推恩令”,只需要在生完一个儿子后,不再生孩子了,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行,因为我们说了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发达,谁能保证生的这个孩子一定能长大成人呢?万一中途夭折了怎么办?那封地岂不是要被彻底收回了?

第四,我们知道独生子女政策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就是家族传承容易中断,这中间只要有任何一代独生子女,在其有下一代之前出现意外,那这个家族传承就很容易中断。

抬杠的人会说,上一代再生一个孩子不就可以了吗?可如果上一代也出现意外了呢?古人的寿命并不如今天这么长,而且上一代是想生就能生出来的吗?

所以真的碰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汉武帝不需要任何打压,只需要静静地等待,早晚有一天汉武帝的后代,肯定能碰上诸侯王断代的时候。

第五,有人会说,诸侯王自己内部掌握谁是独生子女就可以了,先不上报其他孩子,万一出现意外情况,由其他孩子顶上就完事了。

我要说你当这是过家家呢?古代贵族的传承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并且必须要及时上报中央朝廷,这可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汉武帝绝对不会给你这个讨价还价的机会。

第六,“推恩令”虽然削弱了诸侯王,但这里面除了汉武帝还有没有受益者呢?当然有了,就是那些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孩子们。

在“推恩令”施行之前,其他孩子都没有继承封地的可能,可“推恩令”施行后,不管大小,自己还能得到一块封地,那些孩子能不支持“推恩令”吗?

05总结

所以说,“推恩令”在汉武帝那个特殊的时代,就是无懈可击的阳谋,诸侯王们明明知道汉武帝意在削藩,可却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同意“推恩令”,那不但汉武帝会剥夺了其整个封地,诸侯王的子嗣们也会斗得不可开交,毕竟谁都想多分点家产,至于几代以后的事情嘛,那就交给后人去想吧!

诸侯王们只能默认眼前的情况,并且虽然内心憋屈得不行,但表面上还得感谢汉武帝的恩赐,收拾人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最佳贡献者
2

当初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最懵的估计就是他的九哥中山靖王刘胜了。刘胜分明感受到一股被弟弟针对的气息,人家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儿子的还好说,他中山靖王可是号称有120个儿子,一个小小的中山国还够分么?

中山靖王不禁陷入了沉思。

“推恩令”是啥?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安抚这帮盟友,一个个都保留了王位,可问题是他们太强了,他怕自己死了之后剩下吕雉刘盈孤儿寡母地挨欺负,于是,就借着或明或暗的机会,把这些异姓诸侯都处理得七七八八了,换成了有明显标识的”刘“姓标签。

刘邦自然是想得挺好,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都是一家人,好处理。可是,时间一长,继任者就发现问题了,吕后想封诸吕为王要小心诸侯王们,汉文帝时直接碰上了诸侯王谋反,汉景帝要削弱诸侯王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强大的诸侯国对于中央来说既是制约也是威胁。不过,好在西汉初期的这几位国君,都是智慧与运气并存,不但一一化解了诸侯国的威胁,反而把诸侯国也搞得比汉初小多了。

做个简单对比:

刘邦后期:有10大诸侯王国,手里握有38个郡,与此同时,汉郡数量则只有15.

汉景帝后期:共有25个诸侯王国,手里握有26个郡,而此时的汉郡数量则为43.


很显然,汉武帝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在公元前127年,他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意思呢,就是让诸侯自己把”恩德“推广出去,把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子侄们,分到地盘的个个开心,皇帝又施行了仁政,诸侯国地盘不用削就自然变小了。

”推恩令“真的可以破解么?

主父偃提出来的这个”推恩令“,单看字面就已经足够毒辣了,这就是真正的”杀人于无形“了。

还是拿刚才提到的中山靖王为例。

事实上,他的弟弟汉武帝并没有把他的土地分成121份(含刘胜自己),只不过分成了20份而已。

”推恩令“执行当年,刘胜就被分走了5个县;紧接着第二年,分走1个县;第三年,又分走4个县;第四年最多,一次分出去9个县。

从此以后,在刘胜的有生之年,就再没有他的中山国被儿子分走地盘的记载了。

那么,这时候,刘胜手里还有几个县呢?答案是9个。

刘胜被分出去的县是多少个呢?答案是19个。

换句话说,经过”推恩令“,刘胜的地盘缩小了接近三分之二。

这时候,就有人提出跟题主一样的意见了,只生一个不就好了?

