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不算是一个好皇帝,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暴君,但是隋炀帝和其他的暴君、昏君又有多不同,他的失败不在于他的无能,而在于他太“能”。
隋炀帝年轻的时候,无疑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当皇帝之前,他带兵被破突厥,南平陈朝,立下的功劳在所有皇子之中是最为突出的。而且,他隐忍不发,一朝暴起,将太子杨勇拉下马,在继位的关键时刻不惜武力囚禁隋文帝,最终顺利登基,成为了隋炀帝。这些特点,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相似。
但是,隋炀帝没有唐太宗那样宽广的胸怀,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负。他曾经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今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天下人都以为我是沾了隋文帝的光才当上的皇帝,其实就算让我跟士大夫一起比试,我也照样能当皇帝。
自负不是一个缺点,但如果一个人自负到不肯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时,尤其是这个人还是皇帝时,那带来的危害就很大了。隋炀帝曾说,我不喜欢别人进谏,如果有高官想通过劝谏求名,我一定会杀了他,如果是普通人进谏,我就算当时不杀,过几天还是会杀了他。
隋炀帝表明了这个态度,那谁还敢向他进谏?所以,当隋炀帝按照自己的意图,为大隋帝国设计出一个宏伟的建设蓝图时,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只能唯唯诺诺表示赞同。
隋炀帝的理想是当一个超过轩辕,超过唐尧,超过西周,也超过两汉,并且“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皇帝,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但理想总是需要一点一点实际工作来实现的,于是隋炀帝登基之后,立刻迫不及待的开始朝着实现他的理想迈进。
隋炀帝为大隋帝国描绘的蓝图有没有错呢?其实没有,无论是修大运河,还是修东都、修长城,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隋炀帝太急了,他把所有的工程都放在一起做,而且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
为了把全国南北在政治上联系在一起,隋炀帝决定营建东都洛阳。大业元年开始,总计用十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两百万,合计两千多万。
为了抵御北方突厥的侵袭,隋炀帝决定修建长城,大业三年开始,用工百余万。
为了将南北方经济上联系在一起,实现互补,隋文帝决定开凿,大业元年开始,大业六年结束,累计用工三百万以上。
……
从隋炀帝登基,到大业八年第一次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一共进行了二十二项大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达到3000多万人次。要知道,隋文帝死的时候,全国不过890万户,总人口4600万左右,隋炀帝平均每年征用民工近400万,除去妇女、老人和孩子,这已经几乎接近青壮男劳动力的一大半了,哪还有人去从事生产呢?
隋炀帝如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大批劳动力的死亡,按照史书记载,营建东都洛阳,“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修长城,“死者十五六”;挖大运河,“死尸满野”,河挖到哪里,运送尸体的车子就跟到哪里。
如此繁荣的劳役,已经让老百姓几乎生活不下去了,但是接下来隋炀帝还有更疯狂的举动,那就是三征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国王高元没有像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来觐见,隋炀帝大怒,决定亲率百余万大军讨伐高句丽。打仗需要用船,因此大业七年,隋炀帝下令一个月内造三百艘大船。造船的民夫昼夜赶工,因为整天泡在水里,腰部以下都生了蛆,因此死去者十之三四。
然后便是征调军队,征集民夫,当时奔走在路上的有好几十万人,最后隋炀帝带着号称两百万的大军,远征高句丽。不幸的是,此次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第三年,不服输的隋炀帝又进行了两次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而且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可惜最终不败而败,劳民伤财,莫过于此。
在繁重的劳役,以及更加繁荣的军役,双重压迫之下,隋朝的老百姓终于活不下去了,要么去服劳役,类似在工地上,要么去参军,战死在沙场上,就算哪也不去,也要活活饿死在家里。既然左右都是死,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说不定,造反还有活路。
于是,山东邹平人(我老家)王薄在长白山率先起义,随后各地义军四起,最出名的莫过于瓦岗寨。再后来,连隋朝的高官将领也开始造反,最出名的就是李渊。最后,隋炀帝身边的人也背叛了他,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发动了江都政变,让手下令狐行达勒死了隋炀帝。
综上所述,隋文帝去世时老百姓的生活还算不错,但隋炀帝上台之后,急于求成,同时开工修建多个重大项目,耗空了国力,接着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更是使得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老百姓不造反已经没有活路了,这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由于隋炀帝的过于自负,不肯纳谏,使得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隋文帝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的成绩,最终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