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孙元良兵团八九万人竟然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难得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从解放军方面来说,不管是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三个兵团,亦或者是徐东阻击战、宿县攻坚战,都可圈可点。反观国军方面,几乎是整体上系统崩溃,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即使有零散的规划,也因为各作战兵团各怀鬼胎内讧严重而付诸东流。

淮海战役中最诡异的一幕便是,孙元良十六兵团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在孙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围,最终九死一生脱离战场回到南京。当然,这也是蒋总裁和一众果粉相信的观点。在这个版本中,孙元良兵团重创解放军,才获得了突围逃生的机会。

在更多网友的版本中,孙元良带着三个军突围,自己先脱离战场,远远逃离,而三个军群龙无首发生营啸,国军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间从8万人缩减到了400人。

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听我给你仔细说说。

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47军、41军和99军,虽说是孙元良叔叔孙震川军的老底子,却也是一水的美式装备,虽然比不上黄维邱清泉那样的主力兵团,却丝毫不亚于黄百韬和李弥这样的一般兵团。不过,这个兵团既然落到了孙元良手里,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战役五大兵团,黄维兵团(原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一直就是争夺中原的主力兵团。黄百韬更是在解放战争以来功勋卓著,尤其是豫东的帝丘店战役一举击溃华野重围,相当神勇。李弥虽然是第八军的,却也在临朐战役实现中央突破,重创华野,功劳不小。只有孙元良,是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

淮海战役中国后期,黄百韬在碾庄被全歼,黄维在双堆集也是命悬一线,徐州已经成为孤城,于是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国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当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时,蒋介石忽然命令转向东南,去双堆集营救黄维。就这样,杜聿明三个兵团30万人就被华野十几个纵队围在了陈官庄。

12月6日,华野已经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为了保住这30万大军,杜聿明与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人商讨突围部署。会议最终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孙元良终于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于是部署手下的军长和师长,“迅速脱离共军包围,转移到淮河北岸,与共军决战。今晚开始突围,一举脱离战场,到阜阳集中。”

突围前,孙元良命令手下数万大军将重型武器和装甲运输车辆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坏,炮兵牵引骡马改为骑兵乘马。可是,当大军即将出发时,孙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来的联络官,要求停止突围。孙元良哪里肯听,不仅打发了联络官,还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发报,即使是杜聿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也一概不收。

你以为孙元良是突围吗?你想的太简单了。孙元良认为,一旦自己突围,邱清泉和李弥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也会一起行动。于是,孙元良的部队居然直接绕到了邱清泉的阵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后面混出去。没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许乱动,孙元良兵团直接越过邱清泉第二兵团阵地,冲到了解放军的阻击阵地上。

这些丢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团士兵,自然无法攻破解放军防线,一触即溃。解放军趁势发起追击,十六兵团只好往回逃,进了第二兵团阵地。就这样,解放军、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三方开始了一夜的大混战。最惨的,自然是既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重武器的孙元良兵团了,一夜之间全部崩溃。

经过一夜的混战,孙元良兵团只剩下不到一万的残兵败将,十六兵团的副参谋长熊顺义汇报,“第十六兵团在突围前根本未侦察突围路线,也未打突破口,没到黄昏就把重武器破坏,希望钻空子出去或靠第5军打出去。不料第5军没突围。我同孙元良乘吉普车一出火线,就遭敌人机枪扫射,大家滚下车,失了联系。现在许多官兵在第5军后方,被扣押起来了,请示处置办法。”

杜聿明觉得,这场突围本来就是孙元良坑了邱清泉,就干脆把十六兵团的一万残兵给了邱清泉。

作为兵团司令的孙元良化装成中尉副官,混在乱军之中,和师长陈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孙元良所带的大部分士兵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大都主动向解放军和民兵缴械。但孙元良躲匿在农民床下,躲过了解放军的搜查。尔后又化装成农民,辗转12天,于18日逃到了河南信阳。

更搞笑的是,孙元良逃到南京,对蒋介石谈起自己如何大杀四方、奋勇突围、机智脱险。蒋介石对孙元良的机智十分赞赏,于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团。可是,孙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团不多久,这个兵团就集体向解放军缴械投降了。

事后,孙元良回忆这场战斗,非常生气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围,反而还命令第五军组织我军突围,让十六兵团被解放军和第二兵团两面夹击,最终覆亡。邱清泉实在是党国罪人!”

令人无语的是,孙元良一直活了103岁,成为黄埔一期将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造了那么大的孽,还有这样的福气,真是老天无眼啊!

最佳贡献者
2

要说中国历史上堪称“诡异”的战争,当属1947年延安保卫战后,毛主席距离国民党胡宗南的追兵只相隔百米,却没有被发现。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虽被誉为“革命圣地”,却也让蒋介石如鲠在喉。最终1947年3月,蒋介石派最宠爱的大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胡宗南集结了25万兵力,准备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国名党总参谋长陈诚也是信心满满地对外宣称:“我看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就能完全剿灭共产党。”

3月13日,胡宗南兵团气势汹汹地兵临延安城下。当时在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跟进攻的国民党军队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18日,面对当下严峻的形势,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决定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将一座空城留给胡宗南。

空城延安

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这在当时,是党内很多人不解的地方。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就想不通,他问毛主席:“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

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笑着说:“你的想法不高明。蒋介石自认为占领了延安,他就胜利了,他可以向全中国宣布共产党总部被捣毁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全国人民都知道是他蒋介石破坏和平,发动内战。打仗嘛,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最终胡宗南进入延安后,眼前的场景让他暴跳如雷,因为一座空城更像是对他的一种挑衅,一种侮辱。不仅如此,解放军在延安还实施了坚壁清野,让胡宗南兵团吃尽了苦头。

所谓坚壁清野,简答来说,就是加强工事,让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军事力量。延安虽然是一座空城,但到处埋设的土造地雷,国民党进攻部队在前进时发生触雷事情,加大了部队地伤亡。

国名党第九十师副师长的任子勋回忆:每一房舍或窑洞、门槛下、灶火里、炕洞内、水缸里、门背后、窗户上都有埋设或拴上地雷的可能。

坚壁清野让胡宗南变得气急败坏,他一边捏造战报,鼓吹获得了“重大胜利”,一边派兵寻找共产党军队主力决战。不曾想,毛主席早已预料到这种结果,提前准备了青化砭战役,以小股兵力诱敌胡宗南主力五个旅至事先设伏的青化砭地区。25日,歼灭国名党军主力近3000人。

可即便如此,胡宗南仍然不要脸的对记者宣布:“我国军正在大举进剿,消灭陕北共匪指日可待。”不得不说,胡宗南的阿Q精神十足啊。

就这样,在毛主席等人主动撤离延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按照毛主席提出的“蘑菇战术”,三战三捷,消灭国民党军14000多人。成功拖住了胡宗南兵团,也间接的驰援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事实证明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方针。

然而1947年6月初,国民党在美军侦察机的协助下,确定了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在王家湾的概略位置,胡宗南大喜过望,亲率大军偷袭,叫嚣:“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捕捉中共首脑!”

中共中央命悬一线!