真的能做到只生一个么?这个难度实际上也是非常大的,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一个都没有了。

这又要说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了。

公元前54年,中山靖王六世孙怀王刘修死,因其无子而中山国除。

是不是有点讽刺?子嗣如此众多的中山靖王所传承的中山国最后竟因无子嗣继承而国除。不用说在古代,即便是在现代,首先就没办法保证一定可以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其次,古代的生存环境,即便是诸侯王的儿子,也不是一定就可以安全健康长大的。

所以,实在是没有哪个诸侯王有这个胆量,保证只生一个就不生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推恩令“完善到独生子问题都解决了的程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推恩令“里,受”推恩“的不光有”子“,还有”弟“,这里面的“弟”指的就是与“子”平辈的“弟弟们”。也就是说,即使你只生一个儿子,皇帝也有可能把你的弟盘分封给跟你平辈的其他兄弟的儿子。

当然,如果你生不出儿子,那皇帝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他巴不得你的诸侯国归属汉郡呢。

“推恩令”这么霸道,要不反了吧?

很遗憾,实力已经不允许了。

刚才我们说了,到汉景帝时期,诸侯国有25个,郡治却只有26个,跟拥有43个汉郡的西汉政府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此外,这25个诸侯国当中,还有13个是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兄弟,唯一一位拥有两个郡的就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

除此以外,此时的诸侯国已不再有“田赋税”的权利了,这可是诸侯国收入中非常重要的来源,还有所谓的“自置吏”也已经极受中央制约了,诸侯国的核心官员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来指派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中后期,诸侯国实际上的管理权就已经归属于汉郡了,诸侯王只需要享受福利待遇就可以了。

水言水语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那些被“推恩”的“子弟”们,他们是不是可以享受“推恩”所带来的福利呢?

实际上,这个也不容易。

单就中山靖王刘胜那些受“推恩”的儿子们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就因为公元前112年的“酎金夺爵”事件,丢掉了封国,而此时,也只比中山靖王刘胜去世晚一年而已。剩下的,想要保证有后,还要保证不犯错误,保持传承下去,其实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推恩令“,其实远不止”推恩“表面那么简单。

3

独生子女政策还是无法破解推恩令。

首先必须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生男生女只能独生,不能选择性别生育,再配合嫡长子制度,当番国的后人是女儿时,女儿无法继承封国,番国无后,直接并入中央。

4

在中央朝廷的实力能够绝对压制地方诸侯的前提下,“独生子女”政策理论上确是能对付推恩令的。

“推恩令”推行的核心条件,就是子嗣。

以子嗣来瓜分诸侯国的土地,这就是推恩令的全部。

诸侯王子嗣多,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的多。反之,子嗣少,诸侯国的土地就被瓜分的少。

因此,若是诸侯王这一辈子就生一个儿子的话,那推恩令这个法令对他就没有任何作用。

然而,以当时的环境,这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一、汉武帝在推行“推恩令”时,在不久就颁布“非正与乱妻妾位”律,就是诸侯王的王国和王位必须由嫡妻所生的嫡子来继承,若正妻无子,这个诸侯国就要被除国。若是诸侯王试图以庶子来冒充嫡子继承王位和王国,依律除国,诸侯王被贬为庶人。若诸侯王试图将妾室扶上正妻之位,从而让其子成为嫡子,依律也要被除国,诸侯王不但要被贬为庶人,还要处以流刑。

也就是说,在当时若想保住王国,诸侯王就必须要确保有嫡子的存在,且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和高早夭率,必须要有二到三个嫡子,才能确保王国能平稳地传承下去。

其二、要想就只有一个独子,就必须要严格贯彻一夫一妻制,可是以当时那个主张一夫多妻制的落后封建时代来说,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诸侯王可是天潢贵胄,法律上就赋予了他可以娶多位妃子的权力,你说有多少男子没有妻妾成群的梦想呢?

其三、古代防育措施极其落后,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现代社会,纵然有诸多防育手段,但也不敢确保能百分之百不会怀孕,除非不同房,或是双方有一方没有生育能力,不然就绝对有怀孕的几率。由此,纵然是汉代诸侯王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就娶一个妻子,在没有防育措施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就只有一个孩子。

因此,事实上在汉代,要想以独子的形式来对抗中央朝廷的推恩令,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当然,推恩令也并非是牢不可破的。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推行推恩令,靠的是中央朝廷的实力要远胜对地方诸侯国。

汉初,因汉高祖刘邦错误的分封政策,致使汉初出现了“地方重,中央轻”的局面,地方诸侯国联合起来的实力要远远强于中央,此时的诸侯王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有着完全独立于中央是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力。

