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几个关键字“雍正登基”,“邬思道必死”,“李卫平步青云”等可以将题主的问题范围划定到由胡玫导演,唐国强,焦晃,徐敏王绘春等一众老戏骨出演的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中。因为历史上的雍正登基并不涉及邬思道和李卫这两位题主所涉及的关键人物。但是电视剧中没有明确指出邬思道必死或者雍正必杀邬思道的关键字眼。这些事情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细节来观察得到结论,李卫平步青云自然有着其独有的情商和为官之道。

关于雍正登基邬思道必死的几点看法:

一,雍正登基以后,确实有要把邬思道处死的想法,这里在小说中已经明确指出,但是电视剧中表现的比较隐晦。

1,登基的当天晚上,雍正放弃了重兵把守的皇宫秘密走上了会雍亲王府的路,虽然后来我们知道雍亲王府戒备森严,但是回去的路上可是无法保证的,雍正的举动令人感到奇怪。

2,雍正回到雍亲王第一句话就是要找邬思道并且没有丝毫庆祝的意思反而一脸严肃,照理起码给邬思道一个交代。反而是邬思道要说话的时候,雍正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

不会亏待,自有安排

3,当邬思道要说半隐时,雍正却眼神闪烁略带疑惑,沉默不语在思考如何,没有任何挽留语句,完全不像多年的君臣情义。

二,坎儿的背叛邬思道知情不报还出主意,后来还是十三阿哥胤祥向雍正提醒

四哥,你府里有人和八哥府里的人打的火热

当天晚上坎儿就被雍正赐毒酒毒死了。坎儿从11岁跟着雍正,深的信任,这样的人都会一时被迷了心窍发生这样的事情。邬思道老谋深算雍正把握不准,在加上外有八阿哥胤禩一党虎视眈眈,为了以绝后患,雍正或许会下狠手。

三,邬思道的一些说法确实正中雍正下怀。他是刑余之人却帮助雍正夺下了皇位,功不可没,雍正赏也不是,不赏也不是。一旦封赏或者邬思道一旦曝光,那雍亲王府有很多的秘密这件事就会慢慢浮出水面,这是雍正最不愿意看到的。

四,雍正最后还是没有杀邬思道,因为邬思道半隐的提法很好,不仅主动让雍正监视他还会是不是帮助雍正解围。再者邬思道的一凡论述感染肺腑,几十年的感情,我不会想您,您也会想我啊,言外之意大概是除了想我这把老骨头在你有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还是帮得上忙的,雍正就是块石头,他也该感动了吧。

关于李卫平步青云的几点看法:

个人猜测在雍正杀死坎儿的那一刹那,他不是没有担心过李卫。毕竟李卫和坎儿从小到大从一起流浪的小乞丐到一起被他收留的好朋友。但是李卫很聪明,他和邬思道想的一样也听从了邬思道的教诲(李卫成为四品粮道回四爷府):

狗儿啊,你知道你头上这顶乌纱,身上这身官服多少读书人寒窗十载求而未得,你要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知道你的根在四爷府,根深了,叶才会茂。

所以李卫做事很聪敏对雍正也一直心存感激忠心耿耿。

一,李卫对雍正感情很深雍正吃饭吃成了半碗,许久未见看到雍正累到疲惫显出老态等等细节的时候,李卫都为雍正担心到哭泣流泪,这无疑是最让雍正感动的,雍正三个儿子弘时,弘昼,弘历三人都没有这样的情感表达和关怀。

二,李卫深的荣宠却很谦虚,不管是对清流的李绂还是张廷玉,田文镜这样的同僚都十分尊敬。当雍正要把两江交给他时,他最担心却是怕自己干不好,让雍正丢脸。

三,李卫本身很有能力,从他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很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善于抓住漏洞,对待不配合的官员他也能巧用办法收服。

四,李卫忠心耿耿,即使面对对自己有恩的年羹尧,只要他得罪了雍正,李卫就能脱口而出要雍正免了他的官。科考舞弊案的时候,也只有李卫带着兵,冒着触犯天下读书人的霉头和可能没有证据被治罪的危险去考场查舞弊。

以上

文/红雨说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邬思道费尽心机,让雍正登上了皇位,可这边龙椅还没有坐热乎,那边邬思道就跑了。同为潜邸的奴才,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却在主子登基后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南辕北辙的际遇背后,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暗角。

漫长的夺嫡过程中,邬思道全然以谋士的身份出现,为雍正献计献策,甚至不惜瞒着雍正耍手段,陷害废太子,逼着雍正参与夺嫡。表面上看,邬思道心无旁骛,只是想着帮助主人上位,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忌讳:皇权争夺,介入太多!

