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杨家将,就不得不说起两个地方,代县杨忠武祠与雁门关。

代县杨忠武祠

从历史文化名城代州(今山西代县)往东北20公里,有一个村子叫鹿蹄涧村,就是宋代名将杨业的祠堂——杨忠武祠所在地。

在我国流传的古代忠君爱国的英雄中,北宋时期有名的将领当属杨家将,人们耳熟能详的老令公杨业、威震三关的杨六郎、齐天庙打擂的杨七郎、阵前招亲的杨宗保、巾帼英豪佘太君、穆桂英等。这些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以及故事演义,表达了人们对忠良的爱戴,特别是在国家民族积弱积贫、面临外侮侵略之际,人们愈发乐意宣传杨家将、岳家军这些传奇人物故事,以寄托老百姓反抗外敌侵略、保境安民的强烈愿望。杨家将的一些人物在史书有名有传,还有的只是存在于民间故事传说之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这些人和事都在杨忠武祠有所记载,这里也就成为纪念杨家将的“圣地”。上世纪80年代后,海内外杨氏后裔更是愿来这里朝拜,祭祖归宗。

边靖楼与杨家将的故事

代县城里矗立的威武的鼓楼,即靖边楼,保护完好,据说楼上还有杨六郎穿过的铠甲和兵器,不开放我也没上去过。虽说当时“山汉进城”只看鼓楼一眼,可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兴致大发,曾作没辙没韵“词”一首,自名为《代州鼓楼词》:“旧时城郭旧时楼,登楼尽观全代州,万里河山眼底收。 当年六郎抗敌寇,而今遗甲靖边楼,英雄芳名千古留。”1999年回代县再次看见鼓楼,更加显得破旧,很有沧桑感;次年鼓楼被拆重修,很是担心能否修旧如旧;2009年再次回代县,看到了新修的鼓楼,感觉还行。

杨家将镇守的雁门关

代县城往北是有名的雁门关,这里也是杨家将镇守三关的古迹之一。离鹿蹄涧不远的东留属村有杨七郎墓古迹。与鹿蹄涧村遥遥相望,隔着滹沱河的穆柯寨,传说是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家园。再往远处,邻县五台还有著名的五郎庙(即杨五郎出家之地)。

代县有很多关于杨家将的传说逸事,大虾在时听过一些,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村里姓杨的多数是杨家将后代(这些杨姓还真是为人厚道),鹿蹄涧修庙他们是要捐钱的。离我村往北2里的杨庄,更是杨家后人聚集地,当年县武装部长杨占荣(当地抗日打游击出身)就是杨庄人,在代县也算是一号人物。代县杨姓人大多居住在平川地,杨庄就算最靠山里了。而姓潘的多住在山里,据说是沾了潘仁美(潘美)的光,被挤兑的成了山汉。而杨姓人的名字多忠勇威武之意,如杨殿勇、杨存保等,潘姓人的名字多内敛谨慎,如潘学文、潘守法等。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事啦!

最佳贡献者
2

杨业之雁门关之役大捷

杨业,原名杨重贵。父杨信, 为山西凌州豪帅。五代十国时,杨业年仅十五,被其父质当于北汉主刘重那里。因为忠勇,被北汉主刘重任命为将先后率军抵抗北周军和宋军,作战非常勇敢,屡次斩首破敌,因此深得北汉主器重,赐姓刘,改名继业。继业长相俊伟,精于骑射,惯使一口铜铃大刀,重五十斤,英勇无敌。

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率精兵十几万征讨北汉。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北汉都城太原。太原城池非常坚固,加上杨业率北汉军浴血奋战,急切不能攻破。于是宋军筑长围以困之。宋太祖赵匡胤见久攻不下,遂令决开黄河支流的汾河之水淹灌太原城。大水骤至,太原城周围白浪滔天,水势汹涌,城垣往往浸塌。宋军刺枪使刀,跳上早已准备好的小船,趁着水势,踊跃攻城。宋军把城四面围定,一齐放葥,射死北汉军无数。杨业令千余弓弩手躲于城垣后,待宋军船只来近,一齐回射宋军,葥如雨下,射死数千人。宋军退却。于是,杨业率军士担土搬石,填塞城垣浸塌崩坏之处;设强弓硬弩千余,率军昼夜防护,不敢懈怠。旬日之间,水势渐退。太原城巍然不动。宋太祖赵匡胤大怒,亲率一支精兵直临城下,指挥围城军队攻城。城上守军望见,急报杨业。杨业急来敌楼上看,料定必是大宋皇帝,乃急调精锐骑兵数百,进行突击。轰然一声,放下吊桥,杨业一马当先,率数百骑从城中杀出,挥刀直奔宋太祖。赵匡胤大惊。宋将党进急率御林军奋死抵挡。宋军将士急忙保着太祖逃走,并迅速调兵增援,救岀太祖回营。杨业杀死宋军百余人,退走入城去了。杨业这一场突击,宋太祖险些被杀,从此再不敢轻视北汉军。时值盛夏,天气暴热,宋军久屯坚城之下,多生疾病。宋太祖见太原城坚固,更兼北汉有杨业这样的勇将,急难攻取,只得见好就收,下令班师。于是,宋军撤除包围圈退去。

十年之后,即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北宋再次大规模兴兵攻北汉。时宋太祖赵匡胤薧,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起兵二十万,围攻太原。时北汉主刘重已死,其子刘继元继位。杨业奋力抵抗,杀死宋军无数。宋军奋力攻城。自正月至五月初六日,围攻四月余,北汉主刘继元派太监向宋太宗投降。宋太宗见刘继元虽来降,得知杨业尚在守城死战,宋军精锐部队无法攻破,不觉暗暗称奇,于是召来刘继元,让他写一封亲笔信叫杨业投降。杨业正在浴血奋战,接到太监送来的刘继元亲笔信,令他停止抵抗立即投降。杨业见了,别无选择,哭了一场,率部向宋军投降。宋太宗接到报告,大喜,亲自接见杨业,以好言慰之,拜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让他继续统兵,并给了很多赏赐。让杨业改回原姓,这样,刘继业又变成杨业,从此再未更名。杨业拜谢而退后,宋军众将说:“杨业乃北汉大将,今不得已而降,其心未称,主上委以边关重任,恐有不测。”太宗道:“今北汉已亡,我大宋一统天下,杨业舍我其谁?朕待以厚恩,虽有异心,亦可改变。今国家多事之秋,北方契丹虎视眈眈,朕正需此等忠勇之将。卿等勿疑!”