自汉文帝以来,随着各地诸侯王在血缘上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也随之逐渐减弱。这时汉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诸侯国凌驾于中央朝廷之上,乃至是取代中原朝廷,他们便开启了对诸侯国的削弱政策。

文帝时期,为钳制地方诸侯,汉文帝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为诸侯,并给予他们极为肥沃的土地。前169年,梁王刘揖无子而丧,照例梁国是要被除国的,这时汉文帝就趁机将自己的嫡次子刘武封为梁王。同时,汉文帝还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趁诸侯王去世时,将其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如齐王刘肥去世后,文帝就下诏将齐国分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国。

当然,文帝时期在削弱诸侯王一事上还是很温和的,并没有去直接触碰地方诸侯王的利益,只是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让他们去钳制血缘关系较远的诸侯王,同时就算是分割诸侯国的土地,也只是将他析为几个诸侯国,并没有将他们降为侯国,他们的权力依旧还在。

到了景帝时期,随着中央朝廷的实力逐渐变强,汉景帝在应对诸侯王威胁一事上也变得强硬起来,开始直接触碰到诸侯王的核心利益。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理由,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如以楚王刘戊在薄太后丧期内淫乱为由,夺他东海郡封地。

这时,诸侯王的实力还是不弱于中央朝廷的,因此他们岂能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呢?由此,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然而,此次叛乱成功被中央朝廷平定。三月,战乱被平息,七王皆死,之后汉景帝就以此战之威,开始直接对诸侯王动起了屠刀,叛乱的七国,除楚国保存,其余六国皆被废除,其封地尽归中央朝廷所有。

同时,汉景帝也趁势收夺其他未叛乱的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并以此为契机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由皇帝派去的官吏主政,且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自此,西汉诸侯王再无对抗中央朝廷的实力。

正是因为西汉诸侯王在汉景帝时期就再也没有实力对抗中央朝廷,这才有了汉武帝顺利推行推恩令的结果。

推恩令能推行靠的就是中央朝廷的实力,如果它放在汉文帝时期地方诸侯王的实力要略微强于中央朝廷的时候,这绝对是会引起地方诸侯王剧烈反弹的,甚至会引起地方诸侯王联合进攻中央朝廷的局面,到那时候别说是推行推恩令啦!中央朝廷能不能保住都是一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那样,诸侯王乖乖接受,甚至是自请分地的局面。

不得不说,推恩令放在汉武帝这个特定的时期,它就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此时中央实力正是登峰造极之时,汉武帝又是一位雄主,诸侯王的子嗣又多,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推恩令放在任何人眼里,摆明了就是要削弱你的实力,但是他又却偏偏让你无可奈何,只能望令生叹。

你若不遵守,先别说朝廷会以不尊王命,直接剥夺你的封国,就单单是诸侯王内部子嗣之间的争斗,就足够让人头疼,谁不想自己有封国,有爵位呢?他们可不管这会不会让自己祖宗的基业毁于一旦,反而这基业本来就轮不到他来操心,现在有一块天大的馅儿饼掉在你身边,试问谁还会考虑这么多呢?

你若遵守,那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的王国被削弱吧!关键这削弱你还不能反抗,还得谢恩,你说这憋屈吧!

5

分封制时代,诸侯藩国之所以能够坐大,不是因为藩王生的儿子多。而是恰恰是因为诸侯国也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只有一个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封国权益。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独生子女政策”。这就保证了诸侯国权益不被拆散,能够得到传承发展,由于诸侯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动不动容易对帝国中央政权造成威胁。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的精髓在于各诸侯所管辖的藩国和权益由“嫡长子”完全继承模式,变成了由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这样诸侯的管辖的藩国及权益就会被不断地分成若干小份,一代代分割下去以后,诸侯就没有实力跟中央叫板了。

关键是诸侯明明知道这个政策是削减自己实力的,但是却一点抗拒的办法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阳谋。

阳谋的厉害之处就是任何谋略摆在明面上,可以让所有人都看到,但是被“套路”的一方却没有任何破解和逆转的能力。

因此诸侯只破局,就只能生一个,只生一个好,这样不用分家,就能保证类似于实质性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但是当时医疗卫生水平非常低下,婴儿的夭折率很高不说,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概率也非常高。

所以“只生一个”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风险非常高。独子若死,则藩国即灭,无可传也。这种风险显然比封国不断被拆解弱枝的风险更大。所以在那个年代是无法实现的。