国民党欲偷袭在王家湾的中共中央

6月8日,国民党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领4个半旅偷偷北进,先头部队到了距离王家湾不足10里的寺湾村,两者只隔了一个山头,解放军前哨才发现敌情。

此时在王家湾,毛主席手里的作战部队仅仅只有4个警卫连。并且这4个连队的武器都是从前线部队淘汰下来的,因为毛主席一直坚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认为最好的枪支必须留在前线消灭敌人,所以就造成了4个警卫连的主要武器是大刀,就算匹配有手枪,也是没有多少子弹的驳壳枪,甚至有的枪就是一个摆设。

高富有(时为中央警备团手枪连连长)回忆:我那个手枪连,我那个驳壳枪,一人一个,那个枪是什么枪呢,有子弹,最多三发子弹,有的一个子弹,有的没有子弹,有的还没有撞针,撞针打不响,摆着的形式。我的武力全靠什么,就是大刀,大刀,来了以后就是拼大刀。

怎么办?这是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以来,第一次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敌人已经虎视眈眈并且似乎胜券在握,毛主席不得不转移指挥部。那么到底该往哪边转移呢?往东走还是往西走?毛主席跟司令员任弼时有不同看法。

任弼时觉得应该向东,毕竟东面靠近黄河,就算敌人追过来,还可以渡过黄河就安全了。然而毛主席觉得现在向东走是绝路,因为敌人进入延安后,肯定会在东面布置好包围圈,就等中共中央往里跳。两人争执不下,最终周总理提出先向北走,然后再向西北方向转移。于是毛主席一行人便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战略转移。

与死神赛跑

可是令人觉得奇怪的是,陕北黄土高原,天旱少雨,一年之中难得下场大雨,当晚在转移途中偏偏赶上了一场大雨。果真是高原气候说变就变,白天还是阳光普照,令人暖洋洋的,这晚上竟下起雨来,气温骤降,令人感到十分寒冷。夜色漆黑一片,行军时只听到雨水划过脸颊的滴答声,静悄悄的,所有人都提起十二分精神,不知道下一秒钟将会发生什么。

天色微明,雨依旧下着,队伍踏上了绥德通往靖边的公路。但毛主席知道这时候走大路,用不了多久便会被敌人发现,于是先找了个离大路比较近的小河村休整下。本想歇歇脚,烘烘被淋湿的衣服,侦察员就来报告,刘戡的部队已到达了王家湾,离小河村只隔10来里路。

刘戡的部队到了王家湾,便开始大规模地地毯式搜索,还将蒋介石之前派出来的一个侦察小组随身携带的美国电台测向仪拿过来,希望能测出附近电台发出的电波。但是中央机关早已提前做好准备,将关闭电台,致使敌人只能漫无目的的寻找。

搜寻无果,就当刘戡没有头绪的时候,他在毛主席曾住过的地方,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写着“李得胜”的信封,顿时精神百倍。因为他觉得“李得胜”就是毛主席,于是下令军队全速追击,此时他或许心中所想便是,抓住中共首脑后,摆在自己面前的荣华富贵。

不仅如此,胡宗南兵团或许是为了邀功,又或许是为了刺激中共中央露出破绽,于是让国民党中央社发布新闻:

据陕北前线消息,国军数万人6月9日从延安向北扫荡,一路上势如破竹,共军已无力抗击,毛泽东一行冒雨逃窜,国军在搜索中发现毛泽东的坐骑跌落山下,毛泽东生死不明。

夜晚,雨依然没停,中共中央冒着大雨连夜行军,而刘戡的追兵也在向西同一方向急行军。毛主席等人仿佛就在跟死神赛跑。为了安全起见,司令员任弼时下令“三不准”:不准说话、不准抽烟、不准牲口叫。

雨越下越大,模糊了视线,雨水顺着脸颊直往脖子里流,刺骨的感觉仿佛也是提醒着他们处境十分危险。

然而由于雨实在是太大了,向导也迷了路,队伍不得已停下来了。这让本来就在争分夺秒的行军更添一丝危险。任弼时不得以只好另外找了一位向导。半夜,队伍来到一个名叫墩儿梁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解放军前头部队与一股连夜奔袭而来的敌人差点“撞个满怀”。

原来毛主席等人的行军路线是一路向西,那么就要越过墩儿梁。没想到敌人正好顺着大墩山口往东赶来,于是两支队伍就在墩儿梁的山梁上险些迎面遭遇。

走在前面的侦察员最先发现敌情,远远看出,敌人探子穿着雨衣,打着手电筒寻找着可能出现的蛛丝马迹。也幸好侦察员十分机警,体现出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寻找隐蔽处没有惊动敌人。不仅如此,顺带着查明,这股敌人大约为2000人是先遣部队,他们得到命令向小河村方向冒雨前进,其身后还跟着数万大军。

雨夜,巨大的危机笼罩着毛主席等人,所有人都知道敌人可能猜到他们的转移路线,但是此时此刻已经不容过多思考,最终下令队伍全部下沟。所有人屏住呼吸,成败便在此一举,将选择权交给了老天,一下子墩儿梁变得格外安静,只听见雨声,仿佛静静等待着结果。

没过多久,敌人的大部队越过头顶,抬头看去,除了有手电光,还有人打着火把,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过完,踩落的石子哗啦啦掉下来。但沟里的队伍依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人们都趴在沟底,一动不动,如果惊动敌人,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战士们子弹上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毛主席等人距离胡宗南兵团的追兵到底近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的说,都能听见敌人长官训骂的声音,仅仅百米之遥。敌人行军的步伐将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此时但凡弄出一点声响,比如哪头牲口受惊嘶叫,那么中共中央危矣!

其实等待才是最煎熬的,毛主席有几次想抽烟都忍住了,毕竟一露火光,敌人就发现了。头顶上的敌人还在,危机也尚未过去,他只能把纸烟掏出来放在鼻子上嗅了一阵,又放回口袋里。

天佑中华!双方在雨夜中擦肩而过,也可以说就是这场毫无征兆的雨帮了大忙。等敌人离开之后,所有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迅速行动起来,越过墩儿梁,继续向西转移。

毛主席在战争阶段,遇到好几次生命危险,但都化险为易,这就是天意,历史洪流向前没有人能阻止。此外也可以说明,战争最大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代表人民利益而为的人,老天必会保佑。只要心存善念,努力抗争,上天总会在危难之际眷顾你,给你开一扇门。

3

有一种说法,人类有记载以来,80%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虽然不乏经典之战,但奇葩诡异的战争同样不少。

解放战争中的诡异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就曾发生过不止一次诡异的战役,在这些诡异的战役之中,解放军赢得莫名其妙,国民党输的也是奇妙莫名。简单列举三个战例:

1、莱芜战役:国民党如鸭子。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2月,仅用时63个小时,便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便全歼了国军的73军,其中被俘4万多人。陈诚在战后说了一句极为经典的话:就是放五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2、延安保卫战:胡宗南当导演。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调集集结于西北地区的34个旅25万多人,企图包围歼灭陕北解放军。然而,解放军采取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然而,当胡宗南占据延安这座“空城”之后,竟然吹嘘取得了“俘虏敌5万”的“重大胜利”,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大胜”,他拼命地凑齐了几万群众充当“战俘”,结果他还真被授予了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3、天津战役:老蒋气的大骂。1949年1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以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以2万多人的代价,共消灭了13万国军,其中毙伤1.1万,俘虏11.9万,仅用了29个小时,便解放了天津。蒋介石闻讯后,大怒道,“放共军进城,给他们当导游,29小时也不够啊”。

白沟河之战:帅旗断裂导致大败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郑坝村战败之后,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重整大军,率领60万军队浩浩荡荡的再度北上,进抵白沟河。燕王朱棣闻讯,率马步军20万迎战。

四月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平安部万余人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军只能被迫后退。而郭英部却早已在燕军的撤退路线上埋了地雷,导致燕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次日,朱棣再度渡河求战,平安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冒矢突入阵中,杀伤敌军无数。然而,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平安、翟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军杀来,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一阵大风刮来,竟然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朱允炆大军陷入大乱(帅旗倒下要么主帅战死,要么主帅投降)。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这次战役堪称靖难之役的转折点,正因这次的惨败,导致朱允炆出现了兵力空虚,不得不从守卫南京的京营中抽调兵马上前线,从而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偷袭南京的机会。