中国古代社会名为国,实则是个家天下,所以每当皇帝问及大臣立储之事,聪明点的都会避而不答,或者用“陛下的家事”这一标准外交辞令推脱。面对这种回答,皇帝是既生气又欣慰,生气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无人分忧,孤家寡人无处诉衷肠;欣慰的是,大臣们比较识趣,知道不能僭越。

而那些自作聪明,以为为天下着想,忙不迭推荐人选的,不是遭到冷遇,就是丢掉性命。

明朝大才子解缙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负才高八斗,心忧天下,在永乐皇帝面前肆无忌惮地胡说八道,结果不等到新君上台,他就领盒饭一命呜呼。

自作聪明,是官场大忌。

既然是家事,就只能在家族这个封闭的圈子里运作,这是明规则,也是潜规则。明规则在于,大家都明白这事;潜规则在于,大家都想掺和一把。

可即便有些皇子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夺嫡大事,随着地位的变化,想法也就跟着变了:既然谋臣能助我的天下,会不会也能帮助别人来谋夺我的位置?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这种上位逻辑并非没有道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依靠谋臣肥义坐稳大位,待他将位子传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以后,肥义就弃他不顾,全心全意效忠新君,等到他想收回权力,肥义却带头反对。

再有就是唐朝的开国大将侯君集,早年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却在太子问题上犯糊涂,鼓动李承乾造反,最终失败身死。

所以说,很多时候人家帮你,看重的是你将来的权位,而不是你本人。

邬思道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对电视剧较为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邬思道与雍正的密谋大多发生在晚上,导演通过这种方式有意无意的暗示,他俩之间的很多事情见不得光,而以雍正苛刻残忍的性格,一旦上台,怎么会容忍知之甚多的邬思道长留世间。

邬思道何等聪明,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他帮雍正,是因为在诸皇子中,雍正继位对天下苍生最为有利,作为一个残疾的师爷,邬思道依旧保存着读书人的济世情怀,把天下苍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不惜殚精竭虑、铤而走险,介入到皇权争夺中来。

但介入归介入,邬思道并不迂腐,他可不愿意因为一时的畅快丢掉个人性命,所谓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天下重要,个人安危也要考虑,所以这边事了,那边马上走人,带个小妹到处骗吃骗喝,笑傲江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说,邬思道这种人活得潇洒, 活得明白。

李卫和邬思道完全是两种人,他大字不识一个,又没有其他靠山,对雍正的依附程度远远大于邬思道,也正因为这种关系,让他对雍正无限忠诚,绝对不会生出二心。编剧取名也很应景,李卫小名狗儿,与其说是乡野之人不会取名,不如说李卫注定只能做上位者的一条狗。

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雍正同样需要李卫这样一个人,在诡谲的清朝官场,阳光白雪的手段要有,下里巴人的事也的有人做,中国古代社会,名为儒家,实则是儒表法里,讲大道理的时候,就把孔孟之道搬出来撑场面;做事情的时候,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百家争鸣,哪个有用用哪个。

君不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夫子捧上神坛,做万世师表,可做事用的都是主父偃这种不择手段的货色,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一套,做一套,实用主义才是王道。就好比是老百姓进庙烧香,管他上帝、耶稣、太上老君,都给我供上。

但做这种事情,既要有能力,又要绝对忠诚,关键时刻,还能死心塌地背锅。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李卫和田文镜,田文镜自然是不错的,但只他一个远远不够,于是李卫就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当然,李卫也不是省油的灯,表面上看大老粗一个,人人不拿他当回事,实则是个智多星,履职江宁织造,推行新政,第一炮就打响了,他用那些下作的流氓手段,将一帮子迂腐的官老爷整得服服帖帖。

乱拳打死老师傅,不管是王八拳还是太祖长拳,打死人的拳就是好拳头,做领导的,要的就是效果!

雍正最喜欢的就是李卫这种人,对上无限忠诚,叫他干啥就干;对下毫无下限,只要完成任务,不择手段。

所以说,官场做事,忠诚比能干来的好用,做老爷的宁愿使用一个唯唯诺诺的庸才,也比一个干吏来的放心。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3

题主问的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情节。

雍正顺利继位当晚,突然返回雍亲王府,一进门就问“邬先生呢”。找到邬思道后,阴阳怪气地客套了一番,又是说名分日后安排,又是询问他想怎么隐,目的就是在试探邬思道本人的态度,如果态度不好,便会将其暗中处置,令其彻底消失。



但邬思道先是提出“半隐”的建议,主动要求雍正派人监视他,接着又声泪俱下,打起情感牌来,诉说这十余年与雍正的朝夕相伴。雍正终于动容,遂放其半隐。

之所以雍正要杀邬思道,主要因为邬思道确有大才,为我所用自然乐见其成,可一旦分道扬镳,难免为他人所用,或与他们密谋,影响雍正的统治。联系《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之初的形势,八爷党虎视眈眈,年羹尧等旧日奴才也与其日渐疏远,皇权随时有旁落的威胁。

所以,对于邬思道,雍正也是不得不防,防止其为他人所用,加之他是雍正夺嫡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掌握很多核心机密,但又不是绝对忠于雍正的人,于是雍正才准备将其杀害。



而李卫则不同,李卫属于绝对效忠于雍正的奴才,又是从小培养,主奴之情深厚,愿意为雍正豁出命去都在所不惜。对于雍正给予他的一切,他只有感恩戴德,粉身碎骨为报,没有一点膨胀的心态,不像另一位奴才年羹尧,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雍正所忌惮。

