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到今天,张廷玉实际上是最高领导的贴身秘书、办公室主任,而政治头衔和政治荣誉就大了去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张廷玉是上书房大臣,本来位列第三,排在佟国维,马齐之后,而佟国维退休以后,张廷玉被康熙提拔为上书房首辅。

《雍正王朝》第二集里面,三个人的出场站位——


佟国维在右边,最大,马齐在左边,第二,张廷玉后来居上,挤了个头进来。

佟国维和马齐都是旗人,是康熙的家奴,张廷玉是汉人,是臣。


《雍正王朝》第十二集,张廷玉被康熙表扬,列为首辅。



在真实的历史中,上书房是清代皇子读书学习的场所,道光三年之前多称“尚书房”,道光三年及以后改称为“上书房”。上书房总师傅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总师傅保荐若干翰林面见皇帝,由皇帝挑选、钦点为皇子的老师,派人协助工作,称上书房行走。


上书房大臣看起来和政治权力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人,而且一般挂这个衔的人都有大学士的头衔,并且所有的官员,也就是通过科举以后,基本上都要通过上书房总师傅推荐给皇帝,所以上书房老大在关系上,算得上是百官之首了。


《雍正王朝》中,上书房被描述得很像明代的内阁,上书房大臣很像是内阁阁老。佟国维就等同于《大明王朝》里面的严嵩,然后张廷玉很像是徐阶。


只不过,区别是,《大明王朝》里面的权力结构是,皇帝嘉靖高高在上,下面是太监管理的司礼监代表皇帝去跟代表百官的内阁PK,而内阁里严党又和清流互相制约,海瑞出现以前,这是一种超稳定结构。



而《雍正王朝》里面,权力结构是,康熙个人,夺嫡的皇子,代表群臣的上书房,而上书房之首是佟国维。


说白了,就是在康熙和皇子的拉锯中,佟可以选择站皇子,也可以选择站康熙,是关键力量。而约吃饭,发眼镜,咆哮上书房几件事,完成了佟国维的隐退,权力的化解,康熙把百官之权集中到了听自己话的张廷玉手中。



历史上真实的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五十九年,也就是入朝为官20年以后,任刑部左侍郎,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在康熙朝,张廷玉的政治功绩主要是在刑部,审理了山东盐贩王美公等纠集众人传教案。并没有作为上书房大臣拥立新君的事迹,那个时候,他的官还没有这么大。


雍正朝,张廷玉逐步被提拔为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等等等等。相当于教育部、外交部、组织部部长,ZZ局委员,是雍正一手把张廷玉提拔到高位,赋予其极大的权力,


雍正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取代带有内阁性质的上书房。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那就是以后都是我皇帝说了算,再也不要有佟国维在上书房带着百官跟我掰手腕了,哪怕是唱双簧也不可以。军机处就是皇帝授命,大臣写公文,发命令,张廷玉作为雍正最信任的人,与鄂尔泰一起,参与其中,完善了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运作规则,相当于是军机处的创始人之一。


军机大臣必须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担任,一般六、七人。资历最深的为“首席军机大臣”,或“领班军机大臣”,离皇帝最近,但没有正式的实权;清代没有宰相,但是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就相当于是宰相了。因为大学士是一个实际职衔,而军机大臣不是。



雍正九年,张廷玉一直是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就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宰相,雍正十年二月,满人鄂尔泰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这个还是好理解,你表现得再好,这种核心权力部门,运作起来以后,清朝的皇帝还是要拿给满人自己来做。

尽管如此,雍正为了奖励张廷玉一辈子的贡献,专门允许他死后配享太庙,这个对于当时的汉大臣来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了。对清王朝有再造之恩的曾文正公都没有这个待遇。


乾隆朝,虽然张廷玉一直在和乾隆就待遇,退休问题扯个不停,乾隆也一度收回对他所有的嘉奖,但是在张廷玉逝世以后,还是配享太庙,谥文和。

最佳贡献者
2

在经典历史剧作《雍正王朝》的演绎中,深通圣意、深谙官场规则的张廷玉绝对属于“大智近妖”的妖孽人物。只是,剧中康熙朝时期“张廷玉”并非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的张廷玉,而是融合了康熙朝名臣李光地的部分形象;但进入雍正朝以后,“张廷玉”才逐渐靠近了历史原型。

历史上的张廷玉在雍正皇帝登基后,正式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迅速成为权倾朝野的朝廷大佬;雍正皇帝临终,不但将其任命为“顾命大臣”,还在遗诏中明确了这样一项极为难得的恩典:

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乾隆二十年,84岁的张廷玉于安徽老家病逝,乾隆皇帝遵照《雍正遗诏》予以“配享太庙”待遇。纵观有清二百余年,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汉臣,仅此一位!

