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简单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赐死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也就是赵婕妤,生下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弗陵。刘弗陵小小年纪却很懂事,让汉武帝非常满意,决意立他为皇太子。

此时汉武帝年纪已经老迈,去日无多,刘弗陵却只有八岁。汉武帝很清楚,这个孩子做了皇帝之后,将会出现“子幼母壮”的局面,赵婕妤很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吕后,给刘氏皇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汉武帝要防止这种局面重演,于是找了一个借口,在甘泉宫把赵婕妤赐死,埋葬在云阳。

而在唐高宗李治这里,并不存在“子幼母壮”这个问题。

李治活着的时候,几个儿子都已经成年,皇太子李哲甚至生下儿子李重润,仪表俊美,李治很喜爱这位嫡长孙,为他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又把孩子立为皇太孙。

至于“女主武氏”的说法,只是当时民间的一种传言,唐太宗一直将信将疑,唐高宗自己大概更不愿意相信,而且就算相信,他也很难除掉武则天。

唐高宗即位之初,身边有一大帮前朝留下的重臣,比如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李勣这些人,一个个大权在握,让唐高宗感觉碍手碍脚。

唐高宗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很难与这些重臣抗衡,于是借助武则天,把这些重臣降服或者扳倒,武则天也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朝廷内外到处是她的亲信,渐渐将唐高宗架空。此外,唐高宗的身体不好,许多事务交给武则天处理,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权力。

唐高宗当然不甘心大权旁落,尝试摆脱武则天的控制,借助王伏胜一案,让上官仪拟了一道圣旨,要废掉武则天。

这也是唐高宗杀掉武则天的最后机会,结果却被武则天轻易翻盘。武则天躲过一劫,她的亲信许敬宗指控废太子李忠、上官仪、王伏胜等人谋反,这些人全部被处死。

唐高宗败得很丢脸,那以后他彻底放弃抵抗,大唐王朝的大权完全由武则天掌控。

这样的局面,虽然让唐高宗无奈,但也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唐高宗的儿子先前已经死掉几个,活着的这些儿子都不堪大用,需要武则天这个强势的母亲掌控局面。

于是,当初汉武帝努力要防止的汉室劫难,在唐朝上演了。

最佳贡献者
2

汉武帝本来可以不赐死钩戈夫人,钩戈夫人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儿子刘弗陵,汉武帝十分宠爱他,于是立他为太子。当时,汉武帝已经年老体衰,而钩戈夫人却还很年轻。

汉武帝知道,钩戈夫人与刘弗陵,母壮子幼,很有可能会出现后宫干预朝政的事,那时候必定会天下大乱。所以,汉武帝找了个机会把她杀了,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掉一人,统治者为了皇权不惜牺牲一切。

武则天也为李治生了好几个儿子,但是两个人是姐弟恋,李治英年早逝,武则天的几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作为自己的真爱,武则天对于李治来说,十分重要。没有子幼母壮的情况,李治也是个比较开明的人。

据说,李治当年也想到女主武氏,会利用权力干政,但是那时候他已经阻止不了,重要的是,他也并没有太在意。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比较软弱,需要武则天这样一个女强人在背后支持。

3

哈,这完全是两码事儿!

  1. 唐高宗李治与汉武帝刘彻性格完全不一样。
  2. 钩弋夫人正当妙龄,武则天已是六十岁的老妪。
  3. 李治想除掉武氏就能除掉武则天吗?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是政权掌控者。


先说第一点,性格不同,着重讲一下汉武帝刘彻:

唐高宗李治是以仁孝得李世民喜爱,得以承继大统,从来没什么杀伐之心。

汉武帝刘彻的性格是多面性,他既是一个政治家头脑清唽,知道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一代圣主。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他全有,有时就是一个暴君昏君,杀伐任性,比如“巫蛊之祸”时,先杀帮太子之人,然后又杀平叛太子之人,杀了多少人!