应州大捷:十余万人激战四天,双方竟然只伤亡六十八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正德帝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规劝、教训和威胁,亲自驾临明朝抵御北方蒙古军队的第一线——宣府。同年十月,鞑靼小王子率军五万进犯大同。

大同总兵一听敌人来犯,连忙劝朱厚照回京避难,而朱厚照非但不走,反而亲临前线,沉着冷静的调集各方军队,应对蒙古的进犯。十月甲辰日,战斗在陕西应州展开,王勋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决一死战,下令猛冲猛打,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趁大雾逃入应州城,并与尾随蒙古军队的副总兵朱峦所部会合。

次日,王勋在得知各路援军已经相继抵达后,再度率军对蒙军发动猛攻,明军虽然处在前后夹击的有利位置,但因总兵力处在下风,久战之下再度陷入危局。第三日,就在王勋陷入绝望的关键时刻,正德帝亲率援军赶到,并立即对蒙古军队发动了进攻,蒙军猝不及防,被迫全线撤退。第四日,双方决战爆发,朱厚照不仅来回狂奔为士兵打气,甚至多次冲到一线和敌人直接拼命。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军士气大振,激战至下午,只撑不住的小王子只得率军撤退。

△何炅饰演的正德帝

根据《武宗实录》的记载,这场双方投入十余万军队,激战数日的战争,竟然只取得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战果,从伤亡数字来看,明军甚至更像是战败的一方。当然,这种记载无法令人信服,显然是文臣有意为之。

4

红军长征的抢夺娄山关,上演了是战争史上非常离奇的一幕,守备娄山关的敌人,竟然不知为何电话搭错了线,被红军知晓了他们全部的动向,使得号称天险的娄山关,红军很快就拿了下来,以下内容我们还原当时这段“诡异”的历史。


说起娄山关,我们首先会想到毛主席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诗词讲述的是关于当时红军长征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娄山关之战的情形,也正是在娄山关红军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场胜利,不但获得了歼敌两个师,还获得大量的急需物资。此战更是毛主席在博古处接管了红军长征军事指挥权后的一场大胜,大大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让大家为能够摆脱敌军四面包围的困境增加了必胜的信心。


红军长征胜利那么多,为何娄山关胜利的胜利,会让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豪迈蓬勃的诗词呢?

因为当时红军为了摆脱尾随的敌军,必须改变之前的战略目标,放弃打大的县城,而是利用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回旋穿插以摆脱敌人的合围。而此时无论是滇军,川军,黔军,都把目标集中在了娄山关,因为此地是号称三地鸡鸣之地,而娄山关更是自古以来的一道天险雄关。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优异,悬崖峭壁和道路结合的娄山关更成为了各地军阀打算困住红军的希望。

如果这一关不能够顺利通过,那么红军很难说是否能够转危为安,对于后来北上四川,贵州最后到达陕北影响甚大,如果夺取了娄山关,那么红军就有了巨大的回旋余地和战略纵深,而此时的红军经过了湘江之战后,不但大量的减员更是疲惫不堪,四周更是有敌军的围追堵截,许多人都迷茫,该往那里走该走去那里?

所以无论是敌军还是红军,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娄山关上,而娄山关有多险峻呢?

我们看看娄山一些简要的介绍,娄山关还有个名字叫黑神垭。东汉时候已经有了娄山关的记载,

当时的名字叫不狼山,在明朝的时候,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明朝,就曾经在娄山关和明朝军队对持良久,后来杨应龙被之乱被明朝朝廷平定后,改关名为“太平关”,但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叫娄山关,一直就沿用到了今天。当然对于娄山关的名字来源,还有其他的传说,不过按班固的记载,可见娄山关历史悠久,更是一道西南雄关。

而娄山关的出名,在于它的险要,历史上子唐朝开始,此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土司杨应龙为了抵抗明朝,将此关进行了改建和加固,让此关成为了一道西南门户的屏障。

在娄山关,杨应龙取得了多次胜利,并且将明朝的参将郭成,总兵刘承嗣所率领的明军,打的全军覆,其后明朝调集大军,总兵刘綎连破数关,可是在娄山关前,面对着13道排栅、高大的墙和壕沟他只有一声叹息,后来他还是利用,关上守军的大意疏忽,利用精锐之士攀悬崖爬进了娄山关内,才得以破关而入,为以后平杨应龙打下了基础。

到了清朝初年,当时李自成的战将李定国,在此也曾经大败清兵,而当年石达开也曾经经过此处。

而红军此时必须拿下天险娄山关,要不就会被前后夹击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地区,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危险。

红军夺取娄山关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娄山关有多险要,可能大家只是看资料没办法想出来,我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要想夺取娄山关,红军必须要爬过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同时还需要攻破前面几道设立的关卡,不过由于当时的守备军队,已经被红军打的胆怯了,见到红军来就想着撤退,此时娄山关却成为了大家的焦点。守备部队虽然怕红军,可是对于娄山关还是抱着很大希望的,所以总部要求红军先头部队快速的行军,以迅雷不及之势,快速的夺取娄山关的主动权。


当部队分几路登上后,正打算攻打娄山关是,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当时的一位老红军记录下来当时情形,

翌日拂晓,红军逼近了山脚。在山下当时的红军通信连,已经把电话线架设好了,当红军通讯员拿起了电话,正要向遵义报告战斗情况时,奇怪的竟然听到而来有人在电话那头说话。当时通讯员就感到非常奇怪,连忙找到了通讯的郑伟,两人一听,发现竟然是敌方在通话,而且电话里面的声音,用很恐慌的四川话说:“红军来了有好几个团,正在向我猛攻,我们快吃不住了,要马上派兵来增援,要快!”

接着听到了另外一个人在电话里说:“你们无论如何要坚守,不准后撤一步。要注意警戒东边的小道,提防红军通过你们的侧后袭击桐梓城。”

原来这两段对话,竟然是对方军部通话。当时红军很奇怪,他们已经将对方电话线剪断了,为啥他们还能通话呢?还让红军这边又听得见呢?



后来经过了检查了,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原来电话线是剪断了,但是因为放置在雨水中,地面的积水的传导,又让电话线接通了,导致电话通讯传到了自己这里来了。确实非常的诡异和意外,同时红军知道了原来娄山关有一条小路,正是这条小路让红军打开了娄山关的缺口。

而红军立刻将情况汇报上去,指挥部当机立断,要求继续听着敌人的电话获得情报来源,派出了翼侧部队通过了小路迂回到了敌后,这样的效果让部队减少伤亡,更是能快速机动的夺取娄山关的好机会,而进攻部队知道敌人的担忧和害怕后,也积极的准备,打算一举夺下娄山。这好,敌人的电话铃又响了,在电话里大家听到了敌方的守军,紧张得几乎发抖的声音在喊:“喂!是侯师长吗?在你们的侧后已发现大量‘红军’在向桐梓运动,你们立即撒退,要快,不然就会被截断后路。我们先走了,听到了没有?”