那么,历史上的张廷玉究竟有多牛,为何拥有如此难得的恩典?

康熙朝时期的张廷玉

康熙十一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英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考中殿试“三甲一百五十二名”。很明显,这是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故意为之。对于张英的避嫌之举,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便将张廷玉破格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个相当于储备干部的短期任职,无品级、无实权。

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升任“翰林院检讨”,品秩从七品,一个副处级的纯文职官员;康熙四十三年,张廷玉正式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皇帝秘书队伍中的一员并为其日后的官职升迁奠定了基础。鉴于张英的特殊身份影响和张廷玉的真才实学,康熙皇帝特赐“四品官服色”,张廷玉逐渐成为康熙皇帝的核心秘书。

康熙五十一年,张廷玉出任“司经局洗马”兼任“翰林院编修”,相当于官办出版局主任的高级秘书,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加。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突然获得破格提拔,出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品秩为正二品,相当于直接提拔成了兼任国务委员的教育部副部长。

康熙六十年六月,张廷玉于康熙朝的仕途走向了顶点,出任“吏部左侍郎”,相当于兼任国务委员的组织部副部长,行政级别为副国级。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廷玉虽然已经官职不低,较之《雍正王朝》中相当于总理的“上书房大臣”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雍正朝时期的张廷玉

进入雍正朝以后,大力培植和培养自身党羽势力的雍正皇帝鉴于张廷玉是自己恩师张英之子,鉴于张廷玉“气度端凝、才干出众”,命其御前伺候、书写谕旨。自此,张廷玉仕途的春天正式开启。

雍正元年四月,张廷玉加封“太子太保衔”,正式踏入一品大员行列,相当于兼任了政协副主席,行政级别上升到了副国级加。九月,升任“户部尚书”,成为兼任财政部部长的副总理。

雍正六年三月,张廷玉终于跨越了“从一品”“正一品”的关键一步,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相当于兼任组织部部长的总理,行政级别为正国级,算是符合了《雍正王朝》对张廷玉“上书房大臣”的官职设定。

雍正七年,协助雍正皇帝组建“军机处”后,张廷玉又成为清朝第一批“军机大臣”;怡亲王胤祥薨逝、一等公马尔赛降级以后的雍正九年,张廷玉正式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自此,兼任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朝廷一把手。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重,命张廷玉和允禄、允礼、鄂尔泰出任“顾命大臣”,协助新皇乾隆处理国政。除此之外,还专门在遗诏中对其予以了至高评价,并准其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朝时期的张廷玉

乾隆皇帝继位初期,对于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柱国之臣——张廷玉,还是极为敬重和信任的,我们可通过三件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1、根据诸多同朝官员的笔记记载,乾隆皇帝召见张廷玉,要么指派近侍太监搀扶,要么亲自搀扶,唯恐这位老大人有什么闪失。正如郭德纲相声中的名言,在乾隆皇帝眼中,张廷玉就是雍正皇帝给自己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乾隆二年十一月,张廷玉获封“三等伯爵”,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文臣封爵自张廷玉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特赐张廷玉“骑都尉”世职,文臣获封世职自张廷玉始。

3、乾隆二年年底,乾隆皇帝下达了一道圣旨,专门给予了张廷玉“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的特权。

如此恩宠下,张廷玉接连熬死了鄂尔泰和后起之秀——钮祜禄·讷亲,始终稳居朝廷首辅的显要位置。行至乾隆十三年,不是为了自保,还是年老昏聩,张廷玉开始频频犯错,屡屡触怒圣颜,以致被乾隆皇帝下令剥夺“配享太庙”职权,收缴所有御赐之物,可谓声名狼藉、晚节不保。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还是遵照了雍正皇帝的遗命,赐其“配享太庙”,算是挽回了这位清代汉臣第一人的些许颜面。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列传》

3

上书房是清朝特设的机构,位于乾清门东侧,创立于雍正初年,是年满六岁的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其实就是皇家学校。上书房设总师傅一二人,相当于学校校长,由满、汉大学士担任。另设汉文师傅,满文师傅若干人,相当于学校教授。
张廷玉在《雍正王朝》中担任上书房大臣,位居佟国维,马齐之后。后来佟国维失势被逐,康熙又让犯有过错的马齐名列张廷玉之后,一跃升为上书房首席大臣。不过剧中对上书房的定义有误,康熙年间并没有设立上书房,康熙幼年读书的地方是在南书房。张廷玉在剧中忠心事主,恪守臣道,谨遵“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古训,机敏练达,眼光独到,往往一出口便直指要害,是康熙身边最受信任的大臣。在在清史中,张廷玉是清朝最有名的汉臣之一,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受康熙帝信任,也是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军国大政皆与筹划。历任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雍正驾崩前,委任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令张廷玉他日配享太庙。