再看汉武帝对他喜爱的女人们,对卫子夫当时喜欢的不得了,提拔卫青,让他带兵出征,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卫氏一族风光无限,与之相应的就是陈阿娇得下台去长门宫,当初的小刘彘可是要为她金屋藏娇哦!晩年的卫子夫却被迫自杀,儿女都牵连而死。喜欢李夫人时,为了让她哥哥李广利立功封侯,不惜发动一场战争,可惜李广利不争气大败。


汉武帝61岁得钩弋夫人,那也是喜欢的不得了,封为婕妤,生子刘弗陵,钩弋说她怀刘弗陵十四个月而生,汉武帝认为与上古帝尧一样,把钩弋所住的宫门改为“尧母门”。可是在他70岁即将死时,毫不留情杀掉钩弋夫人。

汉武帝在临死前三天,立刘弗陵为太子,安排了五个顾命大臣(汉武帝真了不起,把自己死的时间把控的如此之准,后事准备的如此从容)。

汉武帝对女人好的时候可以说无微不至,可是他要是变脸时,就如同六月的天气,说翻脸就翻脸,在江山与美人之间,永远是江山第一位。

再来说第二点,钩弋夫人正当妙龄,武则天已是六十岁的老妪。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时,她只有二十多岁,“子少母壮”,刘弗陵登基,她就是太后,是权利最大的人,谁能约束得了她?那些什么外戚势力外戚干政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她如果与秦始皇生母赵姬(巧了,钩弋夫人也是赵姬)一样,也与别的男人私通,生下孩子,再发生一场“嫪毐之乱”,汉家的颜面何存,更重要的是刘弗陵那么小,谁能收拾得了场面?

而李治驾崩时56岁,武则天比他大四岁已经六十岁了,李治最起码不用担心武则天再与别人生孩子了。在武姓侄儿与亲生儿子之间,李治相信武则天还是偏重亲生儿子。

最后说第三点,即便是李治想杀武则天,杀得了吗?

显庆5年(660年),李治开始出现头晕目眩,武则天开始插手政治,参与国家大事,。对后位不满足的武则天为了进一步掌权,开始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

李治发现武后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最终在武则天的辩解下,李治妥协,而拟诏(废后)的上官仪,却遭到族诛的下场。李治已无力压制武则天!

显庆末年,李治风眩目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逐渐掌握朝政。她建议李治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并称“二圣”。政权逐渐移至武后手中。

683年十二月,李治在紫微宫贞观殿驾崩,临死前下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4

首先“女主武氏”这个说法是否为后来武则天登基而自己发起的造神运动尚未可知。如果是,唐高宗就根本不知道这个说法;即使有,唐高宗也未必信。因为在之前就没出现过女主。我们知道,因为我们是事后诸葛亮。

再则,在唐高宗统治初期,因为舅舅长孙无忌专权,唐高宗本人权力有限。通过废王立武,高宗打击了关陇贵族势力,夺回皇权。在这个过程中,高宗与武则天两人是合作无间的战友,是利益共同体,是恩爱夫妻。感情在哪里呢。

后来高宗身体不行了,他也没让太子过多的理政,而是武则天带夫理政,二圣并尊。这样也证明唐高宗并不相信“女主武氏”这一说法。因为儿子理政或即位,当他病好了,他不好让儿子还政;而妻子则可以,她可以回到后宫继续做皇后。并且,在武则天长期理政中,高宗相信武则天的能力。

再有,知子莫若父。他儿子的能力他是不放心的,武则天的能力他是放心的。所以,他的遗造中,顾全了儿子的皇权,又让武则天可以在危机的时候帮一把。

唐高宗还是不错的。

欢迎关注:工科女的留言菲语

5

很多人以为,如果李世民或者李治杀了武则天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个想法实在是把政治当童话了。

是可以杀了武则天,如果杀了武则天就能解决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杀了武则天。

问题是,杀了武则天,是不可能出现后妃乱政,但权臣出现了,谁又能阻止权臣篡位呢?

唐初还是贵族政治,虽然是晚期,但贵族势力还是很大,李治刚上位时,就是个傀儡,被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架空,所以让武则天帮自己夺权,

杀了武则天后,自己的儿子继位了,新出现的权臣谁能解决呢?

