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秦朝的历史典故,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秦始皇时期的一统六国横扫八荒,第二个还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第三个则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在这三个历史典故中,以第二个焚书坑儒最为我们当代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焚书坑儒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比如有人说他是利大于弊,有人说他是弊大于利(笔者信前者)。

那么作为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我们,在看待这件事情时,到底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呢?如果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接着往下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得分开来看,即《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和《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而如果是这样,那么则是一个利大于弊,一个弊大于利。

其一,《史记》版的利大于弊

这个版本的焚书坑儒,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原因是这个版本的记载不太符合曾经的历朝统治者。所对于秦始皇嬴政的基本评价,我们都知道,在新中国以前的所有封建王朝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所有开国皇帝都以秦始皇他的秦朝为反面素材,并教育后世之君,千万不可学习秦朝的暴虐与无道。

因而,在当时的所有记载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载很多都是负面例子,哪怕是有正面的,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儒生抹黑成负面的。

史料《史记》对于焚书坑儒的原文记载为,“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从此缺焉”!那么这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得直白些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焚毁六国史书,坑杀咸阳术士,让六国的艺术传承从此缺失。

对于这个解释或许很多朋友都有些懵,甚至还有朋友可能觉得笔者在乱说。但这里大家先不要着急,关于我们广义上所认知的那个版本,笔者会在下文提到(尚书版的)。

我们言归正传,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所谓焚书坑儒,其实就只是将当年山东六国的诗词歌赋类书籍焚毁,并将当时咸阳城内的术士(炼制不死药的人)全部坑杀,且直接导致六国的文化艺术类传承从此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后果到底严不严重,或者对于秦朝乃至后世来说,是利还是弊呢?

就笔者个人的看法,应该是对于秦朝来说利大,对后世来说弊大。但因为我们这次说的是秦朝,所以就站在秦朝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秦朝,那么作为统治者的秦始皇嬴政,自然不希望有人再反叛自己或反叛秦朝。而反叛自己和秦朝的人除了有武力上的外,还有精神上的。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根本不怕武力上的反叛,因而唯有精神上的反叛最为致命。

所以我们大概思考一下也能知道,烧毁那些六国诗书,对于秦朝而言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坑杀术士,这里笔者举个例子,当年有个术士叫徐福,他为了“寻找”所谓的不死药,曾一次性迫害了上千条人命和收集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对于这种人,大家觉得该不该杀呢?

其二,《尚书》版的弊大于利

史记》我们都知道是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朝初年(西汉初年)所写,而《尚书》则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尚书》的作者也很出名,因为他是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嫡系)在汉朝中期(东汉初年)所书写的。我们现在大众所认知的焚书坑儒典故,其实就是出自这部史料典籍,而原文记载则为“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样一句话。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嬴政把所有的先代典籍全部毁坏,并焚毁天下所有的书籍,坑杀天下所有的儒生,且导致天下的学子们全部四散而逃,有的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学子身份。单从字面解释来看,秦始皇的这场行动不可谓不残忍,不可谓不毒辣。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记载难道真的是正确的吗?

上面笔者有提到,《尚书》的作者是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孔安国,而《史记》的作者则是汉朝初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太史公司马迁身为汉朝儒生,他会对秦朝的暴虐行径做任何掩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且如果当年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那太史公一家的性命,以及《史记》当中关于前朝的记载,又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呢(如果焚书坑儒,那孔子的家族必然首当其冲)?

此外,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初期的学者,对于历史的了解自然是要高于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而既然如此,那谁的记载更真实一些,岂不就是一目了然了?

这里笔者多说一句,关于焚书坑儒的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比较贴切的野史记载,那就是当年秦始皇焚毁六国诗书的时候,会在咸阳留下单独的孤本,而项羽灭秦后因为看不上这些孤本,所以就将他们一把大火全部烧毁了!

