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国领导人机场会晤,消除了很大的战争隐患,局势缓和,中国避免了一场直接的战争威胁;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军队在中苏中蒙边界地区摆出了百万大军,大有一举攻打的趋势。同时在双方的边界线上进行武装挑衅,伺机报复。同年8月,中苏双方又在新疆的铁列克提地区爆发了冲突。由于苏联方面的装备精良,中国军队全军覆没。
铁列克提事件爆发,举国愤怒。面对中国的指责,苏联军方要求对华强硬,甚至提出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但是苏联官方却知道情况复杂,不能胡来。同时苏联也知道自己的敌人是美国不是中国,苏联不能同时有两个敌人。此时美国通过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中美关系能够恢复正常,共同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局势。鉴于美国人的动作,苏联希望能与中方联络,但是中苏之间纠葛恩怨太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打之前两国的热线电话,结果被一个年轻茂盛的女话务员给骂了一顿,一时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联络。
就在中苏双方关系紧张战云密布的时候,在越南传来了中苏之间缓和的消息。1969年9月3日,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去世,胡志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于是,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派周恩来赴越吊唁。获悉周恩来总理赴河内参加葬礼,苏联领导层决定派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柯西金前往越南,希望能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晤。
9月4日,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正,叶剑英为副的的中国代表团去前往河内吊唁胡志明同志,吊唁完毕之后于当日回国。之后的9月6日至10日,苏联的柯西金来到越南参加胡志明的葬礼。柯西金希望在越南去会见周恩来,但是代表团来去匆匆,显然是有意回避柯西金。
9月6日,苏联代表团抵达河内,柯西金下飞机后就去告诉中国驻越大使馆人员,苏联代表团希望能在回国的途中经停北京,以便会见中国领导人。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哪里出了岔子这个转告竟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9月8日,由李先念率代表团到河内参加胡志明的葬礼。在去越南之前,代表团有一条指令:见苏联人不讲话。于是就出现了李先念与柯西金同时出现在胡志明追悼会上,但是彼此擦肩而过,连句候的话都没有,在其他些照面的场合,李先念看见柯西金也不说话。毕竟双方老是这样不行啊,于是苏联方面通过苏联驻华代办向中国外交部提出要求,希望苏联代表团回国途中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晤。
与此同时,柯西金临走时通过越南方面再次把信息传达给代表团团长李先念,希望能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李先念感觉事关重大立即向国内报告此事。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同意会谈。李先念临走前告诉越南的同志传达给柯西金说周恩来总理同意在北京机场与柯西金见面。
9月11日清晨,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叶利札韦京接到紧急通知,中国外交部同意周恩来总理同意在北京机场举行两国领导人会谈。这时,柯西金刚刚访问好印度,从印度首都新德里飞到苏联中亚地区的城市塔什干,代表团成员们正在进行休整。
之前苏联代表团在离开国境之前,没有去访问中国的计划,从越南回国的路上,由于飞行需要,中途要在中亚的塔什干作短暂停留。因为是到越南河内参加胡志明同志的葬礼,加上与中国代表团的少数几次照面都像路人一样,苏联代表团成员们的心情都很不好。于是他们就想放松放松,喝点酒吃些点心。正当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来,把酒瓶子打开准备享受的时候,柯西金突然冲进来说:大家立马集合,到机场去,飞机马上起飞。
大家二丈摸不到头脑,这是要干什么啊?既然柯西金这么说了,大家马上启动了,上了飞机。飞机上,代表团成员们见飞机往东飞,都很奇怪,这是去哪里啊?听说是去伊尔库茨克。可是,我们要回莫斯科啊,去伊尔库茨克干嘛?去贝加尔湖畔钓鱼?于是,柯西金把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贾不才叫过去,告诉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于是,贾丕才向代表团成员宣布,我们的飞行的目的地是中国。这次去河内参加胡志明的葬礼,勃列日涅夫要柯西金无论如何都要与周恩来会谈,表明苏联方面希望中苏关系和缓的意见,利用飞回来的时机在北京停留。本来从越南河内到北京的距离不长,结果却瞎折腾了半天饶了一大圈折能去北京。在飞机上,柯西金叫代表团准备一下相关材料,主要还是边界问题。9月11日上午,柯西金乘坐的图-104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中国方面由周恩来、李先念等人在机场迎接。
双方一见面,周恩来就和柯西金紧紧握手,以同志相称。柯西金首先就声明了苏联方面绝不愿意为领土争端问题而打仗。周恩来总理也立即向柯西金说明中方的原则立场,他很严肃地指出,争论理论和原则问题,不应影响两国的关系。
接下来,双方在飞机场候机楼西侧的贵宾室会见,两国总理进行了为时3小时40分坦率和求实的会谈。会谈、吃饭和休息都在机场。周恩来总理说道:“在边界冲突问题上,中国是被动的。”
柯西金回答道:“你们说我们要打仗,我们国内的事情还忙不过来,为何要打仗?我们领土广大,足够开发。”
周恩来一听,这家伙明显是打马虎,就严肃得说道:“边界谈判应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举行,要解决边界问题,谈判总要用些时间,在未解决前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于是周恩来提出3条建议,主要就是为维持现状的基础之上双方人员脱离接触,免得再次接触引发冲突。但是双方在什么是“争议地区”上发生了争执,最后柯西金总结说:“争议地区,就是你们说是你们的,我们说是我们的地区。”于是,中苏双方将此问题搁置下来。
在下一个议题之中,周恩来继续说道:“边界发生冲突,责任不在我们,我们很清楚。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停止边界武装冲突,必须使双方的武装力量撤出有争议的地区。我们两国存在政治紧张局势,美国开动自己的全部宣传机器,妄图使我们两国兵戎相见。苏联在远东和哈萨克集结部队,飞机常在那里飞行,我们却未部署飞机。我们未主动在边界制造冲突,以后也绝不会这样做。我们试制核武器,只是为了打破垄断。在此声明: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你们调了那么多军队到远东,到底是谁想打仗?我们核武器的水平你们清楚。你们说要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毁我们的核基地。”说到这里,周恩来的语调严峻,“若你们这样做,我们就宣布,这是战争,这是侵略,我们要坚决抵抗,抵抗到底!”