他想的是,留着武则天,虽然是个威胁,但皇帝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即使是傀儡,也是自己家的,但权臣呢?杨坚是如何篡位建立隋朝的,他是清楚的。

杀了武则天是可以解决一个问题,但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

就像不分封诸侯王,是解决了诸侯王叛乱的问题,但权臣又出现了,

6

汉武帝驾崩前,钩弋夫人才20岁出头,考虑到“主少母壮,祸乱国家”的可能性,汉武帝赐死了钩弋夫人。但李治与武则天夫妻伉俪情深30年,对武则天十分信任。李治死前,想到的是,与其将权力给那些不靠谱的权臣,还不如交给自家媳妇,对李唐国祚更加有利。


以下对比下“钩弋夫人”和“武则天”,揭示二者之间的不同。


一、钩弋夫人:汉武帝以“主少母壮,祸乱国家”为名诛杀

汉武帝晚年巡狩河间之地(战国时赵国境内),随行官员向汉武帝敬献了一赵姓女子。相传,此女好学沉静,姿色甚佳,天生握拳不能伸展。


武帝召她上前,细看之下,女子果然姿色过人,且其双手紧握呈拳状。武帝好奇,便伸手将女子双拳轻轻一掰。只见女子双手居然奇迹般地松开了,尤为奇特的是,女子手掌之中还有一个小玉钩。

汉武帝被这个漂亮的女孩勾起了兴趣,便命人将其扶入御车带回皇宫。回宫之后,武帝极为宠幸这位年仅十几岁的赵姓女孩,封婕妤,号拳夫人。又因其居住钩弋宫,故亦称钩弋夫人。

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为汉武帝生下皇子刘弗陵。

征和二年(前91年),武帝一朝爆发了最大的政治风波——巫蛊之祸。最后的结果是,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汉武帝失去了最合适的继承人。

此时,可以继承大统的只剩四人: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以及刘弗陵。刘旦、刘胥不堪造就,毫无人君之相。刘髆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所生,原本是比较有希望当太子的。但刘髆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曾联合丞相刘屈氂试图拥立其为太子。事情败漏被汉武帝发现,刘髆也因此染上了永远洗不净的污点,失去了储君的机会。

最终,垂垂老矣的汉武帝环顾四周,发现只有4岁小儿子刘弗陵才能继承大统。

汉武帝心思深沉,他并没有马上立刘弗陵为太子,而是将一副周公背成王的画交给了霍光。隐含的意思就是交代霍光辅佐幼主刘弗陵。

按照西汉的政治传统,一旦汉武帝驾崩,除辅政大臣霍光等人外,太后也将参与国是。比如,吕后、窦太后都是如此。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此时钩弋夫人才20岁出头,而刘弗陵不满8岁。这就意味着钩弋夫人至少将把持朝政大权10多年。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诱惑。在巨大的权势面前,钩弋夫人极有可能为满足自身欲望而祸乱朝纲。

因此,汉武帝说道:“自古国家之所以动乱,就是由于主少母壮。太后寡居,祸乱国家,莫能禁也。吕后便是最好的例子。”

汉武帝杀心已起,钩弋夫人难逃一死。大约是在后元元年(前88年)左右,一日,汉武帝无故责骂钩弋夫人。夫人惶恐,摘下头簪,叩头谢罪。

汉武帝不为所动,对左右说:“将钩弋送去掖庭狱!”夫人连忙高呼恕罪,汉武帝担心自己会不忍心,背过身去道:“快去吧,你活不了!”后来,钩弋夫人夫人死云阳宫。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年仅八岁的刘弗陵被立为皇太子。四天后,汉武帝驾崩,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汉武帝的“子弱母壮”论流传千古,对此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有人对此大加赞扬,认为这是历史定律,为国家计,就应该效仿汉武帝。有人认为太后再怎么样也不会动摇自己孩子的皇帝位,反而是那些辅政大臣,动辄便想取而代之,汉武帝此举既不仁道又对巩固江山毫无用处。

历史上,李治就认为媳妇比托孤大臣靠谱,能更加尽心尽力为自家江山。

二、武则天:相比那些不靠谱的大臣,李治很显然更加信任皇后武则天。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皇帝位,改元永徽。李治即位之初,国家权力由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把控,皇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

李治也并非懦弱之主,他在暗中积蓄力量,试图除掉权臣,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年后,也即永徽六年(655年),政治上已然掌握主动权的李治,向大唐功臣集团开战,下诏废士族出身的王皇后,立庶族出身的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四年(659年),关陇集团首脑、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在黔州(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之死,预示着关陇集团势力的衰落,同时拉开了李治独断乾纲的大幕。