对于高福之死,李卫得知想必也十分悲凉,兔死狐悲,他也担心过自己的未来。但他很快在邬思道的开导之下摆正了心态,再次强化了对雍正的忠诚感,坚决站在雍正身后,心甘情愿做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更重要的是,李卫其实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因为他后来被雍正放了外任,然后一直就在地方官任上成长,对于雍正夺嫡的很多机密,他知之甚少。而在雍正继位后,以他绝对可靠的忠诚、久历外任的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事能力,毫无疑问会成为雍正推行新政的大将。否则以雍正的多疑,如果李卫也参与了太多雍正夺嫡期间的秘密差事,他的性命恐怕也未必能够保住。

4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登基后,在局势尚未未定的情况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府看望邬先生,雍正皇帝在夺嫡期间,可以说是和邬先生朝夕相处的,有什么话不能等局势稳定后再说?还莫名其妙的客套一番,在小说中,雍正皇帝想要杀邬思道的意图更加明显,这种结果其实完全在预料之中。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中,绝对是除了康熙皇帝之外,谋略第一的人物,胤禛能夺嫡成功,邬思道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为胤禛出谋划策,在胤禛心灰意冷时给胤禛鼓励,在康熙皇帝病重时,为胤禛做了最关键的布局,放出十三爷,夺取兵权,没有邬思道,就凭着胤禛的腹黑,恐怕也难是胤禩的对手。

邬思道也有个问题,他介入夺嫡太深了,夺嫡是个明争暗斗的过程,明争还好说,而暗斗的过程就涉及到各种阴谋诡计,邬思道正好精通于此,胤禛也十分信任邬思道,所以这些计谋才屡次得手。不过当胤禛登基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如邬思道所说的,皇帝走的是光明大道,但是胤禛的阴暗面邬思道全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人才会永远保守秘密,邬思道足智多谋,胤禛怎么敢放任他不管?

邬思道给胤禛做谋士,胤禛是个什么人他自然也清楚,就从高福出卖胤禛被弄死这事上,邬思道也知道胤禛登基后,自己多半会面临兔死狗烹的结局,后来他还提醒十三爷小心,显然邬思道早就思考过自己该怎么保命,所以在胤禛回来看他时,邬思道动之以情,提出半隐的方案这才奇迹般改变了必死的结局,不过从后来邬思道想方设法躲着胤禛,很明显他也担心胤禛突然后悔了要自己命。

那么李卫为什么可以平步青云呢,在《雍正王朝》中,李卫绝对是人生逆袭的典范,《雍正王朝》里,说到忠诚有两个人,一个是张五哥,对十三爷非常忠诚,另外一个是李卫对胤禛十分忠诚,张五哥在十三爷病逝后以守孝为由,远离了是非。李卫对雍正皇帝忠诚,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心眼。

李卫跟着胤禛,他知道胤禛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为什么还敢去妓院鬼混?他是故意把自己的把柄往雍正皇帝手里送,就为了让雍正皇帝对自己放心,这也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最开始李卫没啥心眼,直到他的好兄弟高福被胤禛处理了,后来邬思道也提点了李卫,让他知道自己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李卫开始学会自保了。

从这之后李卫对胤禛的所有命令,不论对错,不问是非只管执行,后来李卫被派去赐死年羹尧,翠儿让他为年羹尧向雍正皇帝求情,李卫果断的拒绝了,他不是没有心眼的,他非常清楚年羹尧这档事,换做是其他人,死个几十次都是轻的了,自己有今天的一切,都是雍正皇帝赏赐他的,不管是什么事,他没有选择的余地。

忠诚就够了吗?显然是不行的,偶尔的真情流露也十分关键,雍正皇帝把半碗饭赶给李卫,李卫担心雍正皇帝的身体都哭了,曾静骂雍正皇帝,大臣们都没啥反应,李卫冲进牢里对着曾静就是一顿抽,虽然不好看,但是雍正皇帝心里肯定是很高兴的,也因此李卫才能够平步青云。

5

《雍正王朝》中,雍正的几位团队成员,在潜邸工作过的,就邬思道与李卫。但是,雍正夺嫡成功后,邬思道与李卫的命运截然不同,一个面对的是保命问题,另一个却能平步青云,这又是为何呢?

两人的岗位性质与夺嫡参与度不一样

邬思道刚入伙时,已经身怀绝技。他投奔胤禛的目的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帮老板抢夺皇位。在整个夺嫡行动中,邬思道全程参与所有事件。而且,他在雍亲王府待了十几年,因此,许多雍正见不得光的事,他都一清二楚,就比如第二次扳倒胤礽,就是邬思道策划的反间计。他指挥坎儿送信,借八爷之手除掉胤礽,之后坎儿又被胤禛所杀。


不光彩之事,是所有老板都不愿意重提的事,员工知道得越多,那肯定就越危险。邬思道了解夺嫡的来龙去脉,雍正心里担心,你邬思道虽然功不可没,但哪天把这些事给抖出去了,我这皇帝的脸还往哪里摆啊,甚至连合法性都会动摇。

此外,邬思道是以计谋见长,他可以帮雍正夺嫡,也能拉雍正下马,关键是他还能深刻解读帝王心术。这种人如果现在己方阵营,那是大有用途,如果跑到敌方阵营,那后果不堪设想。雍正本就多疑,一旦朝着坏的方向考虑,就会敲打邬思道。
再看狗儿,在雍正的夺嫡行动中,他的参与度比较小。刚入潜邸,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做的都是端茶倒水的事。这是一般性的工作,上的了台面。即便后来,到万永当铺当东西,这也不是特别要紧的事,而且事后还跑路了。雍正继位之前,李卫干的秘密差事不多。再加上他被外放,潜邸的机密知道的也不多。因此,雍正不是很担心他。正因为从小跟雍正,李卫和雍正几乎就如同一对父子。只要雍正交代的事,李卫从来不会讨价还价;只要对雍正有利的事,李卫定当身先士卒。雍正继位后,身边本就没几个得力助手,他要推行“新政”,总要有人帮忙执行吧,他不用李卫这个干儿子还能用谁?