柯西金想不到周恩来语言如此犀利,柯西金自诩在苏联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结果碰上了对手。于是经过双方的磋商,除了周恩来所说双方武装力量从争议地区撤走之外,柯西金还补充了一条:双方如有争议,由双方边防部门协商解决,终于给紧张的边境局势进行了缓和处理。这一次中苏总理机场会谈,虽然没有使中苏关系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此时的情况比之前兵戎相见好很多,起码不会再一次出现准备死磕现象了。在机场会晤之中,周恩来总理还跟柯西金说,我们要准备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柯西金不傻啊,听到这里,大事不妙:中美两国联手,这样苏联就腹背受敌了,弄到最后难堪的会是苏联自己。眼前的人看似温文尔雅,实际上很难对付啊。我们释放的善意,结果被将了一军。
机场会谈,最重要的成果是双方决定当年10月份重新进行边界谈判,这是一个好的兆头,虽然局势还有些紧张起码还有回旋的余地了。谈完以后,柯西金就指着苏联代表团的那些随行人员,对周恩来笑道:“这次来北京,是他们把事情搞坏了。你看他们一个个苦恼着脸,像咱们这样高级别的领导人,所有问题可以在5分钟内解决。把分歧都装进麻袋扔进黑龙江,怎么样?我们先吃饭如何?”
周恩来一听也笑了,回答道:“哈哈哈,好啊,难为你们了,放心我们做好的地主之谊。”此时,服务员们端上菜,原来之前周恩来总理为柯西金等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国宴,就是北京著名的烤鸭,这肉嫩味美,皮薄肉厚,吃得柯西金连连点头:“哈拉索哈拉索!”就是说味道好极了。甚至都不想离开了。临走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还送了柯西金一只烤鸭让他们带回去吃。
9月26日,柯西金回道苏联,跟勃列日涅夫汇报情况。此后,他致函周恩来,建议两国签署一个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的专项协定。对此,毛泽东主席警惕性很高,这是苏联释放的一个烟雾弹,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对于备战还不能松懈,防止苏联的偷袭。
此时,远在英国伦敦的《星期六邮报》登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上称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这消息一出,举世哗然,美国总统尼克松召开应急会议,真的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打核战争大家就玩完了。会议上,尼克松强调了阻止中苏之间爆发战争。
1969年10月15日夜晚7时,心慌意乱的柯西金来到克里姆林宫,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报告就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中国做好了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就是美国人似乎不支持苏联对中国发动战争,还说要对苏联进行报复。勃列日涅夫将信将疑,于是拨打了驻美大使的电话。
几分钟后,苏联驻美大使的多勃雷宁报告说这个情况是真实的,不仅如此,他还说如果苏联的导弹升空,美国的导弹也会到达苏联。潜台词就是你动手,我也向你动手。我们比比谁快。勃列日涅夫一听气个半死,这背信弃义的美国人,之前我透露给你消息,是希望听听你的意见,你倒好直接卖了我。但是也没办法,此时柯西金又说了关于中国核武器的情况,分析出中国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国家,人家说反击是真打的,一旦打起来了谁也负担不起责任。而且人家的备战也不松懈,这几天还继续进行核试验,当量还不小啊。正是因美国强烈反对和中国积极备战,苏联最后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计划。
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这一次边界谈判其实也很不顺利。谈判中,苏联方面已在出尔反尔,甚至否认了两国领导人在机场会晤达成的协议,还行使出大国沙文主义,态度蛮横,以至于谈判一直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一直拖拖拉拉的。1978年7月以后,中苏边界问题谈判处于休会状态。这样,长达九年时间的谈判基本没有取得结果。这是继1964年之后,中苏边界问题谈判的第二次失败。直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国家实力的日益下降,中苏边界谈判终于恢复了正常。
为了对付苏联的战争威胁,毛泽东决定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主动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在世界上,形成了中美苏一个三角关系,至此,中苏关系虽处于冷战状态,彼此却谁也不肯主动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