但好景不长,正准备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李治,患上了头晕目眩之症。此症极大影响了李治的行政效率,不得已之下,他便让武后协助自己处理朝政。

有的人就是这样,只要能给他一个机会,他便能一飞冲天。武则天便是这样的人。

武则天非常有才干,她协助李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在不断处理政务的过程中,武则天也逐步积累了权势和威望,围绕在她周围开始聚拢一股政治势力。

李治敏锐地察觉到了武则天的权势不断增长,而自己的却时时受到掣肘(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因此,李治心生废后之意。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也发现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或威胁皇权。于是他上书李治请求废黜武则天,李治认可上官仪的意见,于是命其起草废后诏书。

此时,在皇帝周围的武则天势力集团,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武则天了。她知晓后到李治面前诉苦,哭着说自己只是想替皇帝分忧,没有其他意图。

武则天这么一哭,李治的心立马就软了,于是打消了废后的念头。

之后,武则天通过参与朝政的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上元元年(674年),李治被尊称为天皇,武则天被尊称为天后,大唐正式开启“二圣临朝”时代。

此时,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彻底取得了李治的认同和信任。早年间,李治备受权臣打压。因此,在李治心中,身为媳妇的武则天远比那些大臣更加值得信赖。更加让李治惊喜的是,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更是出众。李治依靠自己媳妇一人便可安邦定国,不必再理会那些大臣。

弘道元年(683年),年仅56岁的李治于贞观殿驾崩,遗诏:“皇太子灵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武则天)裁决”。

李治明显是把自己媳妇当成了托孤大臣。他认为,武则天会好好辅佐他们的儿子,治理国家,延续李唐国祚。终其一生,李治都不曾想到武则天会称帝。

从政治远见上来看,汉武帝比李治要高明。汉武帝对人心的把握更为精准,他知道亲情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在巨大的权势诱惑之下,即便是母子关系,也无法约束人性之恶。而李治不相信大臣,更加信任自己的媳妇武则天,以至于有女主天下。

7

女主武氏这个说法本来就是假的,是为了迎合武则天,称她作皇帝是天命所归,杜撰出来的。如果真有这个传言,李世民早处死她了。

李治去世前太子都27岁了,连皇太孙都有了,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已经五十九了,按以前人的寿命,武则天都没几年活头了,李治没必要杀母留子,而且武则天可不是只有美貌的钩弋夫人,李治晚年身体不好,都是武后亲政,李治极信任她的能力,留下遗诏:军国大事不能决的,都要报武后处理。某种意义上说,李治是一手扶武则天上皇位的人。

首先说说汉武帝为什么要赐死钩弋夫人

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一生可谓励志,都已经嫁人,生了女儿,听算命的说她面相贵不可言,立刻喜滋滋扔了女儿,与丈夫离婚,跑回了娘家。她的母亲祖上原是没落贵族,于是托关系,把她送到了皇子刘启身边。

刘启当了皇帝,就是汉景帝,立宠妃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姐姐刘嫖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当皇后,因为刘嫖经常送美女给汉景帝,栗姬痛恨刘嫖,不仅没答应,还羞辱了刘嫖一番。王娡看准机会,称刘彻喜欢阿娇,可以金屋藏娇,于是两人达成协议,刘嫖专门在汉景帝和极有实权的窦太后面前下栗姬母子馋言,王娡专事讨好窦太后和景帝,最终让景帝废掉刘荣,立刘彻为太子。

汉武帝的前半生都在这些厉害女人的控制之下,窦太后活着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吭一声。他病重不久于人世,只能立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继位就会出现“子幼母壮”,汉武帝非常清楚后宫女人的能力,担心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所以杀母立子,找了一个借口,在甘泉宫把赵婕妤赐死,埋葬在云阳。

再说说,女主武氏这个假预言是如何出台的

武则天想当皇帝大家心知肚明,她的四个儿子,轮着当太子,谁当太子谁在火上烤,四个儿子死了两个,李显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屁股都没有坐热乎,就被武则天废了,小儿子李旦继位后更聪明,自己改姓武,禅位,请求武则天登基当皇帝。