要知道“独生子女政策”,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80后、90后、00后这三代很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传奇。

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提倡只生一个开始到2016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提倡生2个结束。“独生子女”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历史上没有先例,国际上其他国家没有类似政策。

6

要是能够对诸侯王推行独生令,汉武帝也就不会施行推恩令了。对于削弱诸侯王来说,独生令那比推恩令更快捷有效。

汉武帝对诸侯国施行推恩令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在施行推恩令以前,诸侯国的延续,只能是由嫡长子一人来继承。原本诸侯国是什么样,在换了诸侯王之后还是什么样。那个诸侯国的实力没有丝毫削弱。

在施行了推恩令之后,诸侯国的延续,是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如此一来,原先的诸侯国就被不断地分割。随着原先的诸侯王的逝去,诸侯国的实力就不断地削弱。

这个削弱诸侯国的思路,来源于汉文帝时期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由于当时汉朝朝廷的实力还不够强,汉文帝只是在着手进行,并没有强力施行推恩令。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全面施行推恩令。

这个推恩令之所以能够施行,还是仰仗着皇帝的“推恩”。原本无法继承王位的那些儿子,仰仗着皇恩浩荡,在老诸侯王死后也能混成个王爷。

施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慢地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从而避免引起诸侯国的反叛。

独生令则不然,施行独生令没有任何人能够受益,所以就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如果强行推行这个独生令,恐怕所有的诸侯国一下子就全反了。

对诸侯王们施行独生令,那简直是太狠了。推恩令就像是让你慢慢老死,而独生令就是上来就要把你掐死。独生令就是明摆着一个绳套,强行让你把脖子往里伸。

独生令是否容易施行,那跟避孕措施有关。在那个几乎没有避孕措施的年代,如何才能保证独生令能够施行下去?

俗话说饱满思淫欲。你让诸侯王们有了一个孩子后就禁欲,还是让他们有了孩子后就去练葵花宝典?没有一个诸侯王肯干!

再说生孩子这事儿,谁敢保证不会生一个双胞胎出来?只要是个双胞胎,也就违反了独生令。正好削去爵位取消封国,典型的下套。

人的正常的生育规律,生出来的孩子性别男女参半。生出来的是儿子还好,生出一个女儿来怎么办?儿子爵位和王位都可以继承,但女儿却是无法继承王位。

单单只是一个爵位,那就是屁用都没有。除非规定女儿可以继承王位,否则独生令就无法施行。从此大汉朝就有了不少女诸侯王了。

但如此一来,这个女儿成年之后,是让她出嫁呢,还是让她招夫呢?

要是让女儿出嫁,那女儿的孩子就不姓刘了。大汉朝非刘不王,没有了刘姓的子孙,也就没有人继承这个诸侯国了。

要是让女儿招夫,这就有点儿《西游记》女儿国王招夫的意思了。看着越来越多的诸侯国,一个个的变成了女儿国,汉武帝就有点儿不知道是哭还是笑了。

汉朝的历史也就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7

80、90、00这三十年,称得上是人类生育史上的传奇故事了,能不能以此来对付号称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诸侯们首先要考虑以下的三个问题:

推恩令示意图

一、如何保证子嗣的唯一性


至少有三点原因,注定诸侯王会有很多妻妾:


①.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由于战乱、瘟疫和医疗技术落后,虽然古代虽然人口出生率奇高,但实际的人口增长却是较为缓慢的。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新生儿作为支撑的话,家庭随时会面对后继无人的风险。故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娶妻妾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②.生理层面的需求。男人的基因里带着多拿多占的天性,有钱有闲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相信这一点不用展开说明了。


③.面子文化的需要。关于不同级别可以拥有合法妻妾的规定,虽然历朝历代的规定并不一致。但其中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级别越高就可以拥有的越多,最后再加上一句“庶民,一夫一妇相匹配”。


按照汉制,诸侯王可以合法拥有的妻妾至少有41人,含“王妃一人,小妻四十”,就这都不包含妾室的数量。如果某个侯王娶得太少的话,那在他所处的这个高级贵族圈里无疑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综合以上三点,老婆多则孩子多。没有某蕾斯的帮忙,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所以以唯一子嗣来对抗推恩压根无从谈起。

妻妾成群是高级贵族的常态

二、如何保证封国的延续性


封国制度从周到汉,经历了千年的演化,也有了其继承规制,再加上作为“推恩令”配套制度的“酎金律”,汉武帝这副牌已经好的没边了:


