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一个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交到高宗李治手里时,是风平浪静。
如今,创造了号称永徽之治的唐高宗要把权力交给儿子李哲时,会有什么样的波折?
从660年开始,就协助丈夫处理国政,并逐渐掌握大权的武后则天,会甘心交出权力吗?
整个大唐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东都洛阳-明堂
永淳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改元为弘道,大赦天下,并没有给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带来转机。
统治了大唐三十四年的唐主李治,驾崩。
死前,他任命了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并颁布了遗诏。
遗诏的内容既在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他的遗诏中心意思是两个。
第一是太子李哲,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不用回长安继位,直接在洛阳他的棺前登基。
第二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太子如果有军国大事难以做出决断,可以问问天后,也就是武则天的意见。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
遗诏清楚无误地告诉大唐朝野,他们的武后,现在的太后,仍然大权在握。
喜欢历史的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遗诏能反应李治的真实意图吗?
我个人的看法,应该可以看做是李治的个人意愿。
因为如果李治是突然驾崩,比如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的“烛影斧声”,连死因都搞不清楚,那这份遗诏就真的存疑了。
但是唐高宗李治从显庆五年(660年)就已经患有“风疾”,以至于不得不让武则天来帮着他处理国事。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君主,他对权力交接这种关乎大唐稳定的大事,应该是有准备,有预案的。
所以,从这点看遗诏应该是出自李治的个人意愿。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可能又会问,太子李哲这时候已经28岁了,怎么还让他听取武则天的意见呢?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疑吗?
这说起来也不太奇怪,因为这位太子殿下,真的不太合格。
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当太子不是因为他有多贤能。而是正好轮到他而已。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大唐最危险的职业,太子,尤其是武则天时代的太子,那真是眼花缭乱。
首任太子,是原王皇后的养子,一位普通宫女生的孩子,李忠。
在武则天和李治夫妻两个,一起携手斗败了旧勋贵集团,废掉王皇后之后。
这位李忠,很自觉地上交了辞职书,保命要紧。
唐高宗没答应,不是他喜欢这个儿子,他更喜欢的是武则天,他要等他喜欢的女人登上皇后的高位,再把太子的位子当做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女人。
永徽六年(655年),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之后,武则天就任大唐六宫之主。
第三天,在拥立武则天为后的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礼部尚书许敬宗上书李治,要求换太子。
理由很强大,太子,立嫡立长立贤,今武后正位中宫,就应该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为太子。
李治欣然允诺,改封李忠为梁王,而代王李弘,在第二年,被封为太子。李治改元显庆以示庆贺。
这位李弘太子,是位大帅哥,并且秉性仁厚,体察民情,但同时,和辅政的母亲武则天渐渐产生了许多分歧。
上元二年(675年),猝死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终年23岁。
李治悲痛万分,以皇帝礼葬之,谥号,孝敬皇帝。
当然,《唐历》和《新唐书》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这和《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有矛盾。
《唐历》和《新唐书》之所以猜测太子李弘是死于非命,也算是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的武则天已经通过“二圣临朝”和自封为天后,逐步掌握了权力,和太子李弘的矛盾也趋于表面化。
当年,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继位为太子。
但是只过了三年,公元679年,李贤因为“龙阳断袖”之好,被调查,
调查的结果很惊悚,在李贤的家里发现了几百件甲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西汉宰相周亚夫战功赫赫,都因为他儿子给他准备的用于随葬的甲胄,而被判定为谋反。
更何况是离大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大唐太子呢。
唐高宗李治倒是觉得儿子没必要造反,于是为儿子求情,妻子武则天不许,是年,李贤被废,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哲被封为太子。
这位李哲太子,是武则天四个儿子里最不成器的一位。
也许是怎么都想不到轮到他来当太子,所以,无论是他的父亲母亲,还是他自己,都只想着当一个太平王爷而已。
所以,这位太子,每天的活动就是斗鸡走狗,即使是父亲母亲到东都洛阳巡游,让他监国,给他锻炼治国能力的机会,他都不思悔改,仍旧是悠游嬉戏,不务正业。
所以,李治应该是不放心自己儿子的执政能力,选择让有二十多年执政经验的妻子,来把这个不太称职的儿子扶上马再走一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聪明如您一定也从这三个太子的更迭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到处都有武则天的影子啊!
我们也真的有理由怀疑,这封遗诏,是不是在武则天的控制之下的产物呢?
也确实没办法不让人产生这种疑问。
这里其实也就带出了另一个疑问:唐高宗李治在当时,有没有能力除掉他的妻子武则天呢?
尤其是,唐高宗李治都病得要死了,按说该好好在长安养病,无论如何比舟车劳顿,再折腾着去东都洛阳要好很多吧?
去洛阳这个决定,是武则天做出的。
打着封禅嵩山的旗号,借着给唐高宗李治祈福的名义,把个半死不活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弄到了洛阳。
为什么要去洛阳?因为长安不是武则天的地盘。
那里是关陇贵族,是大唐开国勋贵盘踞的地方,武则天想做什么事,受到的阻力太大。
我们从她夫妻二人到东都洛阳,却把宰相班子都留在了长安,可见一斑,
当然,把宰相班子留给太子监国辅政,这个理由也不算错。
但是,如果此行真是去封禅嵩山的话,
比照封禅泰山的配备,虽然“亚献”,也就是“禅”这个环节肯定是由武则天来担任,但是宰相们也得到场参与才是。但是,这次宰相一个都没跟着。
并且,武则天到了洛阳之后,还“火线”提拔了四位宰相,并且都是“违制”任命了四品官员为宰相。要知道唐朝的宰相最低是三品。
由此,大唐的宰相又多了一项称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可想而知,这四位骤登紫贵的宰相,心里头最感激的是谁?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保护这夫妻两位,一万多人的队伍安全抵达洛阳的人,
竟然根本就不是大唐的经制正规部队,
而是一个从大牢里被刚刚释放出来的囚犯!
别想多了,并不是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位“不良帅”张小敬那样身份的人。
就是真的是个“贼首”。是被八品的监察御史魏元忠在大牢里“慧眼识真”找到的这么一位。
为啥不用军队护驾?因为军队的首领裴行俭曾经反对过“废王立武”,武则天是绝对不会让他带军队护驾的。
万一到了洛阳,这位裴行俭给她捣乱怎么办?
所以,夫妻两人这一万多人的队伍,就真的靠“贼首”,穿着官服在路上不时地“虎躯一震”,驱散了群小,安全到达了洛阳。
再说那位辅政大臣,宰相裴炎。
裴炎本来不是武则天的心腹大臣,但是,在调查太子李贤谋反案的时候,裴炎表现非常突出。
就是他领着人在太子李贤的家里搜出了铠甲。
所以,从那之后,武则天和裴炎的关系,就变得不错。
而当高宗李治病危的时候,就把他和太子从长安招到了洛阳。
所以,综合来看,以当时唐高宗的身体状况,和东都洛阳的实际情况,唐高宗李治没有能力除掉自己的妻子武则天。
综上所述,这次权力的交接,李治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不想除掉自己的妻子武则天。武则天的种种安排,也导致李治没有能力除掉这个陪伴了自己三十多年,已经牢牢掌握住权力的妻子。
嗣圣元年(684年)当了三十六天皇帝的唐中宗李哲被废,武则天第四个儿子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
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离着大唐的帝位,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