有个名叫傅游艺的官员,联络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于是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等等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从来没有女人当皇帝,武则天不仅要大臣们臣服,还得百姓归心,自古以来,皇帝,尤其是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总会有各种神话传说来证明他们是真龙天子。武则天更需要舆论证明她当皇帝是天命所归。为了给自己造势,各种预言就应运而生。

有个和尚伪造了一部佛经《大云经》,在这部佛经里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也就是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幻化成女身,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龙门石窟中著名的卢舍那佛就是以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在梵语里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新唐书·袁天罡传》记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任利州都督。相师袁天罡给他家算命,看到一身男孩打扮的武则天给。袁天罡说,哎呀,不得了,这个郎君生得是龙睛凤颈,这是大福大贵的样子,他怎么会是个男孩呢?如果是女孩,必定为天下之主啊。

考据学家们研究过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和袁天罡的生活轨迹,发现他们两人在武则天婴幼儿时期的那几年中,根本没有交集。他们两个就没见过面,所以不存在袁天罡给武则天看相一说。

《资治通鉴》里说,贞观初年,太白星屡屡在白天出现,太史令占测的结果是:“女主昌”要有女皇帝兴起。还出现了谶语:唐三代后,女主武王。而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把守的是玄武门,再加上又叫五娘子,被太宗误会,认为女主武王是李君羡,所以以结交妖人,图谋不轨的罪名杀了李君羡。

武则天称帝建武周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谐阕称冤”,他们现在才知道这个女主武王是武则天,所以李君羡是冤枉死的,武则天立刻为其翻案,其实就是顺水推舟,因为这个正好证明武则天当皇帝受命于天。。

其实这是李家人为了迎合武则天的心理造的假:唐太宗既然是用结交妖人图谋不轨罪名杀死李君羡,家人如何知道真实原因是因为女主武王?太白星屡屡白天出现,显示女主昌,要有女皇帝出现,套不到李君羡头上。

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一心以婆婆武则天为榜样,也想当女皇帝,有样学样,弄出个桑条歌,散布韦氏主政的舆论: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乐。结果空有想法,手段不行,毒死李显,却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杀死,所以说,这种谶语当不真。

李治和武则天感情极深,就起了一次废后之意,武则天反而越废地位越稳

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病重李治侍疾,两人产生了感情。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按惯例,去感应寺出家,李治不忘旧情,四年后把武则天接进宫,此时武则天已有三十岁,三十二岁做了皇后,这已经算是高龄了。

两个人不仅感情好,李治身体不好,有严重的痛风和耳疾,经常不能处理政务,只能由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则天天生是个政治家,批复奏章时能直击要点,深得朝臣好评。慢慢的朝廷中,武则天手下的一股势力已经悄然扩大。

就在李治病中,武则天对中央机构的部门与官员名称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武则天手下的两名得力大臣许敬宗和李义府瞬间手握朝中的行政权和人事管理权,这样武则天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朝廷中的大部分势力了。

李治是个非常精明的人,立刻警觉起来,而此时他又正好迷上了武则天姐姐的女儿,他向宰相上官仪报怨,上官仪非常懂他的意思,建议他废后。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武则天在皇帝身边安排的眼线发挥了作用,眼线向武则天密告皇帝要废后了,武则天飞奔到皇帝的宫殿,将此时正在拟写诏书的李治逮了个正着。

见到武则天,李治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而武后趁此机会在皇帝面前大打感情牌,从太宗病重聊到感业寺再见,从二者相识谈到爱情点滴,各种追忆往昔岁月,听得李治是神魂颠倒,心意动摇。武则天确实对李治很好,李治的眼睛突然瞎了,太医给他治好后,武则天亲自背着几十斤绢布赐给太医: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亲自背着这些东西表示谢意。不一会儿,李治就心疼的安慰起了自己的爱妻,把废后的责任推给了上官仪,倒霉的上官仪最终落了人头落地。

虽然废后这件事没有成功,但从此之后,武后的防备心理大大增强,她知道,李治虽然并不狠心,但也并不懦弱,皇上每次上朝的时候,武后都会陪同在侧,帝后同朝,十余年如一日,几乎从不间断。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有皇后参与定夺,但她非常谨慎,工作勤恳认真,事事顺从李治,不再冒然夺权。