①.继承制度。假设某个诸侯王,唯一的子嗣夭折的话,那按照“无后国除”的规定,直接就可以将其封国回收。要以独生子女来对抗推恩,就必须保证自己家世世代代都是一脉单传,且能平安长大。


这一点,恐怕连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也很难保证吧,更何况医疗技术落后,战乱、瘟疫频发的两千年前?西汉长沙王吴芮,还不是传了五代之后,着了“无后国除”的道啊。


②.酎金律。世子平安长大,顺利接掌封国,你以为就完了?只能说是想多了。跳过“继承制度”的坑,紧接着就跳进了“酎金律”的大坑。


天子祭祀宗庙,诸侯根据实际统辖人口,每千口献金四两,其数量、大小、成色均有严格规制,稍有不合,就面临着“王削其县,诸侯除国”的惩罚,史称“酎金律”。刘备家的老祖宗,便是“坐酎金失侯”的。其威力可见一般。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可能面临着诸如犯罪、意外等,影响继承人存续的情况。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古今通用,多生子嗣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无后国除”的吴芮

三、如何保证权力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诸侯王,混得如同春秋末期的晋国公室,或者汉末的献帝的话,那还不如不当呢,封国面临着以下压力:


①.中央对诸侯国的把控。诸侯国的国相以及一些重要官职,都是由中央委派或者指定的。这一点对于诸侯国的权利已经是很明显的瓜分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就算小门小户还可能由于人丁不旺被人欺负呢,更别说守着庞大家业的诸侯王了。就你独丁一个,就算是开会投票你都不占优势吧?充其量就是当个吉祥物罢了。


②.地方豪强对权利的侵蚀。隋唐之前,豪门世家有多大的影响力,相信不必多说。如果诸侯王把利益全权交给这帮人运行,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东西就会被世家搬回自己家去了。


“晋室弱,六将军皆大”的悲剧,必将重演。所以把权利分配给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成为了必然选择。这一点就要求有足够多的子嗣来支撑。


说起来古代为权利兄弟相残的故事,也很是不少。但相比面临着的外姓人的压力来说,已经好了很多,终究在重礼法的时代,要背叛自己血缘的话,面临的心理压力还是蛮大的。


况且,就算被自己兄弟夺权,也是家庭内部的矛盾,总不能便宜外人吧。汉家的老祖宗刘邦“非刘不王”的本意也是如此。

西汉早期封国

综上所述:


独生子女政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压根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故而,以此来对抗推恩令更是无从谈起。


要是真有哪个秀逗的侯王这么来的话,恐怕汉武帝做梦都能笑醒。终究不管怎么推恩,地盘还是在你家后人手里;而你选择风险如此之高的一条路来走的话,简直是把地盘直接送给武帝啊——


对此,汉武帝奖励锦旗一面,上书四个大字——“推恩模范”!

8

单从理论上来分析,如果西汉诸侯王们采取“独生子女政策”,还确实能破解汉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

因为,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是将诸侯国的传承,从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和三子”三者共同继承。而且,推恩令还规定,新获封的诸侯国将不再受原侯国所管辖,而是由各州郡直接管理,其地位降到等同于县。

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将会不断被拆分,不断被中央朝廷蚕食,直到地尽为止,进而达到削弱诸侯国,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而事实也证明,推恩令确实是效果显著!不出数年,原本的诸侯国便被越分越小,最终形成一百数十个小诸侯国,形成“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和“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的有利局面,使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得到彻底的根除。

基于推恩令这种不断拆分诸侯国的政策,诸侯王们要想避免自己的封国被拆分,那么还真的就只剩下“独生子女政策”一招了。

但是,这在现实中,其实是行不通的!

因为,“只生一个好,男女都是宝”放在文化理念和医学科技都不发达的古代,完全是行不通的。

先不说,诸侯王们是否能舍弃“开枝散叶,儿孙满堂”的观念,即便能,那实力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无法保证自己不与妃嫔们不断生娃。再说,古代的医疗科技落后,从生产到育儿,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别说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就算是皇帝或是诸侯王们的皇子皇孙们,也不能保证能顺利降生,当然也不能保证能顺利抚养成人,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皇子皇孙都是没活几年就夭折的。

所以,古代人可不会,也不敢搞“独生子女政策”,而是都坚持通过多生多育来提高后代的存活几率,确保自己血脉得以延续,得以不断开枝散叶......