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嫩了,按照清朝规则,也只能坐镇京城;十三爷,肯定只能留在京城,勤王护驾;八爷党与清流派,那就别做任何指望了,全部都是“新政”反对派;田文镜与年羹尧已经领取任务,摊丁入亩就只能交给李卫。

李卫的态度与能力,让其能够担任要职

李卫从一个打杂的干起,跟着邬思道学习过,后跟着年羹尧实习,再经过雍正的调教,早已经脱胎换骨。在与坎儿竞争翠儿时,李卫的能力已经初露锋芒;调运粮草,让老十四都无计可施;“科场舞弊案”,李绂与三王爷都搞不定,李卫一出马就能轻易摆平……业绩摆在台面上,担任封疆大吏还是有说服力的。


至于忠诚度,李卫经过了多次验证,属于你办事,雍正放心的类型。回京城,下骄子,大老远看到四爷,一口一个“主子”地叫,连自己的儿子也取名“李忠四爷”,以表示子子孙孙都记得雍正的恩情。若论对雍正的忠诚度,李卫排第二,那就没人能排第一。此外,李卫还懂得自污其名,时不时会进青楼玩耍,这是故意将“小辫子”给雍正抓,免得太干净了,雍正反而生疑。

有时候,在领导心里,没毛病就是大毛病

鸟尽弓藏这种文化属性,早已根深蒂固,宫廷尤甚。邬思道是雍正夺嫡的最大功臣之一,被清理也是迟早的事,就看以哪种方式退出,可能是功成身退,也可能是身首异处。

此外,邬思道还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儒家知识分子,这种人不贪钱财,出淤泥而不染,想找个除掉他的正当借口都有点难。越是如此清白,就越容易遭到帝王猜忌,明的不行就来暗的。

秋媚说:邬思道面临的处境,如同走钢丝,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掌握的信息就不全面,就没法提供咨询服务;知道太多了,又让雍正如鲠在喉。太清白,领导怀疑;自污其名,放不下文人的身段。好在邬思道的智慧与反应能力都超常,以“半隐”脱离京城,再经过跳槽,顺利地实现“全隐”。

6

《雍正王朝》是近年来难得的好剧,剧情紧凑,又不过于偏离史实。

在剧中,雍正登基后,就是明日之君,究其身份是可以留宿宫内的。可是,你看他怎么做——冒着大雪连夜赶回潜邸,找的第一个人,就是邬思道!

为什么?有何目的?

要我说,还真有必要∶邬思道是雍正当王爷的时候,从死牢里偷换出来的囚犯,为的是他有运筹帷幄之道、惊天盖地之才。四王爷胤禛有才能、有干劲、有气魄、也有胆识,但毕竟势单力薄,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他是铁杆,其他的阿哥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就是绝对的对立面。四阿哥要想和八爷党打个平手,不至于一败涂地,就得找助手。

我们知道,康熙帝是最忌讳,阿哥们拉帮结派搞党争的,施重拳打击。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只得想办法扩充自己的智囊团了。这些人选要有真本事,为人还要低调,更不能存抢主子功劳的心思,要是没头脑像高福那样漏了主子的底,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邬思道给雍正出谋划策,领下了给洪水泛滥区灾民赈灾的差事,虽然吃力不讨好,但极大的宽慰了父皇的心,成了康熙心中的肱骨之臣。秋场围猎,邬思道教会了雍正的儿子弘历对着皇爷爷的一番表白(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满人骑马打天下,皇爷爷是当今第一巴图鲁,即勇士。康熙大为宽慰,将黄马褂赏赐给了自己的皇孙,并表示要亲自抚养弘历。爱屋及乌——这一招来的绝妙!

雍正知道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喜欢邬思道,使出釜底抽薪一计,纳年秋月为侧福晋,叫邬思道失魂落魄,彻底的困住了骁勇之将年羹尧的野心。所以就有了年羹尧平了西夏镇,火烧《百官行述》抚平了百官那些骚动的心的举动。这些都是只凭雍正的才能做不到的,少不得邬思道从中斡旋支招

邬思道这个人身份有污点,见不得光,死了——天下初定,很多的事情雍正又搞不掂,这人还得留着。

怎么留?皇帝的智慧还不够吗?还需要向一个囚犯请教?有损颜面的事皇帝不做,也不能放他走——毕竟,他参与了四王爷府的全部秘密,此人一旦为八王爷使用,打击是致命的。

雍正回潜邸本意想杀了邬思道以绝后患,两人三言对决之后,雍正彻底放了心,将邬思道交由李卫所用,其实就是监视居住,李卫可是雍正的铁杆心腹,可以托付性命的忠臣。这样,人走不了,还可以留着效力一举两得!