所以李治临死留下遗诏,军国大事不决者由武则天定夺,武则天在李治死后,轻而易举掌握了天下。

8

李治死的时候,是怎么也想不到武则天可能会称帝这回事,而武则天以太后名义实际掌权一段时间,是李治可以接受的结果。

武则天的年龄,现在有点争议,但比李治大是确定无疑的事情。683年,李治以55岁的年龄去世,此时比李治年长的武则天已经59岁(武则天年龄取一种说法,不纠结其它说法)。

(武则天)

即使今天,这个年龄已经超过了女人退休年龄,快到男人退休年龄。今天这样年龄的人,绝大多数也基本没啥雄心壮志,只想安享晚年了。

在唐朝,这个年龄则已经超越了多数人的寿命。已经这么大年龄,随时会被阎王召唤去了。

按照正常思维,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还有雄心壮志取代唐朝建立新朝自己做皇帝,实在是过于天方夜谭的事情。

武则天以太后名义实际掌权一段时间,则是历史上有很多先例的平常事,没啥特别的。无论皇室还是大臣们都可以接受。

武则天其实和家人关系很差,几个兄弟都被武则天打击报复贬斥了。李治去世时,也还没有强大的武家外戚势力。

太子李显,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一般也没妈妈抢儿子皇位的道理。

(武则天和李治)

在李治去世前后这个时间,以一般思维看,即使武则天贪恋权力,也只是会在李治去世后以太后名义实际掌权一段时间,然后在武则天病重或死亡时实际权力交还自己的亲儿子李显。武则天在李治中后期因李治身体不好已经广泛参与政事,这种政治态势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至于“女主武氏”的说法,大概率是武则天做皇帝前为自己制造的舆论,在李治去世前后即使有这种传言也影响力很小。

但谁也想不到,武则天不按常理出牌,李治去世七年后,66岁的武则天清洗了各路反对势力,正式废唐建周,登基为皇帝。66岁高龄登基的武则天,还做了15年皇帝。

(武则天称帝)

9

李治到底想不想能不能除掉陪伴他三十二年的妻子武则天呢?

从他的遗诏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他不想除掉妻子武则天。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临东都洛阳,此时的他已经是病入膏肓。

大唐帝国又到了权力交接的重要时刻。

大唐帝国的权柄,从高祖李渊交到太宗李世民的时候,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刀光剑影。

而把一个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交到高宗李治手里时,是风平浪静。

如今,创造了号称永徽之治的唐高宗要把权力交给儿子李哲时,会有什么样的波折?

从660年开始,就协助丈夫处理国政,并逐渐掌握大权的武后则天,会甘心交出权力吗?

整个大唐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东都洛阳-明堂

永淳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改元为弘道,大赦天下,并没有给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带来转机。

统治了大唐三十四年的唐主李治,驾崩。

死前,他任命了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并颁布了遗诏。

遗诏的内容既在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他的遗诏中心意思是两个。

第一是太子李哲,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不用回长安继位,直接在洛阳他的棺前登基。

第二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太子如果有军国大事难以做出决断,可以问问天后,也就是武则天的意见。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

遗诏清楚无误地告诉大唐朝野,他们的武后,现在的太后,仍然大权在握。

喜欢历史的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遗诏能反应李治的真实意图吗?

我个人的看法,应该可以看做是李治的个人意愿。

因为如果李治是突然驾崩,比如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的“烛影斧声”,连死因都搞不清楚,那这份遗诏就真的存疑了。

但是唐高宗李治从显庆五年(660年)就已经患有“风疾”,以至于不得不让武则天来帮着他处理国事。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君主,他对权力交接这种关乎大唐稳定的大事,应该是有准备,有预案的。

所以,从这点看遗诏应该是出自李治的个人意愿。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可能又会问,太子李哲这时候已经28岁了,怎么还让他听取武则天的意见呢?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疑吗?

