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旧《唐书》没有说清楚秦琼究竟有无参与玄武门之变。使后人多有疑惑,莫非秦叔宝也与李靖、李世勣一样,声明不参与帝王家事,而保持了中立。然后,导致了唐太宗心存芥蒂,以致让如此一个赫赫声名的英雄,屈身于凌烟阁24功臣之末尾?
武艺过人,勇冠三军的秦叔宝,为何会在天下太平后,就常年卧病了呢?
就因为仗打得太多,然后身体负伤太多。
李世民为秦王时,选拨军中最骁锐骑士千余人,分为四队,任命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翟长孙四将统率,这就是初唐最著名的骑兵–玄甲亲军。
每遇战斗,四将便率玄甲骑分随秦王左右,每每摧锋破阵,给予敌军最致命一击。
玄甲军是唐军中最精锐的骑兵,而玄甲军的四位统兵将军,毫无疑问就是唐军中最骁勇的猛将,秦琼就是其中之一。
秦琼自任玄甲队统军后。每随秦王征伐,但遇敌军有骁将在阵前耀武扬威,李世民便令秦琼出战。叔宝跃马挺枪,每能在万军之中斩杀敌将,以勇力著称于军中。
- 由此可知,若率二万大军远征绝域、灭国擒王之能,惜秦琼未逢其时,末得验证。
- 然而率千骑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正是秦琼这种猛将,在战阵攻伐中的家常便饭。
常言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像秦琼这种从基层士卒一步步成长为大将军的人物,每一步凭军功升迁,都是靠着奋不顾身,浴血战斗换来的。
史书上,秦琼自己说:我少年从军。身平历大小二百余战,屡负创伤,前后出血达数斛,就是戎马半生,出血累计有几百斤,如今天下太平,歇了下来,岂能不生病!
所以,古今有许多大将军,战争一停,就开始浑身生病,就是这道理。
唐诗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不顾勋。”说的就是像秦琼这样的人物。
像这种经常在战斗中白刃争锋、先登陷阵的猛将,待中年之后,一旦过上了太平日子,身心便松驰下来,然后身上旧伤病发作,也是很正常的。
故而唐太宗并没有亏待秦琼,只因为英雄已暮年。贞观之后,史书上再无秦琼功绩,是因为秦琼身逢太平年月后,就开始便伤病缠身,便居家休养了,直至贞观12年去世。
秦叔宝在隋唐英雄中,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其人的民间传说,数不胜数。当然,民间传说不作数,我们就从正史看秦琼。
- 秦叔宝投唐之后,首战美良川,大破尉迟敬德。让唐高祖欣喜之下,说出要割皇帝的肉赏赐他吃的惊世骇俗之语。
尉迟敬德初在刘武周麾下为大将时,乃唐之劲敌。曾攻伐河东,大败唐军。俘虏大唐之名王将臣无数,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
于是,河东告急。
当时秦琼、罗士信、程知节等山东名将刚刚投唐不久。便随秦王李世民出征。
李世民命秦琼等在美良川邀击尉迟敬德,大破之,斩首二千级。此役,秦琼身先士卒,立功最多。
- 秦琼与尉迟敬德,两大初唐武神间的交锋,在民间故事中便演绎出了“三鞭换两锎”的传奇。
战后,李渊赐给秦琼金瓶,并慰劳秦琼说:
“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
皇帝对大将说出这样的话,史书上也实是罕有的!可见,秦琼的勇名,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
于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平灭宋金刚后,又赏赐秦琼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加封上柱国。
李渊以皇帝之尊,对于秦琼为何如此看重?是因为李渊本亦为隋臣,而秦琼在大隋军中时,就是一位很出名的从士兵到将军的励志典范。
演义中的秦琼,与绿林响马多有交情,江湖人称“小孟尝”,当然这只是演义。
正史中的秦琼,与程知节一样,出身于北齐官宦世家,少年即从军,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麾下任职,是一位纯正的职业军人。
秦琼在来护卫麾下时,还是一名排长式的初级小军官。而秦琼的母亲过世,大将军来护儿竟派人前往吊唁。在上下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柱国大将军,如此看重一普通小军官,当时足令全军诧异了。
诸军将士不解,有与来护儿亲近的,纷纷问来护儿曰:
“军中士卒死亡,以及家中有丧事者甚多,将军为何只吊唁秦叔宝的家人呢?”
来护儿回答道:
“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秦叔宝之名,由是一军皆知。然而,在尚武之风浓烈的隋代,一个小军士,能得大将军如此器重,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必定是身兼武艺、忠勇、胆略,三者俱备,且能出类拔萃的。
- 而来护儿曾率军参与征高句麗之役,秦琼有没有参加这次战争,史书未说明。
而真正让秦琼的勇武首次为天下闻名的,是齐郡丞张须陀讨伐叛匪卢明月的一战。
涿郡叛匪卢明月,有众十万余,声势浩荡。
而张须陀兵马只万余人,众寡悬殊。
张须陀定计:欲先以佯败诱敌追击,然后趁敌军倾巢而出,后方空虚时,命一悍勇之将,率千余兵力迂回突袭叛匪后方营寨,得手之后,纵火为号,然后与张须陀的主力呼应,前后夹击失了老巢的叛军,以求将敌军一举击溃。
- 这是古代版本的“诱敌深入、迂回穿插”打法,又无疑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敢死队任务。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敌众我寡,敌人多势众,留守人员,必也有万人以上,以千余孤军击万人,人人以一当十,岂不九死一生?