李卫能够官场平步青云,因为他就是个叫花子出身,身世清白,政敌抓不住把柄。他落难时被奉旨巡视的四王爷救下性命。李卫当官,虽无文化,但很有名气,说明此人不缺智谋,又极有勇气,为官清廉官声极佳,在雍正推行新政时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最关键的是,这个人懂分寸眼里唯一的主子就是雍正。不提拔这样的人,还能提拔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7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划重点,关键原因在于两个人定位不同!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这两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主要在于两个人的定位不一样。因为邬先生是个谋士,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有主见的谋士。而李卫则是一个奴才,一直以奴才自居,很是会办事,知道的秘密也少,所以才可以平步青云。

先来具体说说邬先生为什么差点被杀。

老四在登基当晚急匆匆回府第一时间要见邬先生,其实已经是起了杀心。但邬先生很聪明的选择了急流勇退,并且提出方便雍正监视的半隐方式,再加上雍正念着旧情,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

老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表面原因来看是兔死狗烹。回首邬先生在四爷府的十五年,可谓是全程参与了老四的夺嫡,几乎知道老四在九子夺嫡期间的所有秘密,所以老四对他起了杀人灭口的心思也在所难免。

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邬先生这个人太聪明了,太有主见了。在九子夺嫡期间邬先生可谓是屡次勘破康熙的帝王心术,所以说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不管谁当了皇帝,身边放着一个可以看破自己心思的人,肯定是不放心也不舒服。更何况是雍正这种霸道的皇帝,自然不喜欢被人猜透心思。

还有就是邬先生这个人太有主见了,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反而喜欢老四对他言听计从。所以老四经常是对其打压提醒,比如说追缴国库欠款之时,老四请教邬先生,邬先生在夸夸其谈的说了三类人以后,老四并没有表态,而是打了打呵欠说道夜已深早点休息吧,整的邬先生很是尴尬。

还有二废太子之际,老四根本不顾邬先生感受,赐死了高福,其实也有点杀鸡给猴看的意思,提醒邬先生真正做主的人是我老四。

因此邬先生这种喜欢让人言听计从的性格,所以老四更不能留他在身边。而且如此一来,诸如知道内情的老十三等人,怕是会认为老四都是邬先生教导出来的,老四是对邬先生言听计从,那么老四的威严肯定会受损,所以老四让邬先生半隐,也有表现自己也是可以的意思在内。

因此邬先生在雍正登基以后,自然没有留在他身边被重用,反而差点被兔死狗烹,急流勇退之下才得以保全自身黯然半隐。最后又是费尽心思的在田文镜处,故意激田文镜赶自己走,才得以彻底归隐。

接下来再说说李卫为什么可以平步青云。

在感情上来说,李卫在小乞丐时期被老四带回府,在四爷府那么多年,可以说老四的好奴才,甚至是半个家人。

关键还有就是李卫很会办事,知道自己只是老四的奴才,没有了老四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一直是小心翼翼的,哪怕是成为封疆大吏以后,也没有将自己当成臣子,而是一直认为自己是雍正的奴才,并且尽到身为奴才的本分。

像年羹尧在西北大捷以后,以西北王自居,是不可一世飞扬跋扈,当时官员因为雍正的态度,都是敢怒不敢言。也就是李卫敢说出那句关于年羹尧,传得沸沸扬扬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大逆不道之话。

还有曾静造谣抹黑雍正,鼓捣岳钟琪造反,雍正身为帝王自然是聪明的显示自己的大气,下令不得对曾静用刑,但心里其实很委屈的。李卫知道以后,不顾自己是两江总督的身份,直接抱着奴才替主子出气的想法,跑去刑部大佬不顾官体的去殴打曾静。

可以说像李卫这种会办事,更是一直能放准自己位置,以奴才身份小心翼翼的人精,自然是上位者喜欢的人。因为这种人自始至终都是小心谨慎的,不会像年羹尧那般立下大功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所以雍正自然肯重用他,李卫自然是平步青云。

再加上李卫虽然与邬先生同为雍正潜邸旧人,但很明显李卫知道雍正的夺嫡秘密是少之又少。因为他只是王府中的奴才,属于边缘人员,最多是干点跑跑腿的差事,接触不到核心秘密,知道的秘密很少。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李卫可以说是邬先生半个弟子。邬先生的自保之道很高明,他与李卫同为底层人生出身,自然对李卫指点颇多。

诸如李卫随着年羹尧离开北京后,成为四品粮道后第一次回京。回到王府以后,跑到已经被赐死的高福曾经住的地方伤感,就是邬先生及时出现提醒了李卫,并且意味深长的说了一番话让李卫要“好自为之”,其实也是在提醒指点李卫。李卫受到邬先生的教导,所以自然是深谙自保之道。

所以说像李卫这种知道雍正秘密很少,还一直以奴才自居,哪怕身为封疆大吏也是小心翼翼,不会飞扬跋扈,而且办事能力很强的人,雍正自然是大大的重用。

更何况雍正为了推行新政,得罪了百官,真正卖力替他实施新政的人是寥寥无几。也就是李卫在江苏巡抚任上卖力推行,并且效果不错,所以在当时放心可用之人很少的情况下,李卫自然是更加受雍正重用了。