最后,关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应该是需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即分情况分版本的去讨论。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利大于弊,而如果我们相信《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弊大于利。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中国通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人们通常会放在一起说,那么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焚书的前因后果

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帝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有不少溜须拍马之人,给秦始皇歌功颂德,拍的秦始皇很是受用。在秦始皇心情大好的时候,齐人淳于越顺势进谏,说道:“臣听说殷、周能有千年的国祚,都是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来共同拱卫天子。现在陛下一统天下,富有四海,为了防止出现权臣乱国,理应效法殷周,分封天下。凡事遵守老规矩,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秦始皇听了以后,其实是有些心动的,但是自己不好马上做出决断,就让淳于越和丞相李斯商议。李斯的回复很决绝,坚决反对分封制。李斯上书给始皇帝,说道:“殷周时期,天下散乱,诸侯之间攻伐不断,这都是分封带来的弊端。现在天下一统,好不容易结束了战乱,怎么能再走回老路子呢?现在的人动辄以古非今,粉饰一些虚妄的东西来作为治世之道,贻害颇深。”

李斯认为学者们都善于鼓噪自家的学说,完全不理会是否切合实际,这些学说“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学者就像大V,他们有各自的粉丝,所发出的言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哗众取宠,以搏取眼球。这些人实际行政能力不行,但是特别擅长造谣诽谤朝廷的政策。“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意思是说这样的乱象不加以禁止,皇帝的话语权就会被“专家”们夺去,皇帝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

接下来,李斯发布政令,要求全面收缴《诗》、《书》、百家之言,各国档案等毁掉,如果有私藏不上交的,就施以黥刑。当然也不是所有书都要毁,像是医药卜筮种树这样的工具书,可以保存,被毁的书李斯也在宫中藏有备份,不过这些备份后来又被项羽一把火烧掉。

坑儒的前因后果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他也意识到了死亡的可怕。为了能够长期霸占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迷上了长生术。有需求就有市场,秦始皇也因此着了江湖术士的道。

始皇三十五年,术士卢生对始皇帝说:“陛下多年求取奇药仙草,为何总是求之不得呢?都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啊,他们就像是恶鬼一般。陛下治理天下,常与小人打交道,内心无法做到真正的恬静,这样真人是不会现身赐给陛下灵丹妙药的。为了早日迎来真人降临,陛下应该远离他们,独处修行才可以。”秦始皇求长生鬼迷心窍,还真就信了。为了表达对真人的崇拜,连自己的称呼都改了,称真人而不再称朕。

术士卢生的一番操作,相当于把秦始皇与群臣给隔离开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架空了秦始皇,这样的秦始皇更好欺骗。在得到大量财物以后,卢生和另一位术士侯生就相约逃跑了。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道德出口,二人诽谤秦始皇滥用刑罚,专横跋扈,搞得民不聊生;在强制推行秦法的过程中,滥杀无辜,造成许多名士的枉死,以至于天下名士都噤若寒蝉,不敢仗义执言,匡正他的过错等等。最后还不忘诅咒秦始皇,像这般贪恋权势之人,根本就是不得好死,怎么可能得到灵丹妙药呢?

秦始皇知道这些以后,气得直跺脚,损失大量钱财不说,还遭受如此奇耻大辱,这怎么能够容忍?于是他就立刻派人去查,把散布谣言的相关术士和学者,都抓了起来,大概四百六十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儒生,把他们坑杀在了咸阳。这里秦始皇确实有点气急败坏了,但是他坑杀的四百六十人都是犯禁的,没有再扩大化,这比起后世明朝的蓝玉案,胡惟庸案以及清朝的文字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焚书坑儒的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其实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破坏性创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移风易俗,改变他人的习惯,是非常难的。睡虎地秦简出土了一些秦朝外派官员、士兵的文件和书信,官员抱怨秦法推行困难,不理解百姓为什么不愿意遵从新法。士兵则劝说在老家的朋友,一定不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去当兵,因为那里都是抗法的“刁民”。

一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其载体无非是文化人和书籍。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本质上还是战国时期秦国地盘的扩张。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强行推行秦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焚书坑儒破坏性地消解了一部分抵抗因素,项羽一把火彻底毁灭了与过去的羁绊,有机会重新开始。汉朝建立之初,都是前朝遗老凭借记忆在重建文化大厦,这给了汉王朝的统治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从容的选择有利于淡化地方意志,有利于大一统的文化元素,然后将其发扬光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汉武帝时期,大汉才真正成为一个跨地域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和政治相对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最后,我想借用电视剧风云里的剧情设定,来诠释自己的观点。帝释天凤血的功力与龙元冲突,想要得到龙元的功力,就必须先化掉体内凤血的功力。这个过程像极了从封建到大一统的过渡,想要真正的大一统,就必须要化解掉封建。从破坏性创新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焚书坑儒整体上是利大于弊。