文/历史茶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4

上书房本身,不是个什么大机构;但是在里面当差的大臣,却个个都了不得,其性质类似于特聘皇族学校老师。

所谓“上书房”,原来叫“尚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年。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因此,所谓的上书房,其实就是雍正皇帝为后世龙子龙孙们建立的一所皇族学校而已。

有学校就得请老师,一般私塾请个秀才,官学请个博士,国子监的祭酒也不过是四品管。但是皇家的学校就不能这么寒酸了,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并设汉文师傅若干人,称为“谙达”的满蒙师傅若干人,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

师傅们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这在动辄三跪九叩的清朝,是极其大的隆遇和恩典。而且这些师傅们,最后几乎个个官运亨通,官拜大学士也是常事。

以同治帝的师傅为例,启蒙师傅李鸿藻,日后成了大学士;总师傅倭仁,当时就是大学士;师傅们如徐桐、翁同龢等,不是官拜大学士就是位列军机大臣、尚书等要职,就没有一个低于一品官的!

再说张廷玉,入值上书房的时候虽然还只是翰林院学士,但是已经是雍正的左右手,而且由于他是雍正的师傅张英的儿子,因而更加受雍正重视。整个雍正一朝,张廷玉都是最受器重的汉臣,以文臣身份封伯爵,还被雍正任命为托孤顾命大臣,死后配享太庙,实在是无上的荣光。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5

“上书房”雍正初期设定,是供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道光以前称“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称“上书房”。
上书房一般设总师傅一到三名,上书房行走二到三名(副手)
,虽然只是皇子皇孙的老师,可是都由大学士等朝廷重臣担任,像张廷玉,刘墉等。且是兼职。他们的官衔还是原来的职位上的。毕竟光是教书朝廷能给一个多大的爵位呢?
其实
《雍正王朝》中的上书房应该是清史里的康熙为加强皇权,抵制“八王议政”分化压制皇权而设立的“南书房”,一个协助康熙决策军国大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相当于康熙的智囊团和私人秘书处,本身没有编制,由各部重臣,亲信兼任。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而改南书房为“军机处”,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可还是没有编制的。它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的国家执政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王朝张廷玉是首席军机大臣
那么要多大的官才能做首席军机大臣呢?且看看张廷玉。雍正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

6

类似于宰相。明清两代没有宰相,明朝的内阁和清朝早期的上书房、后期的军机处,其实就是在宰相机构,而且所有的宰相都有大学士的头衔。

同时,清朝的上书房大臣,还要有另一个称谓,就是侍卫内大臣,如果是首席宰相,还要加领侍卫内大臣的头衔。也就是说,清朝的宰相,官职全称是:XX大学士、侍卫内大臣、上书房行走。

与明朝相似,清朝的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一般有三个人,有的时候多达五个人,一方面控制人数不要给朝廷设立太多高官,另一方面人多主意就乱,不利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清朝的上书房,其实还有其他的行走,他们没有大学士和内大臣的名头,在皇帝身边也就充当秘书的职责。

雍正年开始,因为领侍卫内大臣是八爷胤禩,为了让朝堂权利不旁落,雍正以当时正在进行战争为理由,设立了军机处,部分他自己信赖的大臣比如张廷玉就成为军机大臣,后来上书房逐渐边缘化,才有了后期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事实。

7

首先,不是张延玉,而是张廷玉。提问者应该严谨,否则容易闹笑话。

其次,大清上书房就是今天的党政办,张廷玉这个上书房大臣就是今天的中办兼国办主任。除了政治局,就数他厉害了。

8

这个题目太不严谨,是张廷玉,不是张延玉。是南书房行走,不是上书房大官。

上书房大臣是诸皇子教师,南书房大臣是皇帝贴身秘书,一个是皇家私塾,学堂而已;一个是皇帝办公室,岂可同日而语?