另一方则以恐慌的声调说:“听到了,我……我马上撤,你们得掩护一下。”这几句话说过后,再也听不到敌人通话的声音了。

知道敌人要逃跑了,指挥员立刻命令部队发起总攻击。于是十多把军号向着娄山关一齐吹起雄壮而威严的冲锋号,所有的轻重机关枪,随着号声也一起向山上敌人开火了,无数的勇士们,象生龙活虎一样向山顶冲去。就这样,娄山关被红军胜利的夺取了。

娄山关的胜利虽然有点巧合而神奇,可胜利来自的是红军将士们不畏牺牲,排除万难的努力为中国未来走出一条美好道路的得来的,回看这段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而这段神奇的故事也被和娄山关一样载入了史册。

5

1947年2月21日夜里,黄埔一期的李仙洲终于决定突围了,因为小小的莱芜城根本装不下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马,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弹药补充都太成问题。在此之前,老道的李仙洲并不想突围,认为野战于已不利,反不如坚守待援,但是他拗不过顶头上司王耀武。

(韩练成将军)

李仙洲这个临时兵团有三个整编师(军)70000多人,即整编第73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12师。他与整73师韩浚是黄埔一期同学,但是毕业后就没有共过事,而与整46师韩练成和整12师霍守义干脆就不熟,按国军的内部习惯,李仙洲根本指挥不动手下部队,作战指挥基本听凭济南王耀武的遥控。

当李仙洲发觉周围出现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时,曾急电王耀武派兵增援,后者亲自乘飞机赶往战场观察,也发现华野正在向李兵团两翼运动包抄。王耀武判断:第一,莱芜城太小,粮弹两缺,而李兵团每天需要200吨的物资,靠空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第二,济南已非常空虚,短时间内无力组织有力部队增援。



(韩练成将军)

于是王耀武下令李仙洲立即撤退,同时派副参谋长飞往南京汇报,蒋某人认为此时撤退非常不利,但既然王耀武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为避免军令混乱,只能予以追认。2月21日晚间,李仙洲召集韩浚、韩练成、作战处长陶富业等人开会,商讨撤退的时间和行军方案(整12师在后方维持交通线)。

韩浚认为兵贵神速,应于次日凌晨开始行动,有望在包围圈没有合拢前逃出生天,韩练成坚决不同意,说明现在各部建制混乱,怎么也得需要一天时间整顿,建议2月23日上午出发。李仙洲最终同意了韩练成的意见,下令以整73师为左路、整46师为右路,23日凌晨6时一起突围,兵团部随整46师行动。

(李仙洲)

1947年2月23日早晨六时,李仙洲与韩练成一起来到东门外集合地,韩练成突然说有一个团没有通知到,需要亲自去一下,李仙洲说派个传令兵就可以了,韩练成坚持自己前往。于是解放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韩练成这一去就没了踪影,李仙洲等到八时也不见人来,急得跳脚大骂:“TMD,46军胡闹,这是搞的什么鬼”!

韩浚等不及了派人来催,李仙洲于是下令部队出发,还特地从整73师调来一个团保卫兵团部。原拟攻坚的华野司令部根据战场情况,趁势下达了在野战中全歼该敌的命令,已经到达预定位置的五个纵队和6纵18师,从两翼向敌人压来,无人指挥的整46师20000多人在华野4纵、8纵的冲击下,迅速向西溃退。

(原型韩浚的叶立三)

这20000溃兵又立马冲垮了整73师的行军队列,导致韩浚与手下旅长、团长全部失去联系,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开始竞相逃命,这才叫兵败如山倒,除白崇禧外甥海竞强的旅稍有抵抗之外,整个李仙洲兵团全部乱了套,战至下午17时,华野全歼当面之敌,生俘李仙洲和韩浚等人。

在战场上空观战的王耀武痛不欲生,急令整12师立即调头逃回济南,致使我军未能扩大战果全歼该兵团,是役共毙伤敌军10000余人,俘虏46805人,缴获各种口径火炮414门和子弹30余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并乘胜收复县城13座,成为华野空前的一次重大胜利。

(韩练成中将)

第二天夜里,微操大师秘密飞赴济南,在机场把王耀武骂了个狗血淋头,由于担心济南不够安全,连城都没进即于次日天明飞离。王耀武被骂得不敢言语,只好把一腔怒火发泄在被俘的李仙洲头上,愤骂不止,这就是“五万头猪”的由来,其实只有“46000余头”。

而韩练成究竟去了哪里,李仙洲始终不得而知,后来又听说韩练成只身逃回了南京,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战场上出现的这个诡异事件整整困扰了他13年。



(战场上的韩练成)

直到1960年李仙洲被特赦后,曾得到了周公的亲切接见,李仙洲执弟子礼甚为恭敬,但仍然忍不住问到:“当年莱芜战役,我率60000大军杀不出一条路,韩练成将军是如何孤身突出重围的呢”?

周公含笑答曰:“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相见”,这一声同志,李仙洲登时秒懂,莱芜战役那诡异的一幕,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想了十几年的问题,此刻终于有了答案,所以最终李仙洲也没有见韩练成,而一直到韩练成将军逝世,这段历史才被完全公开。

(王耀武剧照)

6

十万人打41个人据守的教堂,打了62天都没打下来,反而被对方完爆。

是的你没有看错,一方是41个人,不是410人,4100人,其中包括31个法国人,10个意大利人。

而另一方不是100人,1000人,而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100000人,而且这个数字不会少,只会多。

至于十万大军的指挥官,那就更牛逼啦,大清朝管理总理衙门事务、军机大臣、端亲王载漪,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刚毅。这哥俩就相当于当时大清帝国主战派的扛把子。

端亲王载漪

不过十万大军的来路就有点野了,共有义和团所属乾字团 4 万多人,坎字团 2 万多人,兑字团 2 万多人,再来点什么震字团,坤字团,巽字团……好家伙先天八卦全齐了。

甭提他什么九宫八卦,反正这场战斗我是越看越生气,相信你也是一样,忍不住就想爆粗口,这打的什么JB仗!

1900年6月,几十万义和团涌入北京城,把京城里洋人的产业洗劫一空,在义和团大师兄的概念里,只有死掉的洋人才是好洋人,于是只要在京城碰见洋人,义和团都会毫不迟疑地把他们变成好洋人。

连带信教的中国人也遭了殃,只要撞见义和团,一般都是就地正法,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从京城到直隶,到山西,奉天,一共稀里糊涂杀了十几万人。

北京城的坏洋人基本都变好了,不想变好的洋人都躲进了西什库教堂,这个建于1888年的教堂一下子挤满了人,足足有两三千。西什库教堂主教老鬼子樊国良(Pierre-Marie-Alphonse Favier,正宗法国人)看看这几千人愁白了头,因为这里面有翻译,有厨子,有商人,有牧师,就是没有能打仗的。只要义和团打过来,大家就得一起升天见上帝去。

想来想去,樊国良没有办法,只好去法国使馆找老乡求援,当然法国大使也很崩溃,现在京城兵荒马乱,大伙自保都来不及,本公使只嫌兵少不嫌兵多,哪还有空来管你一个教堂的闲事,不过看在老乡面上不好意思,公使不管怎么不情愿,最后还是派了31个步兵跟着老樊去教堂。

这31个倒霉蛋骂了一路,把老樊的祖宗问候了个遍,到了教堂也是没有办法,谁也不想死,只好在教堂的墙上挖了几个枪眼,打算杀一个是一个,杀两个赚一个,正好老铁意大利人够意思,也派来了援军——10个意大利人。

这年头,能放枪的比主教还稀缺!老樊手下满打满算一共41个会打仗的,也就是一个排的兵力。

西什库教堂

而6月15日围在西什库教堂外面的义和团和清军一共十万,整整一个集团军的编制。而且还有大炮。说句演义小说里常见(立)的话(flag),十万人一人一口唾沫也够把这41个洋鬼子淹死了。