3

中国是全世界最尊重知识的国家。历朝历代只要自认为是中国,都会把对知识文化的重视放在首位。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让鲜卑为主的北魏王朝毫不犹豫的摒弃自己游牧民族的习俗,全面汉化。可以说,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才是最大的民族认同感。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因此学术界是百花齐放,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诸侯争霸,这各个学术的代表人物都恃才傲物,高傲的不行!他们习惯于和国君坐而论道的待遇,这秦始皇不是一般人啊,而是个霸道的帝王,不跟学者儒士玩这套,你跟我坐而论道,你是什么东西!于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百家学士的待遇那是一落千丈!

儒家经典毁于焚书坑儒的最多。 孔子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周礼》和《乐经》全部毁于焚书坑儒。这两部典籍彻底灭绝。 孔子修订的《尚书》原有120余篇。秦朝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尚书》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孔子弟子三千,其法治思想被仲弓继承。仲弓的著作《敬简集》毁于焚书坑儒。 曾子根据孔子教导,所做的《孝经》毁于焚书坑儒。现存《孝经》是后人伪造的。 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中,只有《周易》不再禁毁之列。是唯一合法流传下来的著作。 《诗经》是汉朝儒生依靠记忆背诵出来的。《左传》、《论语》等经典是私藏的。

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利大于弊的!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事儿对目西起到了一个警醒作用,虽然秦始皇是因为统一的需要采取了严酷的行为,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我们却不能一味的赞成他,因为这种思想太盛之后,很可能又有人被无端的被打成“大毒草”,那可是罪孽深重了!

4

对他是好事,对秦王朝,对秦王室,对天下,对社稷,对百姓,对华夏中国,对世界文化都是坏事!

5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文字。为什么统一中国的是秦而不是别的诸侯国?
当时流行于各诸侯国的文字应当是小篆,但一定差别很大很多,不利于交流。
而当时秦国的隶书已经流行了(睡虎地秦简),隶书无疑要比小篆进步,它利益书写、办公使用。
秦始皇焚书坑儒下手太轻对于各个诸侯国皇族也“太客气”,以至于大秦建国二十几年就被诸侯国遗老遗少所推翻(例如张良、项羽等等),大秦仅仅是昙花一现。

6

我觉得没有什么利,基本都是弊,特别是开了钳制思想、迫害异议的先例,为后事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统治模式,使中国陷入了两千年浑浑噩噩的时代,不仅缺乏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更鲜有百花齐放局面,再没有产生什么伟大的思想理论和伟大的思想家。

7

秦始皇所谓“焚书坑儒”,是两个分开的事件。焚书的理由,在李斯上书的话中说得很清楚,可以自己去看,大体就是说,某些书生学习诸家不同学术导致观念不统一,有提倡恢复封建的,也有用不同观念给国家政策挑刺的(今之反对派),反对建议也罢了,最坏的是“跨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这种状况,必须统一思想,故建议把诸子百家的书不让老百姓阅读和教学,只有官方专业学者可以,老百姓如果要学,应拜吏官为师。焚书是把民间诸子百家著作和六国的史书(保留秦史)烧了,科技学术著作没有动,烧掉的书,在官方图书馆中保留。这个记载,在《史记》中很清晰。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学者都注意到历来诋毁秦始皇焚书政策的事实,蔡东藩在《前汉通俗演义》中就说,秦始皇焚书有保留,只是项羽火烧秦宫,才把馆藏的书籍毁掉了,“虽然不是秦始皇烧的,但追究原意,无非愚民政策”——引号的话是他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统一思想,并非秦始皇和李斯的独创弊政,其实时至今日,也天天讲统一思想言论。


至于坑儒,历史记载的就是因方士欺骗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面临谎言被揭穿时说始皇坏话后逃亡,引致秦始皇追究诽谤大案,书生们互相检举揭发牵扯出四百多人,一起杀了。此案并非针对儒家书生而来,但后世偏说成是儒生,并与焚书联系,让人联想确凿。另一个事件是非正式记载,说秦始皇诱骗儒生入深谷活埋的,野史不论。






8

焚书坑儒,只是现象,关键是焚的是哪些书?坑的是哪些儒?比项羽付之一炬咸阳宫,恐怕还是有针对性的!

9

为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如果真想知道,乱猜的也许就是答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