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来读点史
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满族(前身是女真族)政权的第二位统治者。但在此之前,皇太极本人只是其父努尔哈赤(后金大汗,满族政权的创立者)的第八子,而且在他之前,其他的几位皇子还都在世且都非常健康。
那么,皇太极又是凭什么登上了满族统治者的大位,又是凭什么来让其他皇室成员服从自己的统治呢?
关于皇太极的继位问题,当今史学界一直是争论不休,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让大部分历史爱好者都信服的答案。因而,很多时候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都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说这就是结合史料而来的正确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笔者也在这里分享一些浅显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对还请指出,谢谢。
关于皇太极以非嫡非长之身继承大位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两个看法:
其一,当时的清朝并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
清朝的前身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后金(寓意自己继承了宋朝时期的金国),而后金的本质则是当年辽东地区的女真族。可问题在于,当年的女真族因为常年远离中原且生活在苦寒之地,所以对于文化上的传统看待得非常淡薄,而且这种淡薄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
这里笔者可以举两个例子,清朝的立国之本为八旗制度,即国内所有的男性青壮全部编入军中,并通过旗帜来划分他们的身份和将领。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规定,士卒一旦入伍,那他们或许会受到自己将领的领导和处置,但这些将领绝对没有权力让他们对自己言听计从。
可清朝并非如此,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当时的清朝八旗制度内部,旗主对于旗内士卒拥有绝对的掌控权,比如当年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预谋造反,他麾下的正蓝旗将领便全部响应,因而也导致后来正蓝旗几乎被团灭(有可能是皇太极的阴谋)。
又比如努尔哈赤虽然短暂地立过汗位继承人(努尔哈赤并未称帝,只称大汗),但后来因为继承人坐罪被杀,所以此后便一直不再确立继承人,而是以四大贝勒共同辅政为治国基础。
但我们都知道,国家在乱世当中要想长治久安,必然需要一位强力的统治者。因为如果国家大权分散在多人手中,那无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毕竟没人会知道哪位辅政者会突然发难,或制造出其他不利于国家安定的事情(当时的四大贝勒都有这种实力)。
综上所述,皇太极时期的满族政权,其实并没有我们中华文化中所特有立嫡立长制度,而如果没有这种制度,那皇太极以其父第八子的身份登上大位,那也并非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情(皇太极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第三任正室,所以也可以称为嫡子)。
其二,皇太极是通过四大贝勒身份继承帝位的
提起皇太极的皇帝身份,很多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都会以为,皇太极是直接通过继承努尔哈赤的后金大汗之位,然后再通过后金大汗升级为清朝皇帝。其实这个说法本质上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期间需要牵扯到一个权力继承问题。比如说,皇太极确实是通过后金大汗而进阶为清朝皇帝,但是他最早时,手中却没有一个皇帝或大汗该有的权力。或者说,皇太极当时的权力根本不能与其父努尔哈赤相比。
如标题及前文所说,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族的政治是以大汗为主,四大贝勒为辅。可是,这样的权力架构是建立在努尔哈赤拥有绝对掌控力的情况下,毕竟整个后金都是他建立的。但努尔哈赤一旦去世,满族内部便开始了争权夺利,毕竟四大贝勒除了老二阿敏之外,其他三人都有资格和实力来继承大位。
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这四大贝勒当中老大代善率先奉老三皇太极为大汗,而此举则间接导致四方友好势力变成双方敌对势力,且另一方还不如代善和皇太极这一方。皇太极在老大代善的帮助下继承大汗之位后,本应该再提拔一位新的贝勒,但因为其他三人跟他是合伙人的关系,而且他也没有同时打败这三人的能力。因而情况便成了,皇太极虽然是后金大汗,但依然要和其他三位贝勒一同理政。
如果说历史一直这样持续下去,那么后金或许永远都是后金,皇太极也永远都是大汗而非皇帝。可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尤其是在雄主的推动之下。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皇太极继位大汗的第一个年号),皇太极以老二阿敏弃守永平四城为由削去其大贝勒之职,并处他终生幽禁。
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又以老四莽古尔泰“御前漏刃”为由同样削去其大贝勒之职,并处万两白银的财帛罚没。
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老大代善主动提出放弃大贝勒之职,并由皇太极一人独掌大权。至此,皇太极才终于达到了自己独立掌控满族政权(后金及清朝)的愿望,同时也为他后来继承皇帝大位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关于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本身非嫡非长,但最后为何是他继承大位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两个看法。
第一,当时的清朝并没有立嫡立长的传统,而没有这个传统则意味着,皇太极以第八子的身份继承大位也并非不可。
第二,皇太极是通过四大贝勒身份继承大位的,这个是说皇太极继承大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努尔哈赤第八子这个身份,而是他四大贝勒这个身份。倘若没有这个身份,那即使他是嫡子或长子也毫无意义,比如他前面的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和第四子汤古代等。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清史编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