所以,当张须陀定策后,麾下诸将,一时无人敢应,唯有秦叔宝慨然请命,愿率所部接受这突击任务。随后,罗士信也愿同往。
于是,张须陀便依策佯败,卢明月果然中计,大举追击。
秦琼和罗士信二人,各率千名劲卒,趁机潜行至敌军大营,二人身先士卒,持刃爬上门楼拔下叛军旗帜,各自格杀敌兵数人,斩断门锁,部众一齐涌进敌营,然后向敌营纵深猛突,大举纵火。敌军留守兵力不知虚实,惊慌四溃。秦琼等一下就烧毁了卢明月军三十多处营寨,火光冲天,几十里外也可见。
正在追击隋军的卢明月闻后方起火,大惊,匆忙回援。张须陀便率主力掉头掩杀,大破卢明月军。
卢明月仅率百余名骑兵逃走,其余部下皆被俘虏。此战之后,秦琼的勇武之名,闻于远近。
- 秦琼上了瓦岗后,甚得李密器重。李密的瓦岗军,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兵力数为八千人的内军骠骑。而秦琼便是瓦岗军内军骠骑的四位统领之一。
在隋军时,由小卒升为将军。在瓦岗时,统率精锐骠骑。投唐后,又为玄甲军统领之一,也只有如秦叔宝般的,忠勇与胆略双优之大将,无论在哪儿,都是统率最精锐兵马的。
除了忠勇与胆略,秦琼更有识人之明。
李密败亡,秦琼等人寄身于王世充处。
然而,自汉末以来,直至南北朝、隋,“名臣择主而事”始终是士人的主流价值观。
所以,不论王世充得到了秦琼等名将投效之后,如何的恩赏有加,不惜高官厚爵拉拢,秦琼始终瞧不上王世充的为人。
几人认为,大唐秦王李世民,神武英姿,才是值得为之效死的明主。
然后,当秦王伐洛阳时,秦琼与罗士信、程知节等,在两军对决际,竟然演出了一幕临阵倒戈的大戏,几人率亲卫从骑,阵前拜别了王世充,然后直奔唐军而去。
从这点上看,秦琼与程知节一模一样,是个性独特,立场鲜明的人,决不会像李世勣等人般,玩什么只奉国家明诏、不闻帝王家事等等云云。
对秦叔宝等任职于秦王府的将军而言,秦王李世民的意志,就是法令。主辱而臣死,所以玄武门之变,秦叔宝必定是参与的!
而之所以李世民带入玄武门的诸将中,没有秦叔宝名字。有一种说法,也是可信的,秦琼负责的,是留守秦王府。
- 秦王在玄武门内大动刀兵,诛杀了太子与齐王。就必须提防深受太子恩遇的太子府兵马,围攻秦王府。
天下闻名的“房谋杜断”,绝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而留守秦王府的大将,必须是最忠勇坚毅的。
李世民麾下最勇猛的两大左右门神,尉迟敬德随秦王前进攻击,秦叔宝坚守王府,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再则,秦叔宝之所以绝不可能像李靖与李世勣一样,奉行中立、不闻帝王家事。是因为李靖与李世勣,担任的是职务不一样,此二人不在秦王府任职!
而秦叔宝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身受秦王之恩,不为秦王效死,那是要受当时价值观唾弃的。
反之,如太子党羽悍将薛万彻、薛万均等人,身受太子之恩,当闻知玄武门内兵戈杀声大起,太子陷于不测之险时,立即麾兵猛攻玄武门,这也是符合当时价值观的。
就是吃谁的饭,就得为谁效死尽忠。
所以,李世民事后,理所当然的宽恕了薛氏兄弟,而薛氏兄弟在贞观年期间,也成了屡立战功的天下名将。
由此可知,说秦琼在秦王与太子的争斗中,保持了中立,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那是荒谬之论。也是不了解隋唐士人之风,才会下此结论。
因为你若跟了谁混,却在关键时不为之效死,那就是辜负了壮士之名,是要为天下人耻笑的!
由此而总结,李世民登基之后,只可惜秦琼身体出了问题,否则,必将会委以重任,使之继续再建功勋,名垂青史的!
而有些看法,认为李世民冷落秦琼,显然是不准确的。
至于演义小说中,秦琼卖马,与单雄信等情同手足等等,则是传说居多。
从正史上看,瓦岗寨群雄,两派泾渭分明:
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等官宦世家子弟为一派,这是李密所倚仗的主力。
单雄信、徐世勣(就是徐茂功)等土豪地主又为另一派。两派之间,并无什么交情。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