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后来因为“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黔州郁郁而终……是年,李世民下令以国公之礼下葬,但没有给李承乾任何爵位,也没有给予任何谥号。直到很多年之后,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拜相,唐玄宗李隆基才给自己这位伯祖父追赠了荆州大都督、恒山王(郡王),谥“愍”并迁葬昭陵。故后世史家除“废太子”之外,也会称李承乾为恒山愍王。
李承乾虽然被废了,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迁怒自己的孙子们,李承乾的后代在李承乾死后依然拥有宗室身份、而且都活得好好的……加之李承乾是因为“谋逆罪”被废的,他这一脉在法理上已经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权。所以,后来无论唐高宗李治还是武则天,都没有加害李承乾的后代,李承乾一脉反而因祸得福,变得“枝繁叶茂”。
时过境迁,废太子之孙封公拜相
武周末年的“神龙政变”发生之后,皇位由武姓重新变为了李姓。但是,经过武则天的大肆屠戮,近支宗室凋零,已经所剩无几。这反倒是让远支宗室沾了大光,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就是在“神龙政变”之后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当然,也包括他的政敌李林甫!李林甫同样是李唐的宗室,只不过比李适之相对大宗血缘更加疏远而已。说白了,李林甫与李适之其实是一家人,按照辈分李适之还得管李林甫叫声“叔叔”(堂叔),因为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李适之的高祖父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
天宝元年,李适之取代牛仙客出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受封渭源县开国公,成为了唐王朝的正牌宰相兼县公!作古多年的李承乾也跟着孙子沾光,被堂孙子李隆基追封为了恒山王,甚至连李适之已故的父亲李象也被追封为了郇国公!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唐玄宗李隆基和李适之其实是一对正儿八经的堂兄弟,二人的祖父李治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然而,皇家的兄弟关系面对政治利益历来都不堪一击,亲兄弟尚且骨肉相残,就更别说是堂兄弟、堂叔侄了。天宝五年,因为与堂叔李林甫政治斗争失势,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宜春太守,淡出了权力中枢。然而,李林甫并没有因为堂叔侄关系而就此放过李适之,依旧对他穷追猛打!天宝六年,李适之在听闻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韦坚被杀之后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之后,李适之饮鸩自尽……
李承乾一脉枝繁叶茂
除了李适之的父亲李象之外,李承乾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夭折,但另外一个却活了下来,他叫做李憠,曾经担任过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二人在史籍中有记载的儿子总共五个,李象三个、李憠两个。除李适之外,李象还有两个儿子,李玭曾担任太子詹事,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李璥曾为齐州都督(是否为追赠,本人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但不知道为什么,李适之的这两位兄弟居然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儿子重名了。本人没能查到相关史料,盼望知道的兄台能够给予指点,拜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李适之名李琩,适之是字,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名字一样、也是王字旁。李憠的两个儿子中,李昶曾经担任过汉州刺史、李旭曾经担任过扶风郡守。总而言之,李承乾的儿子、孙子们混得都还算不错,虽然跟他如果没有被废、当上皇帝之后没法比,但最起码比普通人强多了!
李承乾的曾孙辈人数更多,史籍有记载的就有十几个之多!这些人虽然早已远离了权力中枢,但基本都还担任着中层官职,享受着唐王朝的宗室待遇,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再往后,因为远离权力中枢,史籍对李承乾后代的记载也越来越少,史籍中曾经提到的李承乾的玄孙辈大概只有五六个,而且大多是尚在官场之中的,之后的记载便少之又少了……不管怎么说吧,至少李承乾的玄孙中还有在朝为官的。
综上所述,李承乾虽然被废、没能成为皇帝,但却因祸得福,让后世子孙们逃过了后来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大肆屠戮。其实也好理解,没有威胁,武则天为什么要找他们的麻烦?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李承乾一脉算是比较“枝繁叶茂”的,后代人数也还是相当多的。而且,最起码兴盛了三代以上,这其中甚至不乏封公拜相者、如李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