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蒋对于西北军出身的将领,绝大多数是半只眼睛也看不上,最多偶而利用利用,但是却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孙连仲一个是刘汝明。孙连仲担任总指挥的基本部队第26路军,全军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成为后来红五军团的基干,老蒋也没有严办他,再后来重掌兵权,抗战期间从第2集团军总司令一直坐到了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的位置上,可谓另眼相看。孙连仲也算能打,台儿庄战役就曾举国闻名,但是这个刘汝明也能够倍受器重,实在看不懂了。


(刘汝明人称刘善人)


刘汝明是西北军的骨干将领,冯玉祥亲信的“十三太保”之一,人高马大并且颇通拳脚,从1911年被招募当兵起,就在冯玉祥的手下混事,当时的老冯还不过是个营长(清军的管带)。从此跟随冯玉祥参与军阀混战,到1927年西北军也成为“国民革命军”一部分时,刘汝明已经是第2集团军下辖的第2军中将军长,是冯玉祥的四梁八柱之一。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下野后,刘汝明失势,后屈就宋哲元第29军副军长。


结果又在29军逐渐得势,实掌第143师兵权,并且在长城抗战中也算尽力,1935年铨叙陆军少将并获授“青天白日勋章”,不久升任察哈尔主席兼任全省保安司令,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有枪有兵有地盘以后,刘汝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跟宋哲元的态度非常相近,既抗拒日本人也抵触中央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居然不允许汤恩伯的部队通过防区,总是担

心被中央军给吞并了。


(冯玉祥)


如果说刘汝明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还算凑合的话,那么解放战争中的发挥只能用“草包”来形容了,抗战末期从68军军长升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的刘汝明,被选送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这就算是“天子门生”了,是老蒋拉拢杂牌将领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投降以后,刘汝明升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2集团军改编的“第四绥靖区司令”,所部驻防中原地区,从此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的重要对手。


刘汝明此时已锐气不再,每日必抽大烟,在巨野金乡战役中,他的部队一下子被晋冀鲁豫野战军吃掉了16000人,刘汝明命其弟刘汝珍率部前去解围,途中再被歼四个团近万人,从此一味避战。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杀入鲁西南,负责河防的刘汝明一脸懵逼,当顾祝同问他发生什么情况时,他居然回答:“只听说解放军打了几百发炮弹过来,至于过没过江那不知道”,把顾祝同气得半死。


(孙连仲)


由于刘邓部队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而蒋军疲于应付损兵折将,当时南京曾有传闻:一诚不如一承,五刘(刘峙、刘茂恩、刘广信、刘汝明和刘汝珍)不如一刘,可见刘汝明之无能,也足见刘帅之威名。鲁西南战役中,固守郓城的四绥区主力整编第55师被晋冀鲁豫野战军基本全歼,师部及整29旅、整74旅共10000余人被俘,还“贡献了”山炮10门和大批武器弹药。


刘汝明的基本部队,只有68军和55军(整68师和整55师)这两个军,连续大败于中原野战军之后,家底基本折腾光了,整55师基本上是全完了,整68师也伤亡惨重,刘汝明几乎成为了光杆司令,山穷水尽之际,结果却被彩蛋砸中突然获奖了。原来颁奖人正是老蒋,金额足足有五亿元之巨,理由是刘司令守备黄河渡口的整68师“守备有力,应予给奖”云云。


(西北军诸将)


其实呢,一方面刘汝明仍然被老蒋高看一眼,军统特务关于刘部怯战和避战的汇报都经常被老蒋无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样子给其他杂牌军看看,否则真心没有人卖命了。而刘汝明以此款项招兵买马重建队伍之后,说啥也不愿意再跟中野死拼了,每战必磨磨蹭蹭,遇到中野进攻便以逃跑应对,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同僚讥为“老兵油子”。


1948年豫东战役后,开封被蒋军重新占领,在河南省政府的宴会。“总统府”战地视察团第一组组长刘伯龙说:“我打了几十年仗,谁打假仗我还不知道么”?暗指刘汝明打假仗,刘汝明大怒,起身揪住刘伯龙就打,省主席刘茂恩急忙拦住才罢手。黄埔三期的刘伯龙身材矮小,确实被吓坏了,而刘汝明没等宴会结束就返回司令部致电老蒋,控诉刘伯龙的骄横。老蒋无奈只得回电安慰刘汝明。




告状是为了面子,骨子里刘汝明仍然不敢跟我军对阵,淮海战役期间,第四绥靖区升格为第六兵团,奉命与李延年兵团共同北上救援黄维兵团并重新打通津浦路。然而刘汝明选择了小心翼翼地爬行来保存仅剩下的50000多人马。稍遇华野阻击,刘部就畏惧不前,尽管老蒋多次严令外加刘峙亲自督阵,刘汝明也全然不顾,气得老蒋大骂刘汝明打的是“滑头阵”,而闻听黄维被歼后,刘汝明立即率部脱离战场,一路撤到淮河以南,再后来直接撤过长江。