老樊看着教堂外面人山人海的义和团面无人色,冷汗涔涔而下:如果不是他们手里拿着刀枪棍棒,镰刀钉耙,这么多人只有在庙会上才能看到。

然而,义和团的进攻却出人意料的不顺。6 月 17 日,见劝降无望,早上六点十分左右,义和团终于向北堂发动进攻。乌泱泱的人群呐喊着“杀洋鬼子!”向教堂大门冲来。

待团民冲到距离 200 米的地方,洋人的排枪齐发,全部打在团民身上,艾玛,中枪的竟然不倒!洋人懵了,难道义和团真有刀枪不入的神功不成?新枪轮换,又是一阵齐射,这才倒下一片。

原来是人群过于拥挤,第一排的人中了枪,被后面冲上来的人挤住之后仓促不能倒下。这情况,跟往年挤公交车的上班族很有点类似。

团民见许多人倒下大惊,从来只有他们杀洋人,没有洋人杀团民,这下见到洋鬼子的洋枪不是吃素的,众人一时失去主张呆在原地,教堂内见状赶紧补射第三排枪,又打倒一片。

团民们发一声喊:“啊哟!”一哄而散。

领头督战的大师兄额头见汗,跟端王爷一个劲儿地解释,说是前面死的人,是因为昨晚上跟女人睡觉了,所以护体神功不灵了。

接下来几天,跟女人睡过的义和团似乎越来越多,反正被一枪撂倒的都是跟女人睡过的。大师兄、二师兄也死了好几个,区区的西什库教堂却岿然不动。

第一排的人被排枪射倒,后面的人立即逃散,过一会卷土重来,第一排被打倒,又逃散。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王菁华饰演的红灯照大师姐,当年超美的

义和团大师兄的“女人睡觉理论”破灭了,但人家又开发了新的理论:我军每次冲锋前,本座都会作法给自己人加持,之所以进攻受挫,乃是洋人妖法厉害,本座只得重新作法,再接再厉。

我跟你说,要换我是端王,老早把这种神棍一脚踹开,让他有多远滚多远了,可这位端王却不是这样想,因为这哥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压在了大师兄身上。前几天,这位刚刚伪造了列强给慈禧太后的要求还政于光绪帝的照会,老太后一生气,立马下诏向英法德俄奥美日等十一国宣战,连跟这事没有啥鸡毛关系的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也享受了同等待遇。

如果这一仗打不赢,不仅洋人会要他的脑袋,老太后也会要他的脑袋。那么他这颗尊头是九成九的保不住了。所以,这群神棍有仙法得信,没有仙法也得信!

为了给义和团打气,端王决定命令清军向西什库教堂开炮。从6月22日开始,端王拉来八门大炮,从500米外连续不断轰击教堂,把教堂打得千疮百孔,有一发正巧落在枪洞位置,六名法国士兵当场死亡,这是围攻西什库教堂以来,清军和义和团取得的最大战果。

炮火声中,义和团喊杀继续冲锋。教堂的枪洞重新换人,开始齐射,冲锋的团民第一排倒下,后面的撤退,再冲锋,倒下,撤退。这重复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协调,仿佛双方事先都排演好了一般。

教堂里的老外甚至掌握了规律,在义和团退却以后,打开教堂大门,到门外溜达溜达,顺便捡几把刀剑旗帜回来,给众人开开眼。

又是十几天过去了,义和团重复着这样的进攻,既不改变,也不撤兵。似乎就是要送冲在第一排的师兄师弟去死。

一天有人来报,从五台山下来一个和尚,骑一匹枣红马,手执一柄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捧着一本《春秋》,除了没有五缕美髯和头发,俨然是关公再世。端王爷闻报大喜,当即下令让大师出战。

三通鼓响,旗门开处,大师纵马舞刀直取敌阵,人飞似闪电,马去如流星,然后是一阵爆豆般的枪响,大师一头从马上栽下,参见我佛如来去了。

洋鬼子吃我大师姐一刀

就在所有人都泄气的时候,义和团的老祖师出面了,学术权威的解释果然别具一格,他解释说义和团的法术是灵验的,但西什库教堂里面的老鬼子樊国梁也非等闲之辈,他也有法术,而且是跟女人有关的邪术(内容太成人了,大家自行百度哈)。义和团的法术什么都好,就是不能沾女人,一沾女人,法就上不去,刀枪不入也就不中了。

然后,老祖师下结论说:要破老鬼子的法术,必须以毒攻毒,也找女人来。就这样,一个号称金刀圣母的女人被请来了,八抬大轿,威风凛凛。一时义和团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然而,请来了圣母的义和团再次冲锋,前面的团民还是一个接一个倒下。

你别说金刀圣母了,就算王母娘娘,黎山老母,观音菩萨,金灵圣母一起出马都没用,因为人家根本不管这茬!

为了对抗教会的邪术,义和团逐渐分化出了红灯照和黑灯照。红灯照里都是义和团所收的“十二三四岁未通经之闺女”,“皆为未嫁”。她们被认为是“洁”的代表,加之红衣红裤,可以破坏教堂的秽物。而黑团则由寡妇组成,“以黑巾缠头”,“惟猪八戒化身,喜于阴沟来往”,对于教堂的秽物更是无惧。

尽管当时义和团队伍中是大仙满地走,圣母多如狗,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姜太公纷纷下凡显圣,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没有一位大仙能帮助义和团抵御洋人的子弹。

这特么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嘛!在边上看了一个月戏,实在看不下去的清军只好发挥攻城的传统智慧:挖地道,埋炸药。地道是挖成了,挖到了教堂内的仁慈堂下面,炸药也炸了,炸死了几百躲在里面的老弱妇孺,但是,义和团却没有敢从地道里杀出去。

义和团强攻不行,只好围困。一个月过去了,教堂里的粮食吃完了,又过了半个月,连马和骡子都吃掉了,两个月后,教堂里的树皮和草根都吃光了,饿殍比比皆是。

想象中的义和团痛击洋人

可是洋人就是不投降,因为他们知道落在义和团手里一定会死得惨酷无比,所以坚决不投降。是的,宁可饿死,也不投降。

8月16日,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清军和义和团仓皇撤走,西什库教堂的人劫后重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围困西什库的义和团和清军足足有十万人,而教堂的守军只有41个,没有重武器,也没有机关枪,最先进的武器是41支新式洋枪。41支枪,就算发发命中,要打死十万人也要一人2500枪。命中率50%就要5000枪了,何况战争中真正的命中率根本不到50%。

退一万步讲,就算守军个个都是神枪手,他们也没有10万发子弹啊!近代一个步兵一般只带150发子弹,即便他们带弹量多一倍,也就是300发子弹,41个人才1.2万发子弹,还不够义和团一人摊到一发的。

参加围攻的义和团和清军如果真的勇敢不怕死,一齐涌上去,前赴后继,十万人推也把围墙推倒了,踩也把教堂踩平了。但是,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前面的人中枪身亡,后面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义和团时期在中国的老外

在1879年1月22日的祖鲁战争中,大约1300名装备精良,拥有最新式线膛步枪和大炮的英军被20000名仅仅拿着短矛和盾牌的祖鲁武士全部歼灭,这说明,武器装备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军队的团结、信仰与战略战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愚昧,无知,无组织无纪律,人们只凭着一时的冲动和迷信盲目行动,这就是近代中国的悲剧,只有认识了一百多年前真实发生在中国的悲剧,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把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起来是多么的不易,而落后于世界的代价更是多么惨痛。

7

1950年2月,解放军在兰州剿匪战斗中,碰到两个堪称“诡异”的对手。一个是带着“娘娘们御驾亲征”的“皇帝”;另一个是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王母娘娘”。