所以总结来说,邬先生之所以差点被杀,最后是隐退。而李卫身为一个小奴才,却可以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定位不同,很多时间每个人的起点也很重要,有的人的起点看似很低,但反而是好事,可以后劲十足,比如说李卫。有的人看似起点很高,有可能一辈子只能局限在这个定位,搞不好还要深受其害的,比如说邬先生,因为是谋士知道的秘密太多,所以差点被鸟尽弓藏了!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8

《雍正王朝》中,无论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邬思道,还是精明强干、忠心耿耿的李卫,他们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进程之中非常重要的帮手,并且也都是扶保雍正最终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

然而,邬思道与李卫在雍正登基之后的命运走向以及最后的人生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邬思道在雍正登基当晚,就险些被雍正处死,随后只能以在李卫堵上“半隐”的方式,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并最终在担任田文镜的幕僚时成功“逃离”,得以实现了真正的“全隐”。至于李卫,他则是平步青云,官也是越做越大,最后做到了权势地位极为显赫的两江总督位置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二人会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人生呢,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帮助雍正顺利赢得“九子夺嫡”,这是邬思道唯一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雍正为什么要请邬思道出山,并且让其出任自己的幕僚,目的就是在于要让邬思道为自己在“九子夺嫡”的进程中出谋划策。

然而,雍正将邬思道安置在自己府上之后,随即也进行了大量的“隐藏”邬思道的工作。

一来,就是邬思道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统统都以雍正儿子们的老师这一身份出现。

为此,雍正还在江南筹款回京之后,专门组织全家人举办了一场规模隆重拜师仪式,名义上说尊重汉族士人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实际上,这就是做给自己府上的人以及外人们来看的。这样一来,邬思道就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从而可以更好地掩人耳目,而这也使得雍正即便是跟随康熙前往热河都可以将邬思道堂而皇之的带在身边,而不担心遭到过多的怀疑。

二来,就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保护”,真可谓是如同“金屋藏娇”一般。

特别是雍正与邬思道进行密谋,基本都是在晚上,而即便是在白天进行商讨议论,参与的人也仅仅只有雍正、邬思道以及十三阿哥胤祥,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参与其中。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邬思道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他他是雍正儿子们的老师身上,不会再去往其他方向去想。

雍正之所以要如此地“隐藏”邬思道,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雍正要掩盖自己的夺嫡之心。

要知道,雍正参与皇位争夺战,其最为重要的策略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状态,让人觉得他不是在争夺皇位,而是真的在为朝廷办事,为康熙分忧,以此赢得康熙对其的好感。

于是,对于雍正来说,不仅是在“九子夺嫡”期间,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与作用不能显露,就是在其真的赢得了皇位争夺战,登基称帝之后,邬思道为他所做的这些事情也需要进行隐藏。

一方面,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一旦为众人所知,那么雍正此前树立的为公为民的“人设”,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更多的人会认为这些都是雍正为了夺嫡而“装”出来的。这样一来,不仅雍正在朝堂上的威信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就连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雍正的政敌们,也会借此进行反扑。

另一方面,雍正在登基之后就是一国之君,当奉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可此前雍正在“九子夺嫡”中和邬思道密谋的事情也就成为了“阴谋诡计”。即便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了过往,但仍然会对雍正的皇权威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民间,如果一旦为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编造,那么对于将产生极为负面的舆论影响。这些也不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

由此可见,对于雍正来说,如果想要确保自己的名望与威严不受到挑衅与玷污,除去邬思道无疑成为了一种必然。

只不过,邬思道对于雍正来说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雍正担心会因为立即处死邬思道而引来十三阿哥胤祥对其的不满与偏见,所以雍正同意了邬思道的“半隐”请求,并与其商议好在李卫的府上进行“半隐”。而不管是雍正还是邬思道,此时都是心知肚明的,李卫的府上就是邬思道想要“半隐”的唯一选择。

邬思道所说的“半隐”,实际上就是用自由换取生存,既然如此,那么邬思道必须要时刻处于雍正的监视与控制之下,再加上雍正不希望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以及此前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为外人所知,因而邬思道想要“半隐”,也就只能在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这三个人的府上。

可胤祥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因为同情邬思道而将其“释放”,年羹尧则还是不能为雍正彻底放心,只有李卫的府上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李卫对于雍正忠诚,即便是之后雍正还想要杀掉邬思道,李卫纵使是很不情愿,也会义无反顾地执行。再加上李卫本就对邬思道非常礼敬,从而也能确保邬思道能够安度晚年。

可对于邬思道来说,“半隐”终归是要寄人篱下,同时还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他这才要千方百计地离开李卫,前往田文镜那里,并且不断的用八千两幕酬的事情激怒田文镜,最终设计让田文镜将自己赶了出来。

而此时的雍正,通过这些年的观察,也发现邬思道看穿了自己心思,会将他们之间此前的所有事情掩藏下去。于是,雍正给了邬思道以“全隐”,让其获得了自由。


雍正登基之后,李卫对于雍正的价值可谓是不可或缺的。

李卫原本是扬州地面上的小叫花子,如果不是雍正的解救并且将其带回京城,让他在府上当差,李卫很有可能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当然,李卫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自从跟随了雍正,他除了对雍正始终是忠心耿耿,对于雍正的命令与安排,也是竭尽所能地完成。