解放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刘汝明第八兵团的三个军驻守湖口至铜陵段,已经算是江南蒋军兵员比较充实的“老部队”了,然而刘汝明根本未予认真抵抗,带着部队就朝南跑,汤恩伯闻讯大发雷霆,急电刘汝明务必坚守江防阵地,可是老刘根本不鸟他只管跑路。第八兵团一路撤往浙江和福建,在福建战役中再被解放军吃掉大部(还起义了一部分),刘汝明重新施展凌波微步,最终还是率着残部5800余人乘船逃台。


老蒋终于对这个只会逃跑的草包将军忍无可忍了,而主台的陈诚也对这支杂牌军嗤之以鼻,所以第八兵团残部遭到了最屈辱的对待:先缴械、再下船,然后军官集中整训、士兵编入其他部队,刘汝明辛辛苦苦保留下来的这点家底,一夜之间不复存在。1949年10月,刘汝明被免职从此赋闲,1975年去世,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总有些人因家世显赫、或能说会道,身居高位但总干些误国误民、啼笑皆非的事情。以下这十位便是史上著名的草包将军。 1.李广利(西汉)  汉武帝大舅子。他的难得之处在于,作为武帝后期最高军事统帅,打了一辈子败仗。 同为外戚,卫青和霍去病横扫漠北,打得匈奴嗷嗷狂逃。卫青去世后,李广利被任命为大将军,此时的形势已比卫青好的多,他却差点把此大好格局赔了进去。 二征大宛,率6万大军屡战屡败,汉军的损失高达六分之五。 一征匈奴,率3万大军在天山被匈奴人重重围困,险些脑袋搬家。 二征匈奴,率21万大军与匈奴10万大军血战蒙古。虽然后来慌忙撤军,好歹把部队完整带回来了。 三征匈奴,率7万精锐在内蒙古与匈奴决战,小胜之后又被匈奴反包围。全军覆没,李广利本人投降匈奴。 此人打仗无谋,为官却阴狠奸诈。勾结丞相陷害太子,直接造成巫蛊之祸;忌贤妒能,坐视李陵孤军被围而不救,断送一个名将的前程。投降匈奴后,汉奸也没当好,被匈奴重臣卫律陷害致死。 2.王玄谟(南北朝—宋) 将门之后,南朝坚定的主战派。又刚直敢言,能说会道,激起了宋文帝“封狼居胥”的热血梦想。 当时因北魏鲜卑帝王对汉人持续压迫,中原百姓纷纷组成义师声援南朝北伐。王玄谟作为大将却对归附的中原义军极不信任,横征暴敛而大失民心。居然因为贪图城中财物而禁止使用攻城器械,致使一个小城200多天不能攻克。 北魏借此时机集结兵力反扑,王玄谟被反扑而来北魏军势吓破了胆,丢下前线数万军士直接逃跑,丧失主将的宋军阵脚大乱,最终全军覆没。北魏趁势杀入南朝境内,终结了刘裕父子两代励精图治的“元嘉之治”,南朝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最好机会 。 3. 鲜于仲通(唐朝) 鲜于仲通的老家是四川富豪,自小勤攻诗书,没从书里读出救世济民、带兵打仗的学问,却学了不少溜须拍马的本事。 他拼命巴结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当上了四川军政大权的剑南节度使。横征暴敛,将四川祸害的民不聊生,任用的酷吏张须陀强爆了南诏王妃,断绝南诏国与唐朝数十年的友好关系。 天宝十年,南诏发兵攻唐报仇。鲜于仲通率8万精兵杀入南诏境内,唐军的浩大气势吓得南诏求和,鲜于仲通无视身边吐蕃的边军危险,干脆利落的拒绝求和要求。 他饶到苍山背后,准备上演一出前后夹击全歼南召国的好戏,却被南诏和吐蕃合军从两线发动袭击,将唐军拦腰斩断,6万唐军被杀,四川防务能力大为削弱。统帅鲜于仲通临阵脱逃后,居然在杨国忠的庇护下当上了京兆尹。 4. 范雍(宋朝) 范雍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人品名声都不错,打仗却是个外行,还有认死理的书生倔劲。范雍的兵败,算是北宋文官带兵制度的悲剧。 范雍镇守西部时,西夏王元昊自立后发兵攻宋。由于宋朝防守太严,元昊使诈议和,范雍这个读书人很想“怀仁四方”。接纳后将西夏“降兵”安置在延州军事要地金明寨。结果夜里,诈降的西夏军与元昊大军里应外合,抢占金明寨,兵临延州城。 元昊对延州围而不急攻,围点打援企图极其明显。范雍却派人送信死催周边宋军来援,结果来援的数万宋军全被元昊包了饺子。此战之后,西夏从臣服于宋朝的部落变成一个“主权国家”。 不过这个时间里,范雍也做了一件大事。他赦免了一个论罪当处死的小兵,多年后,这个小兵成为西夏军最恐惧的宋朝战神,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5. 范文虎(南宋---元) 老丈人就是把南宋祸害得乌烟瘴气的贾似道,他本人更是祸害两个朝代的极品。 襄樊争夺战,范大将军驰援襄樊,军队列阵几十里,真是霸气侧漏。结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轰,范大将军吓得拔马就逃,留下几万大军任蒙古人宰割。在老丈人保护下,不但没被“问责”,反而官升一级。 两年后,夸口说单独带军就能平灭蒙古人。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将军独立统兵进军襄阳。结果碰上元朝名将阿术,又是飞速逃跑,丢下数万官兵当了蒙古人的俘虏。 两个月后,范文虎不幸在鹿门又撞上阿术,这次他连打的胆子都没有了,连夜撒丫子就跑,数百艘精良战舰和上万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 四年后,蒙古人兵逼安庆,镇守安庆的范文虎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居然不放一枪便开城投降。蒙古人纳降后任命他做灭宋急先锋。还别说,范文虎打蒙古人没本事,掉转枪口打宋朝却似出了笼的“猛虎”,率先攻下了临安,俘虏了宋朝太后君臣。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给了范文虎10万水军,共计3500多艘战船,让他攻打日本。大军到日本没多久赶上了台风,元军虽然损失巨大,但实力尚存。面对日军的回击,范大将军飞快的跳上战船跑回国,把数万元军扔在了日本岛上。结果群龙无首的元军很快成了日本人的俘虏。 战败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权臣的庇护上隐瞒了失利的真相。范大将军打仗草包,混官场的本事却真不是盖的。最终,享尽富贵的范文虎以尚书丞相的身份病逝于家。 6. 也先帖木儿(元朝)  元朝著名宰相脱脱的弟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人,点燃了元末农民战争的燎原烈火。 