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无论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邬思道,还是精明强干、忠心耿耿的李卫,他们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进程之中非常重要的帮手,并且也都是扶保雍正最终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
邬思道在雍正登基当晚,就险些被雍正处死,随后只能以在李卫堵上“半隐”的方式,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并最终在担任田文镜的幕僚时成功“逃离”,得以实现了真正的“全隐”。至于李卫,他则是平步青云,官也是越做越大,最后做到了权势地位极为显赫的两江总督位置上。
帮助雍正顺利赢得“九子夺嫡”,这是邬思道唯一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雍正为什么要请邬思道出山,并且让其出任自己的幕僚,目的就是在于要让邬思道为自己在“九子夺嫡”的进程中出谋划策。
然而,雍正将邬思道安置在自己府上之后,随即也进行了大量的“隐藏”邬思道的工作。
一来,就是邬思道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统统都以雍正儿子们的老师这一身份出现。
为此,雍正还在江南筹款回京之后,专门组织全家人举办了一场规模隆重拜师仪式,名义上说尊重汉族士人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实际上,这就是做给自己府上的人以及外人们来看的。这样一来,邬思道就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从而可以更好地掩人耳目,而这也使得雍正即便是跟随康熙前往热河都可以将邬思道堂而皇之的带在身边,而不担心遭到过多的怀疑。
二来,就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保护”,真可谓是如同“金屋藏娇”一般。
特别是雍正与邬思道进行密谋,基本都是在晚上,而即便是在白天进行商讨议论,参与的人也仅仅只有雍正、邬思道以及十三阿哥胤祥,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人参与其中。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邬思道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他他是雍正儿子们的老师身上,不会再去往其他方向去想。
雍正之所以要如此地“隐藏”邬思道,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雍正要掩盖自己的夺嫡之心。
要知道,雍正参与皇位争夺战,其最为重要的策略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状态,让人觉得他不是在争夺皇位,而是真的在为朝廷办事,为康熙分忧,以此赢得康熙对其的好感。
于是,对于雍正来说,不仅是在“九子夺嫡”期间,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与作用不能显露,就是在其真的赢得了皇位争夺战,登基称帝之后,邬思道为他所做的这些事情也需要进行隐藏。
一方面,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一旦为众人所知,那么雍正此前树立的为公为民的“人设”,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更多的人会认为这些都是雍正为了夺嫡而“装”出来的。这样一来,不仅雍正在朝堂上的威信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就连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雍正的政敌们,也会借此进行反扑。
另一方面,雍正在登基之后就是一国之君,当奉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可此前雍正在“九子夺嫡”中和邬思道密谋的事情也就成为了“阴谋诡计”。即便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了过往,但仍然会对雍正的皇权威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民间,如果一旦为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编造,那么对于将产生极为负面的舆论影响。这些也不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
由此可见,对于雍正来说,如果想要确保自己的名望与威严不受到挑衅与玷污,除去邬思道无疑成为了一种必然。
只不过,邬思道对于雍正来说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雍正担心会因为立即处死邬思道而引来十三阿哥胤祥对其的不满与偏见,所以雍正同意了邬思道的“半隐”请求,并与其商议好在李卫的府上进行“半隐”。而不管是雍正还是邬思道,此时都是心知肚明的,李卫的府上就是邬思道想要“半隐”的唯一选择。
邬思道所说的“半隐”,实际上就是用自由换取生存,既然如此,那么邬思道必须要时刻处于雍正的监视与控制之下,再加上雍正不希望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以及此前邬思道的真实身份为外人所知,因而邬思道想要“半隐”,也就只能在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这三个人的府上。
可胤祥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因为同情邬思道而将其“释放”,年羹尧则还是不能为雍正彻底放心,只有李卫的府上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李卫对于雍正忠诚,即便是之后雍正还想要杀掉邬思道,李卫纵使是很不情愿,也会义无反顾地执行。再加上李卫本就对邬思道非常礼敬,从而也能确保邬思道能够安度晚年。