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两者相距虽是不远,但绝对不在一个大门里。

上书房雍正年所建立,南书房是康熙十六年建立,张廷玉于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年仅32岁。

即是说,张廷玉在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之时,还没有上书房这个单位呢!虽然之前也有皇家私塾,但名字还不叫上书房。雍正元年,张廷玉一样入值的也是南书房。

《雍正王朝》没有看过,如果《雍正王朝》演的是张廷玉入值上书房的话,那么,《雍正王朝》错了。

开始回答,张廷玉在雍正时期到底是什么官。


上面说过了,张廷玉年仅32岁,在康熙时期就做了康熙的贴身秘书,“夏则(随康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塞外。穷边绝漠,接洱笔以从。”

南书房大臣不是什么官,就是一个大秘,在朝廷之上非常有影响力罢了。

这之后,张廷玉既做过礼部侍郎,也做过吏部左侍郎,都是副部级官员。相对于雍正时期的张廷玉来说算不得什么大官。

到了雍正朝,雍正更是信任他,依然准他南书房行走,一再加官进爵。

人家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为什么打破了这个规律?要从他的父亲张英说起。

张英,就是那个吟出千古名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张英。

张英是康熙帝的南书房行走,同时又是雍正的汉文启蒙老师,雍正《四书五经》都是跟着张英读来的,雍正一身的学问张英功劳极大。

众所周知,雍正的皇位可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夺嫡之战”得来的,其间的波澜诡诈非一般人可以坚持下来和驾驭得了。二三十年来,满朝大臣谁可用?谁不可用?早在雍正脑子中了。

康熙1722年十一月去世,十二月雍正下旨特授张廷玉礼部尚书,这是正部级官员,官拜从一品,做的完全是有实权的大官了。

礼部是干什么的呢?

掌管祭祀和典章制度的部门。正值新皇雍正和康熙老皇交接之际,老皇丧事以及新皇登基诸多礼仪制度之事繁多无比,不得有错。新皇帝雍正把礼部让张廷玉去管,可见信任之重了。

转过年,张廷玉得以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这个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做主考官的主要好处是“收门生”,自此后,张廷玉可以有门生了,这是政治基本盘。

不久,雍正又把监察院交给了张廷玉,虽然是“署理”,暂时代理,但正体现雍正信任他,刚刚登基,万事忙个不休,把监察官员大任让他暂时代理一下,是不放心别人啊。年羹尧啊,李卫啊等人都是在外面干活的,张廷玉才是在大本营管理一切的。

同时张廷玉还兼管着翰林院,“翰林院掌院”。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们最难管,因为他们想法多,雍正让张廷玉去管他们。

到了雍正元年九月份,礼部的事情大概都结束了,张廷玉又去了户部,任尚书一把手,替雍正管钱去了。一国之政,财政最重。

过了未及一月,新政权要整理历史啊,张廷玉又去了国史馆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四朝国史总裁官”有多重要?

所谓“四朝”即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福临(顺治)、玄烨(康熙)四朝,天下传闻雍正得位不正,用武林高手修改的康熙遗诏才登基大位,雍正这是要抓住历史解释权,总得要把自己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写的光明伟正吧!他把这个事情给了张廷玉。

雍正继位之初,边疆准噶尔部正在作乱,清军连败两次,损兵几万,雍正心急如焚,下场亲自指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

战争时期,日夜陪伴。

如果说雍正是总司令,那么张廷玉就是总政委兼总参谋长,官就那么大!

雍正是一个能干的好皇帝,没有真本事在他面前是混不开的。张廷玉跟着混了一辈子,君臣和谐。

雍正临终之际,遗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乾隆,准他死后配享太庙。

雍正这是打算到了下面,也要和张廷玉君臣再续前缘。

9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正史,都没有张延玉此人,上书房大臣倒是有个张廷玉,电视剧内外一致,并且张廷玉是首辅,类似于前朝的宰相,虽然官职没有宰相高,也是位极群臣。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吏。

10

明清两朝,皇权不断加强。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因此设立六部内阁制,将宰相一职撤销。清朝建立后,除部分官职名称采用满族名称以外,其他的体制依旧沿用的是明朝的制度。

张廷玉在清朝历史上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有清两百多年,张廷玉是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张廷玉担任上书房大臣,刚开始排在第三,(前两位是佟国维、马齐),后来佟国维倒台,张廷玉排列第一,这在清朝来说已经是百官之首了,相当于之前的宰相了,只不过权利没有宰相。上书房大臣其实是南书房大臣,品秩是正一品。如果立功,就只能加衔了,比如太师,太傅之类的。

以张廷玉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地位和受信任程度来说,应该可以跟一般的王公贵族平起平坐了,因为清朝制度规定的:汉大臣和满贵族是平等的。要不然在最后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不敢那样跟八爷和哪些铁帽子王说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