一直搞反腐工作有声有色的也先帖木儿成了平乱总指挥,带着元帝国精锐部队杀奔中原。他身边的先锋巩不班是个能打的狠角色,接连收复了河南几个重镇。 农民军趁夜突袭杀掉巩不班,吓得他拔腿连跑几十里,连之前打下的城池都放弃了。脱脱又加派大军增援弟弟,至此,他手握元朝30万精锐部队。这位肩负平叛重任的大元帅因忌惮前此失败,带兵跑到沙河就不敢走了,天天在帐篷里求神问卜。 整整一个月,三十万蒙古军成天看主帅烧香拜佛跳大神。某夜,起义军只是试探性夜袭,三十万元军当场炸了营,他还以为是发生了军变,二话不说拔马就逃。30万元军不明就里,自相践踏攻杀,天亮时他只带回来了一万残兵。 兵败后,虽然他在哥哥脱脱的袒护下逃过了惩罚,但元朝最厚实的老班底一次性赔光了。自此以后,元朝中央政府已经成空壳了,各地方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到朱元璋举兵北伐时,直接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 7. 李景隆(明朝) 横扫漠北,打的蒙古骑兵北逃的大明开国名将李文忠简直怀疑,这个本事奇差的李景隆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李文忠的表弟---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讨伐燕王。朱棣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的手舞足蹈。李景隆以50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朱棣老窝—北平,反而被守军打退了几十里。 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50万大军发动猛攻,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50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 建文帝赦免李景隆的罪过后,又给他60万大军,与朱棣的10万精骑在白沟河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又导致60万大军全军覆没,若非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止朱棣,“靖难之役”恐怕就提前结束了。 盛庸击败朱棣后,朱棣兵行险招,千里奔袭南京城。李景隆竟然无耻的勾结朱棣,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 连获益的朱棣都看不起他的卑劣,登位没几年就剥夺了他的爵位,并以谋反为名将其抄家,全家软禁。 8.袁应泰(明末) 为官清正廉洁,禀公执法,深得民心。如果他做个地方文官,必定大有作为。只可惜命运把他推到辽东经略这个悲剧性的岗位上。 袁应泰到任时,明军已渐渐在辽东站稳脚跟。他上任后一改熊廷弼治军从严的作风,改为治军从宽,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还收容大量与满洲人勾搭连环的蒙古人,企图“以夷治夷。”努尔哈赤先发制人,八路大军出攻沈阳。 一开始袁经略雄心勃勃,谁料他以前收容的蒙古人成了清军内应,一天时间就丢了沈阳城。城外战斗打的昏天黑地,坐镇辽阳的袁应泰已被八旗军吓破了胆,漠然坐视川浙军被八旗铁骑全歼。由于袁应泰的荒唐指挥,八旗军很快将辽阳重重围困。 关键时刻,又是袁应泰收容的蒙古难民突然发动袭击,不但烧毁明军储备物资,还为八旗军打开城门。辽阳重镇终于落入了满清的手中,袁应泰见大势已去,扯了块白布在城楼上吊殉国,虽然指挥愚蠢,可其人还算是条汉子。 9.杨嗣昌(明末) 大学士杨鹤的儿子,能说会道很得崇祯宠信。是个动嘴皮子强,动手能力差的人。坐上明朝兵部尚书后,便把大明朝祸害了个干净。 他妒忌孙传庭和洪承畴平定农民军起义得大功,便死催熊文灿招降农民军,结果,给原已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喘息之机。 皇太级已经杀掠到北京周边了,他却还想着“议和”。卢象升只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话,就被他送往清军虎口。最后卢象升浴血奋战,在手刃数十清兵后慷慨殉国。事后,他还诬陷卢象升临阵脱逃。 杨嗣昌总督的各路援军畏敌如虎,眼睁睁的看清军在眼皮下烧杀抢掠,却只默默的跟在清军身后,礼送出境。皇太级命令士兵们在树上写下“百官莫送”的字样,嘲讽杨嗣昌。 崇祯十三年,杨嗣昌亲率大军南下围剿张献忠,却被耍的团团转,当地百姓编成民歌嘲讽杨嗣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张献忠奇袭襄阳,杀了明朝的襄阳王,杨嗣昌闻信惊恐,服毒自尽。 10.赛尚阿(清朝) 赛尚阿,蒙古正蓝旗人。做过清朝的军机大臣和咸丰皇帝的受业恩师,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蒙古大儒。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清朝高官都不以为然,赛尚阿却认定这是大患,力主从速剿灭。咸丰帝对他的见解大为赞赏,赐赛尚阿“尚方宝刀”,命其率领大军南下平乱。 赛尚阿大军一路走走停停,磨蹭了俩月才到广西,而太平天国趁势攻克永安。此时太平军初期实力有限,困守永安孤城。赛尚阿只听到永安沦陷,第一反应就是撤,结果兵势有限的太平军得到了最好的休整机会。 清军大兵压境,相持数月不见动静。太平军在永安大搞整顿,封王封官,整个“国家”的制度已成雏形。洪秀全是明白人,以决死一战的勇气全线突围,清朝几十万大军竟然在太平军的冲锋下一溃千里,太平军终于成功冲出永安重围。尚阿彻底的被太平天国的攻势吓跑了胆,死躲在阳朔不敢出来。至此,原本局于广西一地的太平军起义,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大起义。 可笑的是,赛尚阿打仗没本事,文官的小聪明却不少,他抓出某位名叫洪大全的俘虏,硬说这个太平天国的小兵是洪秀全的胞弟,太平天国的“一字并肩王”,并伪造了他活捉太平天国重要将领的“英雄事迹”。穿帮后,赛尚阿数罪并罚,被判了“斩监候”。还好咸丰帝念在师生一场的情谊上放了他。