在江南筹款赈灾时,他重新化妆成乞丐,引导灾民入城;在找寻《百官行述》的过程中,又是他冒充“败家子”骗当,最终使得十三阿哥胤祥得以进入万永当铺的仓库,从而找到《百官行述》;而在雍正发现年羹尧开始有了欺瞒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再一次地安排李卫潜伏在了年羹尧身边,充当自己的眼线和卧底,随时监控年羹尧的举动。

当然,最能体现李卫对于雍正忠心的事情,还是李卫在当上四品粮道,回京办差的时候,他在距离雍正家很远的地方,就下轿子步行前往,以表示对于雍正的尊重。仅凭此就可以试问,李卫这样的人怎么不受喜爱和器重。

李卫真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还是在雍正登基之后,他先是从陕西布政使的任上,调任江苏巡抚,随后又被迅速提拔为两江总督,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

而李卫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不断高升,还是在于他对于雍正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李卫是雍正为数不多的“自己人”。

前文中也说到了,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所以他并没有可以地发展自己的党羽势力,这也就使得直到他登基时候,除了康熙留给他的一众忠于皇权的大臣,如张廷玉、马齐、隆科多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支持力量。这个时候的雍正,能够真正信赖和依靠的,也就仅仅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田文镜,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而在这之前李卫对于雍正所表现出的忠诚与感恩,也令雍正非常的感动,也正是出于对“自己人”的信任和器重,李卫迅速得到了升迁,直至成为两江总督这样权势地位极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其次,雍正想要推行“新政”,离不开李卫等人的坚定支持。

雍正的“新政”,极大的触及了许多官员和地方豪强们的利益,推行起来本就困难重重,再加上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集团的阻碍和干扰,这也使得雍正是愈发的举步维艰。

这时的雍正是非常需要诸如李卫、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能够充分贯彻自己的思想,落实自己的决策,全力推行“新政”的官员。因为只有李卫等人,与雍正是“一心”的,并且会顶住各方压力,排除所有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新政”的实施与落地。而如果一旦“新政”在这些地方的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那么他便能够站在道德与舆论的制高点,以此为标杆与榜样,更加深入和彻底的推行“新政”。

所以,雍正极力地提拔、重用李卫,也是在为自己寻求最为坚实的支持力量。

再次,李卫的平步青云,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李卫,小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起初仅仅是雍正府上的一介小奴才,如今却成为了掌握地方权势的封疆大吏,由此对于当时官场所产生的震撼力与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他就是要通过李卫的事迹让所有的官员明白,只要忠于自己,并且认真贯彻自己的决议,做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得到重用,而这份重要也是不问出身、不问“学历”的。

雍正通过此,既可以实现对“八爷党”集团的瓦解,让其中的官员们能够选择“弃暗投明”,同时也是在拉拢人心,争取到一些新晋官员和底层官员们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树立自己的皇权威严,维护政局稳定,并确保“新政”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一下邬思道与李卫这二人之所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最终结局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他们之于雍正的价值和意义完全是不同的。

邬思道存在的价值是要帮助雍正赢得“九子夺嫡”,并且他是在“阴谋”层面上的,永远不可能被摆上台面,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后,邬思道的最好结局也只可能是“半隐”或者“全隐”,他没有被雍正处死,只能说是万幸了。

而李卫则完全不同,雍正对他的使用是在“阳谋”层面,并且让李卫越是张扬、越是显赫,则“榜样”、“示范”效果将愈发的明显,影响面也就越广,所以李卫才会平步青云,不断的得到升迁,成为了朝廷的封疆大吏。

9

导读:首先说这是影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情节,邬思道和李卫的不同待遇既是剧情需要也是雍正性格决定的必然结果。邬思道拥有神鬼莫测般揣测他人内心的能力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资源整合方式,况且邬思道基本都参与了雍正夺嫡过程中的阴暗面;这些都是导致雍正对邬思道产生了杀机,而求生欲极强的邬思道使出浑身解数,才获得了半隐的机会。而出生社会底层的李卫则不同,一则雍正是李卫青云直上的唯一后盾;其次李卫对于雍正绝对忠诚中透着尊重。这点从李卫孩子起名“李忠四爷”以及殴打诋毁雍正的曾静几个细节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再则四爷党本就人丁稀薄、也需要心腹替自己推行新政,这才是李卫青云直上的根本原因。


李卫和邬思道都是四爷党成员,在雍正九龙夺嫡中胜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根据剧情雍正登基后两人的待遇截然不同:李卫从底层的乞丐累迁到两江总督的二品大员的高位,而在夺嫡中出力做多的关键幕僚邬思道在长达十几年的付出后差点被雍正鸟尽弓藏。下文我们做详细阐述:

邬思道作为四爷党核心大脑长达十几年,几乎经历或者策划了阴暗手段;雍正刚刚登基立足未稳,唯恐邬思道被八爷党控制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康熙四十六年胤禛江南筹款赈灾时发现了邬思道,打着教导皇子的旗号把这位奇人留在了身边充当幕僚。在这十几年当中邬思道对于四阿哥胤禛尽心尽力,无论是本职工作(教导皇子功课)还是推动胤禛走向皇位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弘历获得康熙的欣赏为雍正继位增加了砝码,而获取《百官行述》、以退为进让老八出头拖太子下水甚至最后的武力夺嫡准备等核心黑历史邬先生都是一手策划。可以说邬先生就是整个四爷党的核心大脑,让实力相对单薄的四爷党最终在九龙夺嫡中胜出。