这说起来也不太奇怪,因为这位太子殿下,真的不太合格

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当太子不是因为他有多贤能。而是正好轮到他而已。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大唐最危险的职业,太子,尤其是武则天时代的太子,那真是眼花缭乱。

首任太子,是原王皇后的养子,一位普通宫女生的孩子,李忠。

在武则天和李治夫妻两个,一起携手斗败了旧勋贵集团,废掉王皇后之后。

这位李忠,很自觉地上交了辞职书,保命要紧。

唐高宗没答应,不是他喜欢这个儿子,他更喜欢的是武则天,他要等他喜欢的女人登上皇后的高位,再把太子的位子当做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女人。

永徽六年(655年),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之后,武则天就任大唐六宫之主。

第三天,在拥立武则天为后的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礼部尚书许敬宗上书李治,要求换太子。

理由很强大,太子,立嫡立长立贤,今武后正位中宫,就应该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为太子。

李治欣然允诺,改封李忠为梁王,而代王李弘,在第二年,被封为太子。李治改元显庆以示庆贺。

这位李弘太子,是位大帅哥,并且秉性仁厚,体察民情,但同时,和辅政的母亲武则天渐渐产生了许多分歧。

上元二年(675年),猝死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终年23岁。

李治悲痛万分,以皇帝礼葬之,谥号,孝敬皇帝。

当然,《唐历》和《新唐书》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这和《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有矛盾。

《唐历》和《新唐书》之所以猜测太子李弘是死于非命,也算是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的武则天已经通过“二圣临朝”和自封为天后,逐步掌握了权力,和太子李弘的矛盾也趋于表面化。

当年,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继位为太子。

但是只过了三年,公元679年,李贤因为“龙阳断袖”之好,被调查,

调查的结果很惊悚,在李贤的家里发现了几百件甲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西汉宰相周亚夫战功赫赫,都因为他儿子给他准备的用于随葬的甲胄,而被判定为谋反。

更何况是离大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大唐太子呢。

唐高宗李治倒是觉得儿子没必要造反,于是为儿子求情,妻子武则天不许,是年,李贤被废,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被封为太子。

这位李哲太子,是武则天四个儿子里最不成器的一位。

也许是怎么都想不到轮到他来当太子,所以,无论是他的父亲母亲,还是他自己,都只想着当一个太平王爷而已。

所以,这位太子,每天的活动就是斗鸡走狗,即使是父亲母亲到东都洛阳巡游,让他监国,给他锻炼治国能力的机会,他都不思悔改,仍旧是悠游嬉戏,不务正业。

所以,李治应该是不放心自己儿子的执政能力,选择让有二十多年执政经验的妻子,来把这个不太称职的儿子扶上马再走一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聪明如您一定也从这三个太子的更迭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到处都有武则天的影子啊!

我们也真的有理由怀疑,这封遗诏,是不是在武则天的控制之下的产物呢?

也确实没办法不让人产生这种疑问。

这里其实也就带出了另一个疑问:唐高宗李治在当时,有没有能力除掉他的妻子武则天呢?

尤其是,唐高宗李治都病得要死了,按说该好好在长安养病,无论如何比舟车劳顿,再折腾着去东都洛阳要好很多吧?

去洛阳这个决定,是武则天做出的。

打着封禅嵩山的旗号,借着给唐高宗李治祈福的名义,把个半死不活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弄到了洛阳。


为什么要去洛阳?因为长安不是武则天的地盘。

那里是关陇贵族,是大唐开国勋贵盘踞的地方,武则天想做什么事,受到的阻力太大。

我们从她夫妻二人到东都洛阳,却把宰相班子都留在了长安,可见一斑,

当然,把宰相班子留给太子监国辅政,这个理由也不算错。

但是,如果此行真是去封禅嵩山的话,

比照封禅泰山的配备,虽然“亚献”,也就是“禅”这个环节肯定是由武则天来担任,但是宰相们也得到场参与才是。但是,这次宰相一个都没跟着。

并且,武则天到了洛阳之后,还“火线”提拔了四位宰相,并且都是“违制”任命了四品官员为宰相。要知道唐朝的宰相最低是三品。

由此,大唐的宰相又多了一项称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想而知,这四位骤登紫贵的宰相,心里头最感激的是谁?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保护这夫妻两位,一万多人的队伍安全抵达洛阳的人,

竟然根本就不是大唐的经制正规部队,

而是一个从大牢里被刚刚释放出来的囚犯!

别想多了,并不是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位“不良帅”张小敬那样身份的人。

就是真的是个“贼首”。是被八品的监察御史魏元忠在大牢里“慧眼识真”找到的这么一位。

为啥不用军队护驾?因为军队的首领裴行俭曾经反对过“废王立武”,武则天是绝对不会让他带军队护驾的。

万一到了洛阳,这位裴行俭给她捣乱怎么办?