3

苏德战争时期。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绝对符合草包将军的标准。


他指挥的67.2万精锐苏军,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全军覆没。借用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一个比喻:就是67.2万头猪,让希特勒的军队去抓也抓不完。更何况是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


毋庸置疑,巴甫洛夫是个勇敢的人,作为士兵,勇敢是一种美德,但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勇敢就是刚愎自用。

巴甫洛夫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是苏联仅有的两个装甲团团长之一,另一个团长后来名气更大,他就是苏德战争中有“救火英雄”之称的朱可夫。

其实巴甫洛夫并不喜欢坦克,他总感觉躲进铁壳子里向外开枪,不是勇敢的表现。他更向往那种跨马挥刀,驰骋沙场奋力拼杀的感觉。

装甲部队是骑兵的天敌,如何使用骑兵击败装甲部队,成为巴甫洛夫最津津乐道研究的课题。


历史给了巴甫洛夫一次机遇。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巴甫洛夫被派到西班牙战场,他利用做团长时的研究成果,使用步兵把对手的装甲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因为巴甫洛夫在西班牙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回到苏联后,直接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官。

这位老兄一上任,就解散了苏军组建的装甲集团军,理由很简单:坦克这种落后的武器,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

二战爆发以后,希特勒磨刀霍霍,准备入侵苏联,而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就是巴甫洛夫的西方面军。