这样,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亦被北宋平定了。至此,自唐以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彻底结束了。接着,宋太宗乘战胜之余威,欲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一开始,宋军打得非常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地区)城下。辽景宗派大将耶律休哥率精兵十万与宋军交战,在幽州城外高梁河与宋军发生遭遇战,宋军大败,军士被杀数万人,垒尸十几里。宋太宗赵光义身中数葥,狼狈逃回中原,尽以身免,辎重丧失殆尽。这一仗,史称“兵败高梁河。”

辽军虽然战胜,但是辽景宗耶律贤对宋军无端进犯十分恼怒,决定釆取报复。次年,即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寒尽春回,塞草渐茁。辽主贤任命附马萧咄里为大将,率领精锐铁甲骑兵十万杀奔雁门关来。雁门关在山西代州北面,易守难攻。系紧要门户,若雁门关有失,代州亦危。边关急报朝廷。宋太宗急传诏一面令杨业守雁门关,一面令大将潘美急调精兵增援杨业。潘美系宋朝元老大将,早年从宋太祖起兵,历经太祖、太宗两朝,功高望重。时杨业奉命守雁门关,手下只有三千军马,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辽军抵达雁门关。杨业在关上望之,辽军精骑如铺霜涌雪。杨业虽然兵少,但是毫无惧色,指挥军士奋力坚守。辽将萧咄里麾军攻关。辽兵各将车中木石抛于堑壕中,加以数以万计的土囊,把壕堑顷刻填平,然后大刀阔斧冲杀进去。杨业指挥宋军奋力死战。

辽兵架云梯,关上火箭齐发,云梯一时尽着,梯上辽兵或被烧死,或是坠落。关上矢石如雨,辽兵皆退。萧咄里大怒,令用冲车冲撞,用燃油喷射。宋军死伤无数,仍然奋力苦战。自午时打到黄昏,关上宋军渐渐不支。正垂危之时,忽见辽军后军大乱。原是杨业领数百骑潜地出关从山后绕到辽军阵后出奇兵突然从辽军后面杀出,仿佛飞将军突然从天而下。辽军猝不及防,正不知宋军多少人马,一时大乱,自相践踏,死伤甚多。萧咄里正在中军督战,忽见后军大乱,急提利斧来看,突然迎面撞着一员宋将,那宋将状貌雄伟,眼睁铜铃,青袍银铠,钢刀赤马。萧咄里措手不及,被宋将大喝一声,手起刀落,萧咄里已连头带盔,飞落马下。看官,你道宋将是谁?正是杨老令公杨业。原来,杨业出奇兵杀入辽军后军,乘乱杀到中军突击辽军主帅,正撞萧咄里,遂阵斩之。后人有诗赞曰:

百骑奇兵冲虏阵,刀光闪处鬼神惊。

任他辽将何嚣勇,一遇杨公命即倾。

萧咄里既死,辽兵大溃。时东南山坳喊声震地。原来是宋将潘美率两万精锐援军赶到,趁势攻击,杀得辽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甲胄器械,堆积如山;辽军辎重,悉数为宋军所有。辽人经此一挫,称杨业为“杨无敌”,自是望见杨业旗号,当即抱头鼠窜。一战之威,乃至于此!

宋太宗得知雁门关大捷,大喜,即封杨业为“云州观察使”,重加赏赐,势位尽次于宋囯元老重臣潘美。如此一来,也引起了边关宋军将领的嫉恨,多有人上书诬告诋毁杨业。太宗得到这些书信,把它束成一捆,派人送给杨业,并写亲笔信告说:“朕知此等皆不实之词。朕知卿不负朕,朕亦必不负卿。卿可努力建功,无负朕躬。”并重加赏赐。业由是感激,愿尽死力。

时有辽将大鹏义闻知杨业威名,非常不服气,引数千辽兵犯界。杨业率千余骑来迎。两军对阵于边关。宋军门旗开处,杨业横刀出马。大鹏义抡动大斧来迎,不料后面辽军望见杨业神威凛凛,不战先逃,大鹏义喝止不住。杨业驱兵冲杀过来,辽兵大败。大鹏义落荒而逃,被杨业一箭射死。辽兵折了大半,残败军奔回辽国。时有潘美部军正与来犯界的辽将兀环奴、兀里奚小股军队交战。杨业闻讯赶来增援。宋、辽两军正杀得难分难解。辽兵正战之间,突然远远望见宋军“杨”字旗号,顿时纷纷逃走。辽将兀环奴急忙骤马奔驰,欲拦截止住逃兵,然而坐马突然栽倒,把兀环奴翻跟斗倒撞下马来,被杨业马到,手起刀落,就地杀死。辽将兀里奚便走,被杨业次子杨延玉赶上,一刀斩之。辽兵大半被杀,剩余的只恨爷娘少生了两条腿,争先恐后逃窜回去了,从此不敢再来犯境。辽人闻杨业之名,无不丧胆。杨业威震塞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