当时兰州刚解放不久,第一野战军主力南下,司令员彭德怀去北京开会,偌大的兰州城中,只有解放军的三个警卫团,总兵力不足五千人,由西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国珍负责指挥。

一天下午,在大街上执勤的战士们发现一男一女两个行迹可疑的人,上前盘问,从他们身上搜出一大叠画满咒语的神符。

而那个女的还振振有词的质问小战士:“我身上有“王母娘娘”亲手画的“隐身符”,为什么你还能看到我,难道你是开了天眼的二郎真君”。

小战士不知“隐身符”是什么东西,那女子当街就要解裤带,慌得小战士急忙把这两个人送到兰州警备司令部。

当时是非常时期,土匪、溃兵伤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任何的蛛丝马迹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徐国珍决定亲自审问那两个行迹可疑的人。


那女子不可理喻,徐国珍恩威并施,从那男子口中得到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两个人都是榆中“王母娘娘”的手下。

“王母娘娘”是个巫婆,夫家姓郑,丈夫郑彬是当地有名的无赖,对妻子非打即骂,“王母娘娘”有一次无缘无故的被丈夫暴打一顿,昏迷了一天一夜,郑彬没有多想就草草的给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他妻子回来了,并称自己是“王母娘娘”转世,引来很多人来围观。

郑彬不信邪,拎起棍子去打老婆。“王母娘娘”念动咒语,郑彬突然倒地,七窍流血而死。

郑彬的父母大骂儿媳妇是扫把星,也要去打她,“王母娘娘”岿然不动,继续念咒,结果郑彬的父母、和一双儿女也都一命呜呼,死状极惨,和郑彬一般无二。

“王母娘娘”一举成名,几年时间,手下网络了上万匪众,“王母娘娘”特别宠信妇女,所有的亲信都是女人,男子在“王母娘娘”手下地位很低,只要稍有忤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王母娘娘”杀人的手段极端残忍。


最近“王母娘娘”听说兰州城兵力空虚,便打算率领手下攻占兰州,为此“王母娘娘”还做了精心安排,除了给她手下的土匪们准备了能够躲避刀枪的“护身符”以外,还在兰州城中设置“内线”,准备攻城时里应外合。

这两个土匪就是为了给做内应的土匪送“护身符”时暴露了行踪。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那两个男女土匪态度十分嚣张,时不时的口吐狂言。

徐国珍的警卫员小魏还不到20岁,血气方刚,听对方满口胡柴,忍不住出言讽刺道:“就凭你们这些废料,还来打兰州城的主意,做梦去吧”。

那女土匪怒斥道:“本来我们娘娘要占兰州如探囊取物,可她是仙家,不屑于凡间琐事,拿下兰州城后,交给“李皇帝”来管理”。


眼看这个案子刚有个眉目,结果又蹦出个“李皇帝”,徐国珍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审问。

女土匪口中的“李皇帝”名叫李修远,是兰州城被皋兰人,他自称是李世民的后代,自立当“皇帝”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手下有东、西、南、北四路元帅,一万多土匪众,还有七八个娘娘。

每次出征,“皇帝”陛下的士兵们都要光着上身,穿勉裆裤,喝一碗酒,吞一口朱砂,据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

这次攻打兰州的计划其实是“李皇帝”琢磨出来的,皋兰地方太小,皇帝陛下住在那里太屈尊。

不过“李皇帝”不像“王母娘娘”那样狂妄无知,他知道自己手下人不少,可都是乌合之众,对付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没有必胜的把握,便派人去游说“王母娘娘”,相约双方联手,在农历正月初八上午在兰州城下汇合。并承诺事成之后,“李皇帝”与“王母娘娘”共治天下。

当时已经是2月23日下午(正月初七),身在榆中的“王母娘娘”由于旅途较远,已经带队出发了。

“王母娘娘”和“李皇帝”手下的匪众将近三万人,再加上兰州城里的内应,兵力是守城解放军的五六倍。要是被他们偷袭成功,胜负真的难以预料。


徐国珍身经百战,临危不乱,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制定出作战计划。派一个团的兵力搜剿混进城里的奸细;另派一个团监视“王母娘娘”匪众的行踪并担任这次行动的总预备队;徐国珍亲率一个骑兵团,连夜出击,在皋兰去往兰州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伏击“李皇帝”的土匪武装。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二天早晨天刚亮,解放军骑兵团在半路上和“李皇帝”的土匪武装狭路相逢。

土匪们二话不说,脱上衣、喝酒、吞朱砂,然后手提大刀,高呼“刀枪不入”,玩命的向前冲。

而“李皇帝”在几位花枝招展的娘娘簇拥下,亲自擂鼓为冲锋土匪们助阵。

解放军机枪手一阵扫射,那些自诩刀枪不入的土匪们纷纷栽倒在血泊中,“李皇帝”的四个元帅一下子死了仨,剩下的一个也被打断了一条胳膊,哭号着逃走了。

上万名光着上身的匪兵也顿时散的一干二净,“李皇帝”那见过这阵势,被吓尿了裤子,把身边一个“娘娘”的裙子都弄湿了。


大获全胜的解放军骑兵部队顾不上休息,匆忙返回兰州。因为“王母娘娘”已经带人到了井家岩,马上就到兰州城下了。

解放军骑兵部队后发先至,堵住了“王母娘娘”的必经之路。

“王母娘娘”手下清一色的女兵,个个穿着麻线编成的鞋子,蓝裤子,白上衣,队伍里一面面白色的旗子迎风招展。看上去非常诡异。

解放军对这些女匪只打了一排枪,死了还不到二十人,“王母娘娘”的队伍就作鸟兽散,气得坐在轿子里的“王母娘娘”破口大骂:“你们干嘛不脱裤子,用隐身符来对付他们”。

于是一些女匪开始使用隐身符,解放军几个神枪手开枪,撂倒了十几个仗着有隐身符护体,继续前行的女匪,其他匪徒们这才真害了怕,霎那间都逃走了。

“王母娘娘”威风扫地,逃跑时落在了最后,乖乖的做了俘虏。

这一次兰州保卫战消灭了三万多匪兵,解放军战士们一共消耗了不到一千发子弹。


解放军以少胜多,可大家又都觉得“王母娘娘”手下都是些女兵,赢得太轻松,有些胜之不武,便很少有人提及。

后来徐国珍将军提及这次战斗,笑着道:“其实战斗没有打响前,我心里也没有底,担心“王母娘娘”“李皇帝”真有什么诡异的邪术……,不过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8

集结34个旅,调动25万人,胡宗南发誓要清剿“共军老巢”,却只打下一座“空城”的延安战役,绝对是解放战争时期最诡异的战争。

延安战役,又称延安保卫战,是1947年由胡宗南亲自“导演”,为进攻和消灭我党延安革命征地的一场战役,胡宗南亲率34个成建制的旅,共计兵力达到25万人,在当年的三月份,大举进攻延安。

此战,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胡宗南企图将驻扎在延安的我党的军、政等指挥中枢以及各级领导一举剿灭,同时做大的作战目的就是,就是将在延安指挥的毛主席和朱老总活捉,在蒋介石的原话中,活捉最好,如若不成,下死手也行。

彼时的延安以及延安附近,仅有我解放军三万余人,并且包括毛主席以及朱老总等我党领导人都在延安革命圣地,面对数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形势十分的危急。

如此局势之下,我党在毛主席的绝妙部署以及彭德怀将军的指挥下,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不断创造战机,逐步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巨大胜利。