所以,夫妻两人这一万多人的队伍,就真的靠“贼首”,穿着官服在路上不时地“虎躯一震”,驱散了群小,安全到达了洛阳。


再说那位辅政大臣,宰相裴炎。

裴炎本来不是武则天的心腹大臣,但是,在调查太子李贤谋反案的时候,裴炎表现非常突出。

就是他领着人在太子李贤的家里搜出了铠甲。

所以,从那之后,武则天和裴炎的关系,就变得不错。

而当高宗李治病危的时候,就把他和太子从长安招到了洛阳。


所以,综合来看,以当时唐高宗的身体状况,和东都洛阳的实际情况,唐高宗李治没有能力除掉自己的妻子武则天。

综上所述,这次权力的交接,李治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不想除掉自己的妻子武则天。武则天的种种安排,也导致李治没有能力除掉这个陪伴了自己三十多年,已经牢牢掌握住权力的妻子。

嗣圣元年(684年)当了三十六天皇帝的唐中宗李哲被废,武则天第四个儿子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

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离着大唐的帝位,又近了一步。

10

其实这个问题理论上并不成立。我们可以从历史溯源来看一看。

1、 立子杀母是个别

“立子杀母”的源头就是汉武帝在驾崩之前,立了最小的儿子刘弗凌为皇帝,即后来的汉昭帝。但考虑到“子幼母壮”,所以赐死了自己的宠妃钩弋夫人。

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为他也是少年继位,先后经历了奶奶太皇太后窦氏和母亲王太后对于权力的干涉,所以深有体会,这才做出了这个残忍的决定。

这个方式过于残酷,所以后来的汉代皇帝都没有执行。直到北魏时期,这个政策又出现了,不过也没有执行几代就不了了之了。

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时候也不符合这个条件,当时的理论继承人李显已经27岁了,而武则天年过花甲。自己的儿子正值壮年,而妻子还能活几年都不好说,没必要执行。

2、 女主武氏不可信

关于“女主武氏”的传说其实来自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资治通鉴》

起初李世民并不在意,因为他不相信一个女人会篡夺李唐天下。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李世民感到了恐惧。因为天上出现了“太白昼见”的天象,就跟武德九年六月的那幕一模一样。当年的太史令傅奕得出的结论是——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而现在的太史令李淳风告诉李世民的则是——太白昼见,女主昌。

因此,李世民最后怀疑到了左武卫将军李君羡的头上,最后以谋反罪名杀了他。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武则天在后来登基时为自己造势所编造的一些谶语而已,这是历代开国君主所惯用的政治把戏而已(她是武周的开国皇帝),而古代的士大夫们还偏偏愿意信这个,就是承认所谓“天命所归”的假象而已。

3、 夫妻感情很深厚

李治曾经有过一次废黜武氏的想法,就这么一次。但被武则天的感情牌所打动,从此再无此想法。因为两人的感情很深。

李治在年幼时,母亲就去世,所以很多认为他有浓厚的恋母情节,这也是他喜欢年长他几岁的武才人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两人早期就是普通的男欢女爱,那么到了李治登基之后,武则天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伙伴。尤其是向长孙无忌集团以及其背后的关陇势力开战时,生性懦弱的李治就是依靠英勇果决的武则天,下定决心铲除了长孙一党的。

最为重要的是,高宗非常信任武后,在他留下的那道遗诏中,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惯用说辞之外,诏书中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最后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等于在法理上承认了武后的地位。

4、 武后党羽已形成

自打在废立王皇后开始,武后便在自己身边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庶族集团。在她理政的过程中,不断的重用这些人,加上武后自己卓越的政治能力,想轻易动摇武后的根基已无可能,而且高宗末期的身体十分糟糕,已经丧失独自理政的能力,儿子李显也是无能之辈,他已经不具有扳倒武后的实力了。

事实证明,在高宗去世的短短二十天之间,武后已经通过安抚李唐宗室、调整宰相班子、控制禁军、镇抚地方等方式彻底控制了李唐王朝,这一切水到渠成!当李显发现满朝文武、宫廷内外,几乎都是他母亲的党羽时。只能选择任性的提拔外戚,结果丢了自己的皇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