但巴甫洛夫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反应迟钝的让人难以置信。


战争爆发7天前,有个投诚的德国军官,对巴甫洛夫信誓旦旦的坦白了德军进攻的具体时间。巴甫洛夫对德军投诚军官报告的重要情报选择了不屑一顾。

战争爆发前三天,西方面军指挥部和各集团军之间的电话联系被德军特工切断,所有人都意识到战争已迫在眉睫。而巴甫洛夫依旧固执的认为,德军没有胆量进攻。


为了不给德军制造发起战争的理由。巴甫洛夫下令把所有士兵的弹药统一集中管理,1000多架战斗机集中在指定的几个机场,没有他的命令,飞机不能起飞。

直到战争爆发前两个小时,巴甫洛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苦于和各集团军没法通过电话联系,只能使用原始的骑兵通信员,把准备作战的命令送达到各集团军。命令各集团军“务必在三日内,把战时所需的弹药和给养,分发到每个士兵手中。

然而为时已晚,通信员还没出发,战争开始了。

在德军犀利的攻势下,几十万苏军顿时溃不成军。


这时最吊诡的事发生了,无论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还是前线各集团军首长,都联系不到巴甫洛夫。斯大林的最高统帅部,也是通过收听德国电台广播,才得知西方面军被全歼的消息。

此时的巴甫洛夫,带着司令部唯一的一部电台,跑到一个集团军中,试图组织兵力进行反击,验证他发明骑兵打坦克的战术。

然而德军的坦克部队绝非西班牙可比,苏军骑兵牺牲了数千人,也没能干掉德军一辆坦克。


西方面军全军覆没五天后,巴甫洛夫乘飞机灰溜溜的回到莫斯科。

数日后,巴甫洛夫被判处死刑。

4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吴法宪将军。相信应该有不少的小伙伴和麻花一样吧。毕竟吴法宪将军的儿子吴新潮先生都曾说吴法宪将军头上戴着两顶帽子,一顶是林帅的爱将,另一顶就是众人所传说的“草包司令”。

一想到有这样的可能性,麻花就觉得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

首先必须正视的一点就是吴法宪将军对中国革命是有功的,仅凭这一点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将军评头论足的。

而且借用张正隆先生《雪白血红》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林帅用人,用过好人,也用过坏人,但从来没用过草包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事实上,是因为吴法宪将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政治工作,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的机会很少,所以才会有一部分不了解吴法宪将军的人认为将军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将军。

那么下面麻花就给大家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吴法宪将军。

?能征善战的吴法宪将军

首先就是在中国最艰难的那个年代,没有谁的成功是侥幸的,吴法宪将军也不例外。

1915年,吴法宪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龙岗区君埠墟大安村,幼年?时?的?将军?念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在?将军?15岁?那年?,革命?的?烈火?烧到?了?他?的?家乡?。看尽?了?人世间?苦难?的?将军?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革命?是?站在?人民?这边?的?,是?先进性的?,所以?将军?义无反顾?的?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踏上?了?一条?艰苦?且?漫长?的?革命?道路?。

当时正值国军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而且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距离大安村仅有20里的地方。

由于年纪尚小,吴法宪当时被安排到了儿童团担任团长。有了职务在身,将军顿感责任重大,并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在战斗过程中,将军带领着儿童团的成为抬着三十多副担架不停往返于前线与后方,就为了尽量多的救回伤员,前前后后儿童团一共拯救了100多名红军战士。

不久之后,敌师长张辉瓒被活捉的消息就传到了吴法宪那里,聪明的他意识到战争即将胜利,于是他又带上儿童团的成员用最快的速度赶赴前线,这次他们要第一时间将胜利的消息告诉那些牺牲的红军烈士们,并将他们的遗体入土为安。

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担当和勇气,注定了将军在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红军之后要离开大安村了,吴法宪很是不舍离开家人,尤其的是他的奶奶,得知吴法宪要跟随红军离开后哭得很伤心,毕竟吴法宪是她一手带大的,最后还是吴法宪的父亲一把将他推出了家门。

1935年3月,红军四渡赤水时,吴法宪被调到了红1师3团,在黄永胜将军手底下担任总支书记。

报到的当天下午4点,红3团突然接到了师部的紧急命令,火速向乌江前进,准备强渡乌江,占领渡口,为全体红军突围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段历史在在电视剧《长征》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政委站在雨中做战前动员,语气坚定,而且信心十足,这个人就是吴法宪将军。

而且在接下来的战斗过程中,将军更是亲自指挥,带领部队一举夺取了渡口,还歼灭了两个连的敌人,为红军主力突破乌江天险做出了突出贡献。

战后红1军团对红3团进行了高度赞扬,其中吴法宪的名字就在第一位,由此不难看出将军在这场战斗中的重要性,这一年吴法宪仅有20岁。

战争是残酷的,但也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因为有那些冲在前线与敌人厮杀的勇士们。但我们经常会忽略掉兵法中常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同样是战斗,只是因为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而很少为人所知。