即便是雍正有康熙遗诏背书、同时有九门提督隆科多和老十三掌控的丰台大营的野战军队的支持,雍正继位后的依旧皇位不稳。除了面和心不和的朝臣磨合、实力依旧强大的八爷党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强大影响力,可以说此时的八爷党如果能够控制住邬先生获得雍正继位的黑材料可够雍正喝一壶。邬先生对于雍正最大的作用就是登基前无人可用的阶段,登基后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已经完全弥补了这个短板。刻薄寡恩的雍正能培养出粘杆处这样的冰冷机构,怎么能仁慈的放过邬先生这个随时点燃的火药桶呢?

剧中的邬思道有神鬼莫测之机,一旦感到风险万一联手心怀叵测手握重兵雄踞西北的年羹尧就有大祸;一文一武联手,雍正这皇位能否坐稳难说

剧中的邬思道有神鬼莫测之机,在人丁稀薄的四爷党夺嫡胜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邬先生对于帝王心思了解的非常透彻,几乎能窥测康熙的内心。况且与雍正十几年的朝夕相处,早就知道刻薄寡恩的雍正在登基后会对自己下手。所以求生欲极强的邬先生才在康熙宾天当夜,面对雍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请求半隐。要知道邬先生并不是没有布置后手,十三爷掌控互不统属的几路兵马就是明证。至少侠肝义胆的老十三是不会同意四哥恩将仇报除掉邬先生的,雍正仔细考虑之下也就顺水推舟同意邬思道半隐了。所谓半隐还是让邬先生时刻出在雍正心腹的监视之下,老奸巨猾的邬先生最后还是通过田文镜的无知顺利从半隐实现了全隐。雍正对于邬先生太了解了,他担心的是邬先生一旦感觉到自己的恶意恐怕会铤而走险。麾下掌控西北的年羹尧骄横跋扈,如果邬思道和年羹尧联手恐怕雍正立刻有倾覆之祸。


出身底层的李卫读书不多但情商颇高,通过高福的教训和邬先生的教导对雍正的忠诚无可指摘;对于雍正还有一种特殊的亲人情感,这也是雍正对于李卫大胆使用的原因

李卫也叫狗儿,和小翠、坎儿(高福)一起在康熙四十六年被雍正收留的。坎儿(高福)一度做到四爷府的总管,但是因为泄露了四爷“百官行述”的首尾被鸩杀。小翠和李卫也被发配到四川年羹尧处充当监视耳目,此后李卫一直对于四爷胤禛忠心耿耿。经过邬先生的提点和坎儿(高福)的遭遇,李卫时时保持自省:给孩子起名字叫“李忠四爷”、到四爷府门前不敢坐轿、见到胤禛后的惊喜发自肺腑绝对不是伪装出来的。可以说李卫是四爷门下少数全能工具人:忠诚超过年羹尧、灵活高过田文镜、能虚心向邬先生请教、对老十三也是真情流露。对于做官做事儿,既能从大出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雍正在刻薄寡恩也需要心腹,新政需要心腹配合推广、朝廷需要地方的耳目,这都是李卫大显身手的地方。


虽然不敢僭越,但是发自内心地以子侄一般的亲近和忠诚雍正。再苦再难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在两江推行新政,看到日渐消瘦的雍正只吃半碗饭李卫也会流泪、气氛曾静污蔑雍正冲到大牢去殴打对方等等。李卫唯一的靠山就是雍正,所以才会在雍正的扶植下一路扶摇直上升到两江总督。甚至在剧中弘时刺杀弘历暴露后如何处理弘时雍正也只跟李卫商量过,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10

因为他们两个不是一路人。

邬思道和李卫,到底有何差别?

邬思道是谋士,李卫充其量是个有慧根的奴才。

邬思道之所以非死不可,原因就是他出现的时机不对劲。

他一出现,就是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雍正派年羹尧把他救出来,也是欣赏他的才能,让他为自己办事。

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免不得要用一点肮脏的手段,对付手足兄弟都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事情传出去,岂不有损雍正的天威?雍正是个谨慎的人,这一点从多处都有体现。

最明显的就是,雍正默认了王焱去羞辱郑春华,让其自尽,就是为了免去后顾之忧,怕别人揪雍正这个短处。

所以,雍正为了当皇帝,到后期已经越来越黑化,终于成为皇帝的那晚,回到雍亲王府,其实根本不是为了看看,就是想要灭了邬思道之口。

结果邬思道一番感人肺腑的心里话,最后提出半隐,表示自己不会乱说,而且也能让你监视到。

雍正想到往日情谊,这才决定放了他。

而李卫却不同,李卫虽然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他与邬思道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没有参与其中的策划,而是主子说什么,他就干什么,表现得无比忠诚,让雍正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内心来。

这才是雍正对他厚爱的原因,而邬思道则是知道太多秘密,为人也太过聪明了,雍正不得不防他一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