倘若某个诸侯王真的为了应付推恩令,而只生育一子,那万一这棵独苗早了夭,又或是没等到成家生育便翘辫子了,那该诸侯王一脉就会绝嗣。而这对中央朝廷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了,不用通过推恩令来慢慢分拆,便能将绝嗣的诸侯国直接收归中央。

综上所述,推恩令对诸侯王们来说,实际上还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政策,是不得不往里面跳的一个大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9

汉武帝推恩令。经过连年战乱后,国家给予休养生息。鼓励人口增长。奖励耕织生产。这些都是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为了国家强盛。采取的有效办法。

过去人们遵循孔孟儒学。遵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传宗接代,人丁兴旺。家族强大,光耀门庭。这种观念很重视。

国家也制定政策。男丁成年必须分家另立。这也是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独生政策。若是一直没有男丁,可以在家族承胴。也可以休妻续娶,富裕家庭或者纳妾。

这样就保证了国家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原创]

10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独生子女是统治阶层的一次自我约束,但5000年华夏、古今中外为何仅此一例呢?

因为实施这项政策的条件太苛刻了。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他都不可能限制刘姓诸王的生育,反而会大力鼓励多生孩子。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条件

鼓励独生子女是一项大家都很熟悉的政策,但事实上,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敢于实施这一政策的有且仅有一例。

为什么那么多政治强人,都不敢或者无法实施这一政策呢?因为这一政策需要的条件十分苛刻,如果条件达不到而强行实施,轻则领导人下台政权颠覆,重则国家破产种族灭亡。

首先,国家必须有的人庞大的口基数和足够长期发展的人口红利,这是敢于实施这项政策的基本条件,你得有人。

因为实行这项政策以后,人口生育率必然下降。如果没有巨大的受教育人口基数、即使少生一代人也能够维持国家正常发展的人口红利,那么实行这项政策无异于自取灭亡,到时候没人打你,你自己就慢慢灭绝了。

所以,这一条,就让大多数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排除在外了。

其次,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能够控制到基层的集权中央政府,这是能够把这条政策贯彻执行的客观条件。

这一点很好理解,联邦制和多党制等政府是无法实行这项政策的,政策还没发布讨论会就通不过,就算讨论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也会拒绝执行,就算地方政府同意执行也执行不下去。

所以,印度这样的国家,就算想执行这项政策也做不到。

第三,必须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多样化的避孕措施,保证绝育手术和避孕的成功率。

毕竟这种事不像政治集会,人家躲在家里造人,你不可能24小时监督人家的幸福生吧。因此,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手术,让人无法生育;另一个是多样化的避孕措施,总之,做你们幸福的事情就够了,不要产生后果就好了。

所以,要大面积的实行手术,必须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毕竟这也不是个简单的手术,你得保证手术成功和手术人日后的健康。皇帝

另外,必须要有非常完善的医疗服务,保证新生儿较高的存活率。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条件是,你得保证新生儿中的大多数都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人家生不了了,结果孩子们大量夭折了,那么社会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孤寡老人了,这样的社会是要崩溃的。

2000年前的汉帝国

说完这几个条件,我们再来看看汉武帝时的汉帝国,具备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条件吗?

答案是,不适合,几乎没有一条符合的。

首先,人口红利。汉武帝时期的最大疆域,除了现在的西藏青海内蒙以外,基本上涵盖了现在的中国版图,而经过了60多年的休养生息的汉帝国,有多少人口呢?

大约3000万,连现在的一个省都不到。

这点人铺到整个汉帝国,那叫一个地广人稀,所以汉武帝除了脑子抽风,基本上就不会实施这样的政策。

其次,中央政府,这条还算基本符合,但存在大量的羁縻地区,事实上,也不太符合。

至于第三和第四,那就更是汉帝国的软肋了。当时人们可劲生,都未必能养活几个孩子,更别说不让生了。


汉武帝一生活了75岁,身边美女环绕,也才有6个儿子活到成年;汉武帝时期因无子而除国的诸侯不在少数;后来的汉桓帝刘志、魏明帝曹叡等人更是努力了多年,都没能留下一个儿子。

皇帝尚且如此,刘氏宗族和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当时的医疗和卫生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这项政策的实施。

而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他到底需要什么呢?

说明白点,他需要让这些人多生儿子,以此稀释他们的权势,让渡出更多的地方管理权力;而帝国则用这些地方管理权来获取更多的财力,然后用这些钱来养活更多的军队和更多的人,为他的帝国扩张服务。

所以,汉武帝需要钱,更需要人,因此,他怎么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呢?

文/子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