上面提到过,吴法宪将军擅长政治工作,这种擅长同样表现在战斗方面,将军就经常利用政治攻势打出一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战例。

1945年春,新四军三师围困“伪军”于苏北阜宁城。由于阜宁城易守难攻,强攻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平易近人且爱兵如子的吴法宪将军自然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选择强攻的。

经过一番谋划后,将军认为城中的“伪军”绝大多数都是被迫加入的,而且根据侦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冀鲁豫地区,于是一条攻心之计就浮现在了将军的脑海中。

一天夜里,将军组织人手在射阳河上放上了许多河灯,上面载着新四军对“伪军”的政策慢慢飘向了阜宁城。

与此同时,将军还组织了一批冀鲁豫地区的官兵在阜宁城外高唱家乡歌曲,一时间阜宁城中的很多“伪军”士兵都被吴法宪将军唤起了思乡之情,纷纷表现愿意投诚,而且人数越来越多,顽固份子们已经明显有了压不住的势头。

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将军让“伪军”的士兵家属写信劝降城中的“伪军”士兵。一时间阜宁城中竟然有2000人选择了出城投诚。

此一举,城中的顽固份子独木难支,不久后新四军就夺取了阜宁城。吴法宪将军用属于自己的战争艺术保全过不知道多少家庭,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爱兵如子的吴法宪

但凡在吴法宪将军手底下当过兵,任过职的人都说将军是一个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的好人,而且爱兵如子,往往队伍犯了什么错误,将军都会选择自己承担。

这就要说到辽沈战役期间,吴法宪将军和刘震将军在四野二纵搭档进攻沈阳城时,由于战术安排合理,且四野各纵队配合完美,士气高涨,所以沈阳的国军必然挡不住四野南下的步伐。

战役胜利后,二纵官兵仅留下一小部分战士维持沈阳城秩序以及看管仓库,其余战士连夜就撤出了沈阳城,在城外宿营,对人民秋毫不犯。

但还是发生了一点状况,负责看守仓库的二纵官兵们看着仓库内的东西很是眼红,武器装备他们不敢拿,但那些皮鞋、皮带、衬衣、罐头就没那么幸运了。

要知道二纵官兵当时的职责是看守仓库,他们并没有动用仓库里东西的权利,这个权利属于陶铸沈阳军管会。

据当时有幸目睹这一切的人介绍,当时二纵官兵从沈阳的仓库中倒腾出了许多吃的、穿的,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二纵官兵几乎人手都分到了至少一样东西。

虽然说这些东西迟早都会由军管会分发到各个部队手中,但二纵这样的行为明显是严重违反了纪律,吴法宪作为政委,是必须要阻止的,如若不然,他将会是第一责任人。但将军并没有,虽然当时是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吴法宪也没发阻止了。

不过将军并没有因为害怕但责任而怪罪将士们,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战后总结大会上站出来主动承认错误,担当责任。

虽然罗帅在会上狠狠批评了吴法宪,并称要对他进行严厉的处分,但吴法宪将军并没有任何怨言,依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试问如此爱兵如子且有担当的将军怎么可能是“草包”将军呢?我个人反而认为这样的将军才值得将士们跟随,也才能做到部队上下一心,如臂使指,最终战无不胜。

?忠孝两难全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良心的民族,凡事我们都以孝字当头,但当国家危难和自己家庭放在一起时,就成了一个难题。

吴法宪将军同样也和绝大多数先烈一样面对着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像廖龄奇将军那样在大战在即时请假回家探亲结婚,而是选择了国家大业。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贬低廖龄奇将军,只是举个例子,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对错。

上面说到,吴法宪将军15岁离家参加红军,至此之后的数十年时间,他都没有时间再回到家乡哪怕离家已经很近的时候,他都只是远远的用望远镜朝家乡方向看一样,之后选择率部追击敌军。

而将军的家庭则因为他的关系,遭遇了不知道多少次“白色恐怖”,最疼她的奶奶死了,父亲也因此深陷囹圄,受尽磨难,在乡亲的帮助下离开监狱,他的父亲为了不拖累将军革命,并没有选择去寻找将军,而是一个人默默的以乞讨为生。

这一切,吴法宪将军都是知道的,但他没有对父亲做什么,因为他知道这样反而可能会害了父亲,让父亲再次遭遇“白色恐怖”。所以将军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9年春,将军得知了家乡已经解放,怀着忐忑的心情,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版图的将军在南宁给父亲寄出了信件。