可对于邬思道来说,“半隐”终归是要寄人篱下,同时还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于是他这才要千方百计地离开李卫,前往田文镜那里,并且不断的用八千两幕酬的事情激怒田文镜,最终设计让田文镜将自己赶了出来。
而此时的雍正,通过这些年的观察,也发现邬思道看穿了自己心思,会将他们之间此前的所有事情掩藏下去。于是,雍正给了邬思道以“全隐”,让其获得了自由。
雍正登基之后,李卫对于雍正的价值可谓是不可或缺的。
李卫原本是扬州地面上的小叫花子,如果不是雍正的解救并且将其带回京城,让他在府上当差,李卫很有可能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当然,李卫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自从跟随了雍正,他除了对雍正始终是忠心耿耿,对于雍正的命令与安排,也是竭尽所能地完成。
在江南筹款赈灾时,他重新化妆成乞丐,引导灾民入城;在找寻《百官行述》的过程中,又是他冒充“败家子”骗当,最终使得十三阿哥胤祥得以进入万永当铺的仓库,从而找到《百官行述》;而在雍正发现年羹尧开始有了欺瞒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再一次地安排李卫潜伏在了年羹尧身边,充当自己的眼线和卧底,随时监控年羹尧的举动。
当然,最能体现李卫对于雍正忠心的事情,还是李卫在当上四品粮道,回京办差的时候,他在距离雍正家很远的地方,就下轿子步行前往,以表示对于雍正的尊重。仅凭此就可以试问,李卫这样的人怎么不受喜爱和器重。
李卫真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还是在雍正登基之后,他先是从陕西布政使的任上,调任江苏巡抚,随后又被迅速提拔为两江总督,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
而李卫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不断高升,还是在于他对于雍正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李卫是雍正为数不多的“自己人”。
前文中也说到了,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所以他并没有可以地发展自己的党羽势力,这也就使得直到他登基时候,除了康熙留给他的一众忠于皇权的大臣,如张廷玉、马齐、隆科多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支持力量。这个时候的雍正,能够真正信赖和依靠的,也就仅仅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李卫、田文镜,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而在这之前李卫对于雍正所表现出的忠诚与感恩,也令雍正非常的感动,也正是出于对“自己人”的信任和器重,李卫迅速得到了升迁,直至成为两江总督这样权势地位极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其次,雍正想要推行“新政”,离不开李卫等人的坚定支持。
雍正的“新政”,极大的触及了许多官员和地方豪强们的利益,推行起来本就困难重重,再加上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集团的阻碍和干扰,这也使得雍正是愈发的举步维艰。
这时的雍正是非常需要诸如李卫、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能够充分贯彻自己的思想,落实自己的决策,全力推行“新政”的官员。因为只有李卫等人,与雍正是“一心”的,并且会顶住各方压力,排除所有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新政”的实施与落地。而如果一旦“新政”在这些地方的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那么他便能够站在道德与舆论的制高点,以此为标杆与榜样,更加深入和彻底的推行“新政”。
所以,雍正极力地提拔、重用李卫,也是在为自己寻求最为坚实的支持力量。
再次,李卫的平步青云,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李卫,小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起初仅仅是雍正府上的一介小奴才,如今却成为了掌握地方权势的封疆大吏,由此对于当时官场所产生的震撼力与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他就是要通过李卫的事迹让所有的官员明白,只要忠于自己,并且认真贯彻自己的决议,做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得到重用,而这份重要也是不问出身、不问“学历”的。
雍正通过此,既可以实现对“八爷党”集团的瓦解,让其中的官员们能够选择“弃暗投明”,同时也是在拉拢人心,争取到一些新晋官员和底层官员们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树立自己的皇权威严,维护政局稳定,并确保“新政”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一下邬思道与李卫这二人之所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最终结局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他们之于雍正的价值和意义完全是不同的。
邬思道存在的价值是要帮助雍正赢得“九子夺嫡”,并且他是在“阴谋”层面上的,永远不可能被摆上台面,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后,邬思道的最好结局也只可能是“半隐”或者“全隐”,他没有被雍正处死,只能说是万幸了。
而李卫则完全不同,雍正对他的使用是在“阳谋”层面,并且让李卫越是张扬、越是显赫,则“榜样”、“示范”效果将愈发的明显,影响面也就越广,所以李卫才会平步青云,不断的得到升迁,成为了朝廷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