延安保卫战最诡异之处,则在于胡宗南“谜一样”的指挥和“自导自演”的拙劣操作。

众所周知,延安市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所在地,是革命的摇篮,也是革命圣地,无数热血的革命青年对延安都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和真切的向往,同时,在1947年前后,我党的中枢机关均驻扎在此地,包括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人也在此地办公。

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之火从这里传出,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党的信心和决心。而这一切,包括延安,都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7年,解放全中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面战略反攻的时机,国民党则是不断的出现颓势,为了找回面子,蒋介石这次发了狠,将目标对准了“共军老巢”延安,决心要对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集结了34个旅,共计25万人,用来进攻陕甘宁边区,其中,此次进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就有如胡宗南、马步芳、邓宝珊等,25万大军兵分三路,企图一举将延安占领,达到摧毁中共中央机关的目的,以逼迫我党中央东渡黄河,这样就可以在华北和我解放军进行决战。

此时的延安,除了我党的领导人之外,包括在延安周边,也就只有不足三万的人民解放军,这么点人数,对于数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别说打了,就是逃跑都不够用。

并且,时间上十分的紧迫,国民党逐渐收缩的包围圈,也没有逃的可能性。

前文讲到,本次战役,国民党的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胡宗南,这位既是蒋介石的同乡,又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让毛主席看到了胜利的可能。

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同乡,不仅“根红苗正”,并且对蒋介石是言听计从,加上黄埔军校毕业这个光环,让胡宗南深得蒋介石的喜爱。

曾经民国的著名“媒婆”陈立夫,还想把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外甥女,也就是孔二小姐介绍给胡宗南为妻,蒋介石也同意这门亲事,虽然最终没成,但足以可见胡宗南是多受喜爱。

胡宗南不仅深得蒋介石的喜爱,同时,也深得我党的“欣赏有加”,对于这位国民党的重量级人物,我党对他的关注颇多,通过各个渠道,对于他的动态以及各种重要决定,我党均能自第一时间掌握。

当然,在众人的一片吹捧中成长起来的胡宗南,虽然是黄埔毕业,但其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思路,就十分的不接地气,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纸上谈兵“。

出身名门的胡宗南,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应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绝不应该亲自上阵杀敌,把打仗的计划告诉手下,自个儿就在大后方喝喝茶,聊聊天,等着好消息就行了。

因此,在接到对延安的作战目标后,胡宗南光速的将作战计划制定,并进行了分发,同时充分的发扬了“放权”精神,把大事小事安排给下属军官,就坐等好消息了。

因为胡宗南知道,坐拥数十万大军,前去围剿解放军少的可怜的兵力,是势在必得的,同时,延安是共产党旗帜,一旦延安被封锁,甚至被拿下,那么对于共产党来说,相当于主心骨就没了,全国的其他战场,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会被国民党逐个击破。

事实上,胡宗南所计划的确实没错,当时在陕北战场上的解放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和国民党军队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只有正规军的一个纵旅,加上其他部队,也就三万多人,同时装备上,也都是老旧为多。

1937年3月13日,胡宗南集团将共15个旅共14万人的兵力,分成两路,并在数十件飞机的配合下,展开对延安的进攻,胡宗南在战前,下军令要求“三天内占领延安”。

延安的形势,一时间十分的危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党在通过秘密渠道得到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后,在三月初就在会议上决定了如何部署以及应对国民党的大举进攻。

深知国民党对于延安是势在必得,因此毛主席在指定一系列外线配合内线作战计划的同时,还亲自制定了一个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计划。

必要时,放弃延安!

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在如今我们时候看来,都为之叹服,在局势如此复杂和危急的情况之下,将延安这个革命圣地,短暂的舍弃,从而最大程度的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并在外围给予国民党军队痛击,实乃是高!

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着眼于整体大局的部署,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常人莫及。

1947年3月11日,胡宗南命令国民党军飞机开始对延安以及延安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并在两日后,安排第一军军长董钊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由洛川、宜川开始对延安进行地面进攻。

此时的胡宗南,坐镇洛川督战,要求前线部队在三天内占领延安,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胡宗南也确实做到了。

在我党的周密部署下,国民党轰炸刚开始,就展开了有条不紊的秘密撤退,3月12日凌晨,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叶剑英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撤离延安。

在3月14日,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停止广播,并用备用广播进行迷惑敌人,同时,中央军委将陕甘宁边区所有野战集团军编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由总参谋长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任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统一对部队进行指挥。

西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是毛主席早已定下的,就是要采用运动战,达到疲劳和消耗敌人的目的,以点爆破,逐步粉碎敌人的进攻。

野战军在中央的部署下,极好的完成了作战任务,让占领延安的国民党军队得不断应付野战军的袭扰,疲于奔命,野战军也借此创造了极大的战果,当然,这是后话。

3月18日,在中央机关大部分已经撤出延安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还呆在延安,对彭老总再次交代,让士兵在撤退完毕前,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一切安排停当之后,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居住十年之久的延安。

为什么要打扫干净?因为还要回来,因为我们是战略性撤退,而不是败退,所以,打扫干净也是让国民党看到,什么叫做纪律性。

在毛主席以及党中央的周密部署下,党的中枢机关毫发无损,国民党军队连摸都没摸到,却被西北野战军打的损失惨重,这一切的结果,得益于毛主席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英明决定,能够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用战略性的眼光来决策的必然结果。

在损失几万人后,胡宗南终于得到了延安,虽然是一座空城,但在胡宗南看来,这是天大的功劳啊!

占领延安,这是多少国民党军官都没有做到事情,如今胡宗南做到了,多么了不起!

接下来,胡宗南的迷之操作,让我们老道了这场战争的“诡异”之处。

在占领延安后,胡宗南为了自我表彰,在向蒋介石汇报时,夸大其词,在报告上将根本不存在的俘虏,大笔一挥,写成“剿灭及俘虏五万共军、弹药辎重无数”,并在报告中大肆渲染“解放“延安后,当地百姓是如何欢迎国军的。

很快,这样一封报告就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前,接到消息的蒋介石,十分兴奋,对胡宗南进行了嘉奖。

收到嘉奖的胡宗南也是兴奋异常,一时间成为了国民党的风云人物,但他不知道,一个麻烦很快就要找上他。

在得到“收复”延安的胜利消息后,国民党国防部根据胡宗南的报告,不仅进行了大肆宣传,还专门出了一本名为《收复延安》的书,在这本书中,共军被俘及投诚者达万余名、共军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二旅全部全歼等。

就是这样一派胡言的假战报,被国民党国防部拿去进行了多方报道,这就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中外记者聚在一起,要求南京政府组织他们到西安来参观战绩。

这个消息由国民党国防部通知胡宗南后,顿时让胡宗南傻眼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他太清楚了,这下牛吹太大,被吹破了。

但这也难不倒“聪明”的胡宗南,既然没有真的,那就造出来真的。

在胡宗南的授意下,很快国民党军队行动起来,先是连夜成立了一个所谓的“战绩陈列室”,将胜利的战绩伪造展出。

同时,为了应付俘虏问题,胡宗南派人四处抓来两三千老百姓,让这些老百姓充当解放军俘虏,并且威逼老百姓说自己是俘虏,不然就枪毙。

还有,关于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时半会找不到,就拿部队的武器先顶上,白天放在陈列室,晚上在交给部队,以此来蒙混过关。

也就是说,所谓的延安胜利,从头至尾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骗局,总导演就是胡宗南。