收到回信得知父亲还活着时,将军喜极而泣,这么多年,自己的不消让父亲为自己承担了太多,于是他向四野首长请假要回家看看父亲,尽尽这些年落下的孝道。

奈何四野首长以战事紧急,等全国解放后,有的是时间,最终没有批准将军的请假。将军也以大局为重,没有再提请假之事。

然而将军再也没有了尽孝的机会,不久后将军就收到了家乡堂弟吴臣贤的来信,称老人在前不久感染痢疾不幸去世了,自己替老人处理了后事。

吴法宪问讯痛哭了一场,那天他什么人也没见,什么事也没做,将自己所在屋内哭了一天。

第二天,将军走出屋子,他决定痛定思痛,将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来弥补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并将解放军总政治部批来的280元救济款全部?寄回?了?家乡?,拜托??堂弟吴臣贤买副棺木、刻上石碑,重新安葬父亲。余下的钱,还了老人生前所欠邻里。

?自古忠孝两难全,如此难题下,将军坚定选择了革命,但也时刻关心着家中老父亲,虽然最终也没能见上老人一面,但不难看出将军并非不孝之人。

试问这样一个将军会是“草包”将军吗?

?晚年的将军

1981年,获准保外就医后的吴法宪将军在济南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家里不大,陈设也比较简陋。

因为从小参军的缘故,导致将军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好,好在将军就是将军,打仗都不怕的人这点事情他很快就学会了,加之老伴的陪伴以及儿女的孝顺,将军晚年过得也算幸福。

平日里的生活,将军就如同一个平凡老人一般,早上陪老伴买买菜,看看别人下象棋,当然免不了和别的老头争个“鱼死网破”,下午就看看书,练练书法,吴法宪将军的书法造诣还是很高的,或许“草包”一词也有将军草书了得的因素在里面吧。

和邻里碰面,将军都会和大家打个招呼闲聊几句,拉拉家常。偶尔被人认出来,叫他一声吴司令好,他也会摆摆手笑着说自己不是什么吴司令,叫老吴比较亲切。

晚年的吴法宪将军依旧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哦,和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这样一幅祥和盛世的景象不就是将军当年参加革命所希望看到的吗。

可见将军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为的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也正是因为如此,将军心态极好,并没有因为从高处跌落而一撅不振,反而安享晚年这太平盛世。2004年10月17日,将军因病逝世,享年89岁。

?结语

吴法宪将军凭借着自己在革命过程中的功劳得到了组织和人民的肯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在后来成为了人民空军的司令员,虽然将军在后来走错了路,但一码归一码,将军的功劳不应该被抹去,将军的名誉更不容被污蔑。

5

历史上草包将军不少,但一具草包的皮囊,还总是“自比诸葛”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大臣王昭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按照史书的记载“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意气扬扬,自方诸葛亮。”


面对赵宋的进攻,喝了几杯践行酒之后,更是洋洋得意地宣称“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看到没:为后蜀朝廷效力,张口诸葛亮,闭口取中原。除了手里的铁如意不太对版之外,还以为是诸葛武侯附体啊。


王昭远效力的后蜀,归结起来的特点:很富但却很弱!


五代十国之时,中原战火连天,这给了巴蜀地区难得的休养生息时间,除了后唐灭前蜀之时来过一趟之外,几十年没遭遇过大的战乱。


连年的安定,首先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提高,这点上从粮价就可见一斑“斗米三钱,赋役俱省!”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粮价最低点了,比号称贞观之治表率的“斗米四、五钱”都还要便宜大半。


足够的粮食就可以足够的人口,蜀锦、茶叶这些巴蜀之地可以出口创汇的特产,也在当时达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

这些东西,为后蜀赚到了多少钱,今天已经很难算清楚了。但从一些细节还能感受得到:蜀主孟昶就连一个夜壶都要黄金铸就、上嵌七宝。没错,就是差点被赵匡胤当茶壶用的那个。


但这份富足,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国力。一方面是后蜀未曾经历大战,危机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蜀主孟昶的个人原因了。


孟知祥死后,十五岁的孟昶成为新的蜀主。他所面临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批觊觎帝位的骄兵悍将。


以李仁罕为首的武将集团,随时惦记着要到龙椅上坐一坐,反正这在五代十国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反正主少国疑嘛,难免寒了功臣的心。北方的赵匡胤还不是这么干的啊。


并没有看过《鹿鼎记》的孟昶,无师自通地领悟到对付权臣的要领:借着宣李仁罕入宫议事的机会,一举将其诛灭。

虽然一场战祸消弭于无形,但还是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孟昶不再相信任何功臣宿将!凡事只交给自己的亲信来做,王昭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爬进了后蜀政权的核心。


公元964年冬,赵匡胤兵分两路攻取后蜀:北路军王全斌自凤州出发一路向南;东路军曹彬自秭归沿长江向西进发。


后蜀方面负责防御赵宋北路军的,就是这鼎鼎大名的草包王昭远。对他来说,这不光是占有主场作战的优势,并且防御的范围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号称从未正面被攻破的剑门关!


这可能也是他敢口出狂言的原因吧。但上了战场的表现简直让人无语:


面对宋将崔彦进、史延德、康延泽等率领的大军,在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三战三败!竟然弃剑门关于不顾,仓皇逃命,最后被活捉于东川的民居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后蜀孟昶献城投降。此时距离赵匡胤发兵不过66天,而夺得后蜀府库的财物,却陆续用了十年才运输完毕。赵宋的军队,在历史上并不算第一等的精锐,能以如此短的时间平定巴蜀地方,只能说王昭远之流功不可没。


此人,即无名将的智慧勇武,又无武人的气节操守,偏偏还爱夸夸其谈,千古第一草包将领的名声,他当之无愧!


我想,当花蕊夫人在汴梁吟唱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之时,心里骂得最狠的就是这家伙了吧。

6

历朝历代都不乏有一些草包将军,没啥本事却又能够身居高位,平时夸夸其谈一打仗马上露馅。

祸害一个朝代的草包将军常见,但祸害两个朝代的草包将军可就不多见了!本文要说的就是一位祸害了两个朝代的草包将军!

他的名字叫范文虎!

范文虎是南宋末年人,祖籍江西丰城。范文虎能力平平,但他的岳父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权相贾似道,这也让范文虎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范文虎的官职是南宋军队殿前副都指挥使,相当于中央直属部队最高长官。

公元1268年9月份,忽必烈派遣将领刘整、阿术率领元军围攻襄阳和樊城,这就是宋元战争重要战役之一——襄樊保卫战。

元军集结优势兵力围困襄阳、樊城二座城池,凭借地险城中宋军民苦苦支撑,等待着朝廷派遣援军。

前线战事告急,后方的贾似道却一点也不慌,只顾吃喝玩乐。贾似道不仅这样还封锁了消息,谁敢多说一句就把他用绳子捆了丢到火堆里。宋史之中也有相关记载:

"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唯故博徒日至纵博,人无敢窥其第者。其妾有兄来,立府门,若将入者。似道见之,缚投火中。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大事耶?"

贾似道不愧是权倾朝野的权相,这消息一封锁就是三年!

在前线作战的宋军将士们守了三年再也坚持不下去,樊城外城落入元军手中,宋军将士们和老百姓都退守到了内城之中。到了这番地步,贾似道这才遣将率军前去援驰。

说实在派谁都好,贾似道偏偏把范文虎派去了!

范文虎带着兵马奔赴前线,这一路上“日携美妾,走马击球军中为乐”,完全不务正业!

那到了战争前线,总该认真一点了吧?

范文虎率部抵达前线后,与同行将领张贵约定在龙尾洲兵分两路两面夹攻元军。结果范文虎却因为畏战,居然率部后撤30里,最终导致张贵被元军包围。张贵孤立无援,最终身中数枪,不幸被俘,最终被元军杀害。

这一败不但害死了张贵,也让襄阳和樊城彻底沦陷。

范文虎把事情办成这样,杀头都算便宜他的了!然而在岳父贾似道的包庇之下,范文虎仅仅只是官降一级,出任安庆知府。

1275年,元军伯颜部进逼江州,经过前面这次大败仗,范文虎对元军更是打心底的害怕!虽然范文虎驻守的安庆兵马足,粮草也足,但范文虎连抵抗也不敢抵抗一下,直接开门投降了。

投降元朝之后,出于以汉制汉的考虑,元世祖忽必烈决定重用范文虎,让他出任东行省右丞。

在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与范文虎一同商讨征日。次年6月,东行省右丞范文虎与左丞李庭同率江南军10万、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入海征日。

范文虎指挥兵马本就是草包一个,更没有指挥水师的能力!结果元军在海上遭遇台风,损失大半!

但就算这样,残余的元军尚有和日军一战之力!

但没想到范文虎居然私自坐船潜逃,从日本逃向高丽再逃回国内,几万元军士兵就这样被丢在了日本。大将跑路了,剩下的元军哪还有战斗力,在日军的一番突杀之下,死伤惨重,幸存下来的3万人成为了俘虏。三万名俘虏之中,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全部处死,汉人免死,但要做日本人的奴隶。

范文虎非常擅长隐瞒不报,这件事过了一年之后才被人检举出来。吃了败仗又私自潜逃,再加上隐瞒不报,这次范文虎总该难逃一死了吧!

可没想到范文虎不知道啥时候勾搭上了蒙古权臣,在他们的掩护之下范文虎仅仅是被革职查办。而且仅仅过了一年,范文虎就再被启用,派他在杭州练兵治械。

这之后,范文虎多次升迁,最高担任正二品的尚书右丞一职,潇洒地活到了寿终正寝。

看到这,也不得不承认范文虎虽然率兵打仗废物,但混官场是真有一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