在这场骗局中,胡宗南不仅要骗前来延安的国民党其他军官,还要骗蒋介石,更要骗那些来采访的中外记者,以此来彰显他胡宗南的“用兵如神”和国民党的“如日中天”。

在一拖再拖之后,当年4月初,中外记者团以及各类慰问团终于来到了延安,负责接待的胡宗南部也迎来了提心吊胆的几天。

这几天里,外国记者对战绩陈列室,以及俘虏进行了参观和访问,同时,在胡宗南的陪同下,蒋介石也参观延安这个共产党的革命圣地,见到了毛主席办公和居住的窑洞。

暂且不谈他看到毛主席在如此寒酸的条件下办公居住是作何感想的,单说这场从头至尾的骗局,是最终如何被看破的。

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既然是假的,就有露出马脚的时候,胡宗南导演的闹剧,暴露在他最担心的俘虏身上。

在场的一个英国记者发现,前后两天见面的俘虏中,一个俘虏似乎很面熟,细细询问下,这个俘虏承认,自己“客串”了两场。

同时,细心的记者们发现,战绩陈列室里所谓的缴获装备,不是当时解放军所拥有的普通武器,而是美国给国民党提供的新式美国火炮和美制轻重机枪,还包括一些刚制造出来的中正步枪。

在了解到更多情况后,记者们得出结论,这场所谓的胜利,好像并没有胡宗南所说的那样辉煌,同时不少记者连延安是座空城的内幕也搞到手了,他们将延安这次参观的所见所闻写成披露文章,公布于世。

这下,胡宗南丢人丢到家了,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处罚。占领延安,成了他心中挥不去的痛。

抛开胡宗南如何自圆其说不谈,我党和我军,对于国民党占领延安这口恶气还是要出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既然蒋委员长能占领延安,我们也能占领国民党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不大,叫做孟良崮。

总结:

延安保卫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经典战役,在毛主席的部署和周密安排下,我军以少胜多,不仅将党中央安全进行了了撤离,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在这场战役中,毛主席决定暂时撤出延安,可谓是整场战役的神来之笔,也只有毛主席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屋建瓴般眼光的为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这种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的决定。同时,胡宗南对于取得的所谓胜利,后续的迷之操作和诡异行为,也为这场我军取得的胜利,添了一笔,更加衬托出我党和我军胜利的理所当然。

9

必须说说1988年的南沙海战!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以优势兵力完胜侵犯我主权的越军。最终,我军以1人受伤的代价,击沉越船2艘,重创越船1艘(后来也沉没了),毙伤越军300多人。可以说,此战中,我军是一边倒的碾压了越军。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战斗结果,而是战斗开始前的“冲突”。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越军首先派出43名士兵登上我赤瓜礁,并在赤瓜礁北侧插上2面越南国旗。我军当然不能忍,在用军舰上的高音喇叭喊话的同时,我军先后派出58名解放军战士登上赤瓜礁和越军对峙。这个赤瓜礁虽然礁盘长约4.4公里,宽约2.6公里,但是,绝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当时,双方一百来人对峙的区域只有210米长。基本上就是脸贴脸,枪抵枪的对峙。

可是,由于双方都接到了上面的指示:“不能开第一枪”。谁先开枪,谁就等于理亏了。所以,我军和越军只能打嘴仗。

而此时,我军是占据优势的,只100毫米炮就有11门。我海军出动舰艇三艘护卫舰:

502号"南充"舰,装备3门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2挺双联14.5毫米口径机枪。

531号"鹰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空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556号"湘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海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越军处于劣势,最大口径炮是40毫米的:

HQ505登陆舰,装备4座双联40毫米口径炮。

HQ604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HQ605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但是,由于远离我军基地,拖得时间越长的话,对我军越不利。光动嘴不行,要动手,逼越军打第一枪!我海上指挥所发出命令:"把他们挤出礁盘。"于是,在不动枪的前提下,解放军痛揍越军。越军技不如人,各个被打的鼻青脸肿。一个越军打红了眼,拿起枪打伤我军一名战士。我军赶紧一边往船上撤退,一边还击。

据说,我军船上的战士看到越军开第一枪的时候,愤(gao)怒(兴)的说:打了!打了!

8点47分10秒,我军指挥部下令还击。

我军502舰用9分钟,击沉敌604船,船上越军举白旗投降。

与此同时,越南505登陆舰用40毫米炮打我军531舰。531舰用7发100毫炮弹把敌军505船打着火。燃烧了五天后,敌军505成了废铁。

我军556舰对越605船开火约20分钟,将其打残,并与当晚沉没。

总之,越军率先打了第一枪后。越军的三艘船被我军全部击沉。这一枪的代价,真是不低。其实,说到底,还是越军军事素养不如我解放军!如果,越军打得过解放军,我军真有可能白挨一顿打。幸好,越军打架不行,动了枪。我军趁机光明正大的,将其全部歼灭。

(文|勇战王聊历史)

10

中国历史上诡异的战争,十万人从早打到晚,竟然只战死68人!

冷兵器战争,虽然没有火药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每次战争的死亡人数也不少于现代战争,冷兵器没有大规模武器战争的本质就是拼国力,拼人数,动辄就十几万,几十万的大战。死亡不过万那都不叫伤亡。

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记载着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双方参战的人数达到十万人,战争从早上一直达到晚上,接近十个小时的十万人规模的大战,有多少伤亡呢:68人!是双方一共伤亡68人,难道战争双方都是这么好脾气,都讲究以和为贵,没有动刀动枪,相互扔石头玩,这68个人是属于命不好的,被石头硬生生砸死的?

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边疆大战,正德可谓是最为胡闹的熊孩子皇帝,而且非常喜好无事,没事就封自己为大将军,幻想着一天能在战场上驰骋,但是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臣们对皇帝看的太严,出宫都是个难事,何况是出城去边疆!但是正德还是找到机会了。

明朝正德十二年,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偷偷溜出皇宫,顺利来到宣府。看到大明边境河山,朱厚照雄心万丈,励志要像先祖一样,取得辉煌战果。为此,朱厚照特地给自己封了“威武大将军”,还定下了军衔和俸禄,巧合的是,小王率领5万蒙古骑兵来袭。这真是顺了正德的心意了,一场大战,还是一场对蒙古人的打仗。

正德胡闹归胡闹,但是真到了战场了,他并不紧张,积极听询部下的意见,安排战阵,调遣军队都井井有条,其多年苦研军事的所得在这一刻都显现出来了,可以说是一个被皇帝耽误的将军,正德率三万人迎战小王子的五万蒙古军队,战争开始后,明军又来了两万援军,这就成了五万对五万,就这样,两军10万人马在应州交战,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蒙古军讨不到好,就主动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应州之役”

战争中,朱厚照率先士卒,亲自冲锋,并且砍死了一个蒙古军官,这就说明当时有蒙古人打到了皇帝的身边,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斗绝对是激烈异常,这么激烈的战斗,史书上却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史官们之所以敢这么抹黑一个皇帝的战绩,一是因为正德确实爱胡闹,还培养出刘瑾这么个大太监跟文官斗,文官对这个皇帝缺乏好感,第二,正德没有儿子,皇位归自己的堂弟继承,没有人为他的身后事做主,任由文官抹黑。

但是煌煌青史且是这么容易被遮掩的,文官们在记录历史中还说了一句: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是在侮辱后世人的智商吗?几十年不敢犯关这点不能有假,因为太能造假!那就一点是假的,伤亡数字绝不是只有仅仅 的几十人。蒙古军队绝对遭到了巨大的伤亡,以至于几十年不敢进犯!

可怜朱厚照,算得上明朝少有的在军事上有所成就的皇帝,还被文官用铁笔生生的给隐瞒了!开来文